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四首》导学案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古代诗歌四首学习目标1.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感悟诗歌情感,初步领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3.了解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自主学习1.补充知识卡片,浏览并划出重点。
(1)《观沧海》创作背景:本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大获全胜。
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即魏武帝。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大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
东汉末年,在弹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挟天子以令诸侯,前后削平吕布等割据权势。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一致了中国北方。
到了东汉献帝时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后封魏王。
从此奠定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子曹丕取代汉献帝建魏国,追尊为武帝。
享年六十六岁。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创作背景: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
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本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1)《次北固山下》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
作者简介:王湾(生卒年不详):字为德,洛阳(今属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史学家。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来往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遭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特别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誉。
(1)《天净沙·秋思》创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不断未能得志。
小学四年级语文《诗四首》导学案

达标
测评
总结
提升
作者借梅花的高洁孤傲来象征自己孤高耿介、不与投降派同流合污的性格。整首词都在咏梅,其实处处是在言志。
《早梅》叙写了诗人寻找早梅的过程,并借不畏严冬、迎寒先发的早梅
象,反映诗人不愿随波逐流的精神风貌
1.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比较四首诗的异同,交流咏物诗的共同点,试着思考其规律。
(1)咏物诗往往是借物咏怀,表达诗人的情思,或抒发对美好事物及幸福生活的向往。
(2)表达诗人内心思想和志向的这类诗,或直接抒情,或托物言志。
(3)常用拟人、夸张、比喻等修辞方法
合作
探究
汇报
展示
1、出示学路导航二
认读生字,并鼓励学生交流各种识字方法。
重点指导:“幽”的笔顺是:丨幽;“菊”的写法:下边的“米”字左下方伸出包围框一些才美观;注意“篱”的最后两笔是厶。
精读
点拨
深化
理解
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墙角数枝梅:墙角边有几枝梅花。
凌寒独自开: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
遥知不是雪:远远看过去知道那并不是雪,而是盛开的梅花。
小学四年级语文《诗四首》导学案设计
课题
诗四首
课时
1
学科
语文
年级
四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主备人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执教人
教学
目标
1.借助注释,采用对比的学习方法正确理解四首诗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并尝试背诵这些诗歌;初步学习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诗四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30 诗四首【导学目标】1.反复诵读并默写这四首诗。
2.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赏读《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凭借什么?是诗歌。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发。
”朗读诗歌,我们可以从心灵里感受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插上翅膀,朗读诗歌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
读熟一首诗,在休闲时间里吟诵一下,就像唱歌一样,心灵上能受益无穷。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陶渊明、王维、李白和陈与义四位大诗人的心灵吧!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理荒秽.(huì) 荷.锄归(hè) 使至塞.上(sài)逢候骑..(hòu jì) 燕.然(yān)2.理解诗歌重点词语。
(1)古今异义衣沾不足惜(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够)但使愿无违(古义:只,只要;今义:表转折,但是)(2)一词多义长:①道狭草木长(zhǎng动词,生长)②长河落日圆(cháng形容词,与“短”相对,“长河”指的是黄河)3.作者简介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诗四首》导学案

30
诗四首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方法指导:
怎样理解古诗词中的炼字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用字的推敲,即“炼字”。
品味字词是诗词考查的主要内容之一。
提问方式一般为:这首诗(词)中的“×”字为什么不能换成“×”字?这个字为什么用得十分传神?这个字在诗(词)中有什么特定的含义?你最欣赏本诗(词)中的哪个字?请赏析。
等等。
解答这类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要留心该字在句中是否活用,理解其在句中的意思;②体会该字在诗(词)中创设的意境和塑造的形象;③分析该字传达的情感,如,“送”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④组织答案时,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强调其妙处。
答题格式为:一个……字,使……(立足于字的表达效果),突出……(立足于整句或整首诗词的表达效果),表达了……(立足于情感表达)。
素材积累:
折柳送别
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
之意。
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
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
”。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导学案4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导学案4
30诗四首
编写:江海霞审核:校稿:魏珊珊
班级______学习小组小主人姓名________上课时间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后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1.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2.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第一课时
学习《归园田居》和《使至塞上》
1.读准字音。
荒秽荷锄属国塞上草木长
候骑燕然荆门帘旌徙倚
2.了解作者及背景
《归园田居》晋义熙元年,陶渊明不满官场的污浊黑暗,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彭泽县令。
回柴桑归隐。
次年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歌。
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夜欢饮几个侧面描绘了是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
《使至塞上》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使崔希逸,实际是
1/ 1。
第30课诗四首导学案(人教版)

最大最全最精的教育资源网五步导学导教案通用版式课题:诗四首(第一课时)学校:濮城镇中学主备人:刘东奇审查人:葛敬民审查时间:使用人:八年级学生年课学科语文课题诗四首八年级研究级型流程详细内容方法指导【学习目标】1、朗诵这四首诗,要求可以正确背诵、默写。
一、2、指引学生领悟诗词的境界美、语言美,遇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目3、充足调换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以提升理解赏识古诗的能力。
标21 世纪教育网导学教课重难点1、正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诵,并背诵、默写。
2、提升学生理解、赏识古诗的能力。
1、高声朗读文章,给加点的字注音。
方法指导草盛()荷锄()荒秽()属国()燕.....()然候骑()荆门()徙倚()帘旌().....二、2、 . 填空。
温馨提示:自A.《归园田居》选自________ ,共有 _____首,本诗是第 ____(用时分钟)主首。
作者 ______,我们以前学过他写的诗前序________ 。
成语学“________ ”就出自他的这篇文章。
习B. 《使至塞上》是作者_______出使边塞时所作,他是唐朝著名的 _______ 诗人,苏轼曾议论他的诗“ ________ ,________ 。
”三、3、朗诵《归园田居》理解诗歌内容方法指导问A、并并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人陶渊明归园田居的情形。
题温馨提示:最大最全最精的教育资源网探究四、反馈提 21 世纪教育网升五达标运用总结与反思B、这首诗表露了作者如何的感情?4、读《使至塞上》A、朗诵诗歌并思虑:出令人是谁?在什么状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B、最能表现作者心里感情的诗句是哪一句?你能谈谈这一句的含义及包含作者如何的感情吗?5、《使至塞上》最能表现诗中有画的是哪一联诗句,你能画画它的图景,谈谈它的境界吗?6、《归园田居》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表现了诗人的什么精神?7、谈谈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夕阳圆”的理解。
8、默写、背诵课文。
30《诗四首》导学案

30 《诗四首》导学案(《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过程:一、朗读与、背诵、默写四首诗二、理解诗意1.《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1.“草盛豆苗稀”表现了诗人不善于种田的情节。
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3.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4.表现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的诗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5.语言特点:(“平淡自然、通俗”)。
2.《使至塞上》王维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1.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
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2.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
落日,烽烟,河流,大漠等,景物虽不多,但空间大,层次丰富。
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
第三在色彩上很丰富,大漠黄沙漫漫,橘红色的夕阳,闪着白光的河水,白色的烽烟。
《红楼梦》里香菱的话中说明了凭直觉感到诗中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
即如苏轼评价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渡荆门送别》李白1.首联叙事,颔联和颈联写景。
2.颔联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写了什么景象?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诗四首》导学案

《诗四首》同步练习【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重点、难点】重点:1.背诵、默写;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难点:3.赏析名句。
一、复习导入新课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
在上新课之前,请同学回顾一下,有没有学过下面几类诗,如果有,试试背背。
(1.边塞诗 2.写景诗 3.送别诗 4.游记诗 5.思乡诗)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自己不辞辛劳,长途跋涉,奉命出使边塞的自豪感;被贬的孤寂,悲凉之感。
◆赏析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并答题。
特点:这首五言律诗是李白的出蜀之作,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写作者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主题:思考填空:1.本诗从体裁看是(_____ )诗,从内容看是(_____)诗,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________)。
2.诗中描绘过荆门入楚地时所见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来写景的”。
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首联叙事,交待行踪,是从____ 到_______漫游。
4.颔联写远景。
两句中的“_____”“_____”两字练得好,以游动的视角描写了景物的变化。
5.颈联写近景。
运用想象描绘了两幅江上美景。
请分别填上一个双音节词为这两幅图画命名。
第一幅:水中__________图第二幅:天边__________ 图6.尾联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的何种情感?()赏析:1.展开想象与联想,描绘“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所展现出的画面。
2.描绘“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现的画面。
并简要分析句中“下”的好处。
◆赏析《归园田居》背景:陶渊明,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并默写前两首诗;2.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1.充分预习课文,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2.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3.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4.认真研究导学案,独立思考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的官场格格不入。
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
他对“和平、宁静、美好的”生活向往之情我们在《桃花源记》中领略到。
本诗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他的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
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不衰,如极富代表性的《使至塞上》就是其中之一。
人们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本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归田园居》和《使至塞上》一、课前自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荒秽.()荷.()锄草长.()属.()国征蓬.()候骑.()汉塞.()燕.()然2、作家作品①陶渊明,字,名,东晋时著名的诗人,我们曾学过他的一篇文章是《》。
②王维,字,代诗人,他的作品最主要的是诗,北宋苏轼称他的诗“,”。
3、熟读两首诗二、合作探究,组内交流。
(一)读《归园田居》探究下列问题:①你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几层意思?②你认为“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③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作者怎样的感情?(二)读《使至塞上》,探究下列问题:①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②你有首联中的“单”字读出了什么?③你从“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读出了什么修辞方法?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④颈联中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
⑤读了全诗你认为作者所描之景如何与所处心情紧密结合起来的。
三、拓展延伸《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
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有没有道理,为什么?【归纳小结】:1.《归园田居》:这首诗是《归园田居》中的第三首,从表面上看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实质上,是表现自己不与那污浊的现实同流合污的愿望。
2.《使至塞上》: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当堂测评】:1.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2.请将下列所举词语相对应的历史人物写在下面。
韦编三绝刺股苦读映雪攻读囊萤照读板书设计归田园居前四句:田间的劳动情形五六句:归途夕露沾衣七八句:抒写归隐意愿使至塞上叙写出使经历(既言事,又写景)刻画塞外风光(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学习反思】:第二课时《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知识链接】:《渡荆门送别》此诗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
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
作者很自然地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
颔联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颈联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夜间的风景;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写黄昏的风景。
这么美的景色,真让人陶醉!但是“应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却突然一转,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
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将全诗用一根无形的线收束在一起,余音袅袅。
王夫之《唐诗评选》说“结二句得象外于环中,飘然思不穷,唯此当之。
”自主探究:1.你认为全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3.用自己的话说说“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所描绘的景色。
前句是写(动、静)景,后句是写的(动、静)景。
写景中蕴藏着诗人喜的心情和朝气。
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以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
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5.“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采用了的修辞,表达了作者。
【知识链接】:《登岳阳楼》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在北宋时做过官,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
他青年时诗文就写得很好,曾写过一首《墨梅》,得到宋徽宗的嘉赏,并由此受到器重。
自主探究:1.这首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这两句交待了,以及初次登楼所见之景。
“”一“”形象生动的说明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
“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近及远,近处岳阳楼上的“”没有风而静止不动,远处的(景物)在缓慢下沉。
初临此地,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的心情是的,他想到的是,北宋就像这即将落下的夕阳,再没有办法挽回,这是对时局的一种感慨,不由悲从心来。
3.颔联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让人想起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怀古伤今,怎能不让人“徙倚”在山水之间.在这样美丽的岳阳楼畔,诗人却提不起半点观赏山水的雅兴,仅“”二字,便把诗人那表现的淋漓尽致。
4.颈联从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脱胎而来,而又未生搬硬套,“”“”说明了诗人逃难时遥远的路途以及具体的时间,恰当的表现了。
抒发了。
5.尾联中“”既指自然事物,又实喻社会现实,一语双关。
“”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
明示了胸中悲情涌动,悲如一江春水,以静景反衬生活转徙不安,景之静难平胸中激荡之悲情。
【归纳小结】:1.《渡荆门送别》:诗作通过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2.《登岳阳楼》:写登临岳阳楼的无限感激之情,表达了作者满腹的国家之恨和身世之愁,寄托了爱国主义的情感。
【当堂测评】:1.背诵默写这两首诗2.注音或写字:(1)带月荷()锄归(2)晨兴理荒huì()(3)道狭草木长()(4)属()国过居延(5)帘旌()不动夕阳迟(6)徙()倚()湖山欲暮时(7)都护在燕()然(8)丰年留客足鸡tún (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带月荷()锄归(2)但()使愿无违(3)大漠孤烟()直(4)长河()落日圆(5)江入大荒()流(6)仍怜()故乡水(7)徙倚湖山欲暮时()(8)三年多难更凭危()4.按要求用原文填空:(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辛勤耕种的句子是,。
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
(2)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中描写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之情的句子是,。
(3)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奇特壮美景色的句子是,。
(4)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以一种独特方式抒发作者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5)《归园田居》(其三)中表现作者与黑暗的官场决裂的句子是,。
(6)《使至塞上》中通过写景表达诗人对故乡依恋之情的句子是,。
4、下列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C: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D: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5、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长河落日圆(长江)带月荷锄归(扛着)晨兴理荒秽(野草)B:仍怜故乡水(爱)江入大荒流(广阔无际的原野)云生结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C:山随平野尽(完)帘旌不动夕阳迟(夕阳来晚了)从今若许闲乘月(趁着月明之夜来闲游)D:衣冠简朴古风存(保留)丰年留客足鸡豚(小猪)征蓬出汉塞(飘飞的蓬草)6、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衣沾不足惜丰年留客足鸡豚B、大漠孤烟直烟消波静C、属国过居延国破山河在D、归雁入胡天带月荷锄归板书设计渡荆门送别首联:远渡的地点此行的目的颌联:写景(远)颈联:写景(近)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首:地理位置颔:登楼怀古伤时颈:忧国忧民的心绪尾:暗写时局,悲从心来尾联:抒情(思乡)【学习反思】:答案二(一)①1、种豆的地点以及劳动成果 2、劳作的辛苦与执著3、自己的田园之乐②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③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 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
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
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
语言“自然、通俗”。
】(二)①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
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②轻车简从,被排挤出朝庭。
③比喻,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
蕴涵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④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
“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
“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