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巫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市2008年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通报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市2008年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通报【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发文字号】渝办发[2009]367号【发布部门】重庆市政府【发布日期】2009.12.25【实施日期】2009.12.25【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市2008年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通报(渝办发〔2009〕367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明确提出,到2012年,我市“中国西部百强县”要由7个增加到10个,力争1个晋级“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
为认真落实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精神,引导各县认真分析发展形势、自加压力加快发展,经市政府同意,现将2008年我市县域(本文的县域为狭义县域,仅指21个县)经济发展有关情况通报如下:一、县域经济发展基本态势向好2008年,市委三届三次、四次全委会和市政府应对金融危机适应性政策都把支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作为重点,先后出台了帮助建设特色工业园区、支持扩大开放和招商引资、加大“一圈两翼”对口帮扶力度、实行税收返还政策增强区县(自治县)调控能力等一系列扶持县域发展的专项政策,使我市县域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国内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
县域经济发展呈现五大特点:(一)经济总量快速壮大。
2008年,共实现GDP1496.24亿元,同比增长16.8%。
其中,工业增加值实现546.98亿元,同比增长21.3%,占GDP的比重增加到36.6%,工业对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二)投资消费拉动强劲。
“三驾马车”中投资、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势头较强。
新增中央投资对县域投资的带动作用明显,县域投资增速持续走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8年完成1110.11亿元,同比增长34.7%。
在“家电下乡”等政策刺激带动下,城乡消费较为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8年实现526.35亿元,同比增长22.6%。
(三)发展效益持续向好。
2008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四川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2009年2月2008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省委、省政府组织和动员全省各族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两个加快”,努力克服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取得了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国民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经国家统计局初步审定,2008年全省生产总值12506.3亿元,比上年增长9.5%,增速比上年回落4.7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66.2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5790.1亿元,增长12.9%;第三产业增加值4350.0亿元,增长8.3%。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2%、61.9%和32.9%。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5378元,增长9.7%。
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从上年的19.3:44.2:36.5调整为18.9:46.3:34.8。
图一:2004-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6516.7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占GDP的52.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8.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60.7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3514.7亿元,增长20.1%;第三产业增加值2041.3亿元,增长12.3%。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1%,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2.0%。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5.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6.6%。
表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指标全省城市农村居民消费价格 105.1 104.7 105.5食品 112.0 112.5 111.3其中:粮食 106.1 105.9 106.4油脂 119.6 121.9 117.4猪肉 116.5 117.8 114.9鲜蛋 103.6 103.3 104.5水产品 116.0 116.5 115.2鲜菜 105.2 104.7 106.9烟酒及用品 102.0 101.9 102.0衣着 97.3 95.8 99.5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102.7 103.2 101.9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102.4 102.1 102.7交通和通信 99.8 98.2 102.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99.9 99.1 101.0居住 104.6 103.1 106.0全部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9.3%,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9.6%、生活资料价格上涨8.0%。
2008年河北省县_市_区济主要指标_6_2_

当年出栏 肉猪头数 (百头) 4958 1261 2414 2370 3720 868 1605 1 145 3063 3795 2176 6432 1194 937 2397 1155 2087 641 1244 3232 726 185 862 540 1142 224 650 1650 750 2284 1590 1809 572 3841 4665 2090 615
当年羊 出栏头数 (百只) 4121 901 1304 2333 3348 2345 1405 942 1374 2914 2352 321 633 622 142 77 614 298 150 408 355 180 610 403 1702 250 1020 1380 705 507 446 1735 322 434 1666 2406 241
#猪牛羊 肉产量 49023 13130 22318 24180 37392 11029 15580 9649 27629 34256 23846 51209 13190 10814 19305 9050 18859 5393 10259 28207 7954 3665 8727 6549 14323 2311 7945 17806 7808 17925 12815 17306 5425 331 86 39616 20355 5101
2008年县(市、区)国民经济主要指标(6—2) 四、农业(续) 水果产量 (含果用瓜) (吨) 31220 31828 41262 84511 44038 78507 5000 47345 32043 185589 16197 21752 97055 7907 12984 46678 40874 10620 4688 327296 115849 93768 17037 7094 70713 19734 9018 49017 6639 242297 389209 49465 60247 61241 53771 51847 47150
2008年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经济金融危机,开拓进取,锐意创新,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促进了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国民经济。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9.65亿元,比上年增长15.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44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454.36亿元,增长18.6%;第三产业增加值255.85亿元,增长13.1%。
人均生产总值32500元,比上年增长15.3%,按年末汇率折算为4755美元。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5.8∶57.0∶37.2调整为5.3∶60.6∶34.1。
财政收支。
全年实现财政收入123.85亿元,比上年增长17.8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4.39亿元,增长23.9%。
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增值税9.24亿元,增长15.7 %;营业税15.88亿元,增长32.2%;企业所得税4.79亿元,增长36.3%;城市建设维护税4.25亿元,增长14.7%;契税2.69亿元,下降15.5%。
全年完成财政支出81.17亿元,比上年增长27.2 %,其中,工商金融等事务支出10.86亿元,增长61.1 %;农林水事务支出4.26亿元,增长61.5%;教育支出11.09亿元,增长20.1%;医疗卫生支出4.06亿元,增长31.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2.32亿元,增长7.7%;城乡社区事务支出8.37亿元,增长18.9%;环境保护支出1.65亿元,增长164.4%。
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4.95亿元,比上年增长41.1%;其中,城镇投资594.95亿元,增长42.5%。
全年新增固定资产234.57亿元。
本年项目建成投产率48.4%,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38.1 %。
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3.22亿元,比上年增长12.8%;第二产业投资320.38亿元,增长36.4%,其中工业投资318.63亿元,增长36.0%;第三产业投资291.35亿元,增长47.2%,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50.23亿元,增长69.0%。
重庆统计公报2008

2008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2008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314”总体部署[1],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着力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内陆开放高地和“五个重庆[2]”建设,倾情倾力抗震救灾,实现了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96.66亿元,比上年增长14.3%。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75.40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433.27亿元,增长18.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087.99亿元,增长12.4%。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3%,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7.7%,上升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1.0%,下降1.4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025元,比上年增长13.7%。
图1 直辖以来全市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单位:亿元、%分区域看,一小时经济圈[3]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959.27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7.7%;渝东北翼完成856.99亿元,增长17.1%,占全市的16.8%;渝东南翼完成280.40亿元,增长16.4%,占全市的5.5%;两翼所占比重较上年提高了0.36个百分点。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4]比上年上涨5.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5.7%。
主要食品价格中,猪肉上涨22.4%、油脂上涨28.5%、禽类上涨11.7%、蛋类上涨3.2%。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8%,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2.2%。
图2 直辖以来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单位:%减少0.85%;第二产业就业338.78万人,增长3.92%;第三产业就业560.36万人,增长3.54%。
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5.09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30万人。
2008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一、综合初步核算,2008年陕西生产总值6851.32 亿元,比上年增长15.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53.72亿元,增长7.6%,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第二产业增加值3842.08亿元,增长18.8%,占56.1%;第三产业增加值2255.52亿元,增长13%,占32.9%。
人均生产总值18246元,比上年增长15.2%。
二、农业2008年,全省粮食生产喜获丰收,粮食播种面积4852.1万亩,较上年增长4.4%,总产量稳定增加;果业生产再上新台阶,园林水果总产量突破1000万吨大关。
注:1、根据国家统计局规定,水果产量包括果用瓜;2、园林水果产量为果业统计监测结果。
林业生产方式发生转变,经济林快速发展。
2008年,全省积极转变林业生产方式,巩固造林成果,壮大经济林业产业,完善林权制度改革,实现了林业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畜牧业生产恢复性增长。
2008年,在补贴政策推动和市场价格拉动下,群众养殖积极性高涨,进一步促进了畜禽存栏的恢复性增长,全省畜禽存栏稳定增长,畜产品产量快速提高。
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快速增长。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988.07亿元,比上年增长21%。
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加值2580.29亿元,增长22.6%;轻工业407.78亿元,增长12.2%。
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6.59%,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
支柱产业发展迅速。
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322.92亿元,比上年增长31.9%,八大支柱产业完成7174.17亿元,增长31.9%。
其中,能源化工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564.3亿元,增长37.6%;装备制造业1561.02亿元,增长24.7%;有色冶金工业804.33亿元,增长32.2%;食品工业583.85亿元,增长26.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04.07亿元,增长54.8%;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90.81亿元,增长17.8%;医药制造业171.08亿元,增长15.4%;纺织服装工业94.71亿元,增长13.8%。
2008年巫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巫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巫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巫山县统计局2009年2月28日2008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年目标任务,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努力克服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712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5%。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5064万元,增长7.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6714万元,增长14.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5345万元,增长18.2%。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2.3%、23.8%、63.9%,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8、3.5、9.2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7年的30.9:21.2:47.9调整为2008年的28.2:25.7:46.1。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县人均GDP为6802元,增长27.6%。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6.1%,比上年提高 6.1个百分点。
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17.6%,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3.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项目类价格上涨2.5%,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2.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项目类价格上涨0.6%,居住类价格上涨1.7%,衣着类价格上涨2.3%,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下降5.2%。
年末全县就业人员24.01万人,比上年下降0.2%。
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16.39万人,下降0.1 %;第二产业就业人员2.64万人,下降0.7% ;第三产业就业人员 4.98万人,下降0.2 %。
33.6%;药材播种面积1670公顷,增长52.7%;瓜果类播种面积271公顷,增长2.3%;蔬菜播种面积7410公顷,增长6.3%。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
2008年河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河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文)中国发展门户网 2009 年 03 月 07 日字号:大中小打印本文章写信给编辑2008年是近几年来河南经济发展面临形势最复杂、困难最多的一年。
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国民经济总体上保持了较快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18407.78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增速比上年回落2.5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58.80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10477.92亿元,增长14.9%;第三产业增加值5271.06亿元,增长10.2%。
人均生产总值19593元,增长11.9%。
三次产业结构为14.5∶56.9∶28.6,二、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58.1%提高到60%左右。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7.0%,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6.3%。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7.5%。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2.1%。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9%。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9.0%。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上涨20.9%。
年末从业人员5829.27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19.4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5.58万人,其中,“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16.12万人。
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81万人。
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09.14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其中:税收收入742.18亿元,增长18.8%,税收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3.5%,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283.91亿元,增长22.2%,其中:教育支出增长22.1%,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增长17.1%,医疗卫生支出增长46.7%,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14.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巫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巫山县统计局2009年2月28日2008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年目标任务,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努力克服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712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5%。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5064万元,增长7.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6714万元,增长14.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5345万元,增长18.2%。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2.3%、23.8%、63.9%,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8、3.5、9.2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7年的30.9:21.2:47.9调整为2008年的28.2:25.7:46.1。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县人均GDP为6802元,增长27.6%。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6.1%,比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
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17.6%,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3.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项目类价格上涨2.5%,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2.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项目类价格上涨0.6%,居住类价格上涨1.7%,衣着类价格上涨2.3%,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下降5.2%。
年末全县就业人员24.01万人,比上年下降0.2%。
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16.39万人,下降0.1 %;第二产业就业人员2.64万人,下降0.7% ;第三产业就业人员4.98万人,下降0.2 %。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总量偏小,发展速度相对落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农民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农民收入渠道比较单一,持续增收难度加大;金融机构存货比下滑,助推经济增长力度不够。
二、农业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0716万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农业产值66135万元,增长11.3%;林业产值20205万元,增长12.0%;牧业产值59404万元,增长1.3%;渔业产值2620万元,增长5.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352万元,增长18.1%。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83125公顷,比上年增加3175公顷,增长4.0%。
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9341公顷,增长0.9%;油料作物播种面积7623公顷,增长10.5%;棉花播种面积146公顷,增长0.7%;烟叶播种面积5630公顷,增长33.6%;药材播种面积1670公顷,增长52.7%;瓜果类播种面积271公顷,增长2.3%;蔬菜播种面积7410公顷,增长6.3%。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
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29978千瓦,比上年增长5.1%,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15.34%;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18273吨,增长1.2%;农村用电量7532万度,增长13.5%;农用排灌机3086台,增长19.9%;农用运输车1905辆,下降2.1%;农副产品加工动力机械6872台,增长17.0%;农副产品加工作业机械7030台,增长3.2%。
涉农企业快速发展。
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1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2 家。
固定资产在500万元以上的25家,100-500万元的5家,100万元以下的1家。
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5 家,100-500万元的16 家,100万元以下的10 家。
三、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5366万元,比上年增长41.5%;工业增加值51641万元,比上年增长23.4%。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7家,净增10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9182万元,增长48.7%。
其中:轻工业产值1727万元,增长74.7%;重工业产值77455万元,增长48.2%。
从所有制看:集体企业产值12574万元,增长22.4%;股份合作制企业产值46686元,增长60.8%;其他经济类型企业产值19921万元,增长42.7%。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79900万元,增长61.8%;产品销售率98.6%,提高了4.5个百分点;利税总额11409万元,增长86.1%;利润总额2902万元,增长22.6倍;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43.7%,提高50.3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46461元/人.年,增长338.7%。
全年生产原煤250万吨,增长22.0%;水泥11.2万吨,增长124.0%;供电量27481万度,增长28.9%;自来水生产和供应278万吨,增长1.5%。
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5073万元,比上年增长8.2%。
列入统计的本地12户三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产值15603万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37.6%。
四、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1285万元,比上年增长(同口径)32.0%。
其中:建设与改造投资344031万元,增长29.9%;房地产开发投资7254万元,增长4.6倍。
从所有制看:国有投资213378万元,增长7.8%;集体投资1716万元,下降36.9%;私营个体投资102677万元,增长1.6倍;其它投资33514万元,增长28.8%。
全年新增固定资产34073万元;竣工房屋建筑面积0.67万平方米。
重点项目建设提速。
渝宜高速路巫山段一期工程完成70%,二期工程路基完成30%;新龙门大桥实现主拱合龙,完成工程量的60%;北门客运码头投入使用;神女大道、城区道路“白改黑”一期和环湖路一期工程顺利完成;登峰、双河、双凤洗煤厂竣工投产;毛家湾、红椿、新营、永年煤矿完成工程量的40%;110KV巫山变电站、35KV庙宇变电站、35KV笃坪变电站建设圆满完成;猴子坪电站复建主体工程完工,水溪套电站2×800千瓦机组恢复发电;巫山神女峰机场建设选址报告通过国家民航总局专家审查,中硐桥水库列入全市拟建的14个中型水库之一,桃花铁矿综合开发完成外业详查等工作,风力发电青山头、朝阳坪风能资源测风塔投入运行,后溪河水电开发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五、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全年完成货运量660万吨,比上年增长3.6%。
其中:水运170万吨,增长11.8%;公路490万吨,增长1.0%。
全年完成客运量1196万人次,增长21.3%。
其中:水运139万人次,下降10.3%;公路1057万人次,增长27.2%。
货运周转量144560万吨公里,增长16.3%;客运周转量25063万人公里,增长1.1%。
年末全县公路总里程3538公里,其中:等级公路2096公里。
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总量15724万元,比上年增长16.5%。
年末拥有固定电话用户87128户,增长12.3%,其中:私人电话用户72924户,下降1.7%,占83.7%;移动电话用户169422户,增长4.6%。
互联网用户12263户,增加3000户,增长32.4%。
全年接待旅游者16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2%。
小三峡、小小三峡共接待景点旅游者66万人次,下降3.4%,其中:外宾9万人次,下降29.1%;内宾57万人次,增长2.5%;实现旅游社会综合经济收入7.1亿元,比上年增长16.4%。
六、国内贸易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2016万元,比上年增长21.3%。
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22878万元,增长32.5%;限额以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90577万元,增长19.6%。
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13455万元,增长20.7%;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5461万元,增长29.2%;其它行业实现零售额3100万元,增长9.9%。
全县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16家,住宿餐饮企业7家。
七、财政金融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4038万元,比上年增长43.0%。
其中:一般性预算收入18528万元,增长35.4%。
在一般性预算收入中:增值税3065万元,增长50.0%;营业税3087万元,增长20.0%;企业所得税1189万元,下降8.0%;个人所得税501万元,下降7.6%。
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20480万元,比上年增长29.1%,其中:一般性预算支出103146万元,增长32.2%。
在一般性预算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3070万元,公共安全支出4813万元,教育支出22076万元,科学技术支出326万元,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543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8410万元,医疗卫生支出6963万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3432万元,农林水事务支出14567万元,环境保护支出9337万元,交通运输支出1700万元,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5961万元。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85852万元,比年初增加89543万元,增长22.6%。
其中:企业存款102913万元,比年初增加10916万元,增长11.9%;农业存款34405万元,比年初增加3963万元,增长13.0%;邮政储蓄存款52942万元,比年初增加12449万元,增长30.7%;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83974万元,比年初增加59368万元,增长26.4%。
各项贷款余额174529万元,比年初增加23642万元,增长15.7%。
其中:短期贷款余额81859万元,比年初减少8418万元;中长期贷款余额92571万元,比年初增加31961万元;中长期个人消费贷款余额9540万元,比年初减少932万元。
全年现金净投放31648万元,存贷比为35.9%。
全年保险承保总额4629934万元,比上年增长47.8%;保费收入7274万元,增长35.0%;已决赔款2278万元,增长27.3%。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全年确定重点科技项目15项。
三峡库区星火产业带“巫山县无公害优质肉用山羊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顺利结题。
科技特派员下基层行动深入开展,全县下派科技特派员28名,承担科技项目16项,与服务乡镇、企业签订科技服务协议28份,服务19个乡镇、28个村、8294户、22741人,发放资料29935份。
全县建设科技示范点(片)11个,承担实施科技项目15个,开展科技服务、技术培训3620人次,引进、试验、推广农业新品种36个,取得了良好的科技与经济效益。
年末拥有各类学校291所,其中:普通中学19所,小学269所;专任教师4581人;在校学生104177人,其中:普通中学在校学生37592人,小学在校学生6328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8%。
全县高考上线总人数达到2405人,比去年净增358人,上线率92.8%,高出全市平均上线率近33个百分点,3人升入北京大学。
初中毕业生合格率达9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