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文化差异分析

合集下载

中俄文化差异

中俄文化差异

中俄文化差异第一篇:中俄文化差异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然而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尴尬的局面。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对各国文化因素的了解尤为重要,了解对方民族文化,求同存异是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

”俄罗斯——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邻国,正与中国关系越来越密切。

作为欧亚大陆上的两个大国,在长久以来就保持了紧密的联系。

在历史上,两国有着极其复杂的渊源。

而在近些年以来,两国又不断的在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开展了深入的合作。

这个时候,研究中俄间的社会文化差异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跨文化交际中中俄文化的差异。

1.国家概况俄罗斯国土面积1707.5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一大国。

中国国土面积690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位。

俄罗斯虽然横跨欧亚大陆,其主要国土位于亚洲,但它在历史上就一直认为是个欧洲国家。

而中国是亚洲国家的显著代表。

政体上,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之一,而俄罗斯的前身苏联是当时世界上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

1991年8月24 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共和国宣布独立,成为俄罗斯联邦,苏联解体。

现在俄罗斯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由89个联邦主体构成。

2宗教意识中国虽然庙宇众多,但由于历史上的几次宗教灭绝运动,国民中虔诚信徒的比重并不高。

中国的宗教不参与政治,这在宗教意识甚重的欧洲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的宗教往往宣扬向善和普世救人,所以没有强烈的排他性或扩张意识。

俄罗斯人被认为是最具宗教品格的一个民族,在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中,东正教所宣传的爱与宽恕的思想处处可见。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里、列夫·托尔斯泰等著名俄罗斯作家的作品中都充满了种种宗教的哲理。

话说中俄社会文化差异

话说中俄社会文化差异

话说中俄社会文化差异盛世良与别国交往,不可不了解别国文化,以及与本国文化的差异。

本文列举了中华民族与俄罗斯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读来令人发笑,又令人深思。

话说中俄社会文化差异中国和俄罗斯地理、民族、宗教、历史和社会制度不同,社会文化必然有差异。

即使是普通的数字,中国人和俄罗斯人的爱好也不一样,中国喜欢偶数,俄罗斯喜欢奇数;中国封建时代偏爱“九”和“五”,现代民众钟情“六”和“八”,俄罗斯喜欢“七”。

上世纪50年代中苏“蜜月时期”,共同的意识形态掩盖了两国社会文化的差异,此后两国一度反目成仇,又无限放大了这种差异,抹杀了社会文化的共性。

了解两国的社会文化差异,有助于在双边交往中减少误解,增进互信。

亚洲和欧洲中国主张建立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华夏文明有极强的包容性,对外来文化相当厚道。

在中国哈尔滨,中央大街和果戈理大街这两条最繁华的大街,是重建的俄罗斯风情区。

满洲里建了俄罗斯套娃广场。

绥芬河有个新建的住宅区赫然冠名俄罗斯。

旧上海的外滩建筑群今天成了万国建筑艺术博物馆,现在,上海投资50亿元,在松江区建了1平方公里的“泰晤士镇”,还要建意大利镇和德国镇。

俄罗斯崇尚希腊罗马古文化和德法意近代文化,白蓝红三色国旗来自彼得大帝青年时代游学过的荷兰国旗,彼得堡的布局是按照西欧和北欧城市风格设计的,冬宫、斯莫尔尼宫和彼得宫,皇村的叶卡捷琳宫,都出自意大利建筑师拉斯特列利之手。

俄国地跨欧亚两洲,但看不起亚洲人。

在俄语中,“亚洲人”的转义就是“野蛮人”。

俄罗斯人素来以“最亚洲化的欧洲人”而自卑,又以“最欧洲化的亚洲人”而自傲。

俄罗斯对东方文明不甚宽容。

中国在圣彼得堡投资建设的“波罗的海明珠”住宅和商务区,能改善当地投资环境,带来就业机会,而且一再保证不搞“唐人街”,不突出中国文化因素,但俄罗斯人还是担心“中国渗透”,当地居民曾围堵抗议。

随和从众与标新立异中国人随和,有很强的从众心理。

从积极意义上,像孟子所说,“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但中国人往往从消极意义上从众,“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

中俄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企业管理的影响研究

中俄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企业管理的影响研究

中俄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企业管理的影响研究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跨文化企业管理日益成为了国际企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而中俄两国作为世界上重要的大国,其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企业管理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中俄两国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价值观念、沟通方式、管理风格等方面,这些差异对跨文化企业的管理活动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俄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企业管理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

一、中俄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1. 价值观念中俄两国在价值观念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普遍重视集体利益,强调家庭和社会责任,重视和谐共赢的理念。

而在俄罗斯,个人主义较为突出,对个人自由和个人成就的追求更加强烈,同时俄罗斯人更加看重权威和社会地位。

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企业管理中很容易产生冲突和摩擦。

2. 沟通方式在沟通方式上,中国人更加注重言辞的委婉和含蓄,善于使用比喻和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俄罗斯人更加直接和坦率,讲究直来直去。

这种差异容易造成在沟通交流中的理解不足和误解,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3. 管理风格中俄两国的管理风格也存在差异。

中国的管理风格更加倚重于稳定和谨慎,偏重于规章制度的约束,而俄罗斯的管理风格更加强调领导者的个人魅力和权威,同时表现出更加强调快速反应和灵活性的特点。

这种差异对企业的决策制定和执行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1. 组织架构和决策制定中俄两国的文化差异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决策制定。

在中俄合资企业中,中国方更倾向于保持传统的严密的组织结构和权威决策模式,而俄方则更倾向于灵活的组织结构和快速反应的决策机制。

这种差异容易导致企业内部的管理冲突和效率低下。

2. 团队合作和文化融合中俄文化差异对企业内部的团队合作和文化融合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跨文化团队中,中国员工更注重共同体意识和团队合作,而俄罗斯员工更注重个体表现和自由发挥。

这种差异容易导致团队合作的困难和文化融合的挑战。

中俄文化差异也会影响企业的管理方式和沟通效率。

浅谈中俄的社会文化差异

浅谈中俄的社会文化差异

浅谈中俄的社会文化差异中俄两国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渊源,国情、政治体制、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从社会文化方面切入,浅谈中俄两国的差异。

一、文化背景中国文化是多元的,历史悠久,绵延数千年。

中国文化的基础是儒家思想,强调道德、礼仪、家庭纵向结构、忠恕孝悌等传统价值观。

中国的传统文化像“中庸之道”、“和谐”、“仁”、“义”、“礼”、“智”、“信”、“忠”、“孝”等等都被广泛流传。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家族的传承,讲究亲情、友情、师生关系、父母之爱,是以团体为基础的群体性文化。

俄罗斯文化较为奥妙复杂,混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素质,西方文化的主导地位更加明显。

俄罗斯文化是一种具有强烈个性的民族文化,在欧洲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誉为“文化帝国”。

由于国土辽阔,影响范围广泛,俄罗斯文化的影响也相当深远。

俄罗斯文化重视真理、艺术和自由,主张“克里姆林宫的精神”和“西方理性”。

二、日常生活中俄的日常生活存在显著的差异。

俄罗斯人的日常生活受到气候、田园生活等方面的影响,他们喜欢在家中花费时间,且注重家庭团聚,充满了个性和浪漫。

相比之下,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更加实用,讲究劳逸结合,并且注重节俭。

中国家庭是以父亲为家庭组织中心,而俄罗斯家庭则是以母亲为主导,注意女性妇女地位以及母性爱。

中国人注重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如找到一个良好的工作和收入,建立自己的家庭等,而俄罗斯人则更加关注事业上的成功,重视物质文明。

三、人际关系与教育中国人注重人际关系的稳定和平衡,更加注重身份地位,许多人通过与权威人士建立联系来拓展事业。

社交是中国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喜欢通过饮食、聊天等形式来建立社会联系。

相对而言,俄罗斯人注重个体教育,激励个人独立思考和发展;中国则更加强调思维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注重教育的纵向系统。

中国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非常高,他们相信通过良好的教育,人们能够获得更好的机会和地位。

相比之下,俄罗斯人会在教育中强调实际技能和职业技能。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俄文化差异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俄文化差异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俄风俗文化差异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专业:文化产业管理班级:14级2班姓名:***学号:***********指导教师:***1.国家概况俄罗斯国土面积1707.5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一大国。

中国国土面积690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位。

俄罗斯虽然横跨欧亚大陆,其主要国土位于亚洲,但它在历史上就一直认为是个欧洲国家。

而中国是亚洲国家的显著代表。

政体上,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之一,而俄罗斯的前身苏联是当时世界上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

1991年8月24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共和国宣布独立,成为俄罗斯联邦,苏联解体。

现在俄罗斯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由89个联邦主体构成。

2.宗教意识中国虽然庙宇众多,但由于历史上的几次宗教灭绝运动,国民中虔诚信徒的比重并不高。

中国的宗教不参与政治,这在宗教意识甚重的欧洲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的宗教往往宣扬向善和普世救人,所以没有强烈的排他性或扩张意识。

俄罗斯人被认为是最具宗教品格的一个民族,在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中,东正教所宣传的爱与宽恕的思想处处可见。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里、列夫·托尔斯泰等著名俄罗斯作家的作品中都充满了种种宗教的哲理。

东正教对俄罗斯文化影响深远,其宗教思想已经渗透进日常生活,成为传统思想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俄罗斯信教的人增加,宗教,特别是东正教的社会地位迅速提升,宗教参与政治的趋势逐渐明晰,新下水的军舰、新落成的楼房往往要举行祝圣典礼,总统就职典礼的贵宾中必有东正教大牧首和其他主要宗教领袖,这些人已经成为本国政治精英的一部分。

用东正教凝聚人心、扩展俄罗斯价值观和文化影响、促进国家复兴的意图越来越强烈。

3.人际交往俄罗斯人素来以热情、豪放、勇敢、耿直而著称于世。

而中国人则是传统、内敛、含蓄、谦恭的。

在交际场合,俄罗斯人惯于和初次会面的人行握手礼,这和中国的风俗是相同的。

但对于熟悉的人,尤其是在久别重逢时,他们则大多要与对方热情拥抱。

浅析中俄饮食文化的异同

浅析中俄饮食文化的异同

浅析中俄饮食文化的异同中俄两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多样的传统特色。

中俄两国地域辽阔,人文历史悠久,这就为饮食文化的形成和传承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中俄两国的饮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历史传统。

本文将浅析中俄饮食文化的异同,以便更好地了解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和交融,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友谊的增进。

一、中俄饮食文化的共同点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中俄两国的饮食文化有着一些共同点。

中俄两国的饮食文化都融合了丰富的历史传统。

无论是中国的八大菜系,还是俄罗斯的传统饮食,都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沉淀和文化传统。

中俄两国的饮食文化都注重家庭聚餐的重要性。

在中国和俄罗斯,家庭晚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家人聚在一起共进晚餐,是一种传统而又温馨的生活方式。

中俄两国的饮食文化都尊重食材的原汁原味。

无论是中国菜还是俄罗斯菜,都以保留食材本身的香味和口感为最高追求,追求的是天然、纯净和美味。

1. 食材的选用中俄两国在食材的选用上有一定的差异。

中国由于地域辽阔,因此食材种类繁多,如小麦、大米、玉米、猪肉、牛肉、鸡肉等,烹饪方式也多种多样,如炒、煮、蒸、糕点制作等。

而俄罗斯则以肉类和奶制品为主,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蔬菜种类较少,以土豆、甜菜根等为主要食材,烹饪方式则更加注重烘烤、炖煮和烤制,俄式菜肴以肉味浓郁而著称。

2. 餐饮习惯和文化中国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家,餐桌礼仪非常重要。

在中餐文化中,碗筷是必不可少的餐具,人们习惯用筷子来取食。

而在俄罗斯,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刀叉来取食,通常都是一只手握刀,一只手拿叉,用餐方式更加西式化。

在餐饮时,中国人喜欢热的饮食,比如热汤、热米饭等;而俄罗斯人则更喜欢凉的食物,比如酸奶、冷盘等。

这一点也反映了两国在气候和地理环境上的差异。

3. 餐饮习俗和节日中俄两国在餐饮习俗和节日上也略有不同。

中国有很多传统的餐饮节日,比如春节、中秋节等,家庭聚餐是其重要的传统。

俄罗斯也有诸多庆祝节日,如圣诞节、复活节等,但他们更注重在特定节日里食用特定的美食,如圣诞节吃烤鸭、鲑鱼、波兰馅饼等,而复活节则会吃羔羊肉等。

俄罗斯和中国文化的差异

俄罗斯和中国文化的差异

俄罗斯和中国文化的差异一、宗教信仰俄罗斯文化是深受宗教影响的文化。

早期处于欧洲边缘的俄罗斯,基本上与西欧隔绝,"罗斯洗礼"将俄罗斯带入基督教,不久后东正教又被奉成为国教。

多元的宗教影响渗透在俄罗斯各个方面,成为其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的主体成分。

如,东正教主张博爱、宽恕和忍耐,造就了俄罗斯人温顺善良的品质。

但因缺乏理性,又容易陷入病态的献身狂热之中。

东正教主张苦行主义的自我牺牲和人人得救的群体意识,造就了俄罗斯人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

中国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

中国公民可以自由的选择、表达自己的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

中国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

中国公民可以自由地选择、表达自己的信仰和表明宗教身份。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一亿多人。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上往往不同。

中俄两国人们在思维模式上是截然相反的两种模式。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综合思维和整体优先,即注重事物整体的关联性。

在贸易交往中表现为总是从大的原则出发,从总体上权衡利弊。

在具体的贸易谈判中,中国人特别注重总的指导原则。

谈判双方在先确定总原则一致的情况下,再去谈具体的条款和一些细节问题。

而俄罗斯人的思维方式属于分析性思维方式,即凡事总喜欢从具体细节出发,先把整体分解成部分,从小到大,从具体到笼统。

这种思维模式在贸易谈判中的具体表现是非常注重合同的细节问题而往往缺乏一个总体原则。

??三、俄汉年龄文化的差异俄罗斯人无论男女老少都不喜欢谈论年龄。

特别是女性,他们常把女人的一生分为六个阶段:婴儿、女孩、姑娘、年轻的妇女、年轻的妇女、年轻的妇女俄罗斯人常对任何暗示年龄的问题都非常敏感,甚至会引起情绪波动。

稍微上了一些年纪的妇女通常会流露出困惑,甚至会略带愤怒地说:“为什么您总是强调我的年龄呢?”在中国,“老”往往意味着经验,意味着成熟,不带有感情色彩。

中俄文化差异

中俄文化差异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然而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尴尬的局面。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对各国文化因素的了解尤为重要,了解对方民族文化,求同存异是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

”俄罗斯——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邻国,正与中国关系越来越密切。

作为欧亚大陆上的两个大国,在长久以来就保持了紧密的联系。

在历史上,两国有着极其复杂的渊源。

而在近些年以来,两国又不断的在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开展了深入的合作。

这个时候,研究中俄间的社会文化差异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跨文化交际中中俄文化的差异。

1.国家概况俄罗斯国土面积1707.5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一大国。

中国国土面积690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位。

俄罗斯虽然横跨欧亚大陆,其主要国土位于亚洲,但它在历史上就一直认为是个欧洲国家。

而中国是亚洲国家的显著代表。

政体上,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之一,而俄罗斯的前身苏联是当时世界上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

1991年8月24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共和国宣布独立,成为俄罗斯联邦,苏联解体。

现在俄罗斯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由89个联邦主体构成。

2宗教意识中国虽然庙宇众多,但由于历史上的几次宗教灭绝运动,国民中虔诚信徒的比重并不高。

中国的宗教不参与政治,这在宗教意识甚重的欧洲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的宗教往往宣扬向善和普世救人,所以没有强烈的排他性或扩张意识。

俄罗斯人被认为是最具宗教品格的一个民族,在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中,东正教所宣传的爱与宽恕的思想处处可见。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里、列夫·托尔斯泰等著名俄罗斯作家的作品中都充满了种种宗教的哲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俄文化差异分析摘要:中俄两国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历史进程,造就了中俄两国自古就形成的两种内涵和形态各异的文化模式,并由此形成了两国在文化的自我意识和演進方式、世俗程度、结构及表现形式、变革的性质和方式、家和国的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在权力崇拜和权威政治等方面的类似。

分析中俄之间的文化差异与相似之处。

可以从中寻求共同的发展与多方面的契机,从而促进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模式;国民性;民族精神中国与俄罗斯是世界上毗邻的举足轻重的两个大国,具有地缘优势、人文优势、经济互补优势。

阐释中俄两国文化的异同,寻求发展契机,有利于促进中俄文化的发展,对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巩固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文化的起源和属性1中国文化起源和属性中国是亚洲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其文化是土生土长的本土文化与近代西域文化,还有周边文化的少量结合。

历经数千年的抉择、砥砺和发展,自晋以来逐步形成了以儒、释、道为支柱,诸子百家学说并行不悖的思想建构与文化底蕴。

中华文化有史以来一直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与轴心。

鸦片战争之前,由于地理位置的封闭性和文明的自创性,中国文化没有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刷与动摇。

而随着现代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要求,与全球文化贯通,并取它国之精华,排它国之糟粕,已成为中国富国强兵、富民强体的必选之路。

2俄罗斯文化的根源俄罗斯地处欧亚大陆板块结合处,地理位置相对开阔,近邻文化比较发达,与外界交往甚密。

它的文化正是在周边多种文化的撞击和渗透下逐步形成的,并无根深蒂固的本土化,因而属于典型的嫁接文化或边缘文化。

历史上,俄罗斯既受到过西方文化的长期熏陶,也曾沐浴了东方文化的洗礼,因此形成了东西方文化集于一身的东西合璧的文化。

二、文化的自我意识和演进方式不同1中国从发展、成败中完善自身历史上中国文化在其所触及的地域内曾远播万国,周边国家无一能与其披靡,由此促成了中国文化极强的自尊与自大的意识,充满豪情,居功自傲于世界之林。

与这种自我意识相辉映的是敬古制、崇经典的发展方式。

“儒生言必称先贤”,“四书五经、考据学、训诂学成为中国大多数知识分子一心相隅、目不窥园的学问”。

不仅学术如此,政治、伦理、民俗亦是如此。

姜子牙周易问卜,一举灭商阀纣正是这种情形的反映。

中国历来并不十分看重外域文化,直到近代惨败于西方,这时才开始用一种复杂的眼光去审视外部的大千世界。

2俄罗斯不断借用与创新文化俄罗斯文化有史以来,就充塞着自卑感和孤独感。

尽管它的大体皆来自于东西方的融合,但东西方却均将其视为“它山之石”而大加排斥与鞭挞。

“它在东方被视为西方的‘发言代表’;而在西方,它则被视为东方‘形象代言人’。

它被抛到世界诸多文明的边缘,远离自身的文明与独树一帜,以自然方式积累起的国家的精神资本,远离那些在许多世纪里灼灼耀眼的文明与昌盛”。

俄罗斯文化的这种“两不”属性,既使它感到羞愧,同时也鞭策它努力创造出一种凌越东西方文化的独立文化。

但是,它是通过与外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才得以实现的。

俄罗斯十分重视从外部文化中吸取养分,而对自身曾经的辉煌与欣赏只作为积累,因而俄罗斯缺少纵向的历史感。

这种演进方式往往表现为持续不断的文化断裂和跳跃式发展。

所以,可以说它是一种完全以借用和模仿为基础的文化。

三、文化的世俗程度不同1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地位有史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传统文化基础雄厚的国家,其文化属于典型的地域文化,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习得和遵循的伦理道德为基础。

宗教,有从外部传人中国的外来宗教和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不论那种宗教对中国的发展与进步,都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其中影响最大和最持久的当属印度佛教。

由于佛教通过心性修持以求解脱烦恼和痛苦的思想脉络与儒、道两家的理论机理基本吻合,因而自汉代传入中国后获得了迅速发展,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

所以,宗教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特有的支配性的地位。

2俄罗斯民族的信仰俄罗斯民族是一个普遍的虔信宗教的民族,“在他们那里,一切都带有宗教的性质与色彩”。

自公元988年起,东正教成了俄罗斯民族的精神支柱,在其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十分优越的作用。

可以说,没有东正教就没有俄罗斯文化。

这种文化宗教性造就了俄罗斯民族理性、好幻想、神秘主义、追求真理的精神特点,也培育了它以上帝选民自居、以拯救人类为己任的强烈使命感。

俄罗斯人并不是完人,俄罗斯的精神是一种趋于向善的精神,俄罗斯负有的使命根植于其特殊的精神。

俄罗斯的宗教观念亦根深蒂固。

四、文化的结构及表现形式不同1文化的包容性促进了中国兼容并进的思想中国文化极具包容性,对外来文化来者不拒,各种文化均能在中国生存与发展,万物并育不害、并行不悖。

因而,中国文化属于典型的多维结构。

而且,中国文化强调中庸、圆融与和谐,主张无为和兼容并蓄,反对固执一端而失之于偏。

中国历史上的每次变革,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经历了长期、谨慎和缓慢的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

2文化结构贯穿俄罗斯思维模式如同俄罗斯冷热分明的气候一样,俄罗斯文化具有明显的两极性和相对性,属于典型的阴阳组合。

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在其中奇异地融合在一起,相互碰撞与相互角力,相互作用与相互借重。

俄罗斯民族是两极化了的民族,它是矛盾的结合。

它的各个方面均有着“莫名其妙的相对性,可以确立若干个正题和反题,而每个人都能在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中,找到足够的事实,以证明自己信仰的神圣与观念的正确”。

在进行文化选择时,它总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往返跳跃,做着非此即彼的选择,或者顺势选左,或者顺势选右,而且每次选择都是一次全新的开始,这种选择令终点与起点已无实质的区别。

极少过渡与中和,甚至不需要酝酿。

五、文化变革的性质和方式不同1中国:本色不变兼容渐进的发展模式任何文化都是在不断变革中得以发展的,但中俄两国的文化变革却完全不同。

迄今为止,中国文化一直以“中学”为主体,无论经过怎样的改革与革命,“中学”始终在中国大文化平台中居于主导地位。

尽管在某些制度设计和规则制定上中国越来越多地引进了西方国家的经验,在某些方面越来越像西方国家模仿,但“西学”主要属于知识层面的东西,它无力撼动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

而且,任何外来文化传到中国后都要经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也就是所谓的洋为中用。

因而此“西学”已非彼“西学”。

这正是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博采众长而本色不易、渐进发展而非大起大落的根本原因。

2俄罗斯:激进的思维无修饰的选择俄罗斯文化的阴阳两极性决定了它的无根基性、无本体性,因而对东西方两种文化均采取了知识性的态度:在遇到西方文化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便掉头向东方文化求解,而在东方文化中难以实现的目标则依靠西方文化來变通,与西方国家打交道时依循西方文化,与东方国家交往时则运用东方文化;用使自己亚洲化的方法克制亚洲,用使自己欧洲化的方法制胜欧洲。

而且,每一次文化转变都像一场押注,其手段之激,方式之烈,后果之难以预料,实属罕见。

例如:苏联解体后的自由派先锋波波夫、盖达尔以及叶利钦的首席谋士布尔布利斯就曾建议“用最资本主义的方法改造俄罗斯”,而“无需任何民族性的掩饰”。

六、家和国的观念不同1家族观念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在中国人的意识里,家庭和家族的利益要高于国家利益,“百善孝为先”,孝道利家是上至统治者下至平民百姓无不恪守的道德准则。

对个人来讲,家族即他的世界,家族在则世界在,家族若瓦解世界也就不存在了。

因此一般来讲,中国人对家的关心超过了对国的关心,在面临家族利益与国家利益的选择时,中国人往往首选前者,再选后者。

当然也有例外,毕竟中国有很多舍生取义的大贤、大可。

所以我们暂且不能一概而论。

2民族主义在俄罗斯占据主导地位在俄罗斯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家庭和家族意识并不强烈,更无中国人视为孝道之首的传宗接代、延续血脉的想法。

在民族主义和家族主义比较的意义上,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具有民族主义情绪的国家。

是民族主义自大自狂、甚嚣尘上的国家,是把一切都民族化了的国家。

家族观念比国家观念对人类的危害要小得多,因为国家观念容易导致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

为国尽忠的最好方法就是杀人;而孝道利家的最好方法则是安居乐业、老守田园,采菊东篱下,安得其所的人性化、私性化的理念。

但这种意识也是造成对国事麻木不仁、对公事弥饷玩公、听之任之的温床意识。

七、中俄文化的相同与相似之处中俄两国文化不仅存在上述诸多差异,在某些方面也有相同或相似之处。

如:权力崇拜和权威政治就是两国政治文化的共同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强调皇权的无限性和神圣不可侵犯,所谓君王“贵为天子”,“受命于天”而“独制四海之内”。

同时,也主张强化外在的“纲常之礼”,强调等级尊卑,所谓天地君亲师,尊崇有序、长幼有先,认为不同阶层的人应各安其位,各守其礼,不乱纲常。

这样,社会才能实现秩序安定、臻于大同。

在这一理念的支配下,中国入世世代代对政治的最高期盼是圣君和明主。

同样,君主制也是近代俄罗斯“整个国家的法律的和文化生活方式在民众意识中的惟一支柱”,“他们渴望领袖的神明英武”。

俄罗斯人的思维是倾向于天堂与自由的世界观的,只有这种观念在他们那里才能够有所成就。

历史经验表明,俄罗斯曾经历过的大灾难皆起因于其内部腐败与领导者的昏庸,而其最辉煌的时期皆是极权者顺天应人、爱民如子的时期。

这种历史经验就决定了俄罗斯人对民族文化的看法。

中俄文化的异同实际上反映了两国地理特征、气候条件、人口状况、经济生活、战略目标、艺术发展、教育发展、建筑、人文、历史、周边环境以及哲学思想等等多方面的异同,对于我们考察二者的战略思维方式和战略发展进程极有意义。

对于推动中俄文化交流走向经常化和规模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世界因差异而美丽,人文景观因差异而丰富。

文化差异不会成为中俄关系的障碍,而将成为促进友好交流的契机。

而中俄两国文化的相同之处,也必将会成为两国携手合作的交叉点与良好契机,并促进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1]马风书,比较文化语境中的中俄关系[J],外交评论,2008,(4)[2]刘井山,全球化语境与中俄文化比较[J],学术界,2003,(5)[3]李胜,新时期中俄文化关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