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导学案-30诗四首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30诗四首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30诗四首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30 诗四首30诗四首【学习目标】一、能够正确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二、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3、学会联想和想象,提高明白得、欣赏古诗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一、背诵、默写四首诗。

二、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学习流程】一、结合讲义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二、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四首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送别,是古今文人墨客常写的题材,你明白哪些送别诗?把其中的名句、诗题及作者写下来。

一、读一读:要求: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②朗诵,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

(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 二、译一译: 对照注释,解词析句,扫清障碍,明白得诗歌内容。

3、说一说: 这四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你能说一说自己喜爱理由吗? 4、品一品: (1)《归田园居》一文描述了什么场景?你能说说陶诗中的“愿”指的是什么? (2)《游山西村》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要紧内容吗?诗歌表现了诗人如何的心情?(3)《归田园居》《游山西村》这两首诗从内容、写法等方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4)《红楼梦》中香菱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

假设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你赞同香菱的说法吗?(5)想象一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说出自己的明白得。

五、质疑问难:阅读课文进程中,你还什么疑难问题要与同窗一起探讨,请把它写下来。

六、想一想:厌弃官场生活的诗句你还明白哪些?7、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30诗四首【学习目标】一、能够正确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二、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3、学会联想和想象,提高明白得、欣赏古诗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一、背诵、默写四首诗。

二、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学习流程】一、结合讲义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使至塞上王维导学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使至塞上王维导学案新人教版
《使至塞上》
课题
诗四首
课型
新授
总课时
四课时
第2课时
授课人
教学内容
第二首《使至塞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诗歌,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提问(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上台介绍唐诗的类型、时代背景。
多媒体课件出示背景资料,学生快速阅读并感受。
引领自学
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提问)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总结:《使至塞上》,借景写出了自己孤寂的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畅谈阅读的感受。
谈自己对王维的认识。
课后反思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30课《诗四首》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30课《诗四首》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30.《诗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知识链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的官场格格不入。

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

他对“和平、宁静、美好的”生活向往之情我们在《桃花源记》中领略到。

本诗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他的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

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不衰,如极富代表性的《使至塞上》就是其中之一。

人们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本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

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

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

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

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诗四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诗四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30 诗四首【导学目标】1.反复诵读并默写这四首诗。

2.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赏读《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凭借什么?是诗歌。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发。

”朗读诗歌,我们可以从心灵里感受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插上翅膀,朗读诗歌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

读熟一首诗,在休闲时间里吟诵一下,就像唱歌一样,心灵上能受益无穷。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陶渊明、王维、李白和陈与义四位大诗人的心灵吧!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理荒秽.(huì) 荷.锄归(hè) 使至塞.上(sài)逢候骑..(hòu jì) 燕.然(yān)2.理解诗歌重点词语。

(1)古今异义衣沾不足惜(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够)但使愿无违(古义:只,只要;今义:表转折,但是)(2)一词多义长:①道狭草木长(zhǎng动词,生长)②长河落日圆(cháng形容词,与“短”相对,“长河”指的是黄河)3.作者简介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导学案

三十诗四首【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1、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2、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学习难点】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知识链接】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1、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

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

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

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

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陶渊明的诗歌,以歌咏田园生活的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最高。

诗歌意境平和、静穆、深远,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他那种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对读书人的影响很深。

2、背景资料:晋义熙二年,亦即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

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

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视,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以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贯穿着一组诗篇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诗四首》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诗四首》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30、诗四首【学习目标】1、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2、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学习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学习重难点】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四首诗。

2、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难点:激发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深厚情思。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环节预设:导入5分钟、朗读30分钟、小组交流展示5分钟模块一:预习反馈一、走近作者、作品1、陶渊明(约365年—427年),东晋,字元亮,晚年又名潜,号“五柳先生" ,私谥“靖节”(死后由朋友刘宋著名诗人颜延之所谥),故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出身于没落仕宦家庭。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唐人避唐高祖讳,称陶深明或陶泉明。

大约生于365年。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自做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有《陶渊明集》。

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

《归园田居》(其三),叙述了诗人的躬耕生活和归隐的决心。

2、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一说绵州昌隆人。

是既屈原之后的又一位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后世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

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八年级语文上册30《诗四首》归园田居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30《诗四首》归园田居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30 《诗四首》之《归园田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熟读课文,正音,划分节奏
1.听读课文。

2.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三、理解内容
1.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3.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研读与赏析
思考问题:
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五、比较阅读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思考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一样的地方,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六、背诵
七、课堂小结
你学习了这首诗,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呢?请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八、达标检测
九、作业
在书中或网上搜集陶渊明、王维、李白、陈与义的其它诗,并与学过的诗进行比较。

1。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0课《诗四首》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0课《诗四首》导学案(含答案)

30.诗四首学习目标——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

感悟诗情。

——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激发学生想象。

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涵着的深厚的情思。

名师讲析【文学与文化常识】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_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最高。

诗歌意境平和、静穆、深远,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他那种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对读书人的影响很深。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关山月》《书愤》《示儿》等篇均为世所传诵。

王维(公元70l-_761),字摩诘,太原祁人,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流连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的最大的艺术特色。

李白(公元701_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

李白诗的艺术特色是想象丰富,气势奔腾。

风格豪放飘逸。

【课文分析】1.文章主题《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表面上看写的是田园之乐,表现作者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实质上,是表现自己不与那污浊的现实同流合污的愿。

《使至塞上》:这首诗叙述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同是也表现了作者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渡荆门送别》:这首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游山西村》:这首诗通过记游抒情,写出了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安静、欢悦的气象,反映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景物描写中寄托着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和世间事物消长的哲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30 课诗四首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诗歌《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反复诵读,结合注释透彻地了解字句的深层含义,对诗句进行赏析;体会诗中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3.能背诵并默写诗歌。

【体验学习】
【朗读交流】
荒秽.()荷.锄()草木长.()逢侯骑.()
二.知人论诗,走近作者:Array 1. 说说陶渊明:
2.说说王维:
三.朗读比赛,我最棒!
【新知探究】
★探求一:结合注释,译读诗歌,理解《归园田居》内容。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探求二:结合注释,译读诗歌,理解《使至塞上》内容。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综合提升】
1. 品。

的词、句及理由。

2. 背。

【当堂检测】
1、《归园田居》中抒发作者情感的句子是 , 。

2、《归园田居》中描写诗人归田园劳动情景的诗句
是: 。

3、《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______的作品,他与 合称“王孟”,是唐代 诗
派的代表。

4、《使至塞上》中作者用比喻来暗写自己的遭遇并抒发情感的句子是:
5、《使至塞上》中作者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图的诗句是:
【学习反思】
我们收获了:
不足的方面
【知识链接】
1.《归园田居(其三)》背景:晋义熙二年(406),亦即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的次年写下的
诗歌。

陶渊明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县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

2.《使至塞上》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朝的附属小国小勃律(即今
克什米尔北部)。

737年春,节度副使崔希逸将军战胜吐蕃军。

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并
留作军队判官。

3.赏析名句的方法:
①从诗词的内容入手,赏析其蕴含的生活哲理。

(内容+哲理)
②从诗词的感情入手,赏析作者所体现的健康向上的感情。

(内容+感情)
③从诗词的词语入手,赏析作者遣词表现主题的魅力。

(内容+主旨)
④从诗词的修辞入手,赏析修辞对诗词的表现情趣。

(内容+修辞+作用)
【课后精练】
(2012年南京市)8.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4分)
阙题(唐)刘慎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闻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②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释]①“阙”同“缺”,此诗原题在流传过程中遗失。

②每:每当。

(1)白云深处,清溪岸边,山路蜿蜒,柳条掩映,体现了“读书堂”环境之。

(请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1分)
(2)诗人善于从感官的角度表现景物的特点,请以第二联为例分析。

(3分)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诗歌《渡荆门送别》《岳阳楼记(其一)》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反复诵读,结合注释透彻地了解字句的深层含义,对诗句进行赏析。

体会诗中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3.能背诵并默写诗歌。

【体验学习】
帘旌.()徙倚
..()沧.波()Array二.知人论诗,走近作者:
1. 说说李白:
2.说说陈与义:
三.朗读比赛,我最棒!
【新知探究】
★探求一:结合注释,译读诗歌,理解《渡荆门送别》内容。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探求二:结合注释,译读诗歌,理解《登岳阳楼》(其一)内容。

《登岳阳楼(其一)》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综合提升】
1.品。

根据上一课【知识链接】提供的赏析方法,说出你最喜欢的词、句及理由。

2.背。

在学习对子处背诵两首诗歌,巩固过关。

时间充足可进行默写。

【当堂检测】
1.《渡荆门送别》中用拟人手法表达思乡、惜别之情的句是:
2.登岳阳楼(其一)中:由近景到远景,先介绍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后转入景物描写的句子是:
3.登岳阳楼(其一)中运用对偶句,写出厚重的历史感和诗人的怅惘之情的句子是:4.登岳阳楼(其一)中运用对偶句,由空间转入时间写出亡国之臣的愤懑之情的句子是:5.登岳阳楼(其一)中语义双关,写出诗人顾影自怜的悲恨之情的句子是:
【学后反思】
我们收获了:
不足的方面
【知识链接】
1.《渡荆门送别》写作背景: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

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5)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2.《登岳阳楼(其一)》写作背景: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

【课后精练】
(株洲市2012年)(三)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27.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1分)
28.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