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彭水县地质灾害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重庆彭水火石垭重晶石-萤石矿床控矿因素与成因

重庆彭水火石垭重晶石-萤石矿床控矿因素与成因

对 象, 对 控 矿 因素 、 矿 床 成 因进 行 了探 讨 。结 果 表 明 , 地层 、 构 造 2大 因素 共 同控 制 成 矿 。 主 要 赋 矿 层 位 为 下 奥 陶 统 分 乡组 和 红 花 园组 。矿 区 有 北 东 向 和 北 西 向 2组 构 造 , 北 东 向 为 导 矿 构 造, 北 西 向为 布 矿一 容矿构造 , 矿体赋存 于北西 向压扭 性断裂 构造 中; 该 矿床 的矿物 简单, 矿 石 矿 物 为 萤 石 和 重 晶石 , 脉 石 矿 物 以方 解 石 和 石 英 为 主 ; 矿 石 结 构 主 要 有 自形 、 半 自形 、 他 形 粒 状 结构 等, 矿 石 构 造 以块 状 、 条带状 、 斑点状 、 团块状、 角砾状 等为 主; 蚀 变 以方 解 石 化 为 主 , 蚀 交 程 度 弱 。地 层水 及 大 气 降 水 淋 滤 、 溶 解、 萃 取 不 同地 层 中 的 B a 、 S 、 C a 、 F等 成 矿 元 素 后 , 使 成矿 元 素 富集 到 成矿 热 液 中 , 构 造 和 地 层 温压 梯 度 致 使 成 矿 热液 沿构 造 带 上 涌 , 厚 达 数 百米 的 大 湾 组 泥 页 岩将 成 矿 热 液 遮 挡 在 下 奥 陶 统灰 岩及 其 深 部 地 层 中 , 使得B a S O 4和 C a F 结 晶、 成矿。 [ 关 键 词 ]重庆 彭 水 ; 川东 南; 重 晶石一 萤石; 控 矿 因素 ; 成因
第4 o 卷 第1 期
2 0 1 3年 2月
成都 理 工大 学 学报 ( 自然科 学版 )
J O UR NA L O F C HE NG DU UN I V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O L O G Y( S c i e n c e&T e c h n o l o g y E d i t i o n )

重庆市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防控措施

重庆市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防控措施

重庆市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防控措施摘要:我国是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本文以重庆市作为典型代表,主要就重庆市地质灾害的种类及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关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地质灾害;诱发因素;防控减灾重庆市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地形地貌复杂、多山,素有“山城”之称。

重庆市地处我国四川盆地东部,周围多山地及盆缘斜坡区,河溪深切,坡陡谷深,其地质构造相当复杂,同时该地区地表的软弱层以及软弱结构发育比较旺,同时该地区又地处亚热带区域,降水相对丰沛,且多大雨和暴雨,降雨量集中,这些因素都导致该地区的地质灾害不但面广而且危害性还特别大。

据统计,重庆市2008年发生的危及城镇、厂矿、交通干线及居住地的地质灾害就达700多处次,其中属于重大地质灾害的就达到78处。

因此有必要对重庆市地质灾害的类型及诱发原因进行分析,并提供有效的防控措施。

1、重庆市主要的地质灾害及诱发原因1.1 滑坡就重庆市城区的地质构造来分析,城区的基岩主要是以砂岩及泥岩等为主,而且其还呈现出不等厚互层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弱透水或不透水。

在基岩上部的土层由于主要是以坡积物、残积物和崩坡积层为主要,所以就其透水性来说相对较好,降雨时有利于雨水的渗入,而且当地形条件合适时还能形成良好的汇水及储水能力。

但是,虽然地表的土层具有良好的渗水能力,但是底下的基岩却不具备有透水能力,在雨水下渗到基岩面时,雨水就沿着基岩面向地处排出,这种干湿的不断循环加快了土地的软化,给滑坡创造了所需的地质条件。

根据重庆市地形及地质成分的不同,可以分为土质、岩质和碎块石土三种,不同的地质发生滑坡的概率也不同,具体见下表—1:表—1 滑坡分类统计表1.2 崩塌崩塌(或者称之为崩落、垮塌、塌方等)是指在比较陡峭的斜坡上,岩土体由于重力的作用而突然脱离其母体而出现的一种崩落、滚动,进而堆积在坡脚或者是沟谷的一种地质现象,一旦发生在人口较密集的地区自然会形成灾害。

根据其发生的地方,我们可以将崩塌分为土崩和岩崩,发生在土体中的称为土崩,发生在岩体中的称为岩崩。

浅析重庆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探讨

浅析重庆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探讨

浅析重庆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探讨作者:吴萌,郭维君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中下旬刊》 2017年第7期1 引言地质灾害多发的城市中,重庆地区站在了前面的位置。

重庆在我国的西南地区,是长江上游地区的交通枢纽。

但其多发的地质灾害非常不利于重庆市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地质灾害每发生一次都会给重庆市带来相当大规模经济损失,制约着社会经济发展。

2 重庆地区地质灾害具有的特点2.1 发生地质灾害的频率高重庆市区域内发生地质灾害的频率非常高,在20 世纪90年代到21 世纪初期的阶段内,全市范围内发生的地质灾害就很多,其中包括了不同规模滑坡、不同大小的滑坡,还有一些崩塌事故、泥石流事故,均造成了较大的危害,严重影响到了本市社会和经济的发展[1]。

2.2 地质灾害具有空间分布规律2.2.1 水平的分带性重庆地区发生滑坡和崩塌等地质灾害有着特有的空间分布规律:一是集中分布在长江干流和支流区域中,最集中分布的区域是长江干流的沿岸和大宁河区域以及乌江沿岸区域;二是带状展布形式中低山的两侧斜坡区域分布的较为多,在观音峡的背斜呈现出NNW 向的发展,温塘峡的背斜或者附近区域呈现出NNW 向的发展,铁峰山的背斜山地两旁呈现出EW 向发展,并且地质灾害分布的比较密集;三是分布在交通沿线附近,万开公路和涪武公路以及310 国道还有铁路沿线。

2.2.2 垂直分带性滑坡、崩塌、泥石流这三类地质灾害的分布和发育以及发生,通常会形成一种灾害性的组合模式,表现为上部是崩塌,中下部是崩积物的堆积,最后就会因为堆积物的松散而发生滑坡或者泥石流,也就是一种上部崩塌,下部滑坡这种垂直性分布的模式。

也有可能是上部滑坡、下部泥石流,或者上部的崩塌和滑坡、下部的地面塌陷这类的垂直性的分布模式。

2.2.3 层空性重庆地区地层的岩性影响到其地质灾害的分布与发生,呈现一种分布层控性。

侏罗系红层以及三迭系巴东组地层范围内,发生了一半以上的滑坡灾害;砂岩和碳酸盐一类峡谷范围中或者砂岩和碳酸盐覆盖的悬坡和悬崖带的地区中,容易出现崩塌;发育在山区岩溶槽谷中,容易出现塌陷。

彭水山洪原因调查情况汇报

彭水山洪原因调查情况汇报

彭水山洪原因调查情况汇报
近期,彭水地区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山洪灾害,给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

为了深入了解山洪灾害的原因,我们进行了调查,并将调查情况如下汇报:
一、地质条件。

彭水地区地处山区,地势陡峭,地形复杂,容易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大雨过后,地表水流量增大,易导致山洪暴发。

二、气候因素。

彭水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雨水充沛,降雨集中,雨量大,易引发山洪。

此次山洪灾害也正是在夏季雨水集中的时期发生的。

三、人为因素。

在彭水地区,一些地方政府和个人在山区进行了不合理的开发
利用,破坏了山地植被,加剧了土壤流失,导致了山洪的发生。

四、防洪减灾措施不足。

虽然彭水地区有一定的防洪减灾措施,但由于山区地势复杂,防洪设施不完善,无法有效应对山洪灾害,导致了此次山洪灾害的发生和严重后果。

五、应对措施。

为了避免类似山洪灾害的再次发生,我们建议加强对山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工作,加大对山地植被的保护力度,加强防洪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提高山洪灾害的防范能力。

六、结语。

山洪灾害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山洪灾害的研究,提高山洪灾害的防范和减灾能力,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以上就是彭水山洪原因调查情况的汇报,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类似灾害再次发生。

彭水县环境规划

彭水县环境规划

2 概况2.1 自然环境概况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地处渝东南部边缘大娄山褶皱带中低山区、乌江的下游,介于东经107°48′46″-108°35′12″,北纬28°57′35″—29°50′35″之间,东西宽77.88km,南北长96.42km,总幅员面积3903km2。

彭水北连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东北接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东连黔江区,东南接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南邻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西南连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西连武隆县,西北与丰都县接壤。

彭水境内地貌类型复杂,自然环境各异,跨武陵山脉和大娄山脉各一部,为中低山地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山大岭高,河谷深切,构成“两山夹一槽”的地貌特征。

区域内丘陵河谷区占13.39%,低山区占52.88%,中山区占34.03%。

最高点为七曜山大王洞,海拔1859.60m;最低点为共和乡木棕河入口处,海拔190m,相对高度差1669.60m。

彭水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雾多、光照偏少;气候立体差异大。

年无霜期从沿江河谷的312天减至中山区的235天,低中山区受山脊和云雾阴挡,年日照时数要比平坝约少四分之一。

年平均气温17.6℃。

雨量丰富,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1224.0mm,其中5—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7.5%。

彭水境内河流属长江水系乌江流域,径流补给以雨水为主。

乌江在彭水县境内流长64km,多年平均年径流量375亿m3;主要支流有郁江、芙蓉江、诸佛江、长溪河、中井河。

在距离县城上游约11km处的乌江干流建有目前重庆市最大的水利能源项目—乌江彭水电站。

彭水境内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动植物丰富多彩,乌江画廊、芙蓉江生态区、神龙谷探险、郁山盐丹文化和茂云山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

主要矿产资源有煤、萤石、石英砂岩、地热、水泥用灰岩(石灰岩)、矿泉水、重晶石、铁矿、硫铁矿等。

重庆常见洪水灾害原因分析

重庆常见洪水灾害原因分析

重庆常见洪水灾害原因分析重庆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大城市,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常常面临洪灾的威胁。

洪水灾害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基于这些因素,对重庆常见洪水灾害的原因进行分析。

首先,降雨是引起洪灾的主要因素之一。

重庆位于长江上游地区,气候湿润,年降水量较大。

夏季和秋季是降水集中的时段,而降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是引发洪灾的关键。

强降雨会导致江河水位迅速上涨,超过河道容量,造成洪水泛滥。

此外,重庆地形复杂,山区多,降雨通过地表径流和河流汇集,进一步加剧了洪水的形成。

其次,地质构造和岩溶地貌是加剧洪水威力的因素。

重庆位于喀斯特地区,地下水循环难以形成完善的水资源供应系统,同时也会因为地下岩溶塌陷而导致排水系统堵塞。

在降雨过程中,地下水不易渗透,而流向山脚下,造成大量地表径流。

此外,喀斯特地区多洞穴、断层等地质构造,使地下水和地表水相互连接,进一步加大了水灾的危险性。

第三,城市化过程中的不合理建设和规划也是洪水成灾的原因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重庆市规模不断扩大,建设用地不断增加,土地的自然保持能力下降。

大量的建筑物、道路和水泥化的地表无法有效地吸收和渗透降雨水,导致地表径流增加,进而加剧了洪水的发生。

同时,城市内的排水系统也无法及时将雨水排出,进一步加剧了洪灾的危害。

第四,人类活动的不合理行为也是洪水灾害的重要原因。

在重庆,一些地方存在乱砍乱伐、过度开采地下水、不当使用土地等行为。

这些行为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并破坏了土地的保持能力。

例如,乱砍乱伐造成了山地植被减少,增加了水土流失的风险;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进而影响了地下水补给与排水能力。

这些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了洪水的发生和影响。

综上所述,降雨、地质构造和岩溶地貌、城市化过程中的不合理建设和规划、以及人类活动的不合理行为是重庆常见洪水灾害的主要原因。

只有深入分析和研究这些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够有效地减少洪灾的发生和影响。

重庆市彭水县地质灾害防治

重庆市彭水县地质灾害防治

重庆市彭水县地质灾害防治金土工程总体规划(2009-2015年)提交单位:重庆市彭水县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编制单位: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7地质队编制日期:2008年12月重庆市彭水县地质灾害防治金土工程总体规划(2009-2015年)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组长:蒋承谷彭水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副组长:赵朝军彭水县国土房管局局长成员:徐德坤彭水县国土房管局党组成员廖宇章彭水县地质环境监测站站长游廷安重庆市地勘局107地质队副队长柳茂盛重庆市地勘局107地质队地勘院副院长规划编制技术组:组长:徐德坤彭水县国土房管局党组成员副组长:廖宇章彭水县地质环境监测站站长游廷安重庆市地勘局107地质队高级工程师成员:陈明岩彭水县地质环境监测站冉光友彭水县地质环境监测站何小勇彭水县地质环境监测站柳茂盛重庆市地勘局107地质队高级工程师李应平重庆市地勘局107地质队工程师张文重庆市地勘局107地质队助理工程师调查人员:张文李应平向志勇张传凯重庆市彭水县地质灾害防治金土工程总体规划(2009~2015年)内审意见2008年11月,重庆市地勘局107地质队受重庆市彭水县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的委托,承担了彭水县地质灾害防治金土工程总体规划编制项目。

彭水县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项目组在2008年度彭水县地质灾害直接威胁区域划定基础上,进行了野外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

2008年12月25日,由重庆市地勘局107地质队总工办组织内审专家对该项目进行内部审查,内审专家在听取了项目组成员的介绍后,经充分讨论,形成意见如下:1、该规划报告是在野外认真调查和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编制完成的,内容丰富,规划依据明确,图件清晰、美观。

2、报告根据收集和实际调查的丰富资料,对区内的地质灾害稳定性进行了论述,报告详细论述了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和主要特征,基本查明了彭水县的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的类型、数量、规模、危害、分布规律、稳定性和发展趋势。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6年度地质灾害防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6年度地质灾害防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6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法规类别】地质矿产综合规定【发文字号】彭水府办发[2016]27号【发布部门】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政府【发布日期】2016.03.23【实施日期】2016.03.23【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6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彭水府办发[2016]27号)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县府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彭水自治县2016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已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2016年3月23日彭水自治县2016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根据《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县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彭水府办发〔2012〕230号)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情况我县地质构造复杂,各种断层、裂隙、褶曲、软弱层、软弱结构面发育,地貌类型多样,全县以中低山区地貌为主,山高、谷深、坡陡,加之近年来境内各类建设活动增加,人类工程活动十分强烈,高切坡、高边坡、深填方众多,地质环境十分脆弱。

全县3895平方公里幅员面积全为地质灾害易发区,其中高易发区729.4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8.7%;中易发区2402.8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1.6 %;低易发区770.7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9.7%。

同时我县属亚热带湿润气候,降雨丰沛,多大暴雨天气,致使我县地质灾害十分频繁,是重庆市的重灾区之一。

截至目前,全县已查明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448处,分布于全县38个乡镇(街道),共危及约4198户、18963人,危及财产数亿元。

从灾害类型看,我县地质灾害隐患主要以滑坡(包括不稳定斜坡、高边坡)为主,其次为危岩(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泥石流等。

我县地质灾害具有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等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彭水县地质灾害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工程建设如火如荼。

在汛期持续强降雨影响下,丘陵山区地带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彭水县作为重庆市地质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受地质灾害影响尤为严重。

本文通过对已有成果资料的的收集整理,对重庆市彭水县地质灾害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合彭水县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思路,对彭水县地质灾害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区域概况
1.1自然地理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地带,重庆市东南部,处乌江下游,属武陵山中山区。

东靠黔江区,南接酉阳和贵州省的道真、务川、沿河县,西临武隆县,北与石柱、丰都及湖北利川接壤。

地理坐标为:北纬28°57′-29°51′、东经107°48′-108°36′之间,东西宽78公里,南北长96.40公里,幅员面积3905.22平方公里。

彭水县地处长江一级支流乌江的下游,辖39个乡(镇),10个国土片区所。

彭水县地处乌江、郁江交汇处,国道 319线、渝怀铁路和渝湘高速公路横穿县境,省际公路彭(水)务(川)线、彭(水)利(川)线与县际公路石(柱)彭(水)线、彭(水)酉(阳)线呈中心辐射。

另有乌江航线68公里,流经彭水县主城,上通龚滩进贵州,下达涪陵入长江。

其综合交通运输已成为渝东南片区的枢纽。

1.2气象水文
彭水县气候属中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类型,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山地立体气候特征十分明显。

该县多年平均气温17.6°,最高年平均气温18.3°,最低年平均气温17.0°,极端最低气温-3.8°,极端最高气温44.1°(1953年8月19日),高山与低谷气温相差10-14℃。

多年平均降雨量1224.0mm,最大年降雨量1600.9mm ,最小年降雨量为最大降雨量的57%。

特别是2007年6月23—24日,在22小时内降雨量达213mm,是彭水县气象站建站65年以来的最大降雨量,彭水县地质灾害绝大多数都是在汛期发生的,降雨是诱发本地区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

彭水县总的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多集中,光照偏少云雾多,春来较早多夜雨,夏季炎热多伏旱,秋季凉爽多绵雨,冬无严寒少霜雪。

无霜期长,具有典型的季风气候特征。

早春季节,冷空气活动频繁,常有局部大风、冰雹;初夏常有连阴雨;盛夏多伏旱,常有酷暑;秋季多绵雨;冬季少雪无严寒,日平均气温都在0℃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