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志怪

合集下载

《搜神记》我国最早的志怪小说集

《搜神记》我国最早的志怪小说集

《搜神记》我国最早的志怪小说集初识经典深入品评六朝“志怪”小说有着悠久的传统,上承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先秦两汉史书及诸子百家著作中的神鬼妖异故事,下启唐代传奇和宋代评话的先河,一直影响到元、明、清三代的小说和戏剧文学,而明清的笔记小说则可以说是六朝志怪的嫡传。

从这个意义上讲,六朝“志怪”小说在我国文学史上,特别是在古代小说的发展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地位。

而《搜神记》则是现存“志怪”小说中的翘楚,它是其中价值最高,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种,是我国最早的志怪小说集。

通过它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六朝志怪小说的艺术魅力。

从形制篇幅上看,《搜神记》中出现了许多叙事婉转、文学性很强的作品,如《华山使》,故事情节虽然不及唐传奇中《柳毅传书》的情节那么曲折动人,但也写出了郑容路经华阴,受华山使托书,传书的经过,传书的结局等等。

这些故事中矛盾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大体具备,表现出了较为完整的艺术构思。

可见《搜神记》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上对前代神怪传说都显示出有着继承,更有着创造性的发展。

《搜神记》不但内容丰富,而且语言也雅致清峻,委婉曲折,是“直而能婉”的典范。

其艺术成就在六朝志怪小说中出类拔萃,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它不但成为了后世志怪小说的模范,又是后人进行文学创作的素材库,后代的传奇、话本、戏曲、通俗小说有很多是出自于《搜神记》的篇章。

可以说,《搜神记》是我国古代志怪小说的集大成者,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名篇选读东海孝妇汉时,东海孝妇养姑甚谨①。

姑曰:“妇养我勤苦。

我已老,何惜余年,久累年少。

”遂自缢死。

其女告官云:“妇杀我母。

”官收系之,拷掠毒治。

孝妇不堪苦楚,自诬服之。

时于公为狱吏②,曰:“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彻,必不杀也。

”太守不听。

于公争不得理,抱其狱词哭于府而去。

自后郡中枯旱,三年不雨。

后太守至,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枉杀之,咎当在此。

”太守即时身祭孝妇冢,因表其墓。

天立雨,岁大熟。

第二三课时、六朝志怪选讲

第二三课时、六朝志怪选讲


女惶惧,不知所以,因遁去,明还粉店。 至食时,父母怪男不起,往视已死矣。当 就殡殓。发箧笥中,见百余裹胡粉,大小 一积。其母曰:“杀吾儿者,必此粉也。” 入市遍买胡粉,次此女,比之,手迹如先。 遂执问女曰:“何杀我儿?”女闻呜咽, 具以实陈。父母不信,遂以诉官。女曰: “妾岂复吝死,乞一临尸尽哀。”县令许 焉。径往,抚之恸哭,曰:“不幸致此, 若死魂而灵,复何恨哉!”男豁然复生, 具说情状。遂为夫妇,子孙繁茂。
《续齐谐记》梁吴均(469-520)

阳羡书生
• 书生便入笼。笼亦不更广,书生亦不更小。 • “向将一妇人自随,今欲暂要之。” • “虽与书生结好,而实怀外心,向亦窃将一男子同
来,书生既眠,暂唤之,愿君勿言。” • “此女子虽有情,心亦不尽,向复窃将女人同行, 今欲暂见之,愿君勿泄言。” • 鹅笼,口吐女子,辗转变化,则是采用印度《旧杂 譬喻经》里的情节。
附录:《西京杂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秋胡”一条云:

昔鲁人秋胡娶妻三月而游宦,三年休还家。其妇采 桑于郊,胡至郊而不识其妻也,见而悦之,乃遗黄金一 镒。妻日:“妾有夫游宦不返,幽闺独处,三年于兹, 未有被辱如今日也。”采不顾。胡惭而退,至家,问家 人:“妻何在?”日:行采桑于郊,未返。”即还,乃向 所挑之妇也。夫妻并惭,妻赴沂水而死。
南方草木状

作者:嵇含
荔枝树,高五六丈余,如桂树,緑叶蓬蓬, 冬夏荣茂。青华朱实,实大如鸡子。核黄黒 似熟莲,实白如肪,甘而多汁,似安石榴。 有甜酢者至日将中翕然俱赤则可食也一树下 子百斛《三辅黄图》曰:汉武帝元鼎六年破 南越建扶荔宫扶荔者以荔枝得名也自交趾移 植百株于庭无一生者连年移植不息后数岁偶 一株稍茂然终无华实帝亦珍惜之一旦忽萎死 守吏坐诛死者数十遂不复茂矣其实则岁贡焉 邮传者疲毙于道极为生民之患。

六朝志怪截发故事及其产生原因探析

六朝志怪截发故事及其产生原因探析
皆 亡 发 失 精 。 ” 除 六 朝 志 怪 小 说 中频 繁 有 妖 怪 作 祟 截 发 的 故 事 , 有 关 这 一 时 期 的正 史 中 也 有 在 此 类 记 载 。如 :
1 应 劭 《Jt 通 义 . x, 俗
・怪 神 》记 郅 伯 夷
捉一 老 狸 :徐 以剑 带 击 魅 脚 , 下 火 上 照 , “ 呼 视 老狸 正 赤 , 无 衣 毛 , 下 烧 杀 。 明旦 发 略 持
取人 头 髻 。太 守 朱 诞 日 : “吾 知 之 矣 。 ”多
《列 异 传 》中 记 载 有 : “旧 说 狸 髡 千 人
[ 收稿 日期 ]0 9—1 20 2—1 1 [ 作者简介] 李文( 9 2 , , 18 一)男 山东 日 照人 , 山东大学文学 与新 闻传 播学院中 国古代 文学专业硕士研 究生 , 主要从 事魏晋六 朝文学研究。余乐 (9 5一) 女 , 18 , 河南信阳人 , 山东大学文艺美 学研 究 中心 文艺学专业 硕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文 艺美学研究。
“ 修炼 ” 观念影 响 ; 二是文化观念与生活习俗 的差异所导致 的汉人对胡人的复杂心态。
[ 关键词 ] 六朝 志怪 ; 截发故事 ; 产生原 因 [ 中图分类号 】2 74 9 I .1 0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 编号]0 4— 0 7 2 1 ) 1 0 7 O 10 7 7 (0 0 0 — o4一 3
熙 平 二 年 有 此 , 秋 乃 止 。 至 ”
都 是 狐 精 或 老 狸 , 人 以狐 狸 同 类 , 常 混 古 时 用 。 《淮 南 子 ・谬 称 训 》: “狐 狸 非 异 , 类 同
也 。 但 是 何 以狐 精 要 截 取 人 发 ? ”
3. 《幽 明 录 》载 有 : “宋 初 , 南 郡 有 物 淮

浅析六朝志怪中鬼怪形象特征

浅析六朝志怪中鬼怪形象特征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浅析六朝志怪中鬼怪形象特征学院:文学院班级:姓名:指导教师:李奉戬职称:教授完成日期:2014 年5月25 日浅析六朝志怪中鬼怪形象特征摘要:六朝时期,写志怪小说蔚然成风,作者几乎遍及社会各个阶层。

因此,志怪小说数量很多,经后人辑录而保存至今的尚有三十多种,内容不外乎神、鬼、仙、妖四大故事。

作者写鬼怪的目的,在于“发神道之不诬”,证明鬼神之实有,如《搜神记》之类,这就使六朝志怪小说包含了许多虚诞怪妄之说。

但是,作者写志怪小说,不是进行刻意创作,而是把怪异当作事实来记载。

在他们看来,鬼神实有。

鬼神与人一样,都是社会现实的组成部分。

他们把所听到的传闻记录下来,进行整理,所以有些作品就能够反映社会的现实生活,表现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情感,有较高的思想性。

有些作品记录奇闻异事、预知吉凶、消灾祛灾,包含了很多的荒诞无稽之谈,看似无逻辑性,无思想,其实这恰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活的一种焦虑恐慌的心态。

关键词:鬼怪形象;搜神记;社会现实目录引言 (1)一、有人的情感、品性的鬼怪 (1)(一)美丽的外表和对爱情坚定执着追求的品格 (1)(二)勇于反抗封建势力的鬼怪 (3)(三)狡猾与贪婪的鬼怪 (4)二、行为怪异、荒诞无稽的鬼怪 (5)(一)汉晋时期人与鬼怪沟通的奇异事迹 (5)(二)各种妖孽怪异之事,间杂以谶纬学解释 (6)(三)浊气所成的各种怪物 (7)结语 (8)参考文献: (8)引言从三世纪初到六世纪末,经过三国、晋、宋、齐、梁、陈,大约三百余年,是我国历史上的六朝时期。

志怪小说在六朝期间空前繁荣,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

六朝的社会现实为志怪小说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六朝是我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战乱频繁的时期,统治阶级混战不休,而人民群众流离失所,生活痛苦不堪。

他们渴望有一个和平的环境,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在这种情况下,人多抱厌世主义,加之六朝统治者醉生梦死,大力提倡宗教迷信,于是,道教佛教的势力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影响到社会各个阶层。

魏晋六朝志怪小说之世俗化倾向

魏晋六朝志怪小说之世俗化倾向
( 二 ) 人 仙 之 美 好 愿 望
在魏晋六朝志怪 小说中有很多人仙结 合的故 事 ,尤以仙女下 凡来就 人间男子之事为多 。例如 最为 人所知 的 “ 牛 郎织女 ” 故事 ,在 《 搜 神 记》 中即为 “ 董 永” 一条 ,其 言曰 “ 道逢 一妇人 ,臼 : ‘ 愿为 子妻 ’ , 遂与之俱。 ” 董永幼年丧亲 ,过的十分贫苦 ,上帝哀而怜之 ,使织女下 凡相帮 。这本是志怪小说作者对于仙人向往的一种美好愿望 。又如陶潜 的 《 搜神后记》 有 “白水 素女” 一条 ,畜谢 端少 丧父母 ,于海边 捡海 螺 ,每次外 出归来 ,家中 即被打扫的千干净净 ,饭菜也 已备好 ,后来谢 端偷看发现其为仙女 ,下凡来救 济他 的。 “ 天帝 哀卿 少孤 ,恭慎 自守 , 故使我权为守舍饮烹 。 ” 虽然仙女最后离走 ,但毕竟是表达 了我 国古代
2o i 4
E晤唾蕊 |
魏晋六朝志怪小说之世俗化倾 向
文/ 刘伟
摘 要 :魏晋 六朝 志怪 小说 以其数量繁 多,内容详 实而 为人 所知 ,在英 自身的发展过程 中已经 出现 了世俗 化倾 向, 具体体现 为地 府之 官僚 主义、人仙之 美好愿望 、志怪 中的 民俗 、诗赋等三个 方面,分析其原 因为时代背景和 宗教 因素 两
点。
关键 词 :魏 晋 六朝 ;志 怪 ;世 俗 化
志怪 小说 与志人小 说同为魏晋 六朝 时代的代 表性小说 ,尤 其志 怪 , 以其波谲 云诡 的丰富幻 想和短小精悍 的艺术描写而 为后 人称道 。魏晋六 朝 志怪 种类繁多 ,名家辈出 ,内容详 实,富于变化 ,尤其 六朝志怪小说 有铺衍 为长篇 之势,有 唐代传奇 之形 ,逐渐臻于 成熟 。唐代已经 出现 了 佛家的 “ 俗讲 … ‘ 变文” 等佛 教传经形 式 ,这当然是佛 教徒为 了宣扬 其 佛法义理 ,又使百姓能听得 懂才变化 而来的形式 ,实为一 种世俗化 的表 现。这在唐代传奇 、志怪小说中也有所影 响 。 “ 唐 代志怪小 说的宗教 世 俗化倾 向大致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即志怪 与现实 以及历史相互参 契的成 分逐渐增强。 … ‘ 把 如此荒诞 的故事 附会 于影响卓著 的名士身上 ,亦可看 出唐代人假志怪传奇影射现实人事之意向。 ” l l 其实 ,这种志怪 小说的世 俗化倾 向早在魏晋六朝时期 已然出现。 魏 晋 六 朝 志 怪 世 俗官僚 主 义

六朝志怪小说..

六朝志怪小说..

《晋书 ·干宝传》记载: 宝父先有所宠侍婢,母甚妒忌, 及父亡,母乃生推婢于墓中。宝兄弟 年小,不之审也。后十余年,母丧, 开墓,而婢伏棺如生,载还,经日乃 苏。言其父常取饮食与之,恩情如生, 在家中吉凶辄语之,考校悉验,地中 亦不觉为恶。既而嫁之,生子。
又宝兄尝病气绝,积日不冷, 后遂悟(寤),云见天地间鬼神事, 如梦觉,不自知死。宝以此遂撰集 古今神祇灵异人物变化。名为《搜 神记》,凡三十卷。以示刘惔tán , 惔曰:“卿可谓鬼之董狐。”
康阿得死三日,还苏。说初死时, 两人扶腋,有白马吏驱之。不知行几 里,……见有十余梁间瓦屋。有人皂服 笼冠,边有三十吏,皆言府君,西南复 有四、五十吏。阿得便前趋拜府君。府 君问:“何所奉事?”得曰:“家起佛 图塔寺,供养道人。”府君曰:“卿大 福得。”问都录使者:“此人命尽邪?” 见持一卷书伏地案之,其字甚细。曰: “余算三十五年。”
超忧感积日,殆至委顿。去后五年。 超奉郡使至洛,到济北鱼山下,陌上西 行,遥望曲道头有一马车,似知琼。驱 驰至前,果是也。遂披帷相见,悲喜交 切。控左援绥,同乘至洛。遂为室家, 克复旧好。至太康中,犹在。但不日日 往来,每于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七月 七日,九月九日旦,十五日辄下,往来 经宿而去。张茂先为之作《神女赋》。
二、歌颂为民除害,反映斗争 精神
《三王墓》
《李寄斩蛇》
三、赞颂坚贞的爱情
《韩凭妻》
《紫玉》 《弦超》
弦超
魏济北郡从事掾弦超,字义起,以嘉 平中夜独宿,梦有神女来从之。自称: “天上玉女,东郡人,姓成公,字知琼, 早失父母,天帝哀其孤苦,遣令下嫁从 夫。”超当其梦也,精爽感悟,嘉其美 异,非常人之容,觉寤钦想,若存若亡, 如此三四夕。 一旦,显然来游,驾辎軿pí ng车,从 八婢,服绫罗绮绣之衣,姿颜容体,状

论汉魏六朝志怪的预叙叙事

论汉魏六朝志怪的预叙叙事

事” 。而后者, 所谓预叙 , 即“ 亦 事先讲述或提及 以后事件 的一切叙述活动” 就曾在《 , 左传》 《 、 国语》 等先秦史籍 中多次运用。《 左传》 在记载大型战役之时, 往往让神异
叙 事充当预叙 , 此成 为争 先 预测 战 争结 果 、 显叙 者 价 藉 彰
日:疾不可为也, ‘ 在肓之上, 膏之下 , 攻之不可, 达之不及 , 药不至焉 , 不可为也。公目: 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 。 ’ ‘ ’
叙事较 为频繁 , 表现亦 较为典 型 。无论 是所谓 国之 大事 的
等, 也可以是上述媒介的混合” 。不仅如此,叙述的体式 “ 更是十分多样, 或神话、 或寓言、 或史诗、 或小说 , 甚至是教 堂窗户玻璃上的彩绘, 报章杂志里 的新闻, 乃至朋友 的闲 谈, 任何时代, 任何地方, 都少不了叙述。它从远古时代就
还在于通过世代 累 积和文 学演绎, 形成“ 预验休咎” 的故事类型 , 它一方 面凸显 出“ 神道设教 ” 的传 统 内涵, 另一 方面 示出 展 佛道 “ 神 其教 ” 自 的叙事策略; 而从根 本意义上看, 达 出了人们探 知命 运和前途 的生命渴望。 它表 关键词 : 汉魏六朝 ; ; 志怪 预叙叙 事; 故事类型
日:杀余孙, ‘ 不义。余得请于帝矣 !坏大门及寝门而入。 ’
公惧 , 于室。又 坏 户 。公 觉 , 人 召桑 田巫 。巫言 如 梦 。公 日:何 如 ? 日: 不 食新 矣 。 公 疾病 , 医于秦 。秦 伯使 ‘ ’ ‘ ’ 求 医缓为之 。未至 , 公梦疾 为二竖 子 , :彼 , 日 ‘ 良医也 。惧 伤 我, 焉逃之 ?其 一 日 :居 肓之 上 , 之 下 , 我何 ? 医至 , ’ ‘ 膏 若 ’
第2 O卷第 3 期

六朝志怪小说中神仙题材的故事流变

六朝志怪小说中神仙题材的故事流变

六朝志怪小说中神仙题材的故事流变神仙说起源于先秦,其以描写仙人、仙境、仙药为主要内容,宣扬的是长生不死的思想。

神仙说进入小说,并成为小说之题材大抵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博物家所作的地理博物之书;二是神仙方士出于宣教目的而作的仙人传记。

从对志怪小说形成的影响看,神仙题材的出现不但使神仙说衍生出诸多生动的富有文学性的故事,还把降仙、遇仙等故事模式带入小说。

当然,从现存小说中看到的许多神仙故事亦在民间甚为流行,诸如“仙女降董永”、“何比干遇神妪”以及“秦始皇会海神”等故事,都经历了民间――文人――民间的传播过程。

梳理六朝志怪小说中的神仙题材时,往往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同一类故事表现出相同的情节模式;同一个故事又在不同的志怪作品中反复出现。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与小说文体的特质有关。

从广义叙事文学的角度看,一种故事模式的出现会引来众多的模仿者,这便是故事模式的延承性。

无论是文人所作的小说,还是民间故事皆如此。

在故事模仿的过程中,情节会有所变化,例如,《建康小吏》较《白水素女》多了一段庐山夫人哀婉的歌声,但如果隐去这些非主干情节,两则故事则皆可表述如下:仙女降仙――相悦相爱――最终分别。

而同一故事在不同作品中多次出现,则涉及小说与史传以及小说传播等问题。

现试以何比干、秦始皇两故事,解析神仙题材在志怪小说中的衍变。

一、何比干遇神妪故事何比干遇神妪是条神仙应验类故事,干宝《搜神记》、刘义庆《幽明录》皆载何比干故事,然溯其源,早在《三辅决录》中即有神降何比干说,现将三书所载的相关内容辑录于下,以兹比较:《三辅决录》:何比干汝南何比干,通律法。

元朔中,公孙洪辟为廷尉右平,狱无冤民,号曰何公。

征和初,去官在家。

天大阴雨,昼寝,梦有客车骑。

觉而一老妪年八十余,头尽白,求寄避雨。

雨方甚,而妪衣履不濡。

比干异之,延入座。

须臾雨止,妪辞去,出送至门。

跪谓比干曰:“君先出自后稷,尧至晋有阴德,及公之身,当继一人。

今天赐策,以广公子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与君矣。”永曰;“蒙君之惠,父丧收藏。永虽小人,必
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永曰:“能 织。”主曰;“必尔者,但令君妇为我织缣百匹。”于是永 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 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 不知所在。
琅邪秦巨伯,年六十,尝夜行饮酒,道径蓬山庙。忽见 其两孙迎之,扶持百余步,便掠颈著地,骂:“老奴,汝某 日捶我,我今当杀汝。”伯思惟某时信捶此孙。伯乃佯死, 乃置伯去。伯归家,欲治两孙。两孙惊惋,叩头言;“为子
中手而死。遗书于带曰;“王利其生,妾利其死,愿以尸骨,赐凭合葬。”
王怒,弗听。使里人埋之,冢相望也。王曰;“尔夫妇相爱不已,若能使 冢合,则吾弗阻也。”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 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 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相思之 名,起于此也。南人谓此禽即韩凭夫妇之精魂。今睢阳有韩凭城,其歌谣 至今犹存。
主要内容
叙鬼物奇怪之事,题材较广泛。 写神鬼怪异、人物变化之事,奇幻多姿,质朴简练。 记鬼神灵异变化之事。 既有优美的民俗记述,又有人神交往的婉曲描写。 多涉动植物异 、神仙怪异之谈,颇类《山海经》。 记汉武帝求神仙道术及远国遐方怪异之事。 记异境奇物及古代逸闻杂事,多刺取旧籍,少有新创。 叙山川地理异物,而对精怪的描写尤为出色。 多载神话传说、草木禽兽之属。 记述神仙之异行及修道成仙之方法、经过。 记远古至东晋时之野史传闻。 记述鬼怪神灵变化奇异故事,宣传果报思想
下圣明,当中兴之盛,宜建立国史,撰集帝纪,宜备史官,敕佐著作郎干宝等渐就 撰集。”元帝纳焉。宝于是始领国史,著《晋纪》,自宣帝迄于愍帝五十三年,凡
二十卷,奏之。其书简略,直而能婉,咸称良史。宝性好阴阳术数,留思京房、夏
侯胜等传。宝父先有所宠侍婢,母甚妒忌,及父亡,母乃生推婢于墓中。宝兄弟年 小,不之审也。后十余年,母丧,开墓,而婢伏棺如生,载还,经日乃苏。言其父 常取饮食与之,恩情如生,在家中吉凶辄语之,考校悉验,地中亦不觉为恶。既而 嫁之,生子。又宝兄尝病气绝,积日不冷,后遂悟,云见天地间鬼神事,如梦觉, 不自知死。宝以此遂撰集古今神祇灵异人物变化。名为《搜神记》,凡三十卷。以 示刘惔,惔曰:“卿可谓鬼之董狐。”宝又为《春秋左氏义外传》,注《周易》、 《周官》凡数十篇,及杂文集皆行于世。
仙凡相通的神灵感应,千奇百怪的精怪鬼魅以及五光
十色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在艺术上,它比以前的
志怪小说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学者一般认为《搜神记》成书於 晋永和初年,李剑国先生《唐前 志怪小说史》考定当在晋咸康至
永和初年之间。
《搜神记》又称《搜神录》、《搜神异记》、《搜神
传记》。《隋志》杂传类著录三十卷,与《晋书》本

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 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 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 张皇鬼神,称道灵异。

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 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 道愈炽。

殷商时期的中原地区和周代的南方楚国,多重 巫术。 汉初推崇黄老之学,继起则阴阳五行、天人合 一,其末流更有谶纬之事。 燕齐多方士,汉代皇帝多信之。
六朝志怪小说
志怪,就是记异谈怪的意思。
志怪小说指的是出现在魏晋南 北朝时期的一种以记述神灵怪 异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小说形式。 今天可知的该时期的志怪小说 有五十余种。
一、六朝志怪小说创作概况
内容分类
作者
曹 丕
干 宝
作品
《列异传》 《搜神记》 《搜神后记》 《续齐谐记》 《十洲记》 《洞冥记》 《博物志》 《玄中记》 《述异记》 《神仙传》 《拾遗记》 《幽明录》
时身祭孝妇冢,因表其墓。天立雨,岁大熟。长老传云:孝妇名周
青。青将死,车载十丈竹竿,以悬五幡。立誓于众曰:“青若有罪, 愿杀,血当顺下,青若枉死,血当逆流,”既行刑已,其血青黄, 缘幡竹而上标,又缘幡而下云。
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 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 与钱一万,遣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道 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曰:“以
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
少感叹生死的诗歌,《薤露》、 《蒿 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岂能 长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题 的 直接源头。
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 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

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

“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 绮罗毕兮
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
恨而吞声。”(江淹 《恨赋》)
对待现实人生的态度

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 增加生命的长度, 服食求仙,这要借助药。 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 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陶渊明)。
对待死亡的态度

传统对待死亡的态度,如孔子的“未知生, 焉知死”和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有重于 泰山,或轻于鸿毛”。

魏晋人的想法:希望有一个彼岸世界或来世。 这本来就是佛教所倡导的说法,为中国士林 文人提供了通往幽冥世界的理论支持。
三、六朝志怪小说的创作态 度
鲁迅如是说: 文人之作,虽非如释道二家,意在自神
孙,宁可有此!恐是鬼魅,乞更试之。”伯意悟。数日,乃诈
醉,行此庙间。复见两孙来,扶持伯。伯乃急持,鬼动作不 得。达家,乃是两人也。伯著火炙之,腹背俱焦坼。出著庭 中,夜皆亡去。伯恨不得杀之。后月余,又佯酒醉夜行,怀 刃以去,家不知也。极夜不还,其孙恐又为此鬼所困,乃俱 往迎伯,伯竟刺杀之。
《搜神记》的艺术特点
传合。但其书自宋代以来多不见於目录家著作,疑散
佚或仅有残本行世。现流行本二十卷,当是明人胡应
麟的辑本(辑自《法苑珠林》、《太平御览》、《艺
文类聚》、《初学记》、《北堂书钞》和《太平广
记》)。
姚叔祥《见只编》卷中曰: “江南藏书,胡元瑞号为最富。余尝见其书目,较之馆 阁藏本,目有加益。……有《搜神记》,余欣然索看,
汉时,东海孝妇养姑甚谨。姑曰:“妇养我勤苦,我已老,何惜余
午,久累年少。”遂自缢死。其女告官云,“妇杀我母。”官收系 之,拷掠毒治。孝妇不堪苦楚,自诬服之。时于公为狱吏,曰: “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不 得理,抱其狱词,哭于府而去。自后郡中枯旱,三年不雨。后太守
至,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枉杀之,咎当在此。”太守即
朝时期,记载因果报应之类故事的小说大量出现,显
然与佛教 有关。
志怪小说的另一个渊源:
生命意识的觉醒

生命意识指的是个人或群体对生命本身的 一种认识,是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肯定性 判断。 死亡其实正是人的形而下的生活通向形而 上的生活的一条重要通道,借此打开了恰 恰是生活的意义之门。

生命意识的觉醒和文学的生命主题
鬼神怪异
陶渊明
吴 均
东方朔 郭 宪
地理博物
张 郭 任 葛
华 璞 昉 洪 嘉
神仙方术

佛法灵异 刘义庆
二、志怪小说的文化渊源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说:“中国本信巫,秦 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 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 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 多鬼神志怪之书。其书有出于文人者,有出于 教徒者。文人之作,虽非如释道二家,意在自 神其教,然亦非有意为小说,盖当时以为幽明 虽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述异事,与 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矣。”
讥谤。及其著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群言百家,不可胜览;
耳目所受,不可胜载。亦粗取足以演八略之旨,成其微说而已。幸将 来好事之士,录其根体,有以游心,寓目,而无尤焉。
四、重点作品介绍
《搜怪小说的代表作。
今本《搜神记》二十卷,共464条,可能是明代人的
辑本。该书内容丰富庞杂,涉及神仙术士的灵异变化,
其教,然亦非有意为小说,盖当时以为
幽明虽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
述异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
妄之别矣。
明神道之不诬,证报应之不爽
小说家即史学家。 写小说如写历史。
《晋书》卷八十二《干宝传》:
干宝,字令升,新蔡人也,少勤学,博览书记,以才器召为著作郎。中兴草创,未
置史官,中书监王导上疏曰:“夫帝王之迹,莫不必书,著为令典,垂之无穷。陛
胡曰:‘不敢以诒知者,率从《法苑珠林》及诸类书抄
出者。’” 胡应麟《甲乙剩言》亦有类似说法。但今本《搜神记》 464条中,有157条未见他书征引,据此可知胡应麟手中 可能还有一个《搜神记》的残本,他的辑录工作就是在 此残本的基础上进行的。
宋康王舍人韩凭,娶妻何氏,美,康王夺之。凭怨,王囚之,论为城旦。 妻密遗凭书,缪其辞曰:“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当心。”既而王得 其书,以示左右,左右莫解其意。臣苏贺对曰:“‘其雨淫淫’,言愁且 思也,‘河大水深’,不得往来也,‘日出当心’,心有死志也。”俄而 凭乃自杀。其妻乃阴腐其衣。王与之登台,妻遂自投合,左右揽之,衣不
唐无名氏《文选集注》江淹《拟郭弘农游仙诗》注引
雷居士《豫章记》云:
“(吴)猛,豫章建宁人。干庆为豫章建宁令,死已
三日。猛曰:‘明府算历未应尽,似是误耳,今为参
之。’乃沐浴衣裳,复死於庆侧。经一宿,果相与俱
生。庆云:‘见猛天曹中论诉之。’庆即干宝之兄。 宝因之作《搜神记》。故其序云:‘建武中,所有感 起,是用发愤焉。’”
干宝《搜神记原序》
虽考先志于载籍,收遗逸于当时,盖非一耳一目之所亲闻睹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