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物致癌
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19种主要的环境致癌物质

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19种主要的环境致癌物质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19种主要的环境致癌物质环境中三级化学致癌物整理公布如下:一、肯定致癌物下列18种化学物质或工业生产过程,在实验动物致癌中证据充分,同时在人类致癌中证据充分,对人癌危险性评价为一级,即对人类具有比较确凿肯定的致癌性。
1、砒霜2、石棉3、一氨基联苯4、苯5、联苯氨6、氯萘亚嗪7、双氯甲醚及工业品位氯甲醚8、铬及某些铬化物9、乙烯友邻酚10、放射性氡气11、左旋苯丙氨酸氮芥12、芥子气13、α萘胺14、煤焦油和矿物油15、氯乙稀16、偶联雌激素17、金胺制造过程18、异丙醇制作的强酸处理过程19、镍的冶炼过程。
二、可能致癌物下列18种化学物质,在实验动物致癌中证据充分,但对人类致癌中证据有限,对人癌危险性评价为二级,即可能对人类具有致癌性。
1、黄曲霉毒素类2、环磷酰胺3、苯丁酸氮芥4、噻替哌5、京胺6、丙烯腈7、康复龙8、阿米脱(氨基三唑)9、非那西汀10、四氯化碳11、环氧乙烷12、硫酸二甲酯13、右旋糖酐铁14、多氯联苯类15、二甲基氨基甲酰氯16、镉和某些镉化合物17、镍和某些镍化合物18、铍和某些铍化合物三、可疑致癌物下列18种化学物质和化学物质组团,在实验动物致癌中证据充分,但在人类致癌中证据有限或不足,对人癌危险性评价为三级,即怀疑对人类具有致癌性。
1、氯霉素2、苯乙烯3、六六六(六氯环乙烷)4、利血平5、异烟井6、苯妥因7、三胺醌8、狄氏剂(氧桥氯甲桥奈)9、滴滴涕(二氯二苯三氯乙烷)10、表氯醇(环氧氯丙烷)11、赤铁矿12、三氯乙烯13、氯丁二烯14、苯巴比妥15、防老剂丁(N-苯基-2-奈胺)16、氯丹及七氯17、异丙基油类18、铅和某些铅化合物这份关于人类化学致癌物的研究报告,是在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广泛收集世界各地有关癌症研究资料和研究成果基础之上,集中了欧美、日本等世界20位著名癌症专家、医学专家组成的特别工作组,给予严格的仔细的科学分析和总结后作出的。
《化学致癌作用》课件

Part
03
化学致癌作用的证据和影响因 素
流行病学证据
病例对照研究
通过比较患有癌症的个体与未患 癌症的个体在过去接触特定化学 物质的频率和程度,来评估化学 物质与癌症之间的关联。
细胞增生
总结词
化学物质可以刺激细胞增生,增加细胞分裂的速度,进一步促进肿瘤的形成。
详细描述
一些化学物质可以刺激细胞增生,使细胞分裂速度加快。这种过度的细胞增生 会导致组织增生和肿瘤形成。细胞增生的机制包括刺激细胞生长因子、抑制细 胞凋亡等。
细胞凋亡
总结词
化学物质可以抑制细胞凋亡,使受损或异常的细胞存活并发 展成为肿瘤。
化学致癌作用的预防和控制的策略研究
总结词
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化学致癌的策略是未来的重要 研究方向。未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要加强化学致癌作用的预防和控制 的策略研究,为保护人类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详细描述
预防和控制化学致癌的策略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 目前许多预防和控制策略的效果有限,需要加强研究 和改进。未来需要加强化学致癌作用的预防和控制的 策略研究,探索更加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方法,为保护 人类健康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还需要加强政策研究 ,制定更加严格的化学品管理和环境治理政策,减少 化学致癌物的排放和暴露。
化学致癌作用
• 化学致癌作用的定义和原理 • 化学致癌作用的机制 • 化学致癌作用的证据和影响因素 • 化学致癌作用的预防和控制 • 化学致癌作用的未来研究方向
目录
Part
01
化学致癌作用的定义和原理
常见化学致癌物来源

常见化学致癌物来源
世界卫生组织所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自1971年开始,将各国有关化学致癌物资料汇编成书,并对已进行致癌研究的化学物分为四级。
第一级,对人致癌性证据充分。
确证人类致癌物的要求是:有设计严格、方法可靠、能排除混杂的流行病学调查;有剂量反应关系;另有调查资料验证,或动物实验支持。
常见的一级致癌物包括:黄曲霉毒素、亚硝胺、二恶英、尼古丁、苯并芘、亚硝酸钠等。
分别来源是:
黄曲霉毒素:烂花生、花生油、玉米、大米、棉籽中最为常见。
亚硝胺:来自腐烂的粮食、蔬菜、鱼肉、蛋奶。
二恶英:来自焦油、沥青、塑料燃烧。
尼古丁:来自烟草。
苯并芘:来自烧烤、煎炸食物。
亚硝酸钠:来自工业盐、刚腌的腌菜。
职业化学致癌物质大汇总

职业化学致癌物质大汇总1、氯乙烯:氯乙烯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在洗印照片、产品包装、药品装管、家用器具以及其他许多塑料制品的生产中,需要大量用氯乙烯。
不过,有致癌性的只是氯乙烯单体,塑料本身并没致癌作用。
氯乙烯工厂的工人与一般人相比,患肝癌的危险性高200倍。
此后进一步发现,氯乙烯还能增加中枢宰经系统、呼吸系统和淋巴造血系统的癌症发病率。
动物实验也证实,吸入氯乙烯后可发生肝脏、脑、肾、肺和淋巴系统的肿瘤。
2、苯:苯作为有机溶剂和化工原料,在工业中正在广泛应用。
氯苯、硝基苯、香料、药物、农药、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塑料(聚苯乙烯)、合成染料等的生产均以苯作为原料。
因此,接触苯的工人非常普遍。
长期接触苯的人可引起慢性苯中毒,表现为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严重的造成全血细胞减少,可发展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并且,苯还可导致白血病(血癌)。
接触苯所致白血病的发病时间长短不一,最短6个月,最长20年,平均2~3年。
也可在停止或减少苯接触后数月至数年发生。
3、双氯甲醚:双氯甲醚是很强的致癌物,大白鼠吸入10次即可以发生肿瘤的部位常见于肺与鼻。
人长期接触双氯甲醚也易患肺癌。
4、多环芳烃:在化学致癌物中研究最早的是多环芳烃,它是由含碳物质经加热烈解而产生的。
有机物在不完全燃烧时可以产生很多含烃的自由基,在高温下经过复杂后聚合过程,便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多环芳烃。
多环芳烃主要有苯并芘,苯并蒽、二苯并蒽、二苯并芘、二苯并菲、甲基胆蒽、二甲基苯并吖啶。
主要来源于烟炱、煤焦油、沥青、矿物油。
接触这些物质的职业工人中,癌症发病率增高,主要是肺癌、皮肤癌、喉癌和胃癌。
在动物实验中发现,苯并蒽口服可诱发肝癌,吸入可引起肺癌;苯并芘皮肤涂抹可导致皮肤癌等。
5、芳香胺:继多环芳烃之后,芳香胺致癌是职业性肿瘤中研究较早较深入的化学物质。
芳香胺类化合物在染料工业、橡胶工业和制药工业广泛应用。
芳香胺的种类的1-萘胺、2-萘胺、联苯胺、4-氨基联苯、金胺和品红等。
iarc对化学致癌物的分类

iarc对化学致癌物的分类IARC对化学致癌物的分类1. 综述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是一个独立的国际组织,致力于研究各种物质对人类的致癌风险。
IARC根据科学研究的证据对不同的化学物质进行分类,以提供对公众健康的评估和指导。
下面是IARC对化学致癌物的分类:2. 组别1:已致癌物质•组别1:已致癌物质 (Carcinogenic to humans)这个组别的化学物质对人类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其致癌性。
这些物质的暴露被确认为对人类有致癌风险。
3. 组别2A:可能致癌物质•组别2A:可能致癌物质 (Probably carcinogenic to humans) 这个组别的化学物质有一定的证据表明其致癌性,但仍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进一步的研究可能提供更多的证据来支持或排除其致癌性。
4. 组别2B:可能致癌物质•组别2B:可能致癌物质 (Possibly carcinogenic to humans)这个组别的化学物质有一些证据表明其致癌性,但目前尚不能排除其它解释。
更多的研究需要进行以确定其与癌症之间的关系。
5. 组别3:不确定致癌性•组别3:不确定致癌性 (Not classifiable as to its carcinogenicity)这个组别的化学物质由于缺乏足够的证据而不能被确定为致癌物质或非致癌物质。
这可能是因为目前没有足够的研究数据或存在矛盾的证据。
6. 组别4:无致癌性•组别4:无致癌性 (Probably not carcinogenic to humans) 这个组别的化学物质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其不具备致癌性。
人类对这些物质的暴露不太可能导致癌症的发生。
7. 特殊情况此外,IARC还单独列出了一些特殊情况的分类,如下所示:•组别4:无致癌性,但对动物有致癌性 (Possibly carcinogenic, but not classifiable)这个组别的化学物质对动物表现出致癌性,但目前不足以判断其对人类的致癌性。
4类致癌物名单

四类致癌物名单在现代社会,我们经常接触到各种化学物质和物品,有些可能对我们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其中,有一些被公认为一级致癌物,即对人体健康影响极大,可能导致癌症的形成。
因此,我们需要警惕这些致癌物,采取预防措施,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1、黄曲霉毒素黄曲霉素是一种极具毒性的生物致癌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特别警惕它的存在。
它常隐藏在发霉的食物中,尤其是富含淀粉的食物,如花生、玉米等。
我们习惯吃的大米、小米、豆类,尤其在高温湿润的环境下,如果出现霉变,也会产生黄曲霉素。
特别要注意的是变质的米饭,一旦发生变质就容易产生黄曲霉毒素。
另外,发苦的坚果,如瓜子,如果吃到发苦的瓜子,一定要及时吐掉并漱口,因为这种苦味正是来自霉变过程中产生的黄曲霉毒素,长期摄入可能增加患肝癌的风险。
我们还需注意用餐工具,尤其是筷子,平时使用来吃花生、玉米等淀粉含量高的食物的筷子最容易藏淀粉,一来二去霉变了,黄曲霉素就藏在里面了。
因此,要经常检查筷子的清洁程度,避免残留食物。
在选择食品时,尤其是芝麻酱、花生酱等,要选择可信赖的品牌和正规渠道购买,避免购买劣质的产品,因为有些商家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使用变质的原料,其中含有黄曲霉毒素。
2、苯并芘这是一种致癌物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格外警惕。
它存在于高温油炸食品中,特别是多次使用的高温植物油、油炸过火、爆炒的食品,这样的食品会产生较高浓度的苯并芘,而且焦煳的食品中含量更高。
炒菜时产生的油烟也可能含有苯并芘等化合物。
食油加热到270摄氏度时产生的油烟中含有苯并芘,因此,正确的做法是避免让油冒烟,炒完一道菜后要及时清洗锅,避免产生苯并芘。
熏烤食品也可能含有苯并芘,熏烤时所用的燃料木炭本身含有少量的苯并芘,而高温下食品和木炭的反应也可能产生苯并芘。
挂炉烤鸭也是潜在的苯并芘来源。
在制作烤鸭时,果木的燃烧会产生苯并芘,而鸭肉中的油脂滴到火上后,在高温下发生反应也会产生苯并芘,然后随烟尘上升,附着在烤鸭上。
化学致癌物

化学致癌物:指凡能引起动物和人类肿瘤、增加其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化合物。
例如:黄曲霉毒素、苯并芘及苯等。
(百度)
化学致癌物是指具如下作用的物质(1) 能诱发肿瘤( 2 ) 能使自发性肿瘤的发生串增加,( 3 ) 能缩短肿瘤的潜隐期。
(文献)
环境化学因素致肿瘤的特点
1.环境化学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在迅速增加。
新出的化学物质可能是所谓“低毒”物质, 但这类物质的远期效应, 即致突、致崎和致癌作用, 一时很难判明。
2.化学污染物的协同作用, 以及物理因素与化学因素的互为因果作用。
3.环境化学污染除可造成对邻近污染源地区的人们的危害外, 还可因化学污染物在动植物体内富集,成为所谓食物链方式的污染, 或者在外环境中迁移, 造成对远隔地区人们的危害。
4. 环境的化学性污染除人工合成的化学物外, 还有天然存在的污染物, 包括动植物体内存在的有害物质, 其中某些亦具致瘤作用。
参考文献:…1‟杜应秀.化学致癌作用[J].广州医院学报,1987,4(15)。
常见的化学性和物理性致癌因素

常见的化学性和物理性致癌因素
致癌因素分为化学性致癌因素和物理性致癌因素两类。
下面是常见的化学性和物理性致癌因素:
一、化学性致癌因素:
1.烟草烟雾:吸烟者比非吸烟者患肺癌的风险高出20倍以上,其中饮酒者吸烟所致肺癌的风险更高。
2.有机溶剂:例如苯、甲苯、乙苯、二甲苯、丙烯腈等多种有机溶剂,具有强的致癌作用,能导致多种肿瘤的发生。
3.工业原料和化学品:例如碘、镉、铬等,这些物质存在于制动器、电池、涂料等工业产品中,长期的接触会增加致癌风险。
4.药物:某些抗生素、镇痛剂、解热镇痛药,如吲哚美辛、布洛芬等,也是潜在的化学性致癌因素。
二、物理性致癌因素:
1.紫外线: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损伤DNA,长期暴露会导致皮肤癌、黑色素瘤等恶性肿瘤的发生。
2.辐射:例如X射线、γ射线和等离子体等高能辐射,也会增加癌症的发生风险。
3.电离辐射:例如核爆炸、核电站事故等大量的电离辐射会对人体造成重大影响,增加癌症的患病率。
4.电磁波:例如手机辐射、微波炉等,高频辐射对人体的影响还有待深入研究。
总的来说,减少化学性致癌因素和物理性致癌因素的接触是我们进行癌症预防的重要措施之一。
尤其是对于有这些致癌因素接触史的人,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和防癌筛查,能够及早发现病变,从而进行治疗和预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5.59 123.92
114.23
36.9
46.12
1960
1975
年份
1990
2005
5
1950-2001年间我国肿瘤死亡人数占总死 亡人数的构成比变化趋势
构成比(%)
105 90 75 60 45 30 15
5.17
0
1957
8.59
1963
18.84
20.57
1975 1982
年份
22.39
内源性因素 遗传、免疫 激素、精神等
引起癌基因、抑癌基因等发生点突变、扩增、易 位、重排、缺失等使癌基因活化,抑癌基因失活, 导致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异常引起肿瘤。 16
多阶段的理论
➢ 肿瘤的发生是一个长期的、多阶段、多 基因改变累积的过程,具有多基因控制 和多因素调节的复杂性 引发阶段 (initiation) 促长阶段 (promotion) 进展阶段 (progression)
10
认识化学致癌历史
1775年 英国 Percival Pott 早年曾干过扫烟囱活计的男人患上阴囊癌。 提出了发病与特殊因素或环境有密切关系的癌种。
1915年 日本 用煤焦油涂抹兔子耳朵,诱发上皮癌。 1934年 Kennaway 从煤焦油中提炼出特殊致癌成 分二甲基苯蒽、苯并芘、二苯蒽等成分,最终证实上 述多环芳烃类物质是引发肿瘤的元凶。
43
原癌基因转变为癌基因
44
原癌基因
突变
癌基因
致癌物
癌变
原癌基因与癌基因关系示意图
当发生突变、缺失、病毒整合、染
色体易位、基因扩增或促长剂插入时,
原癌基因发生改变,失去正常的调控细
胞生长和分化功能,使细胞发生恶性转
化。发生恶性转化的原癌基因即是癌基
因。
45
➢抑癌基因(anti-oncogene):指对细胞 生长、增殖和分化起负性调节基因。 其编码的蛋白质能够降低或抑制细 胞分裂活性,或称为肿瘤抑制基因 (tumor suppressor gene)、肿瘤易感 基因(tumor susceptibility gene)
肿瘤是一类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
➢恶性肿瘤已成为人类死亡的第一位或第 二位原因,每年全世界约有700万人 死于 癌症 ➢我国恶性肿瘤在各种死因中排列第一位
4
1950-2005年间我国肿瘤死亡率趋势
肿瘤死亡率(1/10万)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1945
115.34
29
➢致癌作用是复杂的、多阶段、多基因参 与、长期累积的过程,涉及基因表达、 细胞生理和生化等多种变化
➢从本质上说,肿瘤是一种遗传物质改变 导致的疾病,即遗传病
➢大多数环境因素的致癌作用都是通过影 响遗传基因起作用的,肿瘤是细胞中多 种基因突变累积的结果
30
一、体细胞突变学说
与致癌作用有关的代谢
32
前致癌物 代谢酶 近致癌物 代谢酶 终致癌物
➢前致癌物(precarcinogen): 本身并不直 接致癌,必须在体内经 代谢转化才具 有致癌作用,尚未代谢活化的形式,
即母体化合物。
如亚硝胺类,多环芳烃
33
前致癌物 代谢酶 近致癌物 代谢酶 终致癌物
➢近致癌物(proximate carcinogen): 指前 致癌物经代谢活化过程形成的中间 产物,必须进一步代谢活化才具有致
癌作用的物质。
34
前致癌物 代谢酶 近致癌物 代谢酶 终致癌物
➢终致癌物(ultimate carcinogen): 不需代 谢活化的直接致癌物和间接致癌 物 经过代谢转化最后产生的活性代谢产 物的统称。
35
(一)DNA加合物
亲电性化合物
DNA, RNA, 蛋白质 亲核基团
共价结合
加合物 结构改变
3.进展阶段(Progression)
24
25
排 绝大多数经 泄 代谢解毒
少数经代 终致 作用于生 谢活化 癌物 物大分子
外源化学物
与人体接 触包括各
种途径
非遗传毒 性化学物
多阶段致癌 理论图解
直接致癌物
直接或间接诱导 有丝分裂、促进
细胞过度增殖 逃避宿主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疫监视
肿瘤 癌前病变
DNA加合物 形成、癌基 因与抑癌基
1991
24.93
2001
恶性肿瘤 其他死因
6
我国居民肿瘤死亡率及死亡原因构成
7
主要致癌因素
物理因素
如;电离辐射。经常接触X射线的医务人员中, 白血病、皮肤癌、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均高于不接触X 射线的医务人员。
化学因素
化学致癌物是一类可以使正常细胞转化为肿瘤细 胞,发展为癌的化学物。
生物因素
乙型肝炎病毒—— 肝癌
第八章 外源化学物致癌作用
李煌元
1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化学致癌的基本概念;
熟悉化学致癌物的分类;
了解化学致癌作用机制;
掌握化学致癌过程;
掌握观察化学毒物致癌作用的基本方
法(化学致癌物的判别,短期试验,
动物长期诱癌试验)
2
第一节 概述
3
肿瘤(tumor,neoplasm) :有分裂潜能的细胞 受致癌因素作用后发生恶性转化和克隆性增生 所形成的新生物
一般估计,80%~ 90%的人类肿瘤与环境 有关,其中主要是化学因素,约占90% 以上。
肿瘤是可以预防的 9
毒理学中“癌”的概念是广义的,包括:
➢ 上皮细胞的恶性病变(癌) 恶性肿瘤
➢ 间质细胞的恶性病变(肉瘤) ➢ 良性肿瘤:
呈膨胀生长,与周围组织有明显的界限, 多有包膜,它们生长常有“自限性”, 对机体破坏较小
17
突变细胞(启动细胞,initiated cell)
1. 引发阶段(Initiation) / 启动阶段
DNA损伤
损伤固定 遗传性状改变
引发剂(启动剂,initiator)
2. 促长阶段(Promotion)
突变细胞
突变细胞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 促进引发形成肿瘤细胞的分裂和增长
促长剂 (promotor)
➢直接致癌物指本身直接具有致癌作 用,在体内不需要经过代谢活化即 可致癌的物质。
这类物质绝大多数是合成的有机物。包 括有内酯类如β-丙烯内酯等;烯化环氧 化物如1,2,3,4-丁二烯环氧化物;亚 胺类;硫酸酯类;芥子气和氮芥;活性 卤代烃类等等。
31
➢间接致癌物指本身并不致癌,必须在体 内经代谢转化,其所形成的代谢产物才 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 如亚硝胺类,多环芳烃
46
抑癌基因(tumor-suppressor genes)
发现:有一类基因的失活也能引起癌变。e.g., a.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由于Rb 基因突变失活而 引起的; b. p53基因:50%的肿瘤中发现p53 的突变;
进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不可1. 逆引发阶段(Initiation) ➢伴随生长率和侵袭性的增加,出现核型异常 ➢有可测定的和/或形态学可描述的细胞基因组的改变 ➢进展的早期阶段对环境因素敏感 ➢可见2. 良促长性阶和段/或(恶Pr性om肿ot瘤ion) ➢进展剂可促进细胞进入该阶段,但可能不是引发剂 ➢可以发生自发的进展作用
41
癌基因、原癌基因
癌基因
产物的生物学作用
它们可以从多个环节
sis,fgf
生长因子
改变和扰乱细胞正常代
met,neu src,ret ras,gip-2 raf,pim-1
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 谢、生长、分化等基本
酪氨酸蛋白激酶 与膜有关的G蛋白 胞浆血清蛋白激酶
过程,使这些细胞具备 了恶性转化的基础,并 在某些促进因素的作用
13
❖致癌物多数具有遗传毒性 ❖ 具有遗传毒性的致癌物尽管化学
结构和性质不 尽相同,但有一共 同的特点,即皆为亲电子剂
14
第二节 化学致癌过程
15
化学致癌多因素、多基因参与的理论
化学致癌物
癌基因 抑癌基因 DNA修复基因 代谢酶基因 凋亡基因 抗凋亡基因
生物体
外因性因素 理化和
生物因素 、营养等
乳头状瘤病毒——食管癌、人类宫颈癌
EB病毒——鼻咽癌和恶性淋巴瘤
T系淋巴系病毒I型——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HIV——多发性人类肿瘤
8
➢肿瘤发生过程是宿主与环境之间发生复 杂的、动态的相互作用过程
重要的宿主因素----遗传构成和健康状况 主要的环境因素----食物、环境污染、职 业
和生活方式(如饮食习惯、吸烟等)
具有促长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促长剂 (promotor)
19
引发剂(启动剂,initiator) :DNA诱变(mutagenic) 促长剂 (promotor) :非DNA诱变(non-mutagenic)
(增加诱变剂活性、促进突变积累、伤口长期不愈、接触刺激,etc.)
20
3.进展阶段
在促进之中或之后, 细胞表现出不可逆的遗传 学改变,其标志为遗传不 稳定性增加和恶性变化, 在形态上或功能代谢和行 为方面逐渐表现出肿瘤的 特征,如生长速度、侵袭 性、转移能力及生化、免 疫性能改变
支持这一观点的实验依据
1. 大多数致癌物同时也是致突变物 2. 许多致癌物的致突变和致癌性质取决于
它们是否能转变为亲电子的代谢产物 3. DNA加合物的水平通常与致癌性和致突
变性成正相关 4. DNA和致癌物的相互作用可活化肿瘤基
因
39
(二)DNA修复与化学致癌
➢正确修复:受损的DNA完全回复原有的结 构与功能,不发生突变
因的改变
DNA损 伤修复
引发 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