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 教学设计
纪念西安事变主题班会教案

开展纪念西安事变的文艺活动,如朗诵、歌唱等
朗诵《西安事变》诗歌 歌唱《义勇军进行曲》 讲述西安事变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开展纪念西安事变的文艺活动,如朗 诵、歌唱等
讨论西安事变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和启 示
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在1936年发动的一次政治事件,旨在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 一致抗日
历史意义:西安事变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探讨西安事变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历史背景:介绍西安事变的 历史背景和经过
事件影响:探讨西安事变对 中国历史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民族团结:强调民族团结 的重要性,以及在当今社 会如何维护民族团结
面展开讨论
小组讨论的成 果展示:每组 选派代表上台 发言,分享讨 论成果,促进
全班交流
开展纪念西安事变的文艺活动
歌曲演唱:演唱与西安事变相关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等 舞蹈表演:表演与西安事变相关的舞蹈,如《黄河大合唱》等 朗诵诗歌:朗诵与西安事变相关的诗歌,如《七律·长征》等 讲故事:讲述与西安事变相关的人物故事或历史事件
专家与同学们进行 互动,回答同学们 的问题
讲座结束后,进行 小组讨论,分享学 习心得
老师进行总结,强 调西安事变的历史 意义和现实意义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的目 的:让学生深 入了解西安事 变的历史背景
和意义
小组讨论的形 式:分组进行, 每组人数适中, 鼓励学生积极
参与
小组讨论的内 容:让学生围 绕西安事变的 历史背景、经 过、影响等方
图片展示:展示与西安事变相关的图片,如历 史照片、地图等
西安事变教案

西安事变教学设计韩家村中学刘亚会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掌握西安事变的背景、和平解决及其意义培养学生阅读、概括、总结归纳、分析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阅读课文复述史实复述西安事变的经过,注意答出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历史知识点讨论探索辩证分析中共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是从全民族利益出发的,同时也是依据当时实际情况推动国民党向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方向转化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爱国主义民族情感努力学习振兴中华的情感教学重点:西安事变教学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意义。
教学方法:1.使学生学会利用教材、视频提取有效信息,加以分析、探究。
2.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搜集、整理资料,学会利用网络。
过程:一、导入2001年张学良先生病逝,江泽民亲自发唁电,高度评价张学良历史功绩他为千古功臣,这是为什么呢?二、新授1.自主学习西安事变:事变的时间、经过、结果。
2、提问过渡:张学良、杨虎城是国民党的内部人员,为什么会以下犯上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去探究一下西安事变的背景吧。
日军侵占东北又把魔爪伸向华北,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机!各界人民掀起抗日救亡运动。
听,这是人们的怒吼:播放义勇军进行曲,结合地图简介危险局势。
3、提问探究a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共提出什么主张和要求b国民党内部一些爱国将领如张学良杨虎城等,他们又是什么态度,做出什么反应?4、各抒己见: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该如何处置呢?是杀还是放?现在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
出示材料:日本:哼!哼!哼!我一定要挑拨中国人打内战。
让他们自相残杀吧!等到他们打到筋疲力尽的时候,中国就是我的了。
美英:喔,上帝!如果中国被日本占领了,我们在华的利益还能有保证吗?一定要促使中国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何应钦:对外姓张的和姓杨的竟敢扣押蒋委员长,真是大逆不道,我们要和他们对抗到底。
初中《西安事变》教案

初中《西安事变》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2. 掌握西安事变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和意义。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1. 西安事变的背景和经过。
2. 西安事变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难点:1.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2. 学生对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的理解和培养。
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历史》有关西安事变的内容。
2. 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西安事变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 提问:“你们知道西安事变吗?它对中国历史有什么重要意义?”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西安事变的背景,如国内外形势、蒋介石的政策等。
2. 详细讲解西安事变的经过,如张学良、杨虎城的行动,蒋介石的态度等。
3. 分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等。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西安事变对中国历史有什么意义?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情感教育(5分钟)1. 引导学生关注张学良、杨虎城等民族英雄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如何培养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西安事变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 强调西安事变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讨论,使学生了解了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和结果,掌握了西安事变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和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使学生认识到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责任和使命。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有需改进之处,如在课堂讨论环节,可以增加学生的互动和参与度,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小学历史下册《西安事变》教案设计

小学历史下册《西安事变》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西安事变的起因、经过和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珍惜和平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学生要理解西安事变的关键事件和历史意义。
2. 难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让他们通过对事件的分析来理解事变的原因和结果。
三、教学准备1. 教学素材:课本《小学历史下册》PXX的《西安事变》内容。
2. 教学工具:投影仪、幻灯片或多媒体设备。
3. 教学方法:讲述、问答、小组合作探究。
四、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图片展示西安事变的现场照片和历史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对历史事件的思考。
学习活动:2. 通过问答的形式,向学生介绍西安事变的起因和背景,并与学生进行互动探讨:a. 西安事变发生的时间、地点是哪里?b. 西安事变的起因是什么?c. 事变期间发生了哪些关键事件?d. 事变的结果和影响是什么?3. 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课本中关于西安事变的内容,强调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并进行解释和讲解。
4. 分小组讨论学生对西安事变的理解和观点,并记录下共同讨论的结论。
梳理归纳:5. 整合学生的讨论内容,向学生输出关键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
拓展应用:6.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位历史人物(如张学良、蒋介石等)进行深度研究,了解他们在西安事变中的角色和影响,并展示给全班。
总结反思:7. 总结西安事变的相关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收获,并展开师生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a. 西安事变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什么?b. 你认为西安事变能否避免?为什么?c. 学习历史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五、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相关历史材料,扩展对西安事变的理解。
2. 鼓励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研究,深入了解西安事变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六、课堂作业1. 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介绍西安事变的起因、经过和影响。
西安事变教案

西安事变教案【篇一:17西安事变(教案)】17.西安事变(教案)兴化市边城学校许长征教学内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节课第三目教学目标:⑴、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西安事变发生和解决的过程,能简要评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采用讲述法和讨论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积极思维,有效地开展师生双边活动。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西安事变的发生与和平解决等事实,感受张学良、杨虎城的正义感和责任感,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的博大胸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
难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课时:1课时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本课的教学,我设计了四个板块:导入新课、学习新课、巩固小结、心灵感悟。
一、导入新课播放《西安事娈》电影片段(幻灯片2)提问:这一电影片段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西安事娈)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在导入部分,我先让学生观看电影片段,然后让学生说出“这一电影片段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从而自然地导入新课。
这样设计的目的: 1使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情境。
2再现历史情景,让学生直观感受历史,激发学生求知欲。
3自然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西安事变(在学习新课部分,我从西安事变的概念、事变原因、和平解决、历史意义四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1、西安事变的概念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88页第一段文字——了解西安事变爆发的时间、地点、发动者、目的、和简单经过。
(幻灯片5)完成填表题幻灯片6(教学西安事变的概念时,我先让学生朗读88页第一段文字——西安事变爆发,然后让学生完成填表题,旨在让学生明确西安事变爆发的时间、地点、发动者、目的、和简单经过。
)2、西安事变的原因提问:张、杨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展示幻灯片7)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当时的形势。
小班西安事变教案

小班西安事变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小班西安事变的基本历史背景和事件经过,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国家命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小班西安事变的基本历史背景和事件经过。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素养。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小班西安事变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
2. 学习历史材料(15分钟)。
教师让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材料,了解小班西安事变的具体经过和事件背景,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3. 分组讨论(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小班西安事变的影响和意义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对中国历史和国家命运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思辨能力。
4. 总结历史事件(1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小班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强调历史事件对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更深刻的理解。
5. 拓展延伸(10分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或资料,深入了解小班西安事变及其相关历史事件,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和视野。
四、教学反思。
小班西安事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中国历史和国家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历史事件的基本经过和背景,还培养了历史分析和思辨能力,提高了历史意识和历史素养。
同时,通过讨论和总结,学生对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国家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希望学生能够继续关注历史,了解历史,珍爱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西安事变的教案

西安事变的教案标题:西安事变的教案学科:历史教学阶段:初中学习目标:1. 了解西安事变的背景和发生的经过。
2. 掌握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影响的重要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西安事变的原因和影响。
2. 西安事变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3. 学生对西安事变的个人意见和观点。
教学资源:1. 讲义、PPT、幻灯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2. 西安事变的相关读物、文献和影像资料。
3. 学生讨论和展示的平台或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西安事变的背景和大致经过。
强调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性。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使用PPT或幻灯片展示西安事变的详细发生经过和参与者。
2. 解释西安事变的原因和导致的后果。
3. 引导学生对西安事变的影响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三、小组合作(20分钟)1. 将学生分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度或观点来讨论西安事变的意义。
2. 每个小组收集证据和材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3. 鼓励小组内成员共同合作和分工,形成团队合作意识。
四、展示与讨论(15分钟)1. 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观点和找到的证据。
2. 其他小组提出问题和观点,展开讨论和辩论。
3.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引导他们思考不同观点之间的互动。
五、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观点和分析进行总结和评价。
2. 强调西安事变对中国历史的深远意义,并鼓励学生对它的重要性进行思考。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根据课堂讨论和自己的理解,撰写一份简短的关于西安事变的观点陈述。
2. 鼓励学生使用历史书籍、互联网资源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学习。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几个相关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纪念馆、历史遗址等,增加实地学习的体验。
评估方式:1. 学生参与度和合作态度的评估。
2. 学生观点陈述的评估,包括论据的合理性、文辞的表达等方面。
八年级历史上册西安事变教案北师大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安事变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西安事变的背景:国内外形势、国民政府的政策、日军的侵略等。
2. 西安事变的经过:张学良、杨虎城逼蒋抗日、蒋介石的态度、事变的爆发等。
3. 西安事变的意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国共合作的奠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等。
三、教学重点:1. 西安事变的背景和经过。
2. 西安事变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西安事变的历史背景,认识事变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2. 让学生准确把握西安事变的意义,认识其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中的地位。
五、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真实感受。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采用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认识西安事变与其他历史事件的联系和区别。
4. 采用课堂提问法,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西安事变。
2. 讲述背景:介绍西安事变的国内外形势,引导学生认识事变的背景。
3. 分析经过:详细讲述西安事变的经过,让学生了解张学良、杨虎城逼蒋抗日的过程。
4. 讨论意义:引导学生思考西安事变的意义,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5.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西安事变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七、课堂拓展:1. 请学生举例说明西安事变对抗日战争的影响。
2. 请学生探讨为什么说西安事变是国共合作的奠基。
八、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和意义。
2. 请学生分析西安事变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九、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教师要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了解西安事变的详细经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抗日救亡运动——西安事变
一、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西安事变发生和解决的过程,能简要评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采用讲述法和讨论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积极思维,有效地开展师生双边活动。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西安事变的发生与和平解决等事实,感受张学良、杨虎城的正义感和责任感,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的博大胸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
(2)难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三、课时:1课时
四、教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西安事娈》电影片段
提问:这一电影片段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西安事娈)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西安事变
1、西安事变的概念
2、西安事变的原因
提问:张、杨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当时的形势。
边展示边叙述:日军侵占东北三省后,又将魔爪伸向华北,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各界民众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主张抗日。
(蒋介石拒绝接受,并亲赴西安督战“剿共”。
)
师生共同归纳:① 日军占领华北,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根本原因)②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影响;③中共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④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共统一战线政策感召下主张抗日;⑤ 蒋介石亲赴西安督战“剿共”。
(直接原因)
3、和平解决
提问1:蒋介石被扣押后该如何处置?是杀,还是放?
(1)你认为呢?(各抒己见)
(2)民众有什么呼声呢?
(3)中国共产党对此采取了怎样的主张呢?
(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
)
提问2: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呢?(可从“杀蒋”“放蒋”可能产生的结果方面思考。
)
学生讨论交流后点拨:西安事变后,局势极为动荡不安。
处死蒋介石,可能导致亲日派掌权,国家陷于群雄割据的局面,日本便有机可乘;如果放了蒋介石,国民党内亲英美派就有可能接受抗日主张。
为了民族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并派周恩
来等人到西安去调停。
提问3:中国共产党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做出了巨大努力,结果怎样?
(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过程中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
4、历史意义
提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什么历史意义?
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伟大历史意义。
讨论1: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前后国共两党的关系如何?(内战——和平。
)
讨论2: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时局发生了怎样的转变?(分裂对峙——合作抗日)指出:由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才推动了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到来。
三、巩固小结
1、师生共同小结: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2、比试比试,看谁最聪明!
(1).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标志是(B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2).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要原因是(C )
A.国民党内部出现分化
B.全国人民要求和平解决
C.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为全民族的利益实现共同抗日
(在小结部分,采用叙述与图示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对本课的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