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下册课程纲要

合集下载

地理七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1)

地理七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1)

七年级地理下册课程纲要★课程名称: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授课时间:24——26课时★授课教师:赵明悦★授课对象:七年级一、学生情况分析:根据安排,七年级下期期末进行地理中考。

七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个特殊时期,各种问题开始凸显,尤其是逆反心理表现突出。

八年级学生既无较重的学习负担,也无对环境的不适应,所以难管。

在地理学习方面,有些学生基础扎实,有些学生学习上掉队。

本期由本人继续任教地理,师生彼此熟悉,有的学生听从老师的安排,积极学习地理,但也有学生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

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萌发了对异性的朦胧感情。

学习上的分化开始,明显地出现学科兴趣的偏向。

要让学生对地理学习有直接兴趣,还要争取班主任的支持,协助班主任搞好思想教育工作。

调动学生的间接兴趣,为地理会考做好准备。

二、教材分析:本期使用新课程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该教材着眼于学生的现有基础和未来发展,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实用性和趣味性,联系中国基本地理国情,重视学生的思想感情教育和实践能力教育。

教材深入理解和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引导学生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课本图文并茂,可读性、可教性都很好,给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

三、教学任务和目标:主要学习内容为中国地理,包括地域差异、认识区域,共分两大板块:(一):地域差异。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出“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3.用实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认识区域。

1.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2.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说出某区域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特点,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3.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七年级地理下册课程纲要

七年级地理下册课程纲要

七年级地理下册课程纲要《七年级地理下册》课程纲要【课程名称】:七年级地理下册【课程类型】:基础学科课程【教学材料】:星球地图出版社2022年6月第2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授课时间】:25课时【授课教师】:曲阜市实验中学蒋德旺【授课对象】:曲阜市实验中学七年级【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1.能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

2.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3.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

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4.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判情趣。

(二)专题目标1.认识大洲析其相互关系。

2.认识地区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某地区地势及地形特点,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

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运用地形图说明某地区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举例说出某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3.认识国家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某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

举例说出某国家在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教训。

根据地图归纳某国家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特点。

)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用实例说明某国家自然环境对民俗的影响。

开展学习交流活动、角色扮演等活动。

例如,选择一个教材没有介绍墙报、图片展等)予以展示,并回答同学的质疑;就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问题,分别扮演地理学家、政府官员、热带雨林区土著居民、世界环保组织成员、开发商等角色,从各自角度提出见解和建议。

最新《地理七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最新《地理七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七年级地理下册课程纲要★课程名称: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教学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第3版《初中地理》★授课时间:24——26课时★授课教师:郑州市第七十六中学★授课对象:郑州市第76中学七一班——七六班一、课程目标区域地理是初中地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教学中要求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强调不同尺度地域在各种地理因素,特别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区域特征和区域间的联系。

因此要求学生要“知道世界、中国和家乡的地理概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这三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知识与技能1.能初步学会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并能认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2.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积累丰富的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2.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3.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收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

4.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地理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相互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尊重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知道国际合作的意义,逐步形成全球意识。

2. 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二、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自然环境(2课时)第二节人文环境(2课时)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日本(2课时)第二节东南亚(1课时)第三节印度(2课时)第四节俄罗斯(2课时)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中东(2课时)第二节欧洲西部(2课时)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2课时)第四节澳大利亚(1课时)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第一节美国(3课时)第二节巴西(2课时)第十章极地地区(1课时)共计24课时三、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七年级地理下学期课程纲要

七年级地理下学期课程纲要
• 1、认真钻研教材,理清知识结构和教学思 路,把握教材重点、难点。创设教学情境, 设置多种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2、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巩固学生读图、填图和绘图的能力。同时 做到教学过程中做到穿插回忆前面所学知 识,增强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帮助学 生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为今后的继 续学习作好铺垫。
【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
章节 名 称
课时数
第六章 第一节 位置和范围
2
第二节 自然环境
2
第七章 第一节 日本
2
第二节 东南亚
2
第三节 印度
2
第四节 俄罗斯
2
第八章 第一节 中东
2
第二节 欧洲西部
2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2
第四节 澳大利亚
2
第九章 第一节 美国
2
第二节 巴西
2
第十章
极地地区
2
【课程实施】
【课程评价】
• 评价内容: • 1、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评价; • 2、对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评价 ; • 3、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状况进
行评价; • 4、对学生的测试成绩进行评价。
• 评价形式:
• 1、学生自评:学生自我对照学习本单元以来的变 化,自己对自己进行评价。内容包括回答问题的 声音,做作业的质量,上课的表现等等。
七年级地理下学期
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七年级下册地理 课程类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 授课教师:程群飞 授课时数:26课时 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
【课程单元章节】
•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 第七章 我们临近的地区和国家 • 第八章 东半球其他的地区和国家 • 第九章 西半球的国家 • 第十章 极地地区

新课程七年级地理下学期内容复习纲要

新课程七年级地理下学期内容复习纲要

新课程七年级地理下学期内容复习纲要孔令建亚洲1、国家、地区:48个,6大分区(东、南、西、北、中、东南)。

2、地形特点:高原、山地面积广大,占总面积3/4;地表起伏很大;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3、河流分布特点:大多数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顺地势呈放射状向四周分流(阿姆河、锡尔河注入咸海)。

4、气候特点: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5、农业: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对农作物生长有利,但夏季风的强弱变化,易造成洪涝、干旱灾害。

6、人口:总数37.2亿,超过1亿的国家有6个,人口大国中自然增长率最低的是日本。

7、经济:发展差异很大,发达国家只有日本一个,其余均为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国家经济落后的原因是历史上遭受长期殖民统治;依靠石油获得经济发展的一些国家典型为沙特;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为代表的是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

东南亚(中南半岛+马来群岛)1、地理位置: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十字路口”。

2、马六甲海峡(见课本P17)。

3、河流:最重要的一条国际河流是湄公河。

4、地形特点:山河相间,南北走向,纵列分布。

5、气候:中南半岛(热带季风气候);马来群岛(热带雨林气候)。

6、农业: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分布在肥沃的平原和三角洲地区(泰国、缅甸、越南)7、火山之国——印尼。

西亚1、地理位置:地处五海(黑海、地中海、里海、红海、阿拉伯海)、四通道(土尔其海峡、苏伊士运河、曼得海峡、霍尔木兹海峡、三洲(亚、非、欧)、两洋(印度洋、大西洋)之地。

2、地形特点:以高原为主,中部为两河流域。

3、传统经济部门:畜牧业、灌溉农业(前者优先选择)。

4、气候:以热带、亚热带沙漠气候为主,干旱。

5、石油主要分布地区(国家):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沙特、伊朗、科威特、伊拉克、阿联酋)6、石油输出路线:课本P28。

7、石油输出组织:欧佩克(OPEC),总部为奥地利维也纳。

8、居民:阿拉伯人最多,多数信奉伊斯兰教。

9、宗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发源地,该三大宗教圣城为耶路撒冷。

七年级地理下册课程纲要

七年级地理下册课程纲要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课程纲要课程名称:七年级地理下册课程类型:义务教育实验课程教学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下册》授课时间:22---26课时授课教师:张天林授课对象:七年级1---3班课程目标:1. 认识大洲●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

●通过实例说明某一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2.认识地区●在地图上找出某一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地区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说出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运用图表说出某一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运用地形图说明某一地区主要河流概况,以及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运用地图和资料,指出某一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举例说出某一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说出某一地区最有影响的区域性国际组织。

●运用资料描述某一地区富有特色的文化习俗。

●说出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认识国家●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某一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某一国家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某一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举例说出某一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教训。

●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交通运输特点以及主要城市。

●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的种族、民族、人口、宗教、语言等至少一个方面的概况。

●用实例说明某一国家自然与社会环境对民俗的影响。

大单元整体学习课程纲要七年级地理下学期人教版

大单元整体学习课程纲要七年级地理下学期人教版

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地理大单元整体学习学期课程纲要课程名称:地理课程类型:必修教材来源:湘教版适用年级:七年级课时安排:课时设计者:初一地理组设计时间:2023.1【课程目标】一、学期总目标:1、通过学习,能熟练掌握《世界地理》中的基本知识,为高中学习深造大戏良好的基础。

2、通过对示例亚洲课节的学习,掌握学习大洲地理自然和人文特征的方式方法。

3、能够对不同大洲、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不同地理方面进行分析、对比、归纳,找出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4、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文本资料、图片资料等途径,能解决未知的地理区域和国家,从而能深入的对其了解。

5、能够了解地区和国家在发展中体现的自身优势,以利于学习者借鉴。

客观的评价某区和国家在世界发展中做出的贡献,以利于全世界的交流合作。

6、最终通过学习能达到:学会世界地理、掌握地理知识、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技巧、提高学习的能力、学会学习、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二、各章节目标1.第六章:运用地图说明某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通过分析亚洲地形特征,使学生掌握地形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学习其他大洲的地理特点。

整体把握教材,分享课程纲要、教材的结构及学习使用方法。

概括大洲学习方法并进行学习评价。

2.第七章:掌握各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及重要性,掌握各区在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方面的差异。

通过使用地图,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通过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3.第八章:掌握国家学习的方法,会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的异同点,会借鉴某国发展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课程内容】1.第六章:运用地图说明某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通过分析业洲地形特征,使学生掌握地形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学习其他大洲的地理特点。

整体把握教材,分享课程纲要、教材的结构及学习使用方法。

七下地理提纲完整

七下地理提纲完整

七下地理提纲第一章认识大洲第一节亚洲及欧洲P21、亚洲的地理位置半球位置:主要位于北半球(理由赤道以北)和东半球半球(理由由经度决定的)。

海陆位置: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A太平洋、B北冰洋、C印度洋,西与D欧洲相连,西南与E非洲为邻,东北隔F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P52、亚洲的地形特征:①以什么为主?②地面高低状况?③地势特点(由河流流向决定的,河流流向是什么?)亚洲的地形特征以高原、山地为主: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地势特点:中间高、四周低。

(由河流流向决定的)河流流向:由中间向四周呈放射状流。

3、“地球之颠”指?世界陆地表面最低点?世界屋脊?除南极洲外,平均海拔最高的洲是?“地球之颠”指珠穆朗玛峰。

世界陆地表面最低点死海。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除南极洲外,平均海拔最高的洲是亚洲。

P64、欧洲地形以什么为主?世界平均海拔最低的洲是?欧洲地形以平原为主,世界平均海拔最低的洲是欧洲。

P75、亚洲的气候特征:①除什么气候外,亚洲气候都有,因此亚洲气候有什么特点?②以什么气候为主?③什么气候显著。

亚洲的气候特征: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外,亚洲气候都有,因此亚洲气候复杂多样。

以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季风气候显著。

6、亚洲地跨哪些带?为什么?北半球的“寒极”指哪里?亚洲东部由南往北有哪三种季风气候?为什么有三种不同的季风气候?亚洲地跨热带、北温带和北寒带,大部分位于北温带。

因为大部分处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

北半球的“寒极”指奥伊米亚康,亚洲东部由南往北有三种季风气候:②热带季风气候、⑧亚热带季风气候、⑨温带季风气候,因为南北跨纬度广,所以有三种不同的季风气候。

7、欧洲拥有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两种气候,是哪两种,在地图上填出名称,说出它们的特征。

欧洲拥有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两种气候⑤地中海气候、⑩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中海气候特征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冬暖夏凉,降水均匀。

P98、亚洲河流特征:①流向、注入哪三大洋?②什么区面积广大?亚洲河流流向由中间向四周呈放射状流,分别注入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地理下册》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七年级地理下册
【课程类型】:基础学科课程
【教学材料】:星球地图出版社
2012年6月第2版《七年级地理下册》
【授课时间】:25课时
【授课教师】:曲阜市实验中学蒋德旺
【授课对象】:曲阜市实验中学七年级
【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1.能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

2.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3.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

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4.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判情趣。

(二)专题目标
1.认识大洲
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认识地区
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某地区地势及地形特点,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

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运用地形图说明某地区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某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举例说出某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运用资料描述某地区富有地理特色的文化习俗。

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3.认识国家
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某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

举例说出某国家在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教训。

根据地图归纳某国家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特点。

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用实例说明某国家自然环境对民俗的影响。

举例说出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开展学习交流活动、角色扮演等活动。

例如,选择一个教材没有介绍过的区域,收集、整理资料,归纳该区域地理特征,以适当方式(如墙报、图片展等)予以展示,并回答同学的质疑;就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问题,分别扮演地理学家、政府官员、热带雨林区土著居民、世界环保组织成员、开发商等角色,从各自角度提出见解和建议。

【课程内容】
第六章:亚洲
6.1世界第一大洲(共1课时)
6.2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共2课时)
第七章:各具特色的地区
7.1东南亚(共2课时)
7.2中东(共2课时)
7.3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共2课时)
7.4欧洲西部(共2课时)
7.5极地地区(共1课时)
第八章:不同类型的国家
8.1日本(共2课时)
8.2俄罗斯(共2课时)
8.3印度(共2课时)
8.4澳大利亚(共1课时)
8.5巴西(共2课时)
8.6美国(共2课时)
第九章:全球化与不平衡发展(共2课时)
【课程实施】
(一)教学方式:
1. 先学后教、少教多学
2. 用好《同步学习》
3. 分组合作学习
4. 先学、展示、反馈
(二)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
【课程评价】
(一)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的确定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还应关注学生地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

地理学习评价应当对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价:第一,地理学习评价不能只局限于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第二,地理学习评价要从鉴定性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既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

地理学习评价目标应该根据地理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确定,建议重点关注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状况和表现:
(1)对地理位置、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空间分布、地域差异等方面的理解状况。

(2)在解释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探寻地理事物空间运动和演变规律的学习过程中运用地理知识的状况。

(3)在地理探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怎样提出地理问题,怎样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资料,怎样表达研究成果等)。

(4)是否学会了相应的地理学习、研究方法(如:空间关系分析,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

(5)读写能力、计算能力、图解能力及默记地图能力的发展状况。

(6)地理实践能力与创造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状况。

(7)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状况。

地理学习评价重在评价学生的达标程度。

目的不在于划等分类,不在于将某一学生与他人成绩或班级集体平均分作比较,而在于检测学生达到地理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标准”的程度。

(二)评价方式及结果处理:
地理学习评价方法的选择应注重日常评价,把评价渗透到地理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克服“一张考卷定终身”的弊端。

建议对学生的答问、演示、绘图、读图与分析、观察与观测、调查等各种课内外实践活动与练习等各种活动进行评价、评分,使评价过程变为教育过程。

由于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学习形式和学习特点的差异以及各种评价方法的不足,评价应采取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考查、评价。

评价的方式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等;评价的方法有书面测验、观察、访谈、档案袋、作品展示、真实性情景的问题解决、与图有关的作业、小论文写作等。

除了选用书面形式的测验、口头表达、描绘地
图、绘制地理图表、读图分析等常用的方法以外,也要注意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实地观测观察、探究等活动中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

要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参与评价,让学生明白自己并不是被动的评价对象,从而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精神。

要对学生学习的全部过程进行综合评价,而不是一次性的、部分内容或部分项目的评价。

给学生作出评价结论不是评价的最终目的,目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成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学生从评价中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达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充分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建设学校地理课程基本资源库通过调查,掌握学校地理课程资源的情况,分门别类建立地理课程资源档案,并逐步建立基本的地理课程资源库。

教科书以及教学所需的地图集、地理挂图、地理模型、地理标本、实验器材、图书资料、电教器材、教学软件、教学实践场所等,都是学校重要的地理课程资源。

其中必备的教具、设备和教学用图有:地球仪、日地运行仪、等高线地形模型、东西两半球图、世界政治地图、世界地形图、世界与中国气候分布图、中国政区与交通图、中国地形图、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图、本县(市)地图、世界地理景观图片、中国地理景观图片等。

应注意地理课程资源的积累和更新。

除添置必要的地理教学图书、设备、软件外,还可自制各种地理教具、学具,开发各种地理教学软件,不断扩大地理课程资源库的容量,提高地理课程资源库的质量。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配置地理专用教室、地理园等,以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地理教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利用学生学习经验资源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经历和体验。

教师应鼓励和指导学生组织地理兴趣小组,开展野外观察、社会调查等活动;指导学生编辑地理小报、墙报,布置地理橱窗等,将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成果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三)开发社会地理课程资源校外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多样,学校所在地区的各种自然和人文地理事物,都是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科技馆、气象台、天文馆、博物馆、展览馆和主题公园;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政府部门;广播、电视、报刊等信息媒体;区域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

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联系,寻求多种支持,合理开发利用校外地理课程资
源。

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也可邀请有关人士到学校进行演讲和座谈;有条件的地区可创建地理实习基地。

(四)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有条件的教师从计算机网络上获取各种适用于地理教学的电子资源,如地理文字资料、地理图像、地理视频、地理动画、地理书刊、电子教案等。

网络资源的特点是形式多样、数量巨大、获取方便、内容新颖、成本较低,是地理教学极为重要的资源库。

教师还可以借助网络资源丰富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地理。

教师在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时,要注意所选资源的科学性、思想性、适宜性,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现有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提倡校际地理课程资源的共建和共享,为创造生动、丰富、有效的地理教学活动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