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秦与北魏

合集下载

北魏历史

北魏历史

北魏历史北魏,北朝之一,继十六国分裂局面之后在中国北部重建统一的封建王朝。

公元四世纪初,鲜卑族拓跋部在今山西北部、内蒙古等地,建立代国,后为前秦苻坚所灭。

淝水之战后,拓跋硅于公元386年重建代国,并称王。

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也叫后魏、拓跋魏、元魏;398年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399年改号称帝,是为道武帝。

后逐步并吞夏、北燕、北凉,到439年统一北方。

北魏统治区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东部,东北至辽西,南大致以淮河、秦岭为界,与南朝相对峙。

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亲政后,继续整饬吏治,颁行班俸禄制,立三长制,实行均田法,加速北魏政权的发展。

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士族联姻,又参照南朝典章,修改北魏政治制度,并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处死太子恂。

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后,加速了鲜卑拓跋部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促进了民族间之融合。

534年北魏分裂为东、西魏。

东魏为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所代。

从拓跋硅建魏,到557年西魏亡,共历十七帝,一百七十一年。

拓跋氏是鲜卑族部落联盟中的一支,原居于今黑龙江省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

后逐渐南移,于东晋咸康四年(338年),在乎城(今山西大同东北)一带建立代国,代王为拓跋什翼犍。

后被前秦攻灭。

淝水之战后,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年)正月,拓跋珪于牛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南)重建代国,同年迁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拓跋珪称魏王后,一面务农息民,一面着手进行统一大漠(即大沙漠,东起兴安岭西麓,西尽天山东端)诸部的征战。

东破库莫奚,西击高车,灭亡匈奴别部刘卫辰,相继征服北方一些游牧部落,俘获大批人众和牲畜,使拓跋部迅速强大起来。

北魏登国十年(后燕建兴十年,395年),魏王拓跋珪面对后燕军的进攻,针对其恃强轻敌,采取示弱远避、待疲而击的方针,同时注重瓦解对方军心,奋勇追击,在参合陂(今内蒙左凉城东北)决战中歼灭四五万燕军。

北魏1

北魏1

气候恶劣,交通 不便,生产不能 满足需要
易受强敌“柔然” 威胁,不利于控制 中原 落后的少数民于控制中原,并 举兵南下征服较弱 的“南齐” 先进的汉族文化,数 个朝代之都
军事 文化
2、过程: 抵制保守势力的反对,以伐南齐 为借口强迁洛阳。
从侧面反映了改革的艰辛
北魏文成帝皇后文明皇后——冯太后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 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 无不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 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 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以上材料说明孝文帝在哪些方面的造
诣?
孝文帝精通诸子百家、儒家经典,有深厚
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1、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的是 ( ) 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进文化 的吸引④民族矛盾尖锐
A、①②③ C、①②④ A、北方各族的上层人物 C、地主阶级的守旧势力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B、鲜卑贵族 D、汉族地主阶级
2、孝文帝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3、迁都洛阳;
1、原因:
①政治上: 旧都保守势力十分强大,阻挠改革。
②经济上: 旧都经济比较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旧都强敌(北方)柔然时常骚扰 ③军事上:
④地理上:
和威胁,很不安全。
旧都偏居塞上,难以有效控制中原地区。
从平城方面看
政治 经济
从洛阳方面看
洛阳保守势力强大, 有利于争取汉族地 主的合作 不利于改革
3)措施:
①禁胡服,改穿汉服;②改说汉语;
③改用汉姓,定门第等级;④提倡与汉族 通婚; ⑤改行汉制;
⑥改籍贯:迁往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葬在洛 阳,不许归葬代北,逐步割断了鲜卑族人与 故乡的联系。

历史趣谈一代传奇北府军 挫前秦抗北魏 捍卫东南半壁江山

历史趣谈一代传奇北府军 挫前秦抗北魏 捍卫东南半壁江山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一代传奇北府军挫前秦抗北魏捍卫东南半壁江

导语:377年,前秦天王苻坚在名相王猛的辅佐下,先后攻取了东晋的梁、益二州,北并代国,西兼前凉,远征西域,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苻坚志在天下一
377年,前秦天王苻坚在名相王猛的辅佐下,先后攻取了东晋的梁、益二州,北并代国,西兼前凉,远征西域,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苻坚志在天下一统,因此频频对僻居东南的东晋用兵。

面对巨大的军事压力,东晋宰相谢安推荐其侄谢玄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镇守广陵。

谁也不会想到这将是一个改变历史的选择!
当时广陵、京口地区聚居着大量逃避北方战乱而来的流民,他们心恋故国,因而勇猛无比。

谢玄到任后,在这些人中召募劲勇,组建了一只新式军队,许多后来大名鼎鼎的人物均加入了这支队伍,如刘牢之、刘裕、檀道济等人。

379年,谢玄率领这支军队改镇京口,京口又名北府,因而将其军命名为北府军。

383年8月,前秦天王苻坚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开始大举南侵。

大军压境之际,谢石、谢玄率8万北府军迎战。

11月,北府军前锋刘牢之率领五千精兵大败秦军,斩杀秦军主将梁成及其所属五万军队,取得洛涧大捷。

不久后的淝水之战,谢玄率领八万晋军,击溃了苻坚、苻融所统率的前秦二十五万大军,苻融当场被斩杀,苻坚身中数箭,落荒而逃。

此战后,强盛一时的前秦土崩瓦解,东晋王朝虽无力恢复统一中国,但却出兵收复了黄河以南的领土,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保住了东南半壁江山,也使得流落到南方的汉族中原文化得以
生活常识分享。

《锦绣未央》中,北魏,柔然是今天的哪里?(地理小知识)

《锦绣未央》中,北魏,柔然是今天的哪里?(地理小知识)

《锦绣未央》中,北魏,柔然是今天的哪里?(地理小知识)北魏(公元386-534年),中国历史上继十六国分裂局面之后在中国北部重建的统一的封建王朝。

北朝之一。

拓跋部鲜卑贵族拓跋珪所建。

初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后迁都洛阳(今属河南)。

自公元386年拓跋珪称王建国,至534年魏孝武帝兵败逃往长安投奔宇文泰,历经十四帝,共一百四十九年。

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

鼎盛时疆域约为今河北、山东、山西、宁夏、甘肃等省区,河南、陕西、内蒙古的大部,辽宁、安徽、江苏、青海、新疆各一部分以及蒙古国南端一部分。

北魏地图北魏立国在公元四世纪初,拓跋鲜卑在今山西北部和今内蒙古等地建立代国。

376年被前秦所吞并。

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

386年,拓跋圭即代王位,重建代国。

398年(天兴元年)议定国号为“魏”,建都平城,次年称帝。

即为魏道武帝。

兼并华北数代以后,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在先后吞并夏、北燕和北凉等势力下,北魏完成了兼并华北地区,这时华南地区早已是刘宋,南北各自为政,形成互不隶属的对峙之局。

占领青齐在统一华北以前,北魏就有多次与南朝政权在黄淮下游交手的经验。

显祖献文帝皇兴三年(469),北魏上党公、征南大将军慕容白曜攻下南朝宋所属的青州治所东阳城,至此以后,现今山东半岛,又属黄淮下游古称青齐的地区(《尚书?禹贡》称“海岱之地”)就归北魏所管,并被割划为青州、齐州、济州、光州等区。

柔然,是公元四世纪后期至六世纪中叶,在蒙古草原上继匈奴、鲜卑等之后崛起的部落制汗国,最高统治部落(可汗郁久闾氏本部)为鲜卑别部的一支。

当时中原正经历东晋十六国后期、南北朝纷争对峙。

四世纪后期至六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柔然与北魏和南朝形成了长期的并立。

柔然主要游牧范围大体为今蒙古国全境、俄罗斯联邦贝加尔湖地区,西面可达阿尔泰山西麓,东面至额尔古纳河西岸地区,核心区在今蒙古国,有时汗国向西势力可达古代西域即今中亚和中国新疆,向南势力可达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北部一带。

十六国与北朝

十六国与北朝
——《晋书》卷一一四《符坚载记下》
十六国北朝政治大势
淝水之战后,姚苌回关陇,羌族反 秦。“慕容垂擅兵河北,泓、冲寇 逼京师,丁零杂虏,跋扈关、洛, 州郡奸豪,所在风扇,王纲弛绝, 人怀利己”。
——《晋书》卷一一五《符丕载记》
十六国北朝政治大势
北魏(386-534)的统一
1980年,考 古工作者在 嘎仙洞内的 石壁上发现 了北魏太武 帝祭祖时镌 刻的祝文。
均田制并不触动人户原有土地,具有强制垦荒的意义。
太和十年(486),推行三长制。 邻 长 5 家 里 长 25 家 党 长 125 家
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
北魏汉化与六镇胡化
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三十、五十 家方为一户。〔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 三长之制而上之。文明太后览而称善,引见公卿议之。 中书令郑羲、秘书令高祐等曰:“冲求立三长者,乃欲 混天下一法,言似可用,事实难行。”……太后曰: “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 之人可止。何为而不可?”
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
胡汉杂糅和胡汉分治
《晋书》卷一○一《载记第一》:刘聪为 大司马、大单于,并录尚书事。置单于台 于平阳西。
汉人:左、右司隶,下设43内史,各领一万户。 少数族:单于台下设单于左、右辅,“各主六夷 十余万落”。每万落置一都尉。
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
胡汉杂糅和胡汉分治
初,帝欲法古纯质,每于制定官号,多不依周汉 旧名,或取诸身,或取诸物,或以民事,皆拟远 古云鸟之义。诸曹走使谓之凫鸭,取飞之迅疾; 以伺察者为候官,谓之白鹭,取其延颈远望。自 余之官,义皆类此,咸有比况。
在十六国和北魏前期特点明显。
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
胡汉杂糅和胡汉分治

南北朝时期有哪些国家

南北朝时期有哪些国家

南北朝时期有哪些国家
南“南北朝”是指东晋南迁后,形成的南北对持的局势。

北方政权有:前秦(淝水之战后分裂)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北齐北周。

这些国家政权都在北方,所以统称为北朝。

而同一时期,南方的东晋灭亡后,先是刘裕建立的刘宋,此后是宋-齐-梁-陈,相互更迭,史称南朝.南北朝并立长达一百多年。

“五胡十六国”是指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曾在中国北部境内建立政权的五个北方民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权.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指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

前秦的统一与分裂

前秦的统一与分裂

前秦的统一与分裂前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却重要的朝代。

根据史书所记载,前秦是由秦国的苻坚创建的,后来历经了苻坚、苻丕、苻登三代皇帝,最终由北魏所取而代之。

前秦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十年之久,但是它所完成的统一和分裂却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一、统一的前秦前秦的统一,是在苻坚的带领下完成的。

苻坚祖籍匈奴,但是在十六岁那年就被秦国所俘虏,后来他加入了秦国的军队,并在之后的岁月里获得了极高的成就,在刘裕西征时被提拔为主将。

而在刘裕和苻坚的战役中,苻坚率领秦军击败了刘裕,掌握了关中地区的控制权。

苻坚得到了这个区域的控制权后,他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向东北侵略,占领了太原等地,向西南进发,征服了益州、巴蜀等地。

苻坚的所作所为就像一个强势的征服者,把他的势力范围从关中扩大到了黄河以南和长江上游地区。

这样,前秦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首个以关中为中心地区的疆域性统一王朝。

在前秦统一的过程中,苻坚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他不仅锐意进取,大力改革,夯实内部建设基础,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加强国家建设,改善社会生活,完善制度和组织建设等方面;他还通过改革和开放的方式吸收了各个地区的精英,加强了前秦的统治者能力。

同时,苻坚在治理中采用了“法家”政治治理模式,注重制度建设、官员选拔和财政管理,最终成功地实现了疆域性统一。

前秦的统一不仅使得各族之间的互相融合,同时也为日后的南北朝时代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二、前秦的分裂然而,虽然苻坚统一了大部分中国,但是他的统治却只维持了十年。

前秦短暂的统一朝代,从统一到分裂仅仅只是十年的时间。

前秦的短暂存在,或许正是因为那一瞬间的强大,成为了历史上如此璀璨的存在。

苻坚虽然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是他有一些弱点,这个征服者天生对政治缺乏理解,偏爱军事残暴手段,因此呈现出不够稳定的政治面貌。

苻坚的死亡标志着前秦的分裂:他的儿子苻丕和苻登结成联盟,争夺王位而分裂。

苻丕成为统治北方的朝廷,而苻登则成为南方王朝的皇帝,这使得前秦开始走向分裂。

【史料及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

【史料及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创造了和平的环境,各族人民交往频繁,使民族融合步伐加快、为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使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有利于我国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少数名族从奴隶制向封建制度的过渡,有利于我国民族的团结。

改革简史孝文帝其人简史公元471年,拓跋宏在执掌朝廷实权的冯太后及大臣的精心安排下袭皇帝位。

公元495年,北魏正式迁都洛阳。

公元499年,病逝于南征路上。

孝文帝( 公元467年—499年),本姓“拓跋”,名宏。

是拓跋弘的长子,471年—499年在位, 为北魏第六位皇帝,谥号孝文皇帝。

484年孝文帝下令实行俸禄制,使吏治贪污腐败现象有所好转,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495年正式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

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生活速写拓跋宏的父亲献文帝信仰佛教,对政治极其厌恶,总是想超脱俗世,去修身养性。

所以,公元471年,拓跋宏才5岁的时候,献文帝就把皇位让给了他。

北魏拓跋家一直引用汉武帝的老办法,“立其子杀其母”,就是在立儿子做太子的同时,杀掉太子的母亲,以此来防止吕后那样的悲剧重演。

拓跋宏的生母也是这样被杀死的。

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的第6位国君。

年幼的拓跋宏只能由祖母抚养。

所以在471年至490年的20年间,政权一直由太皇太后冯氏把持。

冯太后对拓跋宏一直存有戒心,拓跋宏聪慧早熟,冯太后担心他长大后会对自己不利,所以并不喜欢他。

有一次,她听信谗言,杖罚了幼小的拓跋宏。

又有一次,冯太后在大冷天里,把穿着单衣的小皇帝关在一间空屋子之中,3天不给饭吃,还打算废掉他。

后来因为大臣穆泰的劝阻,拓跋宏才保住了皇位。

拓跋宏3岁时生母就被赐死,所以一直都不知自己的亲生母亲是谁。

他生性孝顺,因为从小就跟着冯太后,就一直把冯太后当亲生母亲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秦与北魏
初中历史书中记载:“四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

前秦王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四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

北魏依靠骁勇善战的骑兵部队,长驱直入中原,迅速吞并北方地区的几个割据政权,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单从文字上看,好像在同一时间(四世纪后期)出现了两个统一黄河流域的王朝,这让本就缺乏历史知识的小孩感到迷惑。

虽然从文字上看似乎同时出现了两个黄河流域的王朝,一个前秦,一个北魏,但它们在统一黄河流域上是有前后顺序的。

要知道,“四世纪后期”也是一个较长的时间段。

下面是我搜集到的一些资料,请大家共同分析一下:
“见史载,前秦之经国,萌自于陇右秦安、发韧于枋头(公元350年)、展自于北国、大败于淝水、收旗于延初元年(394年)秋冬之交。


蒲洪(285~350年)前秦的奠基者。

谥惠武帝。

后改苻姓
苻健(317~355年)(在位352~355年)高祖景明帝。

蒲洪第三子
苻生(335~357年)(在位355~357年)废帝厉王。

苻健第三子
苻坚(338~385年)(在位357~385年)世祖宣昭帝。

蒲洪孙,其父苻雄为苻健弟苻丕(354~386年)(在位385~386年)哀平帝。

苻坚庶长子
苻登(343~394年)(在位386~394年)高帝。

苻坚族孙,父苻敞
苻崇(370~394年)(在位394~394年)末帝。

苻登子
公元338年,拓跋部首领什翼健建立了代政权,建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

什翼犍死后,代被前秦的苻坚灭掉。

什翼犍的孙子拓跋挂在盛乐“息众课农”,把农业生产推广到五原和调阳塞外,并征服了一些北方的游牧部落,又俘获了大批人众和牲畜,使拓跋部迅速强大起来。

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了。

386年拓跋簸乘机恢复了代政权,称代王,仍建都盛乐。

不久,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397年(皇始二年)拓跋越攻破后燕都城中山(今河北定县)、邺(今河北临漳)等重要城镇,进而占有黄河以北地区,成为北方的强大势力之一。

398年1月24日(天兴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拓跋缩称皇帝(即北魏道武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由此看来:前秦和代几乎同期建立,但地点不同:“萌自于陇右秦安”,代则“建都盛乐”。

之后前秦灭代和其他部落,统一黄河流域。

但“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而“什翼犍的孙子拓跋挂在盛乐‘息众课农’”,后“使拓跋部迅速强大起来”。

终于在439年,“迅速吞并北方地区的几个割据政权”,“统一黄河流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