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机制及治疗

合集下载

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治疗与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小腿静脉回流压力降低,导致血栓形成。

该疾病主要发生在下肢或盆腔腹部手术后,严重创伤、急性感染、妊娠、恶性肿瘤和心脏病患者。

由于各种原因,小腿静脉回流压力降低、血液粘度增加、血小板增加和血液凝固增加,当血管内皮轻微损伤时,可促进血小板粘附形成血小板血栓形成,然后纤维蛋白沉着,血栓增加,使血管腔闭塞。

静脉血栓形成分为传染性和非传染性。

传染性患者多见于急性感染,如分娩、盆腔或腹腔手术后;非传染性患者是由血瘀引起的,多见于小腿后部静脉。

发病机制:由于各种原因,小腿静脉回流压降低,血液粘度和血小板增加,血液凝固增加。

当血管受到轻微损伤时,可促进血小板粘附在局部形成血栓形成,然后纤维蛋白沉着增加血栓形成,导致管腔闭塞,甚至影响附近或远离静脉。

静脉血栓形成包括浅静脉血栓形成和深静脉血栓形成。

具体症状如下:一、浅静脉血栓形成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或其分支经常累及,主要发生在静脉曲张的基础上。

其主要特征是血栓形成部位疼痛。

可以看出,浅静脉有红色、低热的索状物、触痛和周围红肿。

其栓子不易脱落,一般不会引起肺动脉栓塞。

此外,迁移性浅静脉血栓形成通常是癌症的提示性症状。

二、深静脉血栓形成根据不同的部位和情况,可分为以下两类: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常发生在小腿深静脉,如胫后静脉和腓静脉,多见于卧床少动的患者,常发生在手术后第二周,左下肢最常见。

其特点是小腿腓肌肉疼痛和压痛,活动后疼痛严重,足背屈曲时更严重。

全身症状不明显,检查时可有Homan征,即小腿伸直,足向背屈。

腓肠肌内病变静脉牵引引引起疼痛,也可出现腓肠肌周径较强侧增厚5cm以上。

2、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可继发于小腿静脉血栓形成,但主要原发于髂股静脉,常见于产后,疾病突然。

患肢严重弥漫性水肿、皮肤温度升高或轻微发绀、浅静脉扩张、大腿内侧疼痛难以忍受,尤其是股三角形区域。

全身症状并不严重。

除了临床表现外,辅助检查也是静脉血栓形成的必要诊断方法。

门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

门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

门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门静脉血栓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对于门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我们需要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门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希望能够为患者和医生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1.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门静脉血栓的常规治疗方法之一。

抗凝药物是主要的治疗药物,能够有效地阻止血栓的形成和扩散,减少血栓引起的并发症。

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肝素、华法林等,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按时按量服用,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

2. 介入治疗。

对于一些严重的门静脉血栓病例,药物治疗可能效果不佳,需要进行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包括血栓溶解术和支架植入术等,可以直接清除血栓,恢复血管通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这种治疗方法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3. 外科手术。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血栓过大或者伴有严重并发症时,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能够直接清除血栓,修复受损的血管,恢复血流,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但是外科手术对患者的身体有一定的损伤,术后需要进行精心的护理和康复。

4. 中医治疗。

除了西医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疗在门静脉血栓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作用。

中医治疗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等,可以调理患者的气血,改善血液循环,减少血栓的形成。

中医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5. 定期复查和随访。

门静脉血栓的治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和随访。

定期复查可以及时了解病情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随访可以帮助患者及时发现并解决治疗过程中的问题,提高治疗的效果。

综上所述,门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外科手术、中医治疗以及定期复查和随访。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态,合理饮食,避免诱发因素,以提高治疗的效果。

希望患者能够早日康复,重获健康。

门静脉血栓癌栓鉴别

门静脉血栓癌栓鉴别
• 虽然血栓可逐渐延长,但不会侵犯附 栓管壁,因而血栓管壁多为光滑、连 续表现。
鉴别点五:强化方式
• 由于门静脉血栓常呈部分偏心性栓塞, 增强扫描门静脉期显示为部分充盈缺 损,尤其是密度高低对比非常明显, 是门静脉主干血栓典型的CT表现 。血 栓是血液成分在血管腔内凝结成的固 体质块,没有血供及生物活性,增强 血栓一般无强化。
鉴别点六:侵犯血管程度
• 在门静脉癌栓中,部分病例可动脉门 脉瘘形成,CT表现为增强后动脉期出 现受累的门脉分支提前强化显影,扩 张增粗的滋养动脉血管即成为动静脉 瘘的供血动脉,血流直接引流到门静 脉,栓子周围肝实质内出现动脉门脉 瘘,首先考虑癌栓,血栓很少有动脉 门脉瘘形成。
• 总之,门静脉血栓与癌栓在密度、强 化、管壁的侵犯、管腔充盈程度、栓 塞位置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表现,对有 明确肝癌病灶并侵犯门静脉,出现门 脉癌栓的CT表现时,则可明确诊断, 对于有门脉栓塞,无肝脏肿瘤时,需 要对栓子仔细观察辨别,密切结合病 史,做出精准诊断。
门静脉血栓与癌栓鉴别诊断
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张继续
门静脉癌栓概述:
• 门静脉癌栓主要是继发于原发性肝 癌,其中弥漫型肝癌最多见,其次为巨 块型,结节型最少见。肝癌常侵犯门静 脉小分支,肿瘤越大,门静脉癌栓形成 几率越高。肝癌患者多数有肝硬化门静 脉高压。首先,随着门静脉压力升高, 门静脉及其属支的向肝性血流的减少, 门静脉无静脉瓣,血液可发生逆流。其 次,随着分支至门静脉主干管径逐渐增 粗,空间增大且无生长阻力,因而细小 分支内的癌栓可逆血流方向进一步蔓延 生长,侵犯主干,引起门静脉主干癌栓。
鉴别点一:发病位置及进展方向
• 原发性肝癌多见于肝右叶,因此门静 脉癌栓多见于右支、主干。由于门静 脉高压及门静脉特殊解剖特点,门静 脉血栓最常见于主干。

口服华法林治疗肝移植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1例报告

口服华法林治疗肝移植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1例报告
的活化 , 使这些凝 血 因子 无促凝 活性 , 而 阻断 凝血 过程 。 从
华法林不仅具有抗凝作 用 , 还具有 溶栓作 用。但是 , 因华 法 林用 量的个体差异非常大 , 从开始使用到调整 到稳定 的维持
剂量约需 2周时间。服用华法林期间 , 需频繁化验凝血 酶原
患者 出凝血功能及肝功 能正常 , 给予 口服华 法林 治疗 , 并根
用溶栓药 物, 华法林兼具二者作用 , 故可成 功溶栓 。
45
孙 晓叶 , 志军 , 中阳 朱 沈
能被清除 , 使血小板长 时间异常升 高 , 液呈高凝 状态。 因 血
此, 对此类患者术后应警惕血 栓形成 , 加强凝 血功能及 血小 板 的动态监测 , 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给予抗凝治疗。门静脉 血栓形成的治疗有手术 、 介人及 抗凝溶栓 , 应根据 疾病 的缓
角度 的投照, S D A可准确定位 A D破 口, 显示病变的 整体 , 别对 多 发 小破 口的 显示 较 C A敏 感 , 对 特 T 但
血管 周 围的钙化 、 栓显示 效果欠 佳 。 血
综 上所 述 , S D A及 C T均能清楚 地显 示 A D及其
与载瘤 动脉 的关 系。 D A适用 于 有 多发 小 破 口 A S D
基金项 目: 美国 中华医学基金会基金资助项 目(6 3 ) 047 。
时间 , 并根据化验结果 调整剂量 。因此 , 应用 华法林溶 以往
栓治疗较少见 。本例门静脉血栓 再通的原 因可能 是门静 脉
血栓 多为混合血栓 , 即白色血栓和 红色血栓 的混合体 , 治疗
白色血栓 主要应用抗血小板类药物 , 而治疗红色血栓主要应
[ 】高建华 , 2 卢瑞沾. T血管成像在 主动脉粥样 硬化 及主动脉瘤 和 c 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 中 国临床 医学影 像杂 志 , 0 ,8 J. 2 7 1 0

肝脏门静脉血栓与癌栓的发病机制及影像学表现

肝脏门静脉血栓与癌栓的发病机制及影像学表现
近肝 脏 组 织 的血 流 灌 注 异 常 。
2 多普勒超声技术及表现 多普勒超声检查 的由于其无 创性 、 脉血 栓 ( p o r t a l v e i n t h r o m b o s i s , P V T ) 是 指 肝脏 门静 脉
系统主干及其分支 内血栓的形成 。评估 P V T形成 的主要 内容
包 括血栓形成 的程度 ( 部分或完 全性血栓 、 晚期 形 成 纤 维 维 条
且可实时多切 面观察等优点 , 在 临床 上已经成为筛查 门静脉系
统 栓 子 的首 选 方 法 之 一 。有 文 献 报 道 其 敏 感 度 和 特 异 度 达 到
常血 流信号等 , 从 而进行鉴别 。在 临床工作中 , 往往 由于栓 子
形 成时间早 , 病灶小 , 或 由于陈 旧性血栓 回声不均 匀接 近于癌
栓 ,使得 多普勒超声检查在 鉴别 诊断方面存在一定 的局 限性 ;
超声 诊 断结 果 的准 确 性 与操 作 医 师 的 经 验 、 手 法技 巧有 很 大 关 系, 并且受限于超声单 一检查切面 视野相对 较小 , 很 难 一 次 性
■ 国 囤
肝 脏 门静脉 血栓 与癌 栓 的发 病 机 制及 影 像 学 表现
周 伟 蒋雪峰 朱玉春 张 怀信
( 昆山市第一人 民医院, 江苏 昆 山 2 1 5 3 0 0 )
D0I : 1 0 . 1 9 4 3 5  ̄ . 】 6 7 2 — 1 7 2 1 . 2 0 1 8 . 0 1 . 0 8 0
全面评估 门静 脉系统全貌等 。 利用 常规 的脉 冲多普勒结合二维
超声所产生的彩色 多普 勒图像 , 可清 晰地 显示病灶 局部 血流分 布, 通过 观察靶 向血管 中门静脉 的血 流分布 和流向 , 结 合 门静 脉系统内血流动力学理论 , 对血流 的动态情况进行 准确 直观的 判断。既往研究显示对 于门静脉系统不全性阻塞的患者 , 彩色

门静脉栓塞的临床应用进展

门静脉栓塞的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陈健,王曙光作者单位: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肝胆外科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肝胆外科医院随着肝胆外科手术技巧的提高,行肝部分切除患者的围手术期越来越安全。

而扩大肝切除的患者( 5段)仍然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使患者在ICU的时间延长,恢复延后。

特别是对于那些巨块型肝癌,根治术后往往剩余的肝偏小,会发生肝功能衰竭。

对此,诸多医师提出了门静脉栓塞(portal vein embolization,PVE)作为此类患者的术前准备,使剩余肝体积增大,帮助患者平安度过围手术期。

本文就这一技术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1 余肝体积的测量及功能评价PVE后相应的栓塞肝段和非栓塞肝段会发生萎缩和增生。

这种变化在很短时间内(2周内)就会显著发生,并且可以延续到肝切除术后[1]。

同时栓塞肝段的萎缩和非栓塞肝段的增生是不平衡的。

它们的变化都具有相关的临床依据。

所以,同时进行栓塞肝段的萎缩和非栓塞肝段的增生的评价都具有重要意义[2]。

但外科医师更关心的是非栓塞肝段的增生情况。

众多的研究表明:无论具有何种背景的基础疾病,非栓塞肝段的增生可达到9%~30%[1-2]。

CT是测量肝脏体积的基本手段。

血管增强便于识别各期的血管标识,也便充分识别相应的肝段,然后将各层体积相加便可计算出全肝体积(total estimated liver volume,TELV)和余肝体积(future liver remnant,FLR)。

然后采用余肝体积占全肝体积的比率来了解PVE的效果以及据此来推断进行扩大肝切除术的安全性。

目前有两种计算方法来推算正常的全肝体积。

第一种是计算出全肝体积,然后减去肿瘤的体积,便得到正常肝的全体积。

这种方法具有两个缺陷:(1)当患者有2个以上肿瘤时,计算肿瘤体积时易出现较大的误差;(2)当存在血管癌栓、慢性肝病和胆管扩张时,它不能准确地计算出正常全肝体积。

另一种测量全肝体积的方法是根据患者体重或体表面积(body surface area,BSA)来推算,称为患者的理论全肝体积,公式是:TELV=1 267.28 BSA-794.41[3]。

肝胆外科患者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

肝胆外科患者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

肝胆外科患者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对肝胆外科患者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进行了探讨。

方法:样本数据选取了在我院接受肝胆外科手术的患者,并从中抽取了70例,同时将这些患者均分为试验组与对比组两个组别,每组各35例,其中对比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试验组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干预,之后对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和静脉血栓发生率和满意度进行调查评估。

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可知,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无显著差异,术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住院费用以及住院时间等指标,试验组明显优于对比组;对比两组患者的静脉血栓发生率和满意度可知,试验组的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少于对比组,研究组的满意度明显好于对比组(P<0.05)。

结论:在对肝胆外科患者进行治疗时,为了避免静脉血栓的发生,可以使用针对性的护理进行干预,既可以提升患者的满意度,还可以减少住院的时间,促使患者尽快地出院,值得临床借鉴与推广。

关键词:肝胆外科;深静脉血栓;分析;原因;护理;措施通常情况下,肝胆外科患者在进行手术之后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卧床休息在此期间段患者的血流速度会有所下降,并会呈现高凝的情况,所以,患者极易出现深静脉血栓,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了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需要对其进行分析原因,之后对其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1]。

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肝胆外科患者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病例样本来源于为2019年4月-2020年4月该时间段内到我院接受胆囊切除或肝脏部分切除术的患者,并从中抽取70例,患者的年龄跨度为55-84岁,平均年龄为(64.22±2.21)岁,男女患者的占比分别为55%、45%;按照住院先后顺序法,将这些患者划分为试验组与对比组,每组中的患者各有35例;在本次研究中患者接受的手术有:肝脏手术、胆手术、腹膜手术、胰腺手术以及十二指肠手术。

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的治疗进展

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的治疗进展

【摘要】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病死率很高,而门静脉癌栓的出现表明肝癌已近中晚期,预后很差。

随着对门静脉癌栓认识的深入和手术技术的改进,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患者临床疗效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本文就近年来临床常用的手术治疗,肝动脉、门静脉置泵术,肝动脉栓塞化疗,肝动脉、门静脉双插管灌注栓塞化疗术,癌栓内无水酒精注射,门脉血管支架放置,超声消融术,放射疗法等治疗方法的进展及疗效等作一阐述。

【关键词】肝肿瘤门静脉癌栓治疗综述文献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是居于第二位的癌症杀手。

由于肝癌起病隐匿,生长迅速,发现时往往已近晚期,且其中有相当比例的患者伴有肝细胞癌侵及门静脉主干或第一级分支形成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i,pvtt),常被认为不宜行手术治疗,既往对其多采用消极的方法或放弃治疗,大多数患者在数月内死亡,同时,pvtt也是引起患者门静脉高压、肝功能恶化、肝内广泛转移及术后复发,进而影响疗效及预后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治疗方法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进展,现简述如下。

1 手术治疗积极的外科治疗能够延长患者生存期和提高生存质量。

主要方法是在切除hcc的同时,经肝切除断面的门静脉断端取癌栓或直接切开有癌栓的门静脉进行取栓,术后辅以动脉栓塞化疗、生物治疗等积极的综合治疗。

樊嘉等[1]报道,手术适应证为:①患者一般情况较好,无明显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②肝功能属于child?鄄pugh a或b级;③肝癌局限在半肝,无肝脏以外的转移;④估计切除原发灶的同时可一并切除主支癌栓或可经门静脉残端或切开主干能取净癌栓。

其优点是:①切除原发癌灶,防止癌栓继续侵入门静脉;②可降低门静脉压力,减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③作为术中肝癌切除时癌栓脱落进入门静脉的补救措施;④使后续治疗如肝动脉栓塞化疗等顺利进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癌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机制及治疗
【关键词】肝癌;门静脉血栓;肝功能
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包括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下静脉、脾静脉血栓,是血管疾病的常见病,但作为肝癌切除术后并发症却比较罕见,因其一旦发生可迅速导致肝脏衰竭,并缺乏有效的临床治疗措施,故死亡率较高,应当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现就肝癌切除术后pvt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案作一综述。

1 肝癌术后pvt的发生机制
pvt原因非常复杂,包括局部因素(肝硬化失代偿、腹部肿瘤、手术、炎症、门静脉血管内皮损伤)、获得性因素(骨髓增生性疾病等)及遗传性因素(因子v leiden突变、凝血酶原基因0210a突变),其中继发性pvt主要由局部引起,原发性pvt主要由获得性及遗传因素引起。

但无论何种因素,最终导致发病的根本原因为凝血功能障碍、血液的高凝状态、血液流速缓慢、血管内皮损伤等[1]。

现结合肝癌本身的特点、手术因素的影响及术后处理分析肝癌术后pvt发生机制。

1.1 肝功能障碍
肝癌患者常伴发肝硬化,多表现为肝功能低下,肝脏合成蛋白质及各种凝血因子和抗凝血酶(包括c蛋白和s蛋白、抗凝血酶ⅲ)的功能降低,并且清除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能力也下降,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而易形成血栓,同时肝癌切除术后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及乳酸脱氢酶升高明显,肝功能损害加重,进一步促进血栓形成。

国外zocco等[2]研究表明:meld评分≥13的门静脉高压患者与meld评分<13的患者atⅲ(42.6% vs 63.4%,p<0.01)及蛋白c(32.1% vs 54.6%,p<0.01)比较下降显著,child-pugh分级在c级以上等,发生pvt的几率明显增高[3-4]。

1.2 血流动力学变化
肝癌多为各种肝炎引起,合并肝硬化并伴有门静脉高压表现较为常见。

门静脉高压使门静脉血流缓慢、血液淤滞,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为pvt提供了必要条件;同时门静脉系统的高阻力状态,造成血流方向改变形成湍流,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更增加了pvt形成的几率。

有报道称患者pvt发病率可达1/3左右[5]。

1.3 手术原因
手术治疗是有创性治疗手段,对人体打击较大,本身存在许多引起pvt的危险因素,例如胆肠吻合术后、肝移植术后等都有出现pvt 的报道[6-7],而肝癌切除术作为普外科手术中相对复杂而且危险的手术,更具有促进pvt形成的条件,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

1.3.1 肝癌切除手术引起的应激反应可致红细胞凝集增加,全血粘滞度、血浆粘滞度增加,血小板升高及其凝聚性增加,造成血液呈高凝状态,加上失血、补液不足及术后止血药物的不当应用等因素促进了pvt的形成。

有报道称脾切除后血小板有暂时性增加,约75%的患者术后24 h内血小板增高[8]。

1.3.2 肝癌手术过程中常需行肝门血管阻断,并伴随其他机械性损伤因素,存在引起血管内皮损伤的可能,血管内膜损伤,胶原纤
维暴露,激活凝血系统,促进血栓形成。

1.4 其他
术后感染、炎症、恶性肿瘤也是导致pvt的局部危险因素。

肝部肿瘤对门静脉及其属支的压迫导致门静脉血流缓慢、肿瘤栓子的直接蔓延和其固有的高凝状态亦会导致pvt[9]。

肝癌患者可能同时伴有某些遗传性或者获得性疾病也可导致pvt发病率增高。

相关研究发现因子v leiden(fvl)、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pthr a20210)突变在肝硬化pvt组中明显高于非肝硬化性pvt对照组[10]。

但上述因素是否明确影响肝癌切除后pvt仍需进一步研究。

2 肝癌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的治疗
门静脉血栓的治疗主要有非手术、手术及介入溶栓治疗。

对于使用何种治疗方案应该结合患者临床症状、pvt部位及大小、
child-pugh分级等综合评估。

2.1 药物治疗
抗凝、祛聚、溶栓治疗目前被认为是治疗门静脉血栓的基本方法[11-12]。

早期抗凝、溶栓治疗会对患者的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

结合复旦大学王征等[13]的相关研究,门静脉血栓初步形成时,给予低分子肝素等抗凝治疗患者预后较好。

继续口服阿司匹林和(或)华法令抗凝、祛聚药物,期间可给足够量的抗生素预防继发感染。

2.2 手术治疗
肝癌术后pvt患者,由于一般状态不佳,肝功能较差,凝血功能障碍,行手术取栓可能造成患者无法耐受而死亡,同时手术也不易
将血栓完全取尽,因此不建议盲目行手术治疗[13]。

2.3 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因损伤小,且药物作用部位明确,考虑可能是完全性pvt 治疗成功的唯一希望。

可经导管向肠系膜上动脉灌注溶栓药物,但仅适用于早期无侧支循环的急性pvt。

经皮途径的介入治疗,操作简单,费用较低,但大量腹水及凝血功能障碍者禁用[14-15]。

经颈静脉途径的介入治疗,操作复杂,但成功率较高。

现阶段介入治疗只局限于脾切除术后及肝硬化pvt患者[16]。

2.4 术前预防性治疗
因该病发生率较低,目前针对性预防治疗没有明确研究成果,但针对术前肝功能较差及凝血功能异常患者给予对症处理还是必要的。

术前给予抗凝治疗存在较大风险,但不排除是否可以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酌情给予。

有关报道称在对等待肝移植患者治疗中,术前采取抗凝治疗是安全的,并能有效提高血管再通率,控制血栓的进一步发展[9]。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制定的dvt
诊断和治疗指南对pvt的诊疗可能有借鉴意义[17-18]。

3 小结
对于肝癌切除术后患者,虽然pvt的发生率较低,仅为0.4%[13],但肝癌切除术患者由于手术中分离肝脏、周围侧支血管的离断、手术创伤的打击以及合并的肝硬化基础,治疗条件复杂、预后差,一旦确诊应作积极的治疗(如经皮或经颈静脉途径的直接溶栓治疗)。

对其发病机制、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方法需引起重视。

结合目前临床
资料看来,肝癌切除术后pvt的治疗大多停留在理论上,临床实际治疗效果不佳,因此预防pvt的发生就变得至关重要,对于发病机制的研究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primignani m.portal vein thrombosis,revisited[j].dig liver dis,2010,42(3):163-170.
[2] zocco m a,stasio e d,cristofaro r d,et
al.thromboticrisk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correlation with meld scoring system and portal vein thrombosis development[j].j hepatol,2009,51(4):682-689.
[3] francoz c,belghiti j,vilgrain v,et al.splanchnic veinthrombosis in candidates for liver transplantation:usefulness of screening and anticoagulation[j].gut,2005,54(5):691-6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