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四首导学案教师版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古代诗歌四首学习目标1.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感悟诗歌情感,初步领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3.了解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自主学习1.补充知识卡片,浏览并划出重点。
(1)《观沧海》创作背景:本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大获全胜。
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即魏武帝。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大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
东汉末年,在弹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挟天子以令诸侯,前后削平吕布等割据权势。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一致了中国北方。
到了东汉献帝时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后封魏王。
从此奠定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子曹丕取代汉献帝建魏国,追尊为武帝。
享年六十六岁。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创作背景: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
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本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1)《次北固山下》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
作者简介:王湾(生卒年不详):字为德,洛阳(今属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史学家。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来往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遭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特别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誉。
(1)《天净沙·秋思》创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不断未能得志。
小学四年级语文《诗四首》导学案

达标
测评
总结
提升
作者借梅花的高洁孤傲来象征自己孤高耿介、不与投降派同流合污的性格。整首词都在咏梅,其实处处是在言志。
《早梅》叙写了诗人寻找早梅的过程,并借不畏严冬、迎寒先发的早梅
象,反映诗人不愿随波逐流的精神风貌
1.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比较四首诗的异同,交流咏物诗的共同点,试着思考其规律。
(1)咏物诗往往是借物咏怀,表达诗人的情思,或抒发对美好事物及幸福生活的向往。
(2)表达诗人内心思想和志向的这类诗,或直接抒情,或托物言志。
(3)常用拟人、夸张、比喻等修辞方法
合作
探究
汇报
展示
1、出示学路导航二
认读生字,并鼓励学生交流各种识字方法。
重点指导:“幽”的笔顺是:丨幽;“菊”的写法:下边的“米”字左下方伸出包围框一些才美观;注意“篱”的最后两笔是厶。
精读
点拨
深化
理解
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墙角数枝梅:墙角边有几枝梅花。
凌寒独自开: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
遥知不是雪:远远看过去知道那并不是雪,而是盛开的梅花。
小学四年级语文《诗四首》导学案设计
课题
诗四首
课时
1
学科
语文
年级
四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主备人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执教人
教学
目标
1.借助注释,采用对比的学习方法正确理解四首诗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并尝试背诵这些诗歌;初步学习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诗四首》导学案

学法指导:
读、理解、背诵、领悟意境,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读。读的时候语调要富于变化,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其次是想,即激发想像,感悟意境。第三是思,在理解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并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和自身的经历,挖掘文章的意境美。
2)《使至塞上》中描绘沙漠风光画面开阔、气势雄浑的句子是:
3)《登岳阳楼(其一)》中引用典故伤今的句子是:
3、堂清反馈
反思建议(我的收获):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审批:
主备
授课
学生
班级
课题《诗四首》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
1、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导入设计
预习案
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是我国古典文学史中田园派诗歌流派的代表人物。
⑵王维,盛唐著名诗人,人称“诗佛”。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的最大的艺术特色。
2、王维的《使至塞上》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思考下列问题:
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3、《渡荆门送别》李白
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诗四首》导学案-新人教版

30 诗四首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一课时《归园田居》《使至塞上》知识链接:1、作者陶渊明(365-427),东晋(朝代)著名诗人。
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少有才名,是唐代优秀的山水田园诗人。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受排挤。
这年春天奉使出塞,在凉州住了一段时间。
这首诗歌就是这段时间创作的。
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2、背景简介《归园田居》: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
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
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
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写作于隐居后第二年,这是第三首。
《使至塞上》: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737年春,河西副节度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
王维奉命出塞慰问,察访军情。
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3、注意朗读节奏。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预习自测【读通诗意】1、朗读诗歌,给加点字注音。
理荒秽.( ) 荷.( )锄归使至塞.()上逢候骑..()燕.()然2.2、大声朗诵诗歌,理解诗歌重点词语。
(1)古今异义衣沾不足..惜(古义:今义:)但.使愿无违(古义:今义:)(2)一词多义长:道狭草木长长河落日圆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人教版八级上课诗四首导学案

三十诗四首第一课时学习导航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1、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2、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学习难点: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学生自学完成自主学习。
2、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并展示合作探究。
3、学生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自主学习我自学我成功一、学习《归园田居》1、简介作者及背景:2、诵读理解:(1 )朗读诗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字面意思。
合作探究我探究我快乐A、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B、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干了多长时间?C、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3、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1 )提问: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想像“带月荷锄归”等的动人画面。
(2)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提问: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拓展延伸我反思我收获欣赏陶渊明的另外两首诗: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学习《使至塞上》1、简介边塞诗及作者: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第30课《诗四首》导学案

三十诗四首【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1、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2、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学习难点】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知识链接】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1、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
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
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
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
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陶渊明的诗歌,以歌咏田园生活的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最高。
诗歌意境平和、静穆、深远,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他那种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对读书人的影响很深。
2、背景资料:晋义熙二年,亦即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
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
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视,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以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贯穿着一组诗篇的。
人教版30《诗四首》导学案

张家窝中学八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第30课《诗四首》执笔人:翟维娟审定人:八年级语文组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2.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
4.学习这四首诗,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学习重难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2.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结合所教班级进行个人补充)一、基础知识:(自主学习)(一)文学常识:1.陶渊明(365~427),我国第一位诗人,著名诗人,名,字,自称“”,世称“靖节先生”,浔(xún)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著名的隐士,三仕三隐,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
代表作品《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归园田居》《饮酒》最为出名。
2.王维(701~761),,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朝著名诗人。
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
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
他的诗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观摩诘之画,。
”3.李白(701~762),字,号,绵州人,代伟大的主义诗人,与杜甫并称“”,被后人誉为“”,著有《李太白全集》。
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4.陈与义(1090~1138),代诗人,字,号,著有《简斋集》。
洛阳(现在属河南)人。
(二)检查预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荒秽.()荷.锄()草木长.()候骑.()燕.然()帘旌.()徙.倚()2.解词:理荒秽:荷锄归:不吾欺:草木长:但使:征蓬:长河:候骑:怜:夕阳迟:徙倚:凭危:个人补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探究)1.学生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感情。
“5、诗四首”导学案

①读题,简介作者后,检查学生对生字掌握的情况。
②先指几名朗读能力稍差的学生读并稍加指导,之后学生自读诗句,边读边想作者写了梅花的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③点拨学生从“墙角”、“数枝”中体会出梅花“形孤”的特点;从“凌寒”、“独自”中体会出梅花“姿傲”的特点。
④朗读体会。
3.再读诗句,体会作者的心境。
①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提出合作要求:
每个小组学一首诗。在小组内一人朗读古诗,一人说诗句意思,一人说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出示小组探究问题: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意思,说一说每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小组讨论交流问题。教师个别指导。
(四)预设合作情况:
四年级学生较小理解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也不好,大多数学生多说不准确每首诗的诗句意思和表达的作者感情。
三、展示交流,训练提升
1、各小组汇报交流。
2、点拨:学生诗句意思说不准确的,引导学生说出思想感情来。
3、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说一说你的收获。
2、练习背诵古诗。
五、检测训练,发展能力
夯实基础:
1、指名背诵古诗。
2、有关本课古诗资料。
板书设计:5、诗四首
梅、兰、竹、菊
1.引导学初读诗句,了解主要内容。
“5、诗四首”导学案
主备
张兰华
副备
张雅芬
组长
张兰华
主任
接主任
课标要求
诵读优秀诗文,在诵读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4首古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组名姓名日期
《诗四首》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学常识,理解意象及其表达作用。
2.掌握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的语言变形和感觉变形,并尝试运用,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
3.感受诗人的语言魅力,理解作者做表达的情感。
【课前预习】
一、背景资料
1.作者简介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河北涿州人。
有诗歌《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诗集》《西郊集》
散文集《山水》《东欧杂记》,
中篇小说《伍子胥》,传记《杜甫传》,论文集《诗与遗产》等。
冯至早期创作仍以抒情诗为主,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余光中,(1928-)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
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中国台湾著名诗人。
因文字精练被称为“语言的魔术师”,诗作如《乡愁》、《当我死时》、《等你,在雨中》、《白玉苦瓜》
洛夫(1928—),原名莫洛夫,湖南衡阳县人。
1948年入湖南大学外文系。
1949年去台,毕业于台湾淡江文理学院。
1954年起任《创世纪》诗刊总编辑,现已退休当专业作家。
主要作品集有《灵河》、《石室之死亡》、《无岸之河》、《因为风的缘故》、《酿酒的石头》等。
中国诗坛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
马林•索雷斯库,罗马尼亚著名诗人。
1994年至1995年,任罗马尼亚文化部长。
1964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孤独的诗人》。
之后又出版了《时钟之死》、《堂吉诃德的青年时代》、《咳嗽》、《云》、《万能的灵魂》、《利里耶齐公墓》(3卷)等十几部诗集。
除诗歌外,还写剧本、小说、评论和随笔。
他善于以自由的形式,用通俗的语言来叙述某些人们熟悉的人物或某些普通的事情。
然而,他的不拘一格的简单叙述不知不觉中就会引出一个深刻的象征。
表面上的通俗简单时常隐藏着对重大主题的冷峻思索。
表面上的漫不经心时常包容着内心的种种微妙情感。
罗马尼亚评论界公认他为“二次大战后罗马尼亚文坛上最最引人注目的诗人之一”。
2.意象
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一种客观艺术形象。
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
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意象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的,一种是间接的。
直接的“意象来自他从童年开始的整个感性生活”;而间接的“一个著者的想像有一部分是来自他的阅读”。
间接的又为分:比喻(明喻、暗喻、隐喻)象征。
3.诗歌变形
(见课本72页贝海拾珠)
二、.写一写
生活中,我们常常借助变形表达自己丰富的感情,请举例说明。
【课堂研讨—理解】
1.诗歌《蛇》中:“我的寂寞是一条蛇”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着怎样的作用
2.诗歌《蛇》中:“你万一梦到它时”用“梦”而不用“见”字,也显露了诗人怎样的匠心?
3.诗歌《蛇》最后,把姑娘的梦境比喻成“像一只绯红的花朵”,这样比喻有何妙处?
4.诗歌《枫叶》中如何理解“霜齿”、“一掌血”这两个比喻?
5.找一找诗歌《舞者》中一共出现了哪些意象?并说说哪些是中心意象,哪些是派生意象?
6. 诗歌《舞者》中“静止住
全部眼睛的狂啸”
静止住的是什么?“狂啸”在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7.如何理解“扣响着
我们心中的高山流水”?
【课堂研讨—鉴赏】
1.找出四首诗歌当中不合常理的表述,这些不合常理的表述运用了怎样的变形?《蛇》:寂寞是蛇——蛇沉寂无言,忠诚缠绕。
语言变形
《枫叶》:霜齿把枫叶咬出一掌血——秋霜摧残万物,花叶凋零,有“霜齿”之喻,枫叶有五个角,霜打之后变成红枫,酷似一掌血。
语言变形
《秋暮》:天高地冷的秋暮时分,大雁的叫声格外空旷。
感觉变形
《舞者》:意象的串连与叠加来展现舞者的舞姿。
语言变形
《眼睛》:说是眼睛的扩大,实则是诗人的思维认知在扩大,囊括整个世界。
感觉变形
【课堂练习—赏析】
赏析下面两句话,你认为这样的“变形”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1.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
2.理想很丰满,显示很骨感。
【课堂反思】
学生总结
【课后作业】
年轻的心装着梦,更装着思想。
请以“梦”为题,运用语言变形,写一首小诗。
(点子库:依“情”变“形”。
具体见课本77页)
Welcome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