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司法智慧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孕育的产物》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四川省达州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试题(语文 解析版)

四川省达州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试题(语文 解析版)

论述类文本阅读我国历史上究竟有没有法治思想,有没有法治传统?今天我们回望历史,研究中国自己的法治道路,很多人会想到这个问题。

如果按照我们现代人对法治的理解,我国古代立法、司法实践算不算法治文明,与我们当代的法治实践有何关系,能否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有益借鉴?对此,学术界有不同看法。

一些人认为,法治是舶来的概念,我国历史上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治。

虽然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法家思想家,他们的学说理论对社会发展、国家统一产生过巨大推动作用,但不少人还是认为,法家的法是刑法,法家只有刑法之治。

这样的看法有其道理,不过也有过于简单之嫌。

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认真听听法家的话语。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故吏不敢以非法遇民”“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等等,这些都是法家对其基本“法治”思想的表达。

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法家思想占据重要位置,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

法家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著称,提出了一整套推行“法治”的理论与方法,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理论根据。

法家的“法治”思想产生于我国古代发生社会巨变的历史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法家的“法治”思想影响下,各诸侯国相继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变法。

概括而言,法家的“法治”思想试图改变之前以血缘和宗法关系为根基的社会结构,并着手在自然人和自然人之间、自然人和国家之间尽可能建立起某种权利义务关系,并以此为联结、以地缘范围为依据建立起国家。

国家不再是诸侯贵族的血缘联合,法律使得国家的统一有了新的整合基础。

法家的法是国家制定的成文法。

这有别于以往古老社会的习惯或者不公开、不外传、只在统治者内部代代相承的治国典则。

这种法律是用老百姓容易明白的文字写成的,写成以后是公布的,以普遍规则的形式明确告诉大家哪些行为是违法犯罪,这些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法律结果。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启华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启华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启华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

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是不很清楚的。

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

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

这不同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

我们可以说它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这里所说的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

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

法律是靠国家这种政治的权力来推行的。

礼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

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

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

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

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

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

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

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

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的服于成规罢了。

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

江西手宜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段考试题201810170143

江西手宜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段考试题201810170143

分宜中学2018-2019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考试语文试卷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司法智慧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孕育的产物,对中国传统司法文明的演进起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其人道性、正义性更是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

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儒家、法家是两个影响深远的学派,其司法智慧也对司法实践影响颇巨,而且在今日仍有重要借鉴价值,可为现代司法改革提供有价值的精神资源和制度资源。

“德主司法”是指以道德精神主导司法,它体现了儒家学派的司法智慧。

儒家道德有着丰富的内容,但大略言之,以“仁道”为核心和主流。

“仁道”,即仁爱之道,强调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特别是重视人的生命价值,这与现代的人道主义理念也有相通之处。

应该指出,儒家的仁道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积极影响,此种影响亦及于传统司法制度,如“录囚”“直诉”“赦宥”“存留养亲”“死刑覆奏”“死刑监候”等,无不体现了一定的仁道精神。

虽然封建司法制度在整体上仍然偏于严酷,但上述制度的创设却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其严酷性,而显示了某种人道温情。

“德主司法”既然是让道德主宰司法,当然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或者说必须具备人道情怀,儒家经典提倡的“好生之德”就是例证,它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尊重人的生命价值,绝对不可嗜血成性,无视人的生命尊严,靠“刑杀”树威。

在儒家看来,一切反仁道的司法活动都应受到道义的谴责。

另外,司法人员还应当具备“敬”“慎”之类的道德素质,严肃认真、小心谨慎地对待司法活动,让每一个案件都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

“责任司法”意味着司法人员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出了错案必须承担责任。

在法家思想中,“责任司法”的理论源于责任行政的理论,因为当时的司法权与行政权不分家。

责任行政的理论要求行政执法主体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为此,秦朝制定了完善的监察制度,对行政执法进行严密的监察,对执法主体的违法行为进行追究。

2020年莱州市第一中学高中部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莱州市第一中学高中部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莱州市第一中学高中部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各题。

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首次亮相。

这是我国法治进程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件大事。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国家治理要达成现代化的转向,依法治理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中,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民法典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这一角色意义,不仅在于民法典构建了内容集中、体系分明、价值统一的统一法典,更在于民法典契合了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命题。

一方面,民法典在国家治理体系中位置重要。

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离不开法律制度、法律体系以及法治体系的现代化。

作为保障个人权益的最重要法律之一,民法典事关每一个社会个体的方方面面,它以对人的保护为核心,以权利为本位,系统全面地规定了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在民事活动中享有的各种人身、财产权益。

民法是万法之母。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在民法慈母般的眼里,每一个人就是整个国家”,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事立法不断进步,但是民法体系仍有待完善。

与单行法不同,民法典全面规范民事关系,具有系统性、层次性、科学性的特点,集中体现民法的价值、理念和原则,是民事司法的基本依据和行为准则。

在这个意义上,制定、颁布和实施民法典,是中国法治健全完善的重要标识,更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布局。

另一方面,民法典与国家治理能力密切相关。

依法治国和依宪治国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路径。

民法是宪法精神的具体化,体系化的民法典则消弥了单行民事立法之间的疏漏、重复和冲突,充分保护了人们在社会中生存发展的民事权利,保证了民事司法的统一、公正、高效和权威,自然也赋予了国家治理能力在民事领域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要求。

从社会层面看,民法典全面、准确、系统确认和保护民事权利,为规范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提供基本准则,自然也会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权利观念、法治意识和道德共识,这也将大大降低国家治理的成本付出,达到国家治理强制约束与规范自律相结合的目标,提升国家治理效率,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注入强大动力,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明确科学定位。

十月半月考语文试卷讲评

十月半月考语文试卷讲评

16.(6分)(1)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2)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3)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17.D【解析】A项“感知”和“享受”当互 换位置。B项“享受思想”搭配不当;C项 “享受语言”表述不完整,享受的宾语一般 带有积极意义,能给主体带来愉悦和满足。 如“享受诗词语言的美”。 18.B【解析】前文有个“因为”,所以承 前统一句式用“还因为”,后文有“每天八 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所以接“生活节 奏较快”。
21. 患者可提前1-7天通过预约网站或致电的 方式预约,或到医院客服中心现场预约;还 可在前一次就诊时由医生预约一周内的号。 就诊当天,患者需携带身份证和就诊卡,到 窗口或自助机缴费取号,之后到相关科室就 诊。 22.【立意引导】材料列举的诸多“失败者” 都不是败给了对手,有的甚至是战胜了所有 对手,但它们全都输了,输给了时代。这则 材料警示人们要立足时代潮头,有前瞻思维, 居安思危,随时而变,才能持续发展。
实用类文本阅读
7.D “不只是”曲解文意。 8.A A项,“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偷换概念,张冠 李戴:原文“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承学校创建活动”; “并分别介绍了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 承学校的特点”曲解文意。 9.①思想理念方面:要“道”“术”并重,找准传统文化 进校园的重心和支撑点,大力营造向真、向善、向美、 向上、和谐的校园文化。②课程设置方面:整合现有教 材,开发校本课程,开展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进行板块 式的专题教育,形成有特色的校本课程。③师资培养方 面: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的办法,聘请专人开展传承项 目教育教学活动。④资金保障方面:筹集专项资金,利 用网络资源,以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实现传统文化 “入脑入心”。(每点2分,答3点即可)
了。倘若调派西部兵力来防备北部边境,造成的 祸患就更大了。[译出大意给 3 分:“厌”(“满

(完整word)2018届高三语文试卷

(完整word)2018届高三语文试卷

2018届高三语文试题(一)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司法智慧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孕育的产物,对中国传统司法文明的演进起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其人道性、正义性更是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

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儒家、法家是两个影响深远的学派,其司法智慧也对司法实践影响颇巨,而且在今日仍有重要借鉴价值,可为现代司法改革提供有价值的精神资源和制度资源。

“德主司法”是指以道德精神主导司法,它体现了儒家学派的司法智慧。

儒家道德有着丰富的内容,但大略言之,以“仁道”为核心和主流。

“仁道”,即仁爱之道,强调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特别是重视人的生命价值,这与现代的人道主义理念也有相通之处。

应该指出,儒家的仁道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积极影响,此种影响亦及于传统司法制度,如录囚、直诉、赦宥、存留养亲、死刑覆奏、死刑监候等,无不体现了一定的仁道精神。

虽然封建司法制度在整体上仍然偏于严酷,但上述制度的创设却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其严酷性,而显示了某种人道温情。

德主司法既然是让道德主宰司法,当然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或者说必须具备人道情怀,儒家经典提倡的“好生之德”就是例证,它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尊重人的生命价值,绝对不可嗜血成性,无视人的生命尊严,靠“刑杀”树威。

在儒家看来,一切反仁道的司法活动都应受到道义的谴责。

另外,司法人员还应当具备敬(严肃认真)、慎(小心谨慎)之类的道德素质,严肃认真、小心谨慎地对待司法活动.让每一个案件都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

责任司法意味着司法人员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出了错案必须承担责任。

在法家思想中,责任司法的理论源于责任行政的理论,因为当时的司法权与行政权不分家。

责任行政的理论要求行政执法主体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为此,秦朝制定了完善的监察制度,对行政执法进行严密的监察,对执法主体的违法行为进行追究。

根据当时的体制,司法权只是行政权的一部分,因此,对行政权的监察也包括了对司法权的监察,监察主体如果发现司法人员存在徇私枉法、司法不公问题,自然会对其加以惩戒。

忠县中学疫情网课高中语文每日一练(之一:3月1日)参考答案

忠县中学疫情网课高中语文每日一练(之一:3月1日)参考答案

忠县中学疫情网课高中语文每日一练(之一:3月1日)参考答案1. 答案:C解析:A.语序不当,“首次”应调至“人类历史上的”之后;B.句式杂糅,可去掉“之所以”;D.搭配不当,应将“水平”改为“行列”,或将“步入”改为“达到”。

2. 答案:B3. 答案:C解析: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甚嚣尘上:形容对传闻之事议论纷纷,现多形容某种言论十分嚣张,含贬义。

望尘莫及: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形容远远落后。

鞭长莫及:原来是说虽然鞭子长,但是不应该打到马肚子上,后来借指力量达不到。

鼎力相助:敬辞,用于请托或感谢别人的帮助时的客气话。

大力相助:用很大的力量帮助。

4. 答案:示例:①感觉时间过得很快②他就不会觉得搬石头是一件苦差事5. 答案:(1)格式:①各位业主(或“称呼”)未顶格写②落款单位与日期位置颠倒(2)语体:③“叫”改为“责成”或“安排”④“开”改为“行驶”⑤“澡堂子”改为“浴池”6. 答案:(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3)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解析:(1)中注意“罔”字和“殆”字。

(2)中注意“始”不要写作“驶”。

(3)中的通假字“知”不要写作“智”。

7.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项,“促进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形成”错误,原文说的是“中国传统司法智慧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孕育的产物”。

B项,“这与现代的人道主义理念深度契合”错误,原文说的是“这与现代的人道主义理念也有相通之处”。

C项,“说明我国封建司法制度是人性化的、充满温情的”错误,原文说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其严酷性,而显示了某种人道温情”。

8.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项,“论述了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错误,文中并没有对其“发展过程”进行论述。

9.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项,“在司法进程中走在了道德司法的前列”错误,“德主司法”与“责任司法”是司法进程中两个不同的方面,无所谓前后。

高三秋学期第二次模拟检测 语文月考试卷 全国2卷

高三秋学期第二次模拟检测 语文月考试卷  全国2卷

摒弃侥幸之念,必取百炼成钢。

厚积分秒之功,始得一鸣惊人。

向规范、速度、准确多要分高台一中2018年秋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检测语文试卷试卷命制:XXX 2018年9月15日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司法智慧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孕育的产物,对中国传统司法文明的演进起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其人道性、正义性更是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

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儒家、法家是两个影响深远的学派,其司法智慧也对司法实践影响颇巨,而且在今日仍有重要借鉴价值,可为现代司法改革提供有价值的精神资源和制度资源。

“德主司法”是指以道德精神主导司法,它体现了儒家学派的司法智慧。

儒家道德有着丰富的内容,但大略言之,以“仁道”为核心和主流。

“仁道”,即仁爱之道,强调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特别是重视人的生命价值,这与现代的人道主义理念也有相通之处。

应该指出,儒家的仁道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积极影响,此种影响亦及于传统司法制度,如“录囚”“直诉”“赦宥”“存留养亲”“死刑覆奏”“死刑监候”等,无不体现了一定的仁道精神。

虽然封建司法制度在整体上仍然偏于严酷,但上述制度的创设却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其严酷性,而显示了某种人道温情。

“德主司法”既然是让道德主宰司法,当然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或者说必须具备人道情怀,儒家经典提倡的“好生之德”就是例证,它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尊重人的生命价值,绝对不可嗜血成性,无视人的生命尊严,靠“刑杀”树威。

在儒家看来,一切反仁道的司法活动都应受到道义的谴责。

另外,司法人员还应当具备“敬”“慎”之类的道德素质,严肃认真、小心谨慎地对待司法活动,让每一个案件都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

“责任司法”意味着司法人员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出了错案必须承担责任。

在法家思想中,“责任司法”的理论源于责任行政的理论,因为当时的司法权与行政权不分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司法智慧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孕育的产物,对中国传统司法文明的演进起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其人道性、正义性更是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

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儒家、法家是两个影响深远的学派,其司法智慧也对司法实践影响颇巨,而且在今日仍有重要借鉴价值,可为现代司法改革提供有价值的精神资源和制度资源。

“德主司法”是指以道德精神主导司法,它体现了儒家学派的司法智慧。

儒家道德有着丰富的内容,但大略言之,以“仁道”为核心和主流。

“仁道”,即仁爱之道,强调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特别是重视人的生命价值,这与现代的人道主义理念也有相通之处。

应该指出,儒家的仁道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积极影响,此种影响亦及于传统司法制度,如录囚、直诉、赦宥、存留养亲、死刑覆奏、死刑监候等,无不体现了一定的仁道精神。

虽然封建司法制度在整体上仍然偏于严酷,但上述制度的创设却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其严酷性,而显示了某种人道温情。

德主司法既然是让道德主宰司法,当然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或者说必须具备人道情怀,儒家经典提倡的“好生之德”就是例证,它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尊重人的生命价值,绝对不可嗜血成性,无视人的生命尊严,靠“刑杀”树威。

在儒家看来,一切反仁道的司法活动都应受到道义的谴责。

另外,司法人员还应当具备敬(严肃认真)、慎(小心谨慎)之类的道德素质,严肃认真、小心谨慎地对待司法活动.让每一个案件都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

责任司法意味着司法人员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出了错案必须承担责任。

在法家思想中,责任司法的理论源于责任行政的理论,因为当时的司法权与行政权不分家。

责任行政的理论要求行政执法主体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为此,秦朝制定了完善的监察制度,对行政执法进行严密的监察,对执法主体的违法行为进行追究。

根据当时的体制,司法权只是行政权的一部分,因此,对行政权的监察也包括了对司法权的监察,监察主体如果发现司法人员存在徇私枉法、司法不公问题,自然会对其加以惩戒。

可以说,监察制度是当时司法责任制得以确立的前提。

泰朝的司法责任制具有开创性,其法典《秦律》中规定的“不
直”“纵囚”“失刑”等罪名就是例证。

责任司法也是一种“治吏”司法,法家提倡“明主治吏不治民”(实际意思是治吏重于治民),要求将整治官员作风纳入法治化轨道。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吏”是当时的底层官员,数量庞大,又与民众有着广泛的接触,其作风如何直接影响到官府在民众中的形象,也直接关系到民众的利益诉求与社会的和谐稳定。

因此,法家才将治国的重点和政治的起点放在“治吏”上。

(摘编自崔永东《传统法律文化孕育的司法智慧》)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司法智慧对中国传统司法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作用,并促进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形成。

B.儒家思想以“仁道”为核心,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这与现代人道主义理念深相契合。

C.“录囚”“直诉”等法律制度的存在,说明我国封建司法制度是人性化的,充满温情的。

D.法家倡导“治吏”的一个原因是底层官员们的行为作风直接关乎民众的利益和社会稳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主要从儒家、法家入手,论述了它们所传达出的司法智慧对后世司法实践产生的深远影响。

B.二、三两段,主要围绕儒家思想对传统司法制度的影响和对司法人员的道德要求两个层面展开论述。

C.第四段由责任司法理论的源头责任行政理论人手,论述了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D.论述中引用了儒、法两家的相关思想和许多古代司法制度中的罪名名词,使得论述有理有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的“仁道”思想对中国传统司法制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影响着司法人员对自我的道德要求。

B.儒家的“德主司法”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具备人道主义情怀,司法行为一旦有违仁道都应受到道义的谴责。

C.在秦朝,执法主体必须接受监察主体的监督,监察主体有权对司法人员的徇私枉法等行为进行追究或惩戒。

D.法家的“责任司法”将整治官员作风纳入法治化轨道,在司法进程中走在了道德司法的前列。

1.答案:D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思路点拨:A.“促进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形成”错误,原文为“中国传统司法智慧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孕育的产物”。

B.“这与现代人道主义理念深相契合”错误,原文为“这与现代的人道主义理念也有相通之处”。

C.“说明我国封建司法制度是人性化的,充满温情的”错误,原文为“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其严酷性,而显示了某种人道温情”。

2.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

思路点拨:“论述了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错误,并没有对其“发展过程”进行论述。

3.答案:D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思路点拨:“在司法进程中走在了道德司法的前列”错误,“德主司法”与“责任司法”是司法进程中两个不同的方面,无所谓前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