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教案

合集下载

32遥感技术的应用 教案

32遥感技术的应用 教案

32遥感技术的应用教案第二节遥感技术的应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RS的概念和类型。

(2)结合实例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遥感影像中的直接和间接解译标志对遥感影像进行简单的解译。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在地理科学中的应用,思考和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的热爱地理的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1)遥感的概念和基本工作过程(2)地物反射波谱特征难点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遥感影像的判读。

[第一案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了,可是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水质恶化、大气污染、旱涝频发、洪水泛滥、气候变暖……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们只有合理的利用自然,把一些尖端的科技运用到对自然有利的方面,这样才能够使得人类能够可持续发展。

遥感等现代技术的发展就应运而生了,它的生命力体现在其应用的范围之广学生认真听老师讲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上。

人们可以借助于遥感技术获取到大范围、即时的地面影像资料,为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服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出示投影片]先展现两幅卫星遥感图片,是关于山峡工程的,第一幅是山峡大坝在整个长江流域的位置,第二幅是山峡大坝的局部的、小范围的影像图。

把同学们带入到每个人都熟悉的环境中来,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知道有遥感技术这么一回事。

[转承]下面我们就打开书本第86页学习遥感技术,看看何为遥感技术,究竟能为我们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学生思考问题[提问]先请大家看课本并思考两个问题:1.遥感技术在森林火灾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2.遥感技术还能应用于其他领域吗?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自己对遥感的课外的了解回答,答案丰富多彩。

开拓思维,激发兴趣[教师讲解]要回答上面的问题通过我们下面的学习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解决了。

遥感高中教案

遥感高中教案

遥感高中教案导语:遥感是一门研究利用卫星、飞机等遥感设备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和研究的科学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遥感技术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教案将引导高中学生了解遥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并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提高遥感数据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一、教学目标1. 了解遥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理解遥感的应用领域和意义。

3. 学会使用遥感数据进行解读和分析。

4.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遥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

2. 遥感数据的解读和分析方法。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遥感基础概念与原理(40分钟)1. 引入:通过观看遥感技术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视频,激发学生对遥感的兴趣。

2. 基本概念:讲解遥感的定义及其主要应用领域,如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等。

3. 遥感原理:介绍遥感数据的获取方式和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4. 课堂讨论:请学生举例说明遥感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气象预报、农业生产等。

第二课时:遥感数据的处理与分析(40分钟)1. 遥感影像:介绍遥感影像的类型和特点。

2. 遥感图像解读与分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遥感图像,了解不同地物的特征和区分方法。

3. GIS技术在遥感数据中的应用:简要介绍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概念和与遥感的结合应用,如地图制作、地理信息分析等。

4.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给予一副遥感图像,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解读和分析,并撰写报告。

第三课时:遥感在环境监测与城市规划中的应用(40分钟)1. 环境监测:介绍遥感在环境监测中的重要作用,如水体污染监测、植被覆盖状况评估等。

2. 城市规划:讲解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的研究和分析。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个具体的环境监测或城市规划案例,让学生了解遥感技术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

第四课时:遥感实践活动(40分钟)1. 实践方案:设计一个简单的遥感实践活动,如利用遥感图像评估某一地区的植被覆盖状况。

初高中遥感教案大全

初高中遥感教案大全

初高中遥感教案大全教案标题:初高中遥感教案大全教案1:初中地理课程主题: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年级:初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遥感技术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 掌握遥感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3. 能够分析和解释遥感图像,并提取相关地理信息。

教学内容:1. 遥感技术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 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3. 遥感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4. 遥感图像的分析和解释。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遥感图像,引发学生对遥感技术的兴趣。

2. 介绍遥感技术的定义和基本原理,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3. 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和组成,并强调遥感技术在其中的重要性。

4.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幅遥感图像,要求他们分析和解释图像中的地理信息。

5. 小组展示和讨论: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和比较。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遥感技术在地理学中的应用和意义。

教案2:高中地理课程主题: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年级:高中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2. 掌握遥感图像解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能够利用遥感图像分析环境变化并提出解决方案。

教学内容:1.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案例介绍。

2. 遥感图像解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利用遥感图像分析环境变化并提出解决方案的实践活动。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遥感图像,引发学生对环境监测的思考。

2. 介绍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案例,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3. 介绍遥感图像解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并进行案例演示。

4. 分组实践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幅遥感图像,要求他们分析图像中的环境变化,并提出解决方案。

5. 小组展示和讨论: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和解决方案,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和比较。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初高中遥感教案模板及反思

初高中遥感教案模板及反思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遥感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 培养学生运用遥感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遥感技术的兴趣和认知。

教学对象:初高中学生教学时长: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思考遥感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提问:什么是遥感?遥感有哪些应用?二、讲授新课1. 遥感的基本概念:介绍遥感的基本定义、原理和分类。

2. 遥感的发展历程:从早期到现代,遥感技术的演变过程。

3. 遥感的应用领域:农业、林业、地质、环境、城市规划等。

三、案例分析1. 展示遥感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如卫星图像在农业中的应用。

2. 分析案例,引导学生思考遥感技术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运用遥感知识,分析一张卫星图像,了解图像中的信息。

2. 教师点评,解答学生疑问。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什么是遥感?遥感有哪些应用?二、拓展知识1. 介绍遥感技术的最新发展,如无人机遥感、激光雷达等。

2. 分析遥感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三、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遥感技术在某个领域的应用前景。

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遥感技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遥感技术的应用。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提高学生对遥感技术的兴趣。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遥感技术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在拓展知识环节,介绍遥感技术的最新发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 小组讨论环节,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5.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建议:1. 结合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

2.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教学设计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教学设计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遥感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掌握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学会区分不同类型的遥感平台和传感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遥感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遥感技术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遥感技术的原理和工作流程。

常见遥感平台和传感器的特点及应用。

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遥感影像的解译和信息提取。

遥感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实际应用案例分析。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遥感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工作流程,使学生对遥感技术有初步的认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的遥感应用案例,如土地利用监测、自然灾害评估等,引导学生分析遥感技术在其中的作用和优势。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遥感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可能面临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4、多媒体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展示遥感影像、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5 分钟)展示一组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提问学生这些照片是如何获取的,引出遥感技术的话题。

简单介绍遥感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天气预报、地图制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25 分钟)遥感技术的概念和原理讲解遥感的定义,即遥远的感知,不直接接触物体而获取其信息的技术。

以太阳光为例,解释电磁辐射的概念,以及物体对电磁辐射的反射、吸收和发射特性。

说明遥感技术就是通过传感器接收和记录物体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息,从而实现对物体的观测和分析。

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介绍遥感技术系统包括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接收与处理、应用等部分。

分别讲解不同类型的遥感平台,如卫星、飞机、无人机等,以及它们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详细介绍常见的传感器,如光学传感器、微波传感器等,以及它们的工作波段和获取信息的特点。

遥感教学设计教案模板范文

遥感教学设计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遥感技术与应用教学对象:高中年级教学目标:1. 理解遥感技术的概念、原理和应用领域。

2. 掌握遥感图像的基本处理方法。

3. 能够运用遥感技术分析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1. 遥感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2. 遥感图像的基本处理方法。

3. 遥感技术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遥感图像的解读与分析。

2. 遥感技术在复杂环境下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遥感图像数据3. 遥感图像处理软件4. 相关案例资料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景观和城市景观,激发学生对遥感技术的兴趣。

2. 提问:什么是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有哪些应用?二、新课导入1. 介绍遥感技术的概念、原理和应用领域。

2. 通过实例讲解遥感技术在农业、林业、地质、环境等领域的应用。

三、遥感图像处理1. 介绍遥感图像的基本特点。

2. 讲解遥感图像的预处理方法,如辐射校正、几何校正等。

3. 介绍遥感图像的增强处理方法,如对比度增强、锐化等。

4. 实操演示:利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图像预处理和增强处理。

四、案例分析1. 选择一个典型案例,如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森林火灾。

2. 分析案例中遥感技术的应用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遥感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提问学生遥感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2. 引导学生回顾遥感图像处理的基本方法。

二、遥感图像分析1. 讲解遥感图像的解读与分析方法。

2. 通过实例讲解遥感图像在地理信息系统(GIS)中的应用。

3. 实操演示:利用遥感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图像分析。

三、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如城市扩张监测、水资源调查等。

2. 指导学生运用遥感技术分析实际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四、总结与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遥感技术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反思遥感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遥感课件教案

遥感课件教案

遥感课件教案教案标题:遥感课件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遥感的概念和应用领域。

2. 掌握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学会使用遥感软件进行图像处理和数据分析。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遥感的概念和应用领域。

2. 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遥感软件的使用和数据分析。

教学准备:1. 电脑和投影仪。

2. 遥感软件和相关数据。

3. 学生练习用的计算机。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遥感图像,并引发学生对遥感的兴趣。

2. 提问学生对遥感的了解程度,引导他们思考遥感的定义和应用领域。

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遥感的定义和基本原理,包括遥感传感器、遥感平台和遥感数据的获取过程。

2. 解释遥感在地质、农业、气象等领域的应用案例,并与学生讨论其重要性和优势。

示范操作(20分钟):1. 向学生展示遥感软件的界面和基本操作方法。

2. 演示如何导入遥感图像数据和进行基本的图像处理,如增强、分类和变换等。

3.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让他们亲自体验遥感软件的功能和操作步骤。

小组合作(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组遥感数据。

2. 要求学生利用遥感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解读,并记录下他们的观察和结论。

3. 鼓励小组之间的讨论和交流,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和合作。

总结(10分钟):1. 请学生汇报他们的分析结果和发现。

2. 总结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和优势。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遥感技术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科学研究中。

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遥感技术在自己感兴趣领域的应用的小论文。

2.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遥感软件的功能,并尝试处理不同类型的遥感数据。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2. 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度,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遥感技术及运用课程设计

遥感技术及运用课程设计

遥感技术及运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遥感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分类。

2. 学生能掌握遥感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GIS)中的应用。

3. 学生能了解遥感技术在自然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和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实际运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遥感图像进行简单的地物识别和分析。

2. 学生能通过实际操作,掌握遥感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遥感技术应用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遥感技术产生兴趣,培养主动探究科学技术的热情。

2. 学生认识到遥感技术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中地理选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遥感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课程目标需具备实用性、操作性和针对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实现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提升。

二、教学内容1. 遥感技术基本概念与原理- 遥感的定义与作用- 遥感技术原理及传感器类型- 遥感图像的构成与特点2. 遥感技术的分类与应用- 遥感技术的分类- 遥感技术在GIS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自然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和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实际案例3. 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 遥感数据的基本处理方法- 遥感图像的解译与识别技巧- 遥感数据分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 遥感技术应用实践- 遥感图像处理软件介绍与操作- 实际遥感图像的地物识别与分析- 学生小组设计遥感技术应用方案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遥感技术基本概念与原理第二课时:遥感技术的分类与应用第三课时: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第四课时:遥感技术应用实践教材章节关联:《高中地理》选修教材第七章: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程目标,确保学生能够在掌握遥感技术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学会实际操作和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遥感技术与应用》教案授课单位:莆田学院环境工程教研室授课时间:2007-2008学年第2学期授课对象层次:四年制本科授课教师:傅文杰高级工程师2008 年2 月25日第一章绪论(2学时)教学要点一、教学内容第一节:1 .主要内容:遥感的基本概念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遥感的广泛、狭义定义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遥感的广泛、狭义定义第二节:1 .主要内容:遥感系统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目标物的电磁波特征(目标物与电磁波的相互作用)、信息的获取(传感器、遥感平台)、信息的接收、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目标物的电磁波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接收、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第三节:1 .主要内容:遥感的类型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成像遥感、非成像遥感)、按遥感的应用领域分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遥感的基本类型(按遥感平台分、按传感器分)第四节1 .主要内容:遥感的特点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遥感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局限性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理解并掌握遥感的上述特点第五节1 .主要内容:遥感发展简史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遥感的发展过程:无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有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空中摄影遥感阶段、航天遥感阶段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遥感的发展过程:无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有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空中摄影遥感阶段、航天遥感阶段第六节1 .主要内容:中国遥感事业的发展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中国遥感事业的发展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中国遥感事业的发展过程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遥感的定义(广义与狭义)、遥感系统组成、遥感的类型与特点。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演示,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四、作业P13 : 1,3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4学时)教学要点一、教学内容第一节:1 、主要内容:电磁波谱与地物光谱特征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电磁波谱(定义、特点)、电磁辐射的度量(辐射源、辐射测量)、黑体辐射(绝对黑体的定义、黑体辐射规律、实际物体的辐射)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电磁波谱的定义、特点、电磁辐射的度量方式、黑体辐射规律第二节:1 、主要内容: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太阳辐射(太阳常数、太阳光谱)、大气吸收(大气层次与成分、大气对辐射的吸收作用)、大气散射的三种情况(瑞利散射、米氏散射、无选择性散射)、大气窗口及透射分析(折射现象、大气的反射、大气窗口、大气透射的定量分析)、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太阳辐射中太阳光谱的特征、大气对辐射的吸收作用、大气散射中的瑞利散射、大气窗口及透射分析第三节:1 、主要内容:地球的辐射与地物波谱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太阳辐射与地物的相互作用、地表自身热辐射、地物反射波谱特征(反射率与反射波谱、地物反射波谱曲线)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地物反射波谱特征曲线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地物波谱特征难点:电磁辐射原理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演示,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四、作业P44:6,7,10第三章: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6学时)教学要点一、教学内容第一节:1 、主要内容:遥感平台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气象卫星系列(气象卫星发展的三个阶段、特点、应用领域)、陆地卫星系列(主要的陆地卫星系列、高空间分辨率陆地卫星)、海洋卫星系列(特点、主要的海洋卫星)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主要的气象卫星系列、陆地卫星系列、海洋卫星系列及其各自的特点第二节:1 、主要内容:摄影成像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摄影机、摄影像片的几何特征、摄影胶片的物理特性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摄影成像的原理、摄影像片的几何特征第三节:1 、主要内容:扫描成像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光 / 机扫描成像、固体自扫描成像、高光谱成像光谱扫描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光 / 机扫描成像、固体自扫描成像、高光谱成像光谱扫描的特征第四节:1 、主要内容:微波遥感与成像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微波的特点(能全天候、全天时工作,对某些地物具有特殊的波谱特征,对冰、雪、森林、土壤等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对海洋遥感具有特殊意义、分辨率较低、但特性明显)、微波遥感方式和传感器(有源和无源两种类型)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微波的特点、微波遥感方式、微波传感器第五节1 、主要内容:遥感图像的特征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遥感图像的波谱分辨率、遥感图像的辐射分辨率、遥感图像的时间分辨率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遥感图像的波谱分辨率、遥感图像的辐射分辨率、遥感图像的时间分辨率的定义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摄影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图像特征、评价遥感图像质量的方法难点:中心投影的原理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演示,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四、作业P83 : 1,4,5第四章:遥感图像处理(6学时)教学要点一、教学内容第一节:1 、主要内容:光学原理与光学处理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颜色视觉(亮度对比和颜色对比、颜色的性质、颜色立体)、加色法和减色法的原理、色度图与颜色立体表现的意义、光学增强处理(利用加色法或减色法实现彩色合成、光学增强处理、光学信息处理)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颜色视觉、加色法和减色法的原理、色度图与颜色立体表现的意义、光学增强处理的定义第二节:1 、主要内容:数字图像的校正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数字图像的定义、辐射校正、几何校正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数字图像的定义、辐射校正、几何校正第三节:1 、主要内容:数字图像增强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对比度变换、空间滤波、彩色变换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对比度变换、空间滤波、彩色变换第四节:1 、主要内容:多源信息复合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遥感信息的复合(不同传感器的遥感数据复合、不同时相的遥感数据复合)、遥感与非遥感信息的复合(地理数据的网格化、最优遥感数据的选取、配准复合)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遥感信息的复合、遥感与非遥感信息的复合二、重点和难点重点:数字图象的增强难点:数字图象的校正及数字图象增强的原理与计算方法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演示,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四、作业P132 : 3,11,15第五章: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6学时)教学要点一、教学内容第一节:1 、主要内容: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遥感图像目标地物识别特征(目标地物特征、目标地物识别特征)、目视解译的生理与心理基础、目视解译的认知过程(遥感图像知觉形成的客观条件、认知过程)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遥感图像目标地物识别特征、目视解译的认知过程,了解目视解译的生理与心理基础第二节:1 、主要内容: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基础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遥感摄影像片的判读(遥感摄影像片的种类、特点与解译标志、判读方法)、遥感扫描影像的判读(常见遥感扫描影像的主要特点及其应用、遥感扫描影像特征与解译方法)、微波影像的判读(微波影像的特点、应用范围、影像解译标志及地物影像特征、判读)、目视解译方法(直接判读法、对比分析法、信息复合法、综合推理法、地理相关分析法)与基本步骤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遥感摄影像片的判读、遥感扫描影像的判读、微波影像的判读、视解译方法与基本步骤第三节:1 、主要内容:遥感制图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遥感影像地图(概念、主要特征)、常规制作遥感影像图、计算机辅助遥感制图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遥感影像地图、常规制作遥感影像图、计算机辅助遥感制图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遥感图像目标地物识别特征、解译标志及判读方法、目视解译的基本步骤、遥感影像制图难点:各类遥感影像的判读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演示,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四、作业P186 : 2,4第六章: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解译(4学时)教学要点一、教学内容第一节:1 、主要内容:遥感数字图像的性质与特点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遥感数字图像定义、特点、表示方法、航空像片的数字化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遥感数字定义、特点、表示方法,理解航空像片的数字化第二节:1 、主要内容:遥感数字图像的计算机分类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分类原理与基本过程、图像分类方法(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图像分类的有关问题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遥感数字图像的分类原理与基本过程、方法、了解图像分类的有关问题第三节:1 、主要内容:遥感图像多种特征的抽取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地物边界跟踪法、形状特征描述与提取、地物空间关系特征描述与提取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遥感图像多种特征的抽取的方法及过程第四节:1 、主要内容: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的定义、组成,图像处理与特征提取子系统、遥感图像解译知识获取子系统、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的机理、发展趋势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的定义、组成,图像处理与特征提取子系统、遥感图像解译知识获取子系统、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的机理、发展趋势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数字图像的性质与特点、表示方法、数字图像分类原理、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遥感图像多种特征的抽取、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

难点:遥感图像的计算机分类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演示,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四、作业P224 : 1,2第八章:3S综合应用(2学时)教学要点一、教学内容第一节:1 、主要内容: GIS 、 RS 与 GPS 综合应用概述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GIS 的基本概念、基本功能、在 3S 中的作用GPS 的基本原理、作用、在 3S 中的作用RS 在 3S 中的作用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 GIS 、 RS 、 GPS 在 3S 技术中的作用第二节:1 、主要内容: RS 、 GIS 与 GPS 综合应用实例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3S 技术在车辆导航与车辆监控系统中的综合应用3S 技术在海洋渔业资源开发中的综合应用3S 技术在精细农业发展中的综合应用3S 技术在土地研究中的综合应用3S 技术在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综合应用3S 技术在其他领域中的综合应用(环境动态监测与环境保护、防灾减灾救灾、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RS 、 GIS 与 GPS 综合应用实例二、教学重点和难点3S技术及各自的优势、3S技术在车辆导航、海洋渔业及精细农业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演示,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四、作业P286: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