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症康复学-第20章 腰椎间盘突出症

手术治疗
• 手术禁忌征
– 患者一般条件差不允许手术 – 患者高龄等因素已经无法生活自理 – 术前诊断不清,没有明确症状和相应节段定 位关系者 – 病程较长已有明显脊髓损害者亦不宜手术 (脊髓变性期)
手术治疗
• 术后康复极其重要!
下腰痛康复
授课内容
• 定义 • 诊断 • 康复治疗
解剖结构
解剖结构
神经根型
• X线:退变在神经根出口处 • CT、MR:神经根受压,和症状相关 • 肌电图:神经肌肉表现
椎动脉型
椎动脉型
• cervical spondylotic vertebroarterial impairment • 椎动脉受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 转头时眩晕、恶心呕吐
• 四肢无力,共济失调,甚至倾倒,但意 识清醒
• 手术后患者可能会经历情绪改变
手术后的几天内,感觉疲劳和灰心是较常见的。 这些感觉可以是身体对手术过程中释放的激素 的正常反应
教育患者
不要向后看,要看到康复过程中取得的哪怕一
点点的成绩是非常重要的
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 耐心和坚持
术后功能锻炼
手术后活动的一般原则
MED 和常规的切开手术后4-6小时仰卧,目的 是压迫手术切口,防止血肿
腰椎间盘 突出症
• 腰椎间盘突出症
是因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 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 的一种综合征,是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 之一 以L4-5和L5S1发病率最高
椎间盘的结构
椎间盘的中心是由胶状 物质--髓核组成
外包环状的纤维软骨, 即纤维环 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 盘的髓核开始变硬,弹 性减小,增加了椎间盘 脱出的机会
腰椎间盘突出 名词解释

腰椎间盘突出名词解释
腰椎间盘突出是一种常见的脊椎疾病,也被称为腰椎间盘脱出或腰椎间盘膨出。
它是指位于脊椎椎间盘的软质组织突出或脱出至椎管,压迫或刺激周围的神经根或髓核,引起相应的腰痛、坐骨神经痛以及其他神经功能障碍症状。
通常,腰椎间盘突出主要由以下因素引起:年龄增长导致椎间盘退变,损伤或
劳损引起的椎间盘破裂,以及不正常的脊柱姿势或重复性的重体力活动。
这些因素会导致椎间盘的纤维环层变得脆弱,从而使内部的软髓核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可能会引起腰痛和痛放射到臀部、大腿和下腿,严重时还可能导
致肌肉无力、感觉异常和尿便失禁等神经功能障碍。
临床上通常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X射线、CT扫描或MRI)来确诊腰椎间盘突出。
针对腰椎间盘突出,治疗方法通常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保守治疗主
要包括使用非处方药物缓解疼痛、物理治疗、热敷或冷敷、休息、改善姿势和加强核心肌群锻炼等。
如果保守治疗无效,且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手术治疗可能被考虑,如椎间盘切除术、植入融合物或人工椎间盘置换等。
总之,腰椎间盘突出是一种常见的脊椎疾病,临床上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早期
发现和积极治疗可以帮助缓解疼痛、改善功能,并增加康复的机会。
如果你怀疑自己可能患有腰椎间盘突出,请及时就医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第五节-腰椎间盘突出症

• 脊柱的退行性变化(增生、骨刺、间隙变窄、间 盘突出)。X线常见退行性变化:唇样变、骨刺、 间盘突出、间隙变窄。
• 不平衡退变:若髓核退变早于纤维环,则纤维 环突出,出现代偿性增生、唇样变,突破后总 韧带,出现纵韧带的局部古话,成为骨刺;若 纤维环退变早于髓核,则纤维环断裂,使髓核 突入,并最终突破形成突出。
• 感觉减退多局限于小腿外侧和足背(L5神经支 配);小腿外后方,足底外缘感觉改变(S1神 经支配);中央型间盘突出,感觉改变出现于 鞍区。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五点 四十八分。
• 五 检查: • 1 腰椎改变; • a 腰椎生理曲度减小、变直或后凸; • b 腰椎呈“S”型侧弯; • c 部分病人,有腰椎棘突间隙不等宽。 • 2 压痛点:突出平面患侧棘突旁边常有明
显压痛。用力按压时,可引起下肢放射痛 加剧。(亦可有相应支配区压痛点,如: 环跳、委中、阳陵泉、绝骨可出现不同程 度压迫)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五点 四十八分。
• 3 特殊检查: • A 直腿抬高试验(牵拉坐骨神经):患者抬
高可有不同程度的障碍。严重的有腘绳肌痉 挛,抬至20~30度就产生骨盆的旋转,腰椎也 被牵动就会出现坐骨神经痛(一般直腿抬高 到90度时,做坐骨神经可以被牵拉长6~7mm, 所以直腿抬高实验是检查坐骨神经痛的有效 方法之一)。直腿抬高试验到出现疼痛时, 在辅以足向背屈,用以证实是坐骨神经受累, 而不是臀筋膜或髋关节的疼痛。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五点 四十八分。
• 感受寒凉的发病机制多缘于两侧腰肌张力 不等。凡疼痛侧腰肌张力高,向张力低处 挤压髓核,并且腰椎形成侧凸弯,使髓核 向凸弯侧突出。加之感受寒凉后使小血管 收缩,影响局部的血循环,进而影响椎间 盘的营养,椎间盘更易损害致使髓核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什么原因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什么原因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腰椎病变,临床表现以腰椎疼痛、活动功能障碍、下肢麻木等症状较为常见,发病早期阶段患者需避免重体力劳动,随着病情发展,其体力劳动能力逐渐衰减,对其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其劳动力丧失。
那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具体发病原因是什么?本文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原因出发,对其进行阐述和分析,以期为临床防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参考依据。
1 退行性病变腰椎是人负重和活动的重要椎体,正常情况下,人体腰椎呈现为生理性前凸,腰椎间盘前侧厚于后侧,随着时间推移,人体腰椎间盘纤维环和髓核的含水量逐渐减少,蛋白粘多糖逐渐流失,胶原纤维溶解加速,致使人体腰椎间盘髓核的弹性逐渐减弱,加上外力的作用,人体腰椎间盘往往会出现退行性病变,腰椎间盘髓核易从纤维环薄弱处向外突出,引发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退行性病变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1 蛋白聚糖蛋白聚糖的分布集中于腰椎间盘髓核中,是维持腰椎间盘髓核中总离子数量的关键,可使腰椎间盘髓核内总离子数量始终大于血浆内离子数量,使腰椎间盘形成高度渗透压差,有利于控制带电溶质的转运,调整带电溶质的分布比例,确保椎间盘内营养供应。
蛋白聚糖还可对核心蛋白起到刺激作用,刺激核心蛋白与胶原纤维结合,延缓胶原纤维的溶解,有利于确保腰椎间盘髓核弹性,避免腰椎间盘发生钙化、萎缩等退行性病变。
当蛋白聚糖损耗过多,易导致基质退化,导致髓核内的含水量加速减少,导致胶原纤维溶解加快,破坏基质网状结构,使纤维环出现劳损,形成椎间盘组织退行性病变。
1.2软骨细胞凋亡发生退行性病变的腰椎间盘组织中往往会存在大量的已凋亡的软骨细胞,当软骨细胞发生凋亡,机体对腰椎间盘细胞外基质的合成能力减弱,无法维持椎间盘内基质渗透压,导致椎间盘髓核含水量下降,引发椎间盘退行性病变。
1.3营养供应不足腰椎间盘的营养供应来自于软骨终板通路、纤维环外周通路,当椎间盘周围的血液供应减少,基质大分子聚集、椎间盘髓核内含水量会随之下降,导致细胞代谢发生障碍,增加了椎间盘内压力,易导致软骨终板断裂,影响到腰椎间盘的营养供应,导致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腰椎间盘向外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症

体征
• • • • • • 1.腰部畸形和活动范围受限 2.压痛点 多在病变间隙的棘突旁 3.肌萎缩与肌力改变 4.感觉减退 5.反射改变 6.直腿抬高试验、挺腹试验、股神经牵拉试 验
诊断
• 1)腿痛比腰痛严重,典型的根性坐骨神经痛。 2)下肢感觉异常,单一神经根在腿或足部痛觉异常(腰5、骶1或腰4 脊神经根分布区) 3)下腰脊神经根牵扯体征: ①直腿抬高试验小于50°。 ②直腿抬高加强试验为阳性。 ③健肢抬高试验阳性。 以上三种体征必需有一种为阳性。 4)神经学物理检查中:肌萎缩、肌无力、感觉异常、反射改变 四种 有两种为阳性。 5)与临床表现相符的影像学特征。 6)排除结核、肿瘤、劳损、、滑脱、骨质疏松症、腰椎失稳等其他 病症。
角度变化
椎间融合+单侧固定
• 过去认为固定越坚强越好,后来发现过度坚强固定存在问 题,McAfee报道了过度坚强固定产生应力遮挡效用,导 致了融合骨量丢失、骨质疏松。Park回顾1966-2002英文 文献腰椎内固定融合后临近节段病的发生率,单侧固定 5.2-5.6%,双侧固定12.2%-18.5%。 • Kabins1992首次报道单侧椎弓根固定+后外侧融合与双侧 固定效果相似,融合率97%。 • Chen及何蔚用生物力学试验证明:单侧固定刚度适中,可 以为脊柱融合提供足够的稳定性。 • Suk与Mariano指出:单侧固定不仅适用于单侧融合,还 适用于双间隙融合。 • 适用征:椎间盘突出手术指证+椎间融合指证+仅有单侧神 经症状
不稳影像学诊断
• 影像学诊断:1.X线片:存在椎间隙狭窄,椎间盘非对称性塌陷,牵 张性骨刺,脊柱序列不良; 2.动力位X片:前屈后伸时椎体出现异常动度或移位(标准不统 一)。 • Panjabis认为前屈-后伸位X线有如下表现之一可诊断:(1)一个运 动单位的上位椎体后缘前后移位角度大于11度;(2)上位椎体向前 移位大于4.5mm;(3)关节对称性消失;(4)小关节突接触面丢失 大于50%;(5)棘间韧带增宽,上位棘突与下位棘突之间旋转大于8 度; • 美国医学会永久性损伤评价指南对不稳定进行了定义:在胸椎或腰椎 向前滑移达到或超过5mm,或者从胸1到腰5,两个相邻运动节段的 角度活动差异超过11°,在L5-S1相对于L4-5角度活动差异超过15°。 • 积水潭实用骨科学诊断标准:动力位片相邻椎体节段活动度差大于15 度,椎体移位大于3mm,过屈位椎间后凸成角大于5度。 • 多数学者同意Hanley标准:动力位片相邻椎体节段椎体移位大于 4mm或角度变化大于10度.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梨状肌综合征

大推拿术
第35页
硬外麻下电动骨盆牵引后
三位八法
仰卧位:屈髋屈膝 直腿抬高 侧卧位:伸腰拉腿 斜搬 俯卧位:抬腿运腰 按压 抖腰 放松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梨状肌综合征
第36页
牵引法:
电动骨盆牵引 床上连续牵引 本身体重垂直牵引 三维立体牵引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梨状肌综合征
电动骨盆牵引
第37页
第16页
椎管造影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梨状肌综合征
第17页
CT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梨状肌综合征
第18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梨状肌综合征
第19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梨状肌综合征
第20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梨状肌综合征
第21页
MRI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梨状肌综合征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梨状肌综合征
第32页
肾阳虚衰
证:腰腿痛缠绵日久,重复发作,腰腿发凉, 喜暖怕凉,喜按喜揉,遇劳加重,少气懒言, 面色苍白,自汗,口淡不渴,毛发脱落或早白, 齿松或脱落,小便频数,男子阳痿,女子月经 后延量少,舌质淡胖嫩,苔白滑,脉沉弦无力。
治法:温补肾阳,温阳通痹
方药:温肾壮阳方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梨状肌综合征
第59页
手术治疗
目标:处理压迫原因。 术式:
全椎板减压术 半椎板减压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梨状肌综合征
第60页
腰椎管狭窄症术后1
诊疗:
腰腿痛与腰部受到应力刺激有直接关系
多数腿痛重于腰痛。
神经损伤体征中两种以上征象
按神经根支配区域分布皮肤感觉障碍和肌 力减弱。
腰椎间盘突出护理查房

常见护理措施
药物治疗
中成药:如独一味胶囊等,用于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肌肉松弛药:如乙哌立松等,用于缓解肌肉紧张和痉挛
神经营养药:如甲钴胺等,用于促进神经修复和功能恢复
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用于缓解疼痛和炎症
物理治疗
热敷: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
冷敷:减轻肿胀,缓解疼痛
牵引:减轻椎间盘压力,缓解疼痛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等
诊断标准:符合以上条件,结合临床表现,可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
处理要点
卧床休息:减轻腰椎间盘压力,缓解疼痛
药物治疗: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肌肉松弛剂等药物缓解疼痛和炎症
02
物理治疗:进行热敷、按摩、牵引等物理治疗,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
康复锻炼:进行腰部核心肌群锻炼,增强腰部稳定性和肌肉力量
02
增加钙质摄入,如牛奶、豆制品等
03
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04
保持水分平衡,避免脱水
心理护理
01
保持积极心态:鼓励患者保持乐观,积极配合治疗
03
提供心理支持:倾听患者心声,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
02
减轻焦虑情绪:帮助患者了解病情,减轻焦虑和恐惧
04
增强信心: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训练,增强康复信心
04
常见诱发因素
长期久坐: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导致腰椎间盘压力增大
腰部外伤:腰部受到外力撞击,导致腰椎间盘损伤
腰部负荷过重:搬运重物、弯腰等动作,导致腰椎间盘受力过大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腰椎间盘突出病史,遗传易感性较高
01
02
03
04
2
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
腰痛:持续性或间歇性,可放射至下肢
1 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疼痛的护理报告

1 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疼痛的护理报告一、疾病概述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痛和腿痛的常见原因。
腰椎间盘位于相邻的两个腰椎椎体之间,由髓核、纤维环和软骨板三部分构成。
髓核是一种富有弹性的胶状物质,被纤维环包裹在中央。
正常情况下,腰椎间盘能够承受身体的压力,同时允许脊柱进行一定范围的活动。
然而,当腰椎间盘发生退变,如髓核水分减少、纤维环出现裂隙等,在受到外力作用时,椎间盘的髓核可能会突出或脱出,压迫周围的神经组织,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症状。
这种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尤其多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也有年轻化的趋势。
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影响较大,可导致患者腰部活动受限、下肢疼痛麻木等,严重时甚至会影响患者的行走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一)病因椎间盘退变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椎间盘的髓核水分逐渐减少,弹性降低,纤维环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磨损和裂隙。
这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根本原因。
例如,许多中老年人由于长期的身体使用,椎间盘退变不可避免,即使没有明显的外伤史,也容易发生椎间盘突出。
损伤急性损伤如腰部突然的扭转、弯腰搬重物等,可使椎间盘承受的压力瞬间增大,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
慢性劳损也是常见原因,长期反复的腰部过度负荷,如久坐、久站、长时间弯腰工作等,会使椎间盘承受持续的压力,加速椎间盘退变并增加突出的风险。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建筑工人,由于长期弯腰搬运重物,腰椎间盘长期受压,最终导致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的先天性异常先天性的腰椎骶化、骶椎腰化、椎弓根峡部不连等先天性脊柱畸形,会使腰椎的受力分布不均匀,增加椎间盘突出的可能性。
比如,先天性腰椎骶化的患者,腰椎的正常结构发生改变,椎间盘更容易受到不正常的压力而突出。
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可能与某些基因相关,这些基因可能影响椎间盘的结构和代谢,但具体的遗传机制还在研究当中。
(二)发病机制当椎间盘的髓核突出后,会压迫周围的组织。
如果压迫到脊神经根,会引起神经根的炎症、水肿,从而产生疼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腰椎间盘突出症与下列因素有关
(1)外伤外伤是腰椎间盘突出的重要原因
(2)职业职业与腰椎间盘突出的关系十分密切,长期处于坐位和颠簸状态,从事体力劳动者和举重运动员过度负荷,椎间盘内压力增大。
(3)遗传因素腰椎间盘突出有家庭性发病的报道,部分人种的发病率较低。
(4)腰椎先天性异常。
2、根据髓核突出部位和方向不同,分为两大型。
(1)椎体型腰椎间盘突出包括前缘型、正中型。
(2)椎管型腰椎间盘突出包括中央型、中央旁型、侧型、外侧型、最外侧型。
腰椎滑脱症的原因及发病机制
1、先天型骶骨上缘或第5腰椎的椎弓先天性发育异常;椎体的椎弓峡部有裂隙不连续;
椎弓峡部延长变细等原因导致椎体滑脱。
2、获得型又分为退行性、创伤性、医源性和病理性。
3床薛克英女64岁原教师长期处于坐位、和站立位椎间盘内压力增大,椎间盘突出属于职业病种。
CT结果显示腰椎滑脱属于退行性。
退变性腰椎滑脱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腰椎失稳。
脊柱运动节段内或节段间的结构、功能异常,超出系统的自动调节范围,导致脊柱失稳,发生脊椎滑脱和其它继发畸形常。
患者退休前长期处于过度的动作和长时间持续的载荷易造成腰椎失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