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微病理学
超微病理学的概念

超微病理学的概念超微病理学是一种通过研究细胞和组织的微观结构来诊断疾病的学科。
在现代医学中,病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通过观察和研究病理组织学的改变来诊断疾病的性质和发展过程。
而超微病理学则是病理学的一个分支,它更加关注于细胞和组织的微观结构,并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研究和分析。
超微病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细胞、细胞器和细胞组织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对这些微观结构的观察和研究,可以揭示疾病的病理变化和机制,并为临床医生提供有效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超微病理学包含许多技术和方法来研究和分析细胞和组织的微观结构。
其中一种常用的技术是电子显微镜技术。
电子显微镜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能够观察和研究细胞和组织中的细微结构,如细胞核、细胞器、细胞膜等。
通过电子显微镜的使用,可以观察到病理组织学上的一些细微变化,如细胞增殖、凋亡、细胞内脂质积聚等。
超微病理学还包括核酸分析技术。
核酸分析是通过研究细胞和组织中的DNA和RNA来了解疾病的发展和机制。
这些分析技术包括聚合酶链反应(PCR)、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等。
通过对基因的分析,可以发现某些病理性基因的变化,如突变、缺失、调控异常等,从而帮助研究人员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机制。
超微病理学还包括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免疫组织化学是通过对细胞和组织中特定的抗原进行染色和检测来观察和分析病理变化。
这些特定的抗原可以是疾病相关的蛋白质、细胞因子、酶等。
通过对这些抗原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疾病的类型和性质,并指导临床治疗。
超微病理学还涉及一系列特殊染色技术,如免疫荧光染色、原位杂交染色、冰冻切片染色和透射电镜染色等。
这些特殊染色技术可以提供更加详细的细胞和组织的信息,从而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和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超微病理学的发展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细胞和组织的微观结构进行观察和研究,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疾病的类型和性质,指导临床治疗的选择和实施,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
超微结构病理(亚细胞病理)

超微结构病理(亚细胞病理)virchous在19世纪中期奠定了细胞病理学说。
随着科学信息的进步发展,建立了亚细胞病理,通过对疾病发生发展中超微结构的认识,扩大和加深了对疾病的理解。
一细胞膜细胞膜是包于细胞表面,将细胞与周围环境隔开的弹性薄膜,厚约7.5~9.0mm,液态镶嵌模型(双分子脂质和蛋白质构)(一)细胞之间连接方式的变化成1、肿瘤细胞的变化癌细胞之间的各种连接在数量上比正常细胞间的少,而且细胞之间的间隙扩大。
鳞癌——桥粒数目减少疣细胞之间、角化棘皮瘤——桥粒增多、丰富基底细胞癌——癌细胞之间保存着密切的相互黏着。
连接结构的变化对区别未分化癌和肉瘤有所帮助。
有桥粒存在——癌的可能性较大间胚叶肿瘤——不典型桥粒,类似中间结构。
2、损伤和炎症的变化正常人的滑膜之间没有中间连接,但在损伤和风湿性关节炎以及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增生时,可出现桥粒或类桥粒。
胞浆中出现桥粒多核巨细胞中出现——巨噬细胞融合角化棘皮瘤进行分裂的角化不良细胞中亦可出现。
微绒毛见于正常的肾曲管和肠黏膜上皮。
在病理情况下发生数量上的多或少,形态上的气球样变和融合。
肝细胞、胆管上皮细胞微绒毛的变化微绒毛增加:小鼠肝炎、兔注射抗原抗体之后。
微绒毛消失:肝癌失分化的细胞。
小鼠部分肝切除,胆小管微绒毛消失或减少微绒毛形态变化:CCl4,30分钟后,微绒毛气球样变。
肠绒毛变化:(中轴含有微丝)脂肪泻——变短、变宽和融合,排列也不规则。
(其它吸收不良时,变化不显著)。
给氨甲喋呤后——扩张和形成水泡。
霍乱弧菌——球状绒毛,毒素及水分通过微绒毛逸出。
毛细胞性白血病,毛细胞有许多突起,甚至在红细胞表面也有分支或不分支的细胞突起。
(还出现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恶性贫血、何杰金氏病)这种细胞吞饮作用增高。
环境中缺少某些因子或存在某种刺激因子。
(三)纤毛的变化细胞表面游离面伸出的能摆动的细胞突起,比微绒毛粗而长。
1、复合绒毛表现为纤毛中有许多轴微管存在于共同的基质和一个膜的包绕中。
病理基础知识点汇总

绪言:1.病理学(path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理论学科,他为疾病的防治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2.病理学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
3.病理学的研究方法:⑴人体病理学:尸体解剖、活体组织检查、细胞学检查。
⑵实验病理学:动物实验。
4.英文:器官病理学(organ pathology)细胞病理学(cellular pathology)实验病理学(experimental pathology)超微结构病理学(ultrastructural pathology)免疫病理学(immunopathology)分子病理学(molecular pathology)遗传病理学(genetic pathology)定量病理学(quantitive pathology)5. 为什么病理诊断被称为“权威诊断”和疾病诊断中的“金指标”?病理知识和病理诊断是临床疾病诊断治疗的根本与依据。
病理诊断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机制,以及疾病过程中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改变与疾病的转归。
上篇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1.萎缩(atrophy):是指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的体积缩小,可伴发细胞数量的减少。
2.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而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
3.变性(degeneration):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因代谢发生障碍所致的某些形态学变化。
4.坏死(necrosis):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5.坏疽(gangrene):较大面积坏死病伴不同程度腐败菌感染,使坏死的组织呈黑褐色者称为坏疽。
6.机化(organization):坏死组织不能溶解吸收,也未分离排出者,可由周围健康组织长入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所组成的肉芽组织,并逐渐取代坏死组织,最后形成瘢痕组织。
这种由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的过程称为机化。
7.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即旺盛增生的幼稚结缔组织。
1.现代病理学技术概况

Pathology 是病痛( pathos)的研究(logos)
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 研究疾病状态下细胞、组织和器官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通过各种手段解释疾病,为临床诊断,治疗和疾病的
预防提供依据
1
病理学技术
病理学包括病理学理论和病理学技术。病理学技术是“病 理学之母”。病理学的理论和技术被视为一辆车的两个轮子, 缺一不可,互为依存,互相促进,两者的结合决定着病理学的 发展。
0 19801984
19851989
19901994
19952009
20002004
20052009
11
现代病理学技术
分子病理学技术:
FISH PCR 原位杂交 基因测序 分子病理学技术的应用 诊断与鉴别诊断 肿瘤预后判断 药物的筛选 …….
12
分子病理在临床中的应用
肺非小细胞癌EGFR突变的检测:EGFR突变阳性者应用 络氨酸激酶药物(易瑞沙)有效,否则效果不佳
…..
13
电子显微镜技术
电子显微镜,包括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 电镜技术包括负染色技术、冷冻蚀刻技术、电镜细胞化学
技术、电镜X射线显微分析技术、电镜放射自显影技术等 主要用于肾小球肾炎的分型 确定肿瘤细胞的组织发生、类型和分化程度 扫描电镜能够直接观察样品的表面的结构,血管腔面改变
14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
7
现代病理学技术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发展快,应用广,已成为临床诊断,靶向药物的 筛选以及科研的重要手段;尽管存在问题。
电镜技术:包括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免疫电镜等,用于肿瘤的分型, 肾脏病的诊断,肌肉疾病的诊断等;科研。
分子病理技术:近20年来发展最快,分子生物学技术与病理形态结合, 用于疾病诊断和分类,靶向药物的筛选,病原体的检测,遗传学研究 等。
兔角膜碱烧伤新鲜羊膜移植后的角膜病理学及超微结构观察

兰白兔中随机取 4只作为正常对照组 , 剩余 3 6只制作 双眼碱烧 伤模 型 , 眼立 即行新 鲜羊膜 移植术 , 眼不做 羊 右 左 膜移植。分别在术后 7 1 、8d取材分别行 H 、4 2 E染 色和透 射电镜观察。结果 光镜 、 电镜结果显示 : 羊膜移植组 与
维普资讯
志 20 0 7年 第 1 第 3期 5卷
Junlo l i l p ta lg ,0 7  ̄ 11 , o 3 o ra f i c h l oy20 , o.5 N . C n a O h mo
・7 2 3・
・
实验 研 究 ・
兔 角膜碱烧 伤新鲜羊膜移植后 的角膜病理学 及 超 微 结 构 观 察
未移植组相 比, 上皮 愈合好 , 基质纤维排列整齐 , 炎细胞浸润轻 , 生血管少。结论 兔 角膜碱烧伤急性期行新鲜羊 新
膜移植可 以减少炎症反应 、 促进角膜上皮愈合 、 减轻 角膜瘢痕形成 、 减少 角膜新 生血管形成 。
【 关键 词】 兔角膜 ; 碱烧 伤 ; 羊膜移植 ; 理学 病
m lb n asl ttnw r pr r e nr h ee eitya e un【ru .T el t ysw r u cvr ell et np ao ee ef m do i t ysi da l f r r gopA) h e e e n oe ̄ l ̄ r n a i o g mm e t b fe e t a mo em m r e go pB) h e abt w r ie itet , 4h 2 t a , h ona eeIm v r i } m t e ba (ru .T i eekUdO 7h 1t, 8 dy tecres r ' oe f s l i n r b s lh h w  ̄ d oH ・
《超微结构病理学》一些知识(第一次修订版)

读图术语:嗜锇性板层小体、酶原颗粒、腺腔、毛细血管、粗面内质网、肾小囊腔、基底膜、足细胞胞体、毛细血管、肾小囊壁层1、脱水:固定后的组织块含有游离水,不能与包埋剂混合,必须用中间介质(脱水剂)驱除水分,以利于包埋剂浸透渗入。
常用脱水剂为酒精或丙酮。
市售无水酒精和丙酮往往含有少量水分而纯度不够,可事先加入无水硫酸钠或硫酸铜等干燥剂吸去水分。
脱水的时间可根据样品的不同而适当延长或缩短。
2、基膜: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编译组织之间的细胞间质形成的薄膜,包括透明层、基板、网版。
功能:支持、连接、固定。
3、质膜:亦称为细胞膜。
它是细胞与周围环境、细胞与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的重要通道。
细胞膜的厚度约为7-10nm ,在低倍tem 下观察质膜时,它呈一条致密的细线。
在高倍TEM 下,质膜呈现出“两暗一明”的三夹板式结构,称为单位膜。
4、景深:景深不是一种固定的数值,而是与放大倍数和分辨率有关的,用以表达纵深方向层次细节程度的度量。
扫描电镜景深大,图像立体感强。
扫描电镜的景深比光学显微镜大几百倍,比投射电镜大10 倍左右。
★线粒体:线粒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一般呈线状、粒状或短杆状。
光镜下,线粒体直径为0.5-1.0um ,长短不一。
电子显微镜下,线粒体由内外两层膜组成。
内、外膜之间的腔隙称线粒体外室,内膜围成的腔称线粒体内室。
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 山脊] 膜之间的间隙称“[ 山脊] 间隙”,与外室想通。
★主要功能:是进行氧化磷酸化,合成ATP ,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病理:线粒体对有害因素敏感,易出现超微结构上的异常改变,且在一定范围内又是可逆的,故线粒体是电镜下观察细胞受损的重要形态指标,有人称之为“细胞病变指示器”,是分子细胞病理学检查的重要依据。
1. 肿胀,有室内肿胀和室外肿胀;2. 肥大及增生;3. 巨大线粒体及环形、杯形线粒体;4. 线粒体间疝形成;5. 包含物;6 线粒体固缩;7. 急支颗粒增多、增大。
细胞超微结构及基本病理过程

4、溶酶体的病变
(1)体增大和数目增多
肝细胞内脂褐素颗粒残存小体即终末溶酶体×6400
(2)广泛的细胞自溶
机体死后自溶及活体内细胞坏死的发生均主要是 由于溶酶体膜损伤及膜的通透性增高,水解酶大量 释放,造成细胞结构大分子成分的分解所致。
在细胞的局灶性坏死时,胞浆内形成自噬泡,自 噬泡与溶酶体结合形成自噬溶酶体。
国家精品课程 《动物病理学》
第三章 组织的损伤、修复与 适应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细胞超微病变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损伤的修复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第一节 细胞超微病变
细胞是一切疾病的焦点。 不同疾病状态下,病变部位的细胞某些细胞器的
形态结构发生改变,进一步反映出疾病的本质。 (病因作用于机体后,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组
细胞膜外
细胞膜 细胞膜内
自 由 扩 散
细胞膜外
细胞膜 细胞膜内
载体—— 蛋白质
协 助 扩 散
细胞膜外
细胞膜 细胞膜内
能 量——Fra bibliotek载体—— 蛋白质
主 动 运 输
主 要 方 式
细胞膜外
细胞膜 细胞膜内
能
胞
量
吞
细胞膜内
胞 吐
细胞膜外
二、细胞质超微病变 (一)线粒体的病变
线粒体(mitochondrion)平均寿命约为10天, 是细胞的呼吸代谢中心和能源中心,对各种病理性 损伤极为敏感,是细胞损伤最灵敏的指示器。
1、溶酶体的类型
(1)初级溶酶体(primary lysosome) (2)次级溶酶体(secondary lysosome) (3)残余体
(1)初级溶酶体(primary lysosome)
病理学技术(2014)业务能力等级标准

56-病理医学技术(专业业务能力)(2014年修订)一、引进或开展下述项目技术之一1.电子显微镜超微病理学检材的制备技术包括透射电镜制样、扫描电镜制样或免疫电镜制样技术。
2.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或显微切割技术。
3. PCR技术或实时定量PCR技术或Southern印迹PCR/RELP(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法)或单链构象多态法(SSCP)分析技术或DNA 测序技术。
4.核酸原位杂交技术、荧光原位杂交。
5.生物芯片技术。
6.细胞培养技术。
7.流式细胞技术。
二、引进或开展下述项目技术之一1.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包括亲合细胞化学技术。
2.肾活检标本、骨及含钙组织的制备。
3.染色技术原理及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4.染色体检测技术。
5.组织芯片技术。
6.细胞凋亡检测技术。
三、引进或开展下述项目技术之一1.病理尸体解剖技术:成人系统解剖或局部解剖或新生儿或婴幼儿或儿童系统解剖或局部解剖。
2.常用免疫组化标记物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3.动物实验病理技术。
4.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及方法应用或显微摄影技术操作。
5.宫颈TBS报告系统。
四、完成下列工作1.冰冻切片技术。
2.液基薄层技术,包括膜式薄层制片技术(TCT)或Prep Stain 离心沉淀式液基薄层检测技术(LCT)等。
3.常见酶组织化学技术。
4.常规组织固定及特殊组织固定。
5.穿刺细胞学技术、脱落细胞学技术。
6.细胞蜡块制备技术。
五、完成下列工作1.优质石蜡切片染色技术、淋巴组织切片染色技术。
2.内腔镜活检组织切片染色技术。
3.针吸活检切片染色技术。
4.甲状腺组织切片技术。
5.脂肪组织或骨组织切片技术。
六、熟练掌握下述不少于4条常见特殊染色技术1.网状纤维染色。
2.胶原纤维染色技术。
3.细菌染色技术。
4.黏蛋白染色技术。
5.黑色素染色技术。
6.弹力纤维染色技术。
7.横纹肌染色技术。
8.淀粉样物染色技术。
9.糖原染色技术。
七、独立完成1、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及染色技术;2、大组织切片染色技术;3、连续切片技术;4、细胞染色技术;5、常用固定液的配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微病理学》课程主要内容
超微结构病理学( Ultrastructural pathology),简称超微病理学,它是在超微水平或分子水平上观察研究病理状态下细胞的超微变化,在超微水平和分子水平上揭示疾病的发生机理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化的规律。
随着现代化电镜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基础理论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利用细胞超微病变方法来认识、观察某些器官和组织的超微结构和超微病变,并根据需要将细胞病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科学研究之中。
电镜技术是打开微观世界大门的一把钥匙,它是当今分子病理学不可缺少的研究手段,因此人们把它喻为超微观世界(或分子世界)的眼睛。
超微病理学等新学科的出现,标志着病理学已不仅从细胞和亚细胞水平、而且深入到从分子水平、以及人类遗传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去认识疾病,发现疾病的起因。
超微病理学就是从细胞超微结构水平以至分子水平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和探索疾病防治的重要基础课程。
开设此课程的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掌握人体基本组织和病变,进而了解掌握细胞和重要器官常见病超微病理的基本知识、方法和理论,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独立科研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打好基础。
本课程中的基本教学内容包括:电子显微镜原理、细胞的超微结构及其基本病变、肝脏超微病理学、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的超微病理学、肾脏超微病理学、神经肌肉系统常见疾病的超微病理学、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超微病理学、电镜生物样本制作等8个主要的学习内容。
电子显微镜原理是介绍了超微病理学的发展史、电子显微镜与光学显微镜的区别、电子显微镜的常见类型、透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细胞的超微结构及其基本病变是讲述细胞膜、细胞核、各种细胞器的基本超微结构和功能及常见的超微病理变化。
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的超微病理学是讲述正常心肌细胞的超微结构、心绞痛、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超微结构变化特点。
肝脏超微病理学是介绍肝细胞、肝窦状隙和窦周隙的基本结构及其基本病变;
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糖原累积病、肝细胞型肝癌的超微结构变化特点。
肾脏超微病理学是介绍肾小球、肾小管的基本结构及常见的超微病理改变;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超微结构变化特点(微小病变性肾病、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继发性肾脏疾病的超微结构变化特点(狼疮性肾炎、、乙肝肾、糖尿病肾病等)。
神经肌肉系统常见疾病的超微病理学是讲述神经元及各种胶质细胞的正常超微结构和基本超微病变;骨骼肌正常结构及基本超微病理改变。
常见脑部疾病和肌肉疾病的超微病变特点。
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超微病理学是介绍气管、支气管及肺的正常超微结构和基本超微病变;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特发性肺纤维化的超微病变特点;肺癌的超微结构特点。
电镜生物样本制作是教授常规透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取材要求及常规制样过程。
本课程的讲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中应加强对光镜与电镜制片标本、组织学及超微病理学图谱的观察,达到对一般器官组织正常结构及细胞常见超微病理变化能独立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