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康熙的评价
康熙:清朝第四位皇帝

整顿吏治:康熙 皇帝整顿了吏治, 打击了贪污腐败, 提高了政府的效 率和公信力。
康熙皇帝的文化贡献
重视教育,推广儒学
编纂典籍,整理文献
推动艺术发展,支持文人 创作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引进 西方科学知识
康熙皇帝的经济举措
重视水利建设,提高农 业产量
推行“永不加赋”政策, 减轻农民负担
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促 进经济繁荣
文化上:康熙皇帝推崇儒家文化,注重教育发展,建立了许多学校和 图书馆,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质。
军事上:康熙皇帝加强了边疆防御,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改革,提高 了军队的战斗力和装备水平。
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对世界的影响
推动文化交流:康熙皇帝支持西方传教士来华,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扩大中国影响:康熙皇帝的稳定统治和强大国力,使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提高。 推动欧洲文艺复兴:康熙皇帝对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康熙皇帝的统治时期,是世界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一段时期。
康熙皇帝的历史地位和评价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如何看待历史进程等。
05
康熙皇帝的评价
章节副标题
康熙皇帝的历史地位
清朝的奠基人:康熙皇帝在位 期间,巩固了清朝的统治,为 后来的盛世打下了基础。
文化繁荣的推动者:康熙皇帝 重视文化教育,推动了清代的 学术繁荣。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
康熙皇帝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X
目录
01 单 击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康 熙 皇 帝 的 生 平 03 康 熙 皇 帝 的 功 绩 04 康 熙 皇 帝 的 影 响 05 康 熙 皇 帝 的 评 价
古代中国著名政治家--康熙帝

世宗 雍正
1722-1735
↓
仁宗 嘉庆
1796-1820
→
宣宗 道光
1820-1850
文宗 咸丰
1850-1861
↓
溥仪 宣统
1908-1911
←
德宗 光绪
1875-1908
←
穆宗 同治
1861-1874
康熙(1654— 1722),清代皇帝, 即清圣祖爱新觉 罗· 玄烨,满族,年 号康熙,故亦称康 熙帝。是中国历史 上在位时间最长, 而又功绩卓著的著 名皇帝。
《尼布楚条约》意义: 1689年《尼布楚条约》规定: 1.中俄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 双方平等协商下签署的平等条约; 安岭往东至海为界,岭北河西属俄国,岭南河 2. 肯定了“两江一岛”属中国。 东属中国。 (即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和库页岛)
二、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大举措
(三)影响
缔造和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开创了康乾盛世的繁盛时代。
政治:民主——专制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自然经济 康乾盛世已经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趋势。
感悟历史
观点一: 称颂康熙是中国古代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
• 1、康熙帝平定三藩、统一台湾、三征噶尔丹, 巩固了国家统一。 • 2、康熙帝抗击沙俄,维护了国家主权,使多民 族国家的统一得到巩固和发展。 • 3、重视文教,苦研儒学,组织编纂要著,弘扬 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 4、重视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 • 5、拉开了长达150年的“康乾盛世”的序幕
二、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大举措
(一)巩固统一国家
1、平定“三藩” ⑴“三藩”问题的由来 ⑵平定“三藩”的经 过 思考:试分析康熙平定三藩的历史影响。 消除了割据、分裂的隐患,加强了国家统一, 巩固了中央集权。
[解读]康熙是清朝头号昏君
![[解读]康熙是清朝头号昏君](https://img.taocdn.com/s3/m/5ef6ced0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7e.png)
康熙是清朝头号昏君康熙是清朝头号昏君!也是近代中国的最大昏君!!看不懂康熙,就看不懂清朝!大清朝史学家给康熙(1654—1722,6岁即位,1661—1722年在位)的评价酸得都快馊了。
什么“内圣外王”啦!“千古一帝”啦!你说他康熙又能好到哪里去?康熙不是清朝的开国皇帝,但他的地位如同开国皇帝。
虽然他是第二位进驻紫禁城办公的大清总裁,但清朝建国大业是在他的任期内完成的(收复台湾),清朝治国大政方针也是由他确立的。
加上他在位时间最长(康熙在位61年,他爹顺治亲政仅10年),所以影响最大——他若犯浑,继任者们就很难醒神儿!关起门儿评价,康熙干的也许还不算差劲儿,至少他成功地把大清王朝这个“外来股”给鼓捣上市了,还弄出了个行情看涨的样子。
如果跟同期外国皇帝同行来比较的话,康熙的差距可就不是很小,而是太大了!和康熙同时在位,还比康熙小18岁的俄罗斯沙皇彼得一世(1672 -1725,1682-1725在位,1689年后亲政)也是儿皇帝(10岁)。
当时的俄罗斯还是奴隶制国家,比西欧主流国家落后几百年。
1697年,彼得同志组织了一个由250多人组成的考察团,前往德国、荷兰、英和法等国考察学习,全面了解和学习这些国家的政治体制和科技文化。
彼得本人化名米哈伊洛夫,正式身份只是考察团的一个水手(彼得不许别人叫他皇帝,每到一地,都亲自到工厂打工,到部队学射击,还亲自考察了英国的议会操作全过程)。
回国时,彼得就把一批技术人才直接带回俄罗斯;回国后,他强行推动一系列改革,俄罗斯人的精神面貌迅速改变,综合国力迅速提升,很快就击败了最近的强国瑞典!没有彼得置办的“家底儿”,俄罗斯就不可能在以后的战争中接连击败拿破仑、希特勒这两个超级战争魔头,也很难成为今天的科技和军事强国。
康熙在位期间,是清朝中西方文化交流最活跃时期。
康熙本人就亲自学习了历法、几何、西医和哲学等西方科学著作,还刊行了部分图书。
遗憾的是,康熙除了向臣子们炫耀自己的渊博知识,并没有在国内大力推广西方的科技和文化!如果康熙是个无所事事的平庸君主,也还会给后任皇帝提供发挥和创新的空间,中国也还有机会在清末赶上西方。
历史学家对康熙的评价

历史学家对康熙的评价
康熙,清朝的第四位皇帝,他的在位时间从1661年到1722年,是清朝长寿的皇帝之一。
他为当时的中国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为一位杰
出的统治者,康熙得到了历史学家们的一致认可。
就其政治执政而言,康熙秉承“养民政策”,关怀百姓,破除农业落后;在金融、外
交等方面,康熙能够展现出稳定国力,让清朝拥有了一个强大的国力基础。
此外,康熙也
是宗教文化方面的巨匠,在他统治的地方,不仅修建了大批的宫殿,而且在历史上他创建
了友谊会议,作为一个特殊的礼仪,加强了当时的外交政策,受到全国要求的欢迎;而他
也让北京用汉语完成了一段伟大的历史,扩大了教育规模,提供了全校学校,普及化汉语
文字。
从历史学家的角度来看,康熙的政治能力很强,他的政策也有助于清朝的发展,虽然
他有时也会遇到一些挫折,但总的来说,天下都是康熙的荣耀。
外交方面,康熙计划贸易,并且很成功的促进了和异族的融合与共有习惯,让清朝的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大大增加
了国家的声望,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
康熙当政时,清高宗也作出了非凡的贡献,给人们留下了丰硕的政治文化成果。
康熙
以其丰功伟绩、宽仁大量而著称于世,使得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将领之一,在历史学家眼里,拥有许多赞誉。
总之,康熙是当之无愧的伟大皇帝,被视为清朝繁荣发展和政治文化
启蒙的催化剂,值得人们尊敬。
康熙中国历史上的明君

康熙中国历史上的明君康熙:中国历史上的明君一、引言在中国历史上,康熙皇帝(1654年-1722年在位)被誉为一位杰出的君主,被称为明君。
康熙皇帝执政时期是清朝强盛的时期,他不仅扩大了国土,统一了中国,还实行了一系列有益于人民的政策。
本文将重点阐述康熙在中国历史上被誉为明君的原因。
二、康熙的治国理念康熙作为一位明君,他首先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治国理念。
他相信只有通过保持和谐的社会关系、恪守道德价值观和充分发挥人民智慧,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与稳定。
因此,康熙采取了多元的决策机制,鼓励各地方官员提供建议,并根据人民的需要制定政策。
三、加强国家统治康熙明君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加强国家统治。
他实行了一系列举措,以巩固清朝的统治地位。
首先,他对汉人进行了宽容和融合政策,允许汉族人进入政府和军队,以促进民族和睦。
其次,他对明朝的后裔实行宽恕政策,减少了统治中的分歧和不稳定因素。
此外,康熙还将满族传统与汉族文化相结合,以扩大统治的合法性和影响力。
四、促进经济繁荣作为一位明君,康熙十分重视国家的经济发展。
他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并积极鼓励农业和商业的发展。
康熙改革了土地制度,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田的产量。
他还建立了广泛的市场网络和商业机构,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贸易的发展。
这些措施极大地刺激了经济的繁荣,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五、关怀民生康熙明君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关怀民生。
他在位期间,出台了许多有利于人民的政策。
首先,他实施了减税政策,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其次,他推行了普及教育的政策,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让人民接受教育。
他还关注灾民的福祉,采取了积极的救灾措施,确保人民的安全和福祉。
六、保护文化遗产康熙明君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对文化艺术的发展极为重视,并鼓励文人墨客的活动。
他扶持了许多艺术家和学者,提供了许多机会让他们展示才华。
同时,他对历史文物进行了广泛的保护和修复,确保了历史和文化的延续。
七、康熙的影响康熙明君的治理理念和政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康熙的评价(大学选修清朝帝王评说论文)

200 —200 学年第广东工业大学公选课平时作业
康熙晚年储位之争很激烈,了解了这方面历史后,立刻写一下自己的看法。
我觉得康熙一生对权力的欲望很大,不愿意自己的皇子在自己在生的时候比自己更强大,不愿意看到皇子威胁到他的皇权,是引起他晚年储位之争的重要原因,说到底就是封建皇权的集中表现。
他的儿子,其实每一个都有很大的能力,都具有拥有皇位的实力。
追求皇位的,也是因为他们想在最高的地方来展示自己。
比如八阿哥胤襈,其实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适合做一位仁君。
可是,也正是因为他完美,太得人心,而康熙疑心很重,因此对八阿哥反而防范有加,加上康熙对胤禩的出身不满,这样导致胤禩的必然失败。
但换位想想,倘若康熙能放下自己的疑心,懂得给予儿子一个更大的舞台,相信儿子,这样相信每一个儿子都有能力成为一代仁君。
对于皇太子胤礽两立两废的经历,可以看出康熙其实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
而对于四阿哥,雍正觉得他孝悌,因此对他有很好的形象。
每个皇子,不同的特点都给雍正留下了很多印象,表现太突出,又可能留下坏印象,因此,想做皇帝但又要保存自己
的太子,到最后留下的,应该属于最有心计的四阿哥胤禛。
或许,也只有这样的君王才可以统领全国上下吧。
储位之争,就是因为皇子们能力都太强了而无法避免,可惜的是康熙晚年要在儿子的明争暗斗中度过,也许,他在为自己的权利和生命担忧。
但换位想想,如果他在儿子已经有能力能做君王时,放手让那个儿子来,自己安详地度过晚年,这样或许能欣怀走完余生。
千古圣君康熙大帝

千古圣君康熙大帝绪论清圣主康熙帝,原名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他是顺治帝第三子,清军入关后的第二个皇帝。
他的出身与众不同:他身上有满洲,蒙古和汉人的三种血缘。
他8岁登基,在位61年,功劳极大。
康熙通七国语言,上知天文,下识地理,诗词歌赋不需多说,且其能算数学,又习武术,医学,工程技术,书法音律都有所研究,可谓神人!他智擒鳌拜,平定三藩,北灭葛尔丹,南收台湾岛,驱逐了沙皇势力,平息蒙藏地区动乱,加强了多名族国家的统一。
在经济建设上,发展农业,兴修水利,积极治理国家,六下江南,体察民情,体现了一代明君的风范。
其功绩之伟大,足可比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正可谓是千古一帝!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在位年数最长的皇帝,创下了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
那么,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处于封建社会的没落时代,康熙为什么能成为一代明君呢?从康熙身上我们又能发现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位帝王呢?他究竟做了哪些惊天动地的大事,让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有一个圆满的结局,让世界人民都知道还有这么一个泱泱大国的存在?关键词:康熙平三藩收台湾乱起萧墙一、夺宫初政显神威康熙的童年异常悲惨,即位是因为皇父仙逝(实是出家为僧),在其十岁时,生母也病故了,小玄烨昼夜守灵,擗踊哀号,水浆不御,哭无停声,宫廷近侍,皇室近亲,耳闻目睹,无不感动,可见其何等种孝!然而,在不幸面前,玄烨没有怯馁、退缩、消沉、颓废;而是变不幸为有幸,勤奋学习,磨练意志,培养了自信、自立、自强、自励的精神,成为康熙帝成长中的宝贵动力。
后来机缘巧合,拜师于伍次友,论做文章诗词,畅谈国家大事。
康熙在他那学得很多东西,伍次友先生也可谓是康熙的忘年交,深得康熙信赖和喜欢。
伍先生曾为康熙订过这样的治国方针:先除鳌拜,再平三藩,南收台湾,后定北疆!果然,这位年少的君主在其祖母的帮助与支持下很快就把日益跋扈的鳌拜扳倒了,康熙念其曾经劳苦功高,并未处以死刑,而是终身监禁,并且只惩治鳌拜死党,没有扩大化。
评价康熙、雍正、乾隆三帝

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
他机智果敢。
八岁即位,十六岁擒鳌拜,稳定了朝廷秩序。
维护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平定三藩叛乱和准葛尔贵族葛尔丹的叛乱,派兵攻入台湾设立台湾府;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统治,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组织雅克萨之战,迫使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
学识渊博,弘扬了中国古代文化。
一生苦研儒学,推崇程朱理学,开博学鸿儒科,编撰《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康熙字典》,重视农业发展。
实行更名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
但他也有过,认为康熙有才无识,没有把握住历史的机遇,因为他处在一个巨变的时代,却拒绝了重大的改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在人为的延长已经衰落的封建社会,是中国失去了迈向资本主义的最佳时期,给中国近代留下了沉重的包袱和苦难。
因此,可以说是中国近代的落伍始自康熙皇帝。
清世宗宪皇帝爱新觉罗•胤缜,是康熙帝的第四子,45岁登极,在位13年,雍正帝盛年登极,年富力强,学识广博,阅历丰富,刚毅果决,颇有作为。
他最主要的就是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可谓快刀斩乱麻。
整顿吏治,惩治贪污受贿,澄清官员队伍。
摊丁入地,这是一项重大的赋税改革。
创立军机处,推广奏折制度。
改土归流,打击和限制了土司的割据和特权,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有利。
后来还创造秘密立储制度,使皇位继承事故不再发生雍正是一位承上启下的皇帝,为后来的乾隆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乾隆初年至中期左右,是乾隆帝-生命中最有活力,备受后人称颂的时期。
后期宠信贪官和珅,加之乾隆帝本人年事已高,致使吏治败坏,弊政丛出,贪污盛行,使乾隆帝辉煌的一生罩上了阴影。
当乾隆在自我陶醉的时候,也是中国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睡得最沉的时候。
欧洲列强的坚船利炮已经在中国周边出没,正在想方设法打开中国的大门。
而中国则被看似“超稳定”的社会结构和思想体系束缚住了前进的脚步,乾隆时代的清王朝,开始成了腐朽落后的代名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历史人物康熙皇帝的评价
康熙一生对中国历史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概括说来,共有八点:第一,削平三藩,巩固统一。
第二,统一台湾,开府设县。
第三,抵御外侵,缔结和约。
第四,亲征朔漠,善治蒙古。
第六,移天缩地,兴建园林。
第七,兴文重教,编纂典籍。
“盛世”辉煌康雍乾三朝治国方略及政策长期保持了连续性,互为继承,各有发展。
康雍乾三朝的经济主要是农业经济究竟发展到何种水平,可以从耕地、粮食产量、人口与人均产值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财政保持增长的势头,其财力雄厚更显示其经济繁荣的程度。
康雍乾三朝开疆拓土,中国疆域再次扩大,远迈汉唐,亦超越元代。
清朝盛世时疆域辽阔,形成了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
盛世的文化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在文学艺术、史学、哲学、数学、天文学、医学等各个领域,人才辈出,异彩纷呈。
诸如《红楼梦》、《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都成为盛世时代的文化标志。
著名的考据学派即乾嘉学派独树一帜,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诗歌艺术,格调、性灵等门派纷立,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
学术百家争鸣,艺术争奇斗妍,构成了一幅盛世文化繁荣昌盛的景观。
然而,从康乾盛世到订立屈辱的《南京条约》,不过相隔45年,这个质量互变也未免太快太突然了,历史的必然性与逻辑性何在?后人在总结时大都将其归咎于嘉庆、道光两朝。
可是,落后要有个过程,只从嘉庆、道光两朝很难找到滑坡的真正原因。
通过对照近三四百年中外历史,我认为。
从康熙时代的世界大背景看待当时的中国,中国之落伍康熙皇帝还是有一定责任的。
因为他处在剧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的变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人为地延长了已经衰亡的封建社会,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迈进的最佳时机,给近代的中国留下了沉重的包袱与苦难。
一、关于康熙所处的时代
康熙即位前夕,中国和世界都处在新旧交替的紧要关头,都在经受战争与变革的动荡。
这种形势对当时的清王朝既是挑战又是机会。
如果能够利用西人东渐便于接近与了解之机,加快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加紧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大胆进行社会变革,就会在东西方差距还不太大的情况下,率先在东方建成资本主义强国。
否则,就难免成为第二个菲律宾或印度尼西亚。
外部形势促使中国变革自强。
而在国内,封建社会受到明末大混乱的冲击也已经摇摇欲坠,从而为变革铺平了道路。
首先,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中期已经产生,到康熙初,:工场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大商业资本集团纷纷出现,如盐商、粮商、布商、山西票号商、广东出口商,资本动辄数百万两;非农业人口的增加使城市经济更趋繁荣;在农村,由于顺、康时自耕农居主要地位,农村人身依附关系比起明代大为松弛,雇工的自由流动度加大,这就可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劳力。
说明变革具备了一定的经济条件。
其次,封建政治思想体系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质疑与挑战。
出身驿卒又带伤残的李自成竟成功地推翻了并不算昏庸的明思宗,则“正统”、“天命”、“尊卑”、“贤愚”论已难于解释。
再次,从当时的社会基础看,明清之际的混乱使人们逐渐转向西方寻求精神支柱。
关于这一点,由信洋教者之多可见一斑。
天主教徒从1610年的2500人激增到1650年的15万人。
康熙号称英明好学、文武全才;是趁热打铁、取中西文化之长厉行变革,还是拨“乱”
反“正”,使封建社会僵而复苏呢?从康熙帝的所做所为来看,他选择了后者。
二、关于康熙学习继承汉族封建文化的另一面
康熙帝为了解决满汉之间的文化冲突,采取许多措施,做了很多事情。
弱化议政王大臣的权力,就是削弱满洲贵族权力的一个措施。
康熙朝有过两起文字狱,
皆因民族问题而起。
清朝最后还是于民族问题、特别是八旗群体特殊化、尤其是八旗贵族掌控朝纲的问题,得不到根本的解决。
为抵制外来政治思想的影响,维护封建专制,康熙还严格禁止天主教。
三、关于康熙经济决策上的错误
康熙对清初正在发展的工场手工业不是扶持而是严加限制。
在对外贸易上,清代以闭关锁国著称。
平台湾后,海禁稍有放宽,但外贸仍只许在澳门、漳州、宁波、云台山四处进行,须经由官商开设的公行,并限制进出口商品数量及种类(进口的更少)。
由于康熙朝拒绝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的生长,在别人大步前进时中国却从此背上了封建落后的农业国的重枷,尽管清末勉为其难地兴办与鼓励近代工商业,但落伍已久,列强争夺目标已对准中国。
良机既逝,再难发展。
至于旧史津津乐道的“康乾盛世”,不过是封建制度垂死前的回光反照。
那种“繁荣”是表面的、虚假的、病态的,其实已经腐朽。
四、关于康熙是否关心科技进步
康熙是曾学过一些西方数理化和文字,也用过一些西方传教士做官,还让他们翻译科学著作,甚至亲自加以删定。
但他对科技并非真感兴趣,只是当成摆设而已。
南怀仁造出的西洋火炮虽受到康熙夸奖,却既未推广,也未引起对军火工业的重视;科学著作翻译过来了,而府州县学仍在以八股取土……。
西方科技深藏于内廷,于国计民生何益?人材怎么出?
科技与教育落后的明显后果是军事落后。
其实,早在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时康熙就该觉察出本国军事落后的苗头。
当时驻守雅克萨的俄军约400人,而彭春前次带兵1.5万人,后次8000人。
兵力众寡及远近劳逸之势一目了然,然而围攻数月竟不能全歼或攻取,则枪械谁精良,练兵方法谁先进自不待言。
倘当时能重视科技文化军事的学习与更新,持续百年,民智早开,兵精器利,何至有1840年以后的国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