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对比

合集下载

洋务运动 戊戌维新 清末新政 明治维新

洋务运动 戊戌维新 清末新政 明治维新

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变法不同之处(一)历史背景不同洋务运动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朝统治危机出现,半殖民地逐步加深的情况下,清朝统治者内部部分成员为解决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运动,列强坚船利炮入侵)而引起的;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则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惨败,新的强大的民族危机迫在眼前,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先进分子激起了新的民族觉醒,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两方文化碰撞中形成了要救国只有维新变法,要维新只有学习外国的新思维;(二)改革指导思想不同洋务运动的日的与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两学为用”,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标。

戊戌维新变法是在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学结合起来,开民权、设议会、废科举,也就是在一定范围改造“中体”。

如果说前者是新瓶装旧酒的话,后者则是旧瓶装新酒。

(三)性质不同洋务运动是在封建制度下,在封建思想指导下,在维护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

而戊戌维新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维新突破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的局限,主张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制度。

(四)侧重点不同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侧重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而对封建儒学统治予以坚守,属于器用层面的改革。

而戊戌维新运动侧重于对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学习与传播,从其最大效果来看,它更是一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启蒙运动,属制度层面的改革。

(五)过程与结果不同洋务运动由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实权派推动,首先是采用西方练兵和大量购置西式武器,同时大力仿照西方设厂制造小组的成功贡献自己的力量。

由于分组比较合理,所以合作学习进展得比较顺利,同学们积极参加小组的学习活动,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相同之处(一)历史背景相似二者改革的发生历史背景都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为了整个民族国家的生存发展富强所逼迫产生出来的。

明治维新戊戌变法洋务运动三者间的比较

明治维新戊戌变法洋务运动三者间的比较

洋务与戊戌
同:两次改革都是大清帝国晚期的改革,在时间 上比较接近。 这两次改革都可以算作资本主义的改革, 都没有解决落后的根本问题-腐朽的制度 异:前者主要侧重于器物层面,其中也有某些制 度改革的影子;后者侧重于制度层面的改革, 但是并不代表放弃技术的改革;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是中国两次崛起的机会
2创办民用工业
3办新式学堂
派留学生
戊戌变法的内容及意义
有利于具 维新思想 的人参与 政治
打击了封建 官僚制度
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主 要 内 容
经济方面: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 军事方面: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
有利于民族 资本主义的 发展 有利于西 学的传播
文化教育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兼习中西科; 废除八股文,开设经济特科等。
竞争阶段,夺取殖民地的浪潮未拉开帷幕
相似处:同样是落后封建政治制度的两个国家
差异处:首先,两国的政治背景不同;
再者,两国的文化开明程度不同; 其次,两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认识
决定
行动
“脱亚入欧”
建立户籍 制度
成 功 ,学习西方文化 翻译著作作
司法 仿效西方制度 完善法制度
错 失
原因分析
日:有很强的自我独立意识,民族主义感强
虽未中央集权,但地方势力也较大,制度改革比中国容易 许多 向西方学习中坚持自己的特色,结合本国国情进行全方位、 多角度、深层次的改变。
中:首先,民族主义感缺乏,因为清朝的满族的小集团利
益权压汉族人民的爱国忠诚,且对西方列强有较强的依赖 性, 其次,中国的封建力量太过强大,官员腐败,军备废弛, 百姓生活困苦 最后,缺少创新意识 ,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日本的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变法异同有哪些

日本的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变法异同有哪些

日本的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变法异同有哪些日本的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变法都是向西方学习的一种改革,那么日本的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变法有何异同呢?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日本的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变法异同,欢迎大家阅读。

日本的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变法异同一、区别:①社会背景不同日本方面-人民反抗持续而猛烈,新兴的阶级力量相对较强,统治阶级内部发生较大分化;中国方面-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比较强大。

②领导力量不同日本方面-中下级武士拥有较大武装力量,通过武装倒幕,使天皇掌握实权,改革的阻力相对较小。

中国方面-改良派不能发动群众,寄希望于毫无实权的皇帝,虽颁布了一系列措施,但根本无法实施。

③国际环境不同日本方面-明治维新期间,世界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争夺殖民地的高潮还未形成,西方列强正加紧侵略中国,客观上也为日本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国方面-维新变法期间,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迫切需要开拓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掀起了瓜分了中国的狂潮,在这样的情况下,变法图强,为帝国主义所不容。

④结果不同日本方面-明治维新获得成功,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中国方面-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维新变法失败,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相同点:①都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进行;②都是资产阶级发动;③都促进了思想的解放;④都准备走君主立宪制的道路。

日本的明治维新的内容在日本的社会体制方面,明治天皇将有皇室血脉的人一律称之为“皇族”,原先的贵族则称呼为“华族”,那些贵族们的门客、幕僚被称为“士族”,其他人则全部统称为“平民”。

这虽然只是形式上的平等,并且允许各阶级之间进行交往,但显而易见仍然存在阶级的分别。

在教育方面,明治天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许多大学、中学和小学,争取让每个孩子都能受到教育,并且在课本中大量灌输军国主义、武士道思想,这也为之后日本的全民军国主义思想打下了基础。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的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的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的比较
1.相同点:都主张像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
2.不同点:①中国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只学西方先进的科学
技术,而不学先进的思想和政治经济制度;②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③日本不但学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引进西方先进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④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3.不同的原因:①经济:中日两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中国洋务运动时,民族
工业虽然已产生,但力量薄弱,发展缓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19世纪的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了较大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了日本社会的深刻变化;②政治:两国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不同。

中国封建专制势力强大,在洋务运动中,顽固派掌握实权,并始终以维护封建专制制度为目标;日本的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幕派实力强大,并最终推翻幕府统治,掌握国家实权。

新政群为摆脱外来压迫,积极发展资本主义,为建立近代化国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比较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比较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区别一.概述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冲击和胁迫之下,以天皇为中心的至上而下的改革运动。

此运动具有全面西化和资本主义的色彩。

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三权分立、学习技术、新兴产业、文明开化、发展教育等,使日本摆脱了西方列强的控制与威胁,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但也使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给邻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1898年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通过光绪皇帝进行的一场改革。

因其共历时103天,所以也称百日维新。

主要内容有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改革教育、发展农工商等。

当年九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被囚,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变法失败。

二.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区别1.社会背景明治维新发生之前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时代——德川幕府。

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而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强大的商人、武士、诸侯和反对幕府的农民组成了“倒幕派”。

自“黑船事件”后,各种不平等条约接踵而至,民间倒幕派呼声更加强烈。

在“尊王攘夷”运动失败之后,许多人士认识到,要实现国家富强,摆脱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控制,就必须要推翻幕府统治。

各地武装倒幕运动风起云涌。

戊戌变法发生之前,中国刚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由于朝廷的镇压,各地武装革命处于低谷状态。

1895年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内忧外患之下,由“公车上书事件”拉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

2.宗旨目的明治维新的目的是推翻腐败的德川幕府统治,将王权奉还与天皇。

再以天皇为中心进行资本主义改革,富国强兵,摆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威胁和控制。

戊戌变法的目的是改良封建社会,学习日式发展富国道路。

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前提下,进行资产阶级政治改革。

“师夷长技以自强”,救亡图存。

3.支持与阻力明治维新是自上而下的,由于天皇的表率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使日本人愿意吸纳西方文化,以西方人为师。

主要阻力是幕府。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是中国和日本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时期,分别发生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这两个时期的改革都试图从根本上改变各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但最终的结果却截然不同。

本文将对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进行简要对比分析。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背景不同。

明治维新发生在日本明治时代(1868-1912年),当时日本正面临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国家处于危机之中。

而戊戌变法则发生在清朝末年,中国正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社会问题日益严重,经济衰退,民族危机加剧。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动力不同。

明治维新得到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于日本的精英统治集团,他们热衷于西方近代化的思想和制度,并认识到只有进行变革才能使日本在国际竞争中生存下去。

而戊戌变法则主要受到中国的理学、保守主义和守旧思想的约束,改革的动力较为薄弱。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目标不同。

明治维新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强大的国家,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制度来提升国家实力。

在政治上,明治维新废除了封建制度,实行了中央集权;在经济上,推动了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在社会上,进行了教育改革,提倡平等和进步的价值观。

而戊戌变法的目标是挽救清朝的统治,尽力保持朝廷的权威和地位,以及推动一系列的社会、政治和军事改革。

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改革都未能实现。

第四,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在执行和实施方面也存在差异。

明治维新得到了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集中的权力,政策的执行力度较强。

明治维新时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者,他们有强烈的决心和才华,能够推动变革。

相比之下,戊戌变法时期中国政府无力有效执行改革政策,各种内外因素阻碍了改革的进展。

当时中国的政治贪污腐败现象严重,也使改革难以推进。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在国际环境的影响力也不同。

明治维新发生在列强争霸的背景下,日本意识到不进行改革就会被西方列强侵略和掠夺。

明治维新得到了一些列强的支持,包括美国和英国。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和中国在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之前两个国家同为封建主义制度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和中国在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之前两个国家同为封建主义制度

日本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对比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和中国在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之前两个国家同为封建主义制度,却一个失败一个成功,这种差异带来的结果是日本坐上资本主义蓬勃发展道路的直通车,而中国却沦为帝国主义掠夺的对象。

个人觉得根本原因在于思想。

中国人民脑海中根植了奴性思想、小农思想,农民作为当时中国的庞大群体,普遍安于现状,梦想的最高点就是耕田织布、娶妻生子。

即便当时有苦读十年,参加科举考试的所谓的知识分子,初衷还是为了光宗耀祖,飞黄腾达,所以当时中国的劳动人民识字率低,文化程度底下。

而日本当时的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因素,国内统一市场发展远远高于中国,是革命的有力基础。

另外日本文化核心的武士道思想,使得人民的忧患意识很高,再加上自己国家的物资匮乏,资源稀少等客观原因,更激发了人民捍卫生存权利,起义反抗的决心。

就是这种成为强者的潜意识使得日本人加大与国外的交流力度。

还有原因就是因为日本的权势分布问题,当时的中国中央集权远比日本强大,以致于可以轻易压制一切反对声音,维持旧社会的稳定,而日本分裂的200多个藩国,都可以打着维新的旗号反对幕府,为反抗呼声推波助澜,尽管那是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具有革命精神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清扫敌对旧势力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中国不然,即便有几个意识觉醒的中国人民,但由于权力过度集中,清政府的腐败反对一切反对呼声,太平太国虽然有效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但缺少科学的理论指导,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之后出现的具有知识分子代表性的洋务运动,但由于初始目的就是为了巩固和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失败结果就具有必然性了,再之后的戊戌变法,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主要代表人物先是发起了“公车上书”,曾多次向光绪皇帝上书宣传变法等思想,但这里有一个细节想说的是,康梁二人在宣传变法的同时,曾提出让光绪反慈禧太后的行为,个人觉得这是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且不说光绪弑母的勇气,就算愿意,一个傀儡皇帝又怎能斗得过一个真正掌握实权而又老谋深算的女人。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维新变法)的比较1、改革背景基本相同:都同样遭受西方列强的入侵,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地、殖民地的民族危机2、结果不同:日本改革成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迅速成为世界强国,开始对外侵略。

中国改革失败,民族危机进一步加重,开始遭受日本侵略。

3、成败原因比较:第一、中国的封建势力比日本的封建势力强大(只靠有职无权的光绪皇帝和少数维新人士是不能成功的,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强大。

日本则不同,封建势力的德川幕府在农民起义下已摇摇欲坠,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开明贵族与资产阶级结成倒幕联盟。

)第二、日本倒幕派利用人民的力量,通过国内战争手段夺取政权的,而中国仅局限于少数官僚和士大夫阶层,维新派力量脆弱,他们较软弱,不敢否定封建制度。

第三、日本资产阶级理解到,要救国救民必须主动学习西方,融入西方。

对资本主义采取主动接纳、学习的态度,所以成功了;而中国的封建势力对资本主义采取的是拒绝的态度,最终失败了。

第四、政策措施不同,明治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而中国即使光绪皇帝颁布了一系列涉及多方面的变法诏书,但资产阶级维新势力未掌握政权,变法不可能实施。

第五、国际环境不同。

戊戌变法时,世界资本主义已向帝国主义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他们不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支持中国的顽固派,反对维新派改革,中国封建势力对资本主义采取的是拒绝的态度。

而明治维新时,美国刚打完南北战争,无力顾及日本,给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家环境。

就决定了日本的明治维新必然成功,而戊戌变法的改良运动在中国行不通,失败不可避免。

另一方面:因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始终没得到充分发展,且具有极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以上原因说明,只有依靠人民,通过革命手段,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才能使中国真正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对比
众所周知,同是在外遭受西方列强的步步紧逼侵略在内起义运动风起云涌的两个国家,中国和日本都采取了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

改革同是发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明治维新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的洋务运动却以失败告终,即便是三十年后看似更开明的戊戌变法,仍然不能使中国摆脱内忧外患的窘境。

原因何在?
首先从日本明治维新谈起。

明治政府实施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

当时身为旧势力的幕府已是众矢之的,尽管资产阶级不成熟,但是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成了倒幕运动的主力军,为改革扫清了障碍。

新政府成立之后,很快颁发了一系列雷厉风行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

更重要的是,日本人面对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能够力促团结(民族主义),结合成一股影响力远胜于传统守旧派的强大势力,也确立排除改革障碍的决心;加上明治维新过程中,向西方进行各方面学习(相对于洋务运动)的彻底性,并改变政治制度为君主立宪制,最终使日本得以快速崛起。

同时,由于日本是个蕞尔小国,西方列强并不太重视,加上当时世界处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因此日本所处的国际环境还是较为有利的。

反观中国。

洋务运动是开明的官僚开展的一场为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但是即使最开明的官僚林则徐也认为中国“独火器乃不能及”,中国千年延续的政治制度仍是最完美不可更改的。

而且清廷为了保有既得利益,只提倡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而极力避免触及政治改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封建势力还根深蒂固,落后的土壤中怎么能孕育出文明的果实呢?所以洋务运动虽然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并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更没能改变中国领土被一步步蚕食的处境。

再看戊戌变法。

它是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的一场救亡图存革命。

开明的维新派认识到中国的制度不如西方,甚至不如日本,因此要改良清朝的政治制度,但仅仅是小修小补,本质上仍然拥护封建王朝。

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而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上漠视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仅仅是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在试图与统治者翰旋,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而且从国际形势来看,中国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

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畸形的改革注定了它百日后就不幸夭折的命运。

总而言之,三场改革无论成败都是其内外环境及本身各个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透过历史看本质,是非功过,应客观全面地看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