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以及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孝文帝为了加强对中原的统治,推行汉化政策,包括改革官制、律令、货币、度量衡等,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及其意义,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辅助材料:历史图片、视频、文献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北魏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北魏政权的位置,进而引出本课内容。

2.呈现(10分钟)介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包括官制、律令、货币、度量衡等方面的改革。

让学生了解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思考问题。

4.巩固(5分钟)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掌握程度。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2.掌握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过程和结果;3.了解北魏对中国历史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1.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的融合;2.北魏对中国历史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的融合的过程;2.北魏对中国历史的作用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图片展示;3.论述分析。

五、教学内容1.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的融合的历史背景;2.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的融合的过程;3.北魏对中国历史的作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讲师通过图片展示北魏的画像和地图,让学生对该历史时期有一个大致了解和认识。

2. 学习内容(35分钟)(1)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的融合的历史背景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的融合源于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多个民族互相博弈的局面,其中以鲜卑族最为强大。

(2)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的融合的过程北魏在政治和文化上的融入过程,一方面是鲜卑族先后在魏郡、代郡、上谷、涿郡、中山陆续建立政权,逐渐形成统一的帝国,另一方面是魏代统治者逐渐倡导中原文化和制度,逐渐让汉人士族进入到自己的统治阶层。

(3)北魏对中国历史的作用北魏继承魏晋南北朝的文明遗产,对汉族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

3. 学习总结(10分钟)讲师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小结,帮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和理解。

4. 作业布置(5分钟)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讲师布置小组作业,让学生分组讨论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的融合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重要性。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初步了解了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的融合的过程和历史背景,对北魏政治和文化的影响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还需要不断加深对北魏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的理解和深刻认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日后的历史学习。

2024-2025学年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1

2024-2025学年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1

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

2.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电视剧《锦绣未央》演绎了南北朝时期,北凉与北魏之间的恩怨情仇。

北凉是内迁各族建立的十六国之一,北魏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这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谱写了怎样的篇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了解北方各族之间斗争与交融的历史。

新课探究一、淝水之战1.前秦的建立【人物链接】苻坚【具体解读】苻坚,氐族,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君主,公元357-385年在位。

苻坚在位前期励精图治,重用汉人王猛,推行一系列政策,与民休息,加强生产,终令国家强盛,接着以军事力量消灭北方多个独立政权,成功统一北方,并攻占了东晋领有的蜀地,与东晋南北对峙。

2.战争概况项目前秦东晋领导人苻坚谢石、谢玄兵力80多万8万结果失败胜利胜利、失败的原因民族矛盾尖锐,士气低落;指挥不当,战线过长士气高昂;指挥得当影响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在南方取得暂时的稳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问题探究】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苻坚拥有80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答案提示:从前秦方面看: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当时民族融合程度不深,其他民族不满前秦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

秦军劳师远征,苻坚指挥失误。

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激励下,士气高昂。

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统一北方【图片链接】【问题探究一】图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反映了怎样的历史潮流?答案提示: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方出现了民族交融的潮流。

【问题探究二】北魏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何时统一的北方?答案提示:鲜卑族;439年。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一、新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二、内容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朝政权更替、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四部分内容通过论述前秦和北魏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不同的统治措施及结果,凸显民族交融的历史潮流。

316年,西晋灭亡,国家重新陷入分裂。

北方进入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先后经十六国和北朝时期。

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彼此攻战,原有民族格局被打乱,各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民族交融向前发展。

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逐渐形成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

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原有民族习俗难以适应先进文明地区的统治形势。

社会内部矛盾重重,特别是民族隔阂与偏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

如何化解民族矛盾,成为维护和巩固统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前秦淝水之战的失败,除了苻坚个人因素和人民厌战之外,更重要的因素在于境内充满民族矛盾。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顺应民族交融趋势,以国家政权推动鲜卑族汉化,促进了北方地区民族大交融。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吸收借鉴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的汉化,共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1.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史事及北方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时空观念、唯物史观)2.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措施,并能够正确评价其改革;(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结合史料,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展示图片:嘉峪关魏晋墓“吃烧烤”砖画及烧烤美食图片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喜欢吃烧烤吗?但你有没有想过,烧烤这项美食也是民族交融发展下的产物呢?其实最开始时把食物放在火上烤的烹饪方法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习俗,但是他们的做法很简单,就是直接在火上烤熟,加盐就可以了。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名师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名师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名师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以及北方民族的交融。

教材通过介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如推行均田制、改革官制、提倡汉文化等,使学生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变化。

同时,教材还介绍了北魏时期北方民族的交融情况,包括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流。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了解北魏时期的政治制度变化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北魏时期的历史了解相对较少。

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可能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具体情况感到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史料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北魏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变化以及民族交融的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掌握北魏时期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其作用,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2.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北方民族交融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北魏时期的政治氛围和民族交融状况。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北魏政治和民族交融的兴趣。

3.史料教学法:运用史料图片、文献资料等,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知。

4.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教材,了解北魏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点;收集史料图片、文献资料等教学资源。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b. 掌握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交融的过程和结果;c. 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a. 通过讲授、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b. 通过图片、地图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化地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兴趣和热爱;b. 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c.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a. 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b. 掌握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交融的过程和结果。

2. 教学难点:a. 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b.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a. 利用多媒体展示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b. 导入问题: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2. 学习任务(40分钟)a. 学习历史文本(15分钟)i. 学生阅读教材第19课,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过程和结果;ii. 学生针对教材内容,回答相关问题,师生进行讨论;iii. 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b. 小组合作(10分钟)i.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与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研究;ii. 学生通过互相讨论,搜集相关资料,分析事件的影响和意义;iii. 小组展示成果,学生进行互动和评价。

c. 案例分析(10分钟)i. 教师给出一个案例,让学生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ii. 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给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iii. 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重要性。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北魏政治制度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

2.掌握北魏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3.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含义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北魏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2.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北方民族大交融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

2.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和重难点解析1.内容本课时主要介绍北魏政治制度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

北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北魏政治制度是北方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北方民族大交融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北方草原民族和中原汉族之间发生了广泛的交流和融合,各种文化、经济、政治因素相互交织,为中国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重难点解析本课时的难点在于掌握北魏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北魏政治制度是北方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需要掌握较多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

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涉及到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方面,需要结合历史上的具体案例进行深入理解。

五、教学手段1.课件展示2.多媒体投影仪3.板书4.教学视频六、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图片展示北方草原民族和中原汉族的区别,引导学生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

2. 基础知识讲解讲解北魏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背景。

包括:家族政治、官僚制度、土地制度等内容。

3. 课堂互动请学生就北魏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进行探究,并结合历史上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4. 教学视频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5.板书讲解板书介绍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并结合历史上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1.内容主旨本课介绍了前秦和北魏两个局部统一北方地区的政权的统治状况,前秦部分承接第17课末尾,前秦统一北方后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苻坚发动对东晋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重新陷入混战之中。

随后实现局部统一的是鲜卑的北魏政权,开启北朝,孝文帝为巩固统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迁都洛阳、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鼓励与汉人通婚等。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民族交融。

这是民族交融通过统治阶层的斗争与改革两种方式,进入到第三子目,展示了北方自魏晋以来民间因民族交融生活方方面面出现的变化,少数民族内迁与战争、和平交往等方式,民族隔阂趋于消解,出现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大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加深学生对于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和民族交融两个时代主线的理解。

2.教学目标了解南北朝政权更替、前秦统一与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识读地图和文物图片,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北方民族融合的方式。

认识到改革对于推动国家发展的作用,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3.教学重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交融难点:民族交融的意义4.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简要复习上周所学内容,西晋灭亡后,南迁的士人与百姓建立东晋政权,上节课了解过了东晋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江南开发,而因五胡内迁而陷入混战的北方,又将呈现出怎样的社会面貌呢?北方民歌《敕勒歌》的流传过程:高车族民歌→译为鲜卑语→译为汉语,流传至今过渡:从《敕勒歌》的流传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不同民族之间交流的缩影,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进入第19课的学习中,去感受北方动荡下的民族大交融。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导入,加深学生对于西晋后南北方进入对峙呈现不同的发展面貌的概念理解,借助《敕勒歌》这样一首学生耳熟能详的诗歌,点出民族交融这一主题,引入本课内容,【环节一】淝水之战——民族交往中的碰撞冲突出示地图,十六国中氐人建立的前秦政权在苻坚的统治下强盛起来、统一了北方,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想要继续南下消灭东晋、统一中国,交代淝水之战的背景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93相关内容,了解淝水之战经过,完成学习单上关于淝水之战的信息(时间、交战双方兵力、特点、结果)教师提问:1.此前我们学过以少胜多的战役还有哪些?2.为什么实力如此悬殊的对比前秦却战败了呢?学生活动: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不顾一切反对”、“强征”、“拼凑”“阵脚大乱”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战败是由于前秦内部民族矛盾没有得到解决,百姓与军队没有向心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说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引导学生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导入新课】
教师:西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至中原地区,那么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哪五个少数民族?
生:匈奴、鲜卑、羯、氐、羌
教师:其中一个少数民族灭亡西晋,是哪个少数民族?
生:匈奴
教师:那么在匈奴灭亡北方后,西晋皇室司马睿于建康重新建立晋朝,历史上称为东晋。

与此同时北方同时出现了十六个相互交替的政权,期中一个民族逐渐强大统一北方,是哪个民族建立的哪个政权那?生:氐族建立的先秦政权
师:好,那么先秦统一北方后,想要一统全国,要实现这个一统全国的梦想,就必定要打败?
生:东晋
师:于是先秦与东晋于淝水展开了一场战争。

我们就先来学习一下淝水之战。

在了解淝水之战前,前请同学们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讲课过程】
师: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淝水之战的相关内容,找到淝水之战的相关信息。

生:3—分钟阅读。

师:出示PPT
生:淝水之战时间383年,地点淝水,战争双方前秦和东晋、在战争过程中那,前秦苻坚信誓旦旦的带领80万军队和东晋的8万军队相隔于淝水两岸,两军对峙的紧张时刻,有人大喊一声:“前秦被打败了”于是前秦军打乱阵脚发生了踩踏事件,这是晋军趁机发动猛攻,打败前秦军。

其实用三个成语就可以总结这场战役,同学们想一想用哪三个成语来解释呢?
生:投鞭断流、草木借兵、风声鹤唳
生1:草木皆兵形容秦军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的疑神疑鬼。

生2:风声鹤唳是指秦军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

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的样子。

老师:投鞭断流来形容前秦军的骄傲和狂妄。

那么草木皆兵苻坚在遥望对岸感觉对岸的一草一木都是晋并,前秦军对开始有所畏惧。

最后在逃跑的路上听见一草一木都觉得是晋军在追赶。

于是昼夜不停的的逃跑不敢停歇。

总结结果东晋胜利前秦失败,特点以少胜多。

意义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老师:同学们来回想,我们所学过的历史,还有那些是以少胜多的战役那?
生:巨鹿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
老师:那么想一想,我们以前所讲过的这些战役中胜利者胜利的原因,失败者失败的原因?
生: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和长平之战。

师:在这些以少胜多的战役中失败者的一方都有要么是骄傲轻敌。

要么是战略战术上运用的错误。

师:请同学们试着分析一下先秦军失败的原因?
生:骄傲自大
生;盲目轻敌
师:那么东晋胜利的原因呢?
生;渴望统一
老师:好这是同学们对于胜败的分析。

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淝水之战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生: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在北方混战之时,有一个民族逐渐发展壮大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北魏。

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北魏政治。

请同学们找一找,北
魏的建立情况。

(出示PPT)书写板书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生:北魏建立439年、民族:鲜卑族、政权名称:北魏、影响
师:这是北魏的建立情况,我们都了解鲜卑族是五胡中的一支,那么鲜卑族发源于哪里?又是从什么时候迁至中原地区的那?
生:大兴安岭
师;出示PPT鲜卑族在汉之前生活在大鲜卑山就是大兴安岭山脉,大兴安岭山脉中的嘎仙洞就是鲜卑族的发祥地。

出示嘎仙洞图片,嘎仙洞嘎仙洞位于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方向9公里处,是鲜卑族人的发祥地。

“嘎仙”是鄂伦春语,“猎民之仙”的意思。

这里所说的大兴安岭是指大兴安岭山脉,从黑龙江境内一直绵延至内蒙古境内。

师:嘎仙洞离我们非常近,那么同学们有谁去过嘎仙洞么?能不能为大家讲一讲今天的嘎仙洞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1:
生2:
师:ppt出示嘎仙洞内的石刻,我们在嘎仙洞内发现了刻石。

这个刻石记录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派人来到嘎仙洞内祭祀祖先这一事情。

由此人们才得知大兴安岭山脉上的嘎仙洞就是少数民族鲜卑族的发祥地。

大家都生活在大兴安岭地区,那么大家都知道冬天特别的寒冷。

寒冷怎么办呢?迁往南方,于是于东汉时期,鲜卑族的拓跋部前往了山西平城(点ppt出示,迁徙至平城的图片。

)指出绿色西晋时期是鲜卑族生活的地区。

在前秦于淝水之战溃败,北方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之时,鲜卑族逐渐壮大,建立了北魏。

那么在北魏在建立政权后,北魏孝文帝为了巩固统治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我们成为北魏孝文帝改革,那么我们来看看北魏孝文帝通过哪些措施来实现其巩固统治的目
的呢?
师:孝文帝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将都城迁至洛阳。

PPT出示图片。

孝文帝为什么要将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呢?
生1:平城气候寒冷,洛阳相较于平城较温暖。

生2:洛阳是很多朝代的统治中心,政治经济比较发达,便于北魏的统治。

师:这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第一步将都城迁至今天的洛阳?那么改革的第二部又是什么呢?我们来读一则材料,通过这则材料来总结一下改革的第二项内容。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阅读一下这则材料,来归纳总结。

生:1分钟阅读时间
师:下面找一位同学来翻译一下这则史料。

注意在语文学习中我们翻译文言文要求的是逐字逐句翻译,那么在历史中我们独古文能读出一个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生1:今天想要不再说鲜卑语,而说汉语,要求30岁以上的人,已经习惯于说汉语,可以宽容他不一下改变。

那么30岁一下的在朝廷做官的人,不能再说鲜卑语,如果仍然有说鲜卑语的,给予降官甚至开除官职的处罚。

师:那么从这则材料中同学们可以看出,第二项改革措施可以说明什么?
生:说汉语。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看
师:再来看一个表格。

以前姓拓跋,今天改名为元。

北魏孝文帝的原名就是拓跋宏,后来改问元宏。

这可以说明改革的有一个内容是?生:穿汉服
师:我们再来看一段史料,了解一下孝文帝改革的最后一项的措施。

通过阅读这段材料,同学们看一看这项改革的措施是?
生:通汉婚。

师:那么我们现在一起来总结一下,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都有?
生1:迁都、
生2:说汉语
生3:穿汉服
生4:改汉姓
生5:鲜卑族和汉族联姻。

师:总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那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是什么呢?
生: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师:促进了民族交融,那么民族交融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课件出示民族交融PPT。

师:那么从魏晋时期五胡迁入中原,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共同生活,相互交往。

北方地区出现了民族地区交融的景象。

那么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是怎样相互学习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少数民族和汉族相互交往和学习的内容。

生:3—4分钟阅读教材。

找出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相互学习内容。

师:出示表格找出相互学习内容。

联系实际,请同学们想一想今天少数民族和汉族相互学习的内容。

师:提示:大兴安岭来自于锡伯语,意思是“夏恩阿林”意思是白色的山岭,口语说急便是“兴阿林”即兴安岭。

今天的口语划拉、磨蹭、喇忽、秃噜、嘚瑟、来自于满语。

食物:火锅:战国时期起源于中国,传至蒙古一带是开始涮羊肉
和牛肉。

师:我们再来看两个图片。

第一个同学们小时候肯定都坐过。

这是什么狗拉爬犁。

这个狗拉爬犁是我国少数民族赫哲族的一种交通工具,赫哲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黑龙江地区。

但是我们看今天不单单只是赫哲族人来乘坐,而是很多北方小朋友的一种娱乐工具。

我们再来看这个沙琪玛大家都吃过吧(出示ppt),这个呢粘豆包(出示ppt)大家是不是也都吃过。

沙琪玛和粘豆包都是我们满足的食物,但是我们看在现在超市是不是都有卖的?在东北非常普遍,满族呢?也是我们今天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

除此之外呢,像我们今天的东北语言大多数也都是受到满族的影响。

这也是一种民族交融的现象。

例如………
师:那么我们来看,民族大交融的意义是什么呢?出示ppt
生:民族融合的意义: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师:好,现在我们来看黑板回想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内容。

生:淝水之战。

时间、地点、双方、结果、特点、影响。

生: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政权的建立。

建立时间、都城、为巩固统治,北魏孝文帝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生:改革的内容、改革的影响。

生:北方民族大交融,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学习
生;影响: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