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治疗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1例
一例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观察

一例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观察发表时间:2015-11-09T15:22:19.270Z 来源:《健康前沿》2015年10月供稿作者:丁姗姗[导读]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手外科湖北武汉血栓会使门静脉压力进一步升高,严重者因肠道静脉回流发生障碍,出现肠壁缺血坏死、导致腹膜炎、休克甚至死亡,病死率高达50%◆丁姗姗(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手外科湖北武汉 43000)【摘要】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是脾切除后一种少见并发症,,总结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的患者的护理。
目的:积累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经验。
方法:通过特级护理,记录患者临床病情变化所对应的护理工作。
【关键词】脾切除肠系膜静脉血栓术后护理1.案例分析102床,王XX,男,27岁。
因“道路交通伤至脾破裂”入院,急诊行“脾切除+腹腔引流术”。
术后3d突发持续性腹痛、腹胀,伴恶心、呕吐、腹胀。
查体:T37.8℃,腹部X平片:中腹部肠管扩张并见数个小液平面。
诊断性腹穿抽出暗红色血性液体,紧急行“剖腹探查术”,术后带入引流管一根,引流出暗红色引流液300ml。
病例报告:小肠部分坏死,肠系膜静脉内血栓形成。
术后治疗予活性、抗凝等治疗,恢复良好,术后9天康复出院。
2.讨论肠系膜静脉血栓(MVT):MVT是一种罕见的内脏缺血性疾病,因肠系膜血管急性血循环障碍,导致肠管缺血坏死,临床上表现为血运行肠梗阻。
由于缺乏特异的症状和体征, 早期诊断较为困难。
脾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周围淋巴器官,能够产生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因子,是机体储血、造血、滤血、毁血的主要器官。
脾切除后(包括单纯脾切除,和断流术),血液的高凝状态,和血流淤滞表现。
由于脾脏已切除,机体抗感染能力下降,故病人可迅速出现严重的腹腔感染和中毒性休克[1]。
血栓会使门静脉压力进一步升高,严重者因肠道静脉回流发生障碍,出现肠壁缺血坏死、导致腹膜炎、休克甚至死亡,病死率高达50%[2]。
【补阳还五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验案

【补阳还五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验案【案例追踪】【下肢深静脉血栓】贾某,女,44岁,个体老板。
初诊2009年2月12日。
【病史】:患者起初因外感发热而卧床休息治疗,三天后出现左下肢疼痛,呈进行性加重,伴肢体肿胀,至市某医院住院治疗,经过CT、彩色B超等检查,确诊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经过溶栓等治疗,二周后证情好转出院。
【治疗经过】:刻诊,左下肢肿胀,疼痛,夜间痛甚,行走不利,体倦乏力,纳谷正常,二便调。
舌质淡紫,有瘀斑,苔薄,脉象沉细涩。
证属气虚血瘀,脉道不利。
治以益气活血,祛瘀通络为法。
生黄芪40g,当归尾10g,川芎6g,赤芍6g,桃仁6g,红花6g,鸡血藤20g,牛膝10g,姜黄6g,地龙6g,元胡10g,水蛭3g,甘草3g。
7付,每日一付,水煎服。
一周后复诊,下肢肿胀明显减轻,疼痛缓解,体力有所恢复,可以短距离行走。
效不更方,原方继续服用。
半月后,独自来诊,下肢络有浮肿,疼痛已除,苔、脉如常。
原方加减继续服用。
二个月后回访,左侧下肢肿胀已除,无疼痛感觉,活动如常。
2010年4月14日,彩超示左下肢静脉瓣功能异常,未见血栓。
【评按】:本病属祖国医学之“脉痹”范畴。
其病因主要为久卧伤气,气血运行不畅,脉络滞塞不通,营血回流受阻,水液外益,聚而为湿,流注下肢而成。
临床以患肢疼痛、肿胀、皮肤温度升高、浅静脉扩张为主要表现。
中医治疗当以益气活血,祛瘀通络为法。
方中黄芪补气行血,当归尾、鸡血藤养血活血,川芎、桃仁、赤芍、红花、牛膝、地龙、水蛭活血通络,姜黄活血散寒通络,元胡活血通经止痛,甘草调和药性。
在治疗过程中,当防止发生血栓脱落而产生肺栓塞,故而在治疗时不可急于求成,宜图缓效,方中黄芪剂量不宜过大,同时也要严格控制活血药物的剂量,使已经形成的血栓漫漫消融。
补阳还五汤加味防治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补阳还五汤加味防治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目的观察分析补阳还五汤加味防治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总有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3月~2013年8月骨科手术患者186例,术后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观察其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疼痛、下肢肿胀积分,治疗前后的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imer)的变化情况,药物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疼痛、下肢肿胀积分均比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FIB、APTT、PT、D-dimer血流变学指标均比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疗期间无1例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结论骨科术后使用补阳还五汤加味可有效预防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且安全性高,无副作用。
标签:补阳还五汤;下肢深静脉血栓;血流变学;安全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常见在骨科手术后并发症,严重者可继发致死性肺血栓栓塞症(PTE)。
而PTE是主要的骨科手术后并发症导致死亡的原因之一,因此,及早预防治疗是关键。
在中医学的角度,LEDVT属于”热痹”的范畴,经久难愈,本研究通过观察分析补阳还五汤加味防治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总有其临床应用价值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3月~2013年8月骨科手术患者186例,其中男有104例,女有82例,年龄在36~81岁,平均年龄为(61.7±14.5)岁,均为行关节置换术治疗,均排除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细菌性心内膜炎、造血系统障碍、内分泌系统紊乱的患者,术后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观察其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疼痛、下肢肿胀积分,治疗前后的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imer)的变化情况,药物不良反应。
1.2方法基础方为:生黄芪30~60g、地龙15g、川牛膝15g、丹参15g、薏苡仁15g、赤芍15g、水蛭10g、丹皮10g、桃仁10g、当归10g、红花6g、川芎6g。
补阳还五汤合五苓散加减对骨折后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分析

补阳还五汤合五苓散加减对骨折后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补阳还五汤+五苓散加减治疗骨折后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效果。
方法:我院2018年1月~2019年4月收治骨折后深静脉血栓患者,共计32例。
遵循患者入院尾号奇偶数情况分组,分为A组入院尾号奇数,(n=16);B组入院尾号偶数,(n=16)。
两组均接受常规疗法治疗,A组在此之上接受补阳还五汤+五苓散加减方案治疗,予以对两组的临床效果比较。
结果:A组与B组比较临床效果、不良反应情况,差异均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
结论:骨折后深静脉血栓患者接受补阳还五汤+五苓散加减方案治疗,能够保证治疗效果和安全,建议在骨折后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中加以应用、推广。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五苓散;加减治疗;骨折;深静脉血栓;治疗效果深静脉血栓,即为血液非正常在深静脉内凝结,为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血栓多在制动的状态下发生[1]。
发病原因和血流缓慢、静脉壁受损、高凝状态等因素有关,临床症状:单侧下肢肿胀、疼痛。
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属于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会对回流构成影响,从而形成血栓。
如果没有及时诊治容易导致患者发生残疾的情况,严重条件还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存质量。
因此,本文重点分析骨折后深静脉血栓治疗中,采用常规疗法、常规疗法配合补阳还五汤+五苓散加减的临床价值。
1.资料情况、处理方法1.1临床资料分析通过结合患者入院尾号的奇偶数,将我院2018年1月~2019年4月收治32例骨折后深静脉血栓患者,分为A组(n=16)、B组(n=16)。
A组男性(n=9)、女性(n=7);最低年龄为20岁、最高年龄为66岁,中位年龄(43.6±4.4)岁;最短病程为4h、最长病程为22h,中位病程(13.5±2.1)h。
发病位置中左下肢者、右下肢者各5例、11例。
B组男性(n=10)、女性(n=6);最低年龄为21岁、最高年龄为64岁,中位年龄(42.5±4.2)岁;最短病程为6h、最长病程为20h,中位病程(13.7±2.3)h。
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防治附1例报告

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防治附1例报告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
患者会有腹痛、低热等非特异症状,故易误诊,如不及时发现、处理,会引起严重后果,我科近5年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行脾切除病例40例中确诊为术后早期并发门静脉系统血栓,均经过治疗痊愈,现回顾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患者,女,33岁,因诊断肝硬化、门脉高压、脾亢入院。
入院查体:脾脐下二横指可触及。
血常规WBC3.0×109/L,RBC3.55×1012/L,PLT4.7×109/L。
予以全麻下行脾切除手术,术中发现腹腔内积液约200ml,脾大质韧,与周围粘连并形成侧枝循环,脾门部静脉迂曲扩张约2.5cm。
脾门部可见2个副脾结环,最大一枚约为3.0×2.5cm,手术顺利。
术后第3d起出现反复发热,T37.5~39℃,对症处理体温下降不明显,且出现腹痛,呈现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及轻微腹泻。
体检:腹肌稍紧张,全腹压痛,反跳痛(±)。
查胸片肺部无感染,无胸腔积液,B超检查左膈下少量积液,穿刺抽液为清亮腹水,排除膈下积液。
术后复查血象PLT逐渐升高,术后第2d202×109/L,WBC18.7×109/L,术后第4dWBC8.5×109/L,PLT459×109/L,术后第2wPLT510×109/L.又行门静脉彩超示门静脉宽1.8cm,内有一约3.2×10cm条状稍高回声,仅其边缘可探及细小血流信号,诊断门静脉血栓,即给予尿激酶25U静滴2次/d,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 静滴1次/d,低分子量肝素钠5000U皮下注射1次/d,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75mg1次/d,经治疗1w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腹痛消失,并停用尿激酶及低分子量肝素钠,第2w复查彩超门静脉血栓基本消失,血常规正常,嘱继口服阿司匹林抗凝治疗,定期检查血常规,术后随访3个月无发热、腹痛、腹泻、食欲、二便正常,且复查门静脉彩超无异常。
“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血栓性静脉炎小结

“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血栓性静脉炎小结发表时间:2014-06-11T10:15:22.13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2期供稿作者:张庆强张建国[导读] 右下肢静脉曲张多年,近日因碰破足指,感染致右下肢大面积红肿,西医抗菌治疗效果不明显。
张庆强张建国(江苏省宿迁市工人医院 223800)【摘要】古方“补阳还物汤”是“补气活血”的代表方剂,血栓性静脉炎,多是患者因气虚造成局部血瘀所致,临诊中对症配以“清热解毒”、“活血通络”,“理血止痛”等药,用于治疗血栓性静脉炎,使“气行血随”、“脉通瘀散”,故能取得较好疗效。
【关键词】古方治疗血栓性静脉炎【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2-0244-02 例1、丁某某,女,58岁,农民。
初诊时间:2006年2月22日。
患者诉:患左下肢疼痛2个月,西医诊断为浅静脉炎,抗菌治疗效果不显,见左下肢内侧红肿,呈15*30厘米长条状,微热,压痛明显。
伴口干、口苦、尿黄,症属湿热下注。
方,“补阳还五汤”加生地30g,丹皮10g,玄参30g,甘草10g,银花20g,3剂。
水煎服日一剂。
同时给乳香20g,没药20g,当归20g,川芎20g,皂刺20g,五倍子20g,玄参20g,生地20g,菊花20g,刘寄奴20g,木瓜20g,王不留行20g,水煎外洗患处,每次40分钟,日两次。
2006年2月27日,复诊患者诉,用方后感觉良好,前方续服3剂,外洗不变。
2010年1月31日随访,患者服方10剂后症状消失,观察4年未见复发。
例2、高某某,男,70岁,农民。
初诊时间:2009年8月10日。
患者诉:右下肢红肿10天,西医诊为血栓性静脉炎,建议住院截肢治疗,病人惧怕,求中医治疗。
方,“补阳还伍汤”加味,15剂愈。
已三年患者一切正常。
例3,王某某,男60,岁,农民。
初诊时间:2010年9月20日,患者诉:右下肢静脉曲张多年,近日因碰破足指,感染致右下肢大面积红肿,西医抗菌治疗效果不明显。
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及治疗策略

2 0 1 4年 1 2月
医 学 研 究 与 教 育
Me di c a l Re s e a r c h a n d Ed u c mi o n
、 , 0 1 . 31 No. 6
De c . . 2 0l 4
脾 切除 术 后 门静 脉 血 栓 形 成 的 诊 断 及 治 疗 策略
Ab s t r a c t : 0b j e c t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c l i n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i t c s o f P V T i n o r d e r t o i f n d o u t e f e c t i v e a p p r o a c h e s o n i t s
速度 ( 1 0 . 3 3 ±1 . 9 8) c m / s v s ( 1 3 . 5 6 ±2 . 3 1 ) c m / s ,血栓组较非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结论 术前 门静 脉直 径及 血流速度
对于 预测 术后 P VT形成有指导作用 。P VT一经确诊 ,及时抗凝祛聚治疗 ,介入治疗也不失为一种较 好的选择 手段号 :R 6 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4 — 4 9 0 X ( 2 0 1 4 1 0 6 — 0 0 1 6 — 0 5
Di s c u s s i o n o n di a g no s i s a nd t r e a t me nt i n por t a l ve i n t hr o mb os i s af t e r s pl e ne c t omy
ZHANG Ai mi n , ZHAN G Ta o , LI Ri h e ng , YANG J i ho ng , CHEN Zhi
补阳还五汤联合五苓散加减治疗骨折后深静脉血栓的效果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6年 7月至 2018年 7月商 丘市睢阳区中心医院收治的 60例骨折后深静脉血栓 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30 例。对照组男 19例,女 11例,年龄 22~67岁,平均 (438±52)岁,病程 3~22h,平均(89±23)h;观 察组男 17例,女 13例,年龄 21~68岁,平均(457± 64)岁,病程 4~25h,平均(93±24)h。两组患者 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研究通 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 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实施心 理指导与健康教育,帮助患者科学膳食,以清淡食物为 主,忌食辛辣刺激物;告知患者注意卧床休息,指导其 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每日注射 04mL低分子肝素 钙,持续注射 10d。观察组加用补阳还五汤联合五苓 散加减治疗,其成分包括川牛膝、红花、泽泻、泽兰、赤 芍 10g,当归、茯苓、炒白术、川芎、桃仁、炙黄芪 15g, 依据患者临床症状辨证加减,如睡眠困难者加合欢皮、 茯神 15g,疼痛严重者加延胡索、乳香 10g,1剂 /d,水 煎服,取汁 300mL,3次 /d,连续服用 10d。 1.3 观察指标 两组临床疗效、凝血功能,以及不良
深静脉血栓是常见的骨折并发症,是因患者长期 卧病在床,血 液 非 正 常 凝 结 于 深 静 脉 内,阻 碍 血 液 回 流,进而形成血栓,若未及时治疗,可影响患者四肢运 动功能,还可诱发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或致命性肺栓 塞等[1]。及时 对 患 者 进 行 有 效 治 疗 对 于 恢 复 四 肢 功 能、促进康复非常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在西医疗法 基础上应用中药治疗骨折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
反应发生情况。临床疗效:显效,患肢腿围与健康肢体 相同或相差 15cm以内,局部疼痛明显减轻,经彩超 检查血栓消失、血管内血流畅通;有效,患肢肿胀明显 减轻,局部疼痛有所改善,腿围较健康肢体粗 25cm 以上,彩超显示部分血栓消失;无效,患肢肿胀消退不 明显,局部 仍 较 为 疼 痛,阻 塞 部 位 血 流 缓 慢[2]。 凝 血 指标:治疗前与治疗 10d后,采用上海沪震实业有限 公司提供的试剂盒,分别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 ogen,FIB)水 平、凝 血 酶 原 时 间 (protothrombintime, PT)、活化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partialthrom boplastintime,APTT)。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皮肤坏死、 血肿、出血、过敏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 以均数 ±标准差(x珋±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 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P<005为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无 统 ; 血不 得气 则凝 而不流 ” 。说 明气 行 则 血行 , 气
虚或滞 则 均 可 形成 血 瘀 。 血液 的运 行 有 赖 于 气 的推
动; 而气 的消 长和通 畅 亦需 要 血 的滋 养 、 载运 , 不致 方 耗 散 亏损 , 硬化脾 脏 切 除术后 , 肝 多见 气 虚血 瘀 证 , 气 为 血帅 , 气滞不 能行 血 可致 血瘀 , 气虚 而血 行 迟缓 , 则 出现瘀血 阻滞 经 络 、 滞 不 通 。治 疗 当宗 《 问 ・阴 凝 素
患者 郭某 , ,5岁 , 2 0 女 4 于 0 7年 4月 出现 上 消 化 道 大出血人 院治疗 , 院后 经检 查得知 患有肝 硬化 , 入 但
肝硬 化形成 原 因不 明 , 为减 少 上 消化 道 出血 发 生率 后 行脾脏 切除 术 。术 后 1个 月 出现 腹 胀 , 力 , 欲 不 乏 食
花 七味 药组 成 , 中重 用 黄 芪 补 气 , 活 血 化 瘀 药 配 方 与 伍, 功在补 气 、 活血 、 通络 , 主治 气 虚血 瘀 之 中风 , 笔 但 者 临床上 根据其 功效 治疗 他 病 属气 虚 血瘀 型 , 能取 亦 得较 好疗效 。方义 分析 : 本 草纲 目》 “ 长也 , 《 载 耆 黄芪 色 黄 , 补 者 之 长 故名 …… 而其 独 效 者 , 在 补血 ” 为 尤 。
佳; 彩超 示 : 脾切 除术 后 , 硬化并 结节形成 , 肝 门脉 附壁 血栓形成 , 肝源 性胆 囊 炎 。为求 系 统诊 治特来 中 医 门 诊 。初诊 症 见 : 腹胀 , 力 , 欲不 佳 , 中带有 血 丝 , 乏 食 痰
面色晦 暗 , 质 暗有 瘀 斑 , 薄 白 , 沉 细无 力 。经 四 舌 苔 脉
所致 。其 发生涉及 肝脾 两脏 , 虚血瘀 乃其病 理变化 , 气 《 张氏 医通 》 之 : 气 与 血 两相 维 持 , 不 得 血 , 耗 谓 “ 气 则
形成 可造 成 门静 脉淤 阻 , 引起 门静脉 压力增 高 、 管淤 肠 血, 是导致 肝前性 门静 脉 高压 的 一个 重 要原 因。在 肝 硬 化 的 自然 病程 中的发 生率 仅 为 0 6 一 . % , . % 2 1 但
有报 道 2 7 7 4 7 8例患 者 尸检 结 果肝 硬 化 患者 门静脉 栓
塞发 生 率 6 5 , 切 除 术 后 门 静 脉 血 栓 发 生 率 .% 脾
2 2% [3 2. 2
。
笔 者从事肝 病研究 近 3 0年 , 运用 中药治 疗 门静 脉
血 栓 , 累一定经 验 , 举 例如 下 , 积 现 以飨 同道 。
补 阳还 五汤 治疗 脾 切 除术 后 门静 脉 血栓 1例
杨 国红 河 南 中医学院第一 附属 医院 ( 州 4 0 0 ) 郑 5 0 0 高军丽 河 南 中医学院 2 0 0 8级研 究 生( 郑州 4 0 0 ) 508
关键词 : 静脉血栓 ; 门 补阳还五汤 ; ; 医案 医话
阳应 象大 论 》 云 :“ 其 气 血 , 守 其 乡 , 实 宜 决 所 定 各 血 之 , 虚则 擎 之 ” 气 。予 以益 气 活 血 , 瘀 散 结 , 以补 消 方 阳还 五汤加 昧。补 阳还 五 汤 出 自清 代王 清 任著 《 医林 改错 》 书 , 黄芪 、 芍 、I 、 一 由 赤 川 芎 当归 、 龙 、 仁 、 地 桃 红
征 象 , 断 : 汁 自溢 , 疏 调 法 ; 诊 乳 拟 处上 方 3剂 , 药尽 症
失。
( 文校对 : 进宝 本 施 收 稿 日期 :00— 5—2 21 0 9)
典型病例 2
刘 某 某 , ,0 5 年 9 月 2 日就 诊 。 诉 产 后 2 女 20 2 6
天 , 汁 自流 , 刻 即 湿 透 上 衣 前 胸 部 , 天 数 次 更 换 乳 片 一
・
20 ・ 32
光 明 中医 2 1 年 l 月 第 2 卷 第 l 00 2 5 2期
C GMCM De e e 0 0 Vo 5 1 J cmb r 1 . l . 2 2 2
3剂 药尽 症 状 即 除 。
衣裳 , 乳房胀 疼 , 欲 正 常 , 无 食 二便 自调 , 、 无 异 常 舌 脉
d i1 . 9 9 j i n 10 —9 4 2 1 . 2 1 2 o :0 3 6 /.s . 0 38 1 . 0 0 1 . 0 s 文 章 编 号 :0 3 8 1 2 0 一22 0 -2 1 0 -9 4( 01 ) 1 ・3 20
门 静 脉 血 栓 ( o a vi trm oi, V n s 深 部 血 管 阻 塞 性 疾 病 , 在 原 发 病 基 础 上 并 发 。一 旦 多
盖气无 形 , 则有形 。有形 不能速 生 , 血 必得 无形之 气 以 生之 。黄芪用 之于 当归之 中 ,自能 助之 以生 血也 。故 用黄芪 3 g以补 气 , 0 以帅血行 血 , 进活 血效 果 , 促 当归 助黄芪 补气生 血 , 血 充足 , 脉 道通 利 , 气 则 同时 防止 气 机壅滞配 以陈皮 l g 使 黄 芪 补 而 不 滞 , 用 芍药 、 O, 应 牡
诊合 参 , 病 当属 肝积 范 畴 , 以气 虚 血瘀 为 主 , 当 辨 证 治
益 气 活 血 , 坚 散 结 , 用 补 阳 还 五 汤 加 减 : 黄 芪 软 方 炙
3 g 陈 皮 1 g 当归 1 g 芍 药 1g 牡 丹 皮 1 g 桃 仁 0, 0, 5, 5, 5, 9, g 红花 9 , 蛭 3 , 龙 1 g 土 鳖 虫 9 , 穿 山 甲 g水 g地 0, g炮 6, g 皂角 刺 l g 威 灵 仙 1g 地 榆 1g 仙 鹤 草 3 g 焦 O, 5, 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