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近代中国实业家荣氏兄弟缔造商海传奇的原因
2019年精选历史必修2 经济史[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人教版复习特
![2019年精选历史必修2 经济史[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人教版复习特](https://img.taocdn.com/s3/m/e440524d16fc700abb68fccc.png)
2019年精选历史必修2 经济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人教版复习特训[含答案解析]五第1题【单选题】1957年,全国农业总产值536.7亿元,比1952年的417亿元,增长24.8%,平均每年递增4.5%。
粮食总产量19505万吨,比1952年的16392万吨增长19%,平均每年递增3.5%。
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优先发展农业B、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C、农民生产自主权扩大D、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中国“一五”计划国家财政预算支出中,工业建设占58.2%,交通、邮政和通讯占19.2%,农业、林业和水利占与7.6%,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占7.2%。
以此推知,“一五”计划的核心目标是( )A、建立计划经济体制B、发展经济改善民生C、建立工业化的基础D、平衡发展国民经济【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图是大跃进时期的一幅宣传画,它反映了( )有误A、农业生产的真实情况B、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C、不切实际的浮夸之风D、农业科技的巨大进步【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一五”期间建立起来的中国过去没有的重工业部门有( )①采煤业②飞机制造③汽车制造④重型机器制造⑤航天器制造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⑤D、③④⑤【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A、国家收购比重与农业增长相协调B、中国农民为国家的工业化做出了牺牲C、社会主义建设调动了农民积极性D、自然灾害是农业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其直接目的是A、减轻市场供应压力B、制止单位铺张浪费C、节约经费发展生产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用风扇、鼓风机来降温的措施。
面粉、棉纱“双料大王”荣氏兄弟的故事

面粉、棉纱“双料大王”荣氏兄弟的故事导言不久前,位于陕西北路186号荣氏老宅在万众瞩目下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我们今天就来讲讲昔日上海滩“面粉大王”、“棉纱大王”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的故事。
荣宗敬、荣德生出生在江苏省无锡荣巷,他们的祖父荣锡畴和父亲荣熙泰虽非“大富大贵”之人却也并非“庸庸碌碌”之辈,尤其是他们的父亲荣熙泰在广东闯荡的经历影响了兄弟二人日后的“从商道路”。
荣宗敬1873—1938荣德生1875—1952荣氏兄弟早年在上海做学徒,曾投身过“钱庄业”,其中弟弟荣德生还一度到过广州协助其父荣熙泰的工作。
“面粉业”是荣氏兄弟获得第一桶金。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北方社会动荡战争频繁,严重影响到了北方的农业生产,面粉作为必备的口粮在供应上出现短缺,这无形之中为南方民族面粉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在安徽孙多森、孙多鑫兄弟的阜丰面粉厂顺势崛起的四年后,荣氏兄弟也迎头赶上,于1902年与他人合资在无锡开办起了荣氏家族历史上第一家面粉厂——保兴面粉厂(后来改为“茂新面粉厂”),通过改建厂房更新机器等方式,业务迅速增长,为后来荣氏兄弟的“飞黄腾达”奠定下了坚实的基础。
福新面粉厂旧影与现今福新面粉厂是荣氏兄弟自茂新面粉厂后于1912—1914年与他人合资在上海创办的又一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面粉厂。
说起它的创办还有一段故事:原在茂新面粉厂担任销粉主任的王禹卿本想脱离茂新“另起炉灶”,此事被荣宗敬知晓后极力挽留并决定出资与王禹卿合作办厂,新厂定名为“福新”,因荣氏兄弟出资最多,所以荣宗敬出任总经理,王禹卿的兄长王尧臣出任经理,另一主要投资人浦文渭出任协理。
需要指出的是,“福新”虽名义上是“荣氏企业”但实际多为王禹卿操持,“荣氏兄弟”的发家道路上离不开“王氏兄弟”的鼎力相助。
位于长乐路荣德生故居就在荣氏兄弟在面粉业内“初尝甜头”的同时,兄弟俩也开始进军“棉纱业”。
与荣家有关联的“棉纱企业”前有“振新纱厂”(后荣氏兄弟因与振新部分股东不合而退出)后有“申新纱厂”,其中以“申新”最为大家所熟知,为荣氏企业的代表。
国商张謇阅读答案

国商张謇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19题。
国商张謇阅读答案①1853年7月1日,张謇出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
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后被称“四先生”。
张家世代务农,直到他的父亲张彭年时,才在务农之余兼营一个制糖的作坊。
也许没有人想到,这个农家子弟将会成为名留青史的一代“国商”。
②张謇进入历史视野的身份是——弃官从商的中国实业先驱。
这个带有转折性的身份蕴涵的内容很多。
他在40岁之前苦苦求取功名,坎坷非常,到41岁才功成名就。
张謇曾言:“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
”1898年他守制结束,到北京销假,正值“百日维新”,恩师翁同龢被罢官。
心知官场险恶难测的张謇,决心远离官场,走上实业之路,“三十年科举之幻梦,于此了结”,便在第二年辞职返乡,转而经商。
中国士大夫阶层历以“学而优则仕”为事业,经商曾经是中国读书人所不屑于选择的一条道路。
弃官而从商,在一定程度上是他对儒家传统的背离;但是经商之后的张謇又从没有放弃“尧舜之治”、“圣王之道”的儒家社会理想,作为商人的张謇甚至做了不少从商人的角度看并不十分正确的决定。
③张謇生活的时代对商人说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时代。
此时的商人作为一个社会阶层没有得到足够的社会权利,国家的经济政策仍未走出小农时代的框架,即使是很微观的商业活动都需要得到政府的批准,处处受牵制,也没有好的融资环境和渠道。
张謇经历了许多艰苦,有许多感慨,对后代说,这一代企业家的历程留下了许多启发。
④虽然张謇从商之后,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经营,却很少有人简单地把他称为“商人”。
这或许是因为他的政治和社会声望实在太耀眼了。
他似官而非官,似商而非商,既无大权,也无巨富,但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所以被称为“绅商”。
用今天的视角看,他应该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职业经理人兼公益家。
⑤在20世纪初整个中国处于浑噩茫然之中时,张謇几乎完全凭借自己和家族的力量在他的故乡南通建设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城市范本。
八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及简答基础训练题.docx

欧洲诸国先后开始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 后来居上。
而中国当时的统治者对这一历史性大变革却茫然无知,仍沉迷于盲目自大之中,视西方科学技术为“奇迹淫巧”。
“康乾盛世”之后的100多年,中国的发展大大落后了,国际地位急剧衰落,沦为半殖民地,备受外强欺侮。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7年11月19日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1)材料一中的二幅图片,对应中国近代史上外国列强的二次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与外国列强签订了三个不平等条约,请你写出其中任意一副图片所对应的条约名称。
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写图片编号)—《 ______________条约》(2)19世纪中后期,外国列强接连发动的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面对列强侵略,中国人民奋起反抗。
请你写出一位这个时期反抗外国侵略的英雄人物及其事例。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分析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
3.追溯历史屈辱岁月(1)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了战争。
请问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真正意图是什么?(2)鸦片战争前.英国资产阶级代表向英政府提议:“只要我们对中国的商业活动处在受限制的状态中,就必然大受损害。
政府要采取各式各样的办法.清除障碍,达到我们的目标。
”请分析当时英国正常的商业活动为什么会在中国受到限制?(3)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清朝一些官员称其为《万年和约》,幻想这个和约可保万年和平.但历史无情地击碎了这一梦想。
请列举两个史实加以说明。
例如:1860年。
美法联军发动第八年级历史简答题(材料分析题)试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清政府派李鸿章到日本马关,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举行谈判。
丨I本诱逼李鸿章在早已拟定的条约文本上签字,蛮横地表示“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
”日本限定必须在一个月内办理割让台湾的手续, 李鸿章请求放宽期限,说:“台湾已是贵国口中之物,何必着急。
2019-2020年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鲁教版课后练习第六十八篇

2019-2020年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鲁教版课后练习第六十八篇第1题【单选题】下列有关社会习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B、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呼,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C、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D、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惯势力已经消失了【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在南京各省代表会上,孙中山提议废除跪拜礼,提倡普通见面时为一鞠躬,最尊敬之礼为三鞠躬。
他身体力行,弯腰鞠躬。
众人皆感新鲜,纷纷跟着仿效。
鞠躯之礼逐渐风行开来。
”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推动礼节的变化B、鞠躯礼体现等级观念C、礼节变化未受到西方影响D、传统礼节被彻底废除【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近代实业第一人》中说:“他……最大的精神支撑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一个状元告别仕途后仍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
“他”是( )A、魏源B、张謇C、陈独秀D、胡适【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过:1895年中国的康有为、孙中山和张謇三个人各自做出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
其中张謇选择了( )A、洋务B、变法C、实业D、革命【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中华民国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还规定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这一变革体现了( )A、中国开始与国际流行接轨B、中华民国政府想标新立异以示与清政府的区别C、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D、称呼更简洁了【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中国人剪掉辫子、停止裹脚是在( )A、鸦片战争后B、洋务运动后C、辛亥革命后D、“戊戌变法”后【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在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是转瞬即逝的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材料中的“黄金时代”发生在( )A、戊戌变法期间B、辛亥革命期间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D、解放战争期间【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荣氏家族的兴衰历程

荣氏家族的兴衰历程荣氏家族的兴衰历程荣氏家族,是中国近代商界的传奇家族之一,其创始人荣庆德是清朝末年广东韶关的一个普通商人。
他在19世纪末期成立了自己的蚕丝业务,并很快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荣庆德发展起来的商业帝国为他的家族带来了辉煌的时代,但也为他的后代埋下了不稳定因素。
荣庆德一生致力于发展自己的蚕丝产业,并将其成功繁荣下去。
他不断创新,引进了新的技术和机器,大大提高了蚕丝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他还扩大了他的销售渠道,使蚕丝产品远销海外。
荣庆德的活力和决心使他赢得了许多客户的信任和尊重,他的业务逐渐扩大,家族财富也随之增长。
他还慷慨地投资于当地的教育和慈善事业,为社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荣庆德的儿子荣庆标继承了父亲的商业帝国,并继续发展和扩大家族的业务。
荣庆标具有出色的商业头脑和领导才能,他进一步改进了生产过程,并开辟了新的市场。
他坚信技术创新是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因此不断投资于研发和设备更新。
在他的领导下,荣氏家族在蚕丝行业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成为业内的佼佼者。
然而,荣庆标的儿子荣明志继承了家族企业时,遇到了许多挑战。
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许多社会和政治的动荡,包括辛亥革命和国共内战。
这些事件对经济和商业活动造成了很大的干扰,也给荣氏家族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荣明志困于维护家族财产和生意的稳定,努力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在20世纪中叶,中国发生了重大的社会转型,市场经济的思想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荣明志认识到了这些变化,并决定进一步扩大家族的业务范围。
他将目光投向了其他领域,包括纺织、房地产和能源等。
荣明志的决策在短时间内带来了巨大的回报,让荣氏家族重新焕发了生机。
然而,荣明志的子女对家族企业的管理能力存在一定的争议。
他们过于依赖过去的成功经验,忽视了市场的变化和新兴行业的竞争。
同时,家族内部的分歧也威胁到了企业的稳定性。
这些问题导致荣氏家族开始走下坡路,一度濒临破产。
在21世纪初,荣氏家族转变了策略,开始寻求外部资源和合作伙伴。
荣氏家族:从商业帝国到时代变迁的见证者

荣氏家族:从商业帝国到时代变迁的见证者《荣氏家族:从商业帝国到时代变迁的见证者》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家族如同璀璨的星辰,以其独特的光芒照亮了特定时代的天空。
荣氏家族,一个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响当当的名字,他们的传奇故事不仅是财富的积累,更是中国社会变迁和商业精神的生动写照。
荣氏家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一个在江南富庶之地孕育的家族,他们的故事始于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渴望与追求。
几经沉浮,荣氏家族在晚清至民国时期迎来了他们的黄金时代,成为工商业的领军人物。
荣氏兄弟以其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在中国工商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荣氏家族的辉煌并非一帆风顺。
他们经历了战乱、政治变革和社会动荡的种种考验。
特别是在20世纪中叶,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荣氏家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荣毅仁,作为家族的杰出代表,他的选择和行动,不仅影响了荣氏家族的命运,也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个缩影。
荣毅仁的红色资本家身份,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他的故事,是对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有力证明。
荣毅仁创办的中信公司,成为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是荣氏家族商业智慧的延续。
在荣毅仁的带领下,中信公司不仅在国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在国际上树立了中国企业的良好形象。
荣智健,荣毅仁之子,继承了父亲的商业天赋,但他的故事更多地体现了个人奋斗和时代变迁的交织。
荣智健在香港的商业冒险,以及他在中信泰富的辉煌与挫折,都是荣氏家族传奇的延续。
他的成功和挑战,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家精神的兴起与考验。
荣氏家族的故事,是对中国近现代商业史的一次深刻反思。
他们的成功与挫折,不仅是个人和家族的传奇,更是中国社会变迁和商业精神的生动写照。
在全球化的今天,荣氏家族的传奇仍在继续,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新一代的企业家,不断探索、创新和进取。
荣氏家族的崛起

荣氏家族的崛起荣氏家族的崛起荣氏家族,是以荣毅仁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本家族,是旧中国资力最雄厚、规模最宏大的民族企业集团,也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上一个极令人注目的红色家族。
他们靠实业兴国、护国、荣国,在中国乃至世界写下了一段辉煌的历史。
就连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毛主席也说过,“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高德步评论说:“从近代开始,荣家三代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创办的企业是中国民族企业的前驱;解放后,荣毅仁支持中国政府的三大改造,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后,荣家第三代荣智健等人对中国市场经济、新兴民族企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们代表着一批企业资本家,救国、护国。
“荣家是爱国资本家的典型代表,解放后,获得执政地位的共产党对于这样家族重视有加也是理所当然。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马戎在接受《时代人物周报》采访时说。
要说荣氏家族,首先要谈的应该是其家族创始人,即荣氏家族第一代,荣宗敬、荣德生两兄弟。
荣宗敬(1873—1938),荣氏企业的缔造者之一,他与弟弟荣德生共同把荣氏企业发展成规模巨大、资金雄厚的民族企业。
他7岁进私塾,14岁到上海当学徒,后因病回乡,15岁到钱庄习业,19岁时出师到上海森泰蓉钱庄做跑街,承担包揽生意,联系客户业务。
他有浓厚的求知欲,精求业务,勤奋诚恳,且办事认真细心,并掌握了不少资金的调拨运用和棉麦产销方面的知识,这也是他后来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他是家中长子,颇有胆色,有魄力,敢于冒险,为以后控制荣氏企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荣宗敬领导时期的荣氏企业中,他的地位是任何荣氏家族之中的人不能相比的。
他办事认真,精通业务,从经营第一个面粉厂到荣居荣氏企业总经理的近20年中,他的企业经营能力、经营策略、经营思想,使企业获得巨大发展。
他有胆识,有谋略,1917年他竟以40万元冒险买下旧机较多的恒昌源纱厂,但功夫不负有心人,纱厂在他的带领下盈利颇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析近代中国实业家荣氏兄弟缔造商海传奇的原因摘要:近代中国,于内时局动乱,于外饱受侵略。
荣宗敬、荣德生两兄弟毕生致力于发展民族工业,寄望能实现“实业救国”的理想,备尝艰辛,历经磨难。
从1900年起,他们靠四部石磨起家,创办了茂新、福新系统的十二家面粉厂,在满目疮痍的旧中国,支撑起民族工商业的灿烂天空,缔造了他们的人生传奇,也创造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辉煌。
本文就着眼于他们如何创大业、成大事来透析近代实业家的创业艰辛与经验。
关键词:荣氏兄弟兴办实业荣宗敬、荣德生两兄弟出身贫寒,且学历低,但他们竟能在短短数十年的时间里,从两手空空的钱庄学徒起步,创下千万基业,脱颖而出成为近代中国实业界首屈一指的巨头。
他们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因为他们有志向,有头脑,有毅力,有诚信…一、立大志、立宏志立志是一个人成大事的根本。
荣宗敬与荣德生能够在窘迫、贫寒的家境中脱颖而出,以至于后来在上海开办工厂,与他们很早就立下志向是分不开的。
虽然兄弟俩立志要做上海滩的大老板和大实业家,并说“大丈夫定当如是乎”,但是“实业救国”才是他们最初创业的动机,他们希望中国富强——爱国主义是贯穿他们一生的红线,振兴民族经济是他们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人有多大志,能做多大事。
这在后来兄弟俩成为“面粉大王”、“棉纱大王”得到印证。
二、在挫折中百炼成钢1、吃得少年苦,才有老来富荣氏兄弟从十几岁就接受贫苦生活的磨难,远离家乡去上海当学徒,既磨砺了他们的意志,也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使他们见了更多世面。
这为他们以后的创立实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兄弟俩在学徒生涯中过着清贫、单调而又忙碌的日子,整天在琐碎的杂务中忙个不停。
其中荣宗敬因此生病使得自己生长发育受到影响,成为了一个大脑门的矮个子。
2、创业之初,屡遭磨难在决定创办实业后,兄弟二人在上海做了周密的调查,最终确定办面粉厂。
于是他们托人去各厂参观学习,吸收经验。
但遭到拒绝,就算勉强同意,也不能去到轧粉间参观。
另外,在找洋行买机器上也遭遇被欺骗。
在他们准备兴建面粉厂时,遭到封建乡绅和恶势力的阻止。
因为官司纠缠,荣德生承受了丧子之痛。
在实业起步阶段,屡遭阻力,但是荣氏兄弟没有退缩。
最终。
苦尽甘来,赚到了第一桶金。
3、负债累累,银行多欺诈创业难,难在创业路上的各种各样的阻力。
荣氏兄弟在创业时吃尽了苦头,但他们没有被困难吓倒,依然迎难而上。
随着荣氏家族企业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挑战也接踵而至。
加上当时时局的动荡不安,更增添了守业的难度。
外族的入侵(日本发动的一·二八事变)使得荣氏企业受到极大冲击,他们多个工厂停工,债台高筑,资金难以运转,多次靠借债度过险关。
但后来银行宣布不再对其放款。
在向政府求助时险遭掠夺。
无论是在创业,还是在守业时期荣氏兄弟都经历了很多磨难,但他们凭借自己的毅力,坚持都挺了过来。
这为后面缔造商业传奇也奠定了基础。
三、采取恰当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人才就是资源。
无论在商界,还是各行各业中,人力资源都是所有资源中最宝贵的。
人才是事业之根本。
荣氏企业的发展壮大,与荣家善识人才有密切关系。
荣氏兄弟在企业发展之初重视人才,在企业发展壮大后,更是重用各种各样的人才。
1、一个好汉三个帮古今中外,创大业的人背后都有强大的后盾。
这强大的后盾,并不是有多少资金,而是人脉。
这人脉,就是与之共患难的朋友们。
荣氏兄弟经商更重情义,因此有了一帮与之同甘共苦的患难好友们。
有了这帮朋友,荣氏兄弟才成就了他们在商界的霸业。
在荣氏兄弟的创业过程中,有这样四位好友:王禹卿、王尧臣、浦文汀、浦文渭。
三姓六兄弟在商场上联手打拼,在商界被传为佳话。
王氏兄弟熟悉北方商帮的情况,善于销售,荣氏兄弟于是招他们二人销售主管。
还采取了他们的建议,在产品销地设立推销机构,买房设点,委派专人通过制定目标任务、等级累进的佣金等手段,促进拓宽销售渠道,增加了产量。
同时也根据实际情况,与各地商号订立经销合同,委托代理批发,减少了费用开支。
王氏兄弟在产品销售方面帮了荣氏兄弟很大的忙。
后来,荣氏企业的扩大,荣氏兄弟慧眼识人,把有才能的浦文汀、浦文渭兄弟俩招进企业任职。
这两兄弟对于原料的采进有着独到见解。
他们建议道:企业要拥有较大的生产能力,就得有稳定的原料来源,而且要严把质量关。
于是荣氏兄弟在各主要产麦区、产棉区都设立专门机构,派驻专职人员,负责收购和发运原料。
这样控制了资源,保证了生产原料的供给。
另外荣氏企业总是根据当日当时的市场行情,严格把握麦-粉、棉-纱的交换比率,通过书信、电话、电报,沟通各地市场信息,灵活协调各地庄口的收购数量和价格。
根据浦氏兄弟建议,原料的收购更加注重质量。
荣氏企业保质量、讲信誉的经营之道,产品畅销全国,远销海外。
荣氏企业产品的销售打开销售局面是依靠了擅长营销的王禹卿,而其原料的收购就得力于起用浦氏兄弟。
2、英雄相惜—成不了手下成朋友荣氏兄弟对人才的运用,不仅仅局限于把人才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他们还会让离开公司的人才,在创办自己事业的基础上,不忘有他们的股份。
与人才结为有利同分的兄弟,在企业管理中也是种用人手段。
王禹卿和浦文汀就是这样的朋友。
3、用人方略—新老结合,内外结合重用人才,是荣氏兄弟经营企业中最重要的一环,这是荣家企业之所以能在上世纪50年代发展得如此迅速的重要原因。
他们在重用人才的基础上,还十分注重企业管理,吸收西方科学管理的经验,对原有的企业管理加以改革,荣氏兄弟在对企业实行西方的科学管理时,起初曾因经验不足,遭遇过失败,但他们仔细分析失败的原因后很快就把残局扭转过来。
他们本着“新为表,旧为里,互相转抄,新旧并存”的原则进行改造。
就这样,在上世纪30年代初,基本上形成了内行领导、科学管理的格局。
其中,推行“标准工资法”被列为首要重点。
加强对工人的技术指导,更注重青年工人的技术培训。
另外,他们也十分注意招雇技术娴熟的女工。
他们不断改变用人方法,促进了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
4、推行严格的奖惩制度在荣氏企业的改革和管理中,“重赏有业绩的员工”是一贯的原则。
首先,他们奖励工人多出工,提高出席率。
其次,还通过举办福利事业,施行部分款项小惠来笼络工人,增强企业凝聚力。
对待误工的员工,荣氏兄弟则采取严格的制度和严厉的罚则。
四、借钱借力借机遇—商场征战善借者胜1、借债办厂对于没有庞大的资金做后盾的荣氏兄弟而言,要想发展壮大自己的企业,本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荣氏兄弟利用他们活络的头脑,经商的魄力,开始借债办厂。
他们的企业就是在借债中发展壮大,一直到后来成为商界富豪。
借债办厂,是荣氏兄弟资本运作的一个成功技巧。
荣氏兄弟几乎是白手起家,短短数十年,他们从一个学徒工、店伙计到后来登上“棉纱大王”、“面粉大王”的宝座,他们运用的经营手段是一个“借”字。
他们最大的“借”就是“举债办厂”即运用信用手段融通资金,达到资本增值扩张的目的。
“欠人、赚钱、还钱”,这是荣氏企业获得技术、引进设备的主要方式,也是它套用资金、实现资本较快增值的成功办法。
开始时,荣氏兄弟主要是“欠机”,即在购买进口机器设备是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
另外,租办、收买、兼并,租办、收买、兼并也是一种方式。
进入上世纪20年代以后,荣氏企业的迅速扩张逐渐转向依靠借债、举债。
荣氏兄弟的资金运营和资本扩张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通过资产抵押,扩大借贷,灵活经营,做足生意;另一方面也依靠借贷扩充、盘大企业经营规模,加快资本积聚。
总之,荣氏兄弟的起初发家靠的就是借梯登天,既讲信用,有达到自己快捷省劲发展的目的。
巧于借债,精于借债,是荣氏企业由小迅速壮大的一大诀窍。
2、靠朋友荣氏兄弟从几千元办厂,发展到后来的拥有亿万资产的实业界巨擘,与他们具有现代资本经营头脑,成功借用各种各样的资金运筹,向亲戚好友借钱来实现资本扩张密不可分。
荣氏兄弟在创办企业之初,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而靠他们自己的积蓄远不足以成事。
于是就动员亲朋好友,即采取集资合股的方法,把社会闲散资金积聚起来。
但在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他们更注重企业自身的资本积累。
3、靠银行荣氏兄弟很重视银行和资本在生产中的功能,自始自终与中国、上海两大银行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荣氏兄弟善于借,也很会借,他们搞好与银行的私人与公事交情。
私人上讲感情,银行是人开的,行长肯定要帮忙;公事上让利于银行。
荣宗敬透过银行借债和厂子抵押,把企业命运与银行、钱庄的发展相结合,使银行、钱庄不得不与企业共存亡,从而保证了企业未来的发展。
4、内部融资荣氏兄弟扩展企业资金,除了向银行、钱庄借款外,还大量吸收职工存款。
为了扩大储蓄业务,增加企业营运资本,荣氏兄弟筹办了“同仁储蓄部”,并制定了相关章程。
同时,一直以来,把企业所获得的利润,多采取少发息、不分红利的办法,从事于扩大企业以及开办新企业。
5、借一战爆发扩大规模荣氏兄弟把一战危机转化为时机,抓住战争物品紧缺的机会,把面粉远销国外。
同时扩大规模,把国内不景气的厂家一一收购,壮大了自己。
五、荣氏兄弟的性格优势做事先做人,荣氏兄弟之所以能创造商业传奇,和他们的诚信、不屈、坚韧等性格有关。
创业艰辛,尤其是在近代中国,但是就有这样一些人靠着自身努力缔造了自己的传奇,也造就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辉煌。
荣宗敬、荣德生俩兄弟面对实业路上的严峻考验,理智应对,绝不灰心丧气,终于成就了一番事业。
为后人留下了很多物质、精神上的财富。
但本人认为精神财富更为突出,因为他们所采取的一些经营手法在今天的创业路上仍然有很强的可借鉴性。
另外勇于进取,百折不挠也是创业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