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 王之涣意思

合集下载

凉州词唐王之涣的诗意

凉州词唐王之涣的诗意

凉州词唐王之涣的诗意凉州词二首: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其二: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白话译文:其一: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苦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其二: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自己的领土,看到了边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蹰满志。

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此次中原之行只好无功而返。

作品赏析:其一: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体面。

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遥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

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

诗人的另一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

“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

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

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体面,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浮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份。

“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挨近的背景。

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

“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

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固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

“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

王之涣的凉州词全文及赏析

王之涣的凉州词全文及赏析

王之涣的凉州词全文及赏析 凉州词前者描写了壮阔苍凉的边塞景物, 抒发了守卫边疆的将士们凄怨而又 悲壮的情感。

后者以豪放的风格写了征戍战士饮酒作乐的情景, 具有浓郁的边塞 军营生活的色彩。

王之涣 的凉州词全文及赏析,一起来看看。

【年代】:唐【作者】:王之涣 ——《凉州词 》【内容】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 译文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 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

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 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活着归回? 【赏析】: 据唐人薛用弱 《集异记》 记载: 开元间, 王之涣与高適、 王昌龄到酒店饮酒, 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 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 下。

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 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 云间”。

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 。

此事未必实有。

但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 篇。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 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 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 飞上云端。

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

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 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 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 句不同。

“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 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 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

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 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 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

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 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

“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 “万仞山”是它靠 近的背景。

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

【诗歌鉴赏】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原文【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其二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注释、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2、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3厘米或264cm厘米)。

4、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何须:何必。

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5、度:吹到过。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6、单于:古代对匈奴君长的称呼,此指突厥首领。

拂云堆:祠庙名,在今内蒙古五原。

7、来:语助词,无义。

8、春风:某种温暖关怀或某种人间春意春象。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翻译【其一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其二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自己的领土,看到了边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

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此次中原之行只好无功而返。

凉州词古诗王之涣的意思

凉州词古诗王之涣的意思

凉州词古诗王之涣的意思《凉州词》王之涣的意思:澎湃的黄河远远望去好像奔流在白云之间,一座孤城矗立在高峻的山岭之间。

羌笛何必要吹出折杨柳这哀怨的曲调?春风不愿渡过玉门关。

凉州词原文如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该诗描写边塞将士们很难得的一次欢聚的酒宴,表现出激昂兴奋的情绪、开怀痛饮一醉方休的场面,是边地荒凉的环境、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的写照,具有浓郁的边地色彩和军营生活的风味。

王之涣的凉州词注释:1、凉州词:又名《凉州歌》。

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

3、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属于一种乐器。

8、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越过。

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11、何须:何必。

12、浪淘风簸:狂风卷着泥沙的样子。

凉州词王之涣翻译赏析

凉州词王之涣翻译赏析

凉州词王之涣翻译赏析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开元年 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

玄宗交给教坊翻 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

后来许多 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以 下是小编整理的凉州词王之涣 翻译赏析,欢迎阅读。

【原文】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①这是一首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的边塞诗。

②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③羌笛:西汉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

杨柳:指《折杨柳》曲,是 一种哀怨的曲调。

④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翻译】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 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折杨柳》去埋怨春光迟迟呢, 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赏析 1】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 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 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 充分表现出盛唐诗 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 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 辽阔的1/9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

次句 “一片孤 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 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 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 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柳”与“留”谐音,赠柳表 示留念。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 拗杨柳枝。

凉州词王之涣古诗意思

凉州词王之涣古诗意思

凉州词王之涣古诗意思凉州词王之涣古诗意思“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下面小编整理了凉州词王之涣古诗意思,欢迎大家阅读学习!一、凉州词黄河远上②白云间,一片孤城③万仞④山。

羌笛⑤何须⑥怨杨柳⑦,春风不度⑧玉门关⑨。

——唐·王之涣二、注释①凉州词:是唐大乐府《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原是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的歌曲,唐代诗人多用此调作歌词,描写西北方的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

②黄河远上:黄河的尽头。

③孤城:孤零零的戍(shù)边的城堡,这里指玉门关。

④万仞(rèn):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万仞:形容极高。

⑤羌(qiāng)笛:古代羌族的一种管乐器,后常作军乐。

羌:我国古代西北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今天的甘肃、青海、四川一带,杂文廖郎⑥何须:有什么必要。

⑦杨柳:指古代的一种歌曲《折杨柳》,其中提到行人离别,常常折柳枝相赠,因“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

⑧度:越过。

⑨玉门关:古代西北边关名,汉代建置,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三、解读翻译黄河之水汹涌奔腾,仿佛来自云端,孤零零的凉州城外是万仞高的群山。

羌笛何必要吹奏《折杨柳》这首哀怨的思念家乡的曲子?春风他从来没有吹到过这遥远的玉门关。

四、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守卫边疆的将士的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深切同情,委婉的批评了朝廷对于他们缺乏关怀和呵护的冷漠做法。

诗人没有从戍边将士的生活状态入手,而是在第一句远眺黄河上游,那奔腾的河水似乎从天际云端直泻而下,渲染了恢弘的气势,烘托了开阔的意境。

第二、三句描写了边疆将士的生存环境是在群山峻岭之中的一座孤城,以及在这孤独寂寞的环境中,传来了如泣如诉的《折杨柳》这首曲子,让人心碎。

最后一句中的“春风”比喻“封建统治者”,尽管将士们的生活环境很不好,离开家很久,非常思念家乡,但是统治阶级根本感受不到这些,诗句控诉了封建统治者对于边疆将士疾苦漠不关心的社会现实。

《凉州词》 唐·王之涣的意思

《凉州词》 唐·王之涣的意思

《凉州词》唐·王之涣的意思凉州词是古代著名的文学诗作,出自唐朝文学家王之涣之手。

诗歌描写了凉州荒凉的自然景象以及其内心深处的感受,用凄厉而优美的语言勾勒出一幅不起眼而充满着深刻意味的景物,以及它们内心的深沉情感。

凉州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之一,它不仅代表了王之涣的文学成就,更是古典文学诗歌的精华,其影响也及到中国的诗人、评论家、学者和读者。

凉州词开创了新的文学形式荒凉的自然景象和深刻的情感融为一体。

凉州词的写作理念和技巧,在现代文学界仍然受到认可,令人深思不已。

它反映出深刻的历史观、洞见和情感,向人们展示了生活的真实面貌,并让人们在深沉的文学情境中寻求抚慰和安慰。

荒凉的凉州,王之涣用细腻的语言,描绘了凉州景象的荒凉,令人心灰意冷。

《凉州词》中的角色们,被描绘成一副充满着惆怅和凄凉的画面,由此可见,王之涣的文学眼光非常的敏锐,他苦苦挣扎着,抒发着心中的真情实感。

荒野、空荡、凄凉,所有的一切聚集在一起,仿佛所有的一切都在令人感到无助、无望。

在《凉州词》中,王之涣以近乎超凡的文学才华,给凉州荒凉添上了生机。

他用宏大而丰富的文字,表达出深深的忧伤,将凉州荒凉真实地呈现出来,让人不禁深思,赞赏王之涣用艺术赋予生活以崇高的理想和美好的憧憬。

《凉州词》以及王之涣的文学成就,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其影响也及到中国的诗人、评论家、学者和读者。

就像凉州词中的诗句:“塞上秋来风景异,长安古道路几许。

人世几回伤心处,落花时节又一年”,时过境迁,人世变迁,但是凉州词仍然不断地发扬光大,激发着人们学习向上的力量,提醒人们去发现自己身边的美好,去追求理想,去把握每一份生活,正如王之涣本人所说:“要在自然界追求智慧,在古典追求美”。

《凉州词二首·其一》唐王之涣

《凉州词二首·其一》唐王之涣

《凉州词二首·其一》唐王之涣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凉州词二首·其一》唐王之涣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凉州词二首·其一》(唐)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唐)王之涣全诗如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全诗翻译: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似乎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这首诗以一种特别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别感受,同时也展现了边塞地区壮阔、荒芜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家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宽阔。

二.凉州词是不是爱国古诗是爱国古诗原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立刻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是一首边赛诗。

此诗以边赛生活为体裁,但诗人对于所要表达的观点,却不是从正面描写,而是从侧面衬托显示出来。

起句写饮酒,以夜光杯所盛之葡萄美酒。

次句写刚要开怀畅饮,可立刻的琵琶已经弹起,催人上路了。

先写美酒宝杯,次写欲饮不能尽兴,由安静中一下转入紧急激昴的气氛中去了。

第3、四两句是征人的设想之词:虽然动身在即,我却依旧开怀痛饮,醉卧沙场或许会引起人们的笑话,但是,自古以来,征战沙场的人有几个能活着回去呢?还有一几潜台词:那么未死之前,我为什么不能痛饮一下,这又有什么可笑的呢?这种感觉是很沉痛的,但诗人以豪迈的语言表达出来,显得仆人翁旷达的胸怀。

本诗在表达方式上是以赋的形式乐景写哀,语言平实,通俗易懂,但主题鲜亮深刻,表现的是一种悲壮的豪迈。

正如柳宗元所说的:“嬉笑之怒,甚于裂眦;长歌之哀,过于痛哭”,此诗所写心情,正是如此,使读者对战斗的残酷性的理解非常地沉重而深刻。

诗人对战斗的看法,也就通过其所写的将士们反对开边黩武这种比较隐藏的心里状态而曲折地透露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凉州词王之涣意思
本文是关于王之涣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凉州词》这首诗反映了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展现了唐朝的繁荣,这是诗人王之涣非常自豪的事情。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凉州词》意思,欢迎阅读! 凉州词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意思】
澎湃的黄河远远望去好像奔流在白云之间,一座孤城矗立在高峻的山岭之间。

羌笛何必要吹出折杨柳这哀怨的曲调?春风不愿度过玉门关。

凉州词【词语注释】
孤城:指玉门关。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羌:古代的一个民族。

凉州词【诗文赏析】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

王昌龄
的诗被唱了两首,高适也有一首诗被唱到,王之涣接连落空。

轮到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

王之涣甚为得意。

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

此事未必实有。

但表明王之涣这首诗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

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

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

“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

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

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

“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

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

“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

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

“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

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
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

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

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

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

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

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

“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

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

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

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

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

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

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

《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

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

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

“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
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

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