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机制及治疗新进展
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诊疗进展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P r a c t i c a l Me d i c i n e J u n e 2 0 1 3 , v0 1 . 4 0, N o . 1 l
门静脉血栓形成 ( P V T) 病 因较 多 , 依次 为 : 肝脏慢 性疾 病 ( 以肝硬化为 主) , 腹部外科手术 , 腹腔 内感染 , 周 围器官病变对
门静脉压迫 , 恶性 肿瘤 , 血液 系统疾 病 , 口服 避 孕 药 或 妊 娠 , 新
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可 因 胃肠 道淤 血和 肝脏 门静脉 血流灌 注
门 静脉 血栓 形成 的诊 疗 进 展
张致 溪 孙 长 宇
口服避孕药或妊娠 , 各种创伤性 检查或治疗 亦可能是发病 因素
之一 。
门静 脉 血栓 形 成 ( p o r t a l v e i n t h r o m b o s i s , P V T ) 是 指 发 生 在
门静脉 主干 、 肠系膜上静脉 、 肠 系膜下静 脉或脾静 脉的血栓 , 是
T F抗原及 m R N A转 录水平增加 , T F的高表达 导致了 血液凝 固 性增高 , 为血栓形 成创 造了条件 。
1 . 2 腹部外科手术 : 因 各种 原 因 行 脾 脏 切 除 术 后 , 尤 其 是 门静
脉高压症行脾切除术后 , 脾静脉和 门静脉血 栓形成很 常见 。在
肝硬化 门脉 高 压 症 脾切 除 术 后 P V T发 生 率 可 达 2 2 . 2 % ~
脉 壁 的硬 化 和 局 限 性 增 厚 , 为 血栓 形 成 创 造 条 件 。 慢 性 肝 脏 疾
2 . 2 . 1 超声检查 : 超声检查可 以较 准确的评价 门静脉 系统 , 简 便易行且无创伤性 , 属首选影像方 法。 门静脉血 栓形成 的超 声 特征性声像 图表现为 门静脉 主干 、 左 右分支 、 脾 静脉 走行及 结 构正常 , 内径可增宽或在正常范 围, 二维超 声可显 示管腔 内低一 中等实性 回声充 填 , 与管壁 分界 清晰 。与 实时超 声相 比, 彩色 多普勒不仅 能显示血 管 , 还可提供血流速度 与血流方 向等血 流
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

门静脉 系统 血流 动 力 学 的变 化 , 续 增 高 的血 小 板 持
数 目不会 持续 增加 血小 板与 内膜 胶原 纤维 的接 触机
会, 过高 的血 小板 也 不 会 撕 裂 血 管 内膜 。本 研究 发 现, 脾切 除贲 门周 围 血 管离 断术 后 门静 脉 血 栓形 成
与患者 的年 龄 、 别 、 小 板 计 数 及 手术 时 间 、 中 性 血 术
中 图分 类 号 : 67 3 R 5 . 文 献 标 志码 : B 文 章 编 号 : 0 -6 X 2 1 )2 06 —2 1 22 6 ( 00 4 —00 0 0
脾 切除贲 门周 围血管离 断术 已经成 为治疗 门静
脉 高压症 并发 上消化 道 出血 的主要 手术治 疗方法 之
患 者年龄 、 性别 、 是否合并 糖尿 病 、 小板值 、 血 手
症, 补允 维 生 素 K , 小板 计 数过 低 者 予 以输 注血 血 小板 等 , 于肝功 能失代 偿者应 用保肝 药物 、 充支 对 补 链 氨基 酸等 。术 中先 行 脾脏 切 除 , 然后 行 贲 门周 围
血管 离断术 。术后 均给 予保 肝 支 持治 疗 , 小板 > 血 2 0×1 ’L时 口服 肠 溶 阿 司匹林 10 m 、 0 0/ 0 g 1次/ , d
性 高 , 予 以重视 。 应 参考 文献 :
[ ]黄 志 强 . 部 外 科 手 术 学 [ . 沙 : 南 科 学 技 术 出 版 社 , 1 腹 M] 长 湖
2 0 6 4. 0 4: 5
手 术对 局 部血 管 的机械 损伤 及手术 结 扎时形 成 的血 管 盲端 和不 合理 使用 凝血 药 以及局 部 炎症有 关 。血 栓 的形 成无 疑 与血 液 的淤 积 、 液 黏 度 的升 高 及 血 血 管 壁 的损 伤有 直接 的关 系 。有 文 献 报 道 , 因肝 硬 化 门静 脉 高压 而行 脾 切 除 、 断流 术 或 分 流术 的患 者 静 脉血 栓 发 生 率 为 2 . % ~3 . % 。脾 脏 具 有 清 23 75
脾切除加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机制的研究

脾切除加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机制的研究作者:商爱军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10期【摘要】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加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方法:将2012年07月至2013年07月本院收治的6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后血栓发生情况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分析手术前后患者门静脉压力变化、血小板数值等相关数值,讨论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发生部位及形成机制。
结果:脾切除加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总体发生率为35.29%(24/68),共有24例患者术后发生了血栓,其中14例患者在门静脉系统形成了混合性血栓,9例患者术后形成脾静脉血栓,1例患者术后形成肠系膜上静脉血栓。
血栓组和非血栓组患者在门静脉压力变化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 < 0.05)。
血栓组血小板计数术虽高于未发生血栓组,但差异不显著(P >0.05)。
结论:门静脉压力降低是术后发生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危险因素;血小板数值的变化对血栓形成的影响意义不大。
【关键词】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门脉血栓;血流动力学;【中图分类号】R6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119—02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脾切除加断流术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后,多半为不完全阻塞,一般无明显症状。
如果门静脉阻塞严重或合并感染可引起广泛性小肠坏死或严重的肝功能衰竭,常常导致患者死亡。
因此明确血栓形成机制,预防门静脉血栓形成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患者纳入标准:依据临床病史及影像检查资料确诊的患者。
剔除标准:(1)术前已发生血栓者;(2)肝癌、胃肠癌等其他恶性肿瘤行脾切除者;(3)严重基础疾病患者;(4)合并血液系统病症者。
选择2012年07月至2013年07月在肝胆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符合择入标准门静脉高压的成年患者68例,术前均行上消化道钡餐或胃镜,均诊断为中、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原因及诊治

・
2・
垦
丝盘查
堡
旦 鲞 箜 箜 期 ciJogd e,na t20,o 2N. h P t MdJ u y5 09V1 ,o n sr a a r1h . 3 2
P T的临床 表现 与其 形 成 的急缓 、 阻塞 部位 、 V 严重程度 等 因素有 关。慢 性 P T症状 隐 匿, v 无特 异
二、 断 诊
D :03 6 /m .i n1 7 -9 42 0 .20 1 OI1.7 0c a .s.6 34 0 .0 90 .0 js
作者单位 :5 0 1 3 0 0 福州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普外科 通信作者 : 陈大 良, m i ce dl n@13 o E a : n aa g 6 . m lh i t
中国 师进 杂 堡 } 查2
旦 箜墼耋第 皋 塑
望
!
!
! : 丝!
・ 1・
・
专 家 论 坛 ・
门静 脉 高 压 症 术 后 门静 脉 系统 血 栓 形成 的原 因及诊治
陈大 良 吴尧崧
门静脉 系统血栓形成(V ) P T 是指发生于 门静脉 系统 , 包括门静脉主干及分支、 系膜上静脉 、 肠 脾静 脉 和 肠 系膜 下 静脉 的血 栓 , 门静脉 高 压症 外 科 手 是 术后常见并发症,最早于 19 年报道 ,发 生率为 85
峰 值 I30×l礼 是 P T的 高危 因素I 而 国外 则 > 0 0 V 4 J ,
报道 峰值 >6 0×19 。 5 0/ L 2 血 小 板 质 量 异 常 : 小板 因受凝 血 酶 、 . 血 肾上
腺素及组织损伤等刺激而活化发生凝聚, 血小板 的
黏 附和凝 聚功 能反 而增 强 , 易形 成 血栓 。 虽 然脾 功
门静脉高压症发病机制与诊治进展

3、肝内血液分流
全肝弥漫损害,纤维间隔和再生结 节中可出现多种肝内血管吻合:肝A门V,门V-肝V,肝V-肝V,肝A-肝V吻 合等。 后果:吻合支增加肝内血管阻力,减 少灌注肝细胞血流量,肝首次通过作用
降低。
4、肝内流出道梗阻 炎症破坏,胶原纤维增生、再生
结节可致不同程度的肝小静脉分支受 压、扭曲、迂曲、血栓形成或截断, 导致肝内流出道梗阻。
4、一幅图象可显示PHT 三联征
5、药物、内镜、介入及手术治疗前后
随访对比与评价
6、无创、简便、可靠
超声诊断PHT指征
1、脐静脉开放>5mm 2、胃左冠状静脉>5 mm 3、门静脉主干内径>14mm 4、脾静脉内径>10mm 5、食管静脉扩张(正常无血管断面, PHT时90%管状血流)
内镜诊断
与持续时间。
乙醇(g)=每日饮酒毫升数×乙醇度数(%)
×0.8(乙醇比重)
注意采集长期相关药物摄入与毒
物接触史,既往输血与使用血制品,
腹部感染或手术史。尽可能了解性乱 宿娼、共用针头注射毒品史。
PHT三联征
侧支循环开放,腹水和脾脏
肿大,是典型的PHT三联征,尤
其侧支循环开放具诊断特异性。
侧支循环开放
致许多高摄取物泛滥至全身,引起多
种代谢失常及血流动力学紊乱。
门静脉血流量增加和高动力性血 循环—PHT持续、加剧因素
内脏动脉血管阻力降低,门静脉 血流量增加的高动力性内脏循环,外 围动脉血管阻力降低心输出量增加的 高动力性体循环。
高动力循环状态产生因素依次为: 1、循环血液中扩血管物质(VDS)
2、门静脉系血流高阻力并非固定一成
不变,而是存在功能性可逆成分,
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和前列地尔的临床疗效

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和前列地尔的临床疗效江斌;周武华;李艳兵;万云燕【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病人脾切除术后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及前列地尔对肝功能保护及门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作用.方法选取从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病人96例,部分联合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根据术后不同抗凝方案,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20例)、术后早期单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组(肝素组、27例)、前列地尔治疗组(前列地尔组、18例)、低分子肝素及前列地尔联合治疗组(联合组、31例)4组,比较4组间术后肝功能变化、门静脉血栓发生率、术后引流量及出血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在术后12周随访中,共发现门静脉血栓10例,其中对照组5例(25.0%),肝素组2例(7.4%),前列地尔组2例(11.1%),联合组1例(3.2%),联合组门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早期监测指标中,与其他组相比,联合组的引流量明显减少,肝功能损害明显减轻.结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断流术后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和前列地尔安全有效,既能降低门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又可显著促进肝功能恢复.【期刊名称】《腹部外科》【年(卷),期】2016(029)005【总页数】4页(P371-374)【关键词】门脉高压;低分子肝素;前列地尔;门静脉血栓;肝功能【作者】江斌;周武华;李艳兵;万云燕【作者单位】442000湖北十堰,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肝胆胰外科诊治中心;442000湖北十堰,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肝胆胰外科诊治中心;442000湖北十堰,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肝胆胰外科诊治中心;442000湖北十堰,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肝胆胰外科诊治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7.6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是目前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portal hypertension, PHT)性脾功能亢进及上消化道出血最重要手段之一[1],但术后常因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 PVT)、严重肝功能损害致使住院时间延长以及病人经济负担加重。
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机制的新认识

肝 内阻 力高 , 流 淤 滞 于 门静 脉 主 干及 其 分 支 中 . 血
导 致 在 分 支 或 主 干 内形 成 部 分或 完全 性血 栓 ( 图
4 。在随访 到术后 6个月 时,血栓发 生率有所下 ) 降 , 示 门静 脉 内的血 栓有 一部 分 可 机 化再 通 。 提 总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无论是术前, 或
9 %以上 . 显 然是 大 部分 从 肠 系膜 上 静 脉 回流 的 0 这 血 液 经脾 静 脉 分 流 后 , 向肝 血 流 大 为减 少 , 加 上 又
价 值 仍 有待 进 一步 大样 本 资料长 期随访 后 证 实。 二、 门静脉 血 流 动力 学 改 变在 P T 中的作 用 V 门静 脉 系统 血 流 动力 学 的变 化 可 能在 P T 中 v 起 着 更 为 重 要 的作 用 。 门静 脉 高压 症 患者 门 静脉 系统血 流 受阻 , 流速 度 减 慢 。oc _的研 究表 血 Z co等 8 _ 明 , 流 速 度 与 P T存 在 重 要 关 系 。 血 V 门静 脉 血 流速 度 <1 m s的患者 P T发 生 率 明显 高于 对 照 组 . 5c / V
吴婷 婷 吴志勇
门静 脉 系统 血 栓 形 成 ( otl entrm oi, p r i ho b s av s P T) 门静 脉 高 压症 ( o a h p r n i , H ) V 是 p r l y e e s n P T 外 t t o
血 小 板 计 数 升 高但 并未 超 过 正 常 ,说 明脾 切 除术
后 两 周 之 内 , 二 聚 体 升 高 率 几 乎 达 10 ; D一 0 % 术
板破 坏 增加 、 小 板 生 成 受 阻 , 脾 切 除术 后 上 述 血 而 三种 因素 消 除 , 液 中的血 小 板 数 量 急剧 升 高 , 血 血 液 呈高 凝 状态 , 易发 生血 栓 形 成 。但 我 们发 现 脾 切 除 术 后 有脾 静 脉 血 栓 形 成 的患 者 中 ,大 部 分 患 者
卡维地洛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新进展

卡维地洛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新进展程然;徐小元【摘要】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纳多洛尔等)在临床已被用于降低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的门静脉压力梯度.新型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具有β和α受体阻滞剂的双重作用.本文就卡维地洛的药理机制,与普萘洛尔相比血流动力学应答率,食管胃静脉破裂出血的一级与二级预防,对缓解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作用,可否用于腹水患者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Non-selective β-blockers (propranolol, nadolol) have been clinically used in patients with cirrhotic portal hypertension and can reduce portosystemic pressure gradient. Carvedilol, a new non-selective β-blocker, has dual effects of β-and α-blockers. In this paper, the pharmacological mechanism of carvedilol, the hemodynamic response rate between carvedilol and propranolol,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esophago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 remission effect on 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 and suit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ascites are summarized for providing a better guidance to clinic practice.【期刊名称】《传染病信息》【年(卷),期】2018(031)002【总页数】5页(P184-188)【关键词】门静脉高压;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普萘洛尔【作者】程然;徐小元【作者单位】100034,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100034,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17.72;R575.212015年发布在《柳叶刀》的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数据中,因肝硬化导致的病死率由1990年的第18位上升至第13位,死亡人数较1990年增加43.7%[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机制及治疗新进展门静脉血栓(PVT)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可影响肝脏血流,导致肝功能损害,甚至肝衰竭,亦可造成消化道出血、缺血性肠坏死等严重后果。
故全面了解掌握门静脉高压症术后血栓形成的机制、影响因素及治疗原则极其重要。
标签: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门静脉血栓门静脉血栓(portal venous thrombosis,PVT)是指发生于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或脾静脉的血栓,是脾切除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尤其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
尽管脾切除术后PVT的前期临床表现往往并不严重,并且缺乏特异性,但后期仍可能导致缺血性肠坏死、消化道出血、肝衰竭等严重后果。
国内外研究报道称,脾切除术后PVT发生率为0.6%~15.8%[1],而目前术后PVT的形成机制、相关危险因素尚不明确,本文就脾切除术后PVT的形成机制及治疗新进展综述如下。
1PVT形成机制1.1血小板因素生理状态下全身30%血小板”扣押”于脾脏,而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时有50%~90%血小板”扣押”于脾脏[2],并且血小板破坏增加,生成受阻。
脾脏切除后,失去了脾脏生成血小板抑制因子,进而抑制血小板生成的作用,致使血小板数量大量增加。
不少学者认为门静脉高压脾切除术后PVT形成与血小板数量有密切关系[3],而一些研究称与术前、术后血小板变化率有关,而与术前及术后血小板绝对值无明显相关性[4-5]。
此外,也可能与血小板功能改变有关,血小板表明蛋白CD62P能反映血小板活化程度及功能状态,研究报道表明门静脉高压断流术后CD62P明显增高,与术后PVT密切相关[6]。
1.2门静脉血液改变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术前肝静脉回流受阻,内脏发生淤血,最终导致门静脉血流减慢、淤滞甚至逆流。
门静脉中前列环素(PGI2)、胰高血糖素等含量增加,使内脏血流量增加,门静脉压力更加升高[7]。
持续的门脉系统高压会损伤血管内壁,并呈”动脉粥样硬化样”改变,致使部分内皮细胞脱离,胶原暴露,加之血流缓慢,易在血管壁上形成血栓[8]。
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时,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的指标,如D-二聚体、内毒素、黏附物质P-selectin 等含量均明显增高[9],而与抗凝有关的指标,如组织因子旁路抑制物(TFPI)的含量明显降低。
提示门静脉内血液呈高度前凝血状态,为PVT创造另一个有利条件。
1.3肝功能不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体内凝血机制与抗凝机制平衡被打破,抗凝系统中依赖维生素K的 C 蛋白及S蛋白异常与肝硬变患者形成门静脉系統血栓有关,肝硬化患者此类分子的合成能力下降,血液呈高凝状态,C蛋白正常功能分析值低于70%,S蛋白低于60%即发生血栓并发症。
肝硬化患者中抗凝血酶III (AT-III)呈不同程度下降[10],当其活动度低于60%时,即有利于血栓形成。
M.A.Zocco等[11]研究表明:MELD(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13分较<13分的门静脉高压患者的AT-III(42.6% vs 63.4%,P<0.01)及蛋白C(32.1% vs 54.6%,P<0.01)下降显著。
1.4脾脏质量N.Kinjo等[1]在研究了70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术患者后,发现脾静脉内径越大,术后PVT形成概率越大。
脾静脉内径增大是术后PVT 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也证实脾脏质量与脾静脉内径呈正相关关系。
K.M.Stamou等[7]亦证实脾脏质量大于650g和术后血栓形成呈正相关关系。
而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流量减少越明显,对门静脉系统的血流动力学影响越大,血流变慢,甚至形成涡流,有利于门静脉血栓形成。
甚至把门静脉直径>11.65mm 或脾静脉直径>9.5mm时,作为预测术后PVT形成的危险指标[12]。
1.5手术方式研究表明[1,12,13],还未发现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患者不同的手术方式,与术后PVT形成有明确的相关关系。
脾切除术后残留的脾静脉盲端扩张,血流缓慢,加之术中使用金属缝扎闭合切割器,对血管内膜造成损失,使血管内壁胶原蛋白显露,激活凝血系统,利于血栓形成[14],这种血栓可以延伸至肠系膜上静脉和门静脉主干。
1.6其他凝血系统遗传突变也可导致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术后PVT发生率增加。
研究显示[15]Leiden V因子突变、G20210A因子和C677TNTHFR基因突变在肝硬化PVT组中明显非肝硬化PVT对照组。
亦有报道[16]发现凝血酶激活纤溶抑制物(TAFI)基因突变与PVT形成存在一定关系。
2PVT的治疗PVT的治疗主要分为非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
在病情允许下以抗凝及溶栓为主,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是否有溶栓禁忌症,再决定具体使用哪种方法治疗。
2.1非手术治疗对于无明显症状及症状较轻者,可给予单纯抗凝治疗或外周静脉溶栓结合治疗。
抗凝初期采用低分子肝素,后期改用华法林口服治疗[17]。
而溶栓治疗为尿激酶30万U,1~2次/d,每日监测凝血指标,调整用药剂量,使凝血酶原时间(PT)维持在15~20s,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在正常上限 1.5~2.0倍,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 2.0~3.0左右。
如果血小板计数>400×109/L,或纤维蛋白原(Fbg)>4.0g/L,则给予祛聚、降纤及改善循环等辅助治疗。
2.2介入治疗对于临床症状明显,但无明确腹膜炎、肠坏死体征、全身溶栓有禁忌症或溶栓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行介入治疗。
包括:①经股动脉-肠系膜上动脉留置导管溶栓[18]。
溶栓药物经肠系膜上动脉到达肠壁毛细血管网,回流至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从而到达溶栓目的。
如果患者出现门静脉主干或侧支完全闭塞时,药物不能通过血栓部位,治疗效果下降。
此方法适合早期的PVT及门静脉系统未完全闭塞的患者;②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19]。
PVT一直被认为是TIPS相对禁忌症,虽然TIPS出血风险较小,进入门静脉后可以置管溶栓、机械取栓、球囊扩张,放置支架,更有效地使门静脉系统通畅,预防再次堵塞,但同时增加了肝性脑病的发生率,因此在临床上还未得到推广;③经皮肝穿刺门静脉置管灌注溶栓药物结合全身性给药治疗。
此种方法避免了反复穿刺带来的损失,但穿刺出血仍是此方法最大的风险,特别是伴有肝萎缩、腹水的患者。
2.3手术治疗对确诊或高度怀疑急性门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血栓且出现坏死征象的患者,应尽早行外科手术治疗。
主要有以下方法:①为清除门静脉血栓可行血栓切除术;②为解除门静脉梗阻可行门静脉扩张及支架植入术;③伴有肝功能严重损害且有条件者可行肝移植术。
若术中发现有肠管坏死的还应切除坏死肠段。
总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术后并发门静脉系统血栓较为常见,PVT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且不具特异性,容易被忽视。
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T、MRI、门静脉造影成像都有利于早期诊断。
要提高警惕,争取早发现,早诊断,及时治疗,不要耽误治疗的最佳时机。
参考文献:[1]Kinjo N,Kawanaka H,Akahoshi T,et al. Risk factors for portal venous thrombosis after splenectomy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and portal hypertension[J].Br J Surg,2010,97(6):910-916.[2]祖洪亮,张伟辉,刘冰,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血小板数量变化分析[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6,9(6):352-354.[3]王茂春,李澍,朱继业,等. 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防治[J].中华外科杂志,2004,42(5):269-271.[4]王莎莎,武家成. 门脉高压脾切除加断流术后门脉系统血栓形成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36):4034-4035.[5]王丽萍,刘战丛,史永涛,等. 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J].医学信息:内外科版,2009,22(5):406-407.[6]梅斌,郑凯,陈孝平,等.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与血小板膜蛋白CD62P 的关系[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5(4):548-549.[7]Stamou KM,Toutouzas KG,Kekis PB,et al. Prospective study of the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postsplenectomy thrombosis of the portal,mesenteric,and splenic veins[J].Arch Surg,2006,141(7):663-669.[8]李德旭,唐哲,邱新光,等.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机制的研究[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3,18(3):151-152.[9]Miniati DN,Padidar AM,Kee ST,et al. Portal vein thrombosis after 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an ongoing clinical chal-enge[J].JSLS,2005,9:335-338.[10]從玉隆,魏玉香,张立文,等.肝硬化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指标的变化与Child-Pugh分级的关系[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1):31-34.[11]Zocco MA,Di Stasio E,De Cristofaro R,et al.Thrombotic risk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correlation with MELD scoring system and portal vein thrombosis development[J].J Hepatol,2009,51(4):682-689.[12]匡洁,杨卫平,陈皓,等.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J].外科理论与实践,2012,17(6):634-638.[13]姚戈冰,王青,段颖,等.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因素分析[J].肝胆外科杂志,2009,17(3):184-187.[14]刘骅,陈治平,吴志勇.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4,24(2):121-122.[15]Amitrano L,Brancaccio V,Guardascione M A,et al.Inherited coagulation disorders in cirrhotic patients with portal vein thrombosis[J].Hepatology,2000,31(2):345-348.[16]de Bruijne E L,Darwish Murad S,de Maat M P,et al.Genetic variation in thrombin-activitable fibrinolysis inhibitor(TAFI)is associated with the risk of splanchnic vein thrombosis[J].Thromb Haemost,2007,96(2):181-185.[17]曾广源,吴龚丽莉,丁金火.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诊治[J].江西医药,2010,45(4):310-311.[18]Harmanci O,Bayraktar Y.Portal hypertension due to portal venous thrombosis :etiology,clinical outcomes[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7,13(18):2535-2540.[19]瞿旭东,王建华,颜志平,等.直接门脉血栓溶栓术对广泛性门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治疗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2007,14(6):812-814.编辑/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