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中国研究生教育制度

合集下载

并轨模式下地方院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工作思考

并轨模式下地方院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工作思考

教育研究并轨模式下地方院校非全曰制研究生招生工作思考张淑卿杨绍志(华北理工大学,河北唐山063000)摘要:自非全日制研究生招考制度纳入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招生以来,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招生工作有了新的时代内涵和要求,0起各大研究生招生单位的重视。

面对全日制研究生与非唐日制研究生并轨招生的改革,如何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工作,怎样对生源结构进行优化,对地方院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工作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研究生招生招生并轨模式非全日制学位一、并轨新形势下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总体现状(一)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界定。

2016年9月,教育部对两类硕士研究生并轨招生工作下发教学〔2016〕9号文件,明确关于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政策,对两类研究生给予明确的界定$非全日制研究生“指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具有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录取,在基本修业年限或者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一般应适当延长基本修业年限)内,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取方式和时非学的研究生”。

表1全日制研究生与非全日制研究生对比全"制非全"制学制2年或3年两年(修业年限3—4年)证书双证双证证书效力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学习方式全脱产授课时间安排灵活,一般为周末或寒暑假培养方案坚持统一标准,坚持同等质量适合对象工作经验较少工作经验丰富通过表格内容对比可以看出,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在学方式、适合人群等方面有所异,其他都是相同的。

唯一不同的是,非全日制研究生证书上会标明“非全日制”。

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可以获得“双证”,增强了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含金量。

(二)新政策下研究生报考总人数及非全日制人数呈上升趋势”全日制研究生与非全日制研究生并轨改革之后,根据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布的数据,2017年)2018年)2019 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持续上,2020年研究生报考人数达341万人。

关于博士研究生生源质量与教育质量关系的思考

关于博士研究生生源质量与教育质量关系的思考

关于博士研究生生源质量与教育质量关系的思考发布时间:2022-07-21T07:58:25.746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5期作者:杨郁茜[导读]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会之年。

杨郁茜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摘要: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会之年。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

为适应我国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对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在本世纪初,我国开始实施研究生扩招政策,各高校的博士研究生招生数量明显增长,博士研究生教育作为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承担高层次人才培养、创新创造、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使命。

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招生工作是首要环节,它从源头上决定了教育质量。

基于博士生生源质量对大学培养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分析,尝试探究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源头---生源质量保障与教育质量关系的思考这一主题。

关键词:博士研究生;生源质量;教学质量;前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强国部署,明确了教育建设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意义。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和国家创新体系的生力军,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

作为博士研究生教育的起点和重要组成部分,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前提和保障,博士研究生的生源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人才培养的教育质量,影响着科研产出和学科建设水平,高质量的博士研究生生源对提高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一、为提高博士生生源质量而进行的招生改革博士生教育承担着为国选拔培养顶尖人才的重任,它与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密切相关。

近年来,我国博士生规模持续扩大,博士生教育质量也被关注和评价。

博士研究生生源的选拔在很大程度生影响了后续培养过程。

浅析心内科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反思

浅析心内科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反思

浅析心内科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反思研究生教育是构建顶层国民教育的核心组件,亦从根本上影响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科技创新能否高效推进。

因此,深入剖析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整理出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案对当前正处于转型中的各行业均有裨益。

在医学领域,自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临床医学研究生分为科学学位研究生(即科研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即临床型研究生)两种类型以来,研究生教育确实为我国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培养了众多的高素质、高层次医学人才,有力地保障了人们的生命健康[1-2]。

但随着当前医患关系的演进以及科研型临床研究生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凸显,科研型临床硕士的未来走向就成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鉴于此,笔者结合所在心内科大平台以及自身带教研究生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给广大医学同道一起分享下自己的看法与意见。

1 心内科科学学位的重要性与特殊性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肌病、瓣膜病、外周血管病等)是影响国民健康的头号杀手。

在欧洲每年造成180万人的死亡,在我国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更是高达350万人。

更为可怕的是,近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的非年龄调整死亡率以及年龄标化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农村尤为明显[3]。

1985~2009年城市居民心血管病占总死因构成均>34%。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年龄标化后2002年与2004年中国因心血管疾病每千人损失17.46个和19.48个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成为人类寿命损失最为严重的疾病。

与西方国家相比,在心血管疾病谱及病源量方面我国拥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但纵览目前国内外心血管科常用药物、支架、新治疗策略提出者等,却让广大学者深感汗颜。

阿斯利康、辉瑞、赛诺菲、拜耳等制药巨头以及冠状动脉支架、起搏器生产商每年都从中国攫取巨额医疗费。

而且,在病因学及循证医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我国与西方国家也有不少差距,究其原因还在于这方面人才的匮乏,以及后备人才培养的滞后。

“钱学森难题”与研究生教育观念的世纪反思——纪念钱学森诞辰100周年

“钱学森难题”与研究生教育观念的世纪反思——纪念钱学森诞辰100周年

据党 的 十七大关 于“ 优先 发展 教育 , 建设 人力 资源 强 国” 战略 部 署 , 国 家 中长 期 教 育 改 革 和 的 《 发展 规 划 纲 要 ( 0 0—2 2 21 0 0年 ) ( 下 简 称 《 》以 纲 要》 提 出 , 全面提 高 高等教 育质 量 , ) 要 提高人 才 培 养 质量 。强调 “ 力 改 进 研究 生 培 养 机 制 改 革 ” 大 , “ 强管 理 , 断提 高研 究生 特别 是博 士生 培养 质 加 不 量” …拍。这 可 谓 当 今 中国 高 等 教 育进 一 步 改 革 的头等大事 。如何进 行 ?其 中 的关 键 因素是 研究
学的 本 质 、 究 生 教 育 的 特 性 、 究 生读 书 治 学 的 态 度 等 这 样 一 系列 根 本 问题 。革 新研 究 生教 育 观 念 是 求 解 研 研
“ 学 森 难题 ” 关键 环 节和 必 然要 求 。 钱 的 [ 键 词 ] 钱 学森 难 题 ; 研 究 生 教 育 观 念 ; 学 本 质 关 大 [ 图分 类号 】 G 4 中 60 [ 献 标 识 码 】 A 文 [ 文章 编 号 】 1 0 0 2—5 2 ( 0 1 0 —08 —0 2 7 2 1 )2 0 1 4
(oe hNed a , 约 瑟 为 其 所 取 的汉 名 。他 Jsp e h m) 李 是 英 国生 物 化 学 家 、 学 史 家 和 中 国科 技 史 家 。 科 他 考察 了 中西 科 技 交 流 及其 相 互 影 响 , 分 肯 定 充
次 系统谈 话 是 2 0 0 5年 3月 2 9日下 午 在 3 1医 0
了 中国古代 的科学 技 术成就 对世 界文 明发展所 做 出 的巨大贡 献 。但 也 同时提 出并 试 图解答 著名 的

当代中国学制改革的发展历程与经验教训

当代中国学制改革的发展历程与经验教训

[基金项目]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部重点)“当代中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历史经验、现存问题与发展对策研究”成果之一。

(课题批准号:DG A010240)[收稿日期] 2004-01-11[作者简介] 廖其发(1952-),男,四川三台人。

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史、中国教育改革的研究。

2004年4月南京晓庄学院学报VO L.20,NO.2第20卷第2期JOURNA L OF NAN J I NG XI AOZH UANG C O LLEGEApr.,2004当代中国学制改革的发展历程与经验教训廖其发(西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市 400715)[摘 要] 本文梳理了当代中国学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和其中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存在的问题。

认为新中国建国50多年来,我国的学制改革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建国初新学制的奠基;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学制改革的大起大落;“文化大革命”时期学制的缩短;新时期学制的迅速延长和稳定。

每个历史时期在学制改革方面都有一些经验教训,但总的来说,过去的学制改革存在严重问题,现行学制存在严重弊端。

我国今后需要在认真反思过去学制改革积累的经验教训特别是问题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严谨的、科学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探索出一套符合中国各地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实际的、高效率的、富有弹性或灵活性的学制体系及相关的理论与方法。

[关键词] 当代中国;学制改革;历程;经验教训[中图分类号] G 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7902(2004)02-0009-08 学制是一个国家关于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

学制的根本是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具体任务,关键是入学条件和学习年限。

研究当代中国学制改革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对人们了解当代中国学制改革的历史、研究学制改革的有关问题、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硕士研究生学术讲座个人心得7篇

硕士研究生学术讲座个人心得7篇

硕士研究生学术讲座个人心得7篇硕士研究生学术讲座个人心得【篇1】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研究生教育在观念、内容和方法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研究范围不断拓展和深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了促进研究生自主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达到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营造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术氛围,每年都邀请很多大师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

这些学术活动有跨区域、跨校、跨院系层次之间的交流与研讨,还有不同学术背景的知识观点、思想相互碰撞与融合。

学校研究生学术活动逐渐形成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成为校园里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这些学术活动拓宽学术思路与领域,激发创新激情,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

以下是我参加学术活动的一些笔记总结和心得体会。

1、学术活动之一:《关于气候变化的哲学思考》学术讲座 x月x日,长安大学的李佩成教授为我们做了题为“关于气候变化的哲学思考”的学术报告。

李教授曾在水建学院任教,因此显得格外亲切和蔼。

而他对专业知识的深刻见解更是让我们获益颇多。

他强调,运动变化是绝对的,地球的气候一直在变。

地球气候一直在变化着,当代气候变化的态势并未超出历史气候变化的范畴。

矛盾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气候变化有着众多因素的推动。

要历史的、全面的、辩证的看问题,不能肯定当代的气候是完全变暖或是人类活动所致。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对于全球气候变暖是好是坏还要做具体的分析。

因此,他认为应该具体矛盾具体解决,中国应该寻求自己的应对气候变化之策。

他的论题与新闻媒体一面倒的观点相比,充分体现了作为学术研究工作者的科学客观的态度,这一点尤为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2、学术活动之二:《河流研究的新挑战》学术讲座x月x日,来自清华大学的王兆印教授来到我们学院为我们做了题为“河流研究的新挑战”的学术报告。

会上,王教授针对汶川地震引发的河流研究7个方面新挑战:巨型滑坡体的稳定及开发利用、堰塞湖引起的河床演变及管理方略、颗粒侵蚀及治理、地震引发的4种次生灾害链、滑坡崩塌堆积体的植被修复、高容重两相慢速泥石流及青藏高原抬升对河流演变及生态的影响,给我们作了一场精彩的报告。

基于反思性实践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探索——以中国人民大学EMBA培养为例

基于反思性实践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探索——以中国人民大学EMBA培养为例

DOI:10.16750/j.adge.2017.07.010基于反思性实践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探索——以中国人民大学EMBA培养为例宋远方孙莹璐成栋摘要:以中国人民大学“EMBA中国实践管理教育项目(CMPM)”为例,探讨了基于反思性实践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通过借鉴明茨伯格IMPM项目思想,CMPM以五种管理心态为基础,通过基于反思的学习和基于反思的实践,架构“知”与“行”、理论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桥梁,并为其他以实践为中心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

关键词:反思性实践;EMBA教育;IMPM;管理心态;研究生教育作者简介:宋远方,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北京100872;孙莹璐,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2;成栋,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北京100872。

EMBA教育是培养企业家和高层管理人员的重要途径,旨在为实践中的管理者提供管理教育,提高其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从而改善优化企业经营管理,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然而,我国现阶段EMBA培养方式仍存在知行相离、理论与实践无法结合的弊端,培养出的管理者无法应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工具来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

尤其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国企业面临的商业现实更加复杂。

环境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对称性和数据的爆炸式增长更对企业家和管理者的实践能力带来严峻挑战。

在此背景下,如何提升EMBA项目质量、改进EMBA教学效果是一个亟须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EMBA培养为例,深入分析和探讨EMBA项目改革思路,在引入管理大师明茨伯格(Mintzberg)发起的IMPM(国际实践管理硕士项目)基础上,强化反思性实践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并基于反思性实践的思想,因地制宜地设置适合中国管理情境的EMBA课程体系和授课方式,为我国EMBA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同时也为其他以实践为中心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项目的设置和改革提供参考。

研究生教改

研究生教改

研究生教改引言近年来,研究生教育改革逐渐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研究生教改旨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高层次人才。

本文将探讨研究生教改的重要性及其可能的改革方向。

一、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与问题我国研究生教育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研究生培养模式过于功利化,重视细节而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其次,研究生教育缺乏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培养机制,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此外,科研导师制度也存在问题,导师过于注重科研产出而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这些问题制约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亟需进行改革。

二、研究生教改的重要性研究生教改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研究生是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来源,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其次,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阶段,通过改革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新能力。

此外,研究生教改还可以促进学科交叉和合作,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三、研究生教改的可能方向为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全面改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建立个性化培养机制研究生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学术研究中发挥个人特长和潜能。

可以通过制定个人发展计划、设置选修课程、提供科研项目等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2. 加强科研导师制度建设科研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该加强对导师的培训和评估。

同时,鼓励导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科研产出,还要关注学生的学术道德和人文素养。

3. 推进学科交叉和合作学科交叉和合作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可以通过开设跨学科的课程、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建立跨学科的研究中心等方式,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与合作,提高研究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4. 加强对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生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可以通过实践课程、实践项目和企业实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社会和职业发展的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思中国研究生教育制度
让人心酸的惨剧不断发生,不知能否警示那些忙着圈地盖楼大把花钱却在奖助学上面哭穷的高校?
近年来,硕士生和博士生“非正常死亡”事件不断出现。

近日,复旦大学44岁的博士生李开学不堪压力猝死在书桌前,留下破碎的家庭和尚未完成的论文撒手人寰,而他生前的每月生活费只有不到300元,需要兼职讲课挣钱。

很多人认为这些投身研究却草草结束生命的学生存在身心上的各种问题,并觉得他们在困难面前的承受能力太差,却忽视了研究生(Q吧) 教育制度上的缺陷。

一个好的研究生教育制度,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支持和自由。

以笔者就读博士的澳大利亚为例,永久居民和公民读博士免费,最长可以用八年的时间完成,并且可以延期,基本上没有太大的时间压力。

当中只有一部分学生从本科开始不间断地读到博士,而很多人都是工作了多年之后才重回大学校园,心智更为成熟稳重,更清楚理解博士学位对自己的意义何在。

读博士本身是一个机会成本非常高的行为,很多时候意味要放弃优厚薪金或者现有的职业机会。

为此,对于优秀的学生,澳大利亚政府和大学有各种奖学金予以支持,最低标准是能够免除一个两人家庭在读博期间的经济忧虑,而且一切研究上面的支出,学校都会全盘负责。

在选题方面,学生可以选择任何自己喜欢的论文题目,完全不需要跟随导师的课题或研究项目。

我的博士同学中有不少都是三四十岁的中年人,还有一位刚刚做完心脏搭桥手术的六十多岁的老者。

对于他们来说,读博士只是一个普通的人生选择。

尽管历尽艰难才能拿到博士学位,但也只是求知之路里面的一段旅程而已。

但是在中国,读博士往往被解读为通往更高社会地位的通行证,或者是在当今劳动市场上获得更好的职业机会的门票,从而被赋予了超出学术范畴的意义,同时意味着必须忍受非一般的压力。

事实上,很多博士生的生活,基本上可以和废寝忘食,寒窗苦读,孤苦伶仃等同起来。

李开学每月几百元的生活费是如何得捉襟见肘,这甚至连上海市的低保线都达不到。

可以想象,李开学因为这个延期的博士学位受着怎么样的折磨!
将学生定义为学术苦行僧的角色是由“学海无涯苦作舟”式的传统文化决定的。

这其实是透支了他们的将来所得。

让人心酸的惨剧却不断发生,警示荣誉式奖学金难以免除博士生们的后顾之忧,有关部门需要尽快制定出台全面的研究生奖学金和研究资助制度。

尽管金钱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是起码这能够让他们过上正常的物质生活,不需要到处“跑穴”赚取微薄的生活费。

那些忙着圈地盖楼大把花钱却在奖助学上面哭穷的高校,该想想一个问题:连油盐酱醋茶都没法保证的博士生们,该怎样完成需要付出多年努力的论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