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自考新闻摄影复习资料

自考新闻摄影复习资料

新闻摄影复习资料第一部分:新闻摄影技术部分绪论一、新闻摄影与视觉传播的发展1.大众传播活动分为三种形式—视觉传播活动、听觉传播活动和视听结合的大众传播活动报纸、杂志、书籍等都是视觉传播活动;广播是听觉传播活动;电视电影、多媒体电脑是视听结合的综合性传播活动文字和图像是诉诸视觉的信息载体,人类获得信息最主要得手段是视觉2.摄影技术的发展过程摄影术诞生于1839年,1826年法国工匠尼赛弗尔.尼埃普斯拍出了第一张永久性照片《鸽子窝》;1839年8月19日是摄影术诞生的日子,路易。

达盖尔成了摄影术得发明人:1835年英国发明家博特发明了卡罗摄影术,可惜未申请专利1842年德国汉堡发生了一场大火,比鸥乌和史特尔茨纳拍下了许多有关废墟得照片,是世界上第一次新闻摄影活动和第一张新闻照片1855年罗杰。

芬顿用摄影技术记录了克里米亚战争得一些场面,是人类社会历史上首次用摄影记录重大历史事件。

美国1851年出版了《画报客厅之友》是最早刊登照片得周刊20世纪30年代是新闻摄影繁荣发展得时期1880年第一张铜版纸照片出现在《纽约每日画报》上1904年每日镜报率先在报纸上以照片为主报道新闻1924年传真技术成为报刊行业得基本传播手段,进入了真正得新闻摄影时代1952年布列松出版了《决定性得瞬间》提倡抓拍1936年美国报业大王亨利。

卢斯创办了《生活》画报,是美国第一家全用照片得画报,怀特成为美国第一位随军女摄影记者1942年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开始设立最佳新闻照片奖,1968年增设新闻特写照片奖1956年世界新闻摄影荷兰基金会成立1978年《生活》复刊,标志着新闻摄影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3.推动新闻摄影事业发展得因素:一、1884年乔治。

伊斯曼发明了胶卷,使摄影摆脱了笨拙的设备和易碎得玻璃板及感光度低得局限,从而在技术上更加适应了新闻摄影得发展二、印刷术不断改进,尤其是照相铜板得发明,使得照片得印刷质量得到了提高三、1924年135莱卡相机面世,为新闻摄影提供了更加适用的便利轻巧得相机。

新闻摄影教程复习资料详细版

新闻摄影教程复习资料详细版

《新闻摄影教程》复习资料总结一、推动新闻摄影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过去30年,也是中国新闻摄影取得了显著成就的30年。

新闻摄影业务实践、理论研究和高等教育都在蓬勃发展。

1、首先是新闻摄影实践和业务发生了巨大的。

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①对新闻摄影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显著提高。

尊重新闻摄影规律、以事实说话、追求真实性与信息量和“图文并茂、两翼双飞”是中国新闻摄影过去30年一直在努力的目标。

②新闻摄影部门在报社组织架构中的地位提高。

这一点在党报和都市报最为明显其标志是报社中视觉总监职位的设臵和视觉中心的广泛成立。

③摄影队伍总量有很大的提高。

④在日常采编业务中,对新闻采访、拍摄、图片处理和摄影报道的处理方法与手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新闻摄影理论研究与实践同步发展,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摄影理论体系。

二、银版摄影法银版摄影法是法国巴黎一家著名歌剧院的首席布景画家达盖尔于1837年发明的利用水银蒸汽机对曝光的银盐涂面进行显影作用的方法。

这种摄影方法的曝光时间约为30分钟,大大的短于尼埃普斯日光硬化的摄影方法。

用这种方法拍摄出的照片具有影纹细腻、色调均匀、不易褪色、不能复制、影像左右相反等特点。

用这种摄影方法是用达盖尔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所以,又称为达盖尔银版法。

(该为银版摄影法摄制图片)三、卡罗摄影术用感光纸做感光板,拍出负像,然后印出正像的摄影方法,并发明了固定摄像的技术。

四、新闻摄影中的摆拍所谓摆拍,就是摄影师根据自己的设想,创设一定的环境,设计一定的情节,让被拍者表演,最后由摄影师拍摄完成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摄影师还往往充当导演的角色。

很显然,摆拍的摄影作品往往具有更好地用光,构图,更优美的背景,更漂亮的模特,更戏剧性的情节。

所以,摆拍有了很大的生存空间。

摆拍的缺点是:摆拍的手段粗陋、思维简单,缺乏想象力。

作为摄影记者或图片编辑,应该充分的了解在拍摄现场哪些是可以摆拍的,哪些是不可以摆拍的。

《新闻摄影》提纲

《新闻摄影》提纲

第三节
摄影的形式法则
一、多样统一与照应
多样是指应让画面中的内容丰富、富于变化 统一是指画面中的内容之间应相互协调、一致
照应则是指主体与陪体以及前景、背景之间,应有内在联
系,形式上也应彼此呼应,绝对不能相互游离或毫不相干
二、均衡与对照
通过对景物和影调的均衡配置,能给人以稳定、完整的 视觉心理感受
对照则是指景物的形体、影调、线条不应太单一,而应
新闻摄影 提纲
2011.5
安徽省金寨县双河乡 张湾小学 苏明鹃
摄影 《中国青年报》记者 解海龙 1991.1
第一章 新闻摄影的定义
1986年对新闻摄影的解释:作为一种视觉新闻,新闻摄影 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以附有文字说明的照片形式传递
信息。 (蒋齐生)
参见《浙江日报》《嘉兴日报》
第二章 新闻摄影的特性与优势
色纯度变低
五、前景与背景的运用
(一) 前景
位于主体之前的物体
作用
(1) 衬托主体,让读者、观众的视线投向主体 (2) 通过前景与主体间的对比,显出景物的立体空间感和 景物的深远,增强画面纵深感 (3) 用来说明主题 (4) 用来平衡画面,起均衡作用,使读者、观众获得视
觉均衡 (5) 用来交代环境、季节、天气,增加图片的信息量
出现近大远小和倾斜畸变现象 3.俯角
视觉效果与仰角正相反
二、横竖画面的确定
(一) 被摄景物的形状 横向铺展或上下矗立。 (二) 画面中主线条给予视觉刺激力的强弱 非典型的横形或竖形则应以确认主线条的形式的办法,
来确定画面的横竖
(三)主体移动的方向
根据动体运动方向的特点来确定画面的横竖
三、画面结构中心——视觉中心点

新闻摄影复习资料

新闻摄影复习资料

《新闻摄影》复习资料1、大众传媒活动都可以分为三种形式——视觉传播活动、听觉传播活动和结合的大众传播活动。

报纸、杂志、书籍等都是视觉传播媒介。

2、1822年,法国石版印刷技术工匠尼赛弗尔·尼埃普斯(1765—1833年)为了改进印刷方法,开始了对沥青感光版的研究,并于1826年拍了第一张永久性照片《鸽子窝》,这张照片曝光共计8小时。

3、1839年8月19日,在法国科学院院士阿剌戈等的支持,赞助下,银版摄影术为法国政府购买并公布于世,这个日子就是今天人们公认的摄影术诞生的日子。

4、1856年,伦敦大学就开出了一门新的课程——摄影技术。

5、1842年5月5日,德国汉堡发生了一场大火,大火连续烧了4天。

6、一是1884年乔治·伊斯曼(George Eastman)发明了胶卷,胶片的感光度也有了提高。

7、三是1924年由德国技现奥斯卡·巴纳克研制的小型135莱卡(Leica)相机面世。

8、1936年,美国报业大王、时代公司的创立者亨利·卢斯(Henry Luce)创办了《生活》画报,灾是美国美一家全用照片的画报。

《生活》画报首创了专题新闻摄影报道的形式,当时称为摄影文章。

9、1942年,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开始设立最佳新闻照片奖,1987年又增设了新闻特写照片奖。

10、中国最早成立的新闻摄影机构是“中央写真通讯社”,大约成立于五四运动之后,这家通讯社是由北京大学学生发起和建立的照片多以反映学界情况为主,质量颇高。

11、李少穆是我国报纸上有姓名可考的第一个职业摄影记者。

12、1923年,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正规新闻教育机构——北京平民大学新闻系成立,该系设置的课程中有“照相制版术”,每周授课一学时。

13、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1927年1月20日汉口《民国日报》刊登了一幅照片,署名为“本报摄影部摄”,这被看成是我国无产阶级报刊史上的最早的新闻摄影机构诞生的标志。

14、1956年12月,中国摄影学会在北京成立,《中国摄影1957年4月创刊》和《大众摄影》(1958年7月创刊)。

新闻摄影考试提要

新闻摄影考试提要

1被摄景物中能产生较为清晰影像的距离范围。

2当镜头焦距相当底片对角线的长度,视角为53度,拍摄范围与人眼视角相近,此镜头为标准镜头。

34CCD)达到正确曝光所需光线的多少。

567891011曝光,也称“感光”。

12曝光或少曝光来达到自己的表现意图。

准确曝光是按景物18%反光率的中灰亮度进行曝光。

1314ISO100感光片为准,规定:当光圈为f/1.0,曝光时间为1秒,其曝光值为0,用EV0表示。

曝光量每减少一级,EV就增加1。

15(AE)加强主体感光或削弱主体曝光,从而达到正确曝光161、相机镜头部分包括镜片、和组成,是摄影镜头的主要组成部分;2、感光度设定之后,估计曝光的主要依据是光线强弱和曝光值;3、光圈系数一定时,感光片的感光度,被摄体反射光的强度都与快门速度成反比;4、使用闪光灯进行摄影时,不足之处是拍摄的照片光线平淡,缺乏层次感、缺乏立体感,在主体后面还容易出现黑影,拍人像还容易出现“红眼病”。

5、感光片经摄影曝光后,便形成潜影,经过显影和定影等化学处理,才能获得可视影像;6、定影液中主要的药品是海波(大苏打);7、数码相机用影像感应器记录影像,而传统相机用胶片记录影像,这是数码相机与传统相机的主要区别;8、相机的取景器是用来观察被拍摄景物、界定拍摄景物的范围和调整画面结构图的装置;9、光圈大小、镜头焦距长短、摄影距离远近是主要影响景深的三大因素;10、常见照相机种类,按取景方式和结构特点分为框式取景、旁轴取景、同轴取景,但最常见常用的是单镜头反光取景照相机;11、证件人像的布光常有主光、辅助光、背景光、装饰光等四个光位;12、一步成像相机又叫做波拉照相机;13、闪光摄影时,镜间快门式相机选用快门速度,帘幕快门式相机选用快门速度。

14、加用滤光镜后进行拍摄时,要根据滤光镜因数大小,相应地调节光圈级数才能使底片获得准确的曝光;15、快门的功能一是与光圈配合控制曝光量、二是控制影像的清晰度。

新闻摄影复习资料

新闻摄影复习资料

仅供个人参考Forpesnauseonysudyandresachnofrcmmercause《新闻摄影新闻摄影新闻摄影新闻摄影》螈第一编新闻摄影基本史论薆静态新闻摄影发展简史第一章芄、摄影技术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是暗箱和感光材料。

1膀2、“日光摄影法”的发明者是尼埃普斯。

“银版摄影法”的发明者是达盖尔。

“卡罗摄袇影法”的发明者是塔尔博特。

“卡罗摄影法”被认为是最具价值、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摄影方法,它为现代摄影术奠定3、肅了基础。

、《工作是一角》《巴黎寺院街》4、尼埃普斯的代表作有《窗外景色》、《牵马的孩子》肄世界上第一张新闻照片是《汉堡。

5、世界上公认的第一张永久性照片是《窗外景色》芁大火废墟》。

荣获“摄影术发明者称号的是达19年8月日。

6、世界公认的摄影术诞生日是1839艿盖尔。

1902 第一次使用照片的报刊是7、我国第一台独立制作的照相机的制造者是邹伯奇。

蒅。

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的《新民丛报》这是我国第一个报纸摄影附刊。

,日,戈公振创办了《时报——图画周刊》98、1920年6月螅《图画时报》是我国报纸附刊中出版时。

1924年《时报——图画周刊》正名为《图画时报》间最久、影响最大的刊物。

中国有名可考的第一、中国最早的新闻摄影机构是五四运动之后成立的中央写真通讯社9,罿最早从事新闻记录电影的中国人是王小亭。

个职业摄影记者是李少穆。

、九一八事变后,顺应时局需要,中国的新闻摄影机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影响最大的10莇有东北新闻影片社和国际新闻摄影社。

、王小亭在杭战时期拍摄的《上海南站日军空袭下的儿童》发表于美国《生活》杂志,11袄年间发表的最优秀的新闻照片之一。

年——被认为是美国在18551960不得用于商业用途.仅供个人参考12、我国最早倡导新闻摄影的学者是邵飘萍。

对新闻摄影给出最早定义的是胡伯洲。

蒅动态新闻摄影发展简史第二章肀1、最早的摄影机产生于1888年。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于1894年发明了“电影试镜“,螀但无法推广。

新闻摄影与报道期末论文提纲

新闻摄影与报道期末论文提纲

新闻摄影与报道期末论文提纲一、新闻摄影与报道的概述(一)新闻摄影与报道的定义及特点1、新闻摄影的定义与特点直观性瞬间性真实性2、新闻报道的定义与特点客观性及时性准确性(二)新闻摄影与报道的关系1、相互依存摄影为报道提供视觉支撑报道为摄影赋予文字内涵2、相互补充摄影弥补报道的直观性不足报道弥补摄影的信息局限性二、新闻摄影的技巧与应用(一)摄影技巧1、构图方法对称构图三分法构图引导线构图2、光线运用自然光的利用人工光的布置3、拍摄角度俯拍、仰拍、平拍的效果不同角度对主题的展现(二)新闻摄影的应用场景1、突发事件报道如火灾、地震等的现场拍摄2、人物专题报道展现人物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3、社会现象报道如街头文化、民生问题等三、新闻报道的写作方法与原则(一)写作方法1、倒金字塔结构重要信息前置逐步补充细节2、华尔街日报体从具体事例引入展开全面报道3、故事化写作增加报道的吸引力(二)写作原则1、真实性原则信息核实来源可靠2、客观性原则避免主观倾向多方求证3、简洁性原则语言精炼突出重点四、新闻摄影与报道的伦理道德问题(一)对被拍摄者的尊重1、隐私保护避免泄露个人敏感信息2、征得同意特殊场景下的拍摄许可(二)图片与文字的真实性1、杜绝图片造假后期处理的限度2、防止文字误导准确客观的描述(三)社会责任1、对社会舆论的影响正面引导与负面效应2、公共利益的考量平衡新闻价值与社会影响五、新闻摄影与报道的发展趋势(一)技术对新闻摄影与报道的影响1、数码相机与智能手机的普及拍摄设备的便携化2、图像处理软件的发展后期制作的便捷与挑战3、新媒体平台的兴起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二)受众需求的变化1、对视觉效果的追求高清、动态图片的需求2、对深度报道的渴望背景分析与解读(三)新闻摄影与报道的创新方向1、多媒体融合报道图片、文字、视频的结合2、数据新闻摄影基于数据的可视化呈现六、案例分析(一)成功案例1、分析其摄影技巧与报道写作的优点2、对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二)失败案例1、指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2、从中吸取的教训七、结论(一)总结新闻摄影与报道的重要性及相互关系(二)强调遵循伦理道德和适应发展趋势的必要性(三)展望未来新闻摄影与报道的发展前景。

新闻摄影-自考复习资料

新闻摄影-自考复习资料

《新闻摄影》第一编新闻摄影基本史论第一章静态新闻摄影发展简史1、摄影技术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是暗箱和感光材料。

2、“日光摄影法”的发明者是尼埃普斯。

“银版摄影法”的发明者是达盖尔。

“卡罗摄影法”的发明者是塔尔博特。

3、“卡罗摄影法”被认为是最具价值、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摄影方法,它为现代摄影术奠定了基础。

4、尼埃普斯的代表作有《窗外景色》、《牵马的孩子》、《工作是一角》《巴黎寺院街》。

5、世界上公认的第一张永久性照片是《窗外景色》。

世界上第一张新闻照片是《汉堡大火废墟》。

6、世界公认的摄影术诞生日是1839 年 8 月 19日。

荣获“摄影术发明者称号的是达盖尔。

7、我国第一台独立制作的照相机的制造者是邹伯奇。

第一次使用照片的报刊是1902 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的《新民丛报》。

8、 1920 年 6 月 9 日,戈公振创办了《时报——图画周刊》,这是我国第一个报纸摄影附刊。

1924 年《时报——图画周刊》正名为《图画时报》。

《图画时报》是我国报纸附刊中出版时间最久、影响最大的刊物。

9、中国最早的新闻摄影机构是五四运动之后成立的中央写真通讯社。

中国有名可考的第一个职业摄影记者是李少穆。

最早从事新闻记录电影的中国人是王小亭。

10、九一八事变后,顺应时局需要,中国的新闻摄影机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影响最大的有东北新闻影片社和国际新闻摄影社。

11、王小亭在杭战时期拍摄的《上海南站日军空袭下的儿童》发表于美国《生活》杂志,被认为是美国在 1855 年—— 1960 年间发表的最优秀的新闻照片之一。

12、我国最早倡导新闻摄影的学者是邵飘萍。

对新闻摄影给出最早定义的是胡伯洲。

第二章动态新闻摄影发展简史1、最早的摄影机产生于1888 年。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于1894 年发明了“电影试镜“,但无法推广。

取代爱迪生成为历史主角的是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

1、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是由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火车进站》2、被公认的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是美国导演弗拉哈迪于1922 年拍摄的《北方的纳努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摄影考试题型:1、单项选择题2、多项选择题3、填空题4、名词解释5、分析题新闻摄影复习大纲第一章:摄影基础一、快门快门是控制光线在感光片上照射时间长短的机件,是控制照相机曝光的计时装置。

快门的功能主要有两个:(1)与光圈配合,控制感光片的曝光量。

(2)抓取瞬间动作使运动物体成像清晰或模糊。

现代照相机快门速度已标准化,两级快门速度之间的通光量相差大约1倍。

其标准序列是:B,1,2,4,8,15,30,60,125,250,500,1000……各挡的时间均为倒数,单位为秒。

B门表示按下快门钮快门打开,松开快门钮则快门关闭。

与光圈相似,两挡快门速度之间如果相差n挡,那么快门开启时间之比是2的n次方倍。

动体的拍摄有四种处理方法:(1)用高速快门将动体凝结下来,获得清晰的影像。

(2)有些运动有一个运动速度较慢甚至瞬间静止的时间,摄影者抓住这个时间可用较慢的快门速度而获得清晰的影像。

(3)追随拍摄:横向追随、弧形追随、旋转追随、等速追随、纵向变焦追随等。

(4)允许被摄动体有一些模糊,选择较慢的快门速度可达到这目的。

二、调焦和取景器调焦器又叫测距器,作用是调整拍摄距离,使像点落在感光片(感光元件)上,达到结像清晰的目的。

取景器用来观察所拍摄景物的范围。

数码照相机的使用(1)装数码卡(2)装电池(3)调白平衡,一般可以用自动()(4)调感光度,光线充足时一般用100,感光度越高,越方便在暗的环境下拍摄,但噪点越多、颗粒越粗、画质越差。

(5)分辨率调到最高、画质最好、最精细。

(6)设定文件格式一般用有压缩的格式。

(7)调节光圈与快门速度使曝光正常,可选用P、A、S、M(或P、、、M)模式,也可以选用人像模式、风景模式、运动模式、夜景模式等。

(8)变焦、取景、调焦、拍摄。

(9)拍摄完关闭电源,取出数码卡把数码文件输入电脑或数码伴侣。

(10)数码卡重新插入相机,删除文件或把数码卡格式化后可反复拍摄。

数码相机的曝光模式:1、创意曝光模式(1)全自动模式()拍摄者无须对相机的任何设置进行调节,只要对着景物按下快门就可以了。

它由相机对现场光进行判断,自动设置曝光参数。

这种模式拍摄者不能对曝光等功能进行设置和控制。

(2)程序自动模式(P)拍摄者在对准被摄物景半按快门时,相机会显示一组常规的曝光组合,如立即拔动主控盘,光圈与快门速度会随之进行互易,使之重新组合曝光数据。

从而获得类似于快门优先或光圈优先曝光的画面效果。

(3)光圈优先模式()拍摄者可以自主地设置光圈,而与之相匹配的快门速度则由相机根据被摄物的亮度自动设定。

其优点在于拍摄者可以按自己的意图利用光圈来控制画面的景深。

适用在风光、静物和静态人像拍摄。

(4)快门优先模式()摄影者自己调节快门速度,照相机自动设定光圈使曝光准确。

这个模式适合拍摄体育或动体的照片。

高速快门可以凝固动体,低速快门表现动体的运动轨迹,使动体模糊。

(5)手动模式(M)是一种最基本的传统曝光模式,相机的光圈和快门都是由拍摄者自己设置, 半按快门按钮时,取景窗会显示光圈、快门数据以及曝光是否准确的数据。

在影室闪光灯下拍摄常用这种模式。

(二)拍好照片的基本要求1.持机平直不歪斜 2.拍摄稳当防震动3.调焦要准确 4.快门速度和光圈配合恰当,使曝光正确5.检查镜头有无被物体遮挡 6. 必要时戴上遮光罩7. 注意运用光线 8. 要有合理的构图第二章摄影镜头摄影镜头是把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投影成像于像平面上的光学系统。

光圈是用金属薄片制成的可调节光孔大小的机构。

镜头的焦距平行光线通过透镜形成的像点就是焦点。

从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就是焦距,用F或f表示。

包含焦点且垂直于光轴的平面称为焦平面。

点状物体发出的光线经镜头成像成为清晰的一点称为像点。

(一)镜头焦距长短与成像大小成正比,与像角大小成反比焦距越长,成像越大;焦距越短,成像越小。

(二)镜头焦距长短与景深大小成反比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三)镜头焦距的长短与透视感的强弱成反比焦距越长,透视感越弱,有压缩空间的感觉,物体之间的距离缩小;焦距越短,透视感越强,有夸张空间的感觉,物体之间的距离增大。

其实,决定透视感强弱的关键还是拍摄距离。

光圈是用金属薄片制成的可调节光孔大小的机构。

光圈刻度每差一级,进光量相差一倍,光圈系数是以√2 (即1.4)为公比的等比级数。

光圈系数规定如下:1、1.4、 2、 2.8、4、 5.6、 8、11、16、 22……光圈系数越大,则光圈口径越小,进光量越少;光圈系数越小,则光圈口径越大,进光量越多。

两个光圈系数之间如果相差n挡,那么它们的通光量之比是2的n 次方倍。

光圈在摄影中有三个作用:1. 控制曝光量光圈越大,通光量越多,曝光量越大;光圈越小,通光量越少,曝光量越小。

光圈开大1挡,进光量增加1倍,即是原来的2倍,曝光量增加1挡;光圈缩小1挡,进光量为原来的1/2,曝光量减少1挡。

2. 调整像差,改变成像质量缩小光圈可以减少像差,影像质量会有所改善,最佳光圈是中间级光圈。

3. 调节景深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光圈大小的改变是连续的,拍摄时光圈系数可调在两挡数字之间。

景深:摄影时向某景物调焦,在该景物的前后形成一个清晰区,这个清晰区统称为全景深,简称景深。

也可这样描述:所拍摄主体前后的清晰范围就叫景深。

确定景深的三个基本因素(一)光圈对景深的影响光圈的大小和景深的大小成反比。

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二)镜头焦距对景深的影响镜头焦距长短和景深大小成反比。

焦距越长,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三)物距对景深的影响物距大小与景深大小成正比。

物距越大,景深越大;物距越小,景深越小。

(一)标准镜头焦距等于或近似感光底片画面对角线长度的镜头称为标准镜头。

135相机拍摄的底片尺寸为36毫米×24毫米,其画面对角线长度为43毫米,标准镜头的焦距有40毫米、45毫米、50毫米、55毫米、58毫米等,其像角为47度~53度左右。

标准镜头拍摄出来的照片接近人的视觉感觉,应用十分广泛。

(二)长焦距镜头焦距大于标准镜头的称为长焦距镜头。

在135相机中,焦距小于300毫米的长焦镜头称摄远镜头,焦距大于300毫米的称超摄远镜头。

人们也常把焦距小于150毫米的长焦镜称为中焦距镜头。

长焦距镜头视角小、成像大、变形小,像望远镜一样能“拉近”远距离拍摄对象,在拍摄人物神态、运动特写以及野生动物等有独到的功能。

由于焦距长,所以景深小、透视感弱,能使杂乱无章的背景模糊,突出了主体,并能使前后景物拉近,压缩空间深度。

(三)短焦距镜头(广角镜头)焦距小于标准镜头的称为短焦距镜头,又称广角镜头。

在135相机中,焦距在24~40毫米的称为普通广角镜头;焦距在17~24毫米的称为超广角镜头。

广角镜头有如下的特点:(1)焦距短、视角大,能把范围较宽的景物摄入镜头。

(2)焦距短、景深大。

(3)近处景物成像大、远处景物成像小,因此场面显得深远。

夸大了空间透视感,有利于突出主体。

(4)容易使被摄物的影像变形,焦距越短、被摄物越近,则变形越严重。

(四)鱼眼镜头在135相机中,焦距在6~16毫米的镜头,其前端第一块透镜好像鼓起的鱼眼睛,称鱼眼镜头。

它拍摄的范围极大,影像变形失真,尤其是桶形失真十分严重,使透视感得到极大的夸张。

第三章摄影构图摄影构图是指摄影画面的布局和结构安排。

它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又以比现实生活更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的表现手段,把客观对象有机地组织安排在画面里,使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完善的表达。

一、构图的要求(一)构图形式要服从内容(二)画面构图的要求1. 主题明确2. 画面简洁3. 形象生动4. 内容完整5. 从照片内容出发,通过各种手段,运用各种造型因素,构成尽可能完美的构图形式,使摄影作品产生更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主体位置:把画面四边各等分三段,将对边相应点连接起来构成井字形把画面分成九等分,其四个交叉点就是安排主体的较好位置。

地平线及直线条的构图:地平线及较长直线应放在画面三分之一位置上,这个位置具有均衡美。

拍摄位置也称拍摄角度,包括拍摄方向、拍摄高度和拍摄距离三个方面。

(一)拍摄方向1.正面构图:主体显得庄重、严肃、平稳、安详,但缺乏立体感,显得呆板。

2. 侧面构图:从被摄体侧面拍摄而成,表现其侧面特性,也缺乏立体感。

3. 斜侧面构图:从被摄体斜侧面拍摄而成,活泼而富有动感,层次感、立体感和透视感强。

4.背面构图:从被摄体背面拍摄而成。

表现主体背面特征,也能表现环境气氛,有时较为含蓄。

(二)拍摄高度1. 平摄:也称平拍,拍摄视平线的景物,照相机镜头光轴与地面平行。

效果近似于通常人眼所见的印象,拍摄一般景物和人物,常采用平摄。

拍摄点应在被摄体中部高度.2. 仰摄:也称仰拍,拍摄视平线以上的景物,镜头光轴向上,表现处在较高位置的对象。

画面地平线较低,室外多以天空为背景以避开杂乱的景物使画面简洁,主体突出,能表现被摄物的高大雄伟气势。

3. 俯摄:也称俯拍,拍摄视平线以下景物,镜头光轴向下。

表现位置较低的对象,形成较强的深远感和层次感,给人以辽阔的感觉。

(三)拍摄距离:拍摄距越远,所包括的范围越广,距离越近,景物范围越小。

1. 远景:从远距离拍摄被摄景物广阔和深远的空间,表现整个环境、宏伟规模和磅礴气势,但不利于交待具体情节和细部,一般用平摄或俯摄。

2. 全景:比远景所包括范围稍小,也能表现被摄体全貌。

拍人物应是全身,拍建筑是建筑物的整体。

能看到被摄对象的形象,也能表现一定的环境。

3.中景:比全景更近的距离拍摄,包括被摄对象大部分的主要部位。

拍人表现人物的大半身,拍物表现物体主要部分。

中景宜表现人与人之间情感上的交流和动作的联系,但对于环境表现是局部的。

4.近景:比中景更近的距离拍摄,只包括被摄对象最主要的部分。

拍人只包括人物小半身;拍物只包括最主要部分,表现景物细致特征和精巧结构。

但不利于表现环境。

5.特写:从更近的距离拍摄被摄对象局部。

拍人物只表现人的面部甚至只表现眼睛,不可以表现周围环境。

完整的摄影画面一般都是由主体、陪体和环境等各部分组成。

关键是:突出主体。

主体是主要表现对象,集中体现照片的主题思想;陪体用来烘托主体,使主体更加突出、鲜明;画面的其他部分则是环境。

画面空间的配置(一)人和物体前方留出较大空间(二)物体亮面前方留出较大空间(三)动体前方留出较大空间(四)要注意空间配置和画面均衡的关系表现被摄物的轮廓、立体感和质感(一)表现物体轮廓:可选择不同明暗的背景来衬托主体,也可以用大光圈把背景虚化来突出主体。

(二)表现物体的立体感:表现物体的多个面(三)表现物体的质感:不同的物体由不同的材料构成,表面结构不同、质地不同,就有着不同的质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