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体征指标的识别和判断
生命体征是指

生命体征是指生命体征是指人体内部的生理功能活动所产生的可以被直接观察或测量的指标。
人体的生命体征可以反映身体各种系统的功能状态,是医学诊断和监测的重要依据。
常见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和瞳孔反应等。
这些生命体征在人体生理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医护人员了解病患的病情和身体状况,指导诊断和治疗。
体温体温是人体内部环境的重要指标,是衡量机体代谢活动和调节能力的重要参数。
正常人的体温范围通常在36.5°C~37.2°C之间,受到环境温度、运动、饮食、情绪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疾病和病情变化会引起体温的升高或降低,因此体温是医学诊断中重要的生命体征之一。
脉搏脉搏是心脏每搏动一次将血液推送至动脉的脉动,通过触摸动脉上的脉搏可以了解心跳的频率和节律。
脉搏速率、强弱、节律等特征可以反映心脏的功能状态,是评估心血管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
呼吸呼吸是人体获取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的生理过程,呼吸频率和深度可以反映肺部功能和血氧饱和度。
正常成年人的呼吸频率约为每分钟12~20次,但受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因素影响。
异常的呼吸频率或模式可能提示患者存在肺部疾病或其他系统问题。
血压血压是心脏收缩和舒张时在动脉内施加的压力,通常以毫米汞柱(mmHg)为单位表示。
血压的高低可以反映心脏和血管系统的功能状态,长期高血压会增加心脏病、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血压监测是许多疾病管理的重要手段。
瞳孔反应瞳孔是眼睛中的黑色圆孔,可以调节进入眼睛的光线量。
瞳孔的大小和对光的反应往往受到自主神经系统的控制,因此可以反映身体的自主调节功能和神经系统状态。
医学上通过检查瞳孔的大小、对光的反应等特征来评估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
总结而言,生命体征是医疗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标,能够帮助医护人员了解患者身体的状况,指导诊断和治疗。
通过对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和瞳孔反应等生命体征的监测和分析,医护人员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提供有效的医疗服务。
测量生命体征的方法

测量生命体征的方法测量生命体征是用于评估个体身体状况和功能的方法。
这些指标的测量可以帮助医疗人员评估和监测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包括心率、体温、血压和呼吸频率等。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测量生命体征的方法:1. 心率测量:心率一般是通过测量脉搏来确定的。
常见的方法是将两个指尖放在动脉上(如颈动脉、腕动脉等)并计算每分钟的跳动次数。
也可以使用心率监测设备来实时监测心率。
2. 体温测量:体温是反映身体热量的指标。
最常见的测量方法是使用体温计在舌下测量口腔温度。
其他测量方法包括腋下、直肠和额温测量。
现代技术还包括无接触式红外测温仪等。
3. 血压测量:血压测量常用于评估心血管健康和血液循环功能。
最常见的方法是使用血压计和听诊器测量上臂动脉的收缩压和舒张压。
手动测量需要经过专业培训和经验,也可使用电子式血压计进行自动测量。
4. 呼吸频率测量:呼吸频率是指每分钟呼吸的次数。
常见的测量方法是观察胸部的上下运动或计算每分钟的呼吸次数。
可以通过肺功能测试或使用电子设备进行更准确和实时的测量。
除了以上几种基本的生命体征测量方法外,现代医疗技术还发展了许多更先进的方法,可以提供更详细和准确的生命体征数据。
例如,心电图可以记录心脏的电活动和节律,以评估心脏功能和心律是否正常。
脑电图可以测量大脑的电活动,并用于诊断脑部疾病和监测神经系统活动。
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可以测量血液中的氧气饱和度,以评估呼吸功能和肺部健康。
近年来,随着智能设备的快速发展,许多便携式的生命体征测量设备也应运而生。
这些便携式设备可帮助人们在家中或进行日常活动时监测自己的生命体征。
例如,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可以测量心率、步数、消耗的卡路里以及睡眠质量等。
智能体温计可以通过手机应用程序远程监测和记录体温变化。
总之,测量生命体征是评估个体身体状况和功能的重要方法。
通过及时和准确地测量生命体征,医疗人员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并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治疗和护理。
同时,个人也可以通过监测自身的生命体征来关注和维护自己的健康。
生命体征2

• 腋温:此法不易发生交叉感染,是测量体温最常用
的方法。 【方法】擦干腋窝汗液,将体温表的水银端放于腑窝顶 部,用上臂半体温表夹紧,嘱病人不能乱动,10分钟 后读数。 【正常值】正常值为36~37℃。
【呼吸频率改变】
• 1.呼吸增快(>20次/分):正常人见于 情绪激动、运动、进食、气温增高。 异常者见于高热、肺炎、哮喘、心力 衰竭、贫血等。 • 2.呼吸减慢(<12次/分):见于颅内压 增高,颅内肿瘤,麻醉剂、镇静剂使 用过量,胸膜炎等。
【呼吸深度的改变】
• 1、呼吸加深:为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糖尿病酮中毒、尿毒症时 的酸中毒; • 2、呼吸变浅:见于药物使用过量、肺气肿、电解质紊乱等。
二、脉搏
(一)概念及正常范围:
【概念】心脏舒缩时,动脉管壁有节奏地、周期 性地起伏叫脉搏。检查脉搏通常用两侧桡动脉。 【正常范围】正常脉搏次数与心跳次数相一致,节律
均匀,间隔相等。
婴幼儿 : 130~150次/分, 儿童 : 110~120次/分, 正常成人: 60~100次/分, 老年人可慢至: 55~75次/分, 新生儿可快至 : 120~140次/分。
生命体征
重症医学科
—— 代丽萍
主要内容
• • • • • • 体温 脉搏 呼吸 血压 瞳孔 神志
生命体征的概念
• 生命体征就是用来判断病人的病 情轻重和危急程度的指征。一般 情况下是指意识状态、皮肤颜色、 呼吸(次数、深度)、血压、脉搏, 此外还要加上体温和尿量.
正常人的生命体征标准

正常人的生命体征标准正常的重要标志,为成人温度、呼吸速率、脉搏、血压文章的内容•体温•呼吸率•脉冲(心率)•血压•氧饱和度至关重要的指标:人体基本功能的测量包括体温、呼吸速度、脉搏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衡量氧气在血液中的循环情况)。
医疗专业人员利用这五个指标来评估一个人的整体健康状况,检测和监测病情,以及评估治疗效果。
相较之下,高新技术医疗测试,测量生命体征相对简单,只需一些基本的医疗设备,如温度计、听诊器、血压袖带以及秒表或其他计时设备。
获得的信息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生死攸关,或至少关系到疾病与健康。
虽然年龄、性别、体重和活动水平等因素会影响生命体征的正常范围,但关于正常人的标准仍存在争议。
以下是成年人的正常生命体征范围:1.体温:97.8F至99.1F,平均值为98.6F。
2.呼吸速度:每分钟12至18次。
3.脉搏率:每分钟60至100次。
4.血压:90/60毫米汞柱至120/80毫米汞柱。
5.血氧饱和度:95%至100%。
这些指标可以为医疗专业人员提供关于患者健康状况的重要信息,有助于诊断和监视医疗条件,以及评估治疗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正常范围仅供参考,实际数值可能因个体差异、年龄、性别、体重和活动水平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在评估健康状况时,应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如表一:体温人体体温是一个重要的生命体征,它可以改变一个人在一天内的健康状况。
一般来说,体温在早晨醒来时最低,在白天逐渐上升,晚上入睡时达到高峰。
人体体温是一个反映身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它在一天之中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环境、活动水平、生理周期等。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体温在早晨醒来时最低,然后在白天逐渐上升,晚上入睡时达到高峰。
早晨醒来时的低温可能与睡眠过程中的热量消耗和身体的新陈代谢减缓有关。
在睡眠过程中,人体会自我调节以保持核心温度在一定范围内,以避免过热或过冷。
因此,早晨醒来时的低温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随着白天活动的展开,人体体温逐渐上升。
生命体征的注意事项

生命体征的注意事项生命体征是指人体内部生物活动的一种反映,是评价人体生理状况的重要指标。
正确观察和记录生命体征对于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监测病情变化以及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观察和记录生命体征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首先,观察时要保证环境安静、温度适宜、光线充足。
噪音和刺激声音会影响生命体征的精确测量,而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会对人体造成不适,导致体温测量结果不准确。
同时,充足的光线有助于看清物体,方便操作。
其次,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方法。
如体温的测量可以使用体温计,但要确保体温计处于正常状态,准确测量体温。
而血压测量则需要使用专用的血压计和听诊器来进行观察。
另外,对于心率和呼吸率的测量,可以通过观察人的胸部或脉搏来进行判断。
再次,观察时要注意细节。
例如,观察体温时要注意测量的部位是否正确,是否受到外界温度影响;观察血压时要注意袖带的松紧度是否适当,是否正确放置,是否清晰听到血液流动的声音;观察心率时要注意计算的时间是否准确,是否遗漏了心跳。
此外,观察生命体征时要注意患者的舒适度。
在观察过程中,要尊重患者的隐私和尊严,避免不必要的尴尬和不适。
及时与患者沟通,了解他们的感受,并尽量减少他们可能感到的痛苦和不适。
最后,观察和记录生命体征要重视综合分析。
观察结果仅仅是一个片面的反映,需要结合患者的其他症状和病史进行分析。
通过综合分析,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总之,观察和记录生命体征是医疗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正确的观察和记录可以提供可靠的数据,帮助医务人员及时判断病情和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案。
因此,在进行观察和记录生命体征时,需要注意以上提到的事项,以保证观察的准确性和患者的舒适度。
生命体征的监测与及护理

生命体征的监测与及护理生命体征是指反映人体生命活动情况的一系列生理指标,包括心率、呼吸频率、体温和血压等。
监测生命体征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生命状况,帮助医务人员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指导治疗,同时也可以提醒患者及时就医。
本篇文章将详细介绍生命体征的常见监测及护理方法。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生命体征的常见指标及其正常范围。
1.心率:正常范围为60-100次/分钟。
心率过快或过慢可能是心脏问题、体温异常、缺氧等的表现。
2.呼吸频率:正常成人范围为12-20次/分钟。
呼吸频率的异常可能表明肺部疾病、心脏问题、镇静剂使用等。
3.体温:正常范围为36-37摄氏度。
体温过高可能是发烧、感染等的表现,体温过低则可能是失温、循环系统问题等。
4.血压:正常成人范围为收缩压90-130毫米汞柱,舒张压60-80毫米汞柱。
血压的异常可能表明高血压、低血压、心脏问题等。
接下来,让我们讨论生命体征的监测和护理方法。
1.心率监测与护理:a.使用心率仪、心电图仪等设备监测心率。
观察心率是否正常、心律是否规则等。
b.若患者心率过快或过慢,护理人员应及时通知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给予药物治疗、控制焦虑情绪等。
c.定期测量患者的心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呼吸频率监测与护理:a.观察患者的呼吸是否自然、均匀。
可以通过观察胸部的起伏、测量呼吸频率等方式进行监测。
b.如发现呼吸频率异常,护理人员应及时采取措施,如改变体位、提供氧气、通知医生等。
c.给予患者相应的呼吸训练,帮助恢复正常呼吸。
3.体温监测与护理:a.使用体温计测量患者体温,注意选择合适的测量部位。
b.如发现患者体温异常,护理人员应及时通知医生,并采取降温或升温措施。
c.定期测量体温,观察体温变化,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4.血压监测与护理:a.使用血压计测量患者的血压,通常在上臂进行测量。
b.观察患者的血压是否正常,如有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
c.如发现患者血压过高或过低,护理人员可以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给予降压药物或建议改变生活方式。
医学中的生命体征监测技术

医学中的生命体征监测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生命体征监测技术指的是通过监控人体生理参数的变化,获得重要的健康信息。
这些生命体征指的是人体内部的各种指标,常常被用来评估人体的健康状态,如心率、呼吸率、体温、血压以及氧气饱和度等等。
生命体征监测技术早在古代医学时期就已经开始应用。
当时,医生们通过观察患者的呼吸、脉搏等来判断病情。
而现代医学中,生命体征监测技术已经发展出了很多高科技的设备,如血压计、心电图、脑电图、呼吸机以及血氧仪等等。
这些设备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生命体征的监测精度和准确度,从而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病情,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而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这些设备已经不再局限于医院这样的专业医疗机构,而是逐渐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现在,我们可以轻松地在药店或者网店买到便携的血压计或者血糖仪等,随时随地进行个体化的健康监控。
这样一来,人们对于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好的掌握生命体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健康,大大降低了医疗风险和医疗成本。
接下来,我们将分别从心电图、血压监测以及呼吸器械等几个方面来介绍医学中常用的生命体征监测技术。
一、心电图监测心电图是目前临床常规检查的一种重要技术,它可以用来评估心脏的功能和状态。
心电图属于非侵入性监测技术,通过将导联放置在患者身上,可以采集到心脏的电流信号,并对其做出分析。
根据心电图的结果,医生可以判断心率、心律、心肌缺血以及室壁肥厚等情况。
因此,心电图在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治疗和评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血压监测血压监测是监测血压变化的一种生命体征技术。
由于血压是血液对血管壁施加的压力,因此通过监测血压的变化可以判断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状态,预测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以及评估治疗效果。
目前,血压监测设备种类繁多,如电子血压计、手动血压计以及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仪等等。
其中,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仪是一种比较先进的血压监测设备,它可以记录患者24小时内血压的变化情况,并通过USB数据线上传到电脑上进行分析。
生命体征的测量方法

生命体征的测量方法生命体征是用于评估人体生理状况的指标,包括心率、呼吸频率、体温和血压等。
这些体征的测量方法对于医学诊断和监护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个生命体征的测量方法。
一、心率测量方法:心率是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一般以次/分钟表示。
心率的测量可以通过脉搏触诊或心电图(ECG)记录来实现。
1. 脉搏触诊法:将两指放在患者的动脉血管上,如颈动脉、桡动脉或颈动脉等,通过计算30秒内的脉搏跳动次数,再乘以2即可得到心率。
2. 心电图法:心电图记录心脏肌肉收缩和舒张的电位变化,可通过粘贴电极到患者胸部和四肢上,然后将电极连接到心电图机上,通过机器分析和记录心电图图形,根据波形的频率和持续时间来计算心率。
二、呼吸频率测量方法:呼吸频率是指每分钟呼吸的次数。
呼吸频率的测量可以通过观察胸部的上下运动或观察鼻孔的开合来实现。
1. 观察胸部运动法:观察患者胸部的上下运动,计算30秒内的呼吸次数,再乘以2即可得到呼吸频率。
2. 观察鼻孔开合法:观察患者的鼻孔开合情况,计算每分钟开合的次数即可得到呼吸频率。
三、体温测量方法:体温是人体内部温度与外界环境的热交换后的结果。
测量体温的方法有多种,包括口腔、腋下、耳朵和肛门等部位。
1. 口腔测温法:将温度计放置在舌下,闭口定位1-2分钟,然后读取温度计的数值。
2. 腋下测温法:将温度计放置在腋窝下方,密封腋窝,等待1-2分钟后读取温度计的数值。
3. 耳温测量法:使用额温计或红外线耳温计,将温度计插入患者耳道,等待几秒钟即可读取温度计的数值。
4. 肛门测温法:应在温度计上涂抹润滑剂,小心地将温度计插入患者肛门1-2厘米,等待几秒钟后读取温度计的数值。
四、血压测量方法:血压是指心脏收缩和舒张时对血管壁施加的压力。
血压的测量通常使用血压计来实现。
1. 手臂血压测量法:使用袖带将血压计固定在患者的上臂上,紧密包裹在皮肤上,然后将手臂抬高到与心脏平齐,通气保持放松状态。
然后按下血压计上的气球,放出气体,并同时观察压力计上的数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f ):20-40
1: 1.5 ~ 2
通气压力( P):15-20cmH2O 吸入氧浓度( FiO2): 40%-60%
肺功能监测
▲
脉搏血氧饱和度(S PO 2)监测
被称之为第五生命体征监测
正常值:96~100%
轻度不饱和:< 95%
中度不饱和:< 90% 重度不饱和:< 85%
▲
心脏大小、心包积液、皮下气肿等
9
肺功能监测
▲
肺容量监测包括:
潮气量(VT)
肺活量(VC)
每分钟通气量( V或VE)
每分钟肺泡通气量( VA ) 功能残气量(FRC ) 生理无效腔(VD )
▲
潮气量(tidal volume VT ):6-8-10ml/kg
▲ ▲
呼吸频率(frequency
颅内高压三主征: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
生命体征改变,两慢一高:血压增高、心率缓慢、呼吸深慢
5
肾功能监护
肾功能监护
监测项目: 尿量 肾浓缩—稀释功能 血尿素氮: 2.9 ~ 6.4mmol/L 血肌酐: 83 ~ 177umol/L 血生化:钾、钠、氯离子测定 测体重、血压及 24 小时电解质出入平衡的计算 监测摄入热卡、氮平衡、血糖、血浆蛋白及胶体渗透压等 观察: 仔细询问,判断诱因 尿的观察 电解质平衡的观察
(3)监测机体酸碱平衡失常类型
采血部位:动脉血(股动脉、桡动脉等)、混合静脉血、静脉血等
注意事项:安静状态,空针内壁肝素化,血量不少于 2ml ,血标本不可混有 气体,及时送检,呼吸机病人吸痰后 30分钟血气分析。
肺功能监测 (1)
▲
动脉血气分析常用指标:
PH
PaO2
PaCO2
标准碳酸氢盐( SB) 实际碳酸氢盐( AB)
▲
适应症 适用于需要监测心血管和循环容量的病人。例如在外科、内科、心脏科和烧伤科 特殊监护病房中的病人,其它特殊监护病房中需要进行心血管监护的病人,以及 被施行较大手术而需要进行心血管方面监护的病人 , 休克、 ARDS 、急性心衰、严重 创伤、大手术等。
4
中枢神经系统监护
中枢神经系统监护
▲
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
▲
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
▲
监测指征:创伤、肿瘤、感染、抽搐、血管畸形等造成的急性神经系统损 伤
中枢神经系统监护
▲
监测项目:
▲
昏迷指数测定:
儿童格拉斯昏迷评分法:
• 脑电图,可协助诊断和治疗
• 颅内压监测
中枢神经系统监护
▲
颅内压监测:
定义:颅内容物对颅脑的压力。
适应症:急性重症颅脑外伤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开颅术后,脑积 水等 正常值: 0 ~15mmHg 测量方法:脑室内、硬膜外、蛛网膜下腔 临床表现:
循环功能监测
▲
心率监测
▲
临床意义:
了解心率计数的动态变化
脉搏与心律的变化反应心血管功能,监测心率可以及时发现心跳过速或 过缓、早搏和心跳骤停与心律失常,发生异常情况需立即采取急救措施。
分析诊断各种心律失常
循环功能监测 P波和 PR 段: P 波代表左右心房除极的电位变化 QRS波:代表左右心室除极电位变化。R波:第一个在参 。 ST ▲ 心电图由一系列相同的波群构成,一个典型的心电图包括以下成分: 段和T波代表左右心室复极过程。 考水平线以上的成份; Q波:R波之前向下的波;S波: PR段是继 P波之后,激动沿心房肌(结间束)、 继 R 波之后第一个向下的波;如 QRS 波只有向下的波,则 P波、PR段 、 PR 间期; QRS波 、 ST段、T波、 QT 间期、 U波。 经房室交界区下传至心室,产生 PR 段。由于激动 ST段是指 J 点与 T波起点之间的一段。 ST段常呈水平或 称为QS 波。 QRS 波结束点称为J点或“ ST连接点” 。 U波:位于T波之后的小波 平缓倾斜,并逐渐过渡为 T波。 经过这段传导组织时所产生的电位影响极为微弱 QT间期:从 QRS波群开始至T波结 ,其产生机制尚不清楚。正 T波形态可以为单向(正向或负向)、双向(正负双 束的时间,反映心室肌从开始除极至 ,在体表心电图上表现为一段平直的线。 常U波极性常与T波相同,以
P-R间期
QRS波
心房除极开始 到心室开始除 极 心室除极
时间为0.12~0.20 s,<0.21 s
Q波
Hale Waihona Puke ST-T段 T波 Q-T间期 晚期心室复极 心室除极、复 极
时限为 0.06~0.10 s, <0.11s。 V1、2 呈rS, V5、6呈qR.qRs.Rs或R,V3。V4R R波与S波振幅相 当。V1-6 R波渐增,S波渐减。 时限<0.04 s,振幅<同导联R波1/4 等电线,下移<0.05 mV,上移<0.1~0.3 mV 方向与QRS波主波方向一致 时限为0.32~0.44 s
4
体温监测
▲
降温毯
适应症:高热不退、全身或局部降温、脑保护、颅脑疾病术前、术后的亚 低温
监测部位:肛温 注意事项:
1 、注意探头部位放置准确 2 、严密监测体温变化 3 、做好皮肤护理,防止冻伤或压疮
4、防止交叉感染
2
呼吸系统监护
呼吸功能监测
▲
常用监测项目包括:
▲
意义:反映代谢性因素
肺功能监测 (6)
▲ ▲ ▲
血气监测指标 1.( 1) PaO2 80~ 100mmHg (2) SaO 2 95 3%
PaO2 60mmHg为缺氧的 治疗点 PaCO2>45mmHg为通气 不足,CO2潴留; PaCO2<35mmHg为通气 过度,CO2排出过多;
V3 呈 rS: 顺钟转 V3 呈 Rs: 逆 钟转
若出现深宽Q波,常见于 心梗
若出现弓背抬高,常见 于心梗 T波过高见于心肌损伤、 心肌梗死或高血钾
循环功能监测
▲
中心静脉压监测:
定义:中心静脉压( central venous pressure , CVP) 是指右心房及上、 下腔静脉胸腔段的压力
临床意义:间接了解病人血氧饱和度高低 。 注意事项:探头位置、循环状况、疾病本身因素(如先心病人)
肺功能监测
▲
血气分析
( 1 )动脉血气分析可反映肺的氧合与通气功能,能够判断机体是否存在呼 吸功能障碍,是否存在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为诊断呼吸衰竭性质和程度 的客观指标。 (2)指导氧疗和应用机械通气
▲
B 、高温的临界温度:当中心温度高于 41 ~ 42 ℃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损害, 可发生惊厥,神经元受损。达 43 ℃时,出汗与血管扩张的温度调节功能停 止,神经元损伤范围更大,可导致死亡。
▲
中心温度:即核心温度,是指人体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体内部温度、深部温度), 一般是 36.5--37 ℃。
▲
2. PaCO 2 35 ~ 45mmHg 3. PH 7.35 ~ 7.45 mmol/L
▲
▲
4. HCO 3- ,AB=SB,24 3 5. BE 0 3mmol/L
▲
21
肺功能监测 (7)
▲
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监测的临床应用:
▲
▲ ▲ ▲ ▲
监测通气功能
维持正常通气量
调节呼吸机参数和指导呼吸机撤机
复极完毕的时间。 向或负正双向)。 V2、V3、V4导联U波较显著 。
循环功能监测
波名 P波 意义 左右心房除极 正常波形 时限 <0.11 s 振幅 <0.25 mV aVF↑V3-6↑ aVR↓ Ⅱ、Ⅲ、 其他
P 波 Ⅱ、Ⅲ、 aVF 直立 ,aVR 倒 置. 逆行P 波,表示冲动起源于 房室交界处
缓冲碱(BB) 碱剩余 (BE)
肺功能监测 (2)
▲
PH: 7.35~ 7.45 ,
<7.35,酸中毒; >7.45,碱中毒
▲
PaO2:溶解状态氧产生的压力,80 ~ 100mmHg
60~80mmHg,轻度缺氧
40~ 60mmHg,中度缺氧 20~ 40mmHg,重度缺氧
▲
PaO2 降低常见原因:通气 / 血流比例失调;肺泡低通气和弥散功能障碍;心 内右向左分流;发热、寒战、抽搐等
临床应用:
( 1 )反应右心房压力,代表右室前负荷。 ( 2 )休克、需要大量补液及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危重症时的重要途径 ( 3 )胃肠道外高营养的重要途径 ( 4 )心肺功能不全,监测中心静脉压
正常值 :5~12cmH2O
循环功能监测
▲
置管部位
▲
目前在ICU多采用经皮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
▲
穿刺部位: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等
监测体内CO2的变化 了解肺泡无效腔量和肺血流量变化
22
▲
体外膜肺氧合( ECMO)
23
3
循环功能监测
循环功能监测
▲
常用监测项目:
血压监测
心率监测
中心静脉压监测
血流动力学监测
循环功能监测
▲
血压监测:
无创性血压监测(NIBP)
有创性血压监测(ABP )
正常值:年龄× 2+80mmHg 注意事项:袖带选择合适,定时放松或更换测量部位,保持安静,注意消 毒,防止交叉感染
常用检查(生命体征)指标的识别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