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学名词解释
植物保护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植物保护学概论知识点总结一、植物保护学的定义和目的植物保护学是研究和控制植物疾病、害虫和杂草的科学,其目的是保护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植物保护学通过对病虫害的研究和防治技术的开发,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保障了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
二、植物保护学的基本概念1. 植物疾病:植物受到病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侵害而引起的生理、形态和功能异常的病害。
2. 害虫:对植物生长和产量造成危害的昆虫、螨虫、蠕虫等。
3. 杂草:指对农作物造成危害,影响田间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植物。
4. 防治:指对植物疾病、害虫和杂草进行预防和控制的技术和方法。
三、植物保护学的研究内容1. 植物病原微生物:病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活史、生理生态特性、传播途径等。
2. 害虫生物学:害虫的分类、形态特征、生活史、生物学特性、适应性和传播规律。
3. 杂草生物学:杂草的分类、形态特征、生活史、生态适应性和生长特性。
4. 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对植物病虫草害的预防、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技术和方法。
四、植物保护学的重要意义1. 保障粮食安全:植物保护学通过预防和控制病虫草害,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保障了粮食生产和供应。
2. 保护生态环境:植物保护学的研究和防治技术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保护了生态平衡和生态环境。
3.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植物保护学的研究和技术应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持,保障了农业的稳定和增产。
五、植物保护学的发展历程1. 古代植物保护:古代人类在农业实践中开始注意到植物疾病、害虫和杂草对农作物的危害,开展了一些简单的防治措施。
2. 近代植物保护:18世纪以后人们开始系统地研究植物病虫害,提出了一些关于植物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发展了一些农业化学药剂。
3. 现代植物保护:20世纪以后,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植物保护学逐渐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植物保护学家和专家,成功地控制了一些严重的病虫害,推动了植物保护学的发展。
植保名词解释

植物保护学名词解释1、假死性:一些害虫遇到外界惊扰就暂时停止活动或自动掉落下来,好像死去一样,叫做假死性。
2、卵胎生:又称伪胎生,指其卵在母体内发育并孵化,所产生下来的幼体似为胎生,但与脯乳动物的胎生不同,故称为卵胎生。
3、病理程序:植物发生病害后,在生理上、组织上、形态上发生不断变化而持续发展的过程称为病理程序。
4、交互抗性:害虫对某一杀虫剂产生抗药性后,对其他具有相似或相同结构或杀虫原理相同的杀虫剂也产生抗药性的现象。
5、负交互抗性:害虫对某一杀虫剂产生抗药性后,反而对别的杀虫剂更为敏感。
6、有效积温法则:昆虫完成一个初期或一个世代所用的时间与同期内有效温度的乘积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叫做有效积温常数,这个法则叫做有效积温法则。
K=N(T-C)7、LD(50):是指实验的动物一次口服某药剂后,产生急性中毒,有半数死亡时所需要的该药剂的量,单位为mg/kg。
8、初侵染:由越冬的病原物在植物生长期引起的初次侵染称为初侵染。
9、变态:昆虫的生长发育是新陈代谢的过程。
从幼虫到成虫要经过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生活习性上一系列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变态。
10、完全变态:只经过卵期、幼期和成虫期3个阶段。
11、不完全变态:具有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虫期。
12、羽化:不完全变态的若虫或完全变态的蛹,蜕去最后一次皮变为成虫的过程称为羽化。
13、多型现象:是指同种昆虫除雌雄两型外,还有两种或更多不同类型个体的现象。
14、安全间隔期:最后一次用药的时间到收获的间隔时间。
15、水平抗性:某一植物某一品种对某一病菌的生理小种有极高的抗性,对其他的生理小种无或易感。
16、综合防治:(IPM):从农业生产的全局和农业生态系统的总体观念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协调应用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必要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同时要把防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有害副作用减少到最低限度。
880 植物保护学

880 植物保护学植物保护学是农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植物病害、虫害和杂草以及其防治措施。
它的目标是保护农作物和其他植物免受病害、虫害和杂草的侵害,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植物病害是指由病菌、病毒、真菌、原生动物和线虫等引起的植物疾病。
它们会导致植物叶片枯黄、茎干烂熟、果实腐烂等症状,严重影响植物生长和发育。
植物保护学通过研究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传播途径,开展病害的监测和预警工作,以及发展病害的防治技术,来减少病害对农作物的危害。
植物虫害是指由昆虫和其他有害节肢动物引起的植物害虫。
它们会以食用植物的叶片、茎干、根系或果实为食,造成植物的直接损害。
同时,害虫还可能通过传播病原菌,引起植物病害。
植物保护学通过研究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习性,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如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来控制害虫的数量和传播。
杂草是指出现在农田和其他植物种植区的其他植物。
它们会与作物竞争土壤养分、水分和光线资源,严重影响作物生长和产量。
植物保护学通过研究杂草的生物学特性和生长规律,开展杂草的监测和防除工作。
常用的杂草防治方法包括物理防除、化学防除和生物防除。
此外,合理的耕作措施和农田管理也能有效地控制杂草的生长。
植物保护学的研究还包括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植物免疫与抗病机理、农药的研发与应用等方面。
保护植物遗传资源可以确保农作物的品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提高农作物的抗性和适应性。
研究植物免疫与抗病机理可以揭示植物抵御病害的分子机制,为培育抗病品种提供理论基础。
农药的研发与应用可以有效地控制植物病害、虫害和杂草,减少农作物的损失。
植物保护学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植物病害、虫害和杂草的防治技术,可以保护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植物保护学的研究还有助于保护植物遗传资源,提高农作物的抗性和适应性。
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植物保护学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植物保护

植物保护学的概念植物保护学是研究整个植物界从低等到高等、从个体到群体、从宏观到微观的各层次中,生命活动的规律、和环境的关系以及进化发展的一门科学。
有哪些保护技术: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将成为植保信息咨询服务的重要手段植物病害的定义植物在生物或非生物因子的影响下,发生一系列形态、生理和生化上的病理变化,阻碍了正常生长、发育的进程,从而影响人类经济效益的现象。
包含的两个意思首先,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病理程序,植物发病后,首先表现为新陈代谢作用的改变,即其生理和生化的改变,随后进而发展到细胞和组织结构的变化,最后在植物的外部和内部表现出不正常状态(病态)。
其次,认识病害必须从经济观点和生产观点加以考虑,有些植物由于人为或外界因素的作用,可以发生某些变态或畸形。
植物病害的症状:植物受病原物侵染或不良环境影响后,在组织内部或外表显露出来的异常状态。
类型 1、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即由于不适应的环境条件而引起的的植物病害) 2、侵染性病害(由生物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也称为传染性病害)病症的概念是指病原物在植物病部表面形成的构造、类型1、霉状物2、粉状物3、锈状物4、粒状物5、索状物6、脓状物病状:是指植物自身外部表现出的异常状态病状类型:1、变色(植物患病后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绿色或发生颜色变化)2、坏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受到破坏而死亡)3、腐烂(植物细胞和组织发生较大面积的消解和破坏)4、萎蔫(植物由于失水而导致枝叶萎垂的现象)5、畸形(由于病组织或细胞生长受阻或过度增长而造成的形态异常)植物病原真菌的侵染机制落在植物表面的真菌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产生芽管,芽管的顶端可以膨大而形成附着胞,附着胞以它分泌的粘液将芽管固定在植物的表面,然后从附着胞上产生较细的侵染丝。
直接侵入的真菌就是以侵染丝穿过植物的角质层。
有的真菌穿过角质层后就在角质层下扩展,有的穿过角质层后,随即穿过细胞壁进入细胞内,也有的真菌穿过角质层后先在细胞间扩展,然后再穿过细胞壁进入细胞内。
植物保护学

植物保护学
植物保护学是围绕保护植物免受有害生物危害之目标,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研究和探索经济有效治理技术和科学实施途径,提高植物生产的经济效益,维护生态环境,确保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综合性应用科学。
本课程一方面重点系统介绍植物保护学各分支学科如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和杂草学等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技术,以及有害生物的治理策略与技术。
另方面,重点介绍粮食作物、棉花、蔬菜、果树和茶树主要病虫害的危害特点、鉴别与诊断、发生发展规律及关键防治技术,以及农田常见杂草的识别与防治。
同时,对理论教学有关内容,开展相对应的实验教学,以加强感性认识。
旨在满足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了解和掌握植物保护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并触类旁通地掌握研究或解决相关作物有害生物危害等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以实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的培养目标。
植物保护学 复习资料

绪论植物保护学:是一门研究有害生物及其控制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科学。
“3R”问题:有害生物抗药性(resistance)再猖獗(resurgence)和农药残留(residue)植物保护:是植物生产管理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它以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各种技术措施,将有害生物持续地控制在经济允许损失水平之下或美学容许的范围之内,从而达到植物的可持续生产。
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危害的发生原因,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与病原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病害控制的科学。
第一章*植物病害:当植物遇到病原生物侵染或不良环境条件时,其正常的生理机能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一系列生理,组织和形态病变,引起植株局部或整体生长发育出现异常,甚至导致死亡的现象。
病因:引起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的因素。
构成植物病变及影响其生长发展的基本因素:植物,病原体和环境条件。
症状:植物病变经过一系列病变过程,最终导致植物上显示出肉眼可见的某种异常状态。
外部症状可区分为病状和病征两类。
*病状:是指在植物病部可看到的异常状态,如变色,坏死,腐烂,萎焉和畸形。
病征:是指病原物在植物病部表面形成的繁殖体或营养体,如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和菌脓。
病状类型:变色:是指植物患病后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绿色或发生颜色变化的现象。
褪绿或黄化:植物绿色部分均匀变色,即叶绿素的合成受抑制。
花叶:植物叶片发生不均匀褪色,黄绿相间,形成不规则的杂色。
红色:叶绿素合成受抑制,花青素合成过盛,叶色变红或者紫红。
坏死:是指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受到破坏而死亡,形成各种各样的病斑。
可发生在植物的根茎叶果等各部分,其形状,大小和颜色不同。
腐烂:是指植物细胞和组织发生较大面积的消解和破坏现象。
分为干腐,湿腐,软腐和立枯。
干腐,若细胞消解较慢,腐烂组织中的水分能及时蒸发而消失,病部表皮干缩或干瘪,就会形成干腐。
如马铃薯湿腐,若细胞消解较快,腐烂组织不能及时失水,则形成湿腐。
植物保护学名词解释

植物保护学名词解释1、植物营养元素的再利用:植物某一器官或部位中的矿质养分可通过韧皮部运往其她器官或部位,而被再度利用。
2、大量元素: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
3、微量元素:铁硼锰铜钼锌氯。
4、营养:植物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其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并用以维持其生命活动。
5、营养元素:植物体所需的化学元素。
6、植物营养学:研究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运输、转化与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交换与能量交换的科学。
7、必需营养元素:对植物生长具有必需性、不可替代性与直接营养作用的化学元素。
8、有益元素:对某些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良好刺激作用,或为某些植物种类、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所必需,但不就是所有植物必需。
9、强度因素:土壤溶液中养分的浓度。
10、容量因素:土壤中有效养分的数量。
11、化学有效养分:土壤中存在的矿质态养分。
12、土壤的缓冲因素(缓冲力或缓冲容量):表示土壤保持一定养分强度的关系。
13、截获:根直接从所接触的土壤中获取养分而不通过运输。
14、质流:植物蒸腾作用与根系吸水造成根表土壤与原土体之间出现明显的水势差,此种压力导致土壤溶液中的养分随着水流向根表迁移。
15、扩散:由于根对周围养分离子的吸收造成根表与周围土壤的养分浓度梯度差,土体养分顺着浓度梯度向根表迁移。
16、简单扩散:溶液中的离子存在浓度差时,将导致离子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
17、根系密度:单位土壤体积中根的总长度。
18、养分累积:根对水分的吸收速率高于养分的吸收速率,这时根际的养分浓度高于土体的养分浓度。
19、养分亏缺:根系吸收土壤溶液中养分的速率大于吸收水分的速率。
20、养分持平:在一定条件下,水分的蒸腾速率与养分的吸收速率相等,根际不会出现浓度梯度。
21、共生固氮作用:一些豆科植物在固定空气中的N2时,也会降低根际的PH值。
22、螯溶作用:植物分泌的大量有机酸、氨基酸与酚类化合物,与根际各种金属元素形成螯合物。
23、双泵模型:离子进入木质部导管需两次泵的作用,第一次就是将离子由介质或自由空间主动泵入细胞膜内,进入共质体;第二次就是将离子由木质部薄壁细胞主动泵入木质部导管。
植物保护学

《植物保护学》复习提纲1:名词解释:植物病害: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到生物因子或(和)非生物因子的影响,使植物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干扰或破坏,在生理上和形态上表现出异常,这种偏离了正常状态的植物就是发生了病害。
病原生物(病原物):症状:是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侵染后,内部生理活动和外观的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现象。
线虫生活史:由卵孵化出幼虫,幼虫发育为成虫,两性交配后产卵,完成一个发育循环,即线虫生活史致病性: 指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和引起病变的能力。
抗病性:指植物避免、中止或阻滞病原物侵入与扩展,减轻发病和损伤程度的一类可遗传特性。
侵染过程: 病原物与寄主植物可侵染部位接触,并侵入寄主,在植物体内繁殖和扩展,然后发病显症的过程,也是植物个体遭受病原物侵染后的发病过程(病程)。
病害循环:指病害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初侵染:越冬或越夏场所积累的病原物引起的侵染称初侵染。
再侵染:初侵染成功后在寄主发病部位产生大量的病原物繁殖体,在同一生长季节中再次传播引起的侵染称再侵染。
病害流行:病害在较短时间内突然大面积严重发生,从而造成重大损失的过程称为病害流行。
植物群体发病的现象。
植物病害综合治理:综合治理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
它从农业生态系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协调应用必要地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遵循三个治理原理)2:病害三角“病害三角”学说(1933 Link提出):1)感病的寄主植物2)具有致病性的病原物3)一定的环境条件(诱因)三者配合才能发生植物病害3:病因: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遗传生物因素(病原生物因素和植物自身遗传因子异常)和非生物因素病原生物因素(寄生物)生物病原分为以下几种:(1)菌物:根肿菌,卵菌,壶菌、接合菌、子囊菌、担子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保护学名词解释1、植物营养元素的再利用:植物某一器官或部位中的矿质养分可通过韧皮部运往其他器官或部位,而被再度利用。
2、大量元素: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
3、微量元素:铁硼锰铜钼锌氯。
4、营养:植物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其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并用以维持其生命活动。
5、营养元素:植物体所需的化学元素。
6、植物营养学:研究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7、必需营养元素:对植物生长具有必需性、不可替代性和直接营养作用的化学元素。
8、有益元素:对某些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良好刺激作用,或为某些植物种类、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所必需,但不是所有植物必需。
9、强度因素:土壤溶液中养分的浓度。
10、容量因素:土壤中有效养分的数量。
11、化学有效养分:土壤中存在的矿质态养分。
12、土壤的缓冲因素(缓冲力或缓冲容量):表示土壤保持一定养分强度的关系。
13、截获:根直接从所接触的土壤中获取养分而不通过运输。
14、质流:植物蒸腾作用和根系吸水造成根表土壤与原土体之间出现明显的水势差,此种压力导致土壤溶液中的养分随着水流向根表迁移。
15、扩散:由于根对周围养分离子的吸收造成根表与周围土壤的养分浓度梯度差,土体养分顺着浓度梯度向根表迁移。
16、简单扩散:溶液中的离子存在浓度差时,将导致离子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
17、根系密度:单位土壤体积中根的总长度。
18、养分累积:根对水分的吸收速率高于养分的吸收速率,这时根际的养分浓度高于土体的养分浓度。
19、养分亏缺:根系吸收土壤溶液中养分的速率大于吸收水分的速率。
20、养分持平:在一定条件下,水分的蒸腾速率和养分的吸收速率相等,根际不会出现浓度梯度。
21、共生固氮作用:一些豆科植物在固定空气中的N2时,也会降低根际的PH值。
22、螯溶作用:植物分泌的大量有机酸、氨基酸和酚类化合物,与根际各种金属元素形成螯合物。
23、双泵模型:离子进入木质部导管需两次泵的作用,第一次是将离子由介质或自由空间主动泵入细胞膜,进入共质体;第二次是将离子由木质部薄壁细胞主动泵入木质部导管。
24、交换吸附:木质部导管壁上带负电荷的阴离子基团与导管汁液中的阳离子结合,将其吸附在管壁上,所吸附的阳离子又可被其他阳离子交换下来,继续随汁液向上移动。
25、趋肥性:根系生长和分布在施肥点周围或有机肥周围,根系密集,而在养分缺乏地方根系很少。
26、非专性吸附:在酸性条件下,有些黏土矿物,或铁、铝胶体表面质子化后带正电荷,而吸附磷酸根等阴离子。
27、专性吸附:铁、铝氧化物及其水化氧化物对磷的吸附。
28、根际:受植物根系活动的影响,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上不同于土体的那部分微域土区。
29、根际效应:在根际围,微生物的数量、pH值及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专性和非专性根系分泌物使植物根系产生对外界不良环境的适应性的反应。
30、临界浓度:为了满足植物适宜的生长,需要使土壤溶液中的养分浓度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
31、根际PH值:植物根系的活动对根际土壤的酸碱性产生显著的影响。
32、根分泌物:植物生长过程中,根向生长基质中释放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33、土壤养分生物有效性:存在于土壤离子库中,在作物生长期能够移动到位置紧挨植物根的一些矿质养分。
(两要素:1.形态2.空间位置的迁移)34、自由空间:根细胞壁的大孔隙中,离子可随水分移动而移动。
35、杜南空间:进入空间的各种离子以杜南扩散和交换吸附的方式被固定,不能自由扩散。
36、有益元素:对某些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良好的刺激作用,或为某些植物种类、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所必需,但不是所有植物必需。
37、短距离运输(横向运输):根外介质中的养分从根表皮细胞进入根再经皮层组织到达中柱的迁移过程。
38、长距离运输(纵向运输):养分从根经木质部或韧皮部到达地上部的运输以及养分从地上部经韧皮部向根的运输过程。
39、养分胁迫:当某些元素的养分缺乏时,有些植物具有调节功能,主动改变根际PH值,以提高该养分的有效性。
40、酸性土壤:低PH值土壤的总称。
(包括红壤、黄壤、砖红壤、赤红壤和灰化土壤等)41、盐渍土:含有过量盐分,主要包括陆盐渍土和滨海盐渍土等。
42、石灰性土壤:含有游离碳酸钙土壤的总称。
43、生理酸性肥料:通过作物吸收养分后使土壤酸度提高的肥料。
44、生理碱性肥料:通过作物吸收养分后使土壤碱度提高的肥料。
45、以磷增氮:指通过对豆科作物,特别是豆科绿肥施用磷肥,促进作物根瘤的形成和根瘤菌固定空气中的氮素,以增加作物氮素营养和土壤含氮量。
46、菌根:高等植物根系与真菌形成的共生体。
47、外生菌根:真菌菌丝穿入根外皮层细胞间隙形成真菌菌丝网,相互缠绕覆盖,在根外成为鞘状菌根。
48、生菌根:真菌生长在皮层细胞与细胞间隙中,菌丝可延伸到土壤中。
49、质外体:由细胞壁和细胞间隙所组成的连续体。
(包括木质部导管)50、共质体:由穿过细胞壁的胞连丝把细胞相连,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原生质的整体(不包括液泡)。
51、专一性根分泌物:特定植物受某一养分胁迫专一性诱导,在体合成,并通过主动分泌进入根际的代产物。
52、非专一性根分泌物:包括碳水化合物、有机酸、氨基酸和酚类化合物等。
53、主动吸收(运输):在消耗能量条件下,养分离子逆电化学势梯度的运转。
54、被动吸收(运输):养分离子顺着电化学势梯度进行的扩散运动,不需要能量。
55、离子通道:膜上被动运输离子的蛋白通道。
(生物膜上具有选择性功能的孔道蛋白)56、载体运输:通过膜上主动或被动携带离子通过膜的蛋白质的运输。
57、离子泵:细胞膜上通过ATP水解提供能量使离子逆电化学势梯度主动运输的蛋白质。
58、离子泵运输:离子泵在有能量供应时可使离子在细胞膜上逆电化学势梯度主动地吸收。
59、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胶体所能吸附各种阳离子的总量。
60、根压:离子进入木质部导管后,增加了汁液的浓度,使水势下降,引起导管周围的水分在水势差的作用下扩散进入导管,从而产生一种使导管汁液向上移动的压力。
61、吐水现象:由于根压的作用使水分和离子在导管中向地上部移动,因此在植物根尖或叶缘沁出水珠。
62、伤流液:把幼苗茎基部折断,可以收集到木质部汁液。
63、拮抗作用:溶液中某一离子存在能抑制另一种离子吸收的现象。
(主要表现在对离子的选择性吸收)64、协助作用:溶液中某一离子的存在有利于根系对另一些离子的吸收。
(主要表现在阳离子对阴离子,阴离子对阴离子之间)65、维茨效应:Ca2+有稳定质膜结构的特殊功能,因此有助于质膜的选择性吸收。
66、养分总量:土壤供应养分潜在能力的大小。
67、腐殖质营养学说:土壤肥力取决于腐殖质的含量,腐殖质是土壤中唯一的植物营养物质。
68、根外营养:植物除可从根部吸收养分外,还能通过叶片(或茎)吸收养分。
69、养分利用效率:植物组织单位养分所产生的地上部干物质的重量,在数值上相当于植物养分浓度的倒数。
70、矿质营养学说:植物的原始养分只能是矿物质,而非腐殖质。
71、养分归还原理: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取走大量养分,若不及时归还被带走的养分,土壤地力将逐渐下降,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养分。
72、最小养分律:作物产量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所控制,作物产量的高低则随最小养分补充量的多少而变化。
73、装载:光合产物由叶肉细胞进入韧皮部筛管的过程。
74、卸载:同化物从库组织筛管中输出的过程。
75、基因:控制生物生长发育性状的基本功能单位。
76、肥料三要素:氮、磷、钾作物需要较多,但土壤中常常供应不足,因此需要肥料补充。
77、营养最大效率期:在植物生长阶段中所吸收的某种养分能发挥其最大效能的时期。
78、营养临界期:植物生长发育某个时期,对某种养分要求的绝对数量不多但很迫切,并且当养分供应不足或元素间数量不平衡时将对植物生长发育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79、腐殖化系数:单位重量的有机物质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的残留碳量。
80、肥料:人们用以调节植物营养与培肥改土的一类物质。
(植物的粮食)81、化学肥料:按照农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或有益的元素,经过合成、加工等工艺制造的肥料。
82、生物肥料:含有益微生物的菌剂。
83、有机肥料:由动物、植物的残体或排泄物组成。
84、绿肥:翻埋入土做肥料的栽培或野生植物绿色体。
85、微肥: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经过工业加工所制成的,在农业生产中作为肥料施用的化工产品。
86、厩肥:家畜粪尿、垫料和饲料残屑的混合物经腐熟而成的肥料。
87、饼肥:含油较多的种子提取油分后的残渣。
88、海肥:海产品加工的废弃物和一些不能食用的海生动物、植物及矿物性物质。
89、氨态氮肥:凡氮肥中的氮素以NH4+或NH3形态存在的。
90、硝态氮肥:凡肥料中的氮素以硝酸根(NO3-)形态存在的。
91、尿素:化学合成的有机氮肥,其氮素以酰胺(CO-NH2)形态存在。
(酰胺态氮肥)92、缓释氮肥(长效氮肥):肥料中氮的释放速率延缓,可供植物持续吸收利用。
93、控释氮肥:肥料中氮的释放速率不仅延缓,而且能按植物的需要有控制地释放。
94、包膜氮肥:在速效氮肥外表面包裹一层或数层半透性或难溶性的惰性物质,以减缓养分的释放速率而制成的肥料。
95、硝化作用:土壤中铵态氮肥或尿素转化形成的铵,在硝化细菌的作用下氧化为硝酸。
96、反硝化作用(脱氮作用):嫌气条件下,硝态氮经反硝化细菌作用,还原为气态氮(N2或N2O)的过程。
97、过磷酸钙的退化:当过磷酸钙吸湿后,其中的磷酸钙还会与制造时生成的杂质起化学作用,形成溶解度低的磷酸盐。
98、微肥的有效施用:尽可能最大限度发挥其在高产、优质、高效的持续农业中应起的营养作用,而且尽量减少其对作物与生态环境质量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99、复混肥料:凡是肥料成分中同时含有氮、磷、钾三要素或其他任何两种养分的化学肥料。
100、复料:通过化学(化合)作用或氨化造粒过程制成,有明显的化学反应。
101、混料:生产工艺以物理方法为主,产品的成分和养分比例随配方而相应变化。
102、掺料(BB肥):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粒度相对一致的单质可复料为原料,经机械混合而成的肥料。
103、两元复混肥料:含有氮磷钾三要素中的两种养分。
104、多元复混肥料:除含氮磷钾三要素外,同时还含有微量营养元素。
105、多功能复混肥料:除养分外,还有农药或生长素类物质。
106、基肥:在作物播种前,结合土壤耕作而施用的肥料。
(着眼点作物生长全程,有机肥为主)107、种肥:在植物播种或移栽时,施入土壤的肥料。
(着眼点苗期,化肥为主)108、追肥:在植物生长发育时期,施入土壤的肥料。
(着眼点调节植物营养,化肥为主)109、根外追肥:将肥料配成一定浓度的营养液,借助喷雾器械喷洒与作物地上部的一种施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