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思想与方法作业1-4参考解答
数学思想与方法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论述题1. 分别简单叙说算术与代数的解题方法基本思想,并且比较它们的区别。
解答:算术解题方法的基本思想:首先要围绕所求的数量,收集和整理各种已知的数据,并依据问题的条件列岀关于这些具体数据的算式,然后通过四则运算求得算式的结果。
代数解题方法的基本思想是:首先依据问题的条件组成内含已知数和未知数的代数式,并按等量关系列岀方程,然后通过对方程进行恒等变换求岀未知数的值。
它们的区别在于算术解题参与的量必须是已知的量,而代数解题允许未知的量参与运算;算术方法的关键之处是列算式,而代数方法的关键之处是列方程。
2. 比较决定性现象和随机性现象的特点,简单叙说确定数学的局限。
解答:人们常常遇到两类截然不同的现象,一类是决定性现象,另一类是随机现象。
决定性现象的特点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其结果可以唯一确定。
因此决定性现象的条件和结果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所以事先可以预知结果如何。
随机现象的特点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发生某种结果,也可能不发生某种结果。
对于这类现象,由于条件和结果之间不存在必然性联系。
在数学学科中,人们常常把研究决定性现象数量规律的那些数学分支称为确定数学。
用这些的分支来定量地描述某些决定性现象的运动和变化过程,从而确定结果。
但是由于随机现象条件和结果之间不存在必然性联系,因此不能用确定数学来加以定量描述。
同时确定数学也无法定量地揭示大量同类随机现象中所1. 论述社会科学数学化的主要原因。
解答:从整个科学发展趋势来看,社会科学的数学化也是必然的趋势,其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有下面四个方面:第一,社会管理需要精确化的定量依据,这是促使社会科学数学化的最根本的因素。
第二,社会科学的各分支逐步走向成熟,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也需要精确化。
第三,随着数学的进一步发展,它岀现了一些适合研究社会历史现象的新的数学分支。
第四,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使非常复杂社会现象经过量化后可以进行数值处理。
2. 论述数学的三次危机对数学发展的作用。
2018年浙江中考数学复习方法技巧专题一:数形结合思想训练(含答案)

方法技巧专题一 数形结合思想训练数形结合思想是指从几何直观的角度,利用几何图形的性质研究数量关系,寻求代数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形助数),或利用数量关系来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解决几何问题(以数助形)的一种数学思想.一、选择题1.我们学习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回顾学习过程,都是按照列表、描点、连线得到函数的图象,然后根据函数的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这种研究方法主要体现的数学思想是( )A .演绎B .数形结合C .抽象D .公理化2.若实数a ,b ,c 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如图F 1-1所示,则下列式子中正确的是( )图F 1-1A .ac >bcB .|a -b |=a -bC .-a <-b <-cD .-a -c >-b -c3.[2017·怀化] 一次函数y =-2x +m 的图象经过点P (-2,3),且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点A 、B ,则△AOB 的面积是( )A .12 B.14C .4D .8 4.[2017·聊城] 端午节前夕,在东昌湖举行的第七届全民健身运动会龙舟比赛中,甲、乙两队500米的赛道上,所划行的路程y (m )与时间x (min)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如图F 1-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图F 1-2A .乙队比甲队提前0.25 min 到达终点B .当乙队划行110 m 时,落后甲队15 mC .0.5 min 后,乙队比甲队每分钟快40 mD .自1.5 min 开始,甲队若要与乙队同时到达终点,甲队的速度需提高到255 m /min5.[2016·天津] 已知二次函数y =(x -h )2+1(h 为常数),在自变量x 的值满足1≤x ≤3的情况下,与其对应的函数值y 的最小值为5,则h 的值为( )A .1或-5B .-1或5C .1或-3D .1或36.[2017·鄂州 ] 如图F 1-3,抛物线y =ax 2+bx +c 的图象交x 轴于A (-2,0)和点B ,交y 轴负半轴于点C ,且OB =O C.下列结论:①2b -c =2;②a =12;③ac =b -1;④a +bc>0.其中正确的个数有( )图F 1-3A .1个B .2个C .3个D .4个 二、填空题7.如图F 1-4是由四张全等的矩形纸片拼成的图形,请利用图中空白部分面积的不同表示方法,写出一个关于a ,b 的恒等式:________.图F 1-48.[2017·十堰] 如图F 1-5,直线y =kx 和y =ax +4交于A (1,k ),则不等式kx -6<ax +4<kx 的解集为________.图F 1-59.《庄子·天下篇》中写道:“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意思是:一根一尺的木棍,如果每天截取它的一半,永远也取不完,如图F 1-6所示.由图易得:12+122+123+…+12n =________.图F 1-610.当x =m 或x =n (m ≠n )时,代数式x 2-2x +3的值相等,则x =m +n 时,代数式x 2-2x +3的值为________. 11.已知实数a 、b 满足:a 2+1=1a ,b 2+1=1b ,则2018|a -b |=________.12.[2017·荆州] 观察下列图形:图F 1-7它们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依照此规律,第9个图形中共有________个点. 13.(1)观察下列图形与等式的关系,并填空:图F 1-8(2)观察图F 1-9,根据(1)中结论,计算图中黑球的个数,用含有n 的代数式填空:图F 1-91+3+5+…+(2n -1)+(________)+(2n -1)+…+5+3+1=__________. 三、解答题14.[2016·菏泽] 如图F 1-1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抛物线y =ax 2+bx +2过B (-2,6),C (2,2)两点. (1)试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记抛物线顶点为D ,求△BCD 的面积;(3)若直线y =-12x 向上平移b 个单位所得的直线与抛物线段BDC (包括端点B 、C )部分有两个交点,求b 的取值范围.图F 1-10参考答案1.B 2.D 3.B 4.D5.B [解析] (1)如图①,当x =3,y 取得最小值时,⎩⎪⎨⎪⎧h >3,(3-h )2+1=5,解得h =5(h =1舍去);(2)如图②,当x =1,y 取得最小值时,⎩⎪⎨⎪⎧h <1,(1-h )2+1=5,解得h =-1(h =3舍去). 6.C [解析] 在y =ax 2+bx +c 中,当x =0时,y =c ,∴C (0,c ),∴OC =-c .∵OB =OC ,∴B (-c ,0).∵A (-2,0),∴-c 、-2是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的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c ·(-2)=c a ,∵c ≠0,∴a =12,②正确;∵a =12,-c 、-2是一元二次方程12x 2+bx +c =0的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c +(-2)=-b12,即2b -c =2,①正确;把B (-c ,0)代入y =ax 2+bx +c ,得0=a (-c )2+b ·(-c )+c ,即ac 2-bc +c =0.∵c ≠0,∴ac -b +1=0,∴ac =b -1,③正确;∵抛物线开口向上,∴a >0.∵抛物线的对称轴在y 轴左侧,∴-b2a <0,∴b >0.∴a +b >0.∵抛物线与y 轴负半轴交于点C ,∴c <0.∴a +bc<0,④不正确. 7.(a -b )2=(a +b )2-4ab8.1<x <52 [解析] 将A (1,k )代入y =ax +4得a +4=k ,将a +4=k 代入不等式kx -6<ax +4<kx 中得(a +4)x -6<ax +4<(a +4)x ,解不等式(a +4)x -6<ax +4得x <52,解不等式ax +4<(a +4)x 得x >1,所以不等式的解集是1<x <52.9.1-12n (或2n-12n )10.3 11.112.135 [解析] 第1个图形有3=3×1=3个点; 第2个图形有3+6=3×(1+2)=9个点; 第3个图形有3+6+9=3×(1+2+3)=18个点; …第n 个图形有3+6+9+…+3n =3×(1+2+3+…+n )=3n (n +1)2个点.当n =9时, =135个点. 13.解:(1)1+3+5+7=16=42.观察,发现规律,第一个图形:1+3=22,第二个图形:1+3+5=32,第三个图形:1+3+5+7=42,…, 第(n -1)个图形:1+3+5+…+(2n -1)=n 2. 故答案为:42;n 2. (2)观察图形发现:图中黑球可分三部分,1到n 行,第(n +1)行,(n +2)行到(2n +1)行, 即1+3+5+…+(2n -1)+[2(n +1)-1]+(2n -1)+…+5+3+1 =[1+3+5+…+(2n -1)]+(2n +1)+[(2n -1)+…+5+3+1] =n 2+2n +1+n 2 =2n 2+2n +1.故答案为:2n +1;2n 2+2n +1.14.解:(1)由题意,得⎩⎪⎨⎪⎧4a -2b +2=6,4a +2b +2=2,解得⎩⎪⎨⎪⎧a =12,b =-1.∴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12x 2-x +2.(2)如图,∵y =12x 2-x +2=12(x -1)2+32,∴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是(1,32).由B (-2,6)和C (2,2)求得直线BC 的解析式为y =-x +4. ∴对称轴与直线BC 的交点是H (1,3). ∴DH =32.∴S △BDC =S △BDH +S △CDH =12×32×3+12×32×1=3.(3)如图.①由⎩⎪⎨⎪⎧y =-12x +b ,y =12x 2-x +2消去y ,得x 2-x +4-2b =0.当Δ=0时,直线与抛物线只有一个公共点,∴(-1)2-4(4-2b )=0,解得b =158.②当直线y =-12x +b 经过点C 时,b =3.③当直线y =-12x +b 经过点B 时,b =5.综上,可知158<b ≤3.。
第4讲智用推理——巧填竖式-二年级数学上册数学思想方法系列(人教版)(含解析)

第4讲智用推理——巧填竖式-二年级数学上册数学思想方法系列(人教版)(含解析)第4讲智用推理——巧填竖式-二年级数学上册数学思想方法系列(人教版)第4讲智用推理巧填竖式填竖式的未知数时,要认真分析算式的特点,不仅要充分运用加、减法之间的关系,也要分析和推理出是否是进位加法或退位减法,合理正确地安排每一个数,就能很快求出方格里应填的数字。
最后还要按填好的数验算一下,看算式是否成立。
【例题1】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例题2】2.在□里填合适的数,使整式成立。
【例题3】3.下面算式中的“爱”“数”“学”三个字各代表几?(1)(2)1.找出藏着的数字。
4.下面藏着几?填一填。
5.小花下面藏着几?填一填。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6.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图形代表数。
7.每种小花各代表几?填一填。
8.下面每种图形分别代表数字几?=( ) =( )4.从混合运算的竖式中分析出未知数9.下面竖式中的水果各代表什么数字?=( ) =( ) =( )10.填上适当的数。
1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12.算一算,填一填。
13.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参考答案:1.见详解【分析】根据加减法的互逆关系和计算方法,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即可。
【详解】规范解答:【点睛】熟练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2.见详解【分析】(1)第一个加数是:82-37=45,差的个位数字是:12-9=3,据此填数即可。
(2)差的个位数字是:12-6=6,减数的个位数字是:12-6=6,被减数是:26+46=72,据此填数即可。
(3)9+6=15,所以和的个位数字是5,减数的个位数字是:9-4=5,被减数是:39+35=74,据此填数即可。
【详解】【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100以内整数加减法运算的运用。
3.(1)“爱”代表8;(2)“数”代表4,“学”代表5【分析】(1)从个位上想,两个相同的数相加,和的个位是6,那么“爱”可能是3,也可能是8。
国家开放大学《小学数学教学论》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小学数学教学论》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形考任务11.()是指教师不直接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在教师事先精心设计、周密组织安排的一系列学习活动中,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去发现所学内容的事实、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A. 发现教学法B. 情境教学法C. 尝试教学法D. 游戏教学法2.拉面馆的师傅把一根很粗的面条两端第一次捏合在一起拉开,就变成了两根面条,第二次对折后再拉开,就变成了四根面条,第三次对折后拉开......如此重复下去,第五次会会拉出()根面条。
A. 128B. 32C. 64D. 163.教师应精心设计练习题,体现()的原则。
A. 数量优先B. 题海战术C. 由易到难D. 多多益善4.关于备学生,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有()。
A. 要了解本节课知识与学生的经验之间的联系B. 要了解班级学生的分层情况C. 只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不必熟悉学生身心发展特点D. 要了解学生已有知识与本节课所要学的未知知识之间的联系5.关于内容设计科学化,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有()。
A. 在设计教学内容如何教的过程时,不必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B. 教学内容本身要有科学性C. 教学内容不能有违背科学性的错误D. 要做到内容准确无误,符合科学规范6.把一个角放在10倍放大镜下观察,这个角的大小()。
A. 缩小10倍B. 大小不变C. 无法确定D. 扩大10倍7.在教室内设计一个顾客到商店里购买东西的情境,在课桌上摆出各种文具用品,几个学生当售货员,一些学生当顾客;要求学生根据购买文具用品的情境,一边编题,一边计算,这个过程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A. 情境教学法B. 发现教学法C. 游戏教学法D. 尝试教学法8.下列图形中,对称轴最多的是()。
A. 圆B. 长方形C. 正方形D. 等边三角形9.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有()。
A. 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B.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设计生动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进行教学C. 应该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学习数学D. 在新授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满堂灌10.下列英文字母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数学练习与测试答案

数学(shùxué)练习与测试答案数学练习与测试答案(dá àn)篇1:数学测试题及答案参考一、填空(tiánkòng)。
(每空1分,共24分)1、根据(gēnjù)18×64=1152,可知1.8×0.64=( ),11.52÷6.4=( )。
2、686.8÷0.68的商的最高位在( )位上,结果(jiē guǒ)是( )。
3、一个两位小数“四舍五入〞保存整数取得近似值是3,这个数最小可能是( ),最大可能是( )。
4、34. …用简便方法表示是( ),保存三位小数约是( )5、不计算,在○里填“>〞“ (培养学生合理灵活运用计算方法的能力,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五、解决问题(30分)1.农具厂方案生产1378件小农具,已经生产了10天,每天生产91件,剩下的要4天完成,平均每天应做多少件2、一种圆珠笔原价每支4.8元,降价后每支廉价0.3元,原来买150支笔的钱,现在可以买多少支3、果园里有桃树和杏树一共有1700棵,桃树的棵数是杏树的4倍。
桃树和杏树各有多少棵(用方程解。
)4、靠墙边围成一个花坛,围花坛的篱笆长46米,求这个花坛的面积。
6米5、有一块梯形的菜地,上底是32米,下底是48米,高是60米。
如果每平方米收25千克白菜,这块地一共收白菜多少千克6、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两地相距285千米,5小时后相遇。
甲车每小时行3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已有经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开展应用意识。
)一、填空。
1、1.152 1.82、千 10103、2.50 3.494、34. 8(.)64(.) 34.8655、>6、3a+b7、58、6200 2.75 2 300 369、4.810、3 蓝球十分之五11、二、判断。
1、×2、×3、×4、×5、×6、×7、√8、√三、选择。
中考数学复习专题讲座五数学思想方法(含详细参考答案)

考点二:转化思想
转化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最基本的数学思想。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我们通常是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问题,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转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已知与未知、数量与图形、图形与图形之间都可以通过转化来获得解决问题的转机。
三、中考考点精讲
考点一:整体思想
整体思想是指把研究对象的某一部分(或全部)看成一个整体,通过观察与分析,找出整体与局部的联系,从而在客观上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整体是与局部对应的,按常规不容易求某一个(或多个)未知量时,可打破常规,根据题目的结构特征,把一组数或一个代数式看作一个整体,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例1 10.(2012•德州)已知
A.3 B.,则a+b等于()C.2 D.1
考点:解二元一次方程组。810360
专题:计算题。
分析:①+②得出4a+4b=12,方程的两边都除以4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解:,
∵①+②得:4a+4b=12,
∴a+b=3.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关键是检查学生能否运用整体思想求出答案,题目比较典型,是一道比较好的题目.
不妨在x轴上任取一个另一点M′,连接M′A、M′B、M′B.
则M′A﹣M′B=M′A﹣M′B′<AB′(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M′A﹣M′B<AM﹣BM,即此时AM﹣BM最大.
2024年中考数学二轮复习模块专练—化归思想(含答案)

2024年中考数学二轮复习模块专练—化归思想(含答案)在于将未知的,陌生的,复杂的问题通过演绎归纳转化为已知的,熟悉的,简单的问题.三角函数,几何变换,因式分解,乃至古代数学的尺规作图等数学理论无不渗透着转化的思想.常见的转化方式有:一般特殊转化,等价转化,复杂简单转化,数形转化,构造转化,联想转化,类比转化等.转化思想亦可在狭义上称为化归思想.化归思想就是将待解决的或者难以解决的问题A 经过某种转化手段,转化为有固定解决模式的或者容易解决的问题B ,通过解决问题B 来解决问题A 的方法.考点解读:有理数减法转化为有理数的加减,有理数的除法转化为有理数的乘法;多项式乘以多项式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转化为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数式的化归,递进式变化,构建起数式知识与方法的脉络.【例1】(2023·广东江门·统考一模)1.在《九章算术》“割圆术”中指出:“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这里所用的割圆术所体现的是一种由有限到无限的转化思想.比如在求234111112222+++++⋅⋅⋅的和中,“…”代表按此规律无限个数相加不断求和.我们可设234111112222x =+++++⋅⋅⋅.则有234111*********x ⎛⎫=++++++⋅⋅⋅ ⎪⎝⎭,即112x x =+,解得2x =,故2341111122222+++++⋅⋅⋅=.类似地,请你计算:2468111113333+++++⋅⋅⋅=.(直接填计算结果即可)【变1】考点解读:从一般的三角形到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从平行四边形到矩形、菱形,试卷第2页,共14页A .BEA ∠B .DEB ∠C .ECA ∠D .ADO∠【变1】(2023·浙江·统考中考真题)4.小贺在复习浙教版教材九上第81页第5题后,进行变式、探究与思考:如图1,O 的直径CD 垂直弦AB 于点E ,且8CE =,2DE =.(1)复习回顾:求AB 的长.(2)探究拓展:如图2,连接AC ,点G 是 BC上一动点,连接AG ,延长CG 交AB 的延长线于点F .①当点G 是 BC的中点时,求证:GAF F ∠=∠;②设CG x =,CF y =,请写出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并说明理由;③如图3,连接DF BG ,,当CDF 为等腰三角形时,请计算BG 的长.考点解读:三元一次方程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方程化归,构成了方程知识和方法体系.【例1】(2019·浙江台州·统考中考真题)考点解读:由正比例函数图像的平移来研究一次函数图像及性质,试卷第4页,共14页(1)求点C,D的坐标;(2)当13a=时,如图1,该抛物线与x轴交于A,B直线AD上方抛物线上一点,将直线PD沿直线AD 2试卷第6页,共14页三、解答题(2023·山西忻州·校联考模拟预测)16.下面是小彬同学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请认真阅读并完成相应的任务.用上面方法所作出的正方形,有一个顶点恰好是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顶点.△的内接正方形的一边恰好在斜边AB上,我就可用如下方法,如图2,如果Rt ABC⊥,垂足为D;第一步:过直角顶点C作CD AB第二步,延长AB到M,使得BM AD=,连接CM;试卷第8页,共14页试卷第10页,共14页试卷第12页,共14页(1)求EPF ∠的度数;(2)设PE x =,PF y =,随着点P 的运动,32x y +的值是否会发生变化?若变化,请求出它的变化范围;若不变,请求出它的值;(3)求EF 的取值范围(可直接写出最后结果).试卷第14页,共14页参考答案:答案第2页,共31页∵O 的直径CD 垂直弦∴10CD CE DE =+=,∴152OA OD CD ===在Rt OAE △中,AE =∵点G 是 BC的中点,∴»»CGBG =,∴GAF D ∠=∠,答案第4页,共31页∵O 的直径CD 垂直弦AB 于点∴ AC BC=,∴CAF CGA ∠=∠,在Rt CEF △中,2EF CF CE =-在Rt DEF △中,2EF DF DE =-在Rt CEF △中,2CF CE EF =+∴464BF EF BE =-=-,同理FGB FAC ∽△△,答案第6页,共31页次方程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是解题关键.7.D【分析】利用“倍值点”的定义得到方程()210t x tx s +++=,则方程的0∆>,可得2440t ts s -->,利用对于任意的实数s 总成立,可得不等式的判别式小于0,解不等式可得出s 的取值范围.【详解】解:由“倍值点”的定义可得:()()2212x t x t x s =++++,整理得,()210t x tx s +++=∵关于x 的二次函数()()212y t x t x s =++++(,s t 为常数,1t ≠-)总有两个不同的倍值点,∴()22=41440,t t s t ts s ∆-+=-->∵对于任意实数s 总成立,∴()()24440,s s --⨯-<整理得,216160,s s +<∴20,s s +<∴()10s s +<,∴010s s <⎧⎨+>⎩,或010s s >⎧⎨+<⎩,当010s s <⎧⎨+>⎩时,解得10s -<<,当010s s >⎧⎨+<⎩时,此不等式组无解,∴10s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二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以及二次函数与不等式的关系,理解新定义并能熟练运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答案第8页,共31页答案第10页,共31页(3)解:①当1a =时,抛物线解析式为∴4EH EF FG ===,∴()16H ,,()56G ,,②如图3-1所示,当抛物线与∵当正方形EFGH 的边与该抛物线有且仅有两个交点,∴点T 的纵坐标为2+151 4.5a -++=如图3-2所示,当抛物线与∵当正方形EFGH的边与该抛物线有且仅有两个交点,∴15 2.5a-=,解得0.4a=(舍去,因为此时点如图3-3所示,当抛物线与∵当正方形EFGH的边与该抛物线有且仅有两个交点,∴21152 a aa a⎛⎫-⋅+⋅+⎪⎝⎭17 3.5aa=.综上所述,0.5【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二次函数综合,勾股定理,轴对称的性质,正方形的性质等等,利用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求解是解题的关键.9.C答案第12页,共31页答案第14页,共31页抛物线223y x x =+-交于C 、D 两点,∵0m n >>,关于x 的方程2230x x m +--=的解为()1212,x x x x <,关于x 的方程2230x x n +--=的解为3434,()x x x x <,∴1234,,,x x x x 分别是A 、B 、C 、D 的横坐标,∴1342x x x x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抛物线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正确把一元二次方程的解转换成直线与抛物线交点的横坐标是解题的关键.13.12x y =⎧⎨=⎩【分析】根据一次函数的交点坐标即可确定以两个一次函数解析式组成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详解】解:∵一次函数y =3x -1与y =kx (k 是常数,k ≠0)的图象的交点坐标是(1,2),∴联立y =3x -1与y =kx 的方程组31y x y kx =-⎧⎨=⎩的解为:12x y =⎧⎨=⎩,即310x y kx y -=⎧⎨-=⎩的解为:12x y =⎧⎨=⎩,答案第16页,共31页答案第18页,共31页证明:FD AB ⊥ ,FE AC ⊥,90AEG GDF ∴∠=∠=︒,AGE FGD ∠=∠ ,180BAC ∠=BAC DFE ∴∠=∠;(2)解:BC CD ⊥ ,90BCD ∴∠=︒,在Rt BCD 中,tan BC CD BDC =∠在Rt BCE 中,BC CE =答案第20页,共31页解得:9m BC =,9 1.610.6m AB BC AC ∴=+=+=,答:大树的高度AB 为10.6m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仰角俯角问题,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19.(1)当Δ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二次函数2(0)y ax bx c a =++≠的图像与一次函数()0y sx t s =+≠的图像有一个交点;当Δ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二次函数2(0)y ax bx c a =++≠的图像与一次函数()0y sx t s =+≠的图像没有交点;(2)16t =;(3)y x =-,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分析】(1)根据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说明根的情况和函数图像交点的情况即可;(2)联立方程组,化简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用根的判别式Δ0=,代入求解;(3)函数图像有两个交点,保证根的判别式0∆>即可.【详解】(1)解:根据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可得:当Δ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二次函数2(0)y ax bx c a =++≠的图像与一次函数()0y sx t s =+≠的图像有一个交点;当Δ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二次函数2(0)y ax bx c a =++≠的图像与一次函数()0y sx t s =+≠的图像没有交点;(2)联立函数表达式:253y x x y x t ⎧=-+⎨=-+⎩,可得:253x x x t -+=-+,答案第22页,共31页由旋转的性质,可证明△BPP ′是等边三角形,再证明C 、P 、A ′、P ′四点共线,最后由勾股定理解答.【详解】(1)解:∵ACP ABP ' ≌,∴AP ′=AP =3、CP ′=BP =4,∠AP ′C =∠APB ,由题意知旋转角∠PAP ′=60°,∴△APP ′为等边三角形,PP ′=AP =3,∠AP ′P =60°,由旋转的性质可得:AP ′=AP =PP ′=3,CP ′=4,PC=5,∵32+42=52∴△PP ′C 为直角三角形,且∠PP ′C =90°,∴∠APB =∠AP ′C =∠AP ′P +∠PP ′C =60°+90°=150°;故答案为:150°;(2)证明:∵点P 为△ABC 的费马点,∴120APB ∠=︒,∴60APD ∠=︒,又∵AD AP =,∴APD 为等边三角形∴AP PD AD ==,60PAD ADP ∠=∠=︒,∴120ADE ∠=︒,∴ADE APC ∠=∠,在△APC 和△ADE 中,PAC DAE AP AD APC ADE ∠=∠⎧⎪=⎨⎪∠=∠⎩【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旋转的性质、费马点等知识,是重要考点,有难度,掌握相关知识,正确做出辅助线是解题关键.21.(1)120︒(2)不会;9(3)9219 7EF≤<【分析】(1)延长EP交BC于点G,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答案第24页,共31页,∵PE CD∠=∠,∴PGB DCB∥,∵PF AB∠=∠,∴PFC ABC答案第26页,共31页则90EHP ∠=︒,∵120EPF ∠=︒,∴18012060EPH ∠=︒-︒=︒,∴906030PEH ∠=︒-︒=︒,22.(1)60︒;(2)①丙;②10【分析】(1)连接BC ',则A BC ''△为等边三角形,即可求得既不相交也不平行的两条直线BA '与AC 所成角的大小;(2)①根据正方体侧面展开图判断即可;②根据对称关系作辅助线即可求得PM PN +的最小值.【详解】解:(1)连接BC ',∵//AC A C '',BA '与A C ''相交与点A ',即既不相交也不平行的两条直线BA '与AC 所成角为BA C ''∠,根据正方体性质可得:A B BC A C ''''==,∴A BC ''△为等边三角形,∴=60BA C ''∠︒,即既不相交也不平行的两条直线BA '与AC 所成角为60︒;(2)①根据正方体展开图可以判断,甲中与原图形中对应点位置不符,乙图形不能拼成正方体,故答案为丙;②如图:作M 关于直线AB 的对称点M ',答案第28页,共31页∵90ABC ∠=︒,DQ ∴四边形DBNQ 是矩形,∴90DQN ∠=︒,QN答案第30页,共31页∵A ABN BNQ AQN ∠+∠+∠+∠∴180ABN AQN ∠+∠=︒,∴AQN PBN ∠=∠.。
高中数学解题思路三十六计1—5计[免费]
![高中数学解题思路三十六计1—5计[免费]](https://img.taocdn.com/s3/m/b68f002a647d27284b73510d.png)
第1 芝麻开门 点到成功●计名释义 七品芝麻官,说的是这个官很小,就是芝麻那么小的一点. 《阿里巴巴》用“芝麻开门”,讲的是“以小见大”. 就是那点芝麻,竟把那个庞然大门给“点”开了.数学中,以点成线、以点带面、两线交点、三线共点、还有顶点、焦点、极限点等等,这些足以说明“点”的重要性. 因此,以点破题,点到成功就成了自然之中、情理之中的事了.●典例示范[例题] (2006年鄂卷第15题)将杨辉三角中的每一个数rn C 都换成分数rnC n )1(1+,就得到一个如下图所示的分数三角形,称来莱布尼茨三角形. 从莱布尼茨三角形可以看出rn x n r n nC C n C n 11)1(1)1(1-=+++,其中=x . 令221)1(1160130112131nn n C n nC a +++++++=- ,则=∞→n n a lim .[分析] 一看此题,图文并举,篇幅很大,还有省略号省去的有无穷之多,真乃是个庞然大物. 从何处破门呢?我们仍然在“点”上打主意.莱布三角形,它虽然没有底边,但有个顶点,我们就打这个顶点11的主意.[解Ⅰ] 将等式rn x n r n nC C n C n 11)1(1)1(1-=+++与右边的顶点三角形对应(图右),自然有21)1(1=+rnC n 21)1(1=+x n C n 1111=-r n nC 对此,心算可以得到:n =1,r =0,x =1对一般情况讲,就是x = r +1 这就是本题第1空的答案.[插语] 本题是填空题,只要结果,不讲道理. 因此没有必要就一般情况进行解析,而是以点带面,点到成功. 要点明的是,这个顶点也可以不选大三角形的顶点. 因为三角形中任一个数,都等于对应的“脚下”两数之和,所以选择任何一个“一头两脚”式的小三角形,都能解出x = r +1.第2道填空,仍考虑以点带面,先抓无穷数列的首项31.[解Ⅱ] 在三角形中先找到了数列首项31,并将和数列 ++++=60130112131n a 中的各项依次“以点连线”(图右实线),实线所串各数之和就是a n . 这个a n ,就等于首项31左上角的那个21. 因为21在向下一分为二进行依次列项时,我们总是“取右舍左”,而舍去的各项(虚线所串)所成数列的极限是0.因此得到=∞→n n a lim 21这就是本题第2空的答案.[点评] 解题的关键是“以点破门”,这里的点是一个具体的数31,采用的方法是以点串线——三角形中的实线,实线上端折线所对的那个数21就是问题的答案. 事实上,三角形中的任何一个数(点)都有这个性质. 例如从201这个数开始,向左下连线(无穷射线),所连各数之和(的极限)就是201这个数的左上角的那个数121. 用等式表示就是1211401601201=⋯+++[链接] 本题型为填空题,若改编成解答题,那就不是只有4分的小题,而是一个10分以上的大题. 有关解答附录如下.[法1] 由rn r n r n nC C n C n 111)1(1)1(1-+=+++知,可用合项的办法,将n a 的和式逐步合项.221)1(1130112131nn n C n nC a ++++++=- 11221242322)1(1)1(1)1(11514131nn n n C n C n C n nC C C C +-⎥⎦⎤⎢⎣⎡++++++++=- 11121242322)1(111514131n n n C n nC nC C C C +-⎪⎪⎭⎫ ⎝⎛+++++=-- 11222)1(13131n C n C C +-⎪⎪⎭⎫ ⎝⎛+=111)1(121nC n C +-=nn )1(121+-=→21[法2] 第二问实质上是求莱布尼茨三角形中从第三行起每一行的倒数的和,即231241302)1(11514131---++++++=n nn n n C n nC C C C a 根据第一问所推出的结论只需在原式基础上增加一项1)1(1-+n nC n ,则由每一行中的任一数都等于其“脚下”两数的和,结合给出的数表可逐次向上求和为21,故1)1(121---=n nn C n a ,从而21)1(121l i m l i m 1=⎥⎥⎦⎤⎢⎢⎣⎡+-=-∞→∞→n n n n n C n a[法3] (2)将1+=r x 代入条件式,并变形得rnr n r n C n nC C n )1(11)1(111+-=+-+ 取,1=r 令 ,,,3,2n n =得1211223121)12(131C C C -=+= 1312234131)13(1121C C C -=+=, 1413245141)14(1301C C C -=+= … … … 1111211)1(11-----=n n n nC C n nC 1112)1(11)1(1nn n C n nC C n +-=+- 以上诸式两边分别相加,得 )1(121+-=n n a n 21[说明] 以上三法,都是对解答题而言. 如果用在以上填空题中,则是杀鸡动用了牛刀. 为此我们认识到“芝麻开门,点到成功”在使用对象上的真正意义.●对应训练1.如图把椭圆1162522=+y x 的长轴AB 分成8份,过每个分点作x 轴的垂线交椭圆的上半部分于P 1,P 2,…,P 7七个点,F 是椭圆的一个焦点,则|P 1F |+|P 2F |+……+|P 7F |=_______.2.如图所示,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P ,Q 分别是侧棱AA 1,CC 1上的点,且A 1P =CQ ,则四棱锥B 1—A 1PQC 1→的体积与多面体ABC —PB 1Q 的体积比值为 .●参考解答1.找“点”——椭圆的另一个焦点F 2.连接P 1F 2 、P 2F 2 、…、P 7F 2,由椭圆的定义FP 5+P 5 F 2 = 2a =10 如此类推FP 1+P 1F 2 = FP 2 + P 2F 2 = … =FP 7 + P 7F 2 = 7×10 = 70 由椭圆的对称性可知,本题的答案是70的一半即35. 2.找“点”——动点P 、Q 的极限点.如图所示,令A 1P = CQ = 0. 即动点P 与A 1重合,动点Q 与C 重合. 则多面体蜕变为四棱锥C —AA1B 1B ,四棱锥蜕化为三棱锥C —A 1B 1C 1 .显然311 1 1 —=C B A C V V 棱柱.∴1 1 1 —C B A C V ∶B B AA C V 1 1 —=21 于是奇兵天降——答案为21. [点评] “点到成功”的点,都是非一般的特殊点,它能以点带面,揭示整体,制约全局. 这些特殊点,在没被认识之前,往往是人们的盲点,只是在经过点示之后成为亮点的. 这个“点”字,既是名词,又是动词,是“点亮”和“亮点”的合一.第2 西瓜开门 滚到成功●计名释义 比起“芝麻”来,“西瓜”则不是一个“点”,而一个球. 因为它能够“滚”,所以靠“滚到成功”. 球能不断地变换碰撞面,在滚动中能选出有效的“触面”.数学命题是二维的. 一是知识内容,二是思想方法. 基本的数学思想并不多,只有五种:①函数方程思想,②数形结合思想,③划分讨论思想,④等价交换思想,⑤特殊一般思想. 数学破题,不妨将这五种思想“滚动”一遍,总有一种思想方法能与题目对上号.●典例示范[题1] (2006年赣卷第5题)对于R 上可导的任意函数f (x ),若满足(x -1)f '(x )≥0,则必有 A. f (0)+f (2)< 2f (1) B. f (0)+f (2)≤2 f (1) C. f (0)+f (2)≥ 2f (1) D. f (0)+f (2)>2f (1)[分析] 用五种数学思想进行“滚动”,最容易找到感觉应是③:分类讨论思想. 这点在已条件(x -1)f '(x )≥0中暗示得极为显目.其一,对f '(x )有大于、等于和小于0三种情况; 其二,对x -1,也有大于、等于、小于0三种情况. 因此,本题破门,首先想到的是划分讨论.[解一] (i)若f '(x ) ≡ 0时,则f (x )为常数:此时选项B 、C 符合条件.(ii)若f '(x )不恒为0时. 则f '(x )≥0时有x ≥1,f (x )在[)∞,1上为增函数;f '(x )≤0时x ≤1. 即f (x )在(]1,-∞上为减函数. 此时,选项C 、D 符合条件.综合(i),(ii),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插语] 考场上多见的错误是选D. 忽略了f '(x ) ≡ 0的可能. 以为(x-1)f '(x ) ≥0中等号成立的条件只是x -1=0,其实x-1=0与f '(x )=0的意义是不同的:前者只涉x 的一个值,即x =1,而后是对x 的所有可取值,有f '(x ) ≡ 0.[再析] 本题f (x )是种抽象函数,或者说是满足本题条件的一类函数的集合. 而选择支中,又是一些具体的函数值f (0),f (1),f (2). 因此容易使人联想到数学⑤:一般特殊思想.[解二] (i)若f '(x )=0,可设f (x )=1. 选项B、C符合条件. (ii)f '(x )≠0. 可设f (x ) =(x-1)2 又 f '(x )=2(x-1).满足 (x-1) f '(x ) =2 (x-1)2≥0,而对 f (x )= (x-1)2. 有f (0)= f (2)=1,f (1)=0 选项C ,D 符合条件. 综合(i),(ii)答案为C.[插语] 在这类f (x )的函数中,我们找到了简单的特殊函数(x -1)2. 如果在同类中找到了(x -1)4,(x-1)34 ,自然要麻烦些. 由此看到,特殊化就是简单化.[再析] 本题以函数(及导数)为载体. 数学思想①——“函数方程(不等式)思想”. 贯穿始终,如由f '(x )= 0找最值点x =0,由f '(x )>0(<0)找单调区间,最后的问题是函数比大小的问题.由于函数与图象相联,因此数形结合思想也容易想到.[解三] (i)若f (0)= f (1)= f (2),即选B ,C ,则常数f (x ) = 1符合条件. (右图水平直线)(ii)若f (0)= f (2)< f (1)对应选项A.(右图上拱曲线),但不满足条件(x -1) f '(x )≥0若f (0)= f (2)> f (1)对应选项C ,D(右图下拱曲线). 则满足条件(x -1) f '(x )≥0.[探索] 本题涉及的抽象函数f (x ),没有给出解析式,只给出了它的一个性质:(x -1) f '(x )≥0,并由此可以判定f (0)+ f (2) ≥ f (1). 自然,有这种性质的具体函 数是很多的,我们希望再找到一些这样的函数.[变题] 以下函数f (x ),具有性质(x -1) f '(x )≥0从而有f (0)+ f (2) ≥2 f (1)的函数是 A. f (x )= (x-1)3B. f (x )= (x-1)21 C. f (x )= (x-1)35 D. f (x )= (x-1)20052006[解析] 对A ,f (0)= -1, f (2) =1,f (1)=0,不符合要求;对B ,f (0)无意义; 对C ,f (0)= -1, f (2) =1,f (1)=0,不符合要求; 答案只能是D. 对D , f (0)= 1, f (1) =0,f (2)=1.且f '(x )=20052006(x-1)20051 使得 (x-1) f '(x ) =(x-1)20052006(x-1)20051≥0.[说明] 以x=1为对称轴、开口向上的函数都属这类抽象函数. 如f '(x )=(x-1)122-m n,其中m ,n 都是正整数,且n ≥m .[点评] 解决抽象函数的办法,切忌“一般解决”,只须按给定的具体性质“就事论事”,抽象函数具体化,这是“一般特殊思想”在解题中具体应用.[题2] 已知实数x ,y 满足等式 369422=+y x ,试求分式5-x y的最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简答题1. 分别简单叙说算术与代数的解题方法基本思想,并且比较它们的区别。
解答:算术解题方法的基本思想:首先要围绕所求的数量,收集和整理各种已知的数据,并依据问题的条件列出关于这些具体数据的算式,然后通过四则运算求得算式的结果。
代数解题方法的基本思想是:首先依据问题的条件组成内含已知数和未知数的代数式,并按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然后通过对方程进行恒等变换求出未知数的值。
它们的区别在于算术解题参与的量必须是已知的量,而代数解题允许未知的量参与运算;算术方法的关键之处是列算式,而代数方法的关键之处是列方程。
2. 比较决定性现象和随机性现象的特点,简单叙说确定数学的局限。
解答:人们常常遇到两类截然不同的现象,一类是决定性现象,另一类是随机现象。
决定性现象的特点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其结果可以唯一确定。
因此决定性现象的条件和结果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所以事先可以预知结果如何。
随机现象的特点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发生某种结果,也可能不发生某种结果。
对于这类现象,由于条件和结果之间不存在必然性联系。
在数学学科中,人们常常把研究决定性现象数量规律的那些数学分支称为确定数学。
用这些的分支来定量地描述某些决定性现象的运动和变化过程,从而确定结果。
但是由于随机现象条件和结果之间不存在必然性联系,因此不能用确定数学来加以定量描述。
同时确定数学也无法定量地揭示大量同类随机现象中所蕴涵的规律性。
这些是确定数学的局限所在。
二、论述题1. 论述社会科学数学化的主要原因。
解答:从整个科学发展趋势来看,社会科学的数学化也是必然的趋势,其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有下面四个方面:第一,社会管理需要精确化的定量依据,这是促使社会科学数学化的最根本的因素。
第二,社会科学的各分支逐步走向成熟,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也需要精确化。
第三,随着数学的进一步发展,它出现了一些适合研究社会历史现象的新的数学分支。
第四,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使非常复杂社会现象经过量化后可以进行数值处理。
2. 论述数学的三次危机对数学发展的作用。
解答:第一次数学危机促使人们去认识和理解无理数,导致了公理几何与逻辑的产生。
第二次数学危机促使人们去深入探讨实数理论,导致了分析基础理论的完善和集合论的产生。
第三次数学危机促使人们研究和分析数学悖论,导致了数理逻辑和一批现代数学的产生。
由此可见,数学危机的解决,往往给数学带来新的内容,新的进展,甚至引起革命性的变革,这也反映出矛盾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历史动力这一基本原理。
整个数学的发展史就是矛盾斗争的历史,斗争的结果就是数学领域的发展。
三、分析题1. 分析《几何原本》思想方法的特点,为什么?(1)封闭的演绎体系因为在《几何原本》中,除了推导时所需要的逻辑规则外,每个定理的证明所采用的论据均是公设、公理或前面已经证明过的定理,并且引入的概念(除原始概念)也基本上是符合逻辑上对概念下定义的要求,原则上不再依赖其它东西。
因此《几何原本》是一个封闭的演绎体系。
另外,《几何原本》的理论体系回避任何与社会生产现实生活有关的应用问题,因此对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来说,它也是封闭的。
所以,《几何原本》是一个封闭的演绎体系。
(2)抽象化的内容《几何原本》中研究的对象都是抽象的概念和命题,它所探讨的是这些概念和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不讨论这些概念和命题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也不考察这些数学模型所由之产生的现实原型。
因此《几何原本》的内容是抽象的。
(3)公理化的方法《几何原本》的第一篇中开头5个公设和5个公理,是全书其它命题证明的基本前提,接着给出23个定义,然后再逐步引入和证明定理。
定理的引入是有序的,在一个定理的证明中,允许采用的论据只有公设和公理与前面已经证明过的定理。
以后各篇除了不再给出公设和公理外也都照此办理。
这种处理知识体系与表述方法就是公理化方法。
2. 分析《九章算术》思想方法的特点,为什么?解答:(1)开放的归纳体系从《九章算术》的内容可以看出,它是以应用问题解法集成的体例编纂而成的书,因此它是一个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的开放体系。
在《九章算术》中通常是先举出一些问题,从中归纳出某一类问题的一般解法;再把各类算法综合起来,得到解决该领域中各种问题的方法;最后,把解决各领域中问题的数学方法全部综合起来,就得到整个《九章算术》。
另外该书还按解决问题的不同数学方法进行归纳,从这些方法中提炼出数学模型,最后再以数学模型立章写入《九章算术》。
因此,《九章算术》是一个开放的归纳体系。
(2)算法化的内容《九章算术》在每一章内先列举若干个实际问题,并对每个问题都给出答案,然后再给出“术”,作为一类问题的共同解法。
因此,内容的算法化是《九章算术》思想方法上的特点之一。
(3)模型化的方法《九章算术》各章都是先从相应的社会实践中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现实原型,并把它们表述成问题,然后通过“术”使其转化为数学模型。
当然有的章采取的是由数学模型到原型的过程,即先给出数学模型,然后再举出可以应用的原型。
数学思想与方法作业参考解答(2)一、简答题1.叙述抽象的含义及其过程。
解答:抽象是指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舍弃那些个别的、偶然的非本质属性,抽取普遍的、必然的本质属性,形成科学概念,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思维过程。
人们在思维中对对象的抽象是从对对象的比较和区分开始的。
所谓比较,就是在思维中确定对象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而所谓区分,则是把比较得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思维中固定下来,利用它们把对象分为不同的类。
然后再进行舍弃与收括,舍弃是指在思维中不考虑对象的某些性质,收括则是指把对象的我们所需要的性质固定下来,并用词表达出来。
这就形成了抽象的概念,同时也就形成了表示这个概念的词,于是完成了一个抽象过程。
2.叙述概括的含义及其过程。
解答:概括是指在认识事物属性的过程中,把所研究各部分事物得到的一般的、本质的属性联系起来,整理推广到同类的全体事物,从而形成这类事物的普遍概念的思维过程。
概括通常可分为经验概括和理论概括两种。
经验概括是从事实出发,以对个别事物所做的观察陈述为基础,上升为普遍的认识——由对个体特性的认识上升为对个体所属的种的特性的认识。
理论概括则是指在经验概括的基础上,由对种的特性的认识上升为对种所属的属的特性的认识,从而达到对客观世界的规律的认识。
在数学中经常使用的是理论概括。
一个概括过程包括比较、区分、扩张和分析等几个主要环节。
3.简述公理方法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
解答:公理方法经历了具体的公理体系、抽象的公理体系和形式化的公理体系三个阶段。
第一个具体的公理体系就是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
非欧几何是抽象的公理体系的典型代表。
希尔伯特的《几何基础》开创了形式化的公理体系的先河,现代数学的几乎所有理论都是用形式公理体系表述出来的,现代科学也尽量采用形式公理法作为研究和表述手段。
4.简述化归方法并举例说明。
解答:所谓“化归”,从字面上看,应可理解为转化和归结的意思。
数学方法论中所论及的“化归方法”是指数学家们把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某种转化过程,归结到一类已经能解决或者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中去,最终求获原问题之解答的一种手段和方法。
例如:要求解四次方程04524xx可以令2x u ,将原方程化为关于u 的二次方程0452u u这个方程我们会求其解:11u 和42u ,从而得到两个二次方程:12x和42x这也是我们会求解的方程,解它们便得到原方程的解:11x ,12x ,23x ,24x .这里所用的就是化归方法。
二、论述题1.叙述不完全归纳法的推理形式,并举一个应用不完全归纳法的例子。
解答:不完全归纳法的一般推理形式是:设S=,,,,n A A A A 321;由于1A 具有属性p ,2A 具有属性p ,……n A 具有属性p ,因此推断:S 类事物中的每一个对象都可能具有属性p 。
例如:记},12,10,8,6{S,由于6=3+3,8=3+5,10=3+7,12=5+7,这里3,5,7都是奇素数,因此推断:S 中的数,即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素数之和。
2.叙述类比推理的形式。
如何提高类比的可靠性?解答:类比推理通常可用下列形式来表示:A 具有性质;及,,,d a a a n 21B 具有性质;,,,n a a a 21因此,B 也可能具有性质d 。
其中,d d a a a a a a n n 与,与,,与,与2211分别相同或相似。
欲提高类比的可靠性,应尽量满足条件:(1)A 与B 共同(或相似)的属性尽可能地多些;(2)这些共同(或相似)的属性应是类比对象A 与B 的主要属性;(3)这些共同(或相似)的属性应包括类比对象的各个不同方面,并且尽可能是多方面的;(4)可迁移的属性d 应该是和n a a a ,,,21属于同一类型。
符合上述条件的类比,其结论的可靠性虽然可以得到提高,但仍不能保证结论一定正确。
3.试比较归纳猜想与类比猜想的异同。
解答:归纳猜想与类比猜想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是一种猜想,即一种推测性的判断,都是一种合情推理,其结论具有或然性,或者经过逻辑推理证明其为真,或者举出反例予以反驳。
归纳猜想与类比猜想的不同点是:归纳猜想是运用归纳法得到的猜想,是一种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形式,其思维步骤为“特例—归纳—猜测”。
类比猜想是运用类比法得到的猜想,是一种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形式,其思维步骤为“联想—类比—猜测”。
三、设计题设计运用“猜想”进行数学教学的一个片断。
解答:以“认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为内容,设计一个教学片断。
将教学过程设计成四个层次:①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周围有哪些长方形物体?学生会举出黑板、桌面、教室的门、课本的封面等例子。
②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看一看、想一想,这些长方形的四条边的长短有什么关系?学生经过观察后,会猜想:长方形相对的两条边长度相等。
③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同学们敢于大胆猜想的精神值得鼓励!我们怎样才能验证长方形相对的两条边的长短相等呢?这时,学生会想出许多办法,如:用尺量、将图形对折等方法。
教师顺势引导学生通过量量、折折的具体操作,确信长方形相对的两条边长短相等。
教师板书:长方形对边相等。
接着,师生讨论长方形“对边”的含义,以及一个长方形有几组对边的问题。
④巩固长方形对边相等的认识。
利用多媒体展示下面的长方形:教师提问:如何填写括号内的数字?为什么?要求学生会用“因为…所以…”句式回答。
如“因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已知长方形的一条边是3厘米,所以它的对边也是3厘米。
”数学思想与方法作业参考解答(3)一、简答题1.简述计算和算法的含义。
解答:计算是指根据已知数量通过数学方法求得未知数的过程,是一种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计算的重要意义更加凸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推动了数学的应用;(2)加快了科学的数学化进程;(3)促进了数学自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