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双凤初中党员教师学习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实施教育改革

和发展规划纲要>>活动总结

2011年4月21日,我校全体党员在学校会议室组织了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活动。在文校长传达这两份文件的精神之后,全体党员同志展开了深入而积极的讨论。在大家充分而热烈的讨论后,文校长对本次学习活动作为总结讲话。为了更好地领会本次学习的精神,现将有关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一、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纲要再一次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心关爱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二、把创新作为教育的强大动力。

没有创新是不行的。记得新课程有这样一句话,要注重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愿望的培养,我们教师不可能教一个学生一辈子,但我们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多少,则可能会影响到他的一生发展。

三、坚持和落实德育在学校工作的首要地位,改进德育工作方法,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由学校领导、中层干部、班主任组成德育工作小组,进一步完善学校德育工作网络。搞好学校的德育工作,离不开一支经验丰富的德育工作队伍。教师是一个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获得真知的人,应当不断地提高自已的专业素养,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不断的完善自我,充实自我,成为有良知、有新知、有真知的合格教师。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班主任始终是一支重要的骨干力量,也是学校工作中最辛苦的人。学校实施的《双凤初中班主任工作管理暂行办法》,目的就是落实班级常规管理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进一步规范班主任队伍的管理,提供多种培训和学习机会提高班主任的素质、提升班主任的教育理念,树立一批优秀班主任的典型。同时,积极引导新分配教师学习班主任管理工作,通过结对和培训,学习班主任常规管理工作,使班主任的后备力量得到加强。

四、深入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大力加强学风建设。

学校坚持依法保障学生权利、尊重学生个性特点的原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学习名人事迹、身边榜样以及法律知识、礼仪常规、校纪校规等内容,切实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的良好意识和习惯,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坚持正面教育、示范带头与约束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各种途径,竭力将全体学生的主要精力和兴奋点引导到学习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发生根本性转变,使学生的智力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和展现。

五、积极推进班级自治,强化学生常规管理。

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班委会作用,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积极推进班级自治工作,拓宽管理渠道,增添管理力量。严格执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认真抓好学生卫生、饮食习惯、仪容仪表、宿舍管理、出勤考勤、违纪违规行为等常规管理,组织开展多种主题教育活动,建立学生行为习惯要求、班级管理细则以及宿舍管理的系列规章制度,使学生常规管理工作取得新进展。

六、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和文体活动。

在充分利用节庆日、国旗下演讲、主题班会等活动开展主题教育的同时,结合“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在初一年级开展孝亲敬老“五个一”活动。即每天给家中的老人说一句问候或祝福的话,休息日做一件家务活,给父母的生日一个惊喜,帮身边的老人做一件好事,写一篇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的作文;初二年级以“集体主义教育”和“法制教育”为主,积极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开展“青少年维权周”、“远离毒品、珍惜生命”等活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初三年级以“考前心理教育”和“文明离校教育”为主。通过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社会实践等形式,在学校范围内大力弘扬勤俭节约、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拼搏进取的民族传统精神,使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学会合作,树立文明学生、文明宿舍、文明班级和文明单位的良好形象。

七、育人为本,倡导多元化评价标准,建立新课程框架下的学生评价体系。

传统的学生评价强调评价的鉴定功能,忽略了评价的激励功能和教学功能,存在着标准单一、内容单一、方法单一、主题单一、重心单一等不足,这种“一卷分高低”的评价只能了解学生能复述了多少事实、试题答得好不好,而不能评价出学生是否达到了的程标准所要求的各项目标,是一种过于片面的评价方式。这种评价取向大大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从而影响了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因而,必须建立适合我校实际的、更为科学全面的学生发展性评价机制。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要利于发展和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将传统的评价过分强调甄别、选拔的分等鉴定改变为诊断、激励、调节,更好地帮助教师了解教学过程、调控教学行为,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给予评价和反馈,能有效改变评价过分偏向终结性的现象,也有助于实现评价的个体化,是实现评价发展性功能的重要途径。

在新课程标准中,学科教学目标不但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非学业内容,后者一方面是学科培养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学业好坏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日常的教学实践和评价改革中,必须对学生的非学业方面给予关注。教师应该在采用即时的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非学业内容进行评价的同时,在学科目标的指导下形成规范和有效的纪录,形成对学生整体和深刻的认识,加强评价对学生发展的指导作用。

总之,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

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要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以人为本”是教育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是教育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新课程的改革,规定了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反映了教育现代化应符合社会和教育发展客观规律的选择。“以人为本”从宏观上讲,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本”就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一切为了人、一切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第 一位;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基本价值取向。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以人为价值核心和社会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关心每个人的利益 诉求,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和人文关怀,关注每个人的权益、自由和价值取向。 一、教育必须实现“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它把教育和人的幸福、人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以人文精神培养现代人,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当一个社会不再以生产指标和经济增长为最终和唯一目的,当 一个社会开始把人的最终发展与幸福作为生活追求目的时, 社会的进步与文明就跃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七大提出追求人的幸福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实现小康

社会的目标。这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特别是进入21世纪,迎面而来的将是一个现代化科技和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人类作为发展的主体和中心,其全面发展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健康的体魄是人的全面发展所依附的基础,健康长寿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标志,新世纪的体、音、美将融入以人为本的基本发展理念,成为人类社会协调和可 持续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事业,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 二、教育应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有机整合 学术界对“人文精神”有多种理解,观点虽有殊异,但就其内涵,都有着共同之处,即人文精神体现的是以人为中心寻求人的自由发展和完善,对人类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理想的关注。“科学精神”是迷信思想和神学观念的克星,实际上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区别还在于思维方式和认识事物方式的不同,科学体现的是人类的工具理性,人文则体现价值理性;科学求真,人文向善;科学训练思辨,人 文涵育情感;科学辨析因果,人文则评价得失成败。日本思想家池田大作说过意味深长的话:“医生越是精通科学的思维方式,结果就越有危险地使他的心趋向把人看作物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说:“人文学必须成为大学教育的灵魂。”教育的人文性必须成为教育的灵魂。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构建和谐“职工之家”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构建和谐“职工之家” 深入开展建家活动是推动工会各项工作落实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工会建设的有效载体。近几年来,我们机关工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建家作为一项经常性、长期性的工作来抓,把建家与建行紧密地结合起来,自觉把建家工作融入全行中心工作,积极开展“职工之家”建设活动,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中支机关多次被评为市“文明单位”和“全国金融系统职工体育达标先进单位”。中支机关工会先后被评为“江苏省模范职工之家”、某市“工会工作先进单位”、分行级“模范职工之家”。 一、党委重视,行政支持,构建“职工之家” 行党委历届班子都十分重视职工之家建设,充分认识到,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全行职工根本利益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牢固树立了“建家就是兴行”的指导思想,精心策划建家方案,积极拓宽创建形式,努力实现高起点建家。早在建行初期,在办公楼未开工的情况下,行党委就把“职工之家”活动中心建设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在广泛征求广大干部职工意见的基础上,从方便职工活动和提高活动中心利用率的角度出发,将“职工之家”的位置选在了家属区。行党委克服经费紧张等诸多矛盾,挤出资金200多万元,建起了 800多平米的室内活动场所和占地1400平米的户外活动场所,在建设过程中,行

领导多次亲临现场监督指导,确保工程建设高标准、高质量。“职工之家”室内设有健身房、乒乓球室、图书室、棋牌室、台球室、多功能娱乐厅等,户外场地包括篮(排)球场、羽毛球场和水泥跑道。我们先后购买了5000余册图书、征订了各种报刊、杂志、购置多种文体活动器材,安排2名本行职工家属专职管理,为职工提供了宽敞、方便、美观、实用的“职工之家”活动场所,深得机关职工欢迎。 行党委重视不仅体现在硬件建设上,更重要的体现在对工会工作的支持上,体现在工会的组织建设上,行党委每年两次听取工会工作汇报,提出指导性意见,在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持,切实解决建家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在组织建设上,行党委及时指导机关工会建设,确定工作责任心强、能力强工会委员候选人并通过选举产生,为加强职工之家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二、以人为本,提高素质,创建“学习之家” 职工素质是中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为了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我们以“创争”活动和劳动竞赛为抓手,努力创建学习之家,为把机关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分行党委“创争”活动精神上来,我们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创争”活动的意义,邀请分行工会办的领导来行授课和举办“创建学习型组织”知识讲座,深入了解学习型组织的内涵,强调学习和工作的相互融合及组织成员之间工作与学习的借鉴、合作、提高、创新。开展青年员工户外拓

浅谈 企业“以人为本”管理模式

浅谈企业“以人为本”管理 ——以Google的成功为范例【摘要】:现代管理将“以人为本”作为基本理念,但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以人为本”存在着多角度的认识和解释,也因此带来不同的管理过程和结果。在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顺应人性本质内涵的管理。很多企业和部门都声称要“以人为本”,但他们大多都把“以人为本”挂在嘴上,却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其原因是他们还没有理解其内涵。文章以Google的成功为范例探讨“以人为本”管理模式,从而在实践中更好的做到“以人为本”。 【关键词】:“以人为本”员工管理Google 人性内涵企业价值 众所周知,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一个企业不能被其他企业模仿的竞争力是员工创造的。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是员工,怎样才能让每位员工在其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这是每个管理者朝思暮想的问题。究其实质就是如何“治人”的问题,而治人的根本又在于“治心。所以,“以人为本”就成为管理者最感兴趣、提及率最高的词。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员工的需要出发,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不断增加员工的福利,实现员工的根本利益。 “以人为本”既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现代管理的核心。许多单位和部门的管理者言必“以人为本”,事实上真正落到实处的并不多。因为很多管理者并没有真正读懂“以人为本”的深刻含义。“以人为本”包括三方面的意思:一是确立人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二是尊重人/关心人和爱护人,营造一种平等/友爱/互助的文化氛围;三是重视选人用人,培养和造就一支人才队伍。 翻开许多单位或部门管理条例,大多详尽地规定了各种“罚则”,且极具操作性;而奖励的项目并不多。即使有也只是粗线条的,操作性还需考证。而Google 可以说是运用“以人为本”非常成功的一例。 Google(Google Inc.,NASDAQ:GOOG),是一家美国的上市公司(公有股份公司),于1998年9月7日以私有股份公司的形式创立,以设计并管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姓名:魏秀梅 日期:2018-05-12 我个人认为一个公司是否有竞争力, 则看公司是否有一套适合市场规则, 系统化的企业治理架构, 注重员工自身价值以及员工未来发展的人本管理理念, 必须进行系统化的改造工程,其中以人为主体的组织再造工程在每个公司都显得尤为迫切。因此, 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摆到议事日程上,是公司在管理理念上又一新的飞跃。人本管理即以人为导向的管理思维, 尊重和欣赏自己的员工, 是实施人本管理的基础条件。人本管理实际上就是严格管理和感情投资。 观点:一、制度化管理是人本管理的前提要素 公司制度是保证大部分人群为了达成一个共同的目标随着团队的不断状大变化和外界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创新、完善。从有人类以来, 不管是原始社会还是现代社会, 只要有人类居住的地放, 不管是独居或群体生活都一直沿有着规则(如:独处一偶,不喜欢别人侵占自己的领土。群居有着共同的食物分配、作息、分工等规则)。如没有制度化、规则化的约束则相应失去人性。大部分人不敢触犯法律, 是因为都怕被惩罚。因此, 制度化严格管理是人本管理的前提条件。 观点:二、尊重人性

在组织中对人的评价必须通过相关层次的沟通, 以共同的价值观和论理评价只能达成大部分的共识。 观点:三、共同价值观是组织理论的基础:双赢价值观双赢价值观实际上是在共同价值取向中, 取得公司与个人长期发展的契合点。据此引伸到公司专业服务为您做得更好经营理念, 不仅对公司, 对个人从长远利益和效应上,都是企业和个人间的双赢。因此,引导员工从专业上发展,给员工个人发展空间是企业育人、留人的必要手段。 观点:四、对事物看法的不同,对人的评价也不同 事物的存在是客观的, 但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存在着差异, 每个人不同的个人成长历程及周围环境,决定认识客观事物的差异,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知。 观点:五、理解人才能管活人 要确实承认认知的差异, 忽略认识的差异是造成沟通以及管理失效的最根本原因。理解人就是善于调动、发挥个人的才能,激发其最大的发展潜能为公司所用。当然,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一直都是各国学术界、各公司管理层研究的的主题。因为, 企业管理之说归根结底是管人, 不管是对财务管理、销售管理、生产管理、资材管理、品质管理等及所有的工作都是人在计划、推动、监督、改善,都需具有不同差异性的个人进行管理, 所以管理就是管人之说并不为过。美国行政学家西蒙曾说:从广义上讲,一切行政都是人事行政,因为行政所研讨的,就是人的关系和行为。而

教育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

教育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人的终生发展。我们现在把这“以人为本”里的“人”换成了我们教育的对象“生”,我们的教育要着眼于孩子们的终身发展,可是我觉得在这里我们还得关注一下教育的执行者老师们的身心发展。教育应该是让受教者和教育者都有幸福感,这才能实施教育初衷。 一、关注老师的终身发展,为老师的成长学习搭建平台。 现在很多地方也关注到老师的继续再教育,但是把继续再教育搞成了摊派任务,到了老师的暑假休息时间就像赶趟样的,这里学那里听的,学完后写反思,写笔记,开了学这都忘光了。听了一堆报告当时振奋了一下,回去之后就成了负担,还占用了老师的休息时间,就为了几个学分,事实上这种短暂的学习是没有任何效果的,教师真正的技能学习还是在读书期间学到的,真正的提高还是要到学校里完成,我认为学校可以给每个老师量身定制一个学习发展计划,把老师送到大学里学,或者和大学做好联谊,让专门的大学老师给各个专业的老师进行系统的上课,这才是有效的。例如:有的老师自己考上了华师的在职研究生,刚好上课的老师就是我们初中课标的编写者,对教材吃的很透,这样的有的放矢怎么会对教学没有用呢?让老师始终保持着学生的身份和学习状态,他们才能感同身受的教学生,解决学生的问题。 二、关注老师的心理健康,切实解决老师的工作压力。 老师都觉得累,什么累呢?心累,其实如果一心只搞教学也不存在着累,自己熟悉的东西,天天摸也不觉得辛苦,累的是有很多的琐事。各级的比、学、写,让老师无形的疲于奔命,忙于应付。在国庆放假前我们一般普通老师就接到三个部门的写论文的要求,就放7天假,很多都是有家有口,希望能走亲访友,一天一篇也得三天,这就跟学生一样的,玩也觉得心理负担大,还要同头比课、同校比课、同片比课、同区比课,一学期几乎每个星期都不消停的比,就是不怕也比怵了,比反感了,这不是压力吗?当班主任的老师更是每天心力交瘁,现在的孩子们问题那么多,他们就是弱势群体,需要呵护的对象,无论你对或不对只要出了差错,都是你不对,有谁又愿意干这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老师们责任心的懈怠,不是老师缺少良知,是被现在的教育现状给逼怕了。 三、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增强老师的工作能动性。 孩子们需要尊重和鼓励,老师们需不需要呢?答案是肯定的。现在很多的条例定的都是老师不能怎么怎么样,或者是老师没有做到这个就不给优、不给晋级、不给绩效。我想如果在企业里,这应该是个很拙劣的领导者,老师就靠那么点工资生活,绩效全拿也要拼死拼活,一点没有做好还全年没有戏,做到了也不一定能拿到,那谁愿意去做呢,应该把机制反过来定,多点鼓励,多点奖励,做好做差不一样,按劳分配,按效定级,等级细化,不搞大锅饭,不搞模糊主义,在正常的生活保证下重奖个性创新的实效人员,调动老师自主的工作学习,争先创优。 以上都是不太成熟的看法,希望能够为教育献上良策,让我们的教育落到实效,做到让老师舒心、家长放心、学生开心。

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杨洪)

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推进学校民主管理 宜四中工会 杨洪 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 )认为,“民主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也是一种联合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学校“领导应当是通过和别人交换意见从而激发和指导智慧的领导,而不是那种孤立地依靠行政方法专横独断地将教育目的和方法强加给别人的领导。” 学校民主管理的本质就是教师民主参与管理,教师民主参与决策,是以发挥教师主人翁地位为基础,以权责利统一为前提,与校长负责、党组织监督保证相联系的,教师参加并以自己的主体意识影响学校的目标和决策的制定、执行与监督的一种学校管理制度。它本质上是广大的教师与学校党政领导真诚沟通、相互合作和分权的过程。在政治上体现广大教师当家作主的地位;在职能上发挥教师参政议政,对学校工作实现民主监督与民主决策的作用。 推进学校民主管理,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以成为大家的共识。学校是围绕“人”而开展工作的,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以人为本”关键在于尊重人,在管理过程中,人是最活跃、最积极、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只有充分理解人、尊重人,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开发人的潜在能力,以人的发展为本,并且将人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紧密捆绑在一起。 一、 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理念选择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强调指出,要把人作为发展中心,“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强调人本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这也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不仅要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方法之中,更要体现在学校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上, 体现在学校建设的整

浅论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浅论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依靠相对低廉的劳动力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获得比较高的利润回报是当前大多数中国企业的生存之道。企业管理者强调目标管理,追求短期效应,忽视管理主体个人意愿和个性发展,是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致命缺陷。以人为本的传统管理文化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内容,反思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吸纳传统管理思想的精华,打造独具东方魅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从而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标签:以人为本;儒家管理理念;人力资源管理 依靠相对低廉的劳动力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获得比较高的利润回报是大多数企业的生存之道。然而在这些企业里,铁打的流水线和不断流动的庞大的员工群体形成了鲜明对比,生产管理注重结果,忽略管理主体个人意愿和个性发展,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短板,阻碍着企业的良性发展。本文试从传统管理思想出发,探讨如何在现代生产管理中,通过借鉴吸纳传统管理精髓,形成适合本土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探索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一、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成因 资本全球化扩张带来的激烈的商业竞争压缩了企业成长的空间,出于商业利润最大化的考虑,大多数企业是通过严格的生产管理制度和标准化生产流程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在生产过程中,人被简约化为庞大的代工厂机器上的一个零件,要求动作统一,操作流程规范,不容许出错,个体的差异性被排斥。企业完全无视工人生产过程之外的生活,员工的生存状态是支离破碎的,生产过程的高度一致性与工人生产活动之外的一盘散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企业不能为员工的自我成长提供上升的空间,生存状态碎片化和无视员工精神需求的价值取向导致企业和员工都把对方当成逐利的手段或工具,人力资源是不可持续的。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反映了现阶段管理理念存在的问题,即管理以“事”为中心,注重投入、使用和成本控制,个体成为市场运作体系中的一個零件,实际上已经失去了自主选择的自由。以追求利润为唯一目标,忽视企业员工多层级生存需求的做法只能给企业带来短期效应。 二、传统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和谐共存 在儒家价值观的影响下,以人为本、和谐共存构成了传统管理思想的核心,对传统商业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伦理型的管理机制 孔子认为,仁爱源于家庭生活中最基本的人伦关系,一个人孝敬父母(“孝”)、爱护兄长(“悌”),就是仁爱的最原始质朴的表现,推而广之,人人都能以“孝悌”

“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 内容摘要: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教育教学管理新模式,就要树立“以学生为本”是职业教育的根本要求、“以教师为本”是做好职业教育工作的根本保障,“以服务为本”是职业教育管理的必然要求的理念. 关键词: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管理新模式 一、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现状 第一,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张,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不断下降,于是引起一连串的恶性反应,冲击着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原有理念,也冲击着教师的教学观念。首当其冲的是要有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然而,现实却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论是学校主管部门的不同层次管理之间,还是学校内部的不同层次管理之间都存在这样的现象,致使管理效率极其低下。 第二,教育教学的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教师的管理,二是对学生的管理。教学改革中强调教学理念由“授之以鱼”变为“授之以渔”,说明了教育教学管理的关键在于对教师的管理,即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职业学校的专业要经常调整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专业师资总是跟不上市场的变化,他们常常是“自学成才”或者是“闭门造车”。 第三,读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是中考或高考的“落榜者”,对他们来说,不适应“应试教育”,对考试有着天然的反感,这种习性使他们在选择学校时倾向于那些考试能轻松过关的。因此,不少职业学校为了“生源大计”,只得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要求,只要在校期间没出现严重问题,交完学杂费的都能

顺利毕业领取证书。这样,学生对待考试的态度更不认真,不把考试放在心上。也许有人认为,这刚好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条件。事实却不然。由于没有考试的压力,多数学生就没有学习目标,学习兴趣也会失去,教学效果不会好。而且,在这种没有“他律”,也没有“自律”的教学环境下,最终会导致没有“纪律”。 针对职业教育的现状,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就要树立“以学生为本”是职业教育的根本要求、“以教师为本”是做好职业教育工作的根本保障,“以服务为本”是职业教育管理的必然要求的理念. 二、与时俱进,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新模式 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是对传统的学校教育管理模式的突破,是对传统的学校教育管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体现了以人为主体的管理,是把人的发展放到中心位臵,充分发挥人的重要作用。所谓以人为本的改革发展观,就是改革要逐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和基本权利,使多数人能够不断分享改革的成果,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改革的目标,促进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三、“以人为本”在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重要性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教育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根本使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人而进行和展开的。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以服务为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完善和发展,现代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并努力促进个人全面发 展,这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现实要求。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必须尊重个人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客观规律,尊重人的个性和自主性,尊重人的整体性和真实

企业管理要做到以人为本

企业管理要做到以人为本 --明阳天下拓展培训怎么样才能办好企业发展?是所有企业发展管理者和经营者孜孜不倦以求解决的难题。不同的管理者与不同的企业发展用不同的成功模式告诉人们办好企业发展可以有不同的方法。透过千千万万成功企业发展的表象,大家得出一个结论:企业发展发展,关键在人。 1、关注制度化管理中的人本因素 制度的力量是巨大的,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不少企业发展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订下许多规范。但是制度不是万能的,制度管理的科学化,要和以人为本相结合。 一是要本着帮助员工更好地工作的原则来设计规范和制订制度。公司在设计相关的制度和规范时,是提供方便而不只是为了约束,是为了规范行为而不只是一种负担。制订制度要科学、合理,科学是指制度要有先进性,不论简单地就事论事,合理就是要适合公司的具体情况,不能照搬照抄,哪怕是最先进公司的最先进管理制度也不能全盘照搬。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是最重要的思想观点,制度建设没有最好,关键是要适合公司当期的特点和需要,这样制订的制度能够易于被员工接受。科学、合理的制度不仅能够推动执行的力度,而且能够完善公司的管理体系。当然,制定制度也要有一定的

前瞻性,需要吸引先进企业发展的先进经验。 二是要通过教育把制度内化为员工的行为规范。企业内部可以对员工进行培训管理工作,将以人为本的发展制度上升为一种文化,深入人心。 2、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企业发展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人才,而同一个人在企业发展不同的发展时期也需要不同的才能。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补齐人才发展的这块短板。 一是组织开展岗位轮换。人的知识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所受教育的程度,一般来讲,所受的教育越多,其知识文化水平就越高,解决的办法主要是培训;另一方面是接受实践的训练程度,实践的越多,其职业技能水平就越高,所谓见多识广。岗位轮换能够较好地解决第二个方面的问题,有时候实践的培养比课堂培训效果可能更好,特别是对于一些内隐的知识,培训是很难解决的。 二是开展挂职锻炼。对于不符合实施岗位轮换条件的干部,可以实行挂职锻炼的方式进行培养。挂职锻炼跟岗位轮换不一样,它只是一种阶段性和一定范围内的工作,不需要求全责备。可以有选择地安排部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

⑤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发扬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作风” 民主生活会上的发言材料 按照县委要求,根据同志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自己对照的要求,又重新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分析,对个人存在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剖析,并明确了今后努力方向。以期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修正缺点、增强党性的目的。现将自身存在的问题、原因及下步努力方向报告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1、政治理论学习自觉性不高。虽说平时比较注重学习,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和学习都能积极参加,并且认真记录、认真思考,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但平时拘于日常工作琐事,主动学习的自觉性不高。特别是学习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对很多新事物、新知识学习不够透辙,掌握和运用还不够好。在学习上侧重于分管工作有关的内容,强调学以致用,缺乏从全面系统的知识升华。对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只满足完成本职工作,没有自觉地去学习,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的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得到很好的改造,理想信念树立的还不够牢固,在错综复杂的形势面前表现的还不够清醒、不够成熟,思想政治素质还不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2、工作作风还不够深入扎实。一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指导工作的不细。虽然自己能够经常深入到企业和部门调查研究,了解情况,随着工作越来越熟悉,对调查研究有所放松,整天忙于事务、忙于应酬,真正铺下身子,带着问题到基层调查研究、“解剖麻雀”取得第一手资料少。工作缺乏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和掌握,在知人、知事、知情上还有很大差距。二是对同志关心不够。在工作中,安排工作多,发号施令多,压任务、压担子多,与同志们思想交流少,坐下来谈心少,思想工作做得不够,体贴关心不够。有时到基层,也多是检查、督促工作,没能经常、定期地到基层去关心一线工作的同志,听听他们的意见和呼声,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上、生活上的一些实际困难。三是抓落实的力度还不够。在整体工作的安排布置上,都能尽量做到周密细致,有布置、有检查,但缺乏一种执着追求和坚韧不拨的精神。特别是有时受一些阶段性工作的影响,不能统筹兼顾,使一些工作落实的不好,有的布置了,没有回音;有的规划了,没有行动。 3、分管的工作还有薄弱环节。一是对干部缺乏广泛的了解。对分管工作范围内的干部了解多,对分管工作之外的干部了解少;对正职了解多,对副职和一般干部职工了解少,难以很好的知人善任。二是在基层组织建设上投放的精力不够。把基层组织建设的任务压给基层单位,很少亲自过问,很少坐下来认真研究,基层组织工作创新不够,一些基层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不强。三是民营经济发展与先进兄弟县市相比还有差距。虽然在民营经济发展方面,结合我县的实际,制订了一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促使民营经济较过去有了大的进步,但一些政策还有些欠缺,有的落实不到位;对我县特色民营经济挖掘不深,造成我县民营经济发展与先进兄弟县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4、在廉洁自律方面还有差距。在廉洁自律方面,自己在重大问题上把握比较好,能够自觉执行党的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把握好“度”的问题。但严格按照标准对照检查自己,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细节方面,也存在要求不严、标准不高的问题,偶尔也有参加宴请的现象。对分管的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也缺乏深入的督促检查。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剖析个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是主观世界方面的原因。 1、对理论学习认识还不到位。认为自己主要是抓好工作落实,不要求有多高的理论水平,每天读读报、看看电视、阅阅文件,学的就不少了,没有静下心来苦心研读,缺乏学习的压力感和紧迫感。从客观上总是强调工作忙、任务重,只要按上级党委、政府的要求去做,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行了。没有处理好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存有“工作第一,学习第二”的错误想法,造成自身理论水平跟不上形势发展,没能很好地把学习理论与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结合起来,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工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2、宗旨观念还不够牢固。自身存在的作风不够扎实、工作不够深入等问题,其根源是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不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不牢,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有时认为自己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能力,滋长了个人的主观意识,没有把自己想法与群众要求相结合。有时过于相信和依赖部门的同志,认为自己出出主意、点点题,多督促检查几次就可以了,不必每项工作都亲历亲为。对分管范围内的工作认为都有专门的干部领导,存有抓细了怕越位,

以人为本管理模式初探

“以人为本”班级管理模式初探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园地,班级是初始化的社会群体。搞好班集体建设,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责任感、荣誉感。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同时能逐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新世纪人才。那么,如何进行班集体建设,如何有效地进行班级的日常管理呢?笔者以为“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模式是有效的手段。 一、“以人为本”的概念及其在班级管理中的特点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把每一个学生当作教育的目的,确立和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让学校的一切活动都为满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设计和组织,着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全面而和谐的素质、鲜明的个性,尤其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总之,教育要力求将学生培养成‘大写的人’。”(《现代师德修养》)可见,在班级管理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情需要、人格独立和个性自由,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和谐的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的管理活动。具体地讲它有以下特点: 1、人本性。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人本”思想,这一思想的基本精神就是:“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是管理的核心和动力,必须发挥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与参与精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现代教育管理论》)在这种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指导下,班级管理必须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模式,因为这种管理模式往往采用“保姆式”、“警察式”、“裁判式”的管理方式,与现代学生独立意识的觉醒,自主意识的确立和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极不适应。“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则体现了人本思想,把学生作为班级管理活动的主体,有利于学生自主、自律及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 2、情感性。运用“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模式,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交往中,把交往方式控制在成人状态,把学生看成是平等的交往者。美国罗杰斯的“人际关系”理论,前苏联的“合作教育”,现代的“和谐教育”等都论述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依靠浓厚的师生情感来维系。因此,重视“感情投资”,以情感人,使学生因感到温暖而把班级当作自己的“家”,从

试谈如何在学校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试谈如何在学校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它主张把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促进人的发展。而学校教育中的以人为本,简单说就是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那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呢?笔者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将更加关注人的自由、人的情感,存在和价值,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等人文精神再次成为时代的呼唤。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的本位出发,一切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要体现人性,要尊重人权,不能超越人的发展阶段,不能忽视人的需要。以人为本是对人的基本权利的普遍尊重,是对自由、平等、法治等理想社会的价值诉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作为人的培养的主体,学校教育承担起人本教育的理念,光大人的自由、创造与价值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教育要以人为本,是由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众所周知,教育一方面承担着传递人类文明,发展人类文明的伟大使命,另一方面又肩负着开发个体潜能、扩大个体生命的内涵,为个体的发展奠基的重要任务。而以人为本的教育,正是开发潜能、革新天赋,扩大生命内涵,为人的发展奠础的教育。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就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权利,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实施对策 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曾说:“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待被点燃的火种。”这句话说明,以人为本的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充分发掘学生的智慧潜能。 第一,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以人为本,首先就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服务的教育理念,就要教师立足于学生个体的现实发展情况和需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通过各种具体措施,为学生排除通往未来的路障,尽可能地发展学生的各种潜能,使学生能在未来的道路上主动地、积极地完善和发展自己。我们平时所讲的“甘为人梯”指的就是这种理念。而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服务,就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从尊重学生的人格做起。民主、自由、平等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反映到师生关系上,就是要平等和相互尊重,不仅要学生尊重老师,更要教师尊重学生,这就要从尊重学生的人格做起。现代教育中的新思想、新方法,如成功教育、愉快教育、情境教育等,无一不是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中派生出来的。总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完成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角色转换,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全身心地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 第二,重视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当前教育忽视个性,过分统一化的弊端,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十分不利。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以人为本,教师就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同的学生具有各自

浅析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学生毕业论文 题目浅析社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姓名 学号 学习形式 层次 专业 函授站(分院) 指导老师

摘要 现代管理的着眼点已经从对物的管理转变为对人的管理,以人为本已成为现代管理的灵魂。那么要想在管理活动中做到以人为本,必须要让管理中的人乃至全社会的人都要转变理念,抛弃过去那种落后的“以物为本”的管理理念,树立起“人的因素第一”、“尊重知识”与“尊重人才”的观念,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先进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关键词:管理;以人为本;人本管理 Abstract The focus of modern management has moved from the management of things into people management, people-oriented management has become a modern soul. So in the management of activities in order to be people-oriented, must make the management of people and society who must change their philosophy, the kind of abandon the past behind "object-oriented" management philosophy, establish a "human factor first"," respect for knowledge "and" respect people "concept, the pursuit of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people-oriented management philosophy. Keywords: management; people-oriented; human management

孔子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与当代中小学德育教育

孔子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与当代中小学德育 教育 孔子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对当今中国的教育仍有借鉴价值甚至指导意义。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做人做事是最根本的东西,是真正的学问。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一书中讲到《论语》第一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特别指出,此句的重点在于“时”与“习”,学问在孔子的思想上,不是文学,不是知识,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水平高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有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因此,这句话不能理解为:学到了新知识,时时练习就是很高兴的事,而应是学到了做人做事的道理,随时随地见习,随时随地体验,随时随地反省,慢慢有了进步,自有会心的微笑。《论语》开篇就讲做人做事之道,可见孔门弟子对孔子思想的整理时就认为:做人做事的学问是孔子对学生的首要要求,是最基础的与最根本的教育。 上述说法是否正确,我们再来看孔子自己是怎样说的。《论语?学而第一》:“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要求

学生:在家里孝敬父母,在外面友爱同事,处事谨慎,言而有信,爱人如己,亲近有道德学问的人;做到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然后学习知识文化。在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中,做人与做事是第一位的,我们将之总结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孔子的学生子夏是孔子杰出弟子之一,小孔子44岁,孔子死后,他讲学河西,在战国时期一般对时代有影响的大学者,蒙受他的影响很大。他对孔子这一思想有深刻的理解。《论语?学而第一》:“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的观点,看到有道德学问的人,马上跟他学习,尽心尽力地孝敬父母,为同事办事能尽力而为,与朋友交往言而有信,尽管这个人没有读过一天书,一定可以说这个人很有学问。子夏作为孔子的亲传弟子,他的这一段话无疑是对孔子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的阐释与证明。 当然,在孔子的思想中,如何做人,个人修养的内涵与外用,都有丰富的内容,系统的阐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总纲,正是在这一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孔子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成果,为后世所景仰。 当今中小学教育中强调“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将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放在了重要位置,应该说是对孔子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的继承。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重智轻德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学校不能有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创新教育 杨谈中学杨国梁 杨银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政策评估研究室主任、教育学博士。在关于《教育规划纲要》中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素质教育内容的解读中,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他的意义在于把人放在第一位,主张以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 创新教育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践的核心要义。创新教育应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 如我们农村学校,设施和器材方面与城市学校相比有明显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教师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就不断自创器材,开拓体育资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地取材。 无论哪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就地取材,就在于我们要去发现有利于我们的东西,并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例如:我们学校搞校安工程建设,四处都是砖,我们就把它用来代替哑铃,学生每人两块,做屈臂上举来练习臂部力量,还可以练习脚步的灵活性。把砖摆成人走路时留下脚印的图形,学生可以顺步走,可以交叉步走,还可以倒走,也可以

两人交叉走。走法非常灵活多变,而且图形也可以变多种样式。如果放着音乐,你会看到学生时而翩翩起舞,时而轻若飞燕,特别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其次,发挥当地的优势条件。 扬长避短,一己之长,攻人之短。在战事上如此,在教育上亦是如此,自己优势的地方要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例如:虽然我们农村学校没有规格的、标准的大体育场,但是我们有广阔的田野作为我们的活动场所,可以进行野外生活模仿练习,可以进行越野跑,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保证“健康第一”,而且可以使学生接近大自然,融入大自然,到大自然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 还有,让学生自制器材。 我们可以利用社会实践课的手工制作时间,把体育自制器材引进去。发动学生自制器材,“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依靠学生群体的力量,每人准备一件,上课后互用。这样既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又使上课的内容丰富多彩。 总之,创新教育能挖掘教师和学生更深层次的潜能,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使学生能健康的成长,使教师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浅析以人为本与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浅析以人为本与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随着管理学界对管理模式研究的不断深入,管理模式已从物本管理阶段过渡至人本管理阶段,而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也经历了从传统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向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转变。本文从分析管理模式的变化入手,阐释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变化。 关键词:传统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本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一、以人为本的提出。 在早期的管理学、经济学论文" target="_blank">经济学理论中,特别是物本管理阶段,基于“经济人”假设,“人”是作为物质与机器来对待的,人变成了资本的工具,获取利润的工具。另一方面,这一阶段的理论又认为只要满足了人的物质需要,人就会被激励从而积极地工作。 以人为本的思想根源于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认为人是居于主导地位的,是一种能够推动物质资源能动性资源。同时,随着马斯洛等管理学家的学术研究,发现人不是等同于物的工具,人有不同层次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它肯定了人的多方面需求,开始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及个体的发展。以人为本要求承认人是社会人,人对工作的热情不但是基于物质刺激而且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产生的,要求企业管理者注重人物质与精神和各层次需要的满足。基于这些管理学家的学术研究和在当时各大企业中的实验,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肯定和推广,因此管理模式也从以物为本的管理逐渐过渡到以人为本的管理。 二,我国传统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一直以来,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几乎都是以传统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为主,其特点表现为以事为中心、只见事不见人、不见人与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强调事的单一方面静态的控制和管理。具体来讲,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弊病如下: (一)人力资源管理意识淡薄,观念相对落后。 在人才培养方面,偏重行政人员培养而忽视技术人员的培养,偏重政工型管理者的培养而忽视复合型人才、专家型人才的培养;在薪酬涉及中留有浓厚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官本位”的色彩;在分配和激励方面带有平均主义倾向,不重视激发员工积极性、创造性和潜能的培养。 (二)管理体制不健全,人力资源配置缺乏科学性。 在人员配置方面,公共部门极力压缩编制,或者同一人员兼任多职。尽管有的单位建立了劳动力内部市场干部选拔任用实行公开等制度,但是由于总体上竞争意识淡薄、市场机制作用性不强,人力资源配置上缺乏科学性,存在着大量人力资源的冗余和浪费现象。例如,人才招聘缺乏科学性、人员录用有随意性、未能根据岗位应有编制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从而造成人事不匹配、能岗不匹配、人浮于事、人力资源信息流通不畅,有的岗位人员相对过剩或不足等现象。

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课堂教学作为一种以人的精神世界为对象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其直接任务是培养、建构人的完满的精神世界。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里的课堂教学)并没有把学生当作—个完整的人来培养,而注重的是他们的认知能力的培养和何以为生的本领的训练。这是对完整的人的生命的肢解。传统课堂教学的这种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把知识当成定论,当成死的教条。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真理既具有绝对性,也具有相对性。然而在教育中,我们却把课本知识当成了定论,看成是无需检验、只需理解和记忆的绝对真理,课本就是至高无上、毋庸置疑的圣经,好像只要理解了、记住了课本知识,就可以套用它去应付灵活多变的实际问题。 2、把学习看成只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输入过程。认识并不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复制,它是以人的原有的认知结构为中介的。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的转移,它首先要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实现知识建构。 3、理智上独立性与自主性的欠缺。由于过于强调课本知识的权威性和绝对性,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性,教学成为知识的搬运,学生的头脑中不断地被塞进一个个的结论,而这些结论又是无需检验和怀疑的,如果学生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那应该怀疑的只能是学生自己的知识和判断力,而不应是课本或教师。 4、思维能力的薄弱,难以产生广泛、灵活的迁移。传统课堂教学以书本知识为本位,重结论轻探索,它把结论呈现给学习者,帮助他们理解它,然后巩固它,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熟练运用,学生自己的探索活动极为贫乏。而且,这些结论都是作为定论教给学习者的,学习者没有对它们进行深入的推敲。 5、传统课堂教学以教案为本位。以教案为本位,是传统教学的需要。在传统教学看来,课堂教学是按计划进行的,每节课无一例外地必须完成规定的教学进度,这样,一课时跟着一课时循序渐进地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树立并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呢?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曾说:“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待被点燃的火种”。这句话说明,人本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发掘学生的智慧潜能。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要的是把学生看成发展的人来对待。既要考虑发展中的师生关系,又要考虑发展中的学生差异,更要关注学生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