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奈和达贝尔内的模式

合集下载

文学翻译中的显化现象——以《阿Q正传》英译本为例

文学翻译中的显化现象——以《阿Q正传》英译本为例

Vol.21No.3引言维奈和达贝尔内(Vinay&Darbelnet1958)最早提出显化概念,即“将源语中暗含的,但可以从语境或情境中推理出的信息在译语中加以明示的方法”。

在源语文本创作过程中,因其面对的是源语读者,所以会隐去一些读者熟知的语言和文化信息。

然而,由于源语和目的语之间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目的语读者对这些信息可能不了解。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常常采用显化的方法使这些隐含的信息明晰化,从而提高译文的可读性,便于读者理解。

显化概念最初被提出时,只被认为是语言形式上的变化,后来柯飞(2005)提出显化还应包括意义上的转换,即在译文中增加一些原文没有的内容,或者说将原文隐含的信息在译文中显化,提高译文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周晓梅(2017)通过分析《狼图腾》和《无风之树》的英译本,发现两位译者都大量采用了显化策略,将原文隐含的文化历史背景信息呈现给读者,帮助读者了解中国、理解作品价值,从而促进我国文学作品在海外的传播。

庞双子、王克非(2018)通过研究发现,译文采用显化策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语言之间的差异、语言内部的变化和文化之间的差异。

关于显化的分类,学界一直没有达成共识。

胡开宝、朱一凡(2008)根据韩礼德(Halliday)对语言功能的划分,将显化分为概念功能信息显化、人际功能信息显化和语篇功能信息显化。

下面根据这一分类,以美国鲁迅研究专家莱尔(Lyell)翻译的《阿Q正传》英译本为例,探讨文学翻译中的显化现象及原因。

一、《阿Q正传》莱尔英译本中的显化(一)概念功能信息显化概念功能信息显化主要包括文化信息显化、语用含义显化与动作发出者和承受者显化。

1.文化信息显化例1:这王胡,又癞又胡,别人都叫他王癞胡,阿Q却删去了一个癞字,然而非常渺视他(鲁迅2006)。

译文:Now this Bearded Wang was not only bearded,but boasted a set of scabies scars as well,and so everyone else called him Scabby Bearded Wang.Ah Q,on the other hand,edited out the “scabby”but disdained the man completely nonetheless(Lyell1990).王胡因为身上有很多癞子疤痕,又留着络腮胡,所以人们给他起了“王癞胡”这个绰号。

中法两种翻译转换思想比较

中法两种翻译转换思想比较

中法两种翻译转换思想比较作者:刘畅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9年第02期【摘要】“翻译转换”一词由卡特福德于1965年首次提出,定义为“从源语到目标语过程中对形式对应的偏离”(卡特福德,1965:73)。

然而,这一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20世纪五十年代。

在1958年,中国和法国各有一本翻译研究著作诞生——《英汉翻译的理论与技巧》(陆殿扬,1958)和《法英比较文体学》(维奈和达贝尔内,1958)。

两书均提出了翻译转换思想,本文旨在尝试介绍并比较这两种转换思想。

【关键词】翻译转换;陆殿扬;维奈和达贝尔内模式;语言差异【作者简介】刘畅(1994-),汉族,安徽滁州人,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英语笔译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一、陆殿扬的英汉翻译方法陆殿扬的《英汉翻译的理论与技巧》主要着眼于英汉翻译的词汇和句法层面,立足于英汉语之间的差异,内容可分为四部分:外来词翻译方法,翻译过程中词类的转译,英汉语主要差异,六种基本翻译技巧。

在陆殿扬的翻译模式中,外来词的翻译方法主要是音译和语义翻译,两者可以同时出现,或者结合使用;另外,陆还认为可以创造新词汇以满足翻译的需求。

词类的转译可以广泛应用于冠词、指示代词、不定代词、疑问词、冠词、动词、修饰词、数词和连词等各类词汇。

陆殿扬在词汇和句法层面进行了英汉语差异对比,并针对这些差异提炼总结了六种基本翻译技巧:省略,增译,重复,转换,逆译,正反反正。

省略即省去在目标语中显得不必要的成分。

增译是增加必要成分以提高译文接受度。

重复即在译文中重复使用原文所省略的词汇。

转换意为将一种词性转换为另一种。

逆译即改变句子中成分的原有顺序。

正反反正,即正话反说与反话正说。

二、维奈和达贝尔内模式在其著作《法英比较文体学》中,维奈和达贝尔内将翻译作为一门精密的科学,其翻译模式将翻译策略分为两大类,即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其下共有七种翻译技巧:直接翻译技巧有借词、仿造和直译;间接翻译技巧有词类转译、调节、对等和改编。

3. MDR-TB的治疗

3. MDR-TB的治疗

第 5组
其他效果未确定的药品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氯法齐明 大剂量异烟肼
v
Cfz
4
第一组:乙胺丁醇
• 高剂量的杀菌作用 • 剂量:
15-25 mg/kg/天:仅在初始阶段使用高剂量,长期治疗 剂量控制在15 mg/kg/天左右 肾衰:同样的剂量,但是每周给药3次 肥胖:根据理想体重(IBW)校正剂量
▫ 8 – 12 g 每日,分2-3次服用 ▫ 儿童:200-300 mg/kg/日 (2 – 4次服用) ▫ 肾衰无需调整剂量
• 冰箱(低温)保存 • 可以不与食物共同32
第五组:氯法齐明 Clofazimine
• 用于治疗麻风病 • 作用机理不清楚 • 剂量:
17
氟喹诺酮类
• 环丙沙星
▫ 比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的临床效果差 ▫ 考克蓝meta分析: 使用环丙沙星与 Ofx, Lfx, Mfx比较: 复发率 痰菌阴转时间
• 加替沙星
▫ 与Mfx, Lfx相似 ▫ 有血糖代谢障碍的风险
18
氟喹诺酮类(FQ)
• 所有FQ均为一个靶基因 (gyrA gene)
▫ 体外对结核杆菌有效
• 应用的局限性:
▫ 昂贵 ▫ 静脉用药(IV),每日2 – 3次 ▫ 临床经验有限 我们布鲁塞尔中心使用的病例最 多
37
第五组:碳青霉烯
• 剂量:
▫ 初始20-40 mg/kg 每日3次, 最大剂量2g per dose 院外治疗: 2g 每日2次 ▫ 肾衰:
GFR: 20-40 mL/’: 500mg 每日3次 GFR < 20 mL/’: 500 mg 每日2次
• 中毒性肾损害 • 第八颅神经损害

中法两种翻译转换思想比较

中法两种翻译转换思想比较

2442019年07期总第447期ENGLISH ON CAMPUS中法两种翻译转换思想比较文/刘畅【摘要】“翻译转换”一词由卡特福德于1965年首次提出,定义为“从源语到目标语过程中对形式对应的偏离”(卡特福德,1965:73)。

然而,这一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20世纪五十年代。

在1958年,中国和法国各有一本翻译研究著作诞生——《英汉翻译的理论与技巧》(陆殿扬,1958)和《法英比较文体学》(维奈和达贝尔内,1958)。

两书均提出了翻译转换思想,本文旨在尝试介绍并比较这两种转换思想。

【关键词】翻译转换;陆殿扬;维奈和达贝尔内模式;语言差异【作者简介】刘畅(1994-),汉族,安徽滁州人,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英语笔译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巧合之下,《英汉翻译的理论与技巧》、《法英比较文体学》在同年出版,除此之外,两书还有很多相同点:都属于语言学翻译研究范畴;都涉及英语语言的翻译问题;都讨论了文体的效果;都对翻译过程中的语言转换方法进行了细致的分类;都在不同层面上对翻译问题进行了讨论;都研究了词汇和句法层面上的翻译问题。

当然,两书也有很多不同:陆殿扬更强调词汇层面的翻译,而维奈和达贝尔内则兼顾各层面,同时将重点放在调节思想层面的差异;两书对翻译的层面认识也不同,陆认为翻译主要有词汇、形态、句法层面,维奈二人认为翻译分为词汇、句法、信息三个层面;两书对翻译方法的分类也不同,维奈和达贝尔内的分类显得更为系统,能形成对应关系的类别仅有借词(维奈)和音译(陆),词类转译(维奈)和转换(陆),调节(维奈)和逆译、正反反正(陆)。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两种思想的差异主要来源于语言差异。

英语和法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则属于汉藏语系,两种语系运用着不同的符号系统,英法语的差异远小于汉英语。

因此,维奈二人的著作侧重于思想层面,在词汇翻译上的技巧更为简单直接,而陆殿扬的著作更侧重于词汇层面,词汇翻译技巧也更为多样。

五种高等医学课程基本模式分析

五种高等医学课程基本模式分析

五种高等医学课程基本模式分析国际高等医学教育界为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尤其对医学课程模式改革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

纵观课程模式的发展变化过程,主要有五种类型:即基于带徒培训的课程模式(Apprenriceship-based Curriculum Model,ACBM)、基于学科的课程模式(Dicipline-based Curriculum Model,DBCM)、基于器官系统的课程模式(Organ-system-based Curriculum Model,OSBCM)、基于问题的课程模式(Problem- based Curriculum Model,PBCM)和基于临床表现的课程模式(Clinical Presentation- based Curriculum Model,CPBCM)。

这五种课程模式的发展变化基本代表了世界高等医学课程模式的历史走向。

分析高等医学课程模式的发展规律,可以为我国高等医学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为进一步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高等医学课程模式提供经验和参考。

1 基于带徒培训的课程模式(ABCM)ABCM模式是处于萌芽状态的医学思想和医学科学技术,以及处于经验水平的课程思想的产物,它的运用是在临床实践中进行的,是一种特殊的个别化教学方法,在我国,于公元5世纪初步形成,在西方,该模式在弗来克斯纳倡导的DBCM出现以前,它始终占据主流地位。

1.1 课程目标与后来发展起来的其他医学课程模式无异,ABCM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具有临床实践能力,能独当一面的医学人才。

但是当时医学思想大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其中既有宝贵财富,也有一些糟粕,缺乏系统的理论性,其科学性也有待检验。

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只能通过师徒授承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从医的经验。

学生所能学到的间接经验仅仅是师傅的“经验之谈”。

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是这种课程模式所追求的主要目标。

1.2 课程设置与实施在课程设置上,ABCM偏重具有临床价值的课程设备,对于基础医学的课程则不重视。

最新:维奈克拉治疗恶性血液病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全文版

最新:维奈克拉治疗恶性血液病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全文版

最新:维奈克拉治疗恶性血液病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全文版)bcl-2是抗凋亡蛋白亚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具有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多种血液系统肿瘤表现出抗凋亡蛋白bcl-2的过表达,因此bcl-2抑制剂在血液系统肿瘤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维奈克拉是全球首个获批的高选择性bcl-2抑制剂,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 )已批准维奈克拉应用于初治和复发难治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小淋巴细胞白血病(SLL )以及因合并疾病不适合或拒绝接受强诱导化疗或年龄>75岁的新诊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

2020年12月2日,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昔用于治疗因合并疾病不适合接受强诱导化疗或年龄2 75岁的AML成年患者。

维奈克拉的获批为不适合接受强诱导化疗的AML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由于获批时间短,目前临床应用经验少,尚缺乏对其临床规范应用和患者管理的相关共识。

为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对于维奈克拉的规范应用及不良反应管理水平,根据维奈克拉应用现状,结合国外最新的权威指南及循证医学证据,讨论制定本临床指导原则,也将随国内外维奈克拉应用经验的进一步丰富及临床研究的进展而定期进行更新。

1维奈克拉概述1.1 作用机制维奈克拉是全球首个具有高亲和性靶向肿瘤细胞凋亡独特作用机制的口服bcl-2抑制剂。

已证实AML细胞中bcl-2过表达,它介导肿瘤细胞存活,并与化疗药物的耐药性相关。

维奈克拉通过直接与bcl-2蛋白结合,取代并释放促凋亡蛋白Bim. BAX等,释放的游离促凋亡蛋白相互作用,启动凋亡级联反应,导致线粒体外膜的通透性改变,并释放细胞色素C ,进一步激活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 ), 导致恶性细胞凋亡。

这种以bcl-2蛋白为靶点的作用机制在治疗AML 中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

临床前研究结果表明,阿扎胞昔可以降低抗凋亡蛋白MCL-I的水平, 联合维奈克拉起到协同抗白血病的作用,并且二者联合能够干扰白血病细胞的能量代谢,作用于白血病的干细胞。

维奈和达贝尔内的翻译模式&卡特福德翻译转换

维奈和达贝尔内的翻译模式&卡特福德翻译转换

• 缺点:被认为过于理论化,模式静态(static)。 主要的批评来自于他在书中所使用的抽象的、理 想的以及脱离语境的例句,未考虑语篇层面。
• Delisle criticize for his static comparative linguistic approach.他在书中所 使用的抽象的、理想的以及脱离语境的例句 (Agorni 2005:15),从未考虑语篇层面。我国 学者穆雷(1990)也指出卡特福德认为翻译理论 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这一观点比较片面。 卡特福德认为翻译过程是一个单向的线性过 程,只能从源语到译语,他没有把翻译当作一种 交际手段来考虑,过分注意原文和译文的本身, 忽视了译文的接收者。
• (2)他们的著作<法英文体学>为其他著作奠 定了基础
• 翻译策略:direct translation 直接翻译& oblique translation间接翻译
• 七种程式前三个为直接翻译所用:borrowing,calque, literal translation,后四个为间接翻译所用 transposition,modulation,equivalence.adaption.
• Eg:当在英语文化中.涉及板球比赛文化内涵时,译 法语是要改编成环法自行车赛的文化内涵.
• Framework • 1 translation shift by Catford • 2 its weakness&strength • A:translation shifts are departures
维奈和达贝尔内的翻译模 式&卡特福德翻译转换
by程文娟+朱田丽+李冉+刘佳+刘 云霞
• Framework

翻译单位在口译中的体现

翻译单位在口译中的体现

文化观 点的学者认 为翻 译研究方 法应该把翻 译单位从 人们
[ 收稿 日期]0 00 .8 2 1.41 作 者系 甘肃 农业 大学外 国语 学 院讲师 。
口译 的特 点是它 的即席性、现场性、个体操作性 、综合 性及信息性 ,所 以译员缺乏笔译工作者所拥有的反复思考 、 反复修饰 的优势 , 更没有那种精炼语句 、 提高信息浓度的余 地 。典型 的口译话语因 “ 无稿 ”之故 ,有许多添加词语 或赘 语、重 复,甚至 口误等笔译 中少见 的言语产生障碍。心理语 言学家 曾证明,人类 的 自然 口语 失误颇 多。 1 .即席性 。所有 口译人员 的工作准备都是在 口译场合 正式开始 之前 ,一旦 口译场合开始 ,意味着所 有的准备工作 就 结束 了,就直 接进 入了现场 的 口译操作 了。 有些我们熟悉 的口译场合 , 如记者招待会和商务谈判 , 口译话题干变万化 , 往往难 以预测. 员虽然可 以通过事先确定 的交谈 主题 来准 译 备交谈各方 的话题 ,但任何准备、预测都不可能是充分 的, 而 且 主 观 预 测 也 是 靠 不 住 。 时 , 言 交 际双 方 都 希 望 准 确 、 同 语 迅速和连贯的表达 自己思想 ,口译人员作为双方 的中介 , 要 按准确、迅速和连贯的要求传达双 方的思想 ,要求译 员具有 高超的即席 应变 能力和流利 的现 时表达 能力 。 这正是 口译中 “ ”的特点 。 捷 2 .现场性 。口译人员 的精神与现场 的气氛应 当保持一 致 。议员的神态应该是如 实地反映场景气氛 的晴雨表。一般 情况下现场气氛给 口译工作人员构成压力 。 际现场气氛无 交 论 是热烈 的, 愉快 的、 还是沉闷的;是严肃的, 是随和 的, 还 交 际信息都不应该因译员不恰当的过滤而受到损 失。 如场 例 面有 时非常严肃庄重 的国际会议和外交和谈 判, 译员都必须 如实 的反应现场气氛 。 3 .个体操作 性。与笔 译不 同。 口译工作完全属 于单打 独斗 的工作 , 工作独立性超强 。一般情况下 , 其 在整个 口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奈和达贝尔内的模式notes(1)他们是对英法两种文体的对比研究(2)他们的著作<法英文体学>为其他著作奠定了基础
借词:原语词汇直接转换到目的语中
作用:1填补目的语的语义空缺.2用来增加目的语的地方色彩.
calque原语的表达法或结构以直译方式转换
我们也可以看到borrowing 和calque是可以直接溶于目的语的.但是为什么会在语义上发生一些变化.还有”假朋友”现象如何理解??
False Friends”(假朋友)一词源自法语词“Faux Amis”。

《环球英语的奥秘》一书作者Roger E. Axtell (1997)将其定义为“words in another language that look like the same as English words but mean entirely different things.” Axtell的定义是把英语作为译入语而言的,其范围也不应局限在“words”这一层次上。

将这两点考虑在内,我们就可给“False Friends”下一个更加客观的定义:两种语言中字面意义相同而实际意义全然不同的词汇(words)、成语(idioms)或表达方式(expressions)。

对于英汉翻译工作者而言,这些表面上与汉语貌合、实则神离的“False Friends”无疑是一大陷阱,一不小心就会闹出笑话,甚至惹出麻烦。

以下从词汇、成语及表达方式三个类别对一些常见的“False Friends”进行“大曝光”。

Literal translation:word-for-word translation.这种程式在语系和文化相同的语言间最为常用.
Transposition词性转换:a change of one part of speech for another but no sense change.词性译为另一种,意思不变.它被认为是译者改变结构方式最普遍的做法Eg:to develop the economy&我们经济的发展
Modulation改变原语的语义和视角change the semnatics &the pointview of SL.It is the touch stone of a good translator. e.g "the time when" translate as "le moment ou"(the moment where)
equivalence: cases where language describe the same situation by different stylistic or structural means.指不同语言以不同文本或结构方法描述相同情景的情况.尤其适用于谚语和习语的翻译.
Adaption: change the cultural reference when a situation in the soure culture does not exist in the target culture.这一方法涉及原语文化的某一情景在目的语文化中不存在时,改变文化的能指.Eg:当在英语文化中.涉及板球比赛文化内涵时,译法语是要改编成环法自行车赛的文化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