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_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河流阶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河流阶地》【【学习目标】1.认识河流阶地,理解河流阶地的成因。
2.通过对地理问题的“小步调”探究,初步学会建立思维链条的方法。
3.结合实例了解河流阶地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热爱家乡的地理情怀。
【课前复习】1.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地质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影响因素。
【课堂探究】河流阶地及其成因读“渭河南岸河流阶地素描图”,分组探究下列问题。
⑴读图分析,图中哪些位置是河流阶地?河流阶地与河漫滩的位置有何关系?推测河漫滩能不能发育成河流阶地,河漫滩若能发育成河流阶地需要哪些条件?⑵参考做过的练习题并根据生活常识,说出常见河流阶地的岩石构成,判断形成这类岩石的地质环境可能在地势较高处还是地势较低处。
⑶河流的流量和流速都影响搬运能力的大小,河流流量大、流速快时期与流量小、流速慢时期相比,河水的搬运能力有何区别?形成的河漫滩厚度和颗粒物大小有无区别?⑷上图中的河流阶地比河床、河漫滩地势高。
从形成沉积岩到发育、形成河流阶地的过程中,推测发生的地质作用过程。
⑸某河流若有多级阶地,说明该河流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怎样的地质过程?⑹阶地距离河床相对高度不同的河流阶地(如图中的T1~T5阶地),如何判断其形成的早晚?【归纳总结】通过上述探究,你有哪些感悟?整理一下吧!1.2.【变式训练】河流阶地主要是在气候变化和构造抬升共同作用下形成。
通常情况下,气候变化控制着河流堆积下切,构造则为河流下切提供了驱动力和空间。
下图和表格分别为渭河上游陇西段阶地的分布图和参数表。
据此完成1~3题。
1.历史上气候最为湿润时期和地壳上升幅度最大时期形成的阶地分别是( ) A.T 1、T 2 B.T 3、T 4 C.T 4、T 5 D.T 6、T 7 2.与南岸相比,北岸阶地数量少,原因是北岸( ) A.流水侵蚀作用强 B.水平运动强烈 C.风力堆积作用弱 D.抬升运动微弱 3.现代聚落主要分布在( ) A.T 1 B.T 3 C.T 5 D.T 7【体验高考】(2018新课标Ⅰ卷)右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
高中地理_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习目标】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识别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2.能够从名称、特点和原因三各方面来描述河流侵蚀和堆积地貌【课堂探究】【探究一】河流侵蚀形式及其地貌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在流动的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情景一 观看动态视频,思考交流:(1)现象描述(2)原因思考(3)确定侵蚀类型情景二 观察右图,思考交流:(1)现象对比(纵剖面)(2)侵蚀作用差异(3)确定侵蚀类型【归纳总结】影响河流侵蚀的因素例1下列关于河流侵蚀地貌的叙述,正确的( )A.溯源侵蚀,使河谷不断向河口方向伸长B.下蚀使河床加宽,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C.侧蚀使河床加深D.侧蚀使谷底加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探究二】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侵蚀方向 对河谷的影响 分布河段 向源头侵蚀(溯源侵蚀) “V ”型谷 下蚀 侧蚀 “U ”型谷河流堆积地貌: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依据下图完成表格【深化探究】情景一观察右图,思考交流:(1)描述该地貌的形状特点(2)说出从顶端到边缘地势的变化特点(3)猜想在实际中,冲积扇组成物质的颗粒从顶端到边缘变化特点情景二观察右图,思考交流:(1)在ABCD中,哪侧是侵蚀岸?哪侧是堆积岸?(2)在ABCD中,哪侧建港口码头?哪侧建村落?说出你的理由。
例2观察不同时期黄河三角洲影像图,回答下列问题。
分析黄河三角洲以较快的速度向海洋扩展的原因。
洪积河【归纳总结】影响河流堆积的因素习题--一展身手一、选择题(共32分,每小题4分)1.长江三峡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河流的溯源侵蚀B.河流的下蚀C.河流的侧蚀D.河流的溶蚀2.发源于我国西藏,流入南海的湄公河()①上游河流下蚀强烈,形成“V”字形河谷②下游河流侧蚀作用和沉积作用较强,形成槽形河谷。
③河口处形成了宽阔的三角洲,这是侵蚀作用的结果④上游河流的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均大于下游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高中地理_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3)理解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教学过程,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提高提炼信息、分析理解归纳等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2)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设计以《绿水青山看中国》中《猜猜我在哪》环节东营导入,突出东营土地的形成与黄河作用的关系,引出河流与河流地貌,以黄河为例探讨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设计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1.河流发育初期(1)侵蚀地貌观看黄河源头图片认识河流发育初期的形成过程,通过实验的录像和对比图,分析河流在此时起的主要作用,认识下蚀和溯源侵蚀。
教师活动:结合图片显示的沟谷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图中甲河谷不但变长了,还变宽了、变深了!引导学生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外力作用是什么?师生共同总结河流侵蚀地貌的类型及其侵蚀方式,同时结合黄河上游湟水谷地、刘家峡,让学生认识河流发育初期侵蚀地貌并认识“V形谷”。
过渡:对比实验前后的两幅图片,随着沟谷的加深加长,沟谷中的土去哪里了,导出堆积地貌的影响(2)堆积地貌:洪积──冲积平原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79分析洪(冲)积扇的形成在什么位置?为什么?形成过程中,河流主要起到了什么作用?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冲积扇形成的原因,分析河流搬运能力与柳树的关系,总结洪(冲)积扇不同区域,沉积物颗粒大小变化有何规律?为什么?承转:河流出山口形成了冲积扇,我们延河流继续向前,来到内蒙古高原,这里我们会看到黄河又是另一番景象。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精选7篇)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精选7篇〕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精选7篇〕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篇1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分析^p 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p 河流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理解事物是开展的,开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以山岳地貌为例,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在外力作用中,流水是一种最强大而普遍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板书)。
[教师精讲]师:河流所形成的地貌,是我们在自然界中所见到的最常见的地貌种类之一。
请看下面两幅图片。
(出示图片“三峡地貌”“崇明岛”)师:以上两幅图片都是河流地貌,但它们的成因一样吗?生:成因不同。
三峡是长江切割巫山而形成的,是河流的侵蚀地貌;崇明岛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堆积而成,是河流的堆积地貌。
师:分析^p 得很正确!这两种地貌都是外力作用--流水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它们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的地貌,让我们首先来认识河流侵蚀地貌。
(板书)(一)河流侵蚀地貌师: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带走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河流的侵蚀主要有三种类型,由于它们对地表的侵蚀方向不同,因此对河谷形态的影响也不同。
这三种类型是溯侵蚀、下蚀和侧蚀。
(播放录像“虎跳峡”或出示图片)师:同学们一定为虎跳峡汹涌而澎湃的激流所震撼,湍急的河水从高处奔流跌落而下,对河谷的岩石有着强烈的冲刷作用。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种侵蚀的最终结果会使河谷怎样开展?这是三种类型中的哪一种?生:(讨论后答复)强大的流水作用会侵蚀岩石,使岩石向着河流的上游方向逐渐消退,这是溯侵蚀。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掌握其主要类型。
2. 培养学生分析河流地貌图片和地图的能力,提高其地理观察力。
3. 使学生认识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2. 河流地貌的主要类型3. 河流地貌的特点4. 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5. 环境保护意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主要类型、特点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教学难点: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河流地貌图片和地图,提高其地理观察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引入时事新闻,使学生关注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一组河流地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河流地貌现象。
2. 讲授新课:(1) 讲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2) 介绍河流地貌的主要类型,使学生掌握各种类型河流地貌的特点。
(3) 分析河流地貌的特点,让学生认识河流地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 案例分析:展示河流地貌地图,让学生观察并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时事新闻,讨论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6.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河流地貌形成原因和类型的理解程度。
2. 地图分析:评估学生分析河流地貌地图的能力,以及是否能正确识别不同类型的河流地貌。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对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关系的理解。
4.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以及对作业中问题的解决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户外考察: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当地的河流地貌,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高中地理_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河流地貌的发育【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利用视频、图像,识别河流地貌类型,说明其景观特点。
本课标内容为新增加的课标内容。
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地貌。
要求的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原因和识别。
本节内容是内力作用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貌形态,通过以流水为代表的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类型,以说明地表形态的再变化,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重在地貌的实践识别和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方面提升,同时结合地貌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达成人地协调观的认识。
【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本节课是学习了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之后,关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案例学习,按“课标要求”,本节课目的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从教材安排上看,体现一个从原理分析到实际运用的这样一个过程,这也体现了地理是来源于生活也运用于生活的这样一个思想。
【学情分析】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流水的外力作用,已具有读取图表信息的基本能力,但是由于阅历还比较浅、知识面还不够宽,分析深层次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但是高一学生个性活泼,思维活跃,积极性高,这也为探究式教学法和图示教学法提供了条件。
【核心素养目标】区域认知能力目标:借助校本研学真实的河流,形成在真实情景中分析河流地貌的区域认知能力。
综合思维能力目标:借助教材、图片及视频等图文材料进行探究式学习,形成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实践力目标:通过流水作用的实验,提高地理实践力。
人的协调观目标;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加深对人地协调观的感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学情分析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流水的外力作用,已具有读取图表信息的基本能力,但是由于阅历还比较浅、知识面还不够宽,分析深层次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关于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关于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发育过程。
2. 使学生掌握河流侵蚀、搬运、沉积等地质作用的基本概念。
3. 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河流地貌的定义及分类2. 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3. 河流侵蚀作用4. 河流搬运作用5. 河流沉积作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的原理。
2. 教学难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和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发育过程。
2. 利用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河流地貌的认识。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著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河流地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讲解河流地貌的定义、分类及形成原因,引导学生理解侵蚀、搬运、沉积等地质作用的基本概念。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河流地貌案例,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在实际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讨论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河流地貌形成原因和地质作用的掌握程度。
2. 结合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3. 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七、教学资源:1. 教师准备PPT、案例资料、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利用互联网资源,搜集相关河流地貌的视频、文章等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3. 配备地理模型或沙盘,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河流地貌的定义、分类及形成原因。
2. 第3-4课时:讲解河流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及其在河流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优秀教案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掌握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和影响因素。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河流地貌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河流地貌的分类和发育过程。
2.难点:河流地貌的发育机制及影响因素。
三、教学准备1.教材: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章节。
2.教具:地形图、河流地貌模型、PPT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PPT展示我国著名河流(如长江、黄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河流地貌特点。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所了解的河流地貌,激发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解1.讲解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1)展示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河流地貌的空间分布。
(2)讲解河流地貌的分类,如河流阶地、河流三角洲、河流冲积扇等。
2.讲解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
(1)利用河流地貌模型,演示河流侵蚀、搬运、堆积等过程。
(2)分析河流地貌发育的不同阶段,如初期侵蚀阶段、中期拓宽阶段、晚期堆积阶段等。
3.讲解河流地貌的影响因素。
(1)分析气候、地形、植被等自然因素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2)讲解人为因素,如水利工程、土地利用等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1.以某地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其成因及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对该地区河流地貌的保护和利用建议。
(四)课堂小结2.强调河流地貌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
(五)课后作业1.结合所学内容,绘制某地河流地貌示意图。
2.分析家乡河流地貌的特点,探讨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流资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河流地貌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但课堂时间有限,部分内容可能未能充分展开,需在课后加强辅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教师:“同学们,请大家观察这张地形图,你能找出几种不同的河流地貌类型?”学生:“这里有一个河流三角洲,那里有一个河流阶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河流侵蚀地貌,能描述其景观特点,明确河流侵蚀作用和地貌特点的关系。
2、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河流堆积地貌,能描述其景观特点,会分析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3、结合案例分析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重难点】重点:河流侵蚀地貌、堆积地貌的形成,特点。
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难点:河流侵蚀作用与河谷形态的关系。
河流凹凸岸的判别、应用。
【教学方法】Google Earth辅助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合作探究,实验探究等【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上课前学生欣赏多姿多彩的河流地貌(设计目的:一是做好上课前准备,二是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初步识别不同的河流地貌,激发进一步探究其形成的兴趣)承转:刚刚我们欣赏了幽深陡峭的峡谷,气势磅礴的瀑布,蜿蜒多姿的河湾等,是什么力量塑造了形态迥异的河流地貌?这节课我们将沿长江来探讨河流地貌的发育。
内容设计:环节一:利用Google Earth软件,学生在沿长江的旅行中落实基础、解决疑惑长江之旅第一站:虎跳峡学生:识别该处河流地貌的形态,初步分析形成该形态的主要作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河流侵蚀作用演示实验理解河流下蚀、溯源侵蚀以及两种侵蚀对河谷形态的影响应用提升:请画出若干年后,长江河床由于侵蚀可能形成的新的河床纵剖面线长江之旅第二站:荆江学生:识别该处河流地貌的形态,初步分析形成该形态的主要作用教师:利用河流纵向、横向剖面图逐步引导学生思考1、河流凹凸岸的形成与流水侧蚀、堆积作用的关系2、河漫滩、河漫滩平原的形成3、寻找河道改道的历史见证—牛轭湖长江之旅第三站:长江三角洲学生:识别该处河流地貌的形态,初步分析形成该形态的主要作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河流的堆积地貌是否只发生在河流的中下游,承转第四站长江之旅第四站:冲击-洪积扇学生:识别该处河流地貌的平面形态,初步分析形成该形态的主要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冲击-洪积扇的形成过程河段地貌河流上游河流中游河流下游侵蚀地貌侵蚀类型河谷变化河谷形态形成阶段搬运堆积地貌类型形态特点位置成因环节二:课堂探究【探究一】实践出真知——模拟“山前洪(冲)积扇的形成”实验实验要求:每组要明确实验员、观察员、记录员实验目的:模拟“山前洪(冲)积扇的形成”实验材料:一瓶沙子、一本书、一张白纸实验步骤:(1)将白纸平铺在桌面上;(2)将书本打开,斜放于桌面上;(3)将沙子自书本的中缝由高处向下缓缓倾倒;(4)观察在白纸上形成的堆积体的外形特点。
(打开的书本代表山地,白纸代表山前平地,沙子代表河流携带的水和泥沙)思考:1、 沙子在白纸上的堆积形状?2、推断山前洪(冲)积扇的顶端到边缘沉积物颗粒大小分布有什么规律? (流水搬运物体的重量与水流速度的6次方成正比。
) 【探究二】 城市建设规划师——为荆江某市出谋划策某市想在荆江此河段发展经济,交给作为规划师的你,在河流A 、B 两点选择哪个地方适合建城市、哪个地方适合建港口,哪个地方适合建淘金区。
1、 你在掌握了河流地貌的情况下,需要做出沿AB 线的河流剖面图(A 、B 标在图中相应位置)2、结合所画的河流剖面图,最终选出A 、B 两岸哪个地方更适合建城市、哪个地方更适合建港口,哪个地方更适合建淘金区,请说明你的理由?环节三:知识小结环节四:寄语长江在征途中,不管遇到多少障碍,多少阻挠,她从不气馁,从不退缩,因为她的信念只有一条:勇往直前,心向大海。
我们的人生路难免遇到坎坷、挫折,但只要我们坚定目标,勇往直前,一定会成功!巩固练习河流地貌的发育——学情分析AB“V ”型谷槽型谷下蚀 溯源侵蚀 侧蚀洪(冲)积扇平原河漫滩平原(河口)三角洲的发育侵蚀地貌 堆积地貌侵蚀作用 聚落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地表形态的形成及变化的基本原理,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由机械记忆逐渐变为以理解记忆为主,并且具有一定的问题研究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
学生这种知识和能力的储备,使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以某条典型河流为线,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进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本节中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如河流三种侵蚀作用及其对河流形态的影响、河漫滩的形成等,由于学生阅历浅,知识面不够宽等,对案例分析深层次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河流地貌的发育——效果分析采用GoogleEarth软件展现河流地貌,使学生更能直观的感受地貌形态,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之中。
整节课以长江之旅为主线,从河流侵蚀地貌到堆积地貌,逐步引导,层层深入,吸收有效教学资源,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同时,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模拟实验展示流水的下蚀和溯源侵蚀对河谷地形的塑造,模拟实验演示冲击-洪积扇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材分析本节以河流地貌为案例,剖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以及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作为本章最后一节内容,有了前面两节的铺垫,本节的学习可以将之前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再次应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各种河流地貌的形成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本节教材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第二部分是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第一部分是重难点集中区,包括两个内容: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在“河流侵蚀地貌”中,教材首先介绍了河流侵蚀作用及其类型,然后阐述了河谷地貌的发育。
教材“活动”中以张家界的河谷形成为案例,让学生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也是地理课学以致用的体现。
在“河流堆积地貌”中,介绍了河流冲积平原的组成和它的形成过程。
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这三种平原虽然都是河流的堆积作用形成的,但是具体的形成机制还是有差别的。
课本以黄河三角洲的发育为案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河流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当然我们也可以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第二部分“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材从三方面阐述了河流堆积地貌,即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对所在的高原、山区和平原地区聚落分布的影响。
随后,教材还设计了“活动”,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河流地貌的发育——评测练习读下列四幅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表示的地理事物,按照发展的先后顺序排列的是()。
A.甲—乙—丙—丁 B.乙—丙—丁—甲C.丙—乙—甲—丁 D.丙—丁—甲—乙2.影响图中地理事物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内力作用 B.冰川作用C.流水的侵蚀作用 D.流水的搬运作用读下图,回答3-4题3.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沿M—N的河床和水流特征的是( )A.A B.BC.C D.D4.以下关于这种河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水流方向与图示相反,则N岸侵蚀,M岸堆积。
B.这种特征的河流多分布在崎岖的山区。
C.这种特征的河流河面宽阔,水流平稳,利于航行。
D.其发展趋势是河流越来越弯曲,最后突然变直。
下图是我国某历史遗址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宫室遗址分布在( )①河流右岸②河流左岸③被堆积的河岸④受侵蚀的河岸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村落沿河谷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①便于观测水情②利于取水灌溉③土壤肥沃,适宜农业发展④矿产资源丰富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7、(2014年高考海南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0分)河流在弯曲段存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现象。
法国罗讷河上的圣贝内泽桥始建于1177年,13世纪和15世纪曾大修和重建,1668年被废弃。
1669年的大洪水冲毁了河流右岸的桥墩,后来左岸的残桥(图7左侧图中粗实线)成为旅游景点——圣贝内泽断桥(图7右照片)。
图7通过比较断桥处河流左右岸附近河水的深浅及流速差异,说明该断桥能保存至今的原因。
河流地貌的发育——课后反思1、课堂的生成千变万化,考验教师的教学智慧,平时要注意积累经验,提高应变能力。
课堂上投影仪无法使用,使得投影效果无法展示,能形成答案的改为落实到黑板;图片展示只能快速轮看,幸好图片是在实验过程中形成,大家接受快。
2、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如黑板板图的点评要及时并恰当,点到要害。
3、学会倾听学生及引导学生相互之间认真倾听,教师应当在有效控制的前提下跟上学生的思路,及时捕捉学生的观点并给予灵活的点拨,实施课堂上的有效交流。
河流地貌的发育——课标分析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课标分析: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该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对实际例子的分析,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地表形态的实例很多,可以选取一、两个典型实例来分析。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场所,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很多方面有着深远影响。
课标中选取的聚落和交通线路两个方面,新教材在内容上做了分散处理——第四章第二节中“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第三节“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举例说明体现了学以致用,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