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教学中“中俄文化差异”渗透
俄语语言教学中渗透文化的重要性5页word文档

俄语语言教学中渗透文化的重要性近些年,随着我国与俄罗斯文化交流以及经济贸易的日渐频繁,社会对俄语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学习俄语的人也逐渐增加,俄语日渐受到社会的重视。
其作为一门小语种,具有复杂性以及严谨性的特点,学习和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虽然很多高校开设了俄语专业,但是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普遍较低,在跨文化交流中,学生难以合理的运用语言知识实现有效沟通,其中影响教学质量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不了解俄罗斯的文化内涵和风俗习惯。
因此,针对俄语语言教学中渗透文化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对提高俄语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一、俄语语言教学中渗透文化的重要性语言不仅是一种简单的交际工具,其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每种语言都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文化和知识载体。
由于每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因此,想要实现准确、顺利以及无障碍的获取信息和思想交流,不仅要掌握语言,同时还要了解该民族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
在俄语学习中,如果学生缺乏对俄罗斯社会环境和民族文化的理解,那么就无法充分掌握俄语,例如中国人在看见朋友打招呼的时候,总是会说:你去哪?吃了吗?但是俄罗斯人在看见朋友之后,会用更加正式的早安或者晚安打招呼。
如果在跨文化交流中,学生按照中国式问候与俄罗斯人交流,会引起对方的误会,以为对方想要邀请自己吃饭。
因此,在俄语语言教学中渗透文化对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当前俄语语言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教材内容不统一当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俄语选修课,但是俄语教材内容却并不统一,各所高校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大纲缺乏统一要求,在课时命题、参考资料以及教学内容方面,基本都是教师自行拟定。
同时,很多高校所采用的俄语教材十分陈旧,没有进行及时更新,很多新词?]有得到有效扩充,例如公务员、智囊团、电脑、鼠标以及网络等新生代词汇。
(二)高校没有给予充分重视虽然很多高校设置了俄语选修课,但是高校对其重视程度却不够,一些高校基本是在大三或者大四才开设俄语选修课,课时设置基本为一周两学时,课时较少、开设时间晚,很多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而没有注重文化背景的渗透,学生学起来也是囫囵吞枣。
中俄文化差异下的俄语教学——谈跨文化交际与人才培养

、
中俄 民族 文化 心 理的差 异 与交 际
民族 文 化 心 理 是 一 个 民族 内 在 的 比较 稳 定 的来 自文化传 承 塑造 而形 成 的心 理 素质 和特 点 , 它包 括 思维 方 式 和 定 势 、 值 观 念 和 道 德 情 操 、 价 爱好 追求 和性 格 特 色 等 。它 外 化 的表 现 , 除语 言
一
与 另外某 一社 会群 体 相 关 的认 知态 度 , 常 带有 常 感情色彩 , 并伴有 固定的信条 。而俄罗斯人的思 维 方式属 于分析性 思 维 方 式 , 即凡 事 总 喜 欢从 具 体细节出发 , 先把整体分解成部分 , 从小到大 , 从 具体到笼 统。这种思维模式 在贸易谈 判 中的具 体表现是非 常注重合 同的细节 问题 而往往缺乏 个 总体 原则 。 2 价 值取 向差异 . 社 会 习俗是 一 个 民族 传 统 文 化 的一 部 分 , 各
摘
要: 俄语语言教育 既满足人 才培养 的需求 , 又能让更 多的青年人通过学 习俄 语加 深对俄 罗斯的 了解。外语教 学
必须是语 言教 学与文化教 学的统一 , 因此, 言、 从语 文化 、 心理和教 学的 关 系角度 出发 , 析提 高和培 养俄语 学 习者 民族 探
跨文化 交际的教 学策略和阶段教 学方法 , 可为俄语人才的培 养提 供一些有价值的策略和建议 。
个民族在 长期发展过程 中形 成 的具 有本 民族特 色 的社 会 习俗会 直接 导致 交 际失误 。 从习惯称 呼中可 透视 出的中俄两 国对于身 份地位认识 的差异。一个人 的身份 和社 会地位 在 中国是很 重要 的 , 比如 , 商 务 交 往 中 , 国人 在 中 习惯用 一 个 人 的 官职 、 衔来 称 呼 他 ( ) 表 示 头 她 , 对 他 的尊 重 。而 在 俄 罗斯 等 许 多 国家 , 管 其 职 不 位 高低 , 否有 头 衔 , 律 都 可 以用 “ 生 ” “ 是 一 先 、 女 士 ” 呼 。这 种 没 有 区别 、 视 同仁 的称 呼 在 中 称 一 国对职 位 高的人 似乎有 些不 尊敬 。 每一种文化都有 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 , 这套 体 系能 够 帮 助 人 们 区分 美 与 丑 、 良与 邪 恶 , 善 这 就 是人 们 的处世 哲 学 、 德 标 准 和 行 为 规 范 。在 道 “ 个体” 集体” 与“ 价值观上 , 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为 上; 个人 的愿 望 、 目的 、 绪 、 求 则 是 让 位 于 “ 情 要 集 体” 即便要实现 自我 , , 那也要与他人联合。中国 人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在国际舞 台上表现 为集思 广益 , 广泛 征求 各方 意见。中 国人 在发 表意 见 时, 一般 不直 接表 达个 人 观 点 , 般 不 会 用 如 “ 一 我 认为” “ 、 我的意见” 这样 的措 辞。俄 罗斯 文化 的 思想核心是个人主义。俄罗斯人强调 “ 自立” 个 , 人 的存在是群体存在 的前提, 没有个体也就不会
中俄合作办学模式下俄语教学问题探析

中俄合作办学模式下俄语教学问题探析
中俄合作办学模式是指中方和俄方共同合作,办立学校的一种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中方和俄方共同设立学校,共同选聘教师,共同决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
俄语作为俄罗斯的官方语言,与中文有着较大差异,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的差异。
在中俄合作办学模式下开设俄语教学,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探析。
师资问题是开展俄语教学的关键。
因为俄语教学需要具备良好的教学经验和俄语专业知识,而这方面的教师资源可能受到限制。
如何保证俄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材和教学资源问题也需要解决。
俄语的教学教材和教学资源可能相对有限,不同程度的学习者需要不同的教材和教学资源。
如何选择适合的教材和教学资源,并进行优化和更新,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由于中俄两国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存在差异,学习者可能会面临跨文化交际问题。
在俄语教学中,如何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俄语,了解俄罗斯的文化习俗和社会背景,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评估和考核问题也需要重视。
俄语教学的评估和考核,需要考虑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能力,以及他们在不同情境下的语言运用能力。
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和考核,是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中俄合作办学模式下的俄语教学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师资、教材、教学资源、跨文化交际和评估等多方面的因素。
通过认真探索和研究,可以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促进俄语教学的发展和提高学习者的俄语水平。
中俄合作办学模式下俄语教学问题探析

中俄合作办学模式下俄语教学问题探析随着中俄关系的不断发展,中俄合作办学模式在近年来逐渐兴起。
在这种模式下,中国学校与俄罗斯学校合作,共同开展教育项目。
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俄语教学。
中俄合作办学模式下的俄语教学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围绕中俄合作办学模式下的俄语教学问题进行探析。
中俄合作办学模式下的俄语教学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课程设置的问题。
在中俄合作办学模式下,由于学校资源和教师数量的限制,很难提供多样化的课程。
学生可能只能学习到一些基础的俄语知识,而无法深入学习更多的俄语内容。
这将可能导致学生的俄语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影响教学效果。
中俄合作办学模式下的俄语教学还面临着教师素质的问题。
由于中俄两国的文化背景和教育体系差异较大,俄语教学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和知识储备。
在中俄合作办学模式下,由于教师的数量有限,难以提供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教学经验的教师。
这将直接影响到俄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中俄合作办学模式下的俄语教学还面临着教学方法和教材的问题。
俄语教学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材。
在合作办学模式下,由于教师和学生的背景和需求多样化,很难统一选择教学方法和教材。
这将导致教学内容无法与学生实际需求相契合,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中俄合作办学模式下的俄语教学还需要解决评价标准的问题。
由于中俄学校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的差异,合作办学模式下对学生俄语能力的评价标准可能存在偏差或不公平的情况。
这将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动力,降低教学效果。
针对以上问题和挑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中俄合作办学模式下的俄语教学效果。
学校应加强与俄方学校的合作,提供更多的教师和教育资源,确保课程设置的多样化和教学质量的可控性。
学校应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适应中俄合作办学模式下的俄语教学需求。
学校可以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教学资源,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材,以提高教学效果。
学校应建立科学准确的评价体系,确保对学生俄语能力的评价公平、客观、准确。
俄语教学中"中俄文化差异"渗透

际的语言应 用中 。 学生虽掌握 了词汇和语
豪, 许 多家庭都有 以“ 茶” 奉 客 的习惯 。 当 你到其家做客时 , 主人通 常会 问 : “ 您想喝
点什么 , 茶还是 咖啡? ” 假如你选择 喝茶 。
茶碟很 别致 , 因喝茶 时 习惯将 “ 茶” 觉 中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 , 取得 良好 茶 具 : 的词汇学习效果。 例如 , 在学习 c a M 0 B a P( 俄式 茶炊 ) 一词 时 . 可 以渗透 俄 罗斯人 。 喝茶 ”
展 。在 公 元 8 8 0 — 8 9 0年 。 “蜜 酒 ”
“ 俄语 新课 程标准”要求发展 学生综 合 语 言运用 能力 , 提高 用俄语 思维 、 表达
品 尝糖 果 、 糕点、 面包圈、 蜂 蜜和 各种 果
酱 。俄 罗斯 民族 一 向 以“ 礼 仪之 邦” 而自
和跨文化交 际的能力。以往 , 我们 的俄语
词 汇有字面 意义 ,也有 它 的隐含意 义。 学生学外语不仅要 掌握词汇的字面意
八P 1 4 C y T c T B y I O u | x”( 为 在
陲 的酥 油茶 、 盐 巴茶 、 奶茶 以及 侗族 的打 油茶 、 土家族 的擂茶 等等 , 均 兼有佐料 的
主人就会说 : “ 我这就 把茶煮上 。” 喝茶可
法等 内容 ,却不能有效的进行思想交流 ,
一
谓是他们的一大嗜好。
.
M e且 0 B Y X a 开 始在 民 间 出售 , 其 酿制 工艺与葡 萄滔 极其 类似 , 产生 于 9 2 1 年 的桦 汁酒香气 四溢 。 人们 开始在蜂 蜜中 加入 啤酒花。1 2 8 4年 , 俄罗斯拥有了 自己
试论文化渗透下二外俄语教学

试论文化渗透下二外俄语教学概要:文化渗透在二外俄语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
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俄罗斯民族的悠久历史和风土民情,了解俄罗斯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以及国家地位,这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是密不可分的,要想掌握一门语言,文化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只注重词汇和语法的讲解已经无法满足二外俄语教学的要求,渗透文化背景知识才能使语言更加富有生命力,才能使学生学到地道的俄语,才能更加顺畅地与俄罗斯人进行交流。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以教材为基础,适当地扩充文化知识,鼓励学生在学习单词语法的同时,了解俄语国家的法律法规、民族风情及传统习惯。
从而使学生获得书面知识以外的俄语相关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和接受俄语。
比如在讲到погода一词时,可以把俄罗斯天气中最显著的严寒天气讲给学生;讲到праздник时,可以渗透俄罗斯的各个节日,如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й женский день,Празаник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го труда,Новый год等,也可以拿出一个节日和中国的节日进行比较,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单词,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二外俄语教学过程中,文化教学是必不可少的,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要同时进行。
[1]单纯的语言讲解无法调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死记硬背更是枯燥乏味。
因此,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不能独立存在,缺一不可。
一、文化渗透在二外俄语教学中的作用语言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文化。
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反映这个国家的文化,文化又制约着语言的发展。
多年来,二外俄语教学主要以语法规则和词汇教学为主,按照学校制定的教学进度按部就班。
这种传统模式使得学生在书面考试可以应对,但是口语交际却成为一大难题。
俄语交际并不是简单的单词罗列,就算掌握大量的单词、精通语法规则,不了解它的文化背景,也不可能学好俄语。
浅谈俄语教学中中俄文化差异渗透

浅谈俄语教学中 "中俄文化差异 "渗透摘要:俄语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掌握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
不仅需要学生对基础的俄语知识有了解,而且还要具备现代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在过去,很多俄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侧重于对俄语的基础知识进行讲解和训练,往往忽略了文化的渗透教育。
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语言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学生不仅要掌握词汇和语法,但是还要理解思想层面的交流,这才可以进行文化的交流。
因此,在现代俄语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做好中俄文化差异的渗透,这对提高学生的俄语水平具有很高的价值。
关键词:俄语教学;"中俄文化差异";渗透引言:由于缺乏一定的俄语文化背景知识,部分学生在进行文化交流的时候,不能够了解到对方的思想。
这都是由于日常俄语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基础知识讲解,忽视文化背景渗透造成的。
学习语言知识不仅需要了解基础知识,还要把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政治,民俗文化等进行对比。
在这些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过程里,可以将俄语的教学和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对比,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俄语应用水平。
1.在俄语教学过程中渗透中俄文化差异的重要性语言是一个国家文化的载体,文化影响对一个国家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文化不止是在宏观层面上具有深刻的意义。
对于人们的语言交际而言,了解文化背景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俄语的交际过程中,如果想要更加表达准确,就需要符合国家的情况。
因此我们需要对俄语的国家背景进行深入了解,基于文化差异的练习。
可以将学生进一步提高文化的素养。
学生在培养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将语言的应用能力进一步提高,并且可以充分了解对方国家的风俗文化。
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将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文化背景和基础知识。
通过这样的练习方式,能够帮助俄语的学生更快的适应文化背景需要,而且在开展俄语交流的时候也可以进行思想层面沟通。
基于中俄文化背景差异下的俄语教学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本文主要从词汇,习惯的方面来主要探讨俄语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进行文化差异渗透。
中俄文化差异与对俄汉语教学

中俄文化差异与对俄汉语教学语言是交际与思维的工具,它既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
不同的文化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评价。
因此,在语言教学中除了要传授语言知识外,还要加强文化因素的传授。
中国文化与俄罗斯文化,由于两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自然风貌、民俗传统、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等的不同,而差异迥然。
这就要求我们汉语教师在对俄汉语教学中针对这种文化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一、中俄文化差异由于人们观察文化的角度不同,所以给文化下的定义也不同。
据不完全统计,从不同侧面对文化所下的定义不少于250 种。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中心概念提出,认为“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统一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①按最广泛的定义,文化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在第二语言教学,或具体说在对俄汉语教学中也经常涉及到文化分类,但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交际文化”。
“语言交际文化”就是指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标准、是非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这种文化因素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中。
语言中的这类文化因素对语言和语言交际有规约作用,且本族人不易察觉,只有通过语言和语言交际的对比才能显现出来。
我们主要从两方面来考察一下这种差异:一是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而体现在语言文化中的差异。
大家知道,不同的文化在思维方式上是有差异的。
从宏观上看, 虽然俄罗斯文化既不是纯粹的西方文化,也不是纯粹的东方文化,它是兼有两者文化特征的一种独立的文化体系。
但它的思维模式以逻辑分析为主,呈线性。
而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偏爱逻辑和分析不同,它以直觉的形象分析为主,呈一种圆式思维模式。
体现在语言形式上,如词语的不对应性。
这种词语的不对应性,最典型的当数亲属的称谓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俄语教学中“中俄文化差异”渗透
俄语教学中中俄文化差异渗透简历大全/html/jianli/
一、序言
俄语新课程标准要求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用俄语思维、表达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以往,我们的俄语教学侧重于对词汇、语法知识的讲解和训练,忽视了文化因素对语言的影响。
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学生虽掌握了词汇和语法等内容,却不能有效的进行思想交流,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乏文化背景知识。
不同的国家其文化背景也不近相同,所以学习语言就是将所学语言国的历史、政治、民俗等文化因素进行对比、融合的过程。
因此需将文化背景知识与俄语教学结合起来。
二、课堂教学中中俄文化差异渗透的途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言语交际。
要想表达准确,符合国情,必须了解文化背景。
因此,文化差异渗透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把它与语言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下是我从词汇、习语、习俗、交际对话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四个方面谈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俄语文化差异渗透。
(一)在词汇中文化差异渗透:
词汇有字面意义,也有它的隐含意义。
学生学外语不仅要掌握词汇的字面意义,而且应当了解词汇的涵义。
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适当地向其介绍相关的文化知识,定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取得良好的词汇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самовар(俄式茶炊)一词时,可以渗透俄罗斯人喝茶的特别讲究[1]:在日常生活中,俄罗斯人每天都离不开茶。
早餐时喝茶,一般情况下吃夹火腿或腊肠的面包片、小馅饼。
午餐后也喝茶,除了往茶里加糖外,有时加果酱、奶油、柠檬汁等。
特别是在星期天、节日或洗过热水澡后,更是喜欢喝茶。
他们把喝茶作为饮食的补充,喝茶时一定要品尝糖果、糕点、面包圈、蜂蜜和各种果酱。
俄罗斯民族一向以礼仪之邦而自豪,许多家庭都有以茶奉客的习惯,当你到其家做客时,主人通常会问:您想喝点什么,茶还是咖啡?假如你选择喝茶,主人就会说:我这就把茶煮上。
喝茶可谓是他们的一大嗜好。
中国饮茶历史最早,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早在神农时期,茶及其药用价值已被发现,并由药用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饮料。
我国历来对选茗、取水、备具、佐料、烹茶、奉茶以及品尝方法都颇为讲究,因而逐渐形成丰富多彩、雅俗共赏的饮茶习俗和品茶技艺。
中国的饮茶习惯注重以下几方面:
(一)讲究清雅怡和的饮茶习俗:茶叶冲以煮沸的水(或沸水稍凉后),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之原味,重在意境,与我国古老的清净传统思想相吻,这是茶的清饮之特点。
毕业
(二)是讲究兼有佐料风味的饮茶习俗:其特点是烹茶时添加各种佐料。
如边陲的酥油茶、盐巴茶、奶茶以及侗族的打油茶、土家族的擂茶等等,均兼有佐料的特殊风味。
(三)是讲究多种享受的饮茶风俗:即指饮茶者除品茶外,还备以美点,伴以歌舞、音乐、书画、戏曲等。
如北京的老舍茶馆。
俄罗斯饮茶十分考究,有十分漂亮的茶具:茶碟很别致,因喝茶时习惯将茶倒入茶碟再放到嘴边。
茶具有的人喜欢中国陶瓷的,有的人喜欢玻璃的。
但最习惯用茶炊煮茶喝,尤其是老年人更为喜欢。
茶炊实际上是喝茶用的热水壶,装
有把手、龙头和支脚。
长期以来,茶炊是手工制作的,工艺颇为复杂。
有这样的一句俗语В тулу со своим самоваром не ездят(去图拉不用带茶炊),告诉学生图拉是俄罗斯盛产茶炊的地方,因此这句话表示多此一举。
又如:在讲водка(伏特加酒)时,渗透俄罗斯人离不开酒的文化背景知识。
俄罗斯的酒文化可谓源远流长:据考证[2],酿酒业的出现归功于制蜜业的发展。
在公元880-890年,蜜酒медовуха开始在民间出售,其酿制工艺与葡萄酒极其类似,产生于921年的桦汁酒香气四溢,人们开始在蜂蜜中加入啤酒花。
1284年,俄罗斯拥有了自己的啤酒。
15世纪40-70年代,伏特加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
被称为国酒的伏
特加甚至被一些西方人当作了俄罗斯的代名词。
无酒不成宴,俄罗斯人请朋友、过生日、办喜事、迎新年等的宴席都离不开酒。
俄罗斯人举杯喝酒时,通常都要说祝酒词,如:за встречу”(为相会干杯);зa знакомство(为相识干杯);за дружбу(为友谊干杯);за хозяйку(为女土人干杯);за здоровье присутствующих(为在场的人的健康干杯)等等。
祝酒词急是即兴的,祝酒者把对亲友的真诚情感、对他人美德的赞美、对生命的热爱倾注在祝酒词中。
因此可以说,是俄罗斯人酿造了伏特加,而伏特加却造就了俄罗斯历史。
(二)在习语中文化差异渗透:
习语是语言发展的结晶,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进行习语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习文化,并能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看到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从而加深对俄罗斯民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提高语言的交际能力。
俄汉两种语言中丰富的习语都体现了不同的文化特征。
比如:汉语中说的红茶,俄语则会用чёрный чай来表示,而чёрный在俄语中是黑色的意思。
又如:我们在形容事物发展迅速时说雨后春笋,而俄罗斯气候寒冷,无法生长竹子,但他们森林多盛产蘑菇,雨后林中遍地蘑菇,所以俄罗斯人说雨后蘑菇[3],Как грибы после дождя 。
还有,汉语中讲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俄语却说Перед Богом все равны 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汉语却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俄语说белая ворона白色乌鸦,汉语则是与众不同。
(三)俗语中的文化差异渗透:
对于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在俄汉语中都存在的事物或概念,在俄语应用中有特殊意象和含义的,要讲明文化含义,指明其运用场合。
其他参考文献
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 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 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
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
Hu, Zhuanglin.[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
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
Li, Qingxue,and Peng Jianwu.[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
Lian, Shuneng.[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Ma, Huijuan, and Miao Ju.[马会娟、苗菊],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
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
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
Xu, Jianping.[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Yan, Qigang.[严启刚],英语翻译教程[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 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 Zhong, Shukong.[钟述孔],英汉翻译手册[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
Zhou, Zhipei.[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