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四首导学案含答案
第2课 李白诗四首学案

第2课李白诗四首学案一、问题探究问1:李白是怎样写出天姥山的特点?此处为什么写到瀛洲?明确:通过对比、夸张手法写出天姥山的高大雄伟。
这是以瀛洲来衬托天姥山,瀛洲是海上的仙山,虚无缥缈,神奇莫测;天姥是地上的高山,实实在在,可以前往探访,使人油然而产生神游天姥之念,为下文入梦作了铺垫。
问2:诗中写一夜飞渡,湖月照送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词上体现出来?用“飞”、“送”两词,体现了诗人一路上急切兴奋和轻松愉快的心情。
问3:诗人登上天姥山之后见到了哪些奇异的景象?哪些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写这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景象:海日、花石、熊咆虎吟、云、水。
“迷”、“倚”“忽”等词表现了诗人为天姥胜景所陶醉,乐而忘返的情景。
作用:为了引出和烘托下文的仙境。
问4:诗人从哪几方面来描绘洞天仙境的?仙境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洞天内的建筑陈设、仙人的衣着举止、鸟兽的吹打驾车三方面写。
特点:美、富丽堂皇、热闹非凡、令人神往、神仙众多。
描绘这样的仙境,表现了诗人极度兴奋愉快的心情。
问5:哪些词语反映出诗人梦醒后怎样的心情?“长”、“惟”、“失”反映了诗人从梦中惊醒后面对着现实时的无限哀痛。
二、知识点概括古今异义字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的确、实在)云霞明灭或可睹(灭,暗)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一词多义訇然中开(打开,动词)使我不得开心颜(舒展,动词)古来万事东流水(事情,名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侍奉,动词)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名词“事”作动词,侍奉)云青青兮欲雨(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2、名词用作状语对此欲倒东南倾(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訇然中开(“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古来万事东流水(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3、使动用法栗森林兮惊层巅(栗,使……颤栗;惊,使……惊)三、课堂巩固1、对一二诗段的诗句与词语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B)A、标题上的“吟”字,表明了古诗中的一种体式。
《李白诗四首学案》答案

《李白诗四首》学案答案【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李白的生平,结合诗人的经历理解作品。
2.培养学生诗歌诵读及鉴赏能力。
3.品味李白诗风雄奇飘逸,想象奇特以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方法。
2.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哭晁卿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这四首诗,正确对待诗人那桀骜不驯的叛逆精神以及鄙视权贵追求追求生活重视友情以及关注民生的思想。
【学习重点】1.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2.了解与李白相关的文学常识,理解并掌握李白诗歌的特点。
【学习难点】李白诗歌中雄奇飘逸,想象奇特的诗风。
【课时安排】3课时《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走近诗人: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有《李太白全集》。
杜甫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二、初步感知课文1.写作背景: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
天宝元年 (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
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
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
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 (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
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
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
天宝四年秋 (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2. 解题: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属歌行体古诗。
“梦游”,梦中游览,说明内容的虚实;“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的一种体裁,内容多有悲愁感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
部编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附答案

4《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学习重点】1.诵读并背诵;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品味语言,体味诗曲意境,领会表达的妙处。
【学习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观沧海》【导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自主学习1.了解古代诗歌常识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诗。
如本课的《观沧海》。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
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韵也更接近口语。
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作者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步出夏门行》、《蒿里行》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3.给下列词语注音碣石(jié) 澹(dàn) 竦峙(sǒng zhì) 萧瑟(sè)4.节奏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李白》诗歌赏析导学案

《李白》诗歌赏析导学案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热情奔放,形象生动,引人入胜。
本文将通过对李白的几首代表作的赏析,探索他诗歌艺术的独特魅力。
一、《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李白最著名的短诗之一,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首诗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诗人在寂静的夜晚中怀念故乡的情感。
诗人以晴朗的月夜为背景,通过对床前明月的描绘,唤起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宁静之感。
二、《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难》是李白一首长篇抒怀之作,反映了历史上修建蜀道的艰辛与困难。
诗中通过具体的描绘,展现了蜀道的险峻与壮美。
诗人以雄浑激昂的语言,表达了对历史遗迹的怀念之情,同时也表现出对生命的豪迈与不屈。
整首诗气势磅礴,表现了李白诗歌的壮丽气魄。
三、《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将进酒》是李白的另一首代表作,以豪放洒脱的语言,歌颂了人生短暂而应该尽情享受的主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四首学案及答案(标准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四首学案及答案诗四首主备:巩俊钰审核:徐蕾【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掌握积累生字词。
2、了解背景常识,理解诗歌内容,品味精美的语言。
3、体会诗人的情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预习导学】● 走近作者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又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诗人。
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咏荆轲》等。
王维(701~761),字摩诘,曾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
原籍祁州(今山西祁县)人,唐代诗人、画家。
著有《渭川田家》、《终南别业》、《山居秋暝》等。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今甘肃秦安县),5岁时随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名篇有《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等。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
字去非,号简斋,洛阳(现在属河南)人,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 基础积累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荒秽()草木长()荷锄()燕然()鸡豚()徙倚()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晨兴理荒秽:(2)荷锄:(3)长河落日圆:(4)仍怜故乡水:(5)徙倚湖山欲暮时:3、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⑴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山随平野阔,江入大荒流诗四首【预习导学】1.huì zhǎng hè yān tún xí2.(1)清除(2)扛(3)黄河(4)爱(5)徘徊3.(1)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这是全诗的主旨句。
他的“愿”就是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上失去了自我,不要因为贪图物质的享乐而扭曲了自己的心灵。
(2)这一联不仅准确地写出大漠落日的自然景观,而且融入了诗人复杂微妙的心灵体验和真切感受,既把自己的孤寂情绪不露痕迹地融入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又不完全给人以哀愁悲伤的感觉。
八年级《诗四首》课中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30《诗四首》【学习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过程】学习《归园田居》(其三)一、导入新课二、熟读课文,正音,划分节奏1. 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2. 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三、理解内容1.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3.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 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四、思考问题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3.齐背课文学习《使至塞上》一、导入新课二、作者介绍三、读课文,划分节奏1. 教师范读2. 注意字音并自由朗读课文。
3. 划分节奏。
四、思考下列问题:1. 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2. 背诵检查背诵。
五、揣摩语句1.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2.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3. 齐读背诵。
学习《渡荆门送别》一、导入新课二、作者简介三、整体感知1. 教师范读。
2. 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3. 思考下列问题:a.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b.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4. 自由背诵课文,抽查背诵。
四、研读赏析,思考下列问题:1.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3. 怎样理解本诗的尾联?4.齐读背诵学习《登岳阳楼》(其一)一、导入新课二、作者、背景介绍1.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
字去非,自号简斋。
洛阳(今属河南)人。
他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
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靖康之变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著有《简斋集》。
2. 写作背景:陈与义身处两宋之交这样一个国事多艰、时局动荡的时代。
该诗写于“靖康之变”的第三年。
此时诗人正处于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的苦涩生活中。
4《古代诗歌四首》(后二)导学案答案

4 古代诗歌四首(后二)导学案【参考答案】1.cháo píng 悬 cán yè雁洛2.停留。
旅人前行的路。
潮水涨满,与江水齐平。
风顺。
挂。
夜将尽未尽。
3.(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4.(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唐,写景抒情,五言律诗。
首,颔,颈,尾,五言。
旅途的乡愁,羁旅,宽阔博大6.初春。
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
7.“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
“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正”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
8.不能。
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可见写景极为传神。
9.作者从炼字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作者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也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表现了一种新旧交替的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天净沙·秋思》1.藤昏鸦瘦涯2.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形容悲伤到极点;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1)小桥流水人家(2)古道西风瘦马(3)断肠人在天涯5.东篱,戏曲作家、散曲家,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元杂剧四大家,秋思之祖6.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统编版语文第4课《古诗四首》导学案一、基础知识把握1、请说出本课四首诗的诗歌体裁。
(1)《观沧海》是一首;(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一首;(3)《次北固山下》是一首;(4)《天净沙秋思》是一首。
2、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言律诗、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分别是、、和。
其中和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比如本课的《》就是一首律诗。
3、曲是一种与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韵也更接近口语。
如本课的《》4、文学常识(1)《观沧海》作者曹操,字孟德,是我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先后灭掉了与他争雄的吕布、袁术等人,统一了北方。
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的开创者。
他的诗歌大多用乐府旧题写成,用以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李白,是我国伟大的。
被后世称为“”。
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3)《天净沙秋思》的作者马致远,著名、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他的这首《天净沙秋思》,被称为“”,可见其在以思乡为题材的古代诗词中地位有多高!这首曲中“天净沙”是,“秋思”是。
5、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给拼音写出汉字。
碣.( )石竦峙..( ) 澹澹.( )萧sè( ) cāng()海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A.次.北固山下。
()B.客路..青山外。
()C.海日生.残夜。
()D.断肠人...在天涯。
()7、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C.枯藤/老树/昏鸦,D.断.肠/人在./天涯。
8、填空:(1)《次北因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诗四首. 学习目标:1、通过介绍了解李白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
2、通过《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了解李白诗歌落想天外的浪漫主义风格。
3、通过其他三首诗歌了解李白不同内容诗歌的不同特点以及艺术风格。
4、通过这四首诗歌体会李白豪放飘逸而清新明快的语言风格。
学习要点:一、李白的生平1、读书时期 [25岁以前] 通读百家习剑任侠求仙访道思想复杂2、第一次漫游[25──42] 辞亲远游酒隐安陆十年活动名动京师3、长安三年 [42──45] 应昭入京供奉翰林得罪权贵自请放还4、第二次漫游[45──55] 客居梁园喜逢高杜漫游寻仙忧心国事5、战乱时期 [55──62] 避居庐山流放夜郎奉节遇赦病卒当涂四川江油县青莲乡,虽然只是个小地方,但却是一代大诗人李白的故里。
一代诗仙就从这里起步,以隐隐雷声的脚步闯进诗坛,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一座永不褪色的丰碑。
他从开始懂事的时候起就呼吸着这青山绿水的芬芳。
他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种清新自然,不事雕琢的美,应当说就是这蜀江水碧山青的自然风光熏陶出来的。
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六甲泛指道教典籍,百家则泛指各派的学说。
四川一直是道教最活跃的地方,李白对道教熟悉是很自然的。
再者,道教尊庄子为真人,而庄子最超绝的地方,就是站在九天绝顶来看人间,用超然物外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的一切欢哀苦乐。
李白所以有那种气概,固然是由于他站在盛唐这座历史的高峰上,有条件看得远,更由于庄子的哲学思想给了他冲开一切束缚的胆识,使他敢于昂头去观照宇宙,把视野扩张到最大限度。
他虽然也熟悉儒家典籍,但向往的却是“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而根本不屑于做儒家的信徒。
二十四岁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行”。
开始了他向诗坛的进军。
他“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几乎游遍了黄河中下游和整个长江流域的各个地区。
在当时,且不说旅游主要靠步行,就是骑马,乘船,坐牛车,要走遍这么广大的地域,至少在精神上,他每时每刻都在奔波。
李白不仅到过许多地方,见多识广,而且人生经历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曾当过隐士,在山林里与朋友酣饮纵酒,养了无数的驯鸟。
他曾当过道士,一门心思采药炼丹,求仙得道,以为真的能够白日飞升,他精于骑术,擅长射箭、击剑,以游侠自命,身上老是带着一把短剑。
他曾经受到朝廷的征聘,有过皇帝召见,亲自下车迎接的殊荣,由一个普通百姓一跃成为翰林学士,在安史之乱中他曾投笔从戎,以东晋著名的宰相谢安自命,想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也因此而意想不到地卷入政治斗争,被关进了监狱,成了囚犯,被判处永远流放夜郎,遇赦免后,年纪已六十他还赶到今天的南京,准备去参加平定安史之乱的军队,总之,他一生的经历大起大落,充满了荣光和艰险。
他打过交道的人,上自唐玄宗,杨贵妃,朝廷各级官员,下至监狱里的牢头,和尚,道士和最底层的农夫农妇。
他熟悉各个阶层,各个身份和各种职业的人,把这五光十色的生活都收录在他的诗里。
这里埋葬着李白(当涂李白墓),埋葬着中国的诗魂,这颗永不降低身份,永不安于现状,永不停止追求的巨星,终于在安徽当涂这里陨落了。
而据传说,他是从采石矶这里的捉月台为捉到月亮跳入长江而死的。
我们宁愿相信这美丽的传说。
他乘着酒兴,要把发光的生命交于浩阔的长江,站在这捉月台上,以诗人的天真和狂放,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一次追求。
于是他化成了皎皎的明月,滚滚的波涛,永远在中华大地上照耀着,奔流着。
二、李白的思想和性格思想:李白的思想是杂家(儒家、道家、纵横家),以道家为主。
性格:热爱自由,向往自然,傲岸不羁三、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一)蔑视权要富贵,宣泄愤懑抗争“安得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二)抒发理想抱负,张扬自我个性“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三)歌颂壮丽河山,表现热爱自然“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四)关心国家命运,同情人民疾苦《丁都护歌》四、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是李白对其诗歌雄奇豪放的自我描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则是杜甫对李白诗歌风格及艺术魅力的高度评价。
浪漫主义发展流程:神话――屈原(庄子)――李白――李贺(梦境)――苏轼(幻想夸张)――陆游(梦境)――辛弃疾――高启――龚自珍――郭沫若。
强烈的浪漫主义是李白诗歌最突出的风格,浪漫主义有以下三个特征:1、不重视如实地描绘现实,侧重于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2、侧重于描写大自然的奇景和以幻想出现的人物,带有浓厚的虚构和幻想色彩。
3、偏重于抒发强烈的主观情感。
这些特征在李白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反映。
(一)浓厚的主观色彩李白诗歌个性鲜明,感情强烈,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和非凡的艺术形象。
他的每一首诗作都能让人感觉到诗人的形象在其中,“我”字的频频出现,处处留下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
某些诗抒发了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二)丰富奇特的想象广泛采用夸张、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又借助幻想或神仙传说构成浪漫主义雄奇的艺术境界。
夸张、比喻:“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幻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下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三)清新明快的语言李白诗歌主导风格是豪放飘逸,同时又有清新明快的一面。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如:《朝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等。
再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他写有大量的乐府诗,几乎占全部诗歌的四分之一,是唐代写乐府诗最多的诗人。
他最擅长的七言歌行,其渊源本起自乐府;而用为唐代乐府的绝句也正是李白所运用自如的。
这一切都说明李白的诗具有接近于歌谣的特点。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乐府古题《长干行》)(四)豪放飘逸的风格五、李白在文学史上的地位1、李白诗歌是继承屈原之后我国积极浪漫主义的新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
2、李白以其诗歌创作理论和实践扫清了六朝的形式主义诗风。
3、李白通过学习乐府民歌和建安以来优秀诗人的艺术技巧。
使古典诗歌的内容和形式都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
韩愈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六、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一)介绍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
他本想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
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
离开长安后,与杜甫、高适游山东,在兖州话别,临行作本诗。
(二)解题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天姥:所梦内容。
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也由诗人的情绪决定。
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
(三)正音、辨字、诵读全诗。
思考:全诗按何顺序进行?后人评说这是一首“游仙诗”,文中有何体现?作者的梦境象征什么?体现了他的什么性格?(四)文本分析(一)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思考:1、为何从“瀛洲”谈起?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把神山和天姥山并提,起陪衬作用,表现天姥山的神奇色彩,使诗“神”的特色凸显而出。
2、天姥山的特点是什么?是怎样体现的?天姥山的特点:高大、巍峨先用天相比,又用高峻闻名的五岳及附近名山赤城、天台相比。
3、使用什么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写作手法:比较、衬托修辞手法:夸张极力表现高耸、时隐时现的天姥山,为幻想做好准备。
(二)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思考:1、“飞”表现了什么追求?自由自在2、“照”和“送”写出什么?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三)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思考:1、为何提到“谢公”?人文景观,丰富内容,增添文学色彩。
2、这段文字在全文起何作用?空间转移,时间推移,景象发生变化,有声有色地进入梦境。
(四)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思考:1、写出了怎样的一种景象?峰回路转,昏暗恍惚,山鸣水啸。
2、含兮字句使用了什么句式?有何作用?楚辞句式,使节奏变化,增添浪漫主义色彩。
(五)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思考:1、四短句的形式与内容有何联系?与前文有何联系?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充分表现了打开天门的雄伟气势。
从昏暗恍惚到惊天动地,前者烘托后者,形成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下文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2、天门打开后的景象如何?光辉灿烂,壮丽非凡。
(六)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思考:1、如果梦境是一个故事的话,这里到了哪个阶段?仙人出现带来了梦境的最高潮。
2、这些描写在“意”上有何作用?诗人的幻想如神仙遨游,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任意奔驰。
(七)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思考:写了什么事?有何作用?心惊梦醒,好梦不常。
在梦境最高点悬崖勒马,急转直下。
由幻想转到现实。
作者与读者的情绪随之沉静,在全文形成了起伏的波澜。
(八)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思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由写梦转入写实,揭示全诗的中心思想。
这是由梦醒后的徘徊失望引出的,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
当中有对人生的伤感,逃避现实、消极处世的一面,也有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
后者更是主要的感情。
(五)要点总结1、全诗脉络及主旨:入梦缘由(梦前)心驰神往游梦历程(梦中)迷离恍忽梦醒嗟叹(梦后)惆怅感怀[主旨]: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对自由生活的向往2、艺术特色(1)此诗奇谲而变幻莫测,运用夸张和神话,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历来被当作李白代表作之一。
诗人抛开现实时空的牵制,任意驰骋想象。
(2)诗的语言格调奔放,以七言为主,间用四、五、六、九言,句法错落有致,用韵变化多端,这正是李白狂放的个性和豪放飘逸诗风的完美结合,不愧是千古名篇。
七、学习《哭晁卿衡》(一)介绍写作背景:中日两国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交往,到唐代形成了文化交流的高潮。
晁衡是开元五年来中国的日本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