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引经药
中药引经药

中药引经药引经药是指能导引诸药直达病所,增强疗效的药物,亦可理解为对机体某一部位有特殊作用的药物,是引经药的主要作用之一,这也是有别于西医用药的观点,中医治风湿病很重视引经药。
引经药又称引经报使药,其源远流长,起源于药物的归经理论,民间以形补形理论亦源于此。
清·尤在泾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病有病所,药有药位,辨证上加入引经药可以提高疗效。
1、按经脉选药:据历代医家经验,常用的引经药: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手太阳小肠经:藁本、黄柏;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知母、细辛;足太阳膀胱经:羌活;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白芷;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足太阴脾经:苍术、升麻、葛根、白芍;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手厥阴心包经:柴胡、丹皮;手少阳三焦经:连翅、柴胡,上焦地骨皮,中焦青皮,下焦附子;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等。
可按风湿痹证所在经脉选用。
2、按病位选药:实为按经选药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头部风湿痹痛,虚证选川芎、白芷;实证选柴胡、勾藤、水牛角。
颈项痛,风重选羌活,热重选葛根,强硬选葛根、白芍、细辛。
肩背痛用羌活、黄岑、桂枝、葛根。
胸部挤压痛用香附、枳壳。
胁痛选柴胡、郁金。
肩臂痛有主张从痰湿治疗,选丹溪指迷茯苓丸加味,重用祛痰药。
上肢痹痛选羌活、防风、桂枝、桑枝、茯苓、陈皮、姜黄、白芍、鹿含草、银花藤、天仙藤。
背痛常加羌活、防风引经,肥人少佐附子,气滞血瘀加生姜黄,肾精亏虚,督脉失养须加狗脊;背部痹痛剧烈而他处不痛者,用九香虫温阳理气,并配以葛根、秦艽,病变在腰脊者合用蜂防、乌梢蛇、地鳖虫行瘀通督,并配以川断、狗脊。
背脊痛用石南藤、菖蒲。
腰痛通用补肾药可选杞子、巴戟、鹿角胶、狗脊、杜仲、川断;肾阴虚可选黄精、熟地、石斛;肾阳虚选巴戟、仙茅、仙灵脾、葫芦巴等;有些腰痛可用白术、食疗用栗子、猪腰。
腰骶部痛弯腰下蹲受限,加伸筋草、赤白芍等;剧痛加花椒、香附、玄胡。
中医药中的引经药

中医药中的引经药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心经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何来大有功。
玄参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
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肝经滋补肝经枣仁巧,薏苡木瓜与贡胶;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脾经补脾人参绵黄耆,扁豆白朮共陈皮,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朮甘草宜。
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
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
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肺经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棉州黄耆更凑灵。
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
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干姜白蔻仁;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
马兜铃,瓜蒌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
肾经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与芡实,再加一味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
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
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沈香,亦温肾,腽肭脐;凉肾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独活肉桂奇。
胃经补胃需用苍白朮,半夏扁豆绵黄耆,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
泻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更添芒硝与大黄,多加石膏谢更急。
温胃木丁与藿香,益智吴萸与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干姜。
凉胃葛根条黄芩,滑石黄连玄花粉,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十三味药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
胆经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
温用陈皮制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
凉用竹茹与黄连;引用尽皆同肝经。
大肠经问君大肠何药补?左旋牡蛎白龙骨,桔梗米壳诃子皮,山药肉蔻并莲肉。
川大黄,南槟榔,枳壳石斛泻大肠,再加芒硝桃麻仁,葱白三寸泻更强。
干姜肉桂吴茱萸,三者同时能温肠,引药尽皆同胃经;槐花条芩凉大肠。
小肠经小肠石斛牡蛎补;泻用木通共紫苏,连须葱白荔枝核,同为泻剂君知否。
中医引经药汇辑大全

中医引经药汇辑大全中医用药,犹如行军打仗,讲究策略与布局。
而引经药,便是这战局中的向导,引领诸药直达病所,以奏奇效。
引经药,是指某些药物能引导其他药物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某一经脉,起“向导”的作用。
它们就像是一队士兵中的先锋,为后续的大部队指明前进的方向,使其能够更精准地攻击敌人。
先来说说上肢常用的引经药。
桂枝,性温味辛甘,善通上肢经络,常用于上肢痹痛、风寒表证等病症。
桑枝,祛风湿、利关节,对于上肢风湿痹痛尤为适宜。
姜黄,能活血行气、通经止痛,是治疗上肢气滞血瘀疼痛的良药。
再看下肢的引经药。
牛膝,可分为怀牛膝和川牛膝。
怀牛膝偏于补肝肾、强筋骨,常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下肢痿软无力;川牛膝则活血通经之力较强,多用于下肢瘀血阻滞之证。
独活,善祛下肢风寒湿邪,为治下肢痹痛之常用药。
木瓜,舒筋活络,化湿和中,对于湿痹拘挛、脚气肿痛等下肢病症有较好的疗效。
头部的引经药也各有千秋。
川芎,被称为“头痛之要药”,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无论风寒、风热、风湿头痛,均可配伍使用。
藁本,善于治疗巅顶头痛,尤其是外感风寒所致者。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多用于风热头痛、目赤肿痛等。
眼部的引经药中,菊花清肝明目,常用于肝经风热或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
决明子,能清肝明目、润肠通便,对于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等有良效。
枸杞,滋补肝肾,益精明目,适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视物昏花。
耳部的引经药,磁石能聪耳明目,常用于肾虚耳鸣、耳聋。
菖蒲,开窍醒神,化湿和胃,可用于痰湿蒙蔽清窍之耳鸣、耳聋。
鼻部的引经药,苍耳子散风通窍,祛风湿,常用于鼻渊头痛、鼻塞流涕。
辛夷,发散风寒,通鼻窍,为治鼻渊头痛、鼻塞流涕之要药。
咽喉部的引经药,桔梗能宣肺利咽,祛痰排脓,常用于咽喉肿痛、失音等。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对于风热上攻所致的咽喉肿痛疗效显著。
在脏腑的引经药中,心经常用的有丹参,能活血祛瘀,清心除烦。
小肠经的引经药如木通,清热利水通淋,用于心经火热下移小肠所致的口舌生疮、心烦尿赤。
中药引经药(文书借鉴)

中药引经药引经药是指能导引诸药直达病所,增强疗效的药物,亦可理解为对机体某一部位有特殊作用的药物,是引经药的主要作用之一,这也是有别于西医用药的观点,中医治风湿病很重视引经药。
引经药又称引经报使药,其源远流长,起源于药物的归经理论,民间以形补形理论亦源于此。
清·尤在泾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病有病所,药有药位,辨证上加入引经药可以提高疗效。
1、按经脉选药:据历代医家经验,常用的引经药: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手太阳小肠经:藁本、黄柏;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知母、细辛;足太阳膀胱经:羌活;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白芷;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足太阴脾经:苍术、升麻、葛根、白芍;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手厥阴心包经:柴胡、丹皮;手少阳三焦经:连翅、柴胡,上焦地骨皮,中焦青皮,下焦附子;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等。
可按风湿痹证所在经脉选用。
2、按病位选药:实为按经选药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头部风湿痹痛,虚证选川芎、白芷;实证选柴胡、勾藤、水牛角。
颈项痛,风重选羌活,热重选葛根,强硬选葛根、白芍、细辛。
肩背痛用羌活、黄岑、桂枝、葛根。
胸部挤压痛用香附、枳壳。
胁痛选柴胡、郁金。
肩臂痛有主张从痰湿治疗,选丹溪指迷茯苓丸加味,重用祛痰药。
上肢痹痛选羌活、防风、桂枝、桑枝、茯苓、陈皮、姜黄、白芍、鹿含草、银花藤、天仙藤。
背痛常加羌活、防风引经,肥人少佐附子,气滞血瘀加生姜黄,肾精亏虚,督脉失养须加狗脊;背部痹痛剧烈而他处不痛者,用九香虫温阳理气,并配以葛根、秦艽,病变在腰脊者合用蜂防、乌梢蛇、地鳖虫行瘀通督,并配以川断、狗脊。
背脊痛用石南藤、菖蒲。
腰痛通用补肾药可选杞子、巴戟、鹿角胶、狗脊、杜仲、川断;肾阴虚可选黄精、熟地、石斛;肾阳虚选巴戟、仙茅、仙灵脾、葫芦巴等;有些腰痛可用白术、食疗用栗子、猪腰。
腰骶部痛弯腰下蹲受限,加伸筋草、赤白芍等;剧痛加花椒、香附、玄胡。
中医必备:五脏六腑十二经主要引经药!

中医必备:五脏六腑十二经主要引经药!引经药是指能导引诸药直达病所,增强疗效的药物,亦可理解为对机体某一部位有特殊作用的药物,是引经药的主要作用之一,这也是有别于西医用药的观点。
引经药又称引经报使药,其源远流长,起源于药物的归经理论,民间以形补形理论亦源于此。
清代著名医家尤在泾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病有病所,药有药位,辨证上加入引经药可以提高疗效。
引经药主要有以下作用:一、引药上行《本草求真》曰:“桔梗系开提肺气之品,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
如参苓白术散,借桔梗载诸药上浮,引归于肺,益肺利气,借肺之布精而养全身,倘若把它当作平喘之品删掉不用,则违背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立法本义,疗效难著。
王清任所创血府逐瘀汤以桔梗载众祛瘀之品上行,以除胸中之瘀;《伤寒论》中三物白散亦用桔梗引巴豆上升,以祛除胸中寒实,有学者通过实验提示了桔梗在该方剂中的“引向”作用,如果去掉桔梗,则仅能涤除腹水而不能荡涤胸水。
临床亦有“诸根多降,桔梗能升”之说。
二、引药下行《本经逢原》曰:“丹溪言牛膝能引诸药下行,筋骨痛风在下者宜加用之”,从历代医家的推崇至现今的高校教材均明确提到牛膝的“引药下行”之功,故牛膝可作为身体下部疾病的引经药使用,临床上治疗多发性神经根炎、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下肢肌痿无力等症,常随方加用,疗效颇著。
旋覆花是治疗呃逆上气的一味“引药下行”之品,临床有“诸花皆升,旋覆独降”之说。
三、引药入病所引药达病所的药物,临床使用十分广泛,如桑枝引诸药达臂与手指,羌活引诸药达上肢,独活引诸药达下肢,少阳头痛专柴胡,巅顶头痛用藁本,太阴头痛选苍术等。
四、引火归元金匮肾气丸中的肉桂即是一味引火归元之品,在虚阳上越的戴阳证、阴盛格阳的格阳证中常用之。
五、引气归元焦树德教授认为,砂仁可“引气归元”。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衰反复发作,表现为肺肾气虚或虚多实少者,平时服用七味都气丸加砂仁,对改善肺肾功能、增强免疫机能、减少复发有显著疗效。
十二经引经药

十二经引经药
1 手少阴心经:热证黄连,寒证细辛
2 手太阳小肠:热藁本,寒黄柏
3 足少阴肾经:热知母,寒桂枝、肉桂、细辛,偏寒证独活
4 足太阳膀胱:寒羌活
5 手太阴肺经:寒热证:桔梗,升麻,寒证:葱白,白芷
6 手阳明大肠:寒白芷,寒热升麻,热石膏,葛根
7 足阳明胃经:寒白芷,寒热升麻,热石膏,偏寒葛根
8 足太阴脾经:寒热升麻,寒苍术,偏寒葛根,偏热白芍
9 手厥阴心包络:偏热柴胡、牡丹皮;
10 手少阳三焦:偏热连翘、柴胡;热上地骨皮;偏寒中青皮,寒下附子。
11 足厥阴肝经:偏寒青皮,偏热柴胡;寒吴萸,川芎。
12 足少阳胆经:偏热柴胡,偏寒青皮。
常用的引经药

常用的引经药,按部位来归类:1.引药达头面:菊花、川芎、蔓荆子、苍耳子、辛夷花、藁本等; 引药达额头:白芷;引药达头两侧:川芎;引药达目:菊花;引药达鼻部:苍耳子、辛夷花;引药达巅顶:藁本;引药上行于头:蔓荆子;2.引药达上肢:桑枝、桂枝;其中引药达左上肢的为桂枝;引药达右上肢的为桑枝;3.引药达颈部:葛根;4.引药达背部:姜黄、防风;5.引药达腰背部:杜仲、川断;6.引药达胸腹部:木香、砂仁;7.引药达少腹部:小茴香、艾叶;8.引药达下肢:木瓜、牛膝、鸡血藤、防己;9.引药走督脉:狗脊;10.引药达皮肤:蝉蜕;11.引药入胃:半夏;12.引药入肺:桑白皮;13.引药入肝:柴胡、当归;14.引药入心:丹参、黄连、菖蒲;15.引药入脾:苍术、白术;16.引药入骨:威灵仙、油松节;17.引药上行:柴胡、升麻、桔梗、蔓荆子;18.引药下行:牛膝、代赭石、旋覆花;正是:用药如用兵,引经要分清;立方有法度,四两拨千斤;川军2018/8/3111:21:42引经药是指能导引诸药直达病所,增强疗效的药物,亦可理解为对机体某一部位有特殊作用的药物,是引经药的主要作用之一,这也是有别于西医用药的观点;引经药又称引经报使药,其源远流长,起源于药物的归经理论,民间以形补形理论亦源于此;清代着名医家尤在泾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病有病所,药有药位,辨证上加入引经药可以提高疗效;引经药主要有以下作用:一、引药上行本草求真曰:“桔梗系开提肺气之品,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如参苓白术散,借桔梗载诸药上浮,引归于肺,益肺利气,借肺之布精而养全身,倘若把它当作平喘之品删掉不用,则违背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立法本义,疗效难着;王清任所创血府逐瘀汤以桔梗载众祛瘀之品上行,以除胸中之瘀;伤寒论中三物白散亦用桔梗引巴豆上升,以祛除胸中寒实,有学者通过实验提示了桔梗在该方剂中的“引向”作用,如果去掉桔梗,则仅能涤除腹水而不能荡涤胸水;临床亦有“诸根多降,桔梗能升”之说;二、引药下行本经逢原曰:“丹溪言牛膝能引诸药下行,筋骨痛风在下者宜加用之”,从历代医家的推崇至现今的高校教材均明确提到牛膝的“引药下行”之功,故牛膝可作为身体下部疾病的引经药使用,临床上治疗多发性神经根炎、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下肢肌痿无力等症,常随方加用,疗效颇着;旋覆花是治疗呃逆上气的一味“引药下行”之品,临床有“诸花皆升,旋覆独降”之说;三、引药入病所引药达病所的药物,临床使用十分广泛,如桑枝引诸药达臂与手指,羌活引诸药达上肢,独活引诸药达下肢,少阳头痛专柴胡,巅顶头痛用藁本,太阴头痛选苍术等;四、引火归元金匮肾气丸中的肉桂即是一味引火归元之品,在虚阳上越的戴阳证、阴盛格阳的格阳证中常用之;五、引气归元焦树德教授认为,砂仁可“引气归元”;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衰反复发作,表现为肺肾气虚或虚多实少者,平时服用七味都气丸加砂仁,对改善肺肾功能、增强免疫机能、减少复发有显着疗效;六、引气上升升麻、柴胡在补中益气汤中引清气上升,使该方显益气升提之功;日本学者报道,去除升麻、柴胡该方只有补益气血之功,而不能益气升提、升举下陷之脏器;七、引血下行镇肝熄风汤重用牛膝为君,即取其引血下行之功,以防“血之余气,并赶于上”之“气厥”;临床观察,该方删除牛膝而用于高血压病人,对眩晕一症的疗效大为逊色;八、引邪外达柴胡可开邪热内闭,使邪气从内达外,为医家临证所习用;九、引邪下行玉女煎中牛膝引邪热下行,以降上炎之火;四妙丸中的牛膝也起引热下行作用根据多年的行医经验和药物功用,赵师归类整理了十二经脉常用的引经药方1.藿香可散脾经伏热;2.威灵仙通行十二经,解胃肠之寒邪,破积滞与癥瘕, 祛风湿、通络止痛,尤其对寒伤腹痛效果显著;可引药人骨对增生性脊柱炎效佳;且本品善走不守,与通草相伍,其用量威灵仙10~15g、通草3 ~6g为宜;能宣通经脉,能使九窍通利, 临证凡见窍道之疾, 均可选用之;3.连翘可清十二经伏热;4.龟板走任脉,鹿角走督脉, 一阴一阳;5.鹿角霜、补骨脂、肉桂可温奇经之阳;6.紫石英为调补奇经之要药,温肾入血,暧而不燥,可鼓舞肾气; 7.鹿含草能补任督精血,为通补督脉之要药;8.鹿角和白薇相伍可治疗无名发热, 一通督脉, 一通任脉;9.沙苑子、川断、杜仲补养肝肾,可调养奇经;10.蛇床子解毒燥湿,善走阴部;11.白芥子可祛皮里膜外之痰;12.香附生用上胸膈,外达皮肤;熟则下走肝肾;炒黑则止血; 童便浸炒则入血分; 酒浸炒则行经络; 醋浸妙则消积聚;姜汁炒则化痰饮;热水炒则入血分而润燥;13. 虎杖、生山楂化瘀通络, 与白花蛇舌草合用有较强的抑制皮脂分泌的作用;14.车前子小量30g以内有利尿之功,大剂量30g以上有缩尿、醒脑、开窍之功; 15.路路通祛风通络,可载药通行十二经;16.桂枝能引药至膀胱经;临证体会,凡见前阴之疾,均可在应证方药中稍佐l ~3g,可引药直达病所, 提高疗效;17.竹茹一药,为平和寻常之品,其性甘微寒,清热止呕, 涤痰开郁, 能通诸经入百络, 有引药达病所之功;通常可将能够引领药物进入十二经脉的引经药分类如下:1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2手太阳小肠经:藁本、黄柏;3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知母、细辛;;4足太阳膀胱经:羌活;5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白芷;6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7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8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葛根、白芍;9手厥阴心包络经:柴胡、牡丹皮丹皮;10手少阳三焦经:连翘、柴胡,其中能引入上焦的为地骨皮,能引入中焦的为青皮,能引入下焦的为附子;11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12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
引药图解

引经药图解是学习中医中药开方必备:
1.引药达额头:白芷。
2.引药达头两侧:川芎。
3.引药达目:菊花。
4.引药达鼻部:苍耳子、辛夷花。
5.引药达颠顶:蒿本。
6.引药上行于头:蔓荆子。
引药达左上肢:桂枝:
7.引药达右上肢:桑枝:
8.引药达颈部:葛根。
9.引药达背部:姜黄、防风。
10.引药达腰部:杜仲、川断。
11.引药达胸部:木香、砂仁。
12.引药达少腹部:小茴香、艾叶。
13.引药达下肢:木瓜、牛膝、欢血藤、防已。
14.引药达任脉:龟板。
15.引药达督脉:狗脊。
16.引药达入皮肤:蝉蜕。
17.引药入胃:半夏。
18.引药入肺:桑白皮。
19.引药入肝:柴胡、香附子、当归。
20.引药药入心:丹参、黄连、菖蒲。
21.引药入脾:苍术。
22.引药入骨:威灵仙。
23.引药上行:柴胡、升麻、桔梗、蔓荆子。
24.引药下行:牛膝、代赫石、旋复花。
25.祛一切风:清风藤。
26.调合诸药:甘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引药达额头:白芷。
2.引药达头两侧:川芎。
3.引药达目:菊花。
4.引药达鼻部:苍耳子、辛夷花。
5.引药达颠顶:蒿本。
6.引药上行于头:蔓荆子。
引药达左上肢:桂枝:
7.引药达右上肢:桑枝:
8.引药达颈部:葛根。
9.引药达背部:姜黄、防风。
10.引药达腰部:杜仲、川断。
11.引药达胸部:木香、砂仁。
12.引药达少腹部:小茴香、艾叶。
13.引药达下肢:木瓜、牛膝、欢血藤、防已。
14.引药达任脉:龟板。
15.引药达督脉:狗脊。
16.引药达入皮肤:蝉蜕。
17.引药入胃:半夏。
18.引药入肺:桑白皮。
19.引药入肝:柴胡、香附子、当归。
20.引药药入心:丹参、黄连、菖蒲。
21.引药入脾:苍术。
22.引药入骨:威灵仙。
23.引药上行:柴胡、升床、桔梗、蔓荆子。
24.引药下行:牛膝、代赫石、旋复花。
25.祛一切风:清风藤。
26.调合诸药: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