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短篇小说的复兴
文艺复兴的发源

文艺复兴的发源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
在十四世纪,富裕的商人、手工业工场主、银行家成为北部城邦里新兴的统治阶级。
这个新兴阶级需要文学艺术丰富它的精神生活,反映它的生活理想,也需要科学技术增加它的财富。
它培养出大量为它服务的人才:法律家、外交家、艺术家、诗人和学者。
这些人重视现世生活,强调个人作用,蔑视否定现世的基督教;他们研究人和人的生活,宣传人文主义思想。
在经济繁荣的基础上和人文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意大利的文学艺术有了高度的成就。
古希望、罗马文化的重新发现对人文主义思想和诗人、艺术家的创作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但这些思想家和诗人更重视罗马文化,因为他们的民族意识渐渐觉醒,渴望意大利统一;作为古罗马的“后裔”,他们追本溯源,向往罗马古代的光荣。
意大利并未能得到统一。
它从十五世纪后期起,成为法国和西班牙的侵略对象。
到了十六世纪,意大利战争频繁,大部分地区受西班牙控制,许多城邦已经变为封建式的公国,同专制暴君统治着。
加上东方贸易因土耳其势力膨胀而陷于停顿,商运从地中海转向大西洋,也使意大利经济凋零,工商业活动范围缩小,资本转入农业,又回到落后的封建制度。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衰退,政治的日趋反动,宗教裁判所势力的猖獗,进步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如布鲁诺、康帕内拉、伽利略等遭受迫害,人民起义受到残酷镇压,文艺复兴也就在意大利结束了。
在文学上,文艺复兴最早的代表人物是号称人文主义先驱的彼特拉克的卜伽丘。
弗兰齐斯科·彼特拉克(1304-1374)生于佛罗伦萨。
他父亲是当地一个公证人,和但丁同时被流放。
彼特拉克本人早年旅居普罗旺斯多年,曾漫游法国、弗兰德斯和莱茵河流域。
他喜欢搜集希腊、罗马古籍抄本,研读罗马著名作家的著作,说西塞罗和维吉尔是古典学问的“两只眼睛”。
一三七四年罗马市民群众起义,反对贵族的暴虐统治,彼特拉克写信给起义首领科拉·底·里恩佐表示支持。
彼特拉克的著作大部分是用拉丁文写的,如他的叙事诗《阿非利加》(1342)。
文艺复兴

《歌集》——十四行诗的最初典范
• 在文学上,彼特拉克的主要成就是诗歌, 他最优秀的作品是《歌集》。 • 诗集大部分是十四行诗,用意大利语写成。 在这部作品的影响下,抒情诗成为一种抒 发个人感情体验的重要文学形式,而十四 行诗也成为欧洲诗歌中一个重要的诗体。
• 《歌集》是献给诗人心目中的情人劳拉的, 类似于但丁的《新生》,但是彼特拉克对 劳拉之爱已揭去了但丁对贝娅特丽丝的那 层神秘而又圣洁的面纱,是一种建立在人 的自然本性基础上的美的追求,一种灵与 肉统一的爱,它既有别于基督教的禁欲主 义,有别于但丁式的爱,也有别于古希腊 的肉欲享乐之爱。
• 喜剧的存在是为了 对现众有益并愉悦 观众。认识老人的 贪婪,情人的狂热, 仆人的把戏,食客 的饕餮,穷人的悭 吝,富人的野心, 妓女的恭维,所有 人的背信弃义—— 确实可以使任何人, 尤其使青年人获益 匪浅。
但丁与《神曲》
但丁(1265—1321)的生平与创作
1、早年“温柔的新体” 的但丁——《新生》
• 事实上,从历史的观点看,古典遗产 并未被中世纪所抛弃,那时人们依旧 在阅读亚里士多德和西塞罗等拉丁和 希腊文典,就如中世纪的艺术家并非 对古典艺术和古典传说与历史闭目无 视。 •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与中世纪 神学家和研读古典著作的人的区别在 于:他们从古典古代发现了判断人类 文化活动的绝对标准。他们由此重建 了一种价值体系,不同于中世纪骑士 和贵族理想赖以奠基的价值结构。
“十日谈”
• 在佛罗伦萨闹瘟疫期间的一个清晨,7个美丽年轻而富有 教养的小姐,在教堂遇到了3个英俊而富有热烈激情的青 年男子。7位小姐中的3人是他们的情人,别的几位和他们 还有亲戚关系。他们决心带着仆人,离开佛罗伦萨这座正 在走向死亡的可怕城市。 • 他们相约,两天后到郊外的一座小山上的别墅里去躲避瘟 疫。那里环境幽静,景色宜人,有翠绿的树木环绕,还有 曲折的走廊,精致的壁画、清澈的清泉和悦目的花草,地 窖里还藏着香味浓郁的美酒。 • 这10位年轻人每天不是唱歌弹琴,就是跳舞散步。在暑气 逼人的夏季里,他们坐在绿草茵茵的树荫下,大家商定每 人每天讲一个优秀动听的故事,以此来愉快地度过一天中 最难熬的时光,他们一共讲了10天,10天合计讲了100个 故事,这些故事收集成集子就叫《十日谈》。
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哲学

文艺复兴前三杰
薄伽丘(1313—1375)
薄伽丘是意大利作家。他出生 在巴黎,早年在那不勒斯经商, 后半生大部分时间住在佛罗伦 萨。他是彼特拉克的好友,和 彼特拉克一样酷爱研读古代文 化典籍。薄伽丘是个多产作家, 写过传奇、叙事诗、史诗、短 篇故事集等。他的杰作是短篇 小说集《十日谈》
代表作:《十日谈》这部作品的开端叙述10个 青年男女为躲避黑死病,在佛罗伦萨乡间一个 别墅里住了10天,讲了100个故事,故名《十 日谈》。 观点:通过这些故事,作者揭露教会的黑暗和 腐败,讽刺教士的奸诈和伪善,赞赏手工业者、 商人的智慧和才干,歌颂真挚的爱情和高尚的 情操,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提倡生而平等, 反对封建等级观念。但其中有些故事有放纵情 欲的描写,有对个人主义行为的赞扬,表现了 作者资产阶级人生观的局限。 意义:正如《神曲》为意大利诗歌奠定了基础 一样,《十日谈》为欧洲近代短篇小说开了先 河 。 《十日谈》充分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提倡 生而平等,因其关注点是人,所以被后人称之 为“人曲”。
文艺复兴的四个阶段
• 14世纪初是一个“原始文艺复兴”阶 段,又称开端期。
• 14世纪末至15世纪上半期为文艺复 兴的早期阶段。
• 15世纪末至16世纪上半期为文艺复 兴的盛期,又称成熟期、高峰期。
• 16世纪下半期至17世纪上半期为文 艺复兴晚期。
(二)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和实质
• 背景: • ⑴中世纪,基督教会垄断文化教育,人们生
黑 死 病 与 欧 洲 危 机
《悲·葬》
欧洲人对这场死亡的体验是前所未有的,
人们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死亡的恐惧引起
人们对信仰与自身所处地位的怀疑与不满,人
们的思想感情由对宗教信仰的怀疑演变为对整
外国文学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法国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
• 文艺复兴运动部分地得到了王权的支持。
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在人文主义者毕代的建议下,于 1530年建立法兰西学院,以研究希腊语、拉丁语和希 伯莱语为主,并批准印行希腊文书籍。法兰西学院与 教会控制的巴黎大学呈分庭抗礼之势。 弗朗索瓦的姐姐玛格丽特•德•那伐尔(1492-1549)支 持人文主义者和胡格诺教派。著有模仿《十日谈》的 《七日谈》。她的宫苑成了受教会迫害的人文主义者 和新教徒的避难所。
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文学
龙沙
“法国第一位近代抒情诗人” 主题多写爱情 《致爱兰娜的十四行诗》
待你到垂暮之年
待你到垂暮之年,夜晚,烛光下, 坐在炉火旁,边纺纱边饶线, 你吟诵我的诗,发出感慨万千: 当年我多美,龙沙赞美过我啊。 那时候你不用女仆传语递话, 她干活儿累得半睡半醒之间, 听到我的名字仍然安稳睡眠, 即使用动听词句赞颂你也罢。 我将长眠地下,成为无骸幽灵, 在爱神木的树阴下歇息安定; 你则是一个蛰居家中的老妪, 怀念我的爱情,悔恨你的倨傲。
“一部完整的民间文化的百科全书”
夸张讽刺的手法;拉伯雷式的讽刺
自我意识
文艺复兴时期,西方资产 阶级肯定人的自我意识,在 《巨人传》中表现得最充分。 巨人们自觉抒发自我,表现自 我,做全面发展的理想人。
西方自我意识的发展: 古希腊: 表现人体美 中世纪: 宗教良心感
文艺复兴:歌颂理想的“人”
文艺复兴“是一个需要巨
蒙田(1533-1592)
• 16世纪下半叶法国著名的思想家、散 文家。著有《随笔集》三卷。蒙田具有怀 疑论思想。阐明了新兴资产阶级对各种事 物的看法。他主张“只有怀疑才能够判断 和论定”,不要说“我懂得”,而要说 “我懂得什么呢?” • “生活的哲理” • “我有何知” • 享受生活
《十 日 谈》

银屏再现
影片《十日谈》根据意大利作家卜伽丘的同 名小说改编拍摄而成。 十四世纪的意大利内战纷繁,人人自危。 说书人博卡西奥为了心爱的女人菲梅塔不顾 危险闯入城中。可是,菲梅塔对他的追求无 动于衷,还编出故事奚落博卡西奥。博卡西 奥并不气馁,运用自己的口才,向菲梅塔诉 说自己的衷情,终于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博卡西奥凭着自己机智的头脑、动人的故事 和执着的精神终于赢得了姑娘的芳心。
《十日谈》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它是意大近代文学史 上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写于1384年,成 书于1353年。小说文笔精练,语言生动。 作品开端叙述10个男女青年为躲避黑死病, 住在佛罗伦萨乡间的一个别墅里,每天每 人讲一个故事,在10天中轮流讲了100个 故事,故名《十日谈》。它反映了当时意 大利的广阔现实社会,反对禁欲主义,歌 颂男女爱情,反对等级特权,宣扬人类平 等,揭露贵族的腐朽和愚昧,抨击僧侣的 虚伪和荒谬。故事大都取材于历史事件、 中世纪的民间传说和东方民间故事。在形 式上突破了中世纪小说单纯讲故事的方式, 企图在描写自然风貌、勾勒人物特征、刻 画人物心理和雕塑形象方面探索新的途径, 对后来欧洲小说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十 日 谈》
作者风采
卜伽丘(1313-1375),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早的 代表人物之一,热心研究古籍的人文主义者,通晓 希腊文的学者,多产作家。著有长篇小说《菲洛柯 洛》,史诗《苔塞伊达》、《菲洛特拉托》,牧歌 《亚梅托》,长诗《爱情的幻影》、《菲索塔诺的 女神》等,其最重要的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作品是短 篇小说集《十日谈》。这些作品反映了人文主义的 观点及早期人文主义的特点,如提倡复古文化,反 对教会的禁欲主义,肯定人有享受现世幸福的权利, 歌颂人间的爱情和欢乐等,同时,也表现人文主义 思想的狭隘性,把个人幸福、个人利益看成是至高 无上的东西。这正是资本主义萌芽在意识形态方面 带来的最初的成果。他与但丁、彼特拉克并称文艺 复兴初期的“三杰”。
文艺复兴(详细分析,有习题)

资本主义萌芽带来的变化.(产生的影响) 资本主义萌芽带来的变化.(产生的影响) .(产生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 阶级关系和思想观念的变化
手工工场主, 手工工场主,商 人和金融家成了 新兴的资产阶级 他们追求财富和现 世的享乐, 世的享乐,关注人 的本身的发展
矛
要实现自己的理 想,必须首先在 思想领域来一次 解放运动. 大的解放运动 大的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 1519) ■ "文艺复兴"后三杰:达芬奇(1452 1519) 文艺复兴 后三杰: 芬奇 1452—1519
口号: 谁不尊重生命,谁就不配有生命" 口号:"谁不尊重生命,谁就不配有生命" 绘画代表作: 绘画代表作: 《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蒙娜丽莎》 最后的晚餐》
芬奇( 达芬奇(自画像) 芬奇 自画像) Da Vinci,Leonardo ,
1,经济基础:意大利首先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经济基础:意大利首先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出现萌芽的原因
政策: (1)政策:鼓励发展工商业 (2)经济:以佛罗伦萨为例,手工业,商业和金融业 经济:以佛罗伦萨为例,手工业, 非常发达,还是欧洲的金融中心. 非常发达,还是欧洲的金融中心. 地理位置:地处地中海贸易的枢纽地位. (3)地理位置:地处地中海贸易的枢纽地位.
你从《蒙娜丽莎》的微笑和蒙 《蒙娜丽莎》 娜丽莎形象中,能感受到什么? 娜丽莎形象中,能感受到什么? 她的身份是什么? 她的身份是什么?她的微笑有什 么含义? 么含义? "对象的表情和含义,完全跟了你 对象的表情和含义, 对象的表情和含义 的情绪而转移.你悲哀吗? 的情绪而转移.你悲哀吗?这微 笑就变成感伤的, 笑就变成感伤的,和你一起悲哀 你快乐吗? 了.你快乐吗?她的口角似乎在 牵动,笑容在扩大, 牵动,笑容在扩大,她面前的世 界好像与你的同样光明同样快 傅雷《 乐." 傅雷《世界美术名作二 十讲》 十讲》
必修三第十二课文艺复兴(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课表解读】1.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代表作品2.了解这些艺术巨匠体现的人文精神【学习目标】知识与水平:1.识记文艺复兴时期重要人物及作品2.理解“人文主义”,分析产生的背景、影响和性质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分析,理解文艺复兴运动的成就和人文主义的内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人文主义”对人性的解放,体会现实生活的美好,树立学生自信,培养学生发奋图强的信念和意志【教学重点】文艺复兴的背景、影响【教学难点】人文主义的内涵【教学方法】材料分析、多媒体、对比分析【学习方法】讨论、启发【导入】教师:回忆我们在第十一课中学习过的“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回答在古希腊存有的重要的哲学派别和重要的哲学思想?学生:自然哲学——泰勒斯——“万物皆生于水”——研究“自然”智者学派:普罗塔格拉——“理解万物的尺度”——研究“社会”苏格拉底——“理解你自己”、“知识即美德”——研究“人”本身,使哲学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逻辑学——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教师:这些派别和思想有什么共同点吗?学生:在不同方面否定了“神创论”,肯定了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作用教师:欧洲的人文主义者一般把欧洲历史分成三段,第一段就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古希腊的人文精神的觉醒,第二段则是欧洲的中世纪,被称之为“黑暗时期”,第三段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艺复兴时期。
那么什么是“文艺复兴”,它是不是单纯的古典文化的复兴呢?文艺复兴最早产生于意大利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又如何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特点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共同学习和探讨《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正式授课】教师:先请一位同学阅读课程标准的要求,并结合课前预习的内容,回答按照课程标准,我们需要在这堂课的学习中,注重哪些问题?学生:需要记住“文艺复兴”的“前三杰”和“后三杰”及他们的代表人物,需要理解“人文主义”的含义教师:这位同学的回答是比较准确的,按照课程标准我们能够用时间作为脉络,来学习这些代表人物和他们的作品,并且理解他们作品中的“人文精神”,那么什么是“文艺复兴”呢?学生:“文艺复兴”原意是“再生”、“复活”,这场运动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名,以“人文主义”为旗帜,形成了人文主义社会思潮。
改革开放40周年短篇小说10篇

改革开放40周年短篇小说10篇小说一:新时代的启示这是一个关于改革开放对一个普通家庭的影响的故事。
4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这个家庭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们从一穷二白的生活状态中走出,走上了富裕和幸福的道路。
小说二:梦想的天空一个普通的村庄里,有一位年轻人对于改革开放带来的机会抱有巨大的梦想。
他努力研究,充分利用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教育资源,最终成为了一名成功的企业家。
他的故事鼓舞着村庄里的每个人,激励他们追逐自己的梦想。
小说三:合作共赢的力量改革开放将中国带入了一个全球化的时代。
这个故事讲述了愿意与外国企业合作并分享机遇的中国企业家。
通过合作,他们实现了双方的共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小说四:城市的变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个故事描述了一个小城镇变成现代化大都市的过程,展示了改革开放给城市带来的繁荣和进步。
小说五:农村脱贫的奇迹改革开放为农村带来了全新的机会。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如何通过充分利用改革开放政策和资源,从贫困走向富裕的过程。
他们通过创业、发展农业产业等方式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
小说六:教育的春天这个故事讲述了改革开放给教育带来的重大改变。
在改革开放的引领下,教育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每个孩子都有了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教育的春天让无数有潜力的年轻人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小说七:文化的多彩世界改革开放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舞台。
这个故事描绘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和国际化发展,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小说八:科技创新的力量在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下,科技创新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位年轻科技企业家通过创新和拼搏,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并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贡献。
小说九:改革开放的友谊纽带改革开放不仅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也架起了中国与世界的友谊纽带。
这个故事描述了一个外国小伙子来到中国,通过改革开放所提供的机会,与中国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让我们看到了改革开放对人际交流的积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短篇小说的复兴
供案头阅读的通俗小说的历史始于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行世的都是长篇小说。
冯梦龙“三言”的问世打破了这一格局,他还在《古今小说》封面上作“识语”为短篇小说宣传:“其有一人一事足资谈笑者,犹杂剧之于传奇,不可偏废也。
”短篇小说创作就此步入繁盛,从明天启年间到清雍正朝,作品总数已达六百余篇,较优秀者也不在少数。
然在随后百余年里,短篇小说却消失得无影无踪,等到光绪末年才重新现身。
光绪二十八年(1902)冬,倡导“小说界革命”的《新小说》创刊。
在梁启超主办的前七期里,只刊载过《俄皇宫中之人鬼》《毒药案》《白丝线记》三篇短篇翻译小说与文言小说《唐生》,自创通俗短篇小说则是一篇也无;该刊向社会征稿,也明确要求“章回小说在十数回以上”,短篇小说显然未入其眼界。
稍后创刊的《绣像小说》共出版七十二期,同样也不刊载自创的短篇小说。
直到日报刊载小说成为流行现象,通俗短篇小说才重新受到人们关注。
日报刊载小说始于《申报》,它在同治十一年(1872)创刊伊始就接连刊载三篇翻译小说,随后又紧急刹车。
报载小说是全新的传播方式,它的猛然出现,一时无法与中国读者长期形成的阅读习惯相融合,更何况刊载外来的翻译小说。
《沪报》是刊载小说的第二家日报,它在光绪八年(1882)
创刊后三周,就开始连载《野叟曝言》,一直持续了两年半。
当时这部作品售价每部六元,《沪报》是每日随报附送不收分文,且以书版格式刊印,便于读者自行装订成册。
小说连载以来,“购者踵趾相接”,其原因就在于选择了大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小说,消除了读者对新传播方式的抵触心理。
此后,沪报又连载了《七侠五义》《蜃楼外史》等作品,都受到读者欢迎。
大众接受了新的小说传播方式,但此时中国近代新闻业刚起步不久,直到戊戌变法后,日报才渐多,而办报者发现“小说与报纸的销路大有关系”后,报载小说便开始成为普遍现象。
起初,各家都连载长篇小说,既有大众习惯阅读的本土创作,又有一些翻译小说。
这么多家日报以及刊物都要刊载小说,创作或翻译者毕竟有限,一时间稿源便成了大问题。
大家习惯的长篇连载也出现了麻烦。
得益于印刷业近代化改造,小说单行本的出版快捷且价格较低廉,早年《沪报》连载有单行本的做法已不可复制。
报社的应对策略是约定几个名家供稿,而作者有限且又诸事缠身,艰于腾挪,这便导致了写一段,报纸第二日登一段的模式逐渐形成。
但作者的供稿常因生病或外出一类事断档,暂停时间久了或发生频率太频繁,甚至连载中断后再也不见下文,这些都会招致读者不满,从而影响报纸销路。
如果有批短篇小说在手,连载暂停时便可顶替,或者干脆以短篇为主,长篇连载辅之,那么
读者的不满多少可得到化解。
也就是说,因形势逼迫,短篇小说将应时而生。
一个偶然事件使设想付诸实践。
《时报》自创刊就连载陈景韩翻译的《伯爵与美人》,他东赴日本,临行前多翻译了一批供自己外出时连载。
可是他走后,《伯爵与美人》的未刊稿居然找不到了,作品连载暂停了三个月。
其间,陈景韩从日本寄来短篇小说《马贼》以救急,《时报》又接连刊载了《中间人》《张天师》等短篇小说,填补连载暂停时的空白。
由于读者习惯的是长篇小说连载,《时报》刊载《马贼》时特地刊载广告解释,“短篇小说本为近时东西各报流行之作”,读者不必见怪,那篇小说篇幅虽短,却同样“立意深远,用笔宛曲,读之甚有趣味”。
该报继而进一步向社会征集这类稿件:“如有人能以此种小说(题目、体裁、文笔不拘)投稿本馆,本报登用者,每篇赠洋三元至六元。
”自此,《时报》开启了向社会征集短篇小说的序幕。
《时报》向社会征稿,特别是征集短篇小说的举措便引起连锁反应。
当时的很多报纸先后加入了向社会征集小说稿件的行列。
可能《笑林报》稿件短缺的危机尤甚,心情也更迫切,竟在一周内两次刊载征文启事,第一次明确地“征短篇小说”,第二次则说“本馆征求时事、言情及各种小说”;《天铎报》开列的征集范围是:“种类:言情小说、社会小说、短篇小说”,同时还要求“文俗夹写,毋取高深”,以适应大
众的阅读。
同治年间《申报》向社会征集诗文时,以“概不取其刻资”即不收版面费为鼓励,此时应征者多而版面有限。
光绪末年报纸是为开掘小说稿源而征文,这就须得给予相应的报酬,否则应征者寡,小说刊载断档,报纸销量会受影响。
对报社来说,这个观念的转变有点痛苦,不少报纸征文时对报酬都含糊其辞:或含糊地许诺“相当之酬报”,或笼统说“润笔从丰”,或表示“本馆决不惜厚资也”。
说得都很慷慨,但谁都闹不清“酬”与“劳”如何对应。
有的报纸则表示愿意和应征者一起商定,“每千字需酬金若干,并请开示,以便商议”。
《时报》的态度倒是明确,每篇短篇小说“赠洋三元至六元”,《天铎报》按千字论价,分为二元、一元半与一元三等。
当时各报都急需稿源,激烈的市场竞争最后终于使稿酬制度化,从而为作者队伍的形成,为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的创作繁荣在物质层面提供了保障。
一时间大批作品蜂拥而至,当时的人曾感叹道:“十年前之世界为八股世界,近则忽变为小说世界。
”不少人仓促上阵,短篇小说的艺术水准就总体而言当属平庸一类。
有些作者往往是听到或看到些什么,就匆匆记录,稍作润饰便算完篇,作者对描写对象未作深入思索,批判也属表面化。
创作时对于生活素材缺乏概括、提炼与捏合,也无谋篇布局的讲究,情节简单,人物形象只是粗线条的刻画。
仓促动笔自然无法
对事件作本质性开掘,只能是对现象的描绘与嘲讽,就连小说名家包天笑也承认“急就成篇,容有支离矛盾处”。
这种创作现象的出现也容易理解,在清朝的最后几年里,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大小事件层出不穷,变幻之节奏又急速,此时日报小说的创作既要跟上社会的快速变化,又得及时呼应读者的需求,往往只能拿出“急就章”。
不过,这些作品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发声,易引起读者共鸣,各篇虽只叙述某一件事,而汇合众作品,则显示了社会方方面面的众生相。
其时短篇小说多刊载于日报,其读者众多,作品可有较大的传播面,而各地不少报刊在靠转载维持,它们所转载的,也大多是短篇小说。
日报小说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只有196种,普遍实行征文的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便蹿升至422种,宣统朝的三年里更一直保持在500种以上,这其中大部分都是短篇小说。
短篇小说集也开始面世,还得到了“其文辞简劲,其思想锐奇,若讽若嘲,可歌可泣,雅俗共赏,趣味横生,为小说界别开生面”的赞誉。
小说名家也接受了这种新兴的文学体裁,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长篇享誉文坛的吴趼人,此时就接连撰写了多篇短篇小说刊载于报端。
一向引领创作潮流的小说专刊也开始重视短篇小说,《小说林》就有意为短篇小说安排了相当篇幅,前后40篇作品中竟占了22篇;而出版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爆发的《小说月报》,此时向社会
征稿就特地声明:“本报各门,皆可投稿,短篇小说,尤所欢迎”,同时还允诺了每千字二元至五元的较高稿酬标准。
当创作呈现如此态势时,可以说清中叶以来消失了百余年的短篇小说,至此实现了自己的复兴。
(作者:陈大康,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近代小说史论”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