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七上历史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习目标】:1、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2、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学习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学习难点】:①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课本114----115第一段小字)建立时间:(1)、北魏的建立:建立民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2)、那时候,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_ 已经成为趋势。
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课本115页第一、二个自然段和小字部分)(1)、北魏建立以后,定都,孝文帝时迁都到。
(2)、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迁都洛阳有什么积极意义?(小组讨论)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本115----116)(1)、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什么?(2)、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哪些?(3)、孝文帝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二)合作探究: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大分裂时期,你能将魏、吴、蜀、十六国、西晋、东晋、南朝、北朝等对号入座,填入下面的图表中吗?2、回顾并讨论一下我国历史上出现的变法改革主要有哪几个?分别产生怎样的影响?对现代社会的改革有怎样的启示?3、迁移应用,训练技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请回答:1、材料中的“魏主”是谁?2、本诏令提出了什么政策?3、除本诏令提到的措施外,“魏主”还采取了哪些措施?4、“魏主”采取的这些措施有何历史影响?(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1.你觉得应该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孝文帝?2.列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经统一了北方的四个政权。
(四)展示点评,归纳提升:迁都洛阳各族人民长期接触→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政府的改革改革措施(五)复习巩固,检测反馈:1、北魏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A氐族B鲜卑族C匈奴D羌族2、迁都是一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中的重大事件,其中因接受先进文化而迁都的是()A周平王迁都B盘庚迁都C北魏孝文帝改革D明成祖迁都3、下列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是()A在朝廷中禁用鲜卑语B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C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D禁止学习汉族的礼法4、下列属于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治家领导的改革是()A商鞅变法B孝文帝改革C大化改新D戊戌变法5、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洛阳,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
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方民族大融合》是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北朝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本课内容涉及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民族融合的加速以及北方地区的开发和繁荣。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意义,认识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北方民族大融合这一主题上,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认知空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背景、过程及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朝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认识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朝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2.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其作用,民族融合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涉及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相关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素材。
2.教材:准备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教材。
3.参考资料: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4.板书设计:提前设计好本课的教学板书,突出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引导学生关注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
初中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说课稿

初中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人教版历史七年级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分立时期,本课内容正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
主要讲述了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学习先进文化,主要是学习汉族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基础,可以说这一课既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一个总结,又为隋朝更大规模的统一埋下伏笔。
同时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学好这一课对于培养学生在民族的问题上的正确观念,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初一学生理性思维弱,感性思维强,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一些复杂历史现象和名词概念模糊不清。
由于这些特点,依据新课程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要求,我对本课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作如下设定: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的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三)重点:本课的重点是孝文帝改革。
由于孝文帝的改革从社会生活、文化等领域比较全面的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深化和巩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理所应当成为本课的核心。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教学整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3)引导:苻坚拥有80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秦军中氐族人不多,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将士占大多数,他们不愿为前秦卖命,秦军一退即溃;苻坚骄傲轻敌,战前不认真准备:东晋军队伍严整,勇敢善战;将领沉着冷静,调度有方。
过渡: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的建立和统一黄河流域。
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完全统一了北方地区。
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北方各族交往频繁,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这种民族融合的趋势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得到了加强。
那么,北魏孝文帝迁都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说在他迁都洛阳后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得到加强?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内容,思考问题:①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②迁都洛阳有什么积极意义?①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有:一、北魏都城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二、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②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积极意义在于使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有巍峨的宫殿、华丽的屋宇、数以千计的佛教寺院。
洛阳的人口达到50万左右。
(2)引导:我曾说过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使一种趋势加强,请同学们想一下,孝文帝迁都后,使什么趋势加强了?使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加强了。
小结:因此,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除了使洛阳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外,还使原来在黄河流域出现的民族大融合趋势得到加强。
(3)引导:同学们,孝文帝迁都时是不是非常顺利?(不是)(4)提问:有哪些不利因素呢?一些保守的鲜卑贵族不愿离开平城。
北方民族大融合_教学设计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一、课前教学分析与目标确立(一)、“课标”分析:关于“北方民族大融合”这一内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措施。
根据这一要求,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学生要了解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通过对改革措施的理解、掌握,认识到这些改革措施进一步推动了民族的大融合。
(二)、教材与教学内容分析: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最为复杂的时期,这时民族关系的最大特点是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在客观上适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加快了鲜卑族迈入先进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的步伐,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对消除民族间的隔阂、促进民族融合和酝酿、培养隋唐时期繁荣的经济与灿烂的文化,都做出重大贡献。
(三)、学情分析: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对有关少数民族的知识比较生疏,本节课涉及的少数民族内迁、孝文帝改革等内容,缺乏了解。
认知水平:全面、辩证的评价历史事件,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讲课过程中应适当地加以方法上的指导,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习惯和能力。
学习态度: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但是,单纯枯燥地知识传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
应用授课内容的生动、表现形式的多样、高超的教学艺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师生的互动。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导引,自主阅读材料,探讨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社会状况,在分析归纳中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及主要措施,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讨论探究,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能力,并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习惯。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三、[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四、使用教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初一历史教学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初一历史教学设计课题20北方民族大融合课型问题解决课课时1课时上课时间第16 周主备魏云鹤合作修订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北魏的建立和黄河流域的统一;北魏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的主要史实;北朝政权的更迭。
通过对民族大融合进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的原则理解民族关系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的介绍与评价,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初步分析和评价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与别人交流、共享知识,同时明白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通过图片、表格等形式,增进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民族关系和谐也是社会平稳发展的重要保证。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关键问题本课主题是民族大融合。
重点是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根据初一学生的特点,设计合理的问题,以小组讨论、讲故事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内容,培养他们归纳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学案”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动脑、动口、动手的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训练单教学过程设计程序时间创设情境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导入新课3分钟走近历史(展示资料)2007年11月,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在广州举行,展示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比赛场面。
(教师发放“导学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预习。
)带着新奇走近历史自主学习10分钟整体感知(教师巡视指导,小组长检查预习,并汇报)组内展示并批改,收集大家的生成问题;小组内讨论交流生成问题用10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历史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01

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
2.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电视剧《锦绣未央》演绎了南北朝时期,北凉与北魏之间的恩怨情仇。
北凉是内迁各族建立的十六国之一,北魏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这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谱写了怎样的篇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了解北方各族之间斗争与交融的历史。
新课探究一、淝水之战1.前秦的建立【人物链接】苻坚【具体解读】苻坚,氐族,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君主,公元357-385年在位。
苻坚在位前期励精图治,重用汉人王猛,推行一系列政策,与民休息,加强生产,终令国家强盛,接着以军事力量消灭北方多个独立政权,成功统一北方,并攻占了东晋领有的蜀地,与东晋南北对峙。
2.战争概况项目 前 秦 东 晋领导人苻坚 谢石、谢玄 兵力80多万 8万 结果失败 胜利胜利、失 败的原因民族矛盾尖锐,士气低落;指挥不当,战线过长士气高昂; 指挥得当 影响 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在南方取得暂时的稳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问题探究】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苻坚拥有80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答案提示:从前秦方面看: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当时民族融合程度不深,其他民族不满前秦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
秦军劳师远征,苻坚指挥失误。
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激励下,士气高昂。
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统一北方【图片链接】【问题探究一】图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反映了怎样的历史潮流?答案提示: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方出现了民族交融的潮流。
【问题探究二】北魏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何时统一的北方?答案提示:鲜卑族;439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在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本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分立时期,而本课内容正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严重环节。
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学习优秀文化——主要是汉族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
因此可以说,这一课既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一个总结,又为隋朝更大规模的统一埋下了伏笔。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严重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引导点拨
【教学过程】
一、提问设疑,激发兴趣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亲如兄弟,和睦相处。
那么,在这56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没有!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大家想不想知道呢?这节课将会给大家揭开谜底!(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1、比较系统地了解我国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2、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以及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及其作用。
3、初步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能力。
三、自主学习,独立探索
1、根据“自学提示”,独立阅读文本,初步把握本课所要了解的知识点。
(“自学提示”见“学案”)
2、展示自学成果,形成本课知识框架(完成板书主体内容)。
四、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以下问题先分组讨论,然后反馈展示、点拨引导归纳。
)
1、为什么说“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说说你对“民族融合”的理解。
(提示:回顾前一课内容,结合本课教材回答)
(依据前一课东汉末年以来“少数民族内迁”及本课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之后的“民族融合”作答。
)
2、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迁都洛阳的意义是什么?
(引导学生辩论:分别从地理位置、气候环境、政权巩固等方面述说平城之害和洛阳之利。
)
3、孝文帝在迁都过程中克服了哪些困难?你受到什么启发?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认识到任何一次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遇到阻力。
从而看到孝武帝的英明果断,同时受到启发:做事不可优柔寡断,只要认准目标,就要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
4、孝文帝改革有什么历史意义?应该如何评价孝文帝?
(结合教材及相关资料,再次深入了解孝文帝改革措施及其作用和成就,从而认识到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他是一位政绩卓越的改革家。
)
5、孝文帝如此推崇汉文化,在民族大融合中起到如此严重的作用,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认识到多方面因素:一是早年“文明太后”对他的教育熏陶,再是顺应当时民族融合的趋势。
)
(参考答案:1、从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西晋初年,人数达到几百万。
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之后,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
五、拓展延伸,活学活用
(以下问题由学生解放讨论交流后,反馈点拨。
)
1、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
结合本课内容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提示:因为自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北魏王朝注意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提倡以孝治国,所以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
)
2、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
(联系实际,从衣食住行方面考虑。
)
3、课外查阅资料,试着探究一下你自己姓氏的来源。
六、练习测评,巩固提升
(练习题见“学案”;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点评。
)
【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学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以及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关知识。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族人民杂居相处,相互影响,彼此融合,落伍的民族不断融合在优秀的民族中。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通过学习,我们明白:在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界限并不是不变不变的,而是相互不断融合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汉族是在与周边各族的不断融合中发展的,以汉
族
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不断发展、巨大的。
中华民族实际上是历史上许多民族的融合体。
同学们,现在你知道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到哪里去了吗?
【板书设计】
20、北方民族大融合
(4世纪后期)
鲜卑——北魏—————平城————洛阳(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用汉语
措施穿汉服
改汉姓
孝文帝改革……
作用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