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之歌》教学设计
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花之歌》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

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花之歌》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1.花之歌教学设计之一教学目标:1.认识“穹”、“孕”等10个生字。
会理解“苍穹”、“旖旎”、“琼浆”等词语的意思。
2.阅读诗一般的语言,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感悟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花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理解花的形象,感受生活中的美。
2难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丰富想象,体会花儿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的人生态度,流露出作者对花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1.关于花的诗句。
2.黎巴嫩纪伯伦的《啊!风》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请看下面一组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三首诗中都写到花。
花是美丽的,带给大自然以多姿多彩,带给大自然以芬芳。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散文诗《花之歌》,诗人纪伯伦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所以他笔下的花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构成了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
这花给人以启迪,富有生命的内涵,接下来请跟随诗人,走进花的世界吧!2.书写课题:4.花之歌3.介绍作者。
纪伯伦是黎巴嫩诗人、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
其主要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
代表作品有《我的心灵告诫我》,《先知》,《论友谊》。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苍穹( qióng )孕育(yùn )摇曳( yè)馥郁(fù)赠予(yǔ)硕大(shuò)琼浆(qióng )鸣啭( zhuǎn )婆娑( suō)冠冕(miǎn )(2)检查词语的理解。
《花之歌》教学设计教案

《花之歌》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花之歌》。
(2)理解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通过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运用诗歌中修辞手法的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珍惜花草树木的情感。
(2)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花之歌》。
(2)理解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诗歌《花之歌》的文本。
(2)与诗歌主题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写作练习纸张和文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花之歌》。
(2)准备好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与诗歌主题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之美。
(2)教师简要介绍诗歌《花之歌》的背景和作者。
2. 朗读诗歌(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花之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
3. 解析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分享自己的感悟。
4. 应用修辞手法(1)教师给出一个场景,要求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2)学生现场写作,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五、课堂小结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六、教学延伸1. 教师组织一次户外活动,如植树、绿化校园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 学生分组进行调查,了解周围环境污染的原因和危害,并提出解决方案。
《花之歌》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花之歌》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花之歌》。
(2)理解《花之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分析诗中的象征意义,了解花在诗人心中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运用象征手法表达情感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花之歌》。
(2)理解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难点:(1)诗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诗中象征意义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1)课文《花之歌》的文本。
(2)相关背景资料。
(3)投影仪或白板。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花朵,谈谈对花的感受。
(2)提问:你们知道花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吗?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朗读《花之歌》。
(2)鼓励学生背诵诗文。
3. 文本分析:(1)分析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探讨诗中的象征意义,如花代表生命、美丽、短暂等。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2)分享讨论成果。
5. 写作练习:(1)请学生运用象征手法,写一段关于“友谊”的短文。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写作心得。
(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五、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1)学生能否正确朗读和背诵《花之歌》。
(2)学生对诗中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的理解程度。
(3)学生运用象征手法表达情感的能力。
2. 教学方法的适用性:(1)朗读、讨论等教学方法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2)小组合作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教学效果评价:(1)学生的课堂表现,如发言、讨论等。
《花之歌》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花之歌》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花之歌》。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花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描写,分析和解读文本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珍惜生命、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多次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和语音语调。
2. 生词短语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通过例句和练习,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
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解读花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的意图。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花朵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欣赏花朵的美丽。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花的美丽和生动。
3. 学习生词短语: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通过例句和练习,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
4.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解读花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的意图。
四、作业布置:1. 朗读并背诵课文。
2. 做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热情反应。
他们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了课文中所描述的花的美丽和生动。
他们也能够熟练地运用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有些学生在朗读时,对一些句子的语音语调掌握不够准确,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练习。
一些学生在课文解析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帮助。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课文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2. 利用图片和实物等辅助教学材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3. 通过分组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互动等。
《花之歌》教学设计

《花之歌》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花之歌》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诗歌以花的口吻,讲述了大自然的话语,一曲清新美妙的花之歌展现在我们眼前,诗歌从花的生命周期、花生长在绿地中、花的生长过程、花的贡献和花的追求五个方面展现了奇特的想象,借物喻人,表达了对花以及像花一样积极乐观的人们的赞美之情。
二、学情分析我面对的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通过前几年的学习已经对诗歌有了大致的了解,基本具备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以及揣摩文章表情达意的能力,但在重点词语以及写作手法的处理和理解上还需要老师及时的点拨和引导。
三、教学目标(一)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二)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说出对花的各种形象的理解。
(三)感受并交流课文中想象奇特的地方,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受诗人奇特的想象。
教学难点:学习并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五、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感知“我”是花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结合日常生活经验,交流对花的认识。
3.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懂词语。
(1)学生自由读课文(2)借助“/”符号,读好长句子的停顿。
(3)理解“亮晶晶的眼睛”“硕大无朋的独眼”指的是星星和太阳,初步感受想象奇特。
(二)走进课文,理解“我”是花1.朗读课文,学生找出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我”是花,画上波浪线,并做批注。
2.交流指导,形成板书。
3.引导学生比较发现:仔细看板书,读一读花瓣上的关键词,你发现了什么?4.学生交流。
(板书:由花的特点想开去)(三)研读课文,感受奇特想象1.默读1-4自然段,画出花有哪些别名,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赋予花这样的别名?(1)交流反馈,关注“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素之女”“礼品”“冠冕”“祭献”等词语。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花之歌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花之歌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花之歌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掌握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3、了解花的作用及其神韵和品格,体会作者想象的奇特。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对花的爱恋与赞美。
2、想象文字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花的美丽。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奇特的.想象。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人们都喜欢花,那五颜六色、清香四溢的鲜花装点了人们的生活。
我们随时随地可见那些美丽的鲜花:生日宴会上的康乃馨,婚礼现场的红玫瑰,校园花坛里的白牡丹……人们赋予鲜花许许多多的含义。
今天我们就来加深对花的认识,让我们来看看黎巴嫩的纪伯伦是怎样看待鲜花的。
(板书课题:花之歌)2、纪伯伦简介,学生初步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
1、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
2、出示词语。
苍穹坠落、孕育冠冕、赠予祭献摇曳旖旎、馥郁凝视、琼浆婆娑心驰神往、顾影自怜、孤芳自赏3、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二)读懂文意1、在文中,作者将花比作了什么?(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板书: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素之女礼品婚礼的冠冕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2、在这首为花儿唱的赞歌里,花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花儿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它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
)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1、同学自由朗读,注意读出文章的感情和节奏,感性体会纪伯伦散文诗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2、教师范读课文。
①将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和“诸元素之女”,共同暗示了一个什么样的自然现象?(花是大自然给人类的馈赠,春天发芽,夏天生长,秋天变黄,冬天枯萎。
等到春天来临,鲜花又重新开放。
在自然界周而复始,完成一个循环,然后再开始下一个循环。
《花之歌》教学设计及反思

《花之歌》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花之歌》这首诗的背景与作者;2.理解《花之歌》的基本意思;3.掌握《花之歌》中的一些重要词语与表达;4.培养学生欣赏与感悟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2.学习《花之歌》中一些重要词语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美丽的花海视频,激发学生对花卉的兴趣,并提问:“你们知道诗歌中有一首《花之歌》吗?你们想听一听吗?”引入本堂课的主题。
2.课堂互动(15分钟)-《花之歌》是谁写的?-诗歌中的“花”是什么意思?-诗歌的背景是什么?3.分组阅读与解读(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阅读与解读《花之歌》,每个小组挑选一段诗句进行解读。
教师可以在每个小组中设立组长,指导小组成员去理解句中词语的意义,并作出解释。
4.课堂交流(15分钟)将各小组派代表上台解释他们所阅读与解读的诗句,其他组进行补充与提问。
帮助学生对整首诗的意义有个整体的理解。
5.重点词汇解析(15分钟)在分析完整首诗之后,教师针对其中的一些重要词汇进行解析,包括“芬芳”、“花开”等,帮助学生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意象。
6.收集花卉名字(15分钟)教师提议学生在课堂上收集大家所了解到的花的名字,并表达对花的喜爱之情。
学生可以自动组织小组进行收集、呈现与交流。
7.课堂结束(5分钟)教师对本课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多读诗歌,欣赏大自然的美。
四、反思不过,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方面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学生在阅读与解读诗歌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生字生词,导致理解困难。
教师可以事先告知学生一些重要词汇的含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整首诗的意义。
其次,在收集花卉名字的环节,可以考虑安排学生进行一些拓展性的活动,比如,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花卉图册,同时收集一些有关花卉的小故事。
这样可以更加丰富学生对花卉的了解与喜爱,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花之歌》(完整版)

《花之歌》(完整版)《花之歌》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为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9课《花之歌》,该诗是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的散文诗《组歌》中的一篇,运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花”的口吻,描绘了花的成长、凋谢和再生,展示了花的快乐、悲伤和对未来的渴望,从而告诉我们生命的真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偷偷地”“静静地”造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想象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关爱大自然,珍惜生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诗中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2.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生字卡片、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1.1 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各种花卉图片,引导学生欣赏花的美丽。
1.2 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花,谈谈为什么喜欢。
1.3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花的成长过程,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0分钟)2.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2 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课文理解,讨论诗歌的意境。
3. 课堂讲解(10分钟)3.1 教师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3.2 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 课堂练习(5分钟)4.1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4.2 学生表演课文,增强对诗歌意境的体会。
5. 作业布置(5分钟)5.1 抄写生字词。
5.2 背诵课文。
六、板书设计《花之歌》生长凋谢再生快乐悲伤渴望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
2. 背诵课文。
3.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较深刻,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设1.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①想象画面。
②读出美的感受。男女生比赛读,用朗读把我们带到画面中去。
2.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①“诸元素”指什么?
生:四季,即春、夏、秋、冬。
①想象画面,朗读。
板书
设计
花之歌
我是谁
我干什么
2.引入课题。
3.交流资料,介绍作者。(二)Fra bibliotek查预习,理清思路
1.课前老师布置了预习,现在检查一下你们对字词的学习情况。
1每一组8号同学读词语,
2.对于课文中一些词语的意思,谁还有疑惑?
3.课文的题目是“花之歌”内容却没有一个“花”,“我”指什么?
(三)课堂探究,加深感悟
课堂探究(一):
自由朗读课文,从哪里可以看出“我”是花?边读边想象文字描绘的画面,并简单批注自己的感受,同桌交流。
3.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是一个排比句。
4.使用大量的结构整齐的句式,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而且层次清晰,有画面感。
5..花还会有哪些用处?联系生活实际 ,想象花的用处。
6..仿写:
7.“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这些句子都是拟人句。
(关键词:总是、心驰神往、从不……也不……)
(2)你能概括一下花的精神吗?
(3)读出花向往光明、积极向上的精神。
(4)文中的文中的“我”改为“花”行吗?出示纪伯伦写作背景。
作用:用“我”使文章显得含蓄而有趣。
(四)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1.课题是“花之歌”,而全文却没有一个“花”字,却句句在写花,作者以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运用奇特的想象,为我们描绘了花积极乐观的态度和追求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的形象,这就是纪伯伦散文诗《花之歌》的过人之处。
《花之歌》教学设计
课题
4*、花之歌
总课时
1课时
导学
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语文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2、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说同对花的各种形象的理解。
3、感受并交流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导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理解花的形象,感受生活中的美,体会作者想象的奇特.
3.理清脉络。(1--4自然段)这些语句写的是“我是什么?”.从文章的5--7自然段你又有什么感受?(“我”每一天都在做什么?)所以这篇课文分为两大板块。
课堂探究(二):
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作者的哪一处想象最奇特,最能打动你,为什么?(修辞,语言,人生启示等),小组交流。
预设:2.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 面对同样的夜,杨柳与水莲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4. 名人名言:
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亦不单是想象。——戴望舒
总结:同学们,欣赏了纪伯伦这首丰富雅致的诗,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长着一双慧眼观察世界,,有个会想象的头脑,辩证看待世界,这样我们也会写出写出精彩的诗文。
三.课后作业
以“________之歌”为题(如“小草之歌”“白云之歌”“春风之歌”等),仿写一首散文诗。
导学难点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丰富想象,体会花儿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的人生态度,流露出作者对花的赞美之情。
导学准备
1、关于花的诗句。
导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课前预习
1、写出描写“花”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诗,想象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工整抄写以下词语。
(1)“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和“硕大无朋的独眼”各指什么?(“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指夜空中的星星,“硕大无朋的独眼”指太阳。)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昼夜更替的自然变化。)
2.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1)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2.阅读延伸:《杨柳与水莲》
作者的想象有哪些奇特的地方?
( 用充满爱和希望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生活才会美好。)
总结:
(五)达标检测
1.发挥想象,仿写句式.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我是 ,我是 ,我是。
2.找出阅读链接《杨柳与水莲》中想莲象奇特的地方。
* 作者的想象有什么奇特之处?
苍穹 孕育 冠冕 馥郁 琼浆 鸣啭 婆娑
旖旎 摇曳 硕大无朋 心驰神往 顾影自怜 孤芳自赏
3.搜集作者纪伯伦的资料。
国籍:
生卒年:
代表作品:
4.本文是一篇____________,文中的“我” 指的是____________
课堂探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我们玩一个看词语,想画面的游戏,有没有兴趣,我们看看谁想象的最新奇,最有能吸引人?(会从语言文字中想开去。)同学们发现老师连说了两个词语都与“花”有关,,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花”的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