鳖常见疾病的防治

合集下载

中华鳖病虫害防治方法

中华鳖病虫害防治方法

中华鳖病虫害防治方法【原创实用版3篇】《中华鳖病虫害防治方法》篇1中华鳖的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如下:1. 鳖病的发生与预防:在5-9月,每月全池遍洒生石灰2-3次,或用漂白粉0.5-1千克/立方米,或强氯精0.25-0.5千克/立方米。

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和抗菌素,可预防该病的发生。

2. 鳖疖疮:鳖疖疮是感染霉菌引起的,一旦感染,不易彻底清除。

以抗菌素和磺胺药物混合肌肉注射,同时在饲料中拌入磺胺药物和抗菌素。

3. 鳖出血性胰脏炎:鳖出血性胰脏炎多由细菌感染引起,发病迅速,死亡率高。

可用氟哌酸0.2-0.4克、盐酸环丙沙星2粒,研碎拌料投喂;同时用磺胺类药物拌饵投喂。

4. 鳖腺病毒病:鳖腺病毒病与中华鳖其他病相比,发病率高,且死亡率也高,难以治愈。

除及时预防中华鳖的其他病外,可选用强氯精0.3-0.5克/立方米全池泼洒。

《中华鳖病虫害防治方法》篇2中华鳖的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如下:1. 鳖病的发生与预防:在5-9月,每月用生石灰0.5-1千克,溶于水中,将养殖池全部浸泡在药液中,浸泡消毒。

2. 中华鳖出血性腐败病:用漂白粉1ppm浸泡中华鳖5-10分钟。

3. 中华鳖腐皮病:在50千克水中放入痢特灵20片(20毫克/片),以每毫升2.5毫升/千克池水的比例浸泡5-10分钟。

4. 中华鳖疖龟病:在50千克水中放入4支8万单位的庆大霉素,浸泡10分钟。

5. 中华鳖水霉病:用1%食盐水溶液浸洗患处5-10分钟,连续浸洗3天。

6. 中华鳖烂甲病:用氟苯尼考0.2g/kg、多维碘0.2g/kg混合拌料投喂,连续5天。

7. 中华鳖穿孔病:在每50千克水中放入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各1克,浸泡病鳖10分钟。

8. 中华鳖毛细线虫病:用0.6%的食盐水溶液浸洗患处30分钟,连续浸洗7天。

《中华鳖病虫害防治方法》篇3中华鳖的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如下:1. 鳖病的发生与预防:防止鳖病发生的关键在于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养殖池水的清洁卫生,不使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料施肥,严防污水入池。

鳖病的防治

鳖病的防治

鳖病的防治(一)红脖子病(肿颈病、大脖子病)1、症状腹部出现赤斑,继而颈部明显肿大,口鼻出血,全身浮肿,严重时肠道内充满淤血。

病鳖反应迟钝,不吃食,常爬上岸边,最后伸颈而死。

2、预防鳖池常用浓缩二氧化氯或强氯消毒王杀菌消毒;用强效净水剂稳定水质并改善塘底,定期加新水或换水。

3、治疗用福尔马林或消毒威全池泼洒消毒。

饲料中添加鱼虾福,止血灵或维生素等药物饲喂5~10天。

(二)红底板病(腹甲红肿病)1、症状底板充血、红肿,甚至腐烂露出腹甲板,与红脖子病并发。

2、预防用浓缩二氧化氯或强氯消毒王定期消毒。

3、治疗用渔福或消毒威(0.25毫克/升)全池均匀泼洒,每7天1次。

用鱼皮肠净、止血灵制成药饵,连喂5~7天,后可每7天投喂1次,直到痊愈。

(三)腐皮病1、症状四肢、颈部、尾部、裙边等处的皮肤糜烂坏死而形成溃疡,严重者四肢皮肤烂掉,爪子脱落。

2、预防平时投喂维生素及止血灵、鱼虾福等添加剂,用浓缩二氧化氯消毒。

3、治疗用消毒威混合土霉索(0.25毫克/升)或渔福混合痢特灵(0.25毫克/升)全池均匀泼洒,每7天1次,直到痊愈。

用鱼皮肠净、止血灵制成药饵,连喂5~7天,后可每7天投喂1次,直到彻底痊愈。

(四)水霉病1、症状食欲减退,精神不振。

体表,四肢和颈部呈棉绒状为灰色或褐色。

2、治疗用渔福或消毒威全池均匀泼洒。

内服鱼虾福或鱼皮肠净,连用5~7天。

(五)波豆虫病1、症状体表尤其是其嘴、眼、头颈、四肢、裙边周围产生较多块状白色黏液,严重时病鳖失去食欲,反应迟钝,最后消瘦而死。

2、治疗池塘消毒用0.7毫克/升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2)或15毫克/升的福尔马林,第3天用消毒威混合土霉素(0.25毫克/升)或渔福混合痢特灵(0.25毫克/升)进行消毒。

同时内服鱼虾福或鱼皮肠净,连用5~7天。

(六)景枝虫病(钟形虫病)1、症状四肢及背腹甲、颈部等处呈现一簇簇白毛,当池水为绿色时,虫体被染成绿色,病鳖的身体也呈绿色。

2、治疗池塘消毒用0.7毫克/升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2)或15毫克/升的福尔马林轮换全池泼洒。

甲鱼常发疾病防控措施

甲鱼常发疾病防控措施

甲鱼常发疾病防控措施
甲鱼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水生动物,但由于其特殊的生长环境和生活习性,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侵袭。

因此,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对于保障甲鱼的健康和养殖业的稳定发展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甲鱼疾病防控措施:
1. 环境控制,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清理池塘底泥和残饵,保持水质清洁,避免水质污染和寄生虫滋生,确保甲鱼的生长环境良好。

2. 饲料管理,合理搭配饲料,保证甲鱼的营养需求,避免过度喂食和欠缺营养导致的疾病发生。

定期清理饲料残渣,避免污染水质。

3. 疫病监测,定期对养殖甲鱼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疾病迹象,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隔离措施,防止疾病传播。

4. 预防接种,根据当地的疫情情况,对甲鱼进行常规的疫苗接种,提高其抵抗力,降低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5. 生物安全措施,加强养殖场的生物安全管理,避免外部病原
体的侵入,严格控制人员和物资进出,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6. 科学养殖技术,采用科学的养殖技术,合理密度养殖,避免
过度投喂和过度密度养殖导致的疾病传播。

总的来说,甲鱼疾病的防控需要综合运用环境控制、饲料管理、疫病监测、预防接种、生物安全措施和科学养殖技术等手段,全面
提高甲鱼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保障甲鱼养殖的健康和稳定
发展。

中华鳖常见疾病的综合防治技术—传染性鳖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中华鳖常见疾病的综合防治技术—传染性鳖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Ø 主要危害稚、幼鳖。
02 鳃腺炎
4. 综合防治技术
(1)预防措施 ① 改有沙养殖为无沙养殖。 ② 投喂新鲜饵料,增强免疫力。 ③ 隔离发病鳖后,用10mg/L的漂白粉彻底清池

02 鳃腺炎
4. 综合防治技术
(2)治疗方法
①用50~100毫克/升的福尔马林进行浸浴,两小 时后换水,再用水体浓度为2毫克/升的漂白粉或1毫克 /升的强氯精遍洒。
03 赤斑病
3. 流行与危害
(1)流行 该病常在20℃以上 时 流 行 ,四月中下旬发作,5月
到6月为高峰期。 (2)危害
主要危害亲鳖、成鳖及幼鳖为主要患病群体,发病 率较高,死亡率可以达到30%以上。成鳖,幼鳖较少。
03 赤斑病
4. 综合防治技术
1. 预防措施
水体定期消毒,溶氧充足,避免鳖体受伤,维生素补充及时。
(2)治疗
①用3~4%食盐水浸浴病鳖5分钟。 ②每用于 4~5 亩鳖池用200mL水霉净全池泼洒 ,每天泼洒 1 次,连用2~3 次。
01 红脖子病
4. 综合防治技术
(2)治疗方法
①隔离病鳖。选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等,注射 量为20万单位/千克鳖重,轻者1次可治愈;重者 需 注射2~3次 。
②用3~4mg/L的漂白粉泼洒,连续2次,隔天1次。 ③投喂药饲。可采用土霉素或磺胺类药物,按每千克鳖体 重0.2克投喂,第2~6天减半。
04 水霉病
3. 流行与危害
(1)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其在春末夏初或秋季 最为流行,适宜发病水温为13~19℃ 。
(2)主要危害受伤的鳖。
04 水霉病
4. 综合防治技术
(1)防治措施 ①操作规范
在放养和分池时操作要规范,轻抓轻放;运输时要对成鳖 采用成鳖布袋装运,稚鳖和种鳖采用内装浮萍或水草的竹篓或 塑料筐装运,防止鳖体受伤。

鳖的病害防治

鳖的病害防治

鳖的病害防治鳖的适应性大,抗逆性强,在养殖生产中很少发生疾病;但如饲养管理不当,也会发生病害。

常见的鳖病有:红脖子病病原体是产气单孢杆菌。

主要症状是食欲减退,行动迟钝,颈部红肿充血,伸长而不能缩回,腹部出现红斑点,时而浮于水面,时而匍伏于沙地。

病情严重时,口鼻出血,肠道发炎腐烂,全身红肿,眼睛浑浊发白而失明,肝脾肿大,不久即死亡。

防治方法:①严禁含氨的水流入养鳖池,经常注意保持水质清洁,勿使病鳖混入,当水温下降时,更应注意防病。

②用土霉素、金霉素、氯霉素等抗生素或磺胺药拌入饵料投喂,第一天用药量为每公斤鳖0。

2克,第二天至第五天减半。

③用病鳖的病变组织制成疫苗,混入饵料中投喂或进行腹腔注射。

腐皮病由单孢杆菌感染而致,由于鳖在池内残斗受伤感染细菌后,使受伤部位周围皮肤组织坏死引起。

病鳖四肢、颈部、尾部、裙边等处皮肤腐败,糜烂坏死,形成溃疡。

严重时,四肢皮肤烂掉,爪也脱落,骨骼外露,颈部肌肉和骨骼也露出在外,裙边溃烂。

防治方法:①发现病鳖时应及时隔离治疗,用100ppm的磺胺药物或抗生素浸洗病鳖48小时。

②大小分开饲养,以免争食进相互殴斗致伤,被细菌感染而发生。

③发现此病,更换入新鲜水,改变水质。

白斑病该病又称毛霉病。

病原体是藻菌目、霉菌科、毛霉属的一种霉菌。

病鳖四肢和裙边等处出现斑点,早期仅出现在裙边部分,后期逐渐扩大,形成一块块白斑,使得表皮坏死,产生部分溃疡。

流水池和循环水槽中养殖的鳖,特别容易感染此病。

潜入泥土,受过擦伤的皮肤,可能成为感染霉菌的门户。

当霉菌寄生到咽喉时,可影响呼吸而死亡,但死亡情况很少。

防治方法:此病在流水中有迅速繁殖的趋势;在肥水中,霉菌生长因受其他细菌竞争抑制,发病较轻,所以不要使用抗菌素。

要彻底清塘消毒,经常施肥,使池水保持一定肥度;要小心操作,防止鳖体受伤;发病时,可用磺胺软膏涂擦鳖体患部,能防止此病。

出血病该病病原体可能是病毒。

病鳖腹甲遍布红斑和出血点,背甲出现溃烂增生物,溃烂出血,咽喉内壁大量出血和坏死;严重时,肠出血和粘膜溃疡明显,肾脏、肝脏也出现血病态。

鳖常见病的防治

鳖常见病的防治

鳖常见病的防治鳖病可分为由细菌、霉菌或病毒引起的传染性鳖病,由寄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以及由其他原因引起的病害三大类其中危害较大和常见的有红底板病、白底板病、红脖子病。

腐皮病、穿孔病、白斑病、钟形虫病等。

下面就各种病的病原体及起因和治疗方法进行介绍。

1.红脖子病病原。

红脖子病的病原体是嗜水产气单胞菌,革王氏阴性。

带菌鳖及被污染的池水是主要传染源,可能经消化道感染该病全年可发生,3-6月为流行季节。

此时,鳖刚过冬眠期,体内营养物质被消耗甚多,体质下降,对疾病抵抗力差,池水中的嗜水产气单胞菌趁机侵人体内,引起感染发病。

水质不良、突然更换饵料、皮肤损伤和寄生虫等应激因素,都可为发病的诱因。

刚孵出的稚鳖到2千克的亲瞥患该病的死亡率达30%以上,秋凉后该病发生率减少。

病状:病鳖首先表现出对外界应激敏感性降低,行动迟缓,不吃食,喜欢钻人泥沙中,随后颈部充血,发红肿大腹甲出现红斑,并渐渐糜烂成烂斑,口、鼻发红,严重时口鼻出血,全身红肿,眼睛混浊发白以至失明,爬上岸死亡解剖检查,可见食道、肠管的粘膜明显充血;肝脏肿胀、质脆易碎,有的表面形成灰白色针尖大坏死病灶,脾脏肿大。

防治:(1)全塘泼洒0.2-0.4克/米3(立方米)富氯,停食1天。

(2)第2天开始投喂鳖健康,按1.5%添加量拌料投喂。

拌饵量以2―3小时吃完为准。

连喂3天。

(3)捉到的病鳖立即隔离饲养,用0.4克/米3鳖净浸洗半小时。

2.腐皮病病原:腐皮病的病原体有产气单胞菌、假单胞菌、无色杆菌等多种细菌感染所致,其中以产气单胞菌为主。

该病的发生主要原因是,鳖体受伤后,细菌再次感染引起。

病状:病鳖四肢、颈部、尾部及裙边等处皮肤严重溃烂或糜烂,皮肤组织坏死,变白或变黄,甚至四肢的皮肤烂掉、脱爪,骨骼外露。

病鳖多能长期生存,环境条件好的鳖池,患部有时会自然痊愈。

严重时,颈部肌肉和骨骼外露,裙边溃烂,最后死亡。

该病多发生在水质过肥、淤泥太厚而又无防病措施的池塘。

该病全年可见,流行于春末夏初,随密度增加和水质变坏,发病的几率亦增加,严重影响鳖的生长和商品价值。

甲鱼常发疾病防控措施

甲鱼常发疾病防控措施

甲鱼常发疾病防控措施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甲鱼是我国一种常见的水产养殖物种,因其味美可口,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备受人们喜爱。

由于天然环境的污染和人为饲养条件的不足,甲鱼在养殖过程中容易发生各种疾病。

为了保证甲鱼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我们有必要加强对甲鱼常见疾病的防控工作。

一、常见疾病及其防控方法1. 青霉病:青霉病是甲鱼养殖中的一种常见传染病,主要由霉菌引起。

患病的甲鱼会出现食欲不振、体重减轻、鳞片脱落等症状。

防控方法主要包括定期清洁水质、保持水温适宜、定期消毒养殖设施、饲料补充维生素等。

2. 寄生虫病:3. 水质病:水质病是由于养殖水质不佳引起的甲鱼疾病,主要症状包括呼吸急促、口裂、身体虚弱等。

防控方法主要包括加强养殖水质管理、保持水体清洁、控制养殖密度、适时更换水源等。

4. 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是由于饲料摄取不足或者饲料质量不佳引起的甲鱼疾病,主要症状包括体重减轻、生长迟缓、免疫力低下等。

防控方法主要包括丰富饲料种类、定期检查饲料质量、增加饲养密度、定期添加维生素等。

二、加强管理,预防疾病为了有效预防甲鱼疾病的发生,我们有必要加强对甲鱼养殖过程中的管理工作。

保持养殖水质清洁,定期检查水质指标,及时更换养殖水源。

严格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度饲养导致水质污染和疾病传播。

定期清洁养殖设施,消毒杀菌,确保甲鱼生长环境清洁卫生。

注意饲料质量,选择优质饲料,定期添加维生素,保证甲鱼的营养需求。

定期检查甲鱼的健康状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防止疾病蔓延。

三、加强养殖者培训,提高养殖技术为了提高甲鱼养殖者对疾病防控工作的认识和技术水平,需要加强养殖者的培训工作。

养殖者应该了解甲鱼常见疾病的发病原因和防控方法,学习科学的养殖管理技术,掌握应急处理的方法。

只有提高养殖者的技术水平,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甲鱼疾病的发生,确保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第二篇示例:甲鱼是一种受欢迎的食用品和宠物,甲鱼在饲养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疾病问题。

甲鱼养殖技术常见四十八种疾病防治

甲鱼养殖技术常见四十八种疾病防治

甲鱼养殖技术常见四十八种疾病防治甲鱼养殖技术常见四十八种疾病防治一、病毒性增生物1.病原:疱疹病毒2.症状:患病鳖身体各处(以背甲为严重)可见白色的石蜡状增生物。

患处最初呈白雾状,以后逐渐增大、增厚,甚至布满整个背甲,病鳖食欲下降,甚至不食,伏于食台,不怕惊。

内脏呈现败血症,肠内无食物。

3.流行情况:本病主要流行在夏、春、秋季,冬季温室亦可发生。

难治疗、死亡率高,特别是稚鳖,死亡率可达90%以上,幼鳖、成鳖均可感染。

4.诊断方法:本病与白斑病类似症状,所不同的是石蜡状增生物易脱落,脱落处皮肤渗血。

白斑不可能有那么厚,面积也不会如此大。

养殖水藻类丰富、透明度很低时也会发生该病。

5.防治方法:正确诊断是治疗的关健。

由于病因为病毒,因此防治中主要是体表消毒处理、增加营养、提高抗病力。

外用药:漂白粉等含氯防毒剂,每日一次,连用7-10天。

内服药:增加鲜活饵料(如猪肝、鱼等),同时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及氟哌酸或磺胺药等,连用7-10天。

1/ 43二、出血病1.病原:如果把输入苗种的咽喉、肠、肝脏等的组织磨碎,并经过滤的液体进行接种时,发生了跟出血病的症状相同的鳖。

因此,病毒可能是病原体。

同时,亦有细菌的并发。

2.症状与病理变化:患出血病的鳖,死前口鼻流血,将躯体拿起时,头颈和四肢软弱下垂。

解剖发现:鳃状组织出血糜烂,肠出血,肠粘膜败坏,肝肾均出血。

最显著的特点是:腹腔充满极淡的粉红色血水,跳动的心室呈白色,腹甲部出现血斑或出血点,脖子不红肿。

3.流行情况:目前不仅在日本流行该病,在我国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一带也有流行。

发病季节是5月-9月。

1996年赵永泉报道,出血病以稚鳖的死亡率最高。

4.防治方法:发现病鳖后,立即与其他临近池隔离,病鳖在被隔离的池中治疗,死鳖深埋;改良水质,pH值保持在7.2以上,溶氧保持在每升水3毫克-4毫克;加强饲养管理;投喂3O%的动物肝脏加强营养,增强病鳖的抗病力;注射土法疫苗,作好防疫工作;注意水体消毒,发病后第一天用0.0O1%的缥白粉,每二天用0.O04%的生石灰,第三天用0.0O1%的高锰酸钾联合对水体消毒;抗菌素治疗继发感染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真菌性疾病1、白斑病{病原}白斑病的病原为毛霉菌目、毛霉菌科、毛霉菌属的毛霉菌。

{症状于诊断}这种霉菌寄生于鳖的皮肤上、鳖甲、四肢、颈部以及尾部等身体各部的皮肤上都有寄生,患病后,鳖甲上均产生白斑壮的病变,表皮坏死、变白、逐渐脱落。

病鳖食欲减少,骚动不安,爱在晒台上停留。

诊断此病,可将病鳖放在干净的水浸泡观察,检查体表有无白斑状的病变,镜检可见菌丝体。

{流行与病害}该病主要危害稚、幼鳖阶段的鳖。

此病传染快,死亡率高,感染率可达60%,死亡率以般在30%左右。

白斑病一年四季都可流行,但以4月—6月和10月—11月最为严重。

面训养喂食后20—60天的稚鳖中发病率最高。

水温波动大的加温养殖池所养的鳖也极易发生该病。

{预防与治疗}尽量不要使鳖体受伤。

收购、搬运、捕捉时、尽量仔细小心。

用生石灰彻底清池消毒,用量为0.015%~0.1,可消灭水中的动孢子。

在饲料中添加微生素E可有效预防此病的发生。

0.05%的食盐和0.05%的碳酸进氢混合遍洒。

0.01%的福而马林遍洒(温室里禁用)。

刚进池稚鳖用量减半。

0.001%的漂白粉与0.001%的高锰酸钾交替遍洒,每天一次。

日晒疗法;将病鳖放太阳下晒1小时,饲养水排除或留10厘米,用0.02%生石灰清池消毒,可防止白斑病的发生。

生物防治:稚鳖入池前用百万分之五的尿素和百万分之十的过磷酸钙遍洒,加0.01%腐熟的经消毒的有机肥水,使池水培养成嫩绿色,可防治白斑病的发生。

2、白毛病{别名}肤霉病、水霉病、脖颈丝囊霉病{病因}病原主要是水霉科的一种丝囊霉,霜霉属的一种腐霉PYTHIUMSPP}。

该病与一般引起鱼类水霉病的病原(水霉和绵霉)有所区别,除外菌丝较纤细和分枝呈纤细的绒毛状外,它以般发生在温度较高的水域。

鳖体受伤,水质恶化,水温过高是诱发本病的原因。

{症状}病鳖的颈部、背甲、四肢或全身长有灰白色绒毛状物,柔软,在水中观察呈絮状,当其上面粘有污物时,绒毛呈褐色或污物的颜色,绒毛覆盖全身时,病鳖象披上一层厚厚的棉絮。

病鳖血液淡化,负担较重,由于霉菌分泌大量的蛋白分解酶分解鳖组织中的蛋白,使其受到刺激而分泌大量粘液,病鳖焦躁不安,或在水中狂游,消耗体力,或与其它固体物磨察,引起更大面积的创伤。

当菌丝体寄生于脖颈时,病鳖伸缩困难,游泳失常,食欲减退或拒食,最终消瘦死亡。

{流行于危害}该病主要危害稚、幼鳖,偶或也有成鳖受感染;该病发病率较高,但一般不会造成很大的死亡,只有霉菌寄生体表达2/3以上或大量寄生脖颈时,病鳖才会发生死亡。

该病主要发病在夏天,流行温度在30`C 左右。

{预防}1、加强饲料管理,增加鳖的体质,尽量避免鳖体受伤,造成继发性感染。

2、保持良好的水质,既要避免水质发黑发臭,又要避免水色过清,透明度增大。

3、在气温较高的季节,适当冲水调节水温,以控制真菌的快速生长与繁殖。

4创造鳖良好的晒背和岸边的休息场所。

5、在饲料中添加0.6%~1.2%的维生素C,增加鳖的抗霉能力。

[治疗]1、用1000 10-6的食盐与小苏打合剂(1:1)全池泼洒。

用100 10-6甲醛浅水侵泡消毒。

二、细菌性疾病1、白点病[病原]白点病的病原菌定为苏伯利产气单胞菌(传统名称是温和气单胞菌)[ 症状与诊断]在小鳖的颈部、背部、腹部、四肢的角质皮下有杰米、绿豆大小的白色或淡黄色斑点,病灶略向外突出,刮去病灶可见干酪样物{流行与危害}危害与流行发病季节为8月-10月,控温养殖全年均可患病,病程为5天—15天。

温度不适宜时,可达30天。

该病呈暴发性。

通常水质偏酸,溶氧偏低,放养密度每平方米大于50只较易患白斑病。

发病水温25摄氏度—30摄氏度,流行范围为全国性,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可达100%。

稚鳖易患此病,病程一般为7天—15天,个别可达月余。

{防治与治疗}预防:适宜的放养密度是每平方米内前期稚鳖不应超过60只,饲养时间不超过30天。

改良水质,PH值保持7.2以上,溶氧保持每升水3毫克-4毫克。

稚鳖池水全可用硼砂或用碳酸氢钠来调节,全池泼洒,用罗红霉素0.002浓度全池遍洒。

通常在用药之前先将水调到PH 7.5左右,罗红霉素才能显效。

2、幼鳖小肠结肠炎耶尔新氏菌病[病原]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圆形、单个或多个连在一起的、两极浓染形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

[症状与诊断]症状:病鳖体表有大小数量不一的破溃点,较多见于四肢末端、背部和颈部皮肤。

溃烂斑孔径多在1毫米-5毫米。

发病期间互相残杀,许多幼鳖的四肢被咬伤,甚至整个整个足被咬掉而出现二脚、三脚的残疾幼鳖。

部检:可见肝脏肿胀,有出血点。

胆囊和肺肿大,肠道严重发炎,整个腹腔充满恶臭味。

{预防与治疗}预防:对养殖水定期消毒,定期使用0.004%的生石灰或0.001%的漂白粉,可达到预防的目的。

治疗:在饲料中加入2%仅必净或制霉菌素,连用一周,另用百万分之一浓度的“碘伏”进行药浴,疗效显著,病情很快得到控制。

3、白眼病{病原}白眼病是由于放养过密、饲料管理不善、水质恶化、尘埃等杂物入眼等诱因引起,该病原菌初步认为是一种副大肠杆菌。

{症状与诊断}病鳖眼部发炎充血,眼睛肿大,眼角膜和算粘膜因炎症而腐烂,眼球外面被白色分泌物盖住。

继续发展,病鳖眼睛失明,最后瘦弱而死。

{流行与危害}发病季节的春季、秋季、和冬季、而以越冬后的鳖出温室一端时间为流行盛期。

发病率一般为20%—30%,病和较长,死亡缓慢。

{预防与治疗}预防:加强饲料管理。

越冬前后饲料中添加鱼油,加强营养增强抗病力。

池塘消毒,每5天—7天用8PPM的漂白粉遍洒一次。

治疗:罗红霉素4PPM或链霉素2PPM。

内服:罗红霉素40毫克/(千克体重.天)。

4、中华鳖爱德华氏菌病{病因}病原为迟钝爱德华厌菌温室养殖中因水质恶化、饲料霉变等因素,极易导致该病的发生。

{症状}病鳖表皮脱落,腹面中部可见暗红色的淤血,稍浮肿。

肝肿胀质脆,有米黄色小点,小点融合成一片,形成典型的肉芽肿,局部坏死。

胆肿大,呈墨绿色,肾、脾肿大,有出血状,深紫色。

肠发白,很少见充血。

腹部有腹水,背腹甲内壁有淤血。

病鳖精神不振,不摄食,动作缓慢无力,悬浮于水面或在岸边呆不动,教易捕捉。

{流行于危害}因该病主要危害温室养殖过程中的稚、幼鳖。

一般来说,病情发展较慢,不会引起暴发性死亡。

流行温度为20 33C,最适温度为30.C左右。

{预防}加强温室的饲料管理,注意水质,搞好池内卫生,不投喂变质、发霉的饲料。

2、每半个月用50PPM的生石灰泼洒一次,3在饲料中添加5%左右的新鲜的蔬菜或适量的多微。

{治疗}发现病情,可按每公斤鳖体重每天投喂50毫克卡那霉素,或200—600毫克庆大霉素,50克红霉素,或100毫克新霉素连喂5天,并在第1天全池泼洒60PPM的生石灰或1PPM的强氯精。

4腐皮病{病原}把皮肤腐烂病的患部作细菌学检查时可分离出气单胞菌,然而,在这些细菌的种类中,可以认为气单胞菌与皮肤腐烂病关系最大。

皮肤腐烂病可以认为是由于鳖之间相互咬而产生的伤口,再经过细菌感染而发生的疾病。

[症状与诊断]四肢、颈部、尾部及甲壳边缘部的皮肤发生糜烂;皮肤组织变白或变黄患部不久坏死,产生归溃疡;进一步发展时,颈部的肌肉及骨骼露出多数死亡。

{流行与危害}因患腐皮病而残废的鳖并不太多,多数仍能长期生存,患部也会自然痊愈。

此病我国有发生,有时与疥疮病并发,出现严惩的病情和损失。

据1992年梅广海报道,江苏某县在高密度囤养池,患并发症的鳖死亡率高达20%,各种规格的鳖都会出现并发症,尤以0.45千克+-0。

21千克的鳖更易患腐皮病。

{预防与治疗}预防:注意水质清洁,防止鳖相互撕咬是防止该病的主要措施之一。

故在饲养过程中坚持每周用5—8PPM的漂白粉全池泼洒。

治疗:发现病鳖应及时隔离治疗。

用1PPM的磺胺类药或链霉素侵洗病鳖48小时,反复多次可痊愈。

对于并发病用土霉素药饵治疗,或用上述药4PPM 药浴48小时—72小时均有效。

5、烂嘴病{病因}病原主要是奇异变形菌。

鳖体受伤导致病原菌人侵以及鳖机体抵抗力减弱是诱发本病的原因。

{症状}该病的主要症状是嘴部溃烂。

表现为鳖病有的吻端溃烂或缺失,有的下嘴唇甚至下颜皮肤、肌肉溃烂,有的下锇颌口腔长疥,头部明显不对称甚至眼睛肿胀失明。

部检可见病鳖肝肿胀大,淡黄色至褐色,有出血点,胆囊肿大,胆汁浓稠。

病鳖活动迟钝,食欲减退废食,本病一般病各较长,长期不愈者,最终衰弱死亡。

[流行及危害]该病主要危害温室养殖中的稚幼鳖。

发病率为5%—10%;该病持续期较长,死亡率较低,一般在5%以下。

其主要浒温度为25%-27%。

[预防]①温室中仔细操作,避免鳖体受伤。

②合理用饲料,投喂鹇与营养全面的饲料,增强鳖的抗病力。

③定期泼洒生石灰,用量为25ppm。

[治疗]发现该病可按每公斤鳖体重投喂庆大霉素0.2-0.6克,或卡那霉素50毫克,连续投喂5-7天。

6、疖疮病[病原]病原是点头气单胞菌点状亚种。

[症状与诊断]外部形态:发病初期,病鳖的颈部、背腹裙边、四肢基部、腹板上且个至数个芝麻至黄豆大小的白色疖疮逐渐增大,向外突出。

此时用手挤压,可挤出像粉刺样易压碎,并拌有腥臭气味的浅黄色颗粒或脓汁的内容物。

随着病情的发展,疖疮溃烂,炎症向四周扩展,背甲部柔软的革质皮肤、四肢、颈部、尾部肿状溃烂呈腐皮状,大部分鳖未到此时就已经死亡。

内部解剖:病鳖皮下、口腔、喉头、气管内有黄色粘液,肺、肾、肠道充血,体腔亦多粘液。

[流行与危害]稚发病率为10%-50%。

也有报道,温室稚鳖疖疮病患病率高达80%以上,死亡率50%以上。

疖疮病的潜伏期仅有3-5天时间,传染极快。

此病危害严重,流行广泛。

[预防与治疗]该病病原系条件致病菌,常存在于鳖的皮肤、肠道,甚至水中,与鳖时刻接触,当环境条件良好鳖体健康时,鳖仅为带菌者;当条件恶化时,病原体大量繁殖,则导致疗疮病的暴发。

若坚持科学管理,此病能预防。

如一般养殖密度控制在每玉米30只左右,每天换水排污,每7天用百万分之五的漂白粉液消毒一次,可预防本病。

治疗:发病高峰每千克鳖饲料拌阿英西材4克/每公斤药浴5ppm痢克沙星可治愈。

7、穿孔病[别名]洞穴病,烂甲病[病因]该病病原有嗜水气单胞菌、普通变形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产碱菌等多种细菌。

养殖环境恶劣、饲养不良而导致细菌感染,是诱发该病的原因。

[症状]发病初期,病鳖背腹甲、裙边和四肢出现一些成片的白点或白斑,呈疮痂状,直径0.21.0厘米,周围出血,揭出疮痂可见深的洞穴,严重者洞穴内有出血现象。

未挑的疮痂,不久便自行脱落,在原疮疯处留下一个个小洞,洞口边缘发炎,轻压有血液流出,严重时可见内腔壁。

肠充血,肝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