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民俗
洛阳的传统节庆与民俗文化保护

洛阳的传统节庆与民俗文化保护洛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传统节庆和深厚的民俗文化。
这些传统节庆和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不仅是对洛阳历史文化的珍视,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守护与传承。
本文将介绍洛阳的传统节庆和民俗文化,并探讨其保护措施与意义。
一、洛阳的传统节庆洛阳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古都,有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节庆活动。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节庆之一是洛阳牡丹花会。
每年春季,洛阳市内的洛阳牡丹园都会举办盛大的牡丹花展。
这是一个集观赏、表演和交流于一体的活动,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
除了牡丹花会,洛阳的其他传统节庆如洛阳灯会、洛阳丝绸之路节等也各具特色,成为洛阳民众喜爱的盛会。
二、洛阳的民俗文化洛阳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民俗文化包括了洛阳人民的节日习俗、民间传统技艺与手工艺品等。
比如,洛阳的传统婚俗以婚礼等形式延续至今,洛阳独特的民间音乐、舞蹈也是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洛阳还有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如洛阳铜器、剪纸、漆器等,这些传统的手工艺品凝聚了洛阳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三、洛阳传统节庆与民俗文化的保护洛阳的传统节庆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不仅涉及到对传统习俗的传承,也包括对相关场所的保护与提升。
为了保护传统节庆和民俗文化,洛阳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举措。
首先,加强对传统节庆和民俗文化的研究和保护,搜集整理相关资料,进行专题研究和推广。
其次,加强对传统节庆和民俗文化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提升其技艺水平和专业素养。
同时,加强对相关场所的管理和保护,修缮传统建筑,提升旅游景区的质量和服务水平。
四、洛阳传统节庆与民俗文化保护的意义传统节庆和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瑰宝,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洛阳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传统节庆和民俗文化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传统节庆和民俗文化是洛阳的独特标识和品牌,保护好传统节庆和民俗文化,有助于提升洛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洛阳非遗名录总汇

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2019年更新)国家级项目(8项)民间文学(1项):河图洛书传说曲艺(1项):河洛大鼓传统美术(1项):灯彩(洛阳宫灯)传统技艺(2项):唐三彩烧制技艺、真不同洛阳水席制作技艺传统医药(1项):平乐郭氏正骨民俗(2项):民间信俗(关公信俗)、洛阳牡丹花会省级项目(58项,含国家级项目)民间文学(4项):洛神的传说、玄奘传说、传统儿歌、邵雍传说(伊川)传统音乐(5项):洛阳海神乐、硪工号子、十盘、唢呐(河洛响器)、大铜器(嵩县大铜器)传统舞蹈(7项):豫西狮舞(洛阳市大里王狮舞)、九连灯、曹屯排鼓、竹马舞(苏羊竹马)、抬阁(东蔡庄高台故事、崇阳垛子)、背装(旧县背装)传统戏剧(2项):木偶戏、曲剧(洛阳曲子)曲艺(1项):三弦书(三弦铰子书)传统体育(3项):通背拳、南无拳、转秋(孙氏十六挂转秋)传统美术(8项):黄河澄泥砚、民间剪纸、面塑、刘井薛氏石刻、石砚雕刻(会圣宫石砚雕刻)、泥塑(李氏彩塑)、民间剪纸(孟津剪纸)、竹编(洛宁竹编)传统技艺(10项):杜康酿酒工艺、制鼓技艺、小街锅贴制作技艺、银条种植栽培及烹饪技艺、笙制作技艺、中原棉纺织技艺(黛眉手织布工艺)、金属捶锻工艺、青铜器制作技艺(烟云涧青铜器制作技艺)、金银器制作技艺(白马寺金银器制作技艺)、金属捶锻工艺(洛阳铲锻造技艺)传统医药(8项):象庄秦氏妇科、传统膏药(杨氏沙园膏药、济世堂李占标膏药、聂麟郊膏药)、烧伤疗法(烧伤自然疗法与自然烧伤膏)、口腔咽喉疾病疗法(纯德堂口疮散)、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五更太平丸制备工艺)、李楼李八先生妇科民俗(2项):灵山庙会、老君山庙会市级项目(135项,含国家级、省级项目)民间文学(13项):卦沟村的传说、鬼谷子的传说、黄大王传说、刘秀的传说(孟津、宜阳)、王祥卧冰的传说、邵雍的传说(洛龙)、伊尹的传说、蔡伦造纸传说、程门立雪传说、龙门传说、牡丹传说、养子沟与梨花教子的传说、黄河故事、李贺的传说传统音乐(2项):武皇十万宫廷乐、南街排鼓传统舞蹈(12项):东关双龙、高装、同乐社盘、洛阳龙马盘鼓、三官庙挠阁、独角兽、二鬼摔跤、通背武狮、赵岭高跷、皂角树抬阁、老城排鼓、跑阵传统戏剧(1项):靠山黄(栾川、嵩县)传统体育(5项):洛阳心意六合拳、四面八方通背拳、武当壬九门武术、意拳、易筋经导引术传统美术(3项):布贴、凉洛寨泥娃娃、民间剪纸(刘爱弹样剪纸、刘心牡丹纸雕、洛阳纸雕)传统技艺(19项):新安县烫面角、瓷窑烧制技艺、洛宁蒸肉制作技艺、太仓毛笔、梅花玉雕制工艺、糖塑技艺、铁谢羊肉汤制作技艺、马杰山牛肉汤制作技艺、传拓技艺、栾川豆腐制作技艺、风筝制作技艺、平乐脯肉制作技艺、传统棉纺织技艺(洛宁)、青铜器制作技艺(孟津)、李龙锡小米黄酒传统制作技艺、三彩釉画烧制技艺、唐白瓷烧制技艺(老城、孟津)、老龙门农家芝麻焦干饼制作技艺、老洛阳面食制作技艺(浆面条)传统医药(14项):殷天章专门喉科、赵氏中医正骨、小丸药、福安堂傅氏膏药、泰生堂魏氏中医外科、中药偏瘫速愈康制备工艺、象庄郭氏中医针灸、鲁氏腹部推拿、任氏痔瘘疗法、双隆号咽炎疗法、翟泉王氏中医、史法璋中医外科、西关毛氏膏药、孟津传统活血接骨止痛膏民俗(10项):牛心山信俗、福昌庙会、姜公庙会、周公解梦、陈屯社火、放河灯、鲍氏祭祀、冬至、端午节习俗(榭包)、洛阳喝汤的习俗(丸子汤、韩城羊肉汤)。
洛阳的民俗文化:传承千年的风情

洛阳的民俗文化:传承千年的风情洛阳,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古都,承载着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在这个城市中,民俗文化无疑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传承千年的风情令人陶醉。
洛阳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洛阳百宝楼。
这是洛阳地区民间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百宝楼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装饰品而闻名,其间流传着许多有趣的传说故事。
这些故事让现代人了解到了古人的智慧和精湛的工艺,也成为了洛阳民俗文化中的一部分。
除了百宝楼,洛阳民俗文化中的戏曲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洛阳坐落在中原地区,与京剧、豫剧等著名戏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这里出产了一大批优秀的戏曲演员,有着浓厚的戏曲氛围。
而且,洛阳还有许多传统的戏曲剧团,如洛剧团、豫派剧团等,他们不仅表演着经典剧目,也推出了许多新作,以现代化的手法演绎传统剧目,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洛阳还有许多其他的民俗文化活动,在当地人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
例如,每年的庙会就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节日。
洛阳的庙会历史悠久,规模宏大。
在这个节日里,各种民俗表演、传统游艺、商品交易等吸引着大批游客和市民。
同时,还有传统的民间艺术表演,如武术、杂技等,使整个庙会更加热闹和有趣。
参与庙会也是当地人传承民俗文化、弘扬传统风俗的一种方式。
洛阳的民俗文化不仅有这些短期的节日和庙会,还有一些历史悠久的传统习俗。
比如,春节期间,洛阳人会进行一系列祭祀活动,向神明祈福,祈求新年安康。
这些传统习俗在当地人心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并且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无论是年夜饭还是贴春联,都饱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在现代社会,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成为了洛阳人面临的挑战。
虽然现代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洛阳的民俗文化仍然在人们的心中保留着独特的位置。
人们通过各种方式来传承和弘扬这一文化,例如设立文化节、开办文化培训班等。
同时,通过互联网的发展,传统民俗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也吸引着更多年轻人的加入。
洛阳的民风民俗作文

洛阳的民风民俗作文
我的家乡在洛阳,她是一座美丽的古城。
她有很多特色的风俗和传统,让我给你说一说吧!
过年是每个孩子最高兴的日子,也是每个大人最高兴的日子。
过年了,人们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在小年这一天,大人们会做好各种好吃的食物,让孩子们吃,以示对新年的期盼。
到了腊月二十三,我们就开始忙年了。
大人们会去集市上买各种各样的年货,比如:鞭炮、猪肉、蔬菜等。
孩子们也会在这一天买些烟花爆竹和新衣新帽等物品。
到了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这一天,大人们都会在家里打扫卫生。
孩子们也不闲着,有的扫地、有的擦窗户、有的贴春联等。
大人们忙得不亦乐乎。
腊月二十五是我们这里的传统节日——“二月二”这一天是传统节日里最重要的一天。
因为这天是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人们要吃猪头肉、面条等食物。
我老家里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吃完饭后要吃饺子和面条。
到了二月初二这一天,我最喜欢去姥姥家了,因为姥姥家有个习俗就是吃完饭要给长辈们磕头拜年。
—— 1 —1 —。
洛阳民俗)

点喜草就是新娘子下轿(车)以后,在男方家门口点燃备好的谷草的一种形式。
在其他地方是否存在,很少见文字记载。
但是在洛阳地区却很普遍,特别是旧时的婚姻仪式中是不可或缺。
在洛阳地区,喜草必须选用收割后的谷子草,而水稻草或者其它的草则不行,一般是前一天备好,在男方的家门口两侧一边一个,谷草必须扎起成捆立在门口,由主家在喜草里面放置一些鞭炮、钱币、糖果之类的东西。
并且安排有专人负责点燃,点燃喜草的人一般是新郎的长辈,当然辈分远近则无所谓。
点燃的时机却很有讲究,当看到迎亲的车队远远地驶来时,燃喜草者就要备好火种全神贯注了,新娘子一到,下车后要经过门口的时候,喜草一定要燃起。
此时,门口两侧的喜草熊熊大火燃得正旺,喜草里的鞭炮噼噼啪啪作响,显得很是喜庆。
如果等到新娘子走过门口进了家里再点燃就失去了意义,也就是说点喜草的人没有完成他的使命,让主家也很不高兴。
在洛阳点喜草其实是有寓意的,新娘子和新郎携手从喜草火边经过,意味着生活甜甜蜜蜜、红红火火。
这和其它地区的“过火盆”有异曲同工的道理,在闽南地区新娘子和新郎是跨过一盛有炭火的火盆,以生“吉祥”、日子越过越红火之意。
做过这许多功课之后,才是拜天地高堂、入洞房、宴宾客等等。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在乡下有的地方可以看到这样的习俗,这种仪式在洛阳市区已很难见到。
点喜草的习俗虽然已经渐行渐远,但人们对于新人红红火火过日子的祝福却并没有随着点喜草的习俗的远去而减少。
记忆中的洛阳风土人情之二——藏红绫条在洛阳的婚俗中,有一种藏红绫条的习俗非常有意思。
藏红绫条是指在婚礼仪式中,一对新人携手进入大门以后,新郎家大门上悬挂的红绫条被人们藏起,然后由主家再赎回的一种习俗。
红绫条在中国人的婚礼中地位十分重要。
旧时的婚礼不仅新郎身披红绫条,手里还要用红绫条牵引着新娘进入洞房。
新郎家的屋里房外也用红绫装饰,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红绫条不仅可以妆点气氛,在民间还有“祛邪”的说法。
由于其作用很大,因此在洛阳围绕着红绫条也演绎出许多有趣的风俗习惯。
洛阳风俗作文牡丹花会

洛阳风俗作文牡丹花会
每年农历三月下旬至四月上旬,洛阳都会迎来一年一度的牡丹花会。
这是洛阳最著名的民俗活动之一,也是中原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俗庆典。
牡丹花会起源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在牡丹花开盛时节,洛阳各地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古城内的龙门石窟、白马寺等名胜古迹,更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街头巷尾处处可见牡丹花的盛装,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牡丹花卉和工艺品。
游人们或赏花、或购买鲜花盆景,或欣赏牡丹诗词歌赋,尽情领略牡丹花的芬芳和魅力。
除了欣赏牡丹花卉,洛阳牡丹花会还有诸多精彩环节。
民间艺人们会表演杂技、曲艺等传统艺术,吸引了无数观众的驻足观赏。
当地农家也会摆摊售卖农家菜肴和土特产,让游客们品尝到纯正的乡土风味。
值得一提的是,牡丹花会期间还会举办选美活动,选拔"洛阳牡丹花王"。
参赛佳丽们身着古装,仪态万千,恍如穿越时空而来的古代仙子。
赢得桂冠的"牡丹花王"将成为洛阳这一年最亮丽的城市名片。
每年的牡丹花会都吸引了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前来观赏。
在这座历史名城,人们能亲身体会到浓郁的文化韵味和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
期待明年的牡丹花会,再次带来春日的艳阳和芬芳。
洛阳的特色简介100字

洛阳的特色简介
洛阳位于中国中部,是河南省的一个古城。
它因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美食特色而成为了一个旅游胜地。
第一是历史文化。
洛阳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朝代的都城,如商、周、汉、魏、唐等。
洛阳还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如白马寺、龙门石窟、洛阳博物馆等。
在这里,游客可以了解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感受中国古代的壮丽与美丽。
第二是民俗风情。
洛阳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有着独特的民俗风情。
当地的人们喜欢吃油茶、豆汁、烩面等特色美食。
此外,运河文化、民间音乐、舞蹈等也是洛阳的民俗特色,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到热情、真实的当地风土人情。
第三是旅游资源丰富。
洛阳的景点很多,有一些非常有名气的景点,如龙门石窟、白马寺、郊山公园等。
洛阳还有一些非常有特色的景点,如周口店人类遗址和博物馆、绿博园等。
无论您是想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还是享受现代城市的美景,都可以在洛阳找到合适的旅游资源。
总之,洛阳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旅游资源,是一个非常值得旅游的城市。
如果您有机会来到洛阳,不要错过这里的美食和旅游资源!。
介绍洛阳民俗文化的作文

介绍洛阳民俗文化的作文《洛阳民俗文化多奇妙》洛阳啊,那可是个好地方,民俗文化就像那层层叠叠的金谷园里的花,多得数不清,还各有各的魅力。
我先说那洛阳剪纸吧。
这可不像咱平常随便剪两下的小玩意。
我有一次去洛阳的一个小集市,就瞧见一个老奶奶在那卖剪纸。
她面前的桌子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剪纸作品,那叫一个眼花缭乱。
有栩栩如生的牡丹花,花瓣层层叠叠,就跟真的一样,每一片花瓣上的脉络都被剪出来了,细致得不得了。
还有活灵活现的小动物,像小老鼠那小眼睛滴溜溜的转,小胡须还根根分明。
那老奶奶拿着剪刀,手就像会跳舞似的,一张红纸在她手里没几下就变成了一幅精美的作品。
她告诉我,洛阳剪纸可有年头了,这剪纸啊能剪成各种表意的图案,像结婚的时候就剪大红的喜字还有鸳鸯戏水啥的,图个吉利。
而且这剪纸讲究对称美,好多图案都是左右对称或者中心对称的,我试着手学着剪了一下,结果剪出来的东西歪歪扭扭,跟老奶奶的那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再说洛阳的唐三彩。
我去参观唐三彩的制作工厂的时候,那才真叫开了眼。
那些工匠们就像魔术师。
看到一排排还没上釉彩的陶胚,灰扑扑的没啥特别。
但是等那些工匠们开始给它们上色的时候,就完全不一样了。
唐三彩主要就是黄、绿、白三种颜色。
那些工匠们拿着小刷子,小心翼翼地给马俑或者骆驼俑上色。
就说那匹马俑,马身上的肌肉线条被塑造得特别好看,工匠们先刷上一层底色,等干了一点之后,又开始添上那些精美的花纹。
一匹匹马俑在他们手下变得色彩鲜艳起来,就像要立刻奔腾起来似的。
我当时还想摸一摸,结果被师傅笑着制止了,说这还没烧呢,摸坏了可就不好了。
烧制后的唐三彩那颜色漂亮得不像话,就像能把咱带到唐朝的繁华世界里去。
还有洛阳的民俗表演,像是河洛大鼓。
有次村里搭了个小台子表演河洛大鼓。
打鼓的师傅那气场,一上来就把大家给震住了。
那鼓敲得震天响,旁边还有拉弦子的师傅,配合得那叫一个绝妙。
唱鼓书的艺人就开始演唱,那声音啊,高亢激昂又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蝶恋花小云肩
锻地如意云头纹 十七片柳叶大云 肩锻地四合如意锈花大云肩小脚妇女清小脚女人
三寸金莲
绣花鞋
古代美眉靴
“给人穿小鞋”
这句俗语的来历
小鞋
给人穿小鞋的意思是背后使坏点子整人或 利用职权寻机置人于死地。
从南唐到清末1000多年来,我国汉族妇女 一直沿袭这缠脚的陋习把脚缠成弓形,美 其名曰“三寸金莲”
我们的祖先就是用这种织布机织也的布,满足了生活需要和获取了生活的美丽。
纺车: 俗称纺花工具,有轮可摇转,以转动纺 ,最初用手摇轮又改进用脚
蹬,并使机轮同时运转,生产力提高很高。
化妆盒
婚俗厅: 婚俗,是男女结婚的风俗习惯,千百年来,洛阳民间的婚姻礼
仪大抵沿袭周代。礼纪所规定的六礼:问各、纳彩、纳吉、纳征、清 亲、迎亲。在旧时,婚姻裙作为家庭的大事,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 妁之言,讲究的男女生辰八字相合、门当户对。洞房的摆设则以双数 为主,并巾有大红喜字,房内要挂喜帐、贴窗花、置长明灯,订上要 布置亲被褥,洒上红枣、花生、栗子、桂圆等物。这反映了人们对婚 姻的严肃态度,表达了对亲人夫妻恩爱, 喜纳福。早生子,美满婚姻 的祝福。婚俗厅陈列的是清代人结婚的场面和洞房陈高。含羞的新娘、 憨厚的新郎和笑容不得满面的傧相、顽童,重现了一个庞大隆重的拜 堂场面。洞房内古色古香,鸳鸯缎被、刺绣香枕光彩夺目,加上一侧 手执各种乐器的民间乐师,那种欢天喜地的娶亲场景又重现在游客的 面前。寿俗厅是一个复原后的寿堂。寿帐、寿屏、寿星、寿星、寿桃, 装饰古朴,庄严肃穆。老寿星寿眉高扬,笑口常开。贺礼者彬彬有礼, 叩头祝福。众亲友欢聚一团,愿老人寿比南山、福如东海的气氛溢满 寿堂。
洛阳民俗博物馆现有刺绣、信俗、寿俗、婚俗、民间工艺、皮影和
洛阳匾额等基本陈列,同时还有皮影表演、婚俗表演、民俗服饰表演等 演出活动。每年4月配合河南省洛阳牡丹花会举办的洛阳民俗文化庙会 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七届。
洛阳民俗博物馆开馆以来,已接待中外游客二百多万人次,较好地
发挥了博物馆的职能,在促进洛阳市两个文明建设和丰富城乡群众物质 文化生活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洛阳民俗博物馆是一座以弘扬河洛文化、展示民俗风情为主的专题 性博物馆,占地面积26亩,依托清代古建筑群潞泽会馆组建,1987年 正式对外开放。潞泽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系山西潞安 府(今长治)、泽州府(今晋城)两地商人集资所建,是晋商文化的产 物,现存有舞楼、大殿、后殿、东西廊房、东西配殿、钟鼓楼等古建筑, 是中原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2001年6月被国务 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刺绣厅 刺绣。古代称“针凿”“丝绣”“女红”,
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民族工艺。刺绣工艺源远流长, 早在周代就有“画绣之工,共其纸也“之说,在 汉代广泛应用。唐宁工艺发达,明清达到鼎盛。
刺绣是纯粹的手工艺术,它是用彩色丝绒, 棉线,在绸缎,麻葛,布棉等底布上,借助针的 运行穿刺,从而构成花纹,图像或文字。对织绣 品起着装饰作用。
洛阳民俗博物馆
民俗是一种历史,一个民 族的文化现象,古都洛阳人文 荟萃《宋志 表》载:“士何诗 书,民习礼仪, 为业,有周, 如 风。”洛阳人民以知书达礼
为荣,以淳厚俭朴为美,有着 良好的民间习俗。
洛阳民俗博物馆位于洛阳老成东关新街南涯河西岸。建于清代乾隆 九年(公元1744年)。现存舞楼、大殿、后殿、东西配殿、楔房、钟鼓楼 等。设信俗、婚俗、寿俗和民间艺术诸厅,以实物展示洛阳的风土人情、 节令习俗。这里每年花会期间都举办民俗文化庙会,展示洛阳民间文化, 颇具特色。进入西廊房,还可领略到古代洛阳合家团聚、小孩拜寿、节 令习俗、地方社戏等场景。
洛阳刺绣历史悠久,绣工精美,涉色丰富, 题材广泛。品种繁多,朴实之中见华丽,是中国 刺绣艺术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本绾征集清代,民国时期洛阳刺绣品一千多 件,分门别类展出300多件,展品有云肩,绣衣、 绣裤、绣裙、绣帽、绣帽、绣鞋、肚 、枕顶太腰 镜、荷包、肩荷、香包等,从中可以感受到洛阳 刺绣独特的魅力。
在中国古代女人以小脚为美所以女人们纷 纷效仿。在小时候用缠脚布把脚裹起来, 脚因为长期人为的强力使它变得僵硬而终 身小脚。
在封建社会男女婚姻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双方不得见面可怎样知道脚的大小呢?
媒婆说媒时为防骗男女同意婚事就留下鞋样 按照尺寸做一双绣鞋连订婚礼物一并送到女 子家,成亲时新娘必须穿上这双鞋。如果当 初故意把尺寸弄小自然就穿的不舒服甚至丢 丑,后来热门把这种风俗引申到社会各个方 面就有了“给人穿小鞋”的俗语。
独轮车: 20世纪50年代以前民间广泛使用的一种运载工具。
货郎挑: 古代行商走街窜巷所用的一种承载工具,主要为小商小贩
所用。
佛龛: 用于供奉神像和佛像。
木盘麻将桌温度计合椅
食盒: 旧时民间奔丧,嫁娶活动中盛放食物的主要器具。
织布机: 此件织布机是洛阳市市民王先生捐赠的,古代人民就是用它解决穿衣问题,
迎亲队伍
婚车
拜堂成亲
洞房
新床
皮影戏
一有全三 笑时凭尺 还明十生 从月指绡 掌灯现作 握窗诙戏 来下谐台 。,。,
讲解结束 谢谢观赏!!!
其子朱常洵为福王。食邑洛阳二万顷,并于同年 开始营建福王府,至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 年)建成后福王共藩就国,前后历时十余年,共 耗费白银数十万两。福王府占用面积约36000平 方米,建四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 望京门,南为正华门。整个建筑富丽堂皇,其中 正殿屋顶所用的琉璃 全部镀银,朝阶为盘龙汉白 玉雕成,整块朝阶长两米,宽一点五米,厚约零 点八米。府内小桥流水,环境 。明崇 十年(公元 1640年)正月十九日,李自成率起义军攻破洛阳 城后活捉了福王朱常洵,并纵火焚毁福王府。明 崇祯正月二十一日福王被处死,和他同时被处死 的有隶部尚书吕维祺,河南知府元孟松。
裹脚分明裹住的是追求真理的脚步, 封建制度的丑恶在裹足上表现得淋漓 尽致。几百年来我们这个民族堕落到 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对人性的摧残、 自由精神的禁锢使民族精神几乎窒息。 在裹足上,无耻文人表现得淋漓尽致, 让封建专制想裹脚布一样扔进垃圾桶 永远不再回来。
清代妇女服饰
清代儿童服饰
清代服饰
刺绣厅
云肩是古代的重要服饰,敦煌唐代壁画已见使用云肩 的贵族妇女。隋代观音亦有披戴云肩者,云肩的产生不会 晚于隋、唐、辽、金时期。云肩是宫廷里嫔妃的一种装束。 元代贵族男女通行,“四合如意”大云肩,并定为元代官 服式样,寓意东南西北、天下四方祥和如意。元、明、清 三代生产的青花,粉彩、古彩、逗彩等瓷器中,仕女人物 的服饰已有云肩,据沈从文先生考订,这些瓷器上的云肩 源泉于服饰,云肩的主要作用在于加强肩部装饰,又可保 护衣领,既是装饰之物,又是实用之物。云肩的形式除 “四合如意”云肩外还发展有五片、六片、七片、八片等 之分。像柳叶云肩,最多的可有二十四片之多。由于云肩 中的主要图案是由云朵组成的,又是披在肩膀上之用,穿 在身上远远看去,就如彩云在浮动,故有“云肩”之称。 云肩在服饰中被广泛应用,老少皆宜,还成为妇女结婚时 一种不可缺少的礼服。在清代之后,云肩逐渐在日常服饰 中消失,只有在婚娶、宾宴等到重要场合仍有使用。
洛阳民俗博物馆分为四个展厅,它们分别是 民间工艺厅、婚俗厅、寿俗厅。民间工艺厅内, 不同形状、不同花色的云肩、霞帔、荷包、扇袋、 绣衣、年画、剪纸、皮影、社火、唐三彩、面塑、 木雕等艺术品种繁多,工艺精巧。服饰从银光闪 闪的凤冠、造型别臻的狗头帽,到绣工讲究的三 绣鞋、虎视眈眈的虎头鞋,从上到下,从里到外 从主衣到配饰,从雍荣华 的宫迁用品到民间村姑 渔翁遮风避体的土布衣,无所不有,令人眼界大 开。这些绣品不公美化了人们的生活,而且表达 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像常见的石榴多子多福、鱼 戏莲喻连年有余等借物寓意的图案,在这些艺术 品中比比皆是。另外,人们把翩翩绣在衣服上, 寄托福多天降的心愿;把形象高大魁梧的大象和 花瓶乡在一起,反映春和景明、安定祥和的太平 景象。
明王府汉白玉彩绘石狮
明王府汉白玉彩绘石狮:
高二点五米,宽零点九七米。 通体彩绘,位于原明代洛阳福王府正 门东华门处。此狮为公狮,它的独特 之处在于通体彩绘,它历经四百余年 仍留存至今,实属不易,它的发现为 确定明代福王府的正门位置及王府整 体范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明代福王府: 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明神宗朱 封
裙带 一种女性服饰,系于裙子外围,与裙子为完整一体。
生活器具厅
生活器具作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涉 及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种类繁多,不 胜枚举。同时,由于于受到生产力发展水 平和文化习惯的影响,都带有一定的地域 性特征。
数千年来,洛阳人民以淳厚、简朴为 美,以知书达礼为荣,日常生活器具讲究 耐用、美观、大方。每一件生活用品上都 带有河洛文化的烙印,反映着良好的生活 方式。该厅通过展出过去洛阳民间使用的 桌椅、食盒、寿瓶、独轮车、织布机、纺 花车、文房四宝、度量衡等器具,从多角 度反映31日时,丰富多彩的生活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