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反馈对速度知觉的影响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指导老师:班级:姓名:学号:时间:一、引言速度知觉反应了每个人对速度感觉的差异,速度知觉也是各项劳动实践中和各项体育运动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指标。
驾驶员超车要估计前面车子的速度,要估计对面来车的速度,要估计前面横越车子、行人的速度足球运动员在赛场上要对足球滚动的速度,其他运动员跑动速度要做出敏捷快速的判断,所以准确掌握速度判断能力是很有用的。
本实验是用平均误差法来分析实验数据,从而得出不同状态下,被试者的速度知觉是否有不同。
平均差误法(method of average error)又称调整法,再造法,均等法,是最古老且最基本的传统心理物理法之一。
它最适用于测量绝对阈限和等值,也可用于测量差别阈限。
平均差误法的比较(变异)刺激大都是由被试操作或调整而产生的连续量的变化。
接近阈限时,被试可反复调整,直到其满意为止。
被试调整到在感觉上相等的两个刺激值,其物理强度之差的绝对值的平均数就是所求的阈限值。
由于被试参与操作,也容易产生动作误差。
例如,从小于标准刺激调整到与标准刺激相等,和从大于标准刺激调整到与标准刺激相等,其结果就可能不同。
其计算公式如下: ae=∑∣x-s∣/n 式中,|x-s|:每次测得的绝对误差x:被试估计时间 s:标准时间 n:实验次数用这个方法测得的阈限值比用其它两种方法测得的要小一些,因为其差别阈限处于上下限之间的主观相等地带之内,而绝对阈限则50%次感觉到的强度之下。
由于平均差误法获得数据的标准和计算的方法与其他方法不同,它所测得的结果可以说只是一个阈限的近似值。
因此,用此法测得的阈限不能直接与用其他方法测得的阈限进行比较。
二、实验目的运用平均误差法分析得出在不同状态下人的速度知觉。
三、实验方法3.1 被试1名被试,年龄21岁左右。
3.2 仪器名称:ep509速度知觉测试仪器组成:仪器的正面是由知觉箱、被试反应键和活动挡板组成。
仪器的背面是由控制操作面板、反应键插座和电源插座组成。
速度技术与知觉身体

速度技术与知觉身体速度技术与知觉身体引言速度技术是指在特定领域中,通过运用科学技术手段来提高物体或者人体运动速度的一种方法。
而知觉身体则是指个体对于外界刺激的感知与感觉的基础,是人类认知和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速度技术和知觉身体之间的关系,并阐释在不同领域中如何相互作用,产生协同效应。
主体一、速度技术对知觉身体的影响速度技术可以通过提高个体的反应速度和感知能力,进而影响知觉身体的发展。
在运动领域中,例如田径、游泳等项目,通过科学训练和运用技术手段,运动员能够提高自己的运动速度。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身体能力提升,更是对知觉身体的训练和调整。
通过高强度的训练,运动员可以提高自己对于身体感觉的敏锐度,更加准确地感知肌肉的变化和身体的位置,以提高运动的效果。
二、知觉身体对速度技术的影响知觉身体对速度技术的实施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个良好的知觉身体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速度变化和突发情况。
在驾驶汽车的过程中,司机需要通过观察仪表盘、直觉和经验来判断车速和道路状况,然后作出相应的操作。
一个训练有素、具备良好知觉身体的司机能够更加迅速地作出判断和反应,减少事故的发生。
三、速度技术和知觉身体的协同效应速度技术和知觉身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产生协同效应,从而提高个体的运动能力和感知能力。
在运动员进行高强度训练的过程中,其知觉身体能力不断得到强化,进而显著提高其对于速度变化和运动姿势的感知能力。
这种感知能力又可以帮助运动员更好地运用速度技术,达到更高的运动效果。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速度技术和知觉身体的协同作用也十分重要。
例如,在日常工作中,人们常需要快速反应和准确判断,这就需要良好的知觉身体能力配合相应的速度技术。
只有两者相互协同,才能在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中表现出色。
结论速度技术和知觉身体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通过运用科学技术手段提高个体的速度技术,可以促进知觉身体的发展和提升。
同时,良好的知觉身体能力也能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速度变化和突发情况,发挥出速度技术的最大作用。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311010 )摘要:速度知觉是运动知觉的一种,是能否正确估计物体的运动速度的能力。
实验中通过让被试对碰撞时间进行估计,通过测量估计误差从而测量被试速度知觉准确性。
碰撞时间( TTC, Time to collision 或Time to Contact)是指运动物体到达某一特定点所需要的时间。
对TTC的估计与速度,运动方向,视觉变量等多种因素有关,本实验旨在利用遮挡法,通过对被试估计误差的测量,研究物体运动的速度和方向类型对速度知觉的影响,结果发现物体运动速度和方向类型对时间的估计都有着显著的影响。
同时对速度知觉以及实验本身设计改善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速度知觉碰撞时间(TTC)运动速度运动方向类型1 引言知觉在认知心理学中被看作是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也即获得连续阶段的信息加工过程,它依赖于过去的知识和经验。
速度知觉是运动知觉的一种,是能否正确估计物体的运动速度的能力。
实验中通过让被试对碰撞时间进行估计,通过测量对碰撞时间的估计误差来测量被试速度知觉准确性。
碰撞时间( TTC, Time to collision 或Time to Contact)是指运动物体到达某一特定点所需要的时间。
例如司机估计从当前位置运动到障碍物的碰撞时间,从而在合适的时间进行刹车作业,避免碰撞的产生。
对TTC的估计要考虑到运动物体当时的速度、距离以及运行轨迹。
人对TTC的估计因素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视觉变量(相对扩张率倒数τ):Lee 在1976年提出, 对运动物体的TTC知觉是由视觉变量决定的, 即: 物体光学影像相对扩张率( relative rate of optical expansion) 的倒数τ决定了人们对其TTC 的判断。
1983年Mclead 和Ross 与驾驶相关的TTC 实验研究结果也支持了直接知觉法, 表明TTC直接由光阵(optic array) 决定。
速度知觉实验

速度知觉实验12级心理系师范班 10120330131 李敏摘要知觉是当前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在人脑中的综合反映。
速度知觉反映了个人对速度感觉的差异,它是各项体育运动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指标。
本实验利用计算机辅助系统,学习使用遮挡范式测量速度的感知能力,采用6名被试的实验数据统计分析,用公式 AE=∑|x-s|/n 计算速度知觉差别阈限,讨论快速和慢速知觉阈限的差异,检验Gibson光线分布的理论,以及反馈信息对知觉调整的影响,并对实验中所可能的误差与不足之处进行猜测。
关键字速度知觉差别阈限反馈遮挡范式时间估计1 引言知觉(perception)是当前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在人脑中的综合反映。
因此,知觉的事物是复合刺激物,知觉一般是由多种分析器的联合活动产生的。
知觉形成过程中,分析器的活动起着极大作用。
人们在研究经典条件反射的时候,曾做过一个有意义的实验。
如以频率500 赫的纯音来形成狗对食物的条件反射,起先,在其他频率的纯音作用下,狗也有流唾液的反应。
但是,当进一步对这个500 赫的频率给以食物强化,也就是说,只有在这种音频后才给予食物,几次之后,狗对其他的频率便不再反应,甚至极相近的频率譬如498 赫的纯音,也引不起它们的反应了。
从这两个实验中,可见分析器对刺激物的辨识能力是很高的,而这种辨识能力的精确度是从后天训练获得的。
知觉的形式不仅与分析器的活动有关,而且依赖于过去的知识和经验。
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的。
当所感知的事物同过去的知识经验没有联系时,就不能立刻把它确认为一定的对象。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芒果时,虽然它的颜色、形状、大小等已经通过了我们的眼睛,刺激了视觉神经和视觉分析器,但这只是一件实物反映于我们的大脑。
如果事实仅限于此,那么这种感觉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因为我们还不能就此认出芒果。
如果我们过去曾吃过或见过芒果,情形就不同了。
当我们一眼看到它那黄色的果皮、类似球形的外表时,由于过去经验的作用,当然晓得它是可以吃的芒果了。
速度知觉

实验编号:2013.1.6.6 2013学年第1学期速度知觉(有无反馈)专业年级:应用心理2012级实验组别:实验者:李德輝10120320139其他成员:实验时间:2013.11.20摘要本实验采用遮挡范式,通过对速度知觉差别阈限的测量,了解不同速度及有无反馈对速度知觉的影响。
被试为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本科二年级的4名学生。
被试应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观察屏幕上自左向右移动的亮点,当亮点进入挡板后,其移动速度仍然不变,被试在估计亮点到达终点(右边红线)时按下反应盒上任意键。
对测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个体间在速度知觉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有反馈和无反馈两种情况下速度知觉差异显著。
关键词速度知觉差别阈限遮挡范式1 引言速度知觉反映了每个人对速度感觉的差异。
它是工作操作实践和各项体育运动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指标。
本实验采用的是遮挡范式,即在不同速度条件下,离终点一定距离时物体被遮挡,由被试判断何时到达终点。
在有反馈的情况下,实验中被试都将被试的估计结果反馈给被试,呈现于屏幕。
这样可以分析有反馈对速度知觉准确性的影响。
2 研究方法2.1 被试华东师范大学的本科学生4名。
2.2 实验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2.3 实验步骤实验分有反馈与无反馈两部分。
(1)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速度知觉”。
单击呈现实验简介。
点击“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窗口。
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或使用默认参数),然后点击“开始实验”按钮进入指导语界面。
可先进行练习实验,也可以直接点击“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2)被试阅读指导语。
每次实验黄色亮点由左向右移动,速度分快慢两种(快120像素/秒,慢60像素/秒)。
若实验次数默认 40次则快慢顺序为快10次;慢20次;快10次(如选80次则再重复一遍)。
亮点距终点1/3处被遮挡。
速度知觉差别阈限公式是 AE=∑|x-s|/n。
感觉反馈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感觉反馈是指通过外部刺激或内部感觉信息,使个体能够了解自己的行为结果,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感觉反馈在个体学习和行为调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探究感觉反馈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本实验设计了一项感觉反馈实验,旨在探讨感觉反馈对个体行为反应时间、准确性以及满意度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研究感觉反馈对个体行为反应时间的影响;2. 研究感觉反馈对个体行为准确性的影响;3. 研究感觉反馈对个体满意度的作用。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年龄在18-25岁之间,男女比例均衡。
2. 实验材料:电脑、鼠标、计时器、实验指导语、反馈表。
3. 实验设计: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将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无反馈组、即时反馈组、延迟反馈组。
4. 实验步骤:(1)实验前对实验对象进行分组;(2)向实验对象说明实验目的和实验过程,确保其理解并自愿参与;(3)无反馈组:进行反应时间测试,记录反应时间;(4)即时反馈组:进行反应时间测试,在每次测试结束后立即给予反馈;(5)延迟反馈组:进行反应时间测试,在每次测试结束后延迟一定时间给予反馈;(6)记录三组实验对象的反应时间、准确性和满意度。
四、实验结果1. 反应时间: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无反馈组、即时反馈组和延迟反馈组的平均反应时间分别为:323ms、298ms和316ms。
结果表明,感觉反馈对个体行为反应时间有显著影响,即时反馈组反应时间最短,延迟反馈组次之,无反馈组反应时间最长。
2. 准确性: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无反馈组、即时反馈组和延迟反馈组的平均准确性分别为:70%、85%和80%。
结果表明,感觉反馈对个体行为准确性有显著影响,即时反馈组准确性最高,延迟反馈组次之,无反馈组准确性最低。
3. 满意度: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无反馈组、即时反馈组和延迟反馈组的平均满意度分别为:3.5、4.5和4.0。
结果表明,感觉反馈对个体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即时反馈组满意度最高,延迟反馈组次之,无反馈组满意度最低。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结论

一、实验背景速度知觉是指人们对外界物体运动速度的感知和判断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速度知觉对于人们的出行、驾驶、运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研究速度知觉的规律和影响因素,我们进行了本次实验。
二、实验目的1. 探究不同运动速度下,人们感知速度的准确性;2. 分析不同运动方式、环境因素对速度知觉的影响;3. 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择20名年龄在18-25岁、视力正常的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2. 实验仪器:实验采用视觉错觉实验箱、秒表、刻度尺等;3. 实验步骤:(1)实验前,对所有实验对象进行分组,每组5人;(2)实验过程中,每组实验对象分别进行以下实验:① 实验一:观察视觉错觉实验箱中不同速度的物体运动,记录感知速度;② 实验二:观察不同运动方式的物体运动,记录感知速度;③ 实验三:观察不同环境因素下的物体运动,记录感知速度;(3)实验结束后,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不同运动速度下,人们感知速度的准确性存在差异。
在实验一中,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增加,人们感知速度的准确性逐渐降低;2. 不同运动方式对速度知觉有显著影响。
在实验二中,实验对象对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感知速度准确性较高,而对曲线运动和抖动运动的物体感知速度准确性较低;3. 不同环境因素对速度知觉有显著影响。
在实验三中,实验对象在明亮环境下对物体运动速度的感知准确性较高,而在昏暗环境下对物体运动速度的感知准确性较低;4. 实验结果表明,人们在感知速度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运动速度、运动方式、环境因素等。
五、结论1. 速度知觉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2. 在实际应用中,应充分考虑速度知觉的规律和影响因素,以提高人们的出行、驾驶、运动等方面的安全性;3. 本实验为速度知觉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进一步探讨速度知觉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六、建议1.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速度知觉的神经机制,为速度知觉的研究提供更多理论支持;2. 结合实际应用,开展速度知觉干预训练,提高人们的速度知觉能力;3. 在教育领域,加强速度知觉教育,提高学生的速度知觉素养。
有关有反馈与无反馈速度知觉的研究

有反馈与无反馈速度知觉的研究心理11-1 110724106 李昱摘要本实验研究有无反馈对碰撞时间估计的影响。
反馈效应是指及时对活动结果进行评价,能强化活动动机,对工作起促进作用。
这一心理现象称做"反馈效应"。
实验采用遮挡范式,即在不同速度条件下,离终点一定距离时,物体被遮挡,由被试判断何时到达终点。
实验分为无反馈和有反馈,自变量为有无反馈,过程为让被试看速度知觉仪上移动的黄亮点,估计碰撞发生时按下电键。
有无反馈对被试的速度知觉产生显著的影响,且无反馈的速度知觉精确性远小于有反馈的速度知觉精确性。
关键词:速度知觉碰撞时间遮挡范式反馈1引言在之前的速度知觉实验中会给与实验者每次完成后一个反馈,让其知道自己与正确值得差距,对接下来的实验肯定存在在影响,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
反馈效应是指及时对活动结果进行评价,能强化活动动机,对工作起促进作用。
反馈原来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把放大器的输出电路中的一部分能量送回输入电路中,以增强或减弱输入讯号的效应。
心理学借用这一概念,以说明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结果的了解,而这种对结果的了解又起到了强化作用,促进了学习者更加努力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这一心理现象称做"反馈效应"。
我假设有无反馈对被试的速度知觉精确性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且无反馈的速度知觉精确性远小于有反馈的速度知觉精确性。
通常当被试知道自己的估计时间后,首先被试更加努力得想要正确地估计碰撞时间,使被试的注意力等得到一定的提升。
其次当被试得到反馈后对前一次自己的估计的时间有了主观的感受,可以提高对速度感受和时间长度的敏感,从而使实验中发生了反馈效应。
因此本实验分为无反馈和有反馈两种速度知觉实验,与无反馈的速度知觉实验相比,有反馈的速度知觉实验增加了速度误差的反馈信息,实验中每次都将被试的估计结果反馈给被试,呈现于屏幕。
这样可以分析有反馈情况下对速度知觉准确性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无反馈对速度知觉的影响
(张研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10150201班1051020145号)
摘要:本实验对山西师大心理系10级45名学生进行速度知觉测试。
本实验采用遮挡范式,即在不同速度条件下,离终点一定距离时,物体被遮挡,由被试判断何时到达终点。
结果显示:有反馈实验中,被试速度知觉准确性有误差越来越小的趋势。
性别对速度知觉准确性无影响。
关键词:有无反馈速度知觉
1.前言
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应。
长期以来,知觉领域的实验研究多种多样:从知觉的基本问题方面,研究者深入讨论了知觉究竟是直接的刺激信息整合还是经验参与的间接的信息组织和解释。
而今天大多数心理学家已承认并不存在纯粹的直接或间接知觉,所有知觉都是“直接和间接一体两面的过程”;从知觉通道特点和知觉对象的时空属性划分,视知觉、听知觉、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都是实验研究的热点;近年来的知觉实验甚至涉足无意识的知觉现象——无察觉知觉,从而大大拓展了知觉的研究领域。
本实验研究的速度知觉属于时间知觉的范畴。
速度知觉反应了每个人对速度的感觉的差异,是工作操作实践中和各项体育运动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指标。
如驾驶员开车,要对前方有可能碰到的障碍物所需时间做出精确的估计,这段时间称为碰撞时间。
基于前人的研究,本实验假设刺激速度变快时,被试速度差别阈限值会随之减少,即被试对于时间估计的准确性增强;速度相同时,被试在有反馈条件下对于速度的估计准于无反馈条件下对速度的估计;速度相同、有反馈条件下,被试对速度知觉的准确性不存在显著个体差异。
2.方法
2.1被试山西师大10级心理系全体48名学生。
10名男生,38名女生。
2.2实验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系统。
2.3实验材料红亮点以快或慢速(快4单位/秒,慢2单位/秒)从左至右移动,距离终点前约1/3处亮点被遮挡。
2.4实验程序
2.4.1被试端坐在实验仪器前,屏幕与被试视线平行。
2.4.2(无反馈实验)为被试呈现指导语:实验开始后会有一个红色亮点以一定速度从左边(蓝线处)开始向右边移动。
你要认真观察它的移动速度,这个亮点移到挡板时就看不见了,但它任然按原来速度移动。
你估计它到达终点(右边蓝线)了就按1号反应盒上的任意键。
程序自动开始下一次实验。
当你明白了实验要求后,请点击下面的“开始实验”按钮开始。
2.4.2.1每次实验红色亮点由左向右移动,速度分快慢两种(快4单位/秒,慢2单位/秒)。
若速度移动方式选“混合”,则快慢次数各半,随机出现。
亮点距终点1/3处被遮挡。
速度知觉差别阈限公式 AE=∑|x-s|/n公式中|x-s|为每次测得的绝对误差,x为被试估计时间,s为标准时间,n为实验次数。
2.4.2.2实验结束,被试可直接查看结果。
2.4.3 (有反馈实验)为被试呈现指导语:实验开始后会有一个红色亮点以一定速度从左边(蓝线处)开始向右边移动,亮点距离终点1/3处被遮挡,你要认真观察它的移动速度,这个亮点移到挡板时就看不见了,但它仍然按原来速度移动。
你估计它到达终点(右边蓝线)了就按1号反应盒上的任意键,你将看到你判断的时间误差,然后开始下一次实验。
当你明白了上述实验步骤后就请点击下面的“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2.4.
3.1每次实验红色亮点由左向右移动,速度分快慢两种(快4单位/秒,慢2单位/秒)。
若速度移动方式选“混合”,则快慢次数各半,随机出现。
亮点距终点1/3处被遮挡。
速度知觉差别阈限公式 AE=∑|x-s|/n公式中|x-s|为每次测得的绝对误差,x为被试估计时间,s为标准时间,n为实验次数。
2.4.
3.2实验结束,被试可直接查看结果。
3.结果
表1无反馈快慢速均绝对误差与有反馈快速均绝对误差的描述统计
平均值标准差
无反馈快速均误 249.04 120.327
无反馈慢速均误 445.07 170.465
有反馈快速均误 352.76 170.224
M(无反馈快速均误)<M(有反馈快速均误)<M(无反馈慢速均误)
SD(无反馈快速均误)<SD(有反馈快速均误)<SD(无反馈慢速均误)
表2无快均误与无慢均误,无快均误与有块均误的配对样本t检验
平均数标准差 t p
无快均误与无慢均误 -187.356 142.504 -8.820 0.000
无快均误与有快均误 -100.156 197.263 -3.406 0.001
t(44)=-8.820 , p<0.01 无反馈快速均误与无反馈慢速均误差异显著
t(44)=-3.406 ,p<0.01 无反馈快速均误与有反馈快速均误差异显著
表3有无反馈快速均误与无反馈慢速均误的独立样本t检验
平均数标准差 t p
男 237.44 170.311
无反馈快速均误 t(43)= -0.242 0.810
女 248.39 107.157
男 406.44 174.111
无反馈慢速均误 t(43)= -0.589 0.559
女 440.33 149.535
男 422.78 161.798
有反馈快速均误 t(43)=1.565 0.125
女 327.25 164.218
t(43)=-0.242 ,p>0.05 ,无反馈快速均误男女性别差异不显著
t(43)=-0.589 ,p>0.05 ,无反馈慢速均误男女性别差异不显著
t(43)= 1.565 ,p>0.05 ,有反馈快速均误男女性别差异不显著
4.讨论
4.1 比较被试的两种速度知觉准确性是否有差异,并解释原因。
由表2可知,被试的两种速度知觉准确性有差异。
导致被试的两种速度知觉有差异的原因有很多:被试很可能是充分利用了视觉信息对速度知觉进行估计; 而当运动速度较慢时, 视觉信息的作用减弱, 物理信息( 速度、方向) 的作用增强,被试对速度知觉估计的难度增加。
再如虽然实验时间不长,当实验需要被试高度集中,这样,就会使被试感到疲劳,速度知觉误差增大。
4.2 在速度知觉实验中还有哪些因素影响被试估计速度的准确性?实验室里的光线。
因实验需要被试高度集中,所以实验的时间不应过长。
挡板的长度也会影响被试估计速度的准确性。
4.3有反馈实验中,被试速度知觉准确性是否有误差越来越小的趋势。
此方法是否可以用来训练人的速度知觉能力?
由表2可知有无反馈对被试的速度知觉精确性存在显著的差异且无反馈的速度知觉精确性远小于有反馈的速度知觉精确性。
当被试知道自己的估计时间后,更加努力得想要正确地估计碰撞时间,使被试的注意力等得到一定的提升。
使实验中发生了反馈效应。
5.结论
5.1 有反馈实验中,被试速度知觉准确性有误差越来越小的趋势。
5.2 性别对速度知觉准确性无影响。
参考文献
1.杨治良.心理实验指导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印制,2006,90~92
2.杨博民.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432~433
3. 郭秀艳,贡哗,薛庆国,袁小芸.遮挡范式下对碰撞时间的估计.心理科学,2000,23(1):34—37.
Whether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Speed Perception Consciousness (ZhangYan Shanxi Psychology department Number1051020145)
The experiment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in 10grade45 students were speed perception testing. This experiment uses the occlusion paradigm, namely at different speed conditions, away from the end of a certain distance, the object is occluded by the subjects, to determine when to arrive. The results showed: there are feedback experiment, subjects speed perception accuracy error is more and more small tendency. Gender had no effect on speed perception accuracy. Key words:H aving Feedback Information or Not Speed Perce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