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水果标准园创建规范
国家石榴标准果园建设标准(完整)

国家石榴标准果园建设标准本标准规定了石榴标准果园的建设标准,内容主要包括综合指标、果园的环境条件与选园标准、品种和砧木选择、栽植、土肥水管理、树形管理、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治、果实采收、防寒工作、果品分级包装和冷藏、果品的流通和品牌创建、果园档案管理等技术标准。
1 综合指标1.1 产量要求丰产稳产,范围。
1.2 果实质量果品质量达到品种特征要求,符合无公害水果质量标准。
商品果率95%以上,优质果率80%以上。
1.3 树体中庸健壮,新梢年平均生长量25cm以上;果树投影覆盖率为70%~80%;秋后保叶率90%以上。
1.4管理制度有完善的果品质量控制和追溯体系,果园信息化系统和果农服务培训系统健全。
2 果园的环境条件与选园标准2.1 环境条件标准石榴园产地要选在生态条件良好、远离污染源,符合无公害水果食品标准对水果产地环境条件的要求,无公害石榴园地的环境条件参考NY 5013(苹果)的规定。
果园土层厚度1m以上,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1%以上,土质疏松,通透性良好,pH值6.5~7.5,地下水位1m以下,坡度15°以下,年最低气温-12℃以上,灌溉和排水条件良好的砂壤土建园。
山地建园,要选择背风向阳的南坡,温暖的小气候能为石榴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平原地带建园时,要选择排水条件良好交通便利的地段建园。
选择园地时要避免选择重茬地,重茬地栽植时应避开原来的老树穴,多施有机肥。
现有石榴园升级改造,要选择基础条件好,园相整齐,树形基本一致的果园。
2.2 选园标准主要内容包括园地规模及行向、小区的设计、道路与排灌系统、防护林的设置和附属建筑设施等。
通常石榴树栽植面积应占园地总面积的85%以上,其它非生产用地不应超过总面积的15%。
2.2.1 园地规模及行向园地应集中连片,面积在500亩以上。
平地采用南北行向,或按山坡地栽植行沿等高线延长。
2.2.2 小区划分小区按照地形、小气候和交通条件等因素进行划分,平地面积25~30亩,山坡地8~15亩。
桃标准果园建设国家标准

桃标准果园建设国家标准主要内容包括综合指标、果园的环境条件和选园标准、品种和砧木选择、栽植、土肥水管理、树形管理、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治、果实采收、果品的分级包装和冷藏、果品的流通和品牌创建、果园生产档案管理等技术标准。
一、综合指标1、产量。
要求丰产、稳产,范围1.5~2吨/每亩。
2、果实质量。
果品质量达到品种特征要求,符合无公害水果质量标准。
商品果率95%以上,优质果率80%以上。
3、树体。
中庸健壮,新稍年平均生长量厘米以上果树投影覆盖率为70-80%,;秋后保叶率90%以上。
4、管理制度。
有完善的果品质量控制和追溯体系,果园信息化系统和果农服务培训系统健全。
二、果园环境1、环境条件。
选择生态环境良好、远离污染源,产地空气环境质量、产地灌溉水质量、大气质量都按照《NY5113-2002无公害食品桃产地条件》执行。
符合适宜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年日照时数和休眠期小于7.2℃达到600小时以上要求。
以土壤疏松、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为好,PH值在4.5~7.5均可种植,但以5.5~6.5微酸性为宜,土壤盐分含量每公斤小于1克;土壤有机质含量每公斤最好大于10克,不宜在重茬地种植,地下水位在1米以下。
2、选园标准。
园地的规模和行向、小区的设计、道路与排灌系统、防护林设置和附属建筑设施等,非生产用地不得超过园区面积的15%。
①园地的规模和行向。
园地应该集中连片,面积在500亩以上,平地采用南北方向。
山坡地栽植行沿等高线方向②小区划分。
按照地形、小气候和交通条件等因素划分,平地面积25-30亩,山坡地8-15亩。
③道路系统设置。
道路系统由主路、支路和田间作业道组成。
一般主路宽5~7米,支路宽4~5米,作业道宽1~2米,主道与当地干线公路相通。
④排灌系统设置。
包括排水和灌水,旱能浇、涝能排。
蓄水灌溉果园应配套修建蓄水池,沟渠与蓄水池相连。
井水灌溉果园,每100亩地要有1~2口井。
建立配套的管道灌溉系统,最好建立完善的滴管、喷灌或渗灌等节水栽培措施。
农业部园艺作物标准园

农业部园艺作物标准园
园艺作物标准园是指按照农业部制定的标准,进行规范化种植和管理的园艺作物生产基地。
园艺作物标准园的建设,对于推动园艺作物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提高园艺作物的品质和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将从园艺作物标准园的建设要求、管理措施和标准化生产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园艺作物标准园的建设要求包括场地选择、土壤改良、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场地选择应远离工业区和污染源,土壤改良要注重有机质的添加和土壤调理,设施建设要符合园艺作物的生长需求,环境保护要做好农药、肥料的合理使用和废弃物的处理等工作。
其次,园艺作物标准园的管理措施主要包括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施肥管理和水肥一体化等方面。
种植管理要做好地块的规划和作物的轮作,病虫害防治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施肥管理要科学施肥,水肥一体化要实现水肥同步、科学用水。
最后,园艺作物标准园的标准化生产主要包括生产计划、作业标准、质量控制和安全生产等方面。
生产计划要科学合理,作业标准要规范统一,质量控制要严格把关,安全生产要做到预防为主。
园艺作物标准园的建设和管理,对于提高园艺作物的品质和产量,推动园艺作物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各地园艺作物生产企业和种植户,能够按照农业部的标准要求,积极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为我国园艺作物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国家苹果标准果园建设标准

国家苹果标准果园建设标准本标准规定了苹果标准果园的建设标准,内容主要包括综合指标、果园的环境条件与选园标准、品种和砧木选择、栽植、土肥水管理、树形管理、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治、果实采收、果品分级包装和冷藏、果品的流通和品牌创建、果园档案管理等技术标准。
1 综合指标1.1 产量要求丰产稳产,范围2.5~4吨/亩。
1.2果实质量果品质量达到品种特征要求,符合无公害水果质量标准。
商品果率95%以上,优质果率80%以上。
平均单果重大果型200g以上,中果型180g以上,小果型160g以上。
大果型80mm以上果实不低于60%,75mm以上果实不低于90%,中果型75mm以上果实不低于60%,70mm 以上果实不低于90%。
小型果75mm以上不低于50%,70mm以上不低于80%。
果面平均着色面积,嘎啦大于50%,红星系大于85%,富士系大于70%。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12%~14%以上;病虫果率5%以下。
1.3 树体中庸健壮,新梢年平均生长量25cm以上;果树投影覆盖率为70%~80%;秋后保叶率90%以上。
1.4 管理制度有完善的果品质量控制和追溯体系,果园信息化系统和果农服务培训系统健全。
2 果园的环境条件与选园标准2.1 环境条件标准苹果园要选在生态条件良好,远离污染源,并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农业生产区域。
果园环境应符合无公害食品苹果产地环境条件(NY5013—2001)的要求,特别是空气、水、土壤条件要按照附表1—3中所要求的标准执行。
园地坡度小于15°。
土壤以黄绵土、沙壤土为宜,土层厚度2 m 以上,土壤肥沃,地下水位在2 m以下。
2.2 选园标准主要内容包括园地规模及行向、小区的设计、道路与排灌系统、防护林的设置和附属建筑设施等。
通常苹果树栽植面积应占园地总面积的85%以上,其它非生产用地不应超过总面积的15%。
2.2.1 园地规模及行向园地应集中连片,面积在1000亩以上。
平地采用南北行向,或按山坡地栽植行沿等高线延长。
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工作规范-蔬菜

14.41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对日蔬菜出口量变化情况
2008年
二是通过标准园创建,转变园艺 产业发展方式,保障园艺产品有效供给
粮经协调发展的任务越来越艰巨
粮经作物播种面积(亿亩) 1988年 1990年 1992年 1994年 1996年 1998年 2000年 2002年 2004年 2006年 2008年
• 合作社种植面积,为社员基地面积,提供社 员种植面积清单供抽查。
(一)规模化种植
美国农民蔬菜规模化、产业化模式
• 一是农业合作社 。上世纪20年代就已大量建立 ,由农场主共同 投资兴办,最初是代购代销、产品销售后付款,后来不少发展成 为产加销一体的企业。该种模式在美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 二是农工商综合公司。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不少工商企业投资蔬 菜生产,建立了不少农工商一体综合公司。优点是减少中间环节、 利益最大化,但投入大、风险大,很难做大做强,竞争力有限。 该模式比重不大。
三是通过标准园创建是,提高园艺业 产业化水平,增强竞争力。
(据华中师范大学徐勇等)
• 生存困难。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 盾越来越突出,很难与销区建立 相对固定的供货渠道、占有相对 稳定的市场份额。
• 做不大。规模效益差,抗御风险 的能力弱,难以自我积累自我发 展。
• 做不强。面对千家万户,生产管 理、技术推广、质量监管难度大, 严重制约了蔬菜技术水平、产品 质量以及竞争力的提高。
一是通过标准园创建,提高园艺 产品质量,保障人们消费安全。
从国内看,消费者对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
当时,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结果显示 , 蔬菜、果品、茶叶合格率均在95%左右,总体上 产品质量是安全的、食用是放心的。但仍有5%的 产品不合格,尤其是芹菜、油菜、豇豆等蔬菜农 残监测合格率长期偏低 。这部分产品数量不多, 但负面影响大,社会关注度高。
国家苹果标准果园建设标准

国家苹果标准果园建设标准本标准规定了苹果标准果园的建设标准,内容主要包括综合指标、果园的环境条件与选园标准、品种和砧木选择、栽植、土肥水管理、树形管理、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治、果实采收、果品分级包装和冷藏、果品的流通和品牌创建、果园档案管理等技术标准。
1 综合指标1.1 产量要求丰产稳产,范围2.5~4吨/亩。
1.2果实质量果品质量达到品种特征要求,符合无公害水果质量标准。
商品果率95%以上,优质果率80%以上。
平均单果重大果型200g以上,中果型180g以上,小果型160g以上。
大果型80mm以上果实不低于60%,75mm以上果实不低于90%,中果型75mm以上果实不低于60%,70mm以上果实不低于90%。
小型果75mm以上不低于50%,70mm以上不低于80%。
果面平均着色面积,嘎啦大于50%,红星系大于85%,富士系大于70%。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12%~14%以上;病虫果率5%以下。
1.3 树体中庸健壮,新梢年平均生长量25cm以上;果树投影覆盖率为70%~80%;秋后保叶率90%以上。
1.4 管理制度有完善的果品质量控制和追溯体系,果园信息化系统和果农服务培训系统健全。
2 果园的环境条件与选园标准2.1 环境条件标准苹果园要选在生态条件良好,远离污染源,并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农业生产区域。
果园环境应符合无公害食品苹果产地环境条件(NY5013—2001)的要求,特别是空气、水、土壤条件要按照附表1—3中所要求的标准执行。
园地坡度小于15°。
土壤以黄绵土、沙壤土为宜,土层厚度2 m以上,土壤肥沃,地下水位在2 m以下。
2.2 选园标准主要内容包括园地规模及行向、小区的设计、道路与排灌系统、防护林的设置和附属建筑设施等。
通常苹果树栽植面积应占园地总面积的85%以上,其它非生产用地不应超过总面积的15%。
2.2.1 园地规模及行向园地应集中连片,面积在1000亩以上。
平地采用南北行向,或按山坡地栽植行沿等高线延长。
果树标准园实施方案

果树标准园实施方案一、前言。
果树标准园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果树种植园区。
它不仅可以提高果树的产量和品质,还可以促进果树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制定果树标准园实施方案对于果树种植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施目标。
1.提高果树产量和品质,实现稳定增产。
2.优化果树品种结构,提高果树的抗逆能力和适应性。
3.改善果树栽培管理技术,降低病虫害发生率。
4.推动果树种植业的现代化发展,提升果树产业竞争力。
三、实施步骤。
1.确定规划布局,根据果树种植区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合理确定果树标准园的规划布局,包括果树种植区的划分、果树品种的选择和配置等。
2.土壤改良和施肥,对果树标准园的土壤进行测试分析,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和矿质肥料,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为果树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3.科学浇水和灌溉,根据果树的生长发育需要,科学制定浇水和灌溉方案,合理利用水资源,保证果树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4.病虫害防治,采取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加强果树标准园的病虫害监测和防治工作,保障果树的健康生长。
5.规范管理和技术培训,建立果树标准园的管理制度,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开展果树栽培管理技术培训,提高果农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四、实施保障。
1.政策支持,加大对果树标准园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为果树标准园的建设和管理提供政策保障。
2.技术支持,加强果树标准园建设的技术支持,组织开展果树栽培管理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为果树标准园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
3.资金支持,加大对果树标准园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资金、专项资金等渠道,为果树标准园的建设和管理提供资金保障。
五、总结。
果树标准园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提高果树产量和品质,促进果树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各地相关部门和果农朋友们能够认真贯彻实施,推动果树标准园建设取得更好的效果。
同时,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大对果树标准园建设的政策、技术和资金支持力度,共同推动果树标准园建设迈上新台阶。
(完整word版)国家苹果标准果园建设标准

国家苹果标准果园建设标准本标准规定了苹果标准果园的建设标准,内容主要包括综合指标、果园的环境条件与选园标准、品种和砧木选择、栽植、土肥水管理、树形管理、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治、果实采收、果品分级包装和冷藏、果品的流通和品牌创建、果园档案管理等技术标准。
1 综合指标1.1 产量要求丰产稳产,范围2.5~4吨/亩。
1.2果实质量果品质量达到品种特征要求,符合无公害水果质量标准。
商品果率95%以上,优质果率80%以上。
平均单果重大果型200g以上,中果型180g以上,小果型160g以上。
大果型80mm以上果实不低于60%,75mm以上果实不低于90%,中果型75mm以上果实不低于60%,70mm 以上果实不低于90%。
小型果75mm以上不低于50%,70mm以上不低于80%。
果面平均着色面积,嘎啦大于50%,红星系大于85%,富士系大于70%。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12%~14%以上;病虫果率5%以下。
1.3 树体中庸健壮,新梢年平均生长量25cm以上;果树投影覆盖率为70%~80%;秋后保叶率90%以上。
1.4 管理制度有完善的果品质量控制和追溯体系,果园信息化系统和果农服务培训系统健全。
2 果园的环境条件与选园标准2.1 环境条件标准苹果园要选在生态条件良好,远离污染源,并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农业生产区域。
果园环境应符合无公害食品苹果产地环境条件(NY5013—2001)的要求,特别是空气、水、土壤条件要按照附表1—3中所要求的标准执行。
园地坡度小于15°。
土壤以黄绵土、沙壤土为宜,土层厚度2 m 以上,土壤肥沃,地下水位在2 m以下。
2.2 选园标准主要内容包括园地规模及行向、小区的设计、道路与排灌系统、防护林的设置和附属建筑设施等。
通常苹果树栽植面积应占园地总面积的85%以上,其它非生产用地不应超过总面积的15%。
2.2.1 园地规模及行向园地应集中连片,面积在1000亩以上。
平地采用南北行向,或按山坡地栽植行沿等高线延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部水果标准园创建规范(试行)按照农业部水果标准园创建方案的要求,为规范创建工作,统一验收标准,特制定本规范。
一、园地要求(一)环境条件。
标准园的土壤、空气、灌溉水质量符合无公害食品相关水果产地环境条件行业标准。
(二)标准园规模。
集中连片面积1000亩以上。
(三)功能区布局。
生产资料存放、生产区、生活区布局合理。
具备采后处理、产品初步检测等设施设备。
(四)果园基础设施。
交通便利,园内水、路设施配套,做到涝能排、旱能灌,果园主干道硬化,能通过运输车辆。
园区主干道入口处设立植物检疫警示牌。
(五)栽培模式根据各地的生态条件和和生产实际,选择适宜的栽培模式(露地、促成、延迟、避雨),具备必要的促成、延迟、避雨、防寒、防风设施。
二、栽培管理要求(六)品种和砧木选择。
选用抗逆性强、抗病、优质、高产、商品性好、适合市场需求的品种。
同一果园,要求主栽品种一致,纯度99%以上。
除果园土壤类型或抗病性等特定需要外,同一个果园,相同的接穗品种应采用相同的无病毒砧木,砧木纯度98%以上。
无检疫性病虫为害。
(七)土壤管理。
适宜采用生草栽培的果园,在适宜季节应采取生草栽培或种植绿肥,要求草和绿肥种类与果树没有共生性病虫害,且为浅根、矮秆和非藤蔓类。
适宜覆盖的果树,旱季或冬季提倡树盘覆盖或全园覆盖。
保持树盘下及周边地表疏松。
地表严重板结的,在非雨季适度中耕。
(八)肥水管理。
根据年周期内不同物候期对肥料的需要量和土壤肥力情况进行施肥,果树施肥分为基肥、追肥和根外追肥三种方式,力争做到配方施肥。
施肥原则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保持或增加土壤肥力及土壤微生物的活性。
所施用的肥料不应对果园环境和果实品质安全产生不良影响。
灌水时期、方法、用量合理。
提倡节水灌溉(喷灌、滴灌),科学合理用水。
(九)花果管理。
综合应用土肥水管理和植保措施,维持正常开花结果,无明显大小年。
产量连续3年高于当地省(市、区)相同树龄果园平均水平20%以上。
果实形状、大小、颜色、外观等基本整齐,优质果率80%以上。
果实内在品质达到该品种的固有特征。
(十)树体管理。
合理密植或通过间伐、修剪等措施控制树冠。
株间无严重交叉。
树冠通风透光良好,无严重枝叶重叠,树冠内病虫害枝和枯枝少。
植株生长整齐,树冠大小、高度、树形基本一致。
无严重病虫害树,缺株率≤2%。
(十一)病虫防控。
采用农业、物理、生物、化学等综合防治措施,全面应用杀虫灯、性诱剂和粘虫色板,病虫危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
科学使用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或其他禁限用农药。
实行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
(十二)采收。
严格执行农药、化肥施用后采收安全间隔期,不合格的产品不得采收上市。
根据果实成熟度、用途和市场需求综合确定采收期,杜绝早采。
成熟期不一致的品种,应分期采收。
采收时,轻拿轻放,避免碰伤。
具有出口订单的果园依据果品计划供应市场的时间按成熟度确定采收期,采后尽快运输并进行预冷等加工处理。
(十三)清园。
将残枝落叶、果袋等废弃物及杂草清理干净,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并进行越冬病虫害的防治,保持果园清洁。
三、采后处理要求(十四)设施设备。
配置必要的预贮间、分级、包装等采后商品化处理场地及配套的设施,如田间临时存放,应建有遮阳棚等简易设施。
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冷链系统,实行运输、加工、销售全程冷藏保鲜。
(十五)分等分级。
按照水果等级标准,统一进行分等分级,确保同等级水果的质量、规格一致。
(十六)包装与标识。
产品须经统一包装、标识后方可销售。
标识应当按照规定标明产品的品名、产地、生产者、生产日期、采收期、产品质量等级、产品执行标准编号等内容。
包装材料不得对产品造成二次污染。
四、产品要求(十七)安全质量。
产品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十八)产品认证。
通过无公害食品水果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有条件的积极争取通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GAP 认证及地理标志登记。
(十九)产品品牌。
产品须统一品牌,且有一定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
商标通过工商部门注册。
五、质量管理要求(二十)农药化肥管理制度。
农药购买、存放、使用及包装容器回收处理,实行专人负责,建立进出库档案。
(二十一)生产档案记录制度。
统一印发生产档案本,有较为完整的生产管理档案记录,包括使用的农业投入品的名称、来源、用法、用量和使用日期,病、虫、草害及重要农业灾害发生与防控情况,主要管理技术措施,产品收获日期。
档案记录保存二年以上。
(二十二)产品检测与准出制度。
配备必要的常规品质检查设备和农药残留速测设备,对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测定和农药残留进行检测,检测不合格的产品一律不得上市销售,销售的产品要有产地准出证明。
(二十三)质量追溯制度。
对标准园内生产者和产品进行统一编码,统一包装和标识,有条件的应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产品质量查询。
有条件的地区,需要记载果树营养诊断数据和施肥及矫正方案,确保从生产源头上控制果品产量质量。
六、其他要求(二十四)明确实施主体。
标准园创建的主体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或龙头企业。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注册登记,并规范运行。
标准园要确定技术员和指导专家,负责技术指导和果农培训等相关工作。
(二十五)树立创建标牌。
按照农办农[2009]120号文要求的标牌大小、格式和内容,树立标牌,标明创建规模、树种、品种、生产目标、关键技术、技术负责人、管理责任人等。
(二十六)普及生产规程。
每类水果都要制定先进、实用、操作性强的生产技术规程;生产技术规程要印发到每个种植户,张挂到标准园醒目位置,要切实按照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田间管理。
(二十七)建立工作档案。
创建方案、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技术规程、生产档案、产品质量检测报告、工作总结等文件资料要齐全、完整,并分类立卷归档。
附件3:农业部茶叶标准园创建规范(试行)按照农业部茶叶标准园创建方案的要求,为规范创建工作,统一验收标准,特制定本规范。
一、园地要求(一)环境条件。
应远离公路干线200m以上,与其他作物地块间建有隔离带。
茶园应为平地或缓坡,坡度在25°以下,其中坡度15°-25°的茶园需建立等高梯级园地。
土壤pH 值4.5-6.0,土层有效深度1m以上,土壤疏松、肥沃,通透性良好,排灌条件良好。
标准园的土壤、空气、灌溉水质量符合无公害食品茶叶产地环境条件行业标准(NY5020-2001)。
(二)标准园规模。
集中连片面积1000亩以上。
(三)功能区布局。
生产资料存放、生产、加工、包装、检验、贮藏等设施齐全,布局合理,满足生产需要。
标准茶园离茶叶初制厂的直线距离5km以内,茶叶加工厂应与办公、生活区隔离。
(四)茶园基础设施。
园内水、路设施配套,建有排、蓄、灌水系统,能灌能排。
有条件的茶园建立喷灌或滴灌等现代节水灌溉系统。
建有茶园道路系统,有主干道、支道、操作道等,能适应机械化生产要求。
二、栽培管理要求(五)品种选择。
应选用抗逆、优质、高产、适制性好、商品性好和适合市场需求的品种,80%采用无性系苗木,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六)种植。
采用双行或单行条栽的方式种植,行距以1.2-1.8米为宜。
(七)土壤耕作。
根据茶园的类型、土壤和气候条件等,合理采用浅耕、中耕、深耕和免耕等耕作技术,避免土壤板结,改善土壤通透性,促进肥力改善。
有条件的配备耕作机,提倡使用茶园耕作机械完成耕作作业和进行茶园地表覆盖。
修剪枝、叶应全部回归茶园,增加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回归有效养分。
(八)水肥管理。
应用节水灌溉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加强养分综合管理,有机肥与化肥配合,基肥和追肥配合,按需施肥。
(九)病虫防控。
配备至少1名植保人员,负责制定防治计划、确定防治技术;负责农药采购、使用、贮藏、处理和防治指导工作,并记录防治档案。
实行统防统治,及时控制茶树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按照病虫害防治指标和防治适期,采取农业、物理、生物和化学等技术防治病虫害,全面应用杀虫灯、性诱剂和粘虫色板,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选用推荐农药,不得使用禁限用农药。
建立病虫防治档案,记录防治时间、地块、防治目的、防治措施、投入品名称、剂量、防治效果、操作人等。
(十)树冠管理。
根据茶树生长发育特点和茶园环境条件,合理运用定型修剪、轻修剪、重修剪等技术措施,培养结构合理、长势健壮的树冠,常规条栽茶园覆盖度在80%以上(立体采摘茶园除外);配备单人修剪机或双人修剪机进行机械化修剪。
(十一)采摘。
按照产品标准要求,适时采收,适宜机采的茶园推行机采。
严格按照农药、化肥施用采收安全间隔期进行采摘。
三、加工要求(十二)设施设备。
加工厂能满足标准化、清洁化生产的要求。
初制加工应根据所加工的茶叶产品的不同,配备相应的厂房、工艺和设备;精制加工应力求达到标准化、清洁化、连续化、自动化生产的要求。
加工应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
(十三)分类处理。
不同批次鲜叶、在制品和干茶要分别摊放和贮存。
(十四)分等分级。
按照茶叶等级标准,统一进行分等分级,保证同等级茶叶的质量一致。
(十五)包装与标识。
产品须经统一包装、标识后销售。
包装材料必须符合《食品包装用原纸卫生标准》(GB11680)要求,并有明显标识。
标识内容按国家相关规定执行,至少标明产品的品名、产地、生产者、生产日期、保质期、产品质量等级、净含量、产品标准代号等内容。
四、产品要求(十六)安全质量。
产品质量安全指标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十七)产品认证。
通过无公害食品茶叶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有条件的积极争取通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GAP 认证及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
(十八)产品品牌。
产品须统一品牌,且有一定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
商标通过工商部门注册。
五、质量管理要求(十九)农药管理制度。
农药购买、存放、使用及包装容器回收处理,实行专人负责,建立进出库档案。
(二十)档案记录制度。
统一印发生产档案本,详细记载使用农业投入品的名称、来源、用法、用量和使用、停用的日期,病虫草害发生与防治情况,产品收获日期。
档案记录保存二年以上。
(二十一)产品检测制度。
对标准园茶叶进行检测,凡不符合国家或行业茶叶质量安全标准的产品一律不准销售,销售的产品要有产地准出证明。
(二十二)质量追溯制度。
对标准园内生产者和产品进行统一编码,统一包装和标识,有条件的应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产品质量查询。
六、其他要求(二十三)明确实施主体。
标准园创建的主体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或龙头企业。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注册登记,并规范运行。
标准园要确定技术员和指导专家,负责技术指导和茶农培训等相关工作。
(二十四)树立创建标牌。
按照农办农[2009]120号文要求的标牌大小、格式和内容,树立标牌,标明创建规模、目标、关键技术、技术负责人、工作责任人等。
(二十五)普及生产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