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中红壤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氮素空间分布

合集下载

云南土壤类型ppt(共73张PPT)

云南土壤类型ppt(共73张PPT)

2024/1/26
11
03
黄壤系列土壤类型
2024/1/26
12
黄壤分布与特点
2024/1/26
分布
主要分布于云南高原的中部和东部,在亚热带季风气候下形 成。
特点
具有明显的富铝化过程和生物富集过程,粘粒硅铝率较低, 粘土矿物以蛭石和高岭石为主,土壤交换性酸以交换性铝占 优势。
13
黄棕壤与黄褐土
2024/1/26
22
水稻土的改良与培肥
2024/1/26
改良措施
01
针对水稻土存在的黏性重、通透性差等问题,可以采取掺沙、
增施有机肥等改良措施。
培肥方法
02
合理施用化肥和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同时注意保持土壤水
分和通气性。
耕作管理
03
实行合理的耕作制度和管理措施,如深耕、晒田、轮作等,以
改善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
云南土壤类型ppt( 共73张PPT)
2024/1/26
1
2024/1/26
目录
CONTENTS
• 云南土壤概述 • 红壤系列土壤类型 • 黄壤系列土壤类型 • 山地土壤类型 • 水稻土系列土壤类型 • 云南土壤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2
01
云南土壤概述
2024/1/26
3
地理位置与气候特点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 部,与多个国家接壤 ,地理位置独特。
23
06
云南土壤资源保护 与可持续利用
2024/1/26
24
土壤侵蚀与退化问题
2024/1/26
水土流失严重
云南地形复杂,山地、丘陵占比较大,水土流失问题突出,导致 土壤肥力下降。

云南植烟土壤类型与分布

云南植烟土壤类型与分布

云南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全省共有土地面积5.91亿亩*,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1%。

通过卫星遥感(Remote sensing, RS)测定,全省总耕地面积为9282万亩。

其中,旱地在全省各地均有分布,约占总耕地面积的2/3;水田主要分布在滇中、滇西南一带,仅占总耕地面积的1/3(图1)。

耕地资源以思茅和曲靖最多,其次为文山、昭通和红河,迪庆、怒江两个州的耕地面积最少(表1-1)。

图1 云南水田、旱地分布图一、植烟土壤类型土壤是烤烟生长的基础,云南土壤类型多、分布广,为烤烟种植提供了丰富的土壤资源。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不同生态区域的土壤理化性状有较大差异。

因此,弄清云南植烟土壤类型与分布对烤烟生产有着重要的作用。

云南烟区的植烟土壤多为中性或微酸性的红壤、黄壤、石灰性土、紫色土和水稻土(图1-4)。

全省共有16个土类,占全国土类的1/4。

其中,红壤占全省土地面积的一半,故云南有“红土高原”、“红土地”之称,黄壤占20%,紫色土和石灰性土占9%。

坝区的旱地土壤主要为红壤,山区旱地的土壤主要为红壤和黄壤。

二、植烟土壤养分(一)红壤全省红壤多分布于海拔1300~2200m之间,质地中等,多为砂质粘壤土;土壤pH值在5.2~6.1之间,属微酸性土壤;有机质1.0%~3.0%,速效氮60~130mg/kg,速效磷5~15 mg/kg,速效钾70~120mg/kg,钙(Ca)含量适中,镁(Mg)、硼(B)含量较低。

(二)黄壤全省黄壤主要分布于海拔1700~2200m之间的温晾地区,质地较粘重;土壤pH值在5.7~7.1之间,多为中性;有机质1.5%~3.0%,速效氮60~90mg/kg,速效磷15~25mg/kg,速效钾70~100mg/kg,钙、镁含量较高,硼、锌含量较低。

图2 云南主要土壤类型分布图(三)紫色土紫色土属区域性土壤,质地较粘重,土壤pH值在5.5~6.7之间,属微酸性土壤;有机质较低,在0.6%~2.0%之间;速效氮50~80mg/kg,速效磷20~30mg/kg,速效钾150~230mg/kg,钙、镁含量较高,硼、锌、钼含量较低。

滇中红壤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氮素的空间分布

滇中红壤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氮素的空间分布

雨。 长 期 冲 刷使 许 多 矿物 风 化 产物 随着 地 表和 地 下 径 流 由 高处 向 下坡 位 及 其 坡脚 淋 洗 迁 移 , 下 坡 位或 坡 脚 是 其他 坡
位水 土流 失 的汇 集 。 在 次生 林 、 坡耕 地 、 人工林 和 灌草 丛 中 ,
土壤 全 氮平 均 含 量 分别 为 1 6 7 . 7 、 2 0 5 . 9 、 1 8 3 . 0 、 2 7 3 . 0 g / k g , 依
氮素 是 作 物 生长 必 需 的营 养 元 素 , 是 土 壤 养 分最 重要 的指 标 , 土 壤 中氮 素 的丰缺 及 供 给 状 况直 接 影 响作 物 的生 长发育 , 多 为 陆地植 物 正常 生长 的主要 限 制 因子之 一 。 土 壤
碱 解 氮 是衡 量 氮 素 水 平 高低 的一 个 重要 指 标 , 能够 灵 敏 地
地等 ) 也 影 响 土壤 氮 的 数量 和 结 构圆 。 土壤 氮 素 由 多种 形 态
氮组成 , 其 形态 是 影响 植物 利 用土 壤氮 素效 率 的 因素 之一 , 各种 形态 氮 的动 态平 衡 是土 壤肥 力保 持 和提 高 的重 要 内容 之一旧 。 目前 , 对 土 壤 养 分空 间变 异性 及 其 影 响 因 素做 了 大 量 的研 究 , 而对 不 同土地 利 用 类 型 不 同坡 位 处 土壤 剖面 下 土 壤 氮素 的 分布 规律 的详 细 研究 较 少 。 因此, 该研 究 选取 云 南省 玉溪 市澄 江 县抚 仙湖 流 域尖 山河 小 流域 典 型不 同 土地 利用 类 型 土 壤氮 素 的空 间分 布 进 行研 究 , 以 为 该 小 流域 内 坡 耕 地施 肥及 退耕还 林 还草 的恢 复和 重建提 供 科学 依据 。

云南省简介

云南省简介

水资源
● 云南省临近热带海洋,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处于西南暖湿气流和东南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之 下,由于地形和气候的影响,具有水汽充足、降水量丰富的特点。全省年均降水量为1278.8毫米, 折合水量4900亿立方米。降水量地区分布十分复杂,西部、西南部和东南部年降水量较大;中部 和北部的干热河谷(坝子)地区的降水量较少。从全省范围看,降水量分布规律为:山区降水量 多,河谷、坝区降水量少;迎风坡降水量大,背风坡降水量小。
气候
● 云南省气候基本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型,立体气候特点显著,类型众多、年温差小、日温差大、 干湿季节分明、气温随地势高低垂直变化异常明显。滇西北属寒带型气候,长冬无夏,春秋较短; 滇东、滇中属温带型气候,四季如春,遇雨成冬;滇南、滇西南属低热河谷区,有一部分在北回 归线以南,进入热带范围,长夏无冬,一雨成秋。在一个省区内,同时具有寒、温、热(包括亚 热带)三带气候,一般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温度平均递降0.6℃~0.7℃,有“一山分四季, 十里不同天”之说,景象别具特色。
● 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0437万千瓦,占全国总蕴藏量的15.3%,居全国第3位。全省经济可开发装机容量 为9795万千瓦,年发电量为3944.5亿度,占全国可开发装机容量的20.5%,居全国第2位
● 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滇东北,全省已探明储量240亿吨,居全国第9位,煤种也较齐全,烟煤、无烟煤、褐煤 都有。
● 云南省动物种类数为全国之冠,素有“动物王国”之称。脊椎动物达2273种,占全国的51.4%。其中,鸟类 793种,占63.7%;兽类300种,占51.1%;鱼类366种,占45.7%;爬行类143种,占37.6%;两栖类102 种,占46.4%。全国见于名录的2.5万种昆虫类中云南省有1万余种。云南省珍稀保护动物较多,许多动物在 中国国内仅分布在云南省。蜂猴、滇金丝猴、野象、野牛、长臂猿、印支虎、犀鸟、白尾梢虹雉等46种均属 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熊猴、猕猴、灰叶猴、穿山甲、麝、小熊猫、绿孔雀、蟒蛇等154种均属于国家二类保 护动物;此外,还有大量小型珍稀动物种类。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土壤类型名称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土壤类型名称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土壤类型名称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是中国在2019年完成的一项重要环境调查,它是中国土壤资源的全面评估,有助于为国家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

本文将介绍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中的土壤类型名称,并对它们的特点进行简要描述。

1.红壤红壤是中国南方常见的一种土壤类型,也是世界各地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典型土壤。

红壤因其独特的颜色而得名,主要由砂、粉砂和黏土组成,含有比较高的铁和铝,适合种植棉花、甘蔗、水稻等作物。

2.黄壤黄壤是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最常见的一种土壤类型,也是中国土壤种类较多的土壤类型之一。

黄壤颜色呈黄褐色或黄色,主要由石灰石、碳酸盐、粘土和有机质组成,适合种植苜蓿、花生、小麦等作物。

3.黑土黑土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之一,也是全球十大黑土区之一,其名称因其颜色呈黑色而得名。

黑土富含有机质、氮、磷和钾等营养元素,土壤肥沃,适合种植大豆、玉米、马铃薯等作物。

4.棕壤5.盐渍土盐渍土是在长期干旱、半干旱区域由于地下水过度利用而形成的一种现象。

盐渍土中富含氯、硫酸盐和硝酸盐等盐类,对植物生长不利。

在盐渍土上通常种植耐盐作物或进行改良处理,例如在表面增加覆盖土壤,通过薄层灌溉等方式改善土壤质量。

6.草地土草地土是高海拔山区和草原地区的一种土壤类型,主要由粘土、有机质、石灰石和砂等杂质组成。

草地土肥沃,适合种植高山植物和草地植物。

7.岩溶土岩溶土是由于地下岩石溶解而形成的土壤类型,分布在喀斯特山区等地。

岩溶土内的石灰岩、石膏岩等材料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土层几乎没有大的孔隙度。

这种土壤富含石灰质,适合种植一些喜碱植物和花卉等。

8.沙土沙土主要由石英和石粉组成,通常为营养物质含量较低的土壤类型。

沙土透气性好,易于渗水,但不保水,适合种植需要干燥环境的草地和灌木。

以上就是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中常见的一些土壤类型名称及其特点的简要介绍。

这些土壤类型的分布情况和特点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同类型的土壤需要不同的管理方法和肥料措施,建议农民根据当地土壤情况进行合理耕作和施肥,以提高农业产量和产质量。

中国与世界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

中国与世界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

世界世界 土壤类型及中国土壤类型分布土壤类型及中国土壤类型分布一、中国主要土壤类型一、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土壤名称土壤名称 分布地区分布地区 形成条件形成条件 一般特征一般特征 砖红壤砖红壤 海南岛、雷州半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22°以南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323~~2626℃,年平均降水量为℃,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1600~~2000毫米。

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林。

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赤红壤赤红壤 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温较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1~~2222℃,年降水量在℃,年降水量在1200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阔叶林。

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

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性。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土壤名称土壤名称 分布地区分布地区形成条件形成条件 一般特征一般特征 砖红壤砖红壤 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22°以°以南地区。

南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323~~26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

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季雨林。

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铝残留在土中,颜色颜色发红。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酸性。

赤红壤赤红壤 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22°至°至2525°之间。

不同土壤类型的地理区划

不同土壤类型的地理区划

不同土壤类型的地理区划土壤是地球表层的一种自然物质,是植物生长的基础,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土壤类型的地理区划是根据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过程、土壤的性质和特点,将土壤分为不同类型,并进行地理区划的一项工作。

不同的土壤类型在自然、农业和生态环境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黄壤区:黄壤是我国主要的土壤类型之一,分布在辽宁、河北、陕西、山东、安徽、湖北、湖南、江苏、四川等省份。

黄壤是富含有机质、富集养分、透水性好的土壤,适宜发展农业,被广泛用于农田种植。

二、红壤区:红壤是另一种重要的土壤类型,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云南等南方地区。

红壤呈酸性,呈红色或棕红色,透水性较差,但是富含矿物质,适合发展果树种植。

红壤区的地形多丘陵和山地,水文条件复杂,对于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有较高的要求。

三、盐碱地区:盐碱地区是指由于高地下水位、排水不畅等原因,导致土壤中盐碱含量过高,不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区域。

我国盐碱地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辽宁等地。

盐碱地的改良和利用是一项重要任务,可以通过引水和改良土壤的方式,将其转换为可以农业利用的土地。

四、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我国独特的地理区域,分布在陕西、甘肃、宁夏、山西、河南等省份。

黄土是由风化作用形成的土壤,质地疏松,肥力较低,保水能力较弱。

黄土高原地区长期以来是一个重要的农牧交错区,牧业占据重要地位。

五、沿海河口湿地:沿海河口湿地是指沿海地区的河口、湖口和海湾等地形地貌对湿地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区域。

沿海河口湿地地处陆海相交汇处,受到陆地和海洋的双重影响,土壤类型多样,包括河口滩涂、河口沙洲、海滨沙地等。

沿海河口湿地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着重要作用。

六、湖泊滨岸带:滨岸带是指湖泊周围的区域,是湖泊与陆地相交的自然界面。

湖泊滨岸带地区土壤类型复杂,包括湖泊湿地、湖滩、湖沼等。

滨岸带土壤肥沃、土壤湿润,适宜发展农业。

但是湖泊滨岸带的生态环境脆弱,易受人类活动的干扰,需要引起注意。

滇中地区典型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与群落特征

滇中地区典型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与群落特征

滇中地区典型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与群落特征作者:陈玉强郭峰陈光剑期俊程许彦红来源:《林业科技》2022年第02期摘要:以滇中地区典型常绿阔叶林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从群落物种组成、树木径级结构、群落层次结构和林下更新等方面分析该地区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

结果表明:滇中地区元江栲和锥连栎样地内共有木本植物59种,隶属于31科50属,优势树种明显。

元江栲林具有较高的Shannon-Weiner指数(为1.548~1.785),锥连栎林整体上表现出较低的Simpson指数(为0.077),从调查样地看,整体上表现出元江栲林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高于锥连栎林,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水平。

2个种群都是最小的径级拥有最多的树木个体数,随着林木胸径的增大,样地内林木株数逐渐减少,径级呈现出明显的倒“J”型分布,只有少数个体具有较大的胸径,大多数个体都属于小径级的乔木幼树或中、小型乔木,元江栲和锥连栎的增长均处在稳定期。

各林分类型由于海拔、土壤等立地因子和林分内部结构不尽相同,影响机制也存在差异,这为更好制定常绿阔叶林保护相关政策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常绿阔叶林; 物种组成; 径级结构; 群落特征; 滇中地区中图分类号: S 718. 54 +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 - 9499(2022)02 - 0031 - 07山地森林是动植物多样性的重要载体,具有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多重生态系统功能[ 1 ]。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作为滇中高原的代表性植被类型,同时也是我国常绿阔叶林西部中亚热带类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海拔1 700~2 500 m的低山丘陵地区[ 2 ]。

元江栲(Castanopsis orthacantha)为壳斗科(Fagaceae)锥属(Castanopsis)常绿乔木,生于海拔1 500~3 200 m疏或密林中,为针叶阔叶混交林中的主要树种,有时成小片纯林[ 3 ],产于云南大部分地区,尤其以滇中最为普遍,四川、贵州省也有分布[ 4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滇中红壤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氮素的空间分布
摘要选取我国西南部抚仙湖流域典型流域尖山河小流域为试验区,测定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次生林、坡耕地、人工林及灌草丛)不同坡位处土壤剖面土壤全氮及碱解氮含量,结果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全氮平均含量表现为灌草丛>坡耕地>人工林>次生林;土壤碱解氮平均含量表现为坡耕地>次生林>灌草丛>人工林;同一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坡位土壤全氮及碱解氮含量均表现为坡下部>坡中部>坡上部;同一土地利用类型,上层土壤全氮及碱解氮含量均不同程度地高于下层土壤,即0~20 cm 土层>20~40 cm土层>40~60 cm土层。

土壤全氮含量与碱解氮含量之间有着显著相关性。

关键词土地利用类型;碱解氮;全氮;含量;空间分布
中图分类号 s15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0-0213-02
氮素是作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是土壤养分最重要的指标,土壤中氮素的丰缺及供给状况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多为陆地植物正常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

土壤碱解氮是衡量氮素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能够灵敏地反映土壤氮素动态变化和供氮水平[1-3]。

土壤氮素受土壤有机质、外界干扰[4]和植物群落[5]等的影响。

另外,农业栽培措施(如轮作、施肥)及利用方式的转变(如放牧草地转化为耕地等)也影响土壤氮的数量和结构[3]。

土壤氮素由多种形态氮组成,其形态是影响植物利用土壤氮素效率的因素
之一,各种形态氮的动态平衡是土壤肥力保持和提高的重要内容之一[6]。

目前,对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及其影响因素做了大量的研究,而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坡位处土壤剖面下土壤氮素的分布规律的详细研究较少。

因此,该研究选取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抚仙湖流域尖山河小流域典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氮素的空间分布
进行研究,以为该小流域内坡耕地施肥及退耕还林还草的恢复和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珠江南北盘江上游岩溶区域的玉溪市澄江县抚仙湖
流域尖山河小流域,隶属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养白牛村委会,北接龙街镇广龙村委会,南接禄充管委会,东临抚仙湖,西接晋宁县,地理位置为东经102°47′21″~102°52′02″,北纬24°32′00″~24°37′38″,流域总面积35 142 km2。

研究区地貌类型为中山高原地带,多年平均降雨量1 050 mm,干湿季分明,雨季为5月下旬至10月下旬,暴雨基本出现在雨季,年平均径流深30 mm,年均蒸发量为900 mm。

流域土壤主要是红紫泥土和红壤。

在小流域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次生林地、坡耕地、人工林地及灌草丛地。

次生林内乔木主要为云南松、旱冬瓜,草本种类有紫茎泽兰等;坡耕地主要种植烤烟;人工林内乔木主要为云南松、蓝桉,草本种类有紫茎泽兰等;灌草丛地内主要草本种类有紫茎泽兰、黄茅等。

1.2 研究方法
1.2.1 样品采集。

确定采样点之后,对以上4种土地利用类型坡上部、坡中部及坡下部0~60 cm土层按分层取样法(0~20、20~40、40~60 cm)取样,每个样点重复取3个样作为平行,3个重复之间水平距离为5 m,坡位之间的间隔为10 m。

将所取样带回实验室后立即将鲜土样在室内铺于牛皮纸上,自然风干后去除石块、根茎及各种新生体和侵入体,研磨,过筛后测定土壤含水量及土壤各养分含量。

1.2.2 相关计算及数据分析。

采用spss11.5实用统计软件和excel数据处理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和图表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坡位土壤全氮的分布
从图1可以看出,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剖面的全氮含量均出现表聚现象,且从表层到深层都呈现递减趋势,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坡位处土壤全氮含量都呈现出坡下部>坡中部>坡上部,可能由于研究区域多雨,长期冲刷使许多矿物风化产物随着地表和地下径流由高处向下坡位及其坡脚淋洗迁移,下坡位或坡脚是其他坡位水土流失的汇集。

在次生林、坡耕地、人工林和灌草丛中,土壤全氮平均含量分别为167.7、205.9、183.0、273.0 g/kg,依次表现为灌草丛>坡耕地>人工林>次生林,原因可能是草地草本植物分布广泛,具有致密的浅层根系,可以富集土壤养分[4-5],坡耕地由于人为施肥等对坡地土壤养分影响较大。

进一步分析可知,土壤氮素含量中人类影响因素占主导地位,且与人类干
扰强度呈正相关。

在土壤垂直方向,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全氮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加深均呈下降趋势。

0~20 cm土层,次生林、坡耕地、人工林、灌草丛的平均全氮含量分别为203.0、281.0、205.0、331.8 g/kg,20~40 cm土层全氮含量分别为172.2、209.9、191.4、291.7 g/kg;40~60 cm土层全氮含量分别为149.1、170.3、167.2、233.4 g/kg,说明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剖面的全氮含量均出现表聚现象,且从表层到深层都呈现递减趋势,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2.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坡位土壤碱解氮的分布
从图2可以看出,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剖面的碱解氮含量与全氮含量分布规律相似,均出现表聚现象,且从表层到深层都呈现递减趋势,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坡位处土壤碱解氮含量也呈现出坡下部>坡中部>坡上部的趋势。

在次生林、坡耕地、人工林和灌草丛中,土壤碱解氮平均含量分别为66.69、71.03、50.68、51.24 mg/kg。

与全氮含量分布不同,4种土地利用类型碱解氮平均含量依次表现为坡耕地>次生林>灌草丛>人工林。

坡耕地由于人为施肥等对坡地土壤养分影响较大,土壤碱解氮含量中人类影响因素占主导地位。

其他3种土地利用类型中,次生林地土壤碱解氮含量居首位。

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碱解氮含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减少,即0~20 cm土层碱解氮含量最大,40~60 cm 土层最小。

2.3 土壤全氮碱解氮的相关性分析
研究表明,土壤碱解氮含量与坡位之间的相关系数为 -0.666**
(p坡耕地>人工林>次生林;土壤碱解氮平均含量表现为坡耕地>
次生林>灌草丛>人工林;同一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坡位土壤全氮及碱解氮含量均表现为坡下部>坡中部>坡上部,这与高雪松等[7]、龙健等[8]的研究一致。

(2)同一土地利用类型,上层土壤全氮及碱解氮含量均不同程度地高于下层土壤,即0~20 cm土层>20~40 cm土层>40~60 cm 土层。

土壤全氮含量与碱解氮含量之间有着显著相关性,这与龚珊珊等[9]、王洪杰等[10]的研究一致。

(3)土壤全氮含量与碱解氮含量之间有显著相关性。

4 参考文献
[1] 张智猛,戴良香,张电学,等.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周期内碱解氮、硝态氮时空变化及施氮安全值的研究[j].土壤通报,2004,35(1):38-42.
[2] 施春健,庄秋丽,李琪,等.东北地区不同纬度农田土壤碱解氮的剖面分布[j].生态学杂志,2007,26(4):501-504.
[3] vitousek p m,aber j d,howarth r w,et al.human alteration of the global nitrogen cycle:sources and
consequences[j].ecological appl-ications,1997,7(3):737-750.
[4] silveira m l,comerford n b,reddy k r,et al.soil properties as indicators of disturbance in forest ecosystems of georgia,usa[j].ecological indicators,2009,9(4):740-747.
[5] 杨成德,龙瑞军,陈秀蓉,等.东祁连山不同高寒草地类型土壤表层碳、氮、磷密度特征[j].中国草地学报,2008,30(1):1-5.
[6] ishaq m,ibrahim m.tillage effects on soil properties at different levels of fertilizer application in punjab,pakistan[j].soil&tillage research,2002,68(2):93-99. [7] 高雪松,邓良基,张世熔,等.不同利用方式与坡位土壤物理性质及养分特征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05,19(2):53-56,60,79.
[8] 龙健,黄昌勇,李娟.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演变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2,16(1):76-79.
[9] 龚珊珊,廖善刚.桉树人工林与天然林土壤养分的对比研究[j].江苏林业科技,2009,36(3):1-4.
[10] 王洪杰,史学正,李宪文,等.小流域尺度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的关系[j].水土保持学报,2004,18(1):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