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说课稿

合集下载

《背影》省级优秀说课稿5篇

《背影》省级优秀说课稿5篇

《背影》说课稿8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爱为主题”)的一篇叙述文,描写了父亲送作者从扬州返回北京的路上,父亲与小贩讲价、跨上月台为他买桔子、临行前叮嘱他等故事,作者以父亲的背影为全文的题眼,通过“背影”歌颂了父爱的伟大。

本文写父爱,把背影放在一个特定的情景中来写,使得父爱尤显深情动人。

学习本文可以让学生因父爱而感动,因感动而更加珍惜亲情,并学会感恩父亲、体谅父亲。

另外,还可以使学生学习本文在特定情境中细致刻画形象的方法,并应用到自己的文章写作中。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根据本单元主题和本文的特点,设定本课重难点如下:重点:体会朴实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难点:特定情境下对形象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二、说学情1.本课教学对象是初二上学期的学生,经过小学和初一的学习,他们对叙述文的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但是如何借助叙事来表达感情、借助特定情境来刻画形象,还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

2.我的学生多是95后,他们从小都是在父母格外的呵护下长大的,习惯了父母为他们做事情,对父母的爱甚至有些忽视了。

学习这篇课文可以唤起他们对亲情,尤其是父爱的关注和珍视。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一)把握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的含义;(二)学习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一个形象特征进行细致描写,以及从平凡琐事中提炼意蕴丰富的写作素材的写法;(三)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四、说教法学法(一)教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为此,我主要采用“品读赏析”和“问题探究”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安排2课时。

借助反复品读,引导学生体味朱自清在刻画形象时设置特定情境、运用朴素语言进行描写的特点;通过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对话的语文课堂。

初中语文课文《背影》说课稿5篇

初中语文课文《背影》说课稿5篇

初中语文课文《背影》说课稿5篇初中语文课文《背影》说课稿5篇《背影》是朱自清早期的散文代表作品,作品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特定角度的背影去写父子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下的相怜相爱的感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课文《背影》说课稿,希望大家喜欢!初中语文课文《背影》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背影》选自语文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作者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大家。

这一单元都是回忆性叙事散文,本文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异常真挚与至诚的亲子之爱。

2,、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①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学会在阅读中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并赏析其在语言环境中的特殊意义和作用;领会文章情感。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自主合作探究。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厚的父子之情,并沟通个体体验,体会天下至情--亲情3、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厚的父子之情。

(2)教学难点:把握文中对父亲背影的细节描写,体味父子之间浓厚的深情。

4、课时安排:两课时二、说教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如下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三、说学法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有:探究法: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要进一步深入探究学习。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教学电子课件说课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教学电子课件说课

明确:1.
第四次的“泪”:是接读父亲来信时,在“晶 莹的泪光”中又看到了几年前分别时的父亲“背 影”,追忆往事,惦念老父,相见无期,悲感交集, 其泪的是思念之泪。与开头难忘背影相呼应,震撼读 者心灵的力量。
明确 2.
1.照看行李 2.和脚夫讲价 3.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4.爬过月台为我买橘
对儿子的关怀和爱护简直是无微不至,浓浓的父爱溢于 言表。
08
作品影响
作品影响
这篇散文通过一条与众不同的途径,反映了一种在旧道德观念的冰水退 潮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父子关系中最真诚、最动人的天 伦的觉醒。在这种觉醒面前,人们第一次作为一个真实的人来占有并表 露自己的感情。这也是文章中蕴藏的革命性的历史内容及思想意义。它 的出版不仅提高了朱自清在散文史上的地位,也使人们竞相模仿他情真 意切、平和冲淡的散文风格。
一拍;顿号、间隔号处停半拍。 2、重读。是把句中重要词语读重一些表示强调,“重要词语”一般
指句中主 语、动词谓语和修饰限制的定语。 3、语调。语调变化是用来表达不同感情的,一般地说,表赞叹的、
热诚的句子,要用升调;表沉痛悲哀的、叹息的句子,要用降调;表心 平气和的、庄重的、仁慈的句子要平调。
四个பைடு நூலகம்影
作品鉴赏
父亲操劳忙碌的形象展现在面前。可“我”那时由于太年轻,对父亲尚不能完全 理解,以至于还在“心里暗笑他的迂”。作者行文至此,一种近乎忏悔的感情不 觉流注笔端——“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自我责备之中,包含 着深切的内疚与怀念。在车上坐定之后,父亲又要为“我”去买橘子。但买橘子, “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又胖,吃力之状可以想见。因此,父 亲当时去买橘子的情景,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记忆。当父亲“蹒跚地走到 铁道边”时,“我”心中的酸楚是自不待言的。“蹒跚”一词,说明父亲年事已 高,步履不稳,过铁路需人扶持。而今,为了“我”却在铁道间蹒跚前往。因而 当看见父亲“用两手攀着……努力的样子”的背影时,“我的眼泪”便“很快地 流下来了”。

《背影》说课稿

《背影》说课稿

《背影》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语文新教材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和生活气息,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背影》这篇课文,鲜明的体现了这一特点。

作品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背影”写出了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相爱相怜的情感,文章语言平实质朴,情感浓烈,充满着浓郁的人文关怀。

此文在教材中编入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从编者意图来看:A、本单元是以“爱”为主题的写人记叙文,反映的是日常生活;因此本文不仅成为学生继续了解叙事作品的重要载体,而且也是对处于生理、心理急剧变化的八年级学生情感的洗礼。

B、训练学生整体上学习与运用语文的能力。

C、本文还是本单元综合性学习“让世界充满爱”的铺垫之作。

2、教学目标教育是生命参与的事业“与每一位孩子共同成长”应是每一位教师的座右铭,让每一位学生都平等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灵光与活力,应成为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在兼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大目标的基础上我将此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感受文章情感;②、创设优良的教学情景;通过自主学习,理解文章主题。

③、体验父爱的伟大无私,提升自我情感。

3、教学重点理解关键语段的含义,体会对父亲背影描写所渗透的情感。

4、教学难点调动学生情感,体味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所渗透的人间至情。

二、说教法语文教学要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要让学生在活生生的文学作品形象中去体验。

利用整合后的资源,教学时以文本对话法为主,同时辅以整体阅读训练法、情景教学法、范读法、总结归纳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农村初中的学生特别缺乏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与良好的学习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材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对于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显得异常重要,这是走向和谐课堂的最根本途径。

因此,在本课我借助整合后的资源引导学生以自主阅读法为主、以朗读法、圈点批注法、问题探讨法、比较阅读法等学习方式为辅学习本文,同时注重以下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1、借助各种资源,自主解读文本。

《背影》说课稿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背影》说课稿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背影》说课稿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背影》说课稿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1《背影》是马伯庸所写的一篇优秀的小说,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一篇经典的散文。

本文旨在通过对《背影》这篇散文的解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并在语文学习中得到提高。

一、情节与主题《背影》是讲述了一个日本留学生告别母亲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留学生,他本来是憧憬着日本的现代化,但是和他母亲的一次告别,揭示了他心中最根深蒂固的东西,也让他认识到爱的重要性。

《背影》的主题是亲情和爱。

马伯庸通过这个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长大后才懂得珍惜母亲的人,警示我们要重视家庭,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

二、情景描写《背影》中有许多引人入胜的情景描写,深入人心。

文章的开头,母亲送儿子到车站,并默默地为他打点好行囊,为我们展示了母爱的细腻和温暖。

在这个场景中,文章写到了母亲为儿子做早饭时的动人情景,如“母亲握着他的手,说了许多话。

要是平常,他的手会挣脱。

可是今天母亲的手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有力。

”这些细节描写让读者感受到母亲内心的不舍和无奈,同时也反映了母亲对儿子关心的细致、充满爱心的态度。

三、语言运用《背影》的语言丰富、深刻、生动,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一种非常自然的亲切感。

文章中的措辞体现了马伯庸对儿子与母亲之间情感的深度认识。

例如,在用汉语与日本留学生告别的场景中,马伯庸让母亲用方言说道:“有些话,不是说给人听的…”这种精炼的文字,一下子便让人读懂母亲内心的风雨飘摇。

另一个例子是文章结尾,写到了脚步声渐行渐远的情景,充满着沉重的气息。

我们能够感受到母亲的无奈和儿子的内疚,这也引导我们思考家庭与亲情所带来的价值。

四、语文思考《背影》为我们呈现了一种亲情的力量,满是深情的文字却没有一点庸俗、感伤。

正因为如此,学生在阅读并学习这样的文学经典时,也应该有自己的思考。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强化独立思考,在模仿分析分离的同时,更应该在自己的文化传承与心灵上找到一个自己的立场。

初中语文《背影》说课稿(6篇)

初中语文《背影》说课稿(6篇)

初中语文《背影》说课稿(6篇)初中语文《背影》说课稿(6篇)初中语文《背影》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背影》,本课分两课时教学,这是第一课时。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展说课。

一、教材分析^p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都是记叙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的故事,但表现的却是人间真情。

《背影》位于这单元的第一篇。

本文通过刻画父亲的“背影”,展现了深沉的父爱。

在祸不单行、生活困顿、精神压抑的境况下,父爱显得异乎寻常的感人。

二、学情分析^p八年级学生语文素质参差不齐,缺乏正确学习方法及习惯,这就需要老师结合新的教学理念制定恰当的教学目的。

三、教学目的和教学理念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能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2、过程与方法精读课文,创作赏析比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亲情,增强感恩意识。

教学重点: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精读课文”,把握主要情节。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联络文本进展想象和创作的才能。

教学理念:倡导自主学习,学生学习方法。

四、教法与学法我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网络预习到情境导入到整体感知到精读赏析再到拓展迁移”的五步教学形式,倡导老师从必要的牵引到大胆放手,鼓励学生从被动承受到“自主、合作、探究”,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助、开放的语文课堂。

五、教学过程〔一〕、网络预习,授之以渔在这个环节,我充分利用网络,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们回家上网查询,做网络预习。

这样设计,是本着“授之以渔”的新课改理念进展的,它充分发挥了农远资的优势。

理论证明,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确实进步了,也乐学好学了。

〔二〕、视频导入,情境教学在这个环节,我播放歌曲《父亲》,导入新课。

好的导课方式能营造恰当的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热情与兴趣。

〔三〕、整体感知,个性创作在这里,我让学生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精读课文,并以制片人、导演的身份对课文某一段落或情节进展艺术加工,制成“电视散文”。

然后由学生互评并改良。

请看课堂实录。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说课稿精选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说课稿精选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说课稿精选1.说课设计之一教学内容:部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四单元13课《背影》编者意图、地位和作用:本单元选入五篇散文,意在呈现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散文是中小学课文的大宗,数量众多,学生接触也比较早。

像《背影》这类学生已经熟悉的写人记事类散文,旨在将学生已有的散文学习经验深化,理性化。

朱自清的《背影》是写人记事散文的典范,它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深切的爱和父子之间的深情,在祸不单行、阴云笼罩的日子李,父亲看似不经意的爱显得异乎寻常的感人。

作者没有平铺直叙的记叙父子间的故事,而是集中表现父亲的背影这一形象,切入点小而寓意深刻。

文章的叙述和描写都恰到好处,,朴素的语言表达了真挚的情感。

从人文内涵的角度来看,《背影》表现永恒的父子之情,感人至深。

教学设想:根据部编教学要紧贴文本,加强人文教育,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让语文走进生活,一课一得等理念。

以及”121卓越课堂“的相关要求,结合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分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作者、背景的介绍;字词的处理;朗读的训练(听读、自由读、分组选段读、个人选段读),课文的整体感知(三个四:四次背影、四次流泪、父亲说的四句话,其中深挖四次流泪、父亲说的四句话);第二课时深入分析课文:本节课由三次讨论一次练笔构成。

所讨论内容就是课后练习题。

具体情况稍后详说;第三课时由练笔研讨和人物形象分析(描写方法和人物性格特点)组成。

先展示学生的练笔材料,由学生点评,再分析本文人物形象,学生再修改自己的练笔材料,再展示点评。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探究我的情感变化过程,体会父亲独特的爱。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情感目标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体会自己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重点:1、探究我的情感变化过程,体会父亲独特的爱。

《背影》说课稿三篇

《背影》说课稿三篇

《背影》说课稿三篇《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背影》说课稿,欢迎阅读。

《背影》说课稿1一、说教材我先说一下对教材的分析。

《背影》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这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是初中语文的传统篇目。

文章通过追忆作者八年前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慈父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

本文构思巧妙,结构精美,语言朴实,饱含深情。

这一单元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

学习本单元,重点内容是让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爱”的情感,陶冶自己的情操,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背影》一文中,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是最有价值的教学要素,是最关键的教学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关于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确定的。

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为此构建了三维目标体系,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结合。

依据对课程目标的理解,结合单元要求,以及上面对《背影》一课内容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把握课文内容,积累重点词语。

2、采用多角度阅读等方式进行整体感知,抓住细节描写品味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的语言。

3、体味父爱的伟大,对父母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三、说教法学法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背影》是一阅读教学篇目。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我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整个过程中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影》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朱自清的《背影》。

这次说课我主要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新课标对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要求中强调“用普通话正确地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大致内容”、“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精读课文”等。

这些要求是展开本课教学的依据。

一、说教材
《背影》这篇文章一直作为语文教材的传统课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因为它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来歌颂父亲,把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去赞美爱,能够使学生在其中深刻的体会这种相怜相爱的感情,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

同时,它又是构思精巧、叙事中结合抒情的散文的代表篇目,所以,学习这篇课文,体会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中蕴涵的父子深情,理解文章选取的独特角度,为以后阅读同类作品、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挖掘学生的人文精神,应是一个重要基础。

1.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

理解并积累生字、词。

⑵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关键语句的含意和表达作用、品读文章朴实的语言风格。

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领会本文表现的父子间的浓浓亲情,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2.教学重点与难点:
⑴重点:体会关键语句的含意和表达作用、体会作者新颖独特的描写角度与朴素感人的语言。

领会本文表现的父子间的浓浓亲情。

⑵难点:对于文中背影的四次描写,进行深刻的体会,并找出四次背影在文中的位置及其作用。

在分析中,深刻透彻的体会这种伟大的父爱。

3.课时安排:2课时
二、说教法
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文的特点,按照初中生的认知规律,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
1.情境教学法:
课前播放一首《背影》歌动画,课后播放一曲《懂你》,赢造气氛。

2.阅读法以语言品味为主,采用启发点拨法,来完成本课教学。

3.“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针对教师对关键语句的提问,学生自主合作,共同研究作答,解决本文重点。

4.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用多媒体教学。

三、说学法
新大纲明确指出:“要贯彻启发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据此,教学该课,我确定了以下学法指导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3.指导学生根据间接经验学习感受生活。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激发情趣: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就显得十分重要。

好的导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我的导入方法是:
激情导入:课前播放《背影》歌动画,课后先让学生谈谈身边的母爱父爱。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情绪和兴趣,诱导学生转入对本课文的阅读理解)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走近作者:让学生说说课前查得的朱自清的资料(设计意图:充分体现《课程标准》阅读教学中利用一切渠道进行探究性阅读这一要求,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化。


2.听录音
配乐朗读此文(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注意朗读的要求和技巧。

并将自己认为优美、感人的句子勾画出来。

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训练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以及对学生进行“听有所知”的听力训练,学习批注法,为下一环节的深入研习做好铺垫。

3.合作探究
投影出示下列问题
○1:请找出本文的文眼。

(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读出了文眼,就读出了中心。

文眼常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

)○2:“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于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3:“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
○4:课文写了“我”几次流泪?其原因是什么?
○5: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哪一次写得最具体、最感人?
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理解作者的思路,谈出自己的感受。

(三)重点赏析
这一环节将紧抓文章的重点,分散突破难点。

1.在上一环节的最后一个问题,学生指出第二次背影最感人,那么我们就来阅读文章的这一部分,也就是“买橘子”一段。

通过分析父亲的动作、语言来感受父亲对我的关怀与爱护。

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领会本文的构思角度“背影”,从而直接进入到本课的分析难点而不至于偏离。

第二步学生自疑讨论。

在这一过程里,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相关语段,写出自己设计的问题,并自由发言,师生共同筛选最符合教材要求、富有创新的问题来进行探讨。

如:
⑴父亲爬月台的动词中,为什么用攀而不用抓?等,体会作者用词恰当。

⑵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比如皱纹、白发等等,而只写了背影呢?
(3)父亲在“送儿子”的过程中一共说了四句话,分别有什么含义呢?既理解了文章的中心,又体味了作者语言的风格——朴实。

这样安排的目的:
⑴学生通过质疑、解疑,激发了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⑵让学生认识到独立思考和集体合作的结合的重要性。

⑶通过筛选总结问题串,分散重难点,突出关键。

2..阅读文章的首尾两部分,体会各自的作用,及作者表达的情感。

体会文章的中心。

(四)知识的拓展与迁移
投影出示下列诗句,作为对本课的总结,也是对文章主题的升华:
世间的爱千万种,
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

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
但带不走父母的爱。

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
溶入我们的血液。

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
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

让学生表达自己感受到的父母的恩爱,写一篇短文,作为本课的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