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雨的四种主要类型
降雨量等级划分标准

降雨量等级划分标准降雨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降水的数量,是气象学中一个重要的指标。
根据降雨量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以便于对降雨量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和管理。
一、轻度降雨。
轻度降雨是指降水量较小的降雨,通常在0.1毫米至10毫米之间。
这种降雨量对于农作物生长和土壤湿润有一定的作用,但对水资源的补充作用有限。
二、中度降雨。
中度降雨是指降水量适中的降雨,通常在10毫米至25毫米之间。
这种降雨量对于农作物生长和土壤湿润有较好的作用,可以有效补充地下水和水库的水源。
三、大雨。
大雨是指降水量较大的降雨,通常在25毫米至50毫米之间。
这种降雨量对于农作物生长和土壤湿润有显著的作用,但同时也容易引发山洪和地质灾害。
四、暴雨。
暴雨是指降水量非常大的降雨,通常超过50毫米。
这种降雨量对于农作物生长和土壤湿润有极其显著的作用,但也容易引发城市内涝和河流洪水。
五、特大暴雨。
特大暴雨是指降水量异常巨大的降雨,通常超过100毫米。
这种降雨量对于农作物生长和土壤湿润有极其显著的作用,但也容易引发严重的洪涝灾害和水土流失。
六、超特大暴雨。
超特大暴雨是指降水量极其巨大的降雨,通常超过250毫米。
这种降雨量对于农作物生长和土壤湿润有极其显著的作用,但也容易引发严重的洪涝灾害、滑坡和泥石流。
总结,根据降雨量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轻度降雨、中度降雨、大雨、暴雨、特大暴雨和超特大暴雨等不同等级。
不同等级的降雨量对于农作物生长、土壤湿润以及水资源的补充都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和管理。
关于几种类型降雨的成因分析

关于几种类型降雨的成因分析摘要:从成因上来说,全球的降雨有四种类型,它们分别是对流雨、锋面雨、地形雨、台风雨。
我们学生很容易在这些降雨的成因上出现判断上的错误。
这对地理问题的分析、说明以及探究都缺乏必要的根据,无法将地理事物的规律阐述清楚。
本文认真仔细地探究其本质,并正确地表述地理事物间的关系。
关键词:对流雨;锋面雨;地形雨;台风雨中图分类号: x5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6-0098-01降雨是大自然滋润万物的一种方式。
雨水能滋养万物,能清洁空气。
但是如果雨水太多,就会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在改变自己的同时不断的改变着自然界。
恶劣气候不断的出现,洪涝灾害已经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非常大的威胁。
首先要知道,形成降水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个是空气中要有充足的水汽或水汽供应,没有水汽,何以形成降水?第二个是空气中要有凝结核(空气中的尘埃物质),缺乏了凝结核,水汽无法凝结在一个密度较大的空气质点上,再多的水汽也无法实现气态到液态的转化;第三个是空气的温度要降低到水汽可以凝结成雨的程度(即凝结点)。
温度过高,空气中水汽分子距离增大,分子扰动加快,水汽不能凝结成水滴;温度降低,空气中水汽分子距离缩小,扰动减弱,水汽易凝结成水滴,进而增大成雨。
降水的形成过程是云中的小水滴增大成为雨滴、雪花及其他降水物的过程。
大气降水时必有云,但有云未必有大气降水。
组成云体的云滴、冰晶等体积很小(仅相当于雨滴的百万分之一),随着气流的运动会不断冲撞合并增大,当云滴体积增长到足够大,以致气流不能支持时才能形成水滴下降,在下降的过程中不被蒸发才会形成降水。
一般,在高空形成的大冰晶在较暖气层中溶化后,和大水滴一起以雨的形式降落。
如果气温低于0℃,来不及溶化,就以雪、霰或冰雹等固态水降落。
即降水的形成应该是在三个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才形成的。
即空气中有充足的水汽核和凝结核物质,当遇到多种情况致使空气温度下降至过饱和状态,即水汽凝结的水滴的质量足以克服空气对它的浮力时就形成了降水。
降雨的四种主要类型

降雨的特性取决于上升气流、水汽供应和云的物理特征,其中尤以上升运动最为重要。
因此通常按上升气流的特性将降水分为对流雨、锋面雨、地形雨和台风雨四种主要类型。
一、对流雨热带及温带夏季午后,因高温使得蒸发旺盛,富含水汽的气流剧烈上升,至高空因减压膨胀冷却而成云致雨,称为对流雨。
它多从积雨云中下降,是强度大、雨量多、雨时短、雨区小的阵性降雨。
发展强烈的还伴有暴雨、大风、雷电,甚至冰雹。
这种降水大多发生在终年高温、大气层结不稳定的低纬度热带地区中纬度地区的夏季。
地处赤道低压带的热带雨林气候,因太阳辐射强,空气对流运动显著,主要为对流雨。
一般清晨时天空经常无云,日出后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增大,气温迅速升高,水汽蒸发后上升,天空积云逐渐增厚。
到了午后,积雨云势如山峰,电闪雷鸣,下起倾盆大雨。
傍晚雨停,大自然又恢复了宁静。
一年中每一天几乎都是如此,没有季节的变化。
我国夏季午后到傍晚也有对流雨出现。
二、锋面雨冷暖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其接触面称为锋面。
暖湿空气因密度小,较干冷空气轻,会沿著锋面爬升,而致水汽凝结降雨,称为锋面雨。
锋面雨多发生于温带气旋的天气系统内,故又称气旋雨。
因为锋面或气旋水平尺度大、持续时间长、上升速度慢,易形成层状云系,产生大范围的连续性降水。
降水均匀,降水强度没有急剧变化,这是中高纬度地区最重要的降水类型。
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夏季的暴雨都是锋面雨。
锋面雨是我国主要的降雨类型,主要由夏季风的进退所决定的,雨带随锋面的移动而移动。
每年5月,南部沿海进入雨季;6月移至长江中下游,形成一个月左右的梅雨;7—8月雨带移至华北、东北,长江中下游出现伏旱;9月雨带南撤,10月雨季结束。
我国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为了解决我国降水量地区分配不均的问题,我国正在修建“南水北调工程”。
有些年份因夏季风进退反常,易引发水旱灾害,可修建水库进行调节。
三、地形雨温湿空气运行中遇到山地等地形阻挡被迫抬升,气温降低,空气中的水汽凝结而产生的降雨,称为地形雨。
高二世界地理降水知识点

高二世界地理降水知识点降水是指大气中水蒸气以凝结或冷凝的形式从空中落至地面的现象。
降水对地球上的生物和自然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高二世界地理中的降水知识点。
1. 降水类型降水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类型:雨水、雪、冰雹和霜冻等。
其中,雨水是最常见的降水形式,是大气中水蒸气凝结后形成的液态水粒子。
雪是指大气中水蒸气凝结成固态冰晶而形成的降水。
冰雹是在雷暴云中形成的冰雹核心在云中被击打和润湿后,以冰状或冰球状降落到地面的降水。
霜冻是指大气中水蒸气在地面物体上冷凝成冰结晶而形成的降水,一般在寒冷的冬季出现。
2. 降水量和降水方式降水量是指单位时间内地面上接收到的降水总量。
降水量通常用毫米(mm)来表示。
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和季节,降水量有明显的差异。
热带气候地区通常降水量较高,而沙漠和高山地区的降水量相对较低。
此外,降水可以分为持续性降水和阵性降水两种方式。
持续性降水是指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持续降水,而阵性降水则是短时间内强烈而集中的降水。
3. 降水的影响因素降水的形成和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气温是影响降水类型的重要因素,当气温在0摄氏度以下时,水蒸气会凝结成雪。
地形也对降水有一定的影响,如山脉会导致气流上升,冷却并形成降水。
风向和风速也是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风能够将水蒸气从远处带至某一区域,导致该处的降水增加。
此外,大气中的湿度和水汽含量也是决定降水量的因素。
4. 降水与气候降水是气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
降水分布的不均匀会导致不同气候类型的形成。
例如,热带雨林地区由于降水量大,常年湿润,而沙漠地区则由于降水量稀少,干燥缺水。
降水对植被生长、土壤侵蚀、水资源分配等方面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5. 降水量的测量降水量通常使用雨量计进行测量。
雨量计是一种专门用来测量降水量的仪器,其原理是通过收集和测量降水后的液体量来确定降水量。
常见的雨量计有瓶式雨量计和漏斗式雨量计。
瓶式雨量计是一个容器,可以直接测量降水量。
降雨

雨 强 48.5 32.8 25.7 19.6 16.1 13.4
80
降雨强度与历时曲线
降水量(mm)
60 40 20 0 0 1 2 3 4 5 时 间 6 7 8
• 等雨量线的做法类似于地形图等高线的做法。 • 等雨量所表示的降水分布与实际降水分布的符合程度取决于: (1) 雨量站位置(是否为雨情控制点); (2) 雨量站数目
110 A2 120 A1
36 A6
暴雨平均深度(mm)
分块 1 1-2 1-3 1-4 1-5 1-6
累积面积 平均雨深(mm) 4 16 37 60 90 102 120.0 105.0 90.8 79.0 68.3 63.9
平均深度与面积曲线 150.0 100.0 50.0 0.0 0 20 40 60 80 面 积(Km 2 ) 100
3. 等雨量线法
对短历时降水量,由于空
间分布不均,插补站降水
5 0 4 0 7 0 9 0 110
15 0
量与附近站降水量之间的
相关关系较差,从等雨量 线图上内插效果较好。
暖锋雨的形成示意图
暖气团 暖气团 暖气团 暖气团 暖气团 暖气团 冷气团 暖气团 冷气团 冷气团 冷气团 暖气团 冷气团 冷气团 冷气团 冷气团
冷锋雨的形成
冷锋雨:冷暖气团相遇时,冷燥气团楔入到暖湿
气团之下,使暖湿气团上升冷却而产生降雨。
根据移动速度可分为缓行冷锋和急型冷锋。
1) 缓行冷锋的降水与暖锋相似;
1. 算术平均法 PA = (P1+P2+…+Pn) /n
适用条件:插补站多年平均降水量与附近站多年平均降 水量相差<10%。
2. 比例法
降雨量级别标准

降雨量级别标准
降雨量级别标准是一个用来分类和描述降水量多少的系统。
不同
国家和地区可能有不同的降雨量级别标准,但下面是一个通用的降雨
量级别标准:
1. 小雨:降水量小于
2.5毫米/小时。
2. 中雨:降水量在2.5毫米/小时到7.5毫米/小时之间。
3. 大雨:降水量在7.5毫米/小时到50毫米/小时之间。
4. 暴雨:降水量在50毫米/小时到100毫米/小时之间。
5. 大暴雨:降水量在100毫米/小时到250毫米/小时之间。
6. 特大暴雨:降水量大于250毫米/小时。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降雨量级别标准是一般性的参考标准,在实
际应用中,不同地区可能会根据当地气候和水文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降雨量级别的标准可以用来对降雨事件进行分类和评估,帮助人们更
好地理解和应对不同强度的降雨。
降雨量划分标准

降雨量划分标准降雨量划分标准是对雨水的多少进行分类的依据。
根据降雨量的不同,我们可以将降雨量划分为几个等级,以便更好地了解和预测天气情况,进行气象灾害预警和水资源调配等工作。
下面将介绍一种常见的降雨量划分标准。
一、微量降雨微量降雨是指降雨量非常少的天气现象,它往往不会对生活、农业和交通带来任何影响。
根据国家气象局的标准,每小时降雨量小于0.1毫米(或每天降雨量小于2.5毫米)的雨水被认定为微量降雨。
这种降雨量一般只出现在晴朗天气中,通常只有零星的小雨或毛毛雨。
二、小雨小雨是指降雨量较微量降雨稍多的天气现象,虽然降雨量增加,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仍然较小。
按照标准,每小时降雨量在0.1-9.9毫米(或每天降雨量在2.5-24.9毫米)之间的雨水被定义为小雨。
这种降雨一般给人带来湿润的感觉,有时会被风吹散,也不会导致明显的积水。
三、中雨中雨是指降雨量较大的天气现象,它会对生活、农业和交通产生一定的影响。
根据标准,每小时降雨量在10.0-24.9毫米(或每天降雨量在25.0-49.9毫米)之间的雨水属于中雨。
这种降雨量通常能够湿透人的衣服,使地面积水较多,对农作物和道路交通造成一定不便。
四、大雨大雨是指降雨量较中雨更大的天气现象,它会对人们的生活、农业、交通以及城市排水系统等造成较大影响。
根据标准,每小时降雨量在25.0-49.9毫米(或每天降雨量在50.0-99.9毫米)之间的雨水被称为大雨。
这种降雨量会导致道路积水,农作物受灾,城市排水系统容易超负荷工作。
五、暴雨暴雨是指降雨量超过大雨的天气现象,它会对人们的生活、农业、交通以及城市排水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
按照标准,每小时降雨量在50.0-99.9毫米(或每天降雨量在100.0-249.9毫米)之间的雨水被称为暴雨。
这种降雨量强烈而短暂,往往伴随着雷暴、大风等气象灾害,会引发洪涝灾害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
六、大暴雨大暴雨是指降雨量较暴雨更大的天气现象,它会对人们的生活、农业、交通以及城市排水系统等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
降雨量等级划分标准

降雨量等级划分标准降雨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降水的总量,它是衡量降水量大小的重要指标。
根据不同的降雨量等级划分标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降雨量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防范和应对措施。
一、小雨。
小雨是指降水量在0.1毫米至10毫米之间的降水现象。
这种降雨量一般对农作物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城市交通和人们的出行会有一定影响。
此时,人们可以适当增加衣物,注意防寒保暖,同时在出行时注意道路湿滑,避免发生交通事故。
二、中雨。
中雨是指降水量在10毫米至25毫米之间的降水现象。
这种降雨量对农作物生长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但对城市交通和人们的出行会有较大影响。
此时,人们应该减少外出,注意防范积水和滑倒,同时及时清理排水系统,防止城市内涝。
三、大雨。
大雨是指降水量在25毫米至50毫米之间的降水现象。
这种降雨量对农作物生长有一定的危害作用,对城市交通和人们的出行会有较大影响。
此时,人们应该加强农作物的防护措施,及时排查城市排水系统,确保城市排水畅通。
四、暴雨。
暴雨是指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上的降水现象。
这种降雨量对农作物生长有严重的危害作用,对城市交通和人们的出行会有极大影响。
此时,人们应该采取紧急措施,加强农作物的防护和抢险救灾工作,同时做好城市内涝和山洪地质灾害的防范工作。
综上所述,根据不同的降雨量等级划分标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降雨量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防范和应对措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关注天气预报,及时了解降雨情况,做好防范措施,确保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排水系统维护,提高城市抗灾能力,为降雨量带来的不利影响做好充分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降雨的四种主要类型
降雨的特性取决于上升气流、水汽供应和云的物理特征,其中尤以上升运动最为重要。
因此通常按上升气流的特性将降水分为对流雨、锋面雨、地形雨和台风雨四种主要类型。
一、对流雨
热带及温带夏季午后,因高温使得蒸发旺盛,富含水汽的气流剧烈上升,至高空因减压膨胀冷却而成云致雨,称为对流雨。
它多从积雨云中下降,是强度大、雨量多、雨时短、雨区小的阵性降雨。
发展强烈的还伴有暴雨、大风、雷电,甚至冰雹。
这种降水大多发生在终年高温、大气层结不稳定的低纬度热带地区中纬度地区的夏季。
地处赤道低压带的热带雨林气候,因太阳辐射强,空气对流运动显著,主要为对流雨。
一般清晨时天空经常无云,日出后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增大,气温迅速升高,水汽蒸发后上升,天空积云逐渐增厚。
到了午后,积雨云势如山峰,电闪雷鸣,下起倾盆大雨。
傍晚雨停,大自然又恢复了宁静。
一年中每一天几乎都是如此,没有季节的变化。
我国夏季午后到傍晚也有对流雨出现。
二、锋面雨
冷暖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其接触面称为锋面。
暖湿空气因密度小,较干冷空气轻,会沿著锋面爬升,而致水汽凝结降雨,称为锋面雨。
锋面雨多发生于温带气旋的天气系统内,故又称气旋雨。
因为锋面或气旋水平尺度大、持续时间长、上升速度慢,易形成层状云系,产生大范围的连续性降水。
降水均匀,降水强度没有急剧变化,这是中高纬度地区最重要的降水类型。
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夏季的暴雨都是锋面雨。
锋面雨是我国主要的降雨类型,主要由夏季风的进退所决定的,雨带随锋面的移动而移动。
每年5月,南部沿海进入雨季;6月移至长江中下游,形成一个月左右的梅雨;7—8月雨带移至华北、东北,长江中下游出现伏旱;9月雨带南撤,10月雨季结束。
我国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为了解决我国降水量地区分配不均的问题,我国正在修建“南水北调工程”。
有些年份因夏季风进退反常,易引发水旱灾害,可修建水库进行调节。
三、地形雨
温湿空气运行中遇到山地等地形阻挡被迫抬升,气温降低,空气中的水汽凝结而产生的降雨,称为地形雨。
一般形成在山地的迎风坡,而且随着高度的升高,降水量逐渐增多,到达一定高度时降水量达到最大。
再向高空去,降水量又逐渐减少。
地形雨的强度和大小除同山地的高度有关外,还同气流的含水量、稳定性和运动速度相关,如果山体足够高,气流水汽充沛,运行稳定,常常成为多雨中心。
如喜马拉雅山南坡的乞拉朋齐,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年平均降水量达到12000毫米左右,成为世界的“雨极”。
气流越过山顶,沿背风坡向下流动,则形成增温、干燥等现象,有些地方还出现干热的焚风,降水量很少或没有降水,成为“雨影区”。
如澳大利亚东海岸的大分水岭,东侧为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西侧的墨累—达令盆地形成雨影效应,降水稀少,气候干燥,严重影响了该地混合农业的生产。
为了解决灌溉水源问题,澳大利亚修建了“东水西调”工程。
四、台风雨
在热带洋面出现的热带气旋,其降雨主要是由于海上潮湿空气的强烈辐合上升作用而形成,称为台风雨。
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或亚热带海洋上的强大的热带气旋,中心附近风力达到12级或12级以上。
热带气旋的范围虽比温带气旋小,但云层浓密,且环绕在低气压中心的气流强盛,带来狂风暴雨,会造成河堤决口、水库崩溃、洪水泛滥。
这种热带气旋在亚洲东部
和我国沿海地区称为台风,在亚洲南部及北美洲东海岸则称为飓风。
我国夏秋季节经常发生的台风属于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带来狂风暴雨,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