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周长》教学设计公开课(4)

合集下载

圆的周长教案【优秀3篇】

圆的周长教案【优秀3篇】

圆的周长教案【优秀3篇】《圆的周长》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圆的周长教学重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学难点:探究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观看后提问:1、谁获胜呢?2、它们对自己跑的距离产生了怀疑,都说自己跑的远……3、拿起一个圆用手模一摸感知什么是圆的周长。

二、新课(一)介绍测量方法:1、绳测法。

2、滚动法。

3、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化曲为直”的思想,知道绳测法和滚动法测量圆的周长,并让学生感知这两种方法的局限性(二)猜想。

(三)实验。

1、小组协作。

周长c(厘米)直径d(厘米)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2、汇报测量和计算结果。

提问:通过这些实验和统计,你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有没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学生:发现每个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四)验证结论。

(五)阅读理解有关圆周率的知识。

三、练习计算方法:1、能说出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吗?c=∏dc=2∏r(板书)2、根据条件,求下面各圆的周长。

d=10cmr=10cm3、(略)4、现在你明白小龟和小兔谁跑的路程长吗?谁跑得快?5、拓展练习。

四、总结。

你学会了什么?请主动用你学会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有关圆的周长的问题。

附:教学设想一、选择与新知识最佳关系的生长点,巧制课件,导入新课。

“周长”是已学过的概念,但以前讲的长、正方形的周长是指封闭折线的长度,而圆的周长是指封闭曲线的长度。

一“直”一“曲”既有联系亦有区别。

我抓住这一新知识的连接点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给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例:课件演示与实验相结合,个别实验和小组实验相结合,讲与练相结合,计算与测量相结合,谈话与板书相结合,讲与练相结合,计算与测量相结合。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学生充分的探索时空,并且探究的题材对学生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学生的角色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构建者。

三、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数学交流能力。

教师《圆的周长》教学设计(通用15篇)

教师《圆的周长》教学设计(通用15篇)

教师《圆的周长》教学设计教师《圆的周长》教学设计(通用15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圆的周长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教师《圆的周长》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经历圆周率的形成过程,探索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运用圆的周长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

3、培养学生的操作试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掌握一些数学方法。

4、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圆周率研究的贡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推导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准确计算圆的周长。

教学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具准备:圆片、铁圈、绳子、直尺。

教学方法:观察、演示、小组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一、把准认知冲突,激发学习愿望。

1、问题从情境中引入:花花和亮亮进行赛跑比赛,花花绕着长方形地跑,亮亮绕着圆形跑。

花花跑的路程是长方形的什么?亮亮呢?同桌互相指一指学具中圆片的周长,说说圆的周长与长方形或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有什么不同?谁能说说什么是圆的周长?如果两人用相同速度,都跑一周,你认为花花和亮亮谁获胜的可能性大些?(引导揭示课题:圆的周长)2、化曲为直,测量周长。

(1)(出示铁环)直尺是直的,而圆是由曲线组成的,怎样测量圆的周长?讨论:把铁环拉直后测量——“剪开拉直”。

(2)出示易拉罐(指底面),这是一个什么圆形?你能将它“剪开拉直”测量出它的周长吗?你还能想出什么办法,将它化曲为直,测量出周长呢?讨论:方法1:可以用带子绕圆一周,剪去多余的部分,测出周长;方法2:将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测出周长。

(板书:“先绕后量”和“滚动测量”)(3)教师拿一根绳子拴着一个物体,将它旋转几周,指出物体旋转的轨迹是一个圆,你能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吗?(不能)教师再指出黑板上所画的圆,你还能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测量它的周长吗?(不能)指出:化曲为直在测量圆的周长时存在一定局限性,必须要寻找一种普遍的方法来计算圆周长的方法。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5篇)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5篇)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5篇)《圆的周长》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圆的周长内容分析:通过关心同学回忆周长的概念,引出圆周长的概念;接着引出本课讨论的问题: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通过同学的动手实践活动,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给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介绍了祖冲之和圆周率,最终运用周长公式,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同学起点:对圆和周长的概念已有初步的熟悉教学目标:1、理解圆周长的概念,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2、使同学把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及公式的推导过程。

3、以自主探究、小组商量、合作的形式,培育同学观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4.结合圆周率的由来,了解祖冲之的故事,对同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圆周长公式的推导。

教学预备:直尺;两个有厚度、标明直径、不同规格的圆片;棉线。

教学流程:一、复习引入1、同学说圆的熟悉;(你对圆的学问有哪些了解)2、揭示课题:今日我们要一起来学习圆的周长。

〔板书:圆的周长〕二、新授1.熟悉圆的周长;〔1〕师拿出圆片让同学指出圆的周长;〔哪一部分是圆的周长〕〔2〕描出两个规格不同的圆的周长;感受圆的周长;〔请你描出练习纸上两个圆的周长。

〕(哪一个周长长?)〔3〕揭示圆周长的概念;〔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圆的周长〕师小结: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围成圆的一周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幻灯出示〕2、理解、运用圆周长的测量方法。

师问:圆的周长长短不一,该怎么测量?生边演示测量圆片周长,边介绍绳测法。

要求同学测量出两个圆片的周长,并把周长和相应的直径填入记录单中。

同学汇报测量结果,师记录。

圆片测量记录单:3.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1〕猜想跟圆周长相关的量;〔猜想一下,圆的周长长短跟什么量有关?〕计算记录单中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得数保存两位小数;同学反馈比值;周长〔厘米〕直径〔厘米〕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得数保存两位〕〔2〕熟悉圆周率①揭示圆周率:周长与直径的比值都是3倍多一些,其实这个比值是个固定不变的,我们称它为圆周率,用π表示。

圆的周长教案(精选7篇)

圆的周长教案(精选7篇)

圆的周长教案(精选7篇)《圆的周长》教学设计篇一【微课简介】《圆的周长公式推导》一课是小学数学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个知识点,适用于对圆的各部分名称已有初步认识并将学习计算圆的周长公式的学生学习。

在这个知识点学习中,学生应用互动软件《圆的工具》辅助学习,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对比、分析、概括出圆的周长与直径、半径的关系,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

【教学背景】数学是一门需要思维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会出现囫囵吞枣的现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圆的周长公式推导是关于圆的知识学习中的一个重难点,理解圆的公式推导过程是帮助学生学习圆周长公式的关键。

由于本班学生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体现出良好的信息技术能力,于是将公式推导这一部分设计为学生应用互动学习软件,在预设的任务中以同桌俩俩合作和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活动。

这样的自主学习活动更注重于学生学习内容的获取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积极地去探究,通过“再发现”、“再创造”,建构数学模型,从而对所获得的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并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而现代化技术的运用,则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经历数学建构的过程,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提高了学习效率,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材分析】圆的周长公式推导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一个知识点。

为了突破这个知识的重难点,应用学习互动软件《圆的工具》辅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

学生在这一活动中,用交互工具建构数学模型,应用对比、分析、概括等去解决问题,在合作探究中获得能力发展。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是六年级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能力,在学生的知识系统中,对于圆的各部分名称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要学生借助学习软件,在给出的任务和要求中自主探究完成实验活动,从而归纳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圆的周长》数学教案设计

《圆的周长》数学教案设计

《圆的周长》數學教案設計教案设计:《圆的周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公式,会计算圆的周长。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学会计算圆的周长。

难点: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圆形物体的例子,如篮球、车轮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圆形物体的周长如何测量。

2. 新知探索(1) 引导学生通过测量圆形物体的周长和直径,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存在着固定的比例关系。

(2) 让学生自己尝试总结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小组讨论。

(3) 教师讲解圆的周长公式C=πd或C=2πr,并让学生了解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

3. 实践操作给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数值,让他们利用所学知识计算圆的周长。

同时,也可以设计一些实际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小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强调圆的周长公式及其应用。

并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四、作业布置:设计一些练习题,包括直接应用公式计算圆的周长,以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巩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圆的周长教案精选5篇

圆的周长教案精选5篇

圆的周长教案精选5篇圆的周长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生经历探索已知一个圆的周长求这个圆的直径或半径的过程,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2、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直径、半径之间的关系,能熟练运用圆的周长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学生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已知圆的周长,求这个圆的直径或半径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运用圆的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一、教学例6.⑴ 课件出示例6的场景图,全班交流:怎样能准确测算出这个花坛的直径,又不会损伤到花坛里的花草呢?(先测量出花坛的周长,再算出花坛的直径。

)⑴ 课件出示测量的结果:花坛的周长是251.2米。

小组交流:知道了这个花坛的周长,怎样算出这个花坛的直径呢?① 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

② 展示自己是怎么解答的。

⑴ 全班展示、交流。

① 根据圆周长公式C=πd列方程解答。

解:设这个花坛的直径是x米。

3.14x=251.2x=251.2÷3.14x=80② 直接用除法计算。

251.2÷3.14=80(米)⑴ 总结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喜欢什么方法?为什么?小结:这两种方法都是根据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列方程是顺着题意思考,用除法计算是直接利用周长公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计算。

2、习“试一试”。

二、巩固拓展1、成“练一练”。

提醒学生估算时,可将圆周率看作3,并使学生意识到3比圆周率实际值小了一些,所以周长也应该适当估小一点。

2、成练习十四第5题。

3、成练习十四第6题4、成练习十四第7题。

5、生完成练习十四第8题。

6、成练习十四第9、10题。

三、总结延伸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板书设计:圆的周长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经历圆周率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圆周率的意义和近似值,初步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周长》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4)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周长》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4)

圆的周长教材分析:教材向我们呈现了什么是圆的周长,以及通过操作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展示了如何计算圆的周长,可见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总结发现的,教学时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有了对周长的认识,只是研究圆的周长需要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那么,对于圆的周长与直径的这个倍数关系,学生通过测量、计算是能发现的,然后再根据这一倍数关系推导出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时,关键是引导学生能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

教学目标:1.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的进行简单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

3.领会事物之间是联系和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思维方法。

4.结合圆周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推导并总结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学过程:活动一:创设情境,引起猜想:认识圆的周长(一)激发兴趣小黄狗和小灰狗比赛跑,小黄狗沿着正方形路线跑,小灰狗沿着圆形路线跑,结果小灰狗获胜。

小黄狗看到小灰得了第一名,心里很不服气它说这样的比赛不公平。

同学们,你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平吗?(二)认识圆的周长1.回忆正方形周长:小黄狗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正方形的什么?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2.认识圆的周长:那小灰狗所跑的路程呢?圆的周长又指的是什么意思?每个同学的桌上都有一元硬币、茶叶筒、易拉罐等物品,从这些物体中找出一个圆形来,互相指一指这些圆的周长。

(三)讨论正方形周长与其边长的关系1.我们要想对这两个路程的长度进行比较,实际上需要知道什么?2.怎样才能知道这个正方形的周长?说说你是怎么想的?3.那也就是说,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哪部分有关系?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几倍?(四)讨论圆周长的测量方法1.讨论方法:刚才我们已经解决了正方形周长的问题,而圆的周长呢?如果我们用直尺直接测量圆的周长,你觉得可行吗?请同学们结合我们手里的圆想一想,有没有办法来测量它们的周长?2.反馈:(基本情况)(1)“滚动”——把实物圆沿直尺滚动一周;(2)“缠绕”——用绸带缠绕实物圆一周并打开;(3)“折叠”——把圆形纸片对折几次,再进行测量和计算;(4)初步明确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测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圆的周长》教学设计

教师《圆的周长》教学设计

教师《圆的周长》教学设计教师《圆的周长》教学设计(精选5篇)教师《圆的周长》教学设计1一、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六年级“圆的周长”,教学确立基础与发展并重的教学目标,着眼点不仅仅关注学生有没有理解圆周长的意义。

能不能运用公式计算圆的周长,而是如何来激疑,把学生身边的问题数学化,并以“问题”为主线,通过“猜想――验证”“探索――发现”来展开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从而发现知识的一些规律和方法,并努力为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在实际运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教学目标:1、创设情景学生通过猜想、尝试、验证、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圆周长公式,并能正确运用计算圆的周长和解答有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理解圆的周长公式推导过程教学过程:A、创设情境・激疑――提出问题(出示摩托车里程表)(1)师:这里为什么能反映摩托车行的路程呢?(学生思考后师出示有计数器的跳绳作提示)(2)师:你们跳过绳吗?你想到了什么?生答:和车轮滚动的圈数有关。

(3)师:你们知道滚动一圈的长度是什么吗?生答:圆的周长。

(4)师:用硬纸板表示车轮,请你摸摸它的周长(揭示课题)。

(5)用直尺测量圆的周长,你感到方便吗?能不能找到比较简便的方法?设计意图: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以往在教学圆周长的过程往往比较注重公式的运用,比如计算圆形水池的周长等等,看似和学生比较贴近,但实际有几个同学看见过圆形的水池,而且计算圆形的水池又有什么作用,这样所谓的实际问题是为了应用而应用,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因此,我设计这样一个情境,摩托车的里程表为什么能反映摩托车行的路程,并引导学生从跳绳的计数器上去思考,把学生身边的问题数学化,为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所学的知识能运用于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的周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动手绕一绕、滚一滚,找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

知道什么是圆周率。

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并会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初步渗透转化思想,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找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出示图(投影)
两名运动员分别沿着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和直径为100米的圆的路线骑车比赛。

问:
1.沿着正方形路线跑实际就是沿着正方形的什么跑?正方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
2.正方形的周长怎么求?用字母怎样表示?
板书:C=4a
3.正方形的周长与谁有关?有什么关系?
生: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有关。

周长是边长的4倍。

4.沿着圆形的路线跑实际上是沿着圆的什么跑?
质疑:如果正方形的边长是100米,圆的直径是100米,两名运动员同时、同速从一点出发,谁先回到原出发的一点呢?生:同时到。

或跑圆形的先回来……
这只是一种猜测,到底什么是圆的周长,怎样求圆的周长?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一新的知识。

上完这节课后,我相信同学们都会解答这个问题了。

(板书:圆的周长)
(二)教学新课
1.认识圆的周长。

(1)学生拿出学具中最大的圆用手摸一摸圆的周长。

指一名到前面摸一摸。

注意起点、终点。

(2)同桌互相说一说:什么是圆的周长?
生: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2.化曲为直,创设情景,引发求知欲。

(1)我们想知道你课桌的周长怎么办?
生:用直尺量出课桌的长和宽。

(2)圆的周长用直尺测量方便吗?为什么?
生:不方便,因为直尺是直的,而圆的周长是曲线围成的。

(3)用什么办法化曲为直测量出圆的周长呢?学生讨论。

谁来
说一说?
①用围的方法。

指名演示。

(板书:围)
问:要注意什么?
②用滚的方法。

指名演示。

(板书:滚)
问:要注意什么?
生:在圆上先作了记号,沿直尺滚动一周。

师:你们棒极了。

用围和滚的办法可以把圆的周长转化为直线来测量。

是所有圆的周长都可以用这两种方法解决吗?
(4)谁能用围的方法量一量黑板上圆的周长?
两名学生量。

说一说自己的感觉。

(5)老师拿一条绳子,在绳的一端拴上一个小球,甩动绳子使小球转动起来。

问:小球转动时走过的路线成什么图形?这个圆的周长能用围、滚的办法测量吗?这说明围、滚的办法不是什么样的圆都试用。

因此我们需要探讨出一种计算圆的周长的方法。

3.找关系,推导公式,探求新知(重点和难点)。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有关。

周长是边长的4倍。

圆的周长与谁有关呢?
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

问:①哪个圆的直径长,哪个圆的直径短?拉开周长,你发现了什么?②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与
直径有关。

)
板书:圆的周长直径
(2)是不是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也像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之间那样存在着固定不变的倍数关系呢?同学们今天也当一次数学家,看看我们能不能发现规律,能发现什么规律。

①拿出你们的学具圆,汇报一下,直径分别是几厘米?(1厘米、3厘米、5厘米、10厘米。

)
②同学们动手利用手中学具用围或滚的方法量一量圆的周长,并算一算,找出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同桌合作测量,看哪一组量得准,算得快。

结果填在表格中。

生:直径不同,周长也不同,但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③电脑或实物验证。

问:是所有的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吗?
电脑出示2个大小不等的圆,让学生边看边数一数。

师:刚才是老师给你的圆,现在谁愿意自己在电脑上任选一个圆,大小由你决定。

指名填到黑板上。

互相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自己选出一个圆,看一看这个圆的周长是否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师:圆不论大小,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

这是个固定不变的倍数关系。

为什么我们算的不一样呢?因为我们的测量有误差。

我们把圆的周长和直径这个固定不变的比值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

师:很早以前,人们就开始研究圆周率这个问题了。

你知道最早发现圆周率的是谁吗?
教师补充:大约2000年前,我国的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说法。

意思是说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

大约1500年前,我国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就精确地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值的计算精确到6位小数的人。

他的这项伟大成果比国外数学家至少要早一千多年。

生为中国人,应为之自豪。

板书:3.1415926~3.1415927之间
后来人们发现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板书:无限不循环
在计算时,只取它的近似值,一般保留两位小数,即π≈3.14。

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π倍,已知圆的直径怎样求圆的周长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用字母怎样表示?
板书:C=πd
已知半径怎么求圆的周长呢?
板书:C=2πr
问:知道什么条件就可以计算圆的周长?
4.解决实际问题。

例1一张圆桌面的直径是0.95米。

这张圆桌面的周长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1)读题。

已知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2)指名列式。

3.14×0.95
板书:=2.983(先写准确值)
≈2.98(米)
答:这张圆桌面的周长是2.98米。

练一练第112页的“做一做”。

学生做在本上,投影订正。

(三)巩固练习
1.计算复习准备中的骑车比赛一题。

回答谁先返回原点。

C圆3.14×100=314(米)
C正100×4=400(米)
因此沿圆周骑车的运动员先返回原点。

不用计算也可知。

因为圆的周长是直径(100)的π倍,而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100)的4倍。

因此,绕圆周骑车的人先回到原点。

2.老师用绳甩小球。

算一算小球转动的圆的周长。

知道什么条件就可以了?(绳长5分米)学生算一算。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113页第1,2(1),3(1),4,5,6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主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始至终让学生动手量、算;动脑发现规律;动口说出自己的发现。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2.精心设计每个环节间的导语,用质疑的方法引入每部分内容,使老师的语言自然,流畅。

通过质疑也可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们一步步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注意电教手段的合理应用,这样既可画龙点睛,又可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