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历史解释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历史解释一、背景介绍1. 北魏政治的形成背景北魏是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的一个重要朝代,它于公元386年由拓跋珪所建立,其国土辽阔,疆域辐射东亚大陆和北方草原。
北方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种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对北魏政治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北魏政治的特点1. 多民族组成的特点北魏政治的特点之一就是多民族组成,其中包括鲜卑族、汉族、匈奴族等多个民族。
这些民族在北魏政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了政治的走向和发展。
2. 治理方式的变革在北魏政治中,汉族文化和鲜卑族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治理方式。
政府积极采纳汉族文化的精华,同时也尊重并保留了鲜卑族文化的特色,使得政治制度更加灵活和多元化。
3. 统一多种民族的挑战虽然北魏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多民族的和谐共处,但也面临着统一多种民族的挑战。
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政治稳定和统一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三、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解释1. 多元文化的交融北魏政治时期,北方各种民族文化在这里交融,共同促成了一个多元化的社会。
不同民族的语言、宗教、风俗等在这里相互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北方文化。
2. 文化的交流北方各民族之间在政治上的互动交流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汉族文化、鲜卑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融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 社会变革的影响多样的民族文化交融不仅影响了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也对经济、科技和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交融促进了北方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为后来的历史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四、结语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是我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文化发展影响了我国历史的进程,对于理解和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我们能够深入研究和探讨这一时期的历史,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历史解释五、政治制度的多元化1. 鲜卑族的政治传统在北魏政治中,鲜卑族的政治传统对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解析版)

19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基础知识梳理一、淝水之战相关成语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了解)北魏建国: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定都平城2.北魏统一: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朝开始,经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政权。
439-581年3.北魏孝文帝改革(拓跋宏、元宏)——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是成功的(1)494年从平城迁都洛阳(2)汉化措施:①说汉语:禁用鲜卑语,统一说汉语②穿汉服③改汉姓④通汉婚⑤学汉礼(3)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如何评价孝文帝?是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顺应了历史潮流,推动了社会进步,民族融合,三、民族融合的表现经济、习俗:内迁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农业技术,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接受胡人的食物(胡饼)、服装(裤褶服)、用具(胡床、椅子、方凳)政治:十六国统治者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文化:汉语成为北方通用语言;少数民族乐器、舞蹈传入中原民族心理:“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隔阂和偏见逐渐减少影响: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基础测试一、单选题1.“将都城有平城迁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学汉语、穿汉服、与汉通婚。
”材料中的措施促进了()A. 民族融合B. 江南地区的开发C. 北魏政权的建立D. 民族政权并立局面的形成2.淝水之战的战争双方是()A. 西晋前秦B. 东晋北魏C. 西晋北魏D. 东晋前秦3.下列诗句能反映民族交融的是()A.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B.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C.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D.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4.战国历史的特点一是“乱”二是“变”以下各项中,不属于战国历史的是()A. 商鞅变法B. 长平之战C. 楚王问鼎D. 合纵连横5.“……鲜卑族贵族集中在平城,保守势力顽固,推行汉化政策阻力大,于是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堂笔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堂笔记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北魏政治1. 北魏政权的建立:北魏政权建立于公元386年,代表皇帝为拓跋珪,首都为平城(今山西大同市)。
2. 北魏的政治制度:北魏政治制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法律制度。
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是皇帝,下设吏部、户部、礼部、刑部等八个部门,由文武二官总理。
地方政府:上级是州、刺史,下级是县、县官,实行统一的州县制。
法律制度:北魏制订了《魏律》和《魏书》,其中《魏律》是对官吏、百姓有关法律事项的规定和处罚。
3. 北魏的农业政策:北魏制定了“田制”,实行了土地国有化的政策,解决了大量的土地财产私有化问题,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4. 北魏的经济政策:北魏制定了军户制,实行屯田政策,提高了财政收入;设立钱庄,统一铸币,提高了流通性。
二、北方民族大交融1. 政治交融:北魏在建立政权的过程中,采取了融合中原文化和北方民族文化的策略,形成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交融部分。
2. 经济交融:北魏政府对外贸易活动的刺激,加强了与外国的经济关系,推动了民族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3. 文化交融:北魏在文化方面注重对汉文化的吸收和融合,同时也以表现出北方民族文化的传统特色。
4. 宗教交融:北魏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扩散和深化,助力于「佛化北魏」这一现象的出现。
5. 军事交融:北魏打破了原有的“疆域政策”,加强了北方各民族的军事合作,壮大了北方民族的实力。
6. 婚姻交融:为巩固与南朝的和平交流关系,北魏采用了通婚的方式,拓宽了民族文化的交流途径。
三、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1. 推动了中原与北方民族的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民族的和谐发展。
2. 壮大了北方民族的实力,保卫了中原与华北地区的安全。
3. 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科学、文化、哲学等方面的发展,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这段历史充分证明了文化交流可以打破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间的隔膜,促进和谐共处和人类的持续进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9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内容。
孝文帝改革旨在促进民族融合,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他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如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等,这些政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
同时,北魏时期,汉族和鲜卑族等北方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日益密切,形成了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局面。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具体内容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对于民族融合的概念和过程可能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的事例和图片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特点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民族融合的认识,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的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特点和意义。
2.教学难点: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理解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教学法、合作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生动形象地展示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北魏时期的地图和图片,引起学生对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特点和意义。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北魏政治制度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
2.掌握北魏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3.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含义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北魏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2.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北方民族大交融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
2.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和重难点解析1.内容本课时主要介绍北魏政治制度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
北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北魏政治制度是北方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北方民族大交融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北方草原民族和中原汉族之间发生了广泛的交流和融合,各种文化、经济、政治因素相互交织,为中国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重难点解析本课时的难点在于掌握北魏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北魏政治制度是北方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需要掌握较多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
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涉及到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方面,需要结合历史上的具体案例进行深入理解。
五、教学手段1.课件展示2.多媒体投影仪3.板书4.教学视频六、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图片展示北方草原民族和中原汉族的区别,引导学生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
2. 基础知识讲解讲解北魏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背景。
包括:家族政治、官僚制度、土地制度等内容。
3. 课堂互动请学生就北魏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进行探究,并结合历史上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4. 教学视频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5.板书讲解板书介绍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并结合历史上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1.内容主旨本课介绍了前秦和北魏两个局部统一北方地区的政权的统治状况,前秦部分承接第17课末尾,前秦统一北方后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苻坚发动对东晋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重新陷入混战之中。
随后实现局部统一的是鲜卑的北魏政权,开启北朝,孝文帝为巩固统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迁都洛阳、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鼓励与汉人通婚等。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民族交融。
这是民族交融通过统治阶层的斗争与改革两种方式,进入到第三子目,展示了北方自魏晋以来民间因民族交融生活方方面面出现的变化,少数民族内迁与战争、和平交往等方式,民族隔阂趋于消解,出现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大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加深学生对于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和民族交融两个时代主线的理解。
2.教学目标了解南北朝政权更替、前秦统一与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识读地图和文物图片,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北方民族融合的方式。
认识到改革对于推动国家发展的作用,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3.教学重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交融难点:民族交融的意义4.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简要复习上周所学内容,西晋灭亡后,南迁的士人与百姓建立东晋政权,上节课了解过了东晋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江南开发,而因五胡内迁而陷入混战的北方,又将呈现出怎样的社会面貌呢?北方民歌《敕勒歌》的流传过程:高车族民歌→译为鲜卑语→译为汉语,流传至今过渡:从《敕勒歌》的流传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不同民族之间交流的缩影,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进入第19课的学习中,去感受北方动荡下的民族大交融。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导入,加深学生对于西晋后南北方进入对峙呈现不同的发展面貌的概念理解,借助《敕勒歌》这样一首学生耳熟能详的诗歌,点出民族交融这一主题,引入本课内容,【环节一】淝水之战——民族交往中的碰撞冲突出示地图,十六国中氐人建立的前秦政权在苻坚的统治下强盛起来、统一了北方,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想要继续南下消灭东晋、统一中国,交代淝水之战的背景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93相关内容,了解淝水之战经过,完成学习单上关于淝水之战的信息(时间、交战双方兵力、特点、结果)教师提问:1.此前我们学过以少胜多的战役还有哪些?2.为什么实力如此悬殊的对比前秦却战败了呢?学生活动: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不顾一切反对”、“强征”、“拼凑”“阵脚大乱”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战败是由于前秦内部民族矛盾没有得到解决,百姓与军队没有向心力。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PPT优秀课件

(3)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 往、交流与交融的历史趋势,缓和了民族矛盾,为结束长期分裂局 面、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史料实证既是学习与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和评判历史的重 要能力体现。某历史兴趣小组以“北方民族大交融”为主题展开以下探 究活动。
材料一
左图是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砖画《胡 人牛耕图》。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 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过着定居生活。他 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从畜牧 业生产转变为农业生产
C.鲜卑族
D.羌族
4.(2021宜宾)北魏孝文帝下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
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孝文帝此举的意图是
( A)
A.学习中原文化
B.避免思乡之苦
C.消灭鲜卑贵族
D.减少洛阳人口
5.小王同学在笔记上对某一历史事件做了如下记录。据此判断,这
一历史事件应是
(B)
A. 游牧民族内迁
(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晋时期北方民族交融的表现及其原因。
表现: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原因:北方游牧 民族内迁,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
材料二 考古发掘——北魏元邵墓
墓址
墓志
墓中陶俑
墓址
墓志
墓中陶俑
陶俑头戴胡式风帽, 该墓位于洛阳老城东 墓志记载,元邵,字
上身着汉式宽袖大衣, 北4公里,盘龙冢村南 子开,是北魏孝文帝
融
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北
魏 政 治 和 北 方 民 族 大 交
北 方 地 区 的 民 族 交 融
影响
(1)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 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2)为__隋__唐____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 基础。
七年级上册 历史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知识点背诵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知识点一: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势下,鲜卑拓跋部仍保持鲜卑习俗,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统治。
(2)北魏冯太后进行一系列推动鲜卑族汉化的改革,为孝文帝的进一步改革打下了基础。
2.目的:(1)根本目的:巩固北魏统治,促进北魏发展(2)直接目的:改变鲜卑落后的状态3.措施:①迁都移民: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把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②推行汉化措施:(1)说汉语: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2)穿汉服:以汉服代替鲜卑服;(3)改汉姓:改鲜卑姓为汉姓;(4)通汉婚: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4.性质:一次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5.意义: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
(1)对北魏:北魏孝文帝改革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推动了北方社会进步(2)对民族关系:随着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了民族交融(3)对城市发展:使洛阳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知识点二: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北朝后期,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关系趋于和缓,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1.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要求:能够举例说明)(1)经济生活上: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农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
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
汉族人民学习和接受北方各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2)政治制度上: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3)思想文化上: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4)民族心理上: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2.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意义:①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②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③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内容主旨:
自十六国以来,北方民族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冲突中出现了交融的趋势。
面对前秦覆亡的教训,为巩固政权,北魏孝文帝顺应趋势,推行汉化改革,迎来了民族交融的高潮。
不同文化在相互交融中彼此影响,共同发展,丰富了中华民族物质文化生活,同时也为隋唐的统一与繁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建立、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大交融等基本史实。
运用多元史料透过民族关系的转变建构民族交融的历史,初步掌握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懂得历史壁画在集证、辨据上的价值。
明确北方虽然长期处于政权分立的战乱状态,但在民族交往和民族冲突交织下,民族交融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重点难点:
重点:北方民族关系的变化
难点:从民族关系看民族交融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出示《西晋时少数民族内迁》图。
设计意图:地图引入对民族关系的探讨,导入本课主题
过渡:我们首先来看西晋灭亡后,北方政权的变化。
环节二:出示西晋后北方政权变化图
设计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掌握北方政权变化的基本史实,对北方形势有一定的认识
过渡:连绵的战争,使北方遭到了极为严重的破坏。
但同时,随着少数民族政权的一一建立,胡汉文明之间的碰撞也愈发激烈。
环节三:出示两幅“酒泉丁家闸十六国壁画”、《资治通鉴》和《晋书载记》的相关记载,分析得出虽然处于战乱,但随着各民族频繁的交往和交流,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初步体会战争的两面性。
设计意图:懂得历史壁画在集证、辨据上的价值。
过渡:苻坚就是这种形势下,依靠武力统一北方的。
环节四:出示《资治通鉴·淝水之战》相关材料,分析淝水之战的失败
设计意图:知道虽然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但是民族的隔阂还是存在的,光靠武力是无法统一的。
过渡:淝水之战后,前秦迅速衰败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直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局势才稳定下来。
环节五:出示孝文帝改革相关史料
设计意图:理解孝文帝汉化措施的意义,认识到孝文帝改革让存在于鲜卑贵族和汉人文士间的文化隔膜被进一步破除。
环节六:出示两位历史学家对孝文帝改革的评论
设计意图:初步学会多角度评价历史人物的事迹
过渡:孝文帝汉化政策,对于南朝的汉人文士构成了相当大的吸引力。
环节七:出示《周书・魏玄传》
设计意图:从另一侧面证明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认同上的成功。
过渡:在孝文帝改革的推动下,迎来了民族交融的高潮。
环节八:问题提问:北方民族大交融,对我国历史产生的影响。
设计意图:点出交融由表层向深层发展,升华本课主题
小结:结合板书,师生共同总结。
最后从这节课来看,西晋后,民族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明确北方虽然长期处于政权分立的战乱状态,但在民族交往和民族冲突交织下,民族交融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设计意图:前后呼应,有始有终。
结构板书:
前秦衰亡
民族隔阂
冲突交往、交流交融趋势孝文帝改革(汉化)交融高潮
(表层)民族认同(深层)
丰富中华民族奠定隋唐统一
物质文化生活与繁盛的基础
资料附录:
1、猛为相,刚明清肃,善恶著白,劝课农桑,练习军旅。
由是国富兵强,战无不克,秦国大治。
——《资治通鉴》
2、猛…外修兵革,内崇儒学。
劝课农桑,教以廉耻。
…于是兵强国富…猛之力也。
——《晋书载记》3、秦王坚会群臣于太极殿,议曰:“自吾承业,垂三十载,四方略定,唯东南一隅,未沾王化。
今略计吾士卒,可得九十七万,吾欲自将以讨之,何如?
——《资治通鉴·淝水之战》4、北魏统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前秦淝水一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
——樊树志:《国史概要》
5、(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魏书》
6、北魏孝文帝……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
……在文化上汇通南北,大量汲取南朝文化,不仅补充了北朝文化的缺失,更有助于消除南北歧见。
——胡阿祥《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7、(孝文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
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四《魏孝文迁洛》
8、魏玄……六世祖休,仕晋为鲁郡守,永嘉南迁……自梁归魏。
——《周书・魏玄传》
教后反思:
基于本课围绕民族交融的主旨,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处理,连接了之前学习的内容,从西晋灭亡开始,通过民族关系的变化来构建民族交融的历史。
这节课有一定深度,因此在教学时,也尽可能让学生听懂让学生多参与,所以选用的材料都是相对简单,尽可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我所有的教学内容,主旨、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设定均围绕民族关系展开,我整堂课就在完成一个过程与方法,即通过多元史料建构民族交融的历史,让学生们能通过这节课更好的对民族交融有一定的,哪怕是特别粗浅的理解。
从授课结果来看,学生对本课参与度很高,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度也非常好,总体来说还不错,但是授课中其实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主要有1)材料的代表性问题。
材料8中回归者并不是个著名人物,不具有典型性。
2)部分地方有点推论过度,还需要语言铺设。
3)历史壁画的证史运用,没有很好的交代背景,也没有铺陈文献史料加深学生对如何证史的理解。
从中可以看出,本人还需要更多的磨练自我,多加思考,继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