《酸碱中和滴定》的几点心得
酸碱中和滴定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酸碱中和滴定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引言概述:酸碱中和滴定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一种实验方法,通过滴定的方式确定溶液中酸碱物质的浓度。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需要对酸碱中和滴定教学进行反思和改进。
正文内容:1. 教学目标的设定1.1 清晰明确的目标设定在酸碱中和滴定教学中,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例如学生应该掌握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和数据处理方法。
这样可以匡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的目的,并提高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1.2 合理的目标分解将整个实验过程分解为几个小目标,逐步引导学生完成实验。
例如,先教授滴定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巧,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滴定实验,最后逐渐增加实验的难度,让学生逐步掌握滴定的技巧和方法。
2. 教学方法的选择2.1 多媒体教学的应用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投影仪、实验视频等,可以直观地展示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的过程和原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实验内容。
同时,多媒体教学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2.2 实践操作的重视酸碱中和滴定是一种实践性强的实验,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可以通过实验演示、实验讲解和实验操作等方式,让学生亲自参预实验过程,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数据处理能力。
3. 实验环境的改善3.1 实验设备的完善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配备高质量的实验设备,如准确的滴定管、均匀的搅拌器等。
同时,保持实验设备的良好状态,定期检修和更换老化设备,确保实验过程的顺利进行。
3.2 实验室安全的重视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涉及到一些化学品和实验操作,因此,需要加强实验室安全意识,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教师应提前做好实验风险评估,向学生详细介绍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和安全规范,同时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
4. 学生参预的激励4.1 实验的意义和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应向学生介绍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的意义和应用,让学生了解实验的实际应用背景,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酸碱中和滴定》的几点心得

《酸碱中和滴定》的几点心得
一、酸的特点及滴定测定方法
1、酸具有酸性,滴定测定时用碱性溶液抵消酸的酸性,可用滴定技术来测定酸的种类及浓度。
2、滴定中,利用滴定液的种类及量来决定滴定反应的进展,滴定量由滴定过程中消耗的滴定液来判定。
3、滴定中需要注意:纯净样品,滴定液稀释比例,滴定液添加量,滴定时间,滴定终点等等。
二、实验中的安全问题
1、在实验室中,要穿戴实验服、护目镜和手套,以防止酸碱溶液对皮肤造成伤害。
2、滴定操作时要小心谨慎,对滴定液的加滴要慢而精确。
3、实验中的滴定液有安全隐患,一旦受到刺激要立即漂洗干净,避免形成烧伤。
4、滴定完成后,要将实验器皿及垃圾正确处理,避免影响实验室环境。
三、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1、在滴定子中检查是否有沉淀,以保证滴定操作的精准。
2、滴定时要熟悉试剂的种类及滴定液的加滴方法,准确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变化规律,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3、根据实验条件,合理设置实验参数,确保实验结果准确可靠。
4、实验室中记录、整理实验数据,确保精确滴定和实验结果可靠。
;。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教学的点滴心得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教学的点滴心得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教学的点滴心得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是高中化学中的定量实验,高考中常常以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的基本原理进行氧化还原滴定的考察等等,而另一种常见的考察方式就是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的一些基本操作。
在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总结酸碱中和实验中所涉及到的一些操作,最后由我整理汇总,具体有一下几个方面:1酸式(碱式)滴定管的洗涤及润洗先用自来水冲洗,然后再用纯水洗涤3次,每次约5-10mL。
用纯水洗涤的方法是:每次加入纯水后,边转动边将管口倾斜,使水布满全管内壁,然后将酸管竖起,打开旋塞,使水流出一部分以冲洗滴定管的下端,关闭旋塞,将其余的水从管口倒出。
最后用待盛液润洗3次,每次用量约为5-10mL,其洗法同纯水洗涤。
2酸式(碱式)滴定管的装液及调零先向酸式(碱式)滴定管中注入待盛液至液面以上,然后排出尖嘴处的气泡,将酸式(碱式)滴定管垂直放于滴定管夹上,调整液面至零刻度或零刻度以下并记录读数。
3滴定终点的判断例如:用已知浓度的酸性高锰酸钾标准液滴定未知浓度的Na2SO3溶液,判断滴定终点的方法是:当滴加最后一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时,溶液由无色变为紫红色,且半分钟(或30秒)不恢复至原色;则说明达到了滴定终点。
4滴定过程的基本操作滴定过程中左手控制活塞,右手不断振荡锥形瓶,眼睛注视锥形瓶内液体颜色的变化。
另外在滴定过程中标准液的滴加速度为先快后慢、然后逐滴加入,直至达到滴定终点。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由于各种原因对化学实验的重视程度不够,又由于有些学校化学实验仪器落后,没有开足实验课,这就造成学生的实验知识缺乏,在实验之前布置这道作业,目的是:第一,让学生在实验时认真听实验老师的讲解;第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认真进行化学实验,并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细节的观察能力。
第三,让学生自己思考,在思考过程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力。
第四,通过总结,让学生知道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的一些基本知识,同时为后期的复习打下基础。
对《酸碱中和滴定实验》课的反思

对《酸碱中和滴定实验》课的反思
崔靖睿
酸碱中和滴定不仅是选修四中很重要的一次学生实验,在整个高中阶段,它也是为数不多的几个定量实验之一,有着较高的地位。
不仅可以借由此实验可以回顾酸碱中和原理、练习化学中的基础运算,还可以据此实验模型拓展至氧化还原滴定,这也是高考实验题中易出现的考点。
上节课已经在教室里学习了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通过观看视频及教师实验,初步了解了实验的整个流程,并建立了实验数据处理的基本模型。
本节将在实验室进行学生实验,其素养目标是在实验操作的基础上深化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通过数据处理发展学生的模型认知能力。
本节课的不足在于,学生操作不规范者占多数,主要体现在不能规范按照流程进行、不能规范使用仪器、不能规范记录数据等方面,导致最后实验结果计算不出来或者实验误差太大。
课后经过反思,我认为原因在于,事前虽给学生看过实验视频,也用实物演示过滴定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教师在学生动手之前还在实验室将整个实验操作及数据处理演示了一遍,但学生对于滴定管还是很陌生的,教师演示只有前排少数人才看的清楚动作,加之学生进到实验室后就会比较兴奋,都想快点得到实验结果,静不下心按照规范操作一步步完成。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考虑引导学生多注重过程,而不是一味追求结果,以及如何让更多的学生观察到演示操作。
2019年11月28日。
酸碱中和滴定总结

酸碱中和滴定一、酸碱中和滴定原理1.定义: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碱(或酸)的实验方法。
2. 酸碱中和滴定原理(1)实质:H + +OH -= H 2O(2)原理:在中和反应中使用一种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酸(或碱)溶液与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碱(或酸)溶液完全中和,测出二者所用的体积,根据化学方程式中酸碱物质的量比求出未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3)关键:①准确测定两种反应物的溶液体积; ②确保标准液、待测液浓度的准确;③滴定终点的准确判定(包括指示剂的合理选用) (4)酸、碱指示剂的选择 二、中和滴定所用仪器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锥形瓶、铁架台、滴定管夹、烧杯等三、试剂:标准液、待测液、指示剂;指示剂的作用: ①标准液:已知准确物质的量浓度的酸或碱溶液; ②待测液: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酸或碱溶液 ③通过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来确定滴定终点。
④指示剂的选择:变色要灵敏、明显,一般强酸滴定强碱用甲基橙,强碱滴定强酸用酚酞。
四、中和滴定的操作(以标准盐酸滴定NaOH 为例) Ⅰ、准备:(1)滴定管:————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如:24.00mL 、23.38mL ①检验酸式滴定管是否漏水②洗涤滴定管后要用标准液洗涤2~3次,并排除管尖嘴处的气泡 ③注入标准液至“0”刻度上方2~3cm 处① 酸式滴定管用于盛装酸性、中性或强氧化性溶液,不能盛装碱性溶液或者氢氟酸(它们易腐蚀玻璃)。
② 碱式滴定管用于盛装碱性溶液,不能盛装酸性和强氧化性溶液(它们易腐蚀橡胶)。
④将液面调节到“0”刻度(或“0”刻度以下某一刻度)(2)锥形瓶:只用蒸馏水洗涤,不能用待测液润洗Ⅱ、滴定:(4)滴定滴定管夹在夹子上,保持垂直右手持锥形瓶颈部,向同一方向作圆周运动而不是前后振动左手控制活塞(或玻璃球),注意不要把活塞顶出Ⅲ、计算:每个样品滴定2~3次,取平均值求出结果。
Ⅳ、注意点:①滴速:滴加速度先快后慢,后面可半滴,当接近终点时,应一滴一摇同时眼睛注视锥形瓶内溶液颜色变化. 直至溶液颜色变化,且30S内颜色不复原,此时再读数。
酸碱中和滴定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酸碱中和滴定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在进行酸碱中和滴定教学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
通过这次教学,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改进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首先,我发现在教学前期,学生对酸碱中和滴定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决定在教学前加强相关知识的预习,让学生提前了解滴定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我准备了一份简明扼要的预习材料,包括酸碱中和的定义、指示剂的选择和滴定曲线的解读等内容。
我将这些材料发送给学生,并要求他们在课前仔细阅读和理解。
通过预习的方式,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其次,我发现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对滴定操作的技巧掌握不够熟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决定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操作的演示和练习。
我会先向学生展示正确的滴定操作步骤,并解释每个步骤的目的和注意事项。
然后,我会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练习,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亲自操作。
在练习过程中,我会不断巡视和指导学生,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通过这种方式,我相信学生的滴定操作技巧会得到有效的提高。
另外,我还发现学生对滴定结果的判断和计算存在一定的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决定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和计算练习。
我会给学生提供一些典型的滴定实验数据,让他们根据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变色点,判断溶液的酸碱性质和浓度。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进行计算,包括计算滴定的等当点和浓度的计算等。
通过这样的案例分析和计算练习,学生可以加深对滴定结果的理解和运用。
此外,我还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决定在课堂上进行互动讨论和实验设计。
我会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的问题和情境,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和思考。
例如,我可以提出一个关于酸碱中和滴定在生活中的应用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发挥和分享自己的观点。
同时,我还会鼓励学生设计一些简单的滴定实验,并在课堂上展示和讨论。
通过这种互动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化学酸碱滴定实验心得体会总结大全

化学酸碱滴定实验心得体会总结大全化学酸碱滴定实验心得体会总结大全1第一段:介绍实验目的和背景。
化学制糖实验是一项常见的化学实验,旨在通过化学反应制造糖果。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使用了化学变换和酸碱中和反应来制备糖果。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并通过亲身实践来加深对化学方程式和反应条件的理解。
这次实验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实验操作能力,还开拓了我们的眼界,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糖果的制作过程。
第二段:实验过程和感受。
在实验开始之前,我们首先分析了实验步骤和所需材料。
实验过程中,我们首先将糖加入酸性溶液中,并加热溶解。
然后,我们将溶液的酸度中和至中性,并逐渐加热使其浓缩。
最后,我们将浓缩液倒入模具中,等待其冷却凝固。
整个实验过程相对简单,但需要细心和耐心。
在实验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化学反应的奇妙之处。
当糖与酸反应时,产生了大量气泡,溶液变得透明而粘稠。
这一变化让我想起了平时吃糖果时的感觉,仿佛一个小小的糖果包含着无限的能量。
同时,实验还教会我们专注和细致,因为每一个步骤的成功与否都取决于我们的细心。
第三段: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
实验结果显示,通过化学制糖实验,我们成功地制得了糖果。
这些糖果在外观上与市售的糖果相似,具有各种颜色和形状。
在制作过程中,我们分析了不同酸度和浓度对糖果形成的影响。
通过调整酸度和浓度,我们发现高浓度和酸度会促使糖果变得更硬和脆弱,而低浓度和酸度则会使糖果变得更软和粘稠。
这些分析结果让我联想到糖果制造过程中的化学反应。
不同的.反应条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就像糖果和我们的生活一样。
有时候,生活中的某个小小的改变,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酸度和浓度,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挑战。
第四段:实验价值和意义。
化学制糖实验的价值在于让我们从实践中理解到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通过亲身实践,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化学方程式和反应条件的应用。
同时,这个实验还培养了我们的实验技能和观察力,提高了我们的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报告心得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报告心得引言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一种实验方法,通过添加一种试剂(称为滴定剂),以确定所测溶液的酸碱度。
通过实验,可以学习到如何进行准确的滴定操作,掌握滴定曲线的解读,以及计算溶液的酸碱浓度等重要技能。
实验步骤与结果本次实验中,我选择了一种常见的酸碱中和实验:测定硫酸钠溶液中的氢氧化钠浓度。
实验步骤如下:1. 取一定量的硫酸钠溶液,并将其放入滴定瓶中。
2. 加入适量的指示剂(如酚酞),并加入几滴甲基橙溶液。
3. 取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并用滴定管滴加到硫酸钠溶液中。
4. 每加一滴氢氧化钠溶液,轻轻摇晃滴定瓶,直至溶液颜色变化。
5. 记录下滴定瓶中总共滴加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
我按照上述步骤进行了实验,在每滴加一滴氢氧化钠溶液后,我注意到溶液的颜色逐渐由红变为橙色,最后变为黄色。
当颜色变化到黄色时,我立即停止滴定,并记录下滴定瓶中总共滴加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记为V滴定。
根据滴定实验得到的滴定体积V滴定,可以计算出硫酸钠溶液中氢氧化钠的浓度C氢氧化钠。
分析与讨论在实验中,我发现了几个问题和值得注意的地方。
首先,在滴定过程中,我发现了颜色变化的现象。
这是因为在实验中加入了指示剂和甲基橙溶液,它们会与硫酸钠和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导致溶液颜色变化。
通过观察颜色的变化,可以确定滴定剂的滴加量,从而得到溶液的酸碱度。
其次,滴定过程需要谨慎操作。
特别是在溶液接近中和点时,应该慢慢滴加滴定剂,并边滴加边摇晃滴定瓶。
这样可以避免滴定剂滴加过多,造成过度滴定的情况。
同时,要小心控制滴数量,以免过度滴定。
最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需要多次重复实验来验证。
每次实验都可能出现一定的误差,所以应该进行多次实验,取平均值来计算溶液的酸碱浓度。
另外,滴定剂和指示剂的选择也会影响实验结果,需要选择适当的试剂来进行准确的滴定实验。
实验心得通过这次实验,我学到了很多关于酸碱中和滴定的知识和技能。
首先,我学会了如何准确地进行滴定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酸碱中和滴定》的几点心得
摘要:多年的工作中,发现学生经常在《酸碱中和滴定》的几个知识点犯错误,笔者根据《酸碱中和滴定》的两大知识块: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和实验浅谈了几点心得体会。
关键词:酸碱中和滴定;心理;原理;实验
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发现学生经常在《酸碱中和滴定》的几个知识点犯错误,我不断探索,力求找到如何把这几个知识点讲清楚,使自己的教学工作更完善。
下面谈谈我对《酸碱中和滴定》的几点心得。
《酸碱中和滴定》主要有两大知识块: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和酸碱中和滴定的实验。
1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
1.1酸碱中和滴定原理的知识点
(1)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酸电离出的H+和碱电离出的OH-反应生成H2O,即H++ OH-=H2O。
同学有这样的疑问:醋酸溶液和氨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H3COOH+NH3•H2O =NH4++ CH3COO-+H2O。
它的实质也是H++ OH-=H2O吗?回答:确实也是。
离子方程式中醋酸和一水合氨不改写成离子形式只是因为它们是弱电解质,大部分以分子形式存在,但实际上是电离出的离子之间的反应,由于:
CH3COOH CH3COO-+ H+(1)
NH3•H2O NH4+ + OH-(2)
其中(1)电离出的H+和(2)电离出的OH-发生反应H++OH-=H2O,使(1)中c(H+)减小,平衡右移,同时(2)中c(OH-)减小,平衡也右移,即在同一溶液中两电离平衡相互促进。
(2)根据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OH-=H2O,可以得出:不论什么样的酸和什么样的碱发生反应,参加反应的n(H+)和n(OH-)必相等。
(3)酸和碱什么时候恰好中和?回答是:当酸和碱的物质的量之比恰好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时恰好中和,即这时提供的酸和碱恰好都消耗了,就成了生成盐的水溶液了。
(4)酸和碱恰好中和时,溶液一定呈中性?结论是:不一定。
当强酸和强碱恰好中和时,形成强酸强碱盐溶液,溶液呈中性。
例如,H2SO4+2NaOH=Na2SO4+2H2O,当提供的n(H2SO4)/n(NaOH)=2/1时,H2SO4溶液和NaOH溶液恰好中和,形成了Na2SO4溶液,呈中性。
当强酸和弱碱恰好中和时,形成强酸弱碱盐溶液,溶液呈酸性。
例如,HCl + NH3•H2O =NH4Cl + H2O,当提供的n(HCl)/n(NH3•H2O)=1时,盐酸和氨水恰好中和,形成了NH4Cl溶液,因为微弱水解而呈酸性。
当弱酸和强碱恰好中和时,形成强碱弱酸盐,呈碱性。
例如,CH3COOH+NaOH=CH3COONa+H2O,当提供的n(CH3COOH)/n(NaOH)=1时,醋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恰好中和,形成CH3COONa溶液,因为微弱水解而呈碱性。
1.2酸碱中和滴定原理的练习
(1)用pH均为2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分别中和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当氢氧化钠恰好被完全中和时,消耗盐酸和醋酸溶液的体积分别为V1和V2,则V1和V2的关系正确的是()。
A、V1>V2
B、V1<V2
C、V1=V2
D、V1≤V2
答案:A。
解析:盐酸和醋酸都是一元酸,中和等物质的量的NaOH所需二者的物质的量相等,现在盐酸的浓度比醋酸小,所需体积必然比醋酸大。
(2)在通常状况下,把醋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当溶液中c(CH3COO -)=c(Na+)时,溶液的pH是()。
A、大于7
B、等于7
C、小于7
D、不能确定
答案:B。
解析:此题可根据整个溶液不显电性有:c(Na+)+c(H+)=c(CH3COO -)+c(OH-),已知c(CH3COO-)=c(Na+),所以c(H+)=c(OH-),pH等于7。
注意此时不是恰好中和,提供的醋酸的物质的量已大于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
(3)一种一元强酸HA溶液中加入一种碱MOH反应后,溶液呈中性,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加入的碱过量
B、混合前酸与碱中溶质的物质的量相等
C、生成的盐不发生水解
D、反应溶液中c(A-)、c(M+)相等
答案:D。
解析:一元强酸HA溶液中如果加入的是强碱,溶液呈中性时,B成立;如果加入的是弱碱,溶液呈中性时,A成立。
现在没有说明是强碱还是弱减,所以A、B都不能选,根据整个溶液不显电性有:c(M+)+c(H+)=c(A-)+c (OH-),已知溶液呈中性即c(H+)=c(OH-),所以c(M+)、c(A-)相等。
2酸碱中和滴定的实验
2.1酸碱中和滴定的实验的分类讨论
这部分主要讲滴定管的使用以及根据酸碱中和反应原理测定酸或碱的浓度,其难理解处在于“一些错误操作对未知浓度测定的影响”。
我们以书本例题来说明:用0.1032 mol/L的盐酸溶液滴定25.00 mL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通过中和滴定测定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原理:HCl + NaOH=NaCl + H2O
当n(HCl)=n(NaOH)时,即c(HCl)•V[HCl(aq)]=c(NaOH)•V[NaOH(aq)]时恰好中和,则有:
c(NaOH)=c(HCl)•V[HCl(aq)]/ V[NaOH(aq)]
=0.1032 mol/L•V[HCl(aq)]/25.00×10-3 L
从上面可看出,c(NaOH)取决于滴定实验中读出的V[HCl(aq)],并且这两个量成正比,读出的V[HCl(aq)]准确,c(NaOH)就准确;读出的V [HCl(aq)]偏大,c(NaOH)就偏大;读出的V[HCl(aq)]偏小,c(NaOH)就偏小。
我们用以下情况来说明:
(1)酸式滴定管用水洗涤后,直接注入0.1032 mol/L的标准HCl(aq)。
上述情况直接引起标准HCl(aq)的浓度小于0.1032 mol/L,中和25.00 mL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必然引起消耗盐酸溶液体积偏大,c(NaOH)就偏大。
(2)滴定前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气泡,滴定完毕气泡消失。
这种情况读出的
V[HCl(aq)]中包括真正消耗的V[HCl(aq)]和V(气泡),即读出的V[HCl (aq)]偏大,c(NaOH)就偏大。
(3)滴定前仰视滴定管刻度,滴定完毕平视滴定管刻度。
上述情况滴定前读出的刻度偏低,导致读出的V[HCl(aq)]比真正消耗的偏小,c(NaOH)就偏小。
(4)滴定完毕,滴定管尖嘴处悬挂着一滴盐酸。
这种情况读出的V[HCl (aq)]包括滴入锥形瓶中的盐酸溶液的体积和悬着一滴的体积,所以读出的V [HCl(aq)]比真正消耗盐酸溶液体积偏大,c(NaOH)就偏大。
(5)锥形瓶用水洗涤后,又用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润洗。
这样将使锥形瓶中盛有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的体积大于25.00 mL,导致n(NaOH)增大,所需标准盐酸溶液的体积必然增大,c(NaOH)就偏大。
(6)滴定时,锥形瓶振荡过于剧烈,部分NaOH溶液溅出。
这种情况使锥形瓶内n(NaOH)减小,所需标准盐酸的体积必然减小,c(NaOH)就偏小。
(7)滴定中向锥形瓶内加入蒸馏水。
这样做是把25.00 mL未知浓度的NaOH 溶液稀释,但稀释过程中n(NaOH)保持不变,所需标准盐酸溶液的体积无影响,所以读出的V[HCl(aq)]准确,c(NaOH)就准确。
2.2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的练习
(1)用酸滴定碱时,滴定前读酸式滴定管读数时视线高于水平线,滴定结束时读数正确,这样会使测得的碱溶液的浓度()。
A、偏高
B、偏低
C、不受影响
D、不能确定
答案:A。
(2)在一支25 mL的酸式滴定管中盛入0.1 mol/L HCl溶液,其液面恰好在5 mL刻度处。
若把滴定管内溶液全部放入烧杯中,再用0.1 mol/L NaOH溶液进行中和,则所需NaOH溶液的体积()。
A、大于20 mL
B、小于20 mL
C、等于20 mL
D、等于5 mL
答案:A。
解析:滴定管25 mL刻度下面还有溶液,所以从酸式滴定管放出的是大于20 mL的0.1 mol/L HCl溶液,用0.1 mol/L NaOH溶液进行中和,所需NaOH溶液的体积也就大于20 mL。
“Acid and alkali Neutral Titrate” Several Desserts
Zhang Jianmei
Abstract: In many year work, discovered student frequently in “Acid a nd alkali Neutral Titrate” several knowledge spots make a mistake, the author according to “Acid and alkali Neutral Titrate” two big knowledge blocks: The acid and alkali neutral titrate’s principle and the experiment introduced several dessert appropriate meetings.
Key words: acid and alkali neutral titrate; psychology; principle; experi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