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制度- 仪器清洁消毒制度
手术室环境、仪器设备清洁与消毒制度

4.手术未结束,护士不得整理物品;病人未离开,卫生员不得清洁手术间。使 用的消毒液应现配现用,高度环境污染风险区域地面采用500-1000mg/L有效 氯的消毒液擦拭,作用10分钟,物体表面消毒方法同地面或采用10002000mg/L季铵盐类消毒液擦拭。
5.手术床单位处理:立即拆除床单、被套等织物,置于抗湿污物袋内,通过 污染走廊运出手术间。手术床、床栏等没有明确污染时,清水擦拭即可。被血 液、体液污染时,少量≤10ml的溅污,先清洁再消毒;或使用消毒湿巾直接 擦拭,实现清洁消毒一步法完成;对于大量>10ml的溅污时,先采用吸附材料 覆盖、消毒清除后再实施清洁消毒措施。
6.手术间每周末大扫除1次,包括门、无影灯、手术床、壁橱、吊塔、显示器 等。手术间回风口滤网每天清洁,每周一、三、五清洗1次并登记。
每月清洗、机洗地面1次。
7.清洁用具: (1)不同区域的清洁用具应专区专用,用后专池或专室清洗消毒、晾干。 (2)抹布应做到每清洁一个单位物品(物品表面)一清洗 ,不得一块抹布连续擦抹两 个不同的医疗表面。 (3)每个拖布清洁面积不宜超过20㎡,清洁过程中应随时清洗拖布或更换清洁的拖 布,不得一把拖布连续擦拭两个不同的手术间。 (4)洁净手术间的清洁用具应使用不易掉纤维的织物材料制作。 (5)清洁与感染手术室用洁具应分室(卫生处置室)分池(抹布与拖布分高低水池)清 洗。 8.仪器表面,如呼吸机、监护仪、输液泵、电刀、CB机等等,尤其是频繁接触的仪 器表面如按钮操作面板等,应用75%乙醇擦拭或按照仪器使用说明要求进行保洁、 消毒处理。
9.常用诊疗用品,如听诊器、止血仪等,没有明确污染时,清水擦拭即可。被 血液、体液污染时.还应消毒。 10.接台手术清洁卫生管理制度 (1)物品 ①标本:由专人使用清洁的容器或标本袋运送至标本间。 ②废弃物:将分类收集的固体变弃物,通过污染走廊或采取隔离转移措施,运送 到污物间;将液体废弃物通过专用池直接倒入下水道(有完善污水处理系统的医 院),或者消毒后倒入下水道。每日清洁消毒容器。 ③医疗器械: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应立即置于整理箱内,通过污染走廊和通道采 取“隔离转移”措施运送至CSSD进行集中处理。
医院环境、物品清洁消毒与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XXXX医院环境、物品清洁消毒与灭菌效果监测制度执行《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保证医院环境、消毒灭菌设备、医疗器械、器具、物品等消毒灭菌效果合格。
1、重点部门导管室、ICU、手术室、产房、消毒供应中心、新生儿病房、血液透析室、口腔科门诊、消化内镜室、急救中心、检验科、血库、感染性疾病科、门诊手术室、肿瘤血液病房等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卫生及使用中的消毒液每季度监测一次,普通病房、换药室、检查室等当疑有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与环境境污染有关时进行相关项目监测。
2、透析用水细菌培养每月一次,内毒素监测每季度一次,化学污染物监测每年一次。
3、消化内镜每季度进行生物监测一次,监测数量不少于5条,少于5条应全部监测。
4、压力蒸汽灭菌、干热灭菌、低温等离子灭菌(1)工艺监测:每锅登记温度、压力、时间、锅次、物品、消毒员等。
(2)化学监测:常规进行包外、包内化学指示物监测。
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片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待灭菌物品旁边进行化学监测。
(3)压力蒸汽灭菌B-D试验:每日一次。
生物监测:每周一次,有植入物时每锅进行生物监测;低温等离子灭菌每天至少进行一次灭菌循环的生物监测。
5、紫外线(1)日常监测:登记照射时间、累计使用时间、使用人签名,每周一次擦拭记录。
(2)强度监测:每半年一次。
(3)监测仪器每年校正一次。
6、消毒剂(1)化学指示卡监测:含氯消毒剂、戊二醛等易挥发消毒剂每日监测。
(2)生物监测:消毒剂(如碘伏、乙醇等)每季进行生物学监测,不得检出致病菌。
高效消毒剂(如戊二醛、邻苯二甲醛)每月进行生物学监测,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7、清洁用品:地巾、布巾、洗涤织物每季度进行监测,不得检出致病菌。
8、污水、污物(1)污水处理活性氧浓度监测每日2次。
(2)每月进行粪大肠杆菌监测及沙门氏菌监测。
9、所有监测质量控制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对监测结果超标项目,及时查找原因,采取有效消毒措施,复检结果质量控制合格。
仪器消毒清洁管理制度

仪器消毒清洁管理制度一、目的和范围为了确保医疗仪器的消毒清洁工作得到有效开展,保障医疗单位的医疗安全和患者的健康利益,特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医疗单位内的各类医疗仪器的消毒清洁工作,包括但不限于手术器械、诊疗仪器、检测设备等。
二、责任主体1.医疗单位院长或负责人要重视仪器消毒清洁工作,确保该项工作得到有效开展。
2.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参与仪器消毒清洁工作,并做好仪器的日常维护和清洁。
3.感染控制科或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对仪器消毒清洁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并定期对仪器进行检查和评估。
4.医疗器械科或仪器科要负责医疗仪器的维护、消毒清洁和记录管理工作。
5.临床科室负责医疗仪器在临床使用过程中的消毒清洁工作。
6.医院感染控制小组应根据医疗仪器的使用情况和消毒清洁标准,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和流程。
三、原则1.依法依规:严格按照国家、行业和医院规定的消毒清洁标准进行操作,保证消毒清洁工作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2.谨慎用药:选择适当的消毒剂,正确使用消毒剂,严格按照说明书和操作流程进行操作。
3.分级管理:根据医疗仪器的不同用途和频次进行分级管理,制定相应的消毒清洁方案和周期。
4.标准化操作:严格遵循消毒清洁操作规范,做到操作规范、程序明确。
5.全程追踪:对医疗仪器的消毒清洁工作进行全程追踪和记录,确保消毒清洁工作的合规性和可追溯性。
6.协同配合:各相关部门要相互配合、沟通顺畅,保证仪器消毒清洁工作的协同推进。
四、管理流程1.医疗仪器清洁保养(1)定期对医疗仪器进行清洁保养,清除污垢和积尘,保持仪器表面干净。
(2)定期对医疗仪器进行功能检查,确保仪器的正常使用。
2.医疗仪器分类管理(1)根据医疗仪器的用途和频次进行分类管理,制定不同的消毒清洁方案。
(2)对高风险医疗仪器和频繁使用的医疗仪器进行重点管理和监控。
3.医疗仪器消毒(1)选择适当的消毒剂,按照规定稀释比例和浸泡时间进行消毒操作。
(2)严格按照消毒标准操作流程进行操作,做到全面覆盖和达到消毒效果。
医院仪器设备清洁消毒制度

医院仪器设备清洁消毒制度一、目的为了确保医院仪器设备的清洁消毒工作得到有效管理和控制,防止病原体传播,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根据《医疗机构感染管理规范》等相关法规和标准,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仪器设备的清洁消毒管理工作,包括各类诊疗设备、办公设备、生活设施等。
三、职责1. 科室主任或负责人负责监督、检查本科室的仪器设备清洁消毒工作,确保符合规定要求。
2. 机房工作人员负责本机房仪器设备的清洁与消毒工作,并有专人做好相关记录。
3. 医务人员在使用仪器设备前,应确保设备表面清洁,如有需要,使用消毒湿巾进行清洁消毒。
四、清洁消毒要求1. 室内环境卫生室内环境卫生要达到整齐、干净等要求,定期进行室内通风换气。
各检查室用紫外线消毒1次/天,消毒时间30分钟。
紫外线灯每半年应检测紫外线强度,每年定期检修。
2. 仪器设备清洁消毒(1)穿戴好个人防护装备(帽子、口罩、清洁手套)。
(2)每天工作结束后对医疗仪器设备表面进行湿式擦拭,可以使用可兼容的消毒湿巾。
(3)精密仪器设备表面进行清洁与消毒时,应参考仪器设备说明书。
(4)一般的低危医疗仪器(如听诊器、血压计、仪器按钮和把手等)日常首先进行清洁,之后可以使用低效或中效消毒剂,如75%的乙醇。
(5)对高频接触、易污染、难清洁与消毒的表面(如计算机键盘、口腔科工作台),建议采取屏障保护措施,用于屏障保护的覆盖物(如塑料薄膜等)实行一用一更换。
(6)清洁的抹布应做到每清洁一个单元物品一清洗,不得一块抹布连续擦抹两个不同的医疗仪器表面。
不同区域的抹布应做到专区专用。
3. 医疗卫生表面清洁消毒(1)医疗卫生表面分为两大类:一是低频接触表面,如天花板、地面、墙面、窗台、柜顶;二是高频接触表面,如桌面、门把手、床栏杆、灯开关、病房厕所的墙面、门帘窗帘的边缘等。
(2)进行医疗卫生表面清洁时,穿戴好个人防护装备。
(3)医疗卫生表面每日进行常规的清洁和除尘工作。
医院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制度

XXXX医院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制度1、执行《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要求,对医院环境物体表面与医疗器械设备表面的日常清洁与消毒、强化清洁与消毒、清洁工具复用等处理符合要求,质量监测合格。
2、建立健全环境清洁工作的组织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明确保洁公司和各部门医务人员的职责。
爱卫办具体负责安排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工作,护理部、门诊部、院感科等职能部门参与环境清洁质量监督,并对环境清洁服务机构的人员开展业务指导。
3、医务人员应负责使用中诊疗设备与仪器(监护仪、呼吸机、微泵、透析机、新生儿暖箱、计算机、病历、治疗台、办公桌等)的日常清洁与消毒工作,如由保洁洁人员对诊疗设备与仪器等进行清洁与消毒时,应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操作。
4、保洁员应对普通门诊、病房地面、诊断床,病床、床边桌、呼叫按钮、门把手、卫生间台面等污染频次较多的表面每天上、下午上班前进行湿拭清洁;对墙面、玻璃窗、门等污染频次较少的表面每周清洁擦拭1-2次,保持清洁;床帘每月定期进行清洗。
当以上环境表面有明显污染时应及时清洁与消毒处理。
凡开展侵入性操作、手术、分娩、吸痰等高度危险诊疗活动结束后,应立即实施环境清洁与消毒。
5、实施卫生清洁顺序应由上而下,由里到外,由轻度污染到重度污染,多床病室,每个床单元用一套清洁用品,按以上顺序擦拭;6、清洁方法:(1)普通病房以用清洁剂擦拭去除污染为主。
(2)感染高风险的部门地面和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如手术部室、产房、导管室、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血液透析病房、感染疾病科、口腔科、检验科、急诊等病房地面、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干燥,每天进行清洁消毒2次以上,当物体表面被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及时对污点进行局部清洁消毒,如污染液体明显时,先用吸纸清除,再用500mg/L-1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擦拭,作用30min。
(3)医疗器械表面及无菌物品器械厨可选用一次性清洁与消毒湿巾擦拭。
清洁消毒管理制度医院

清洁消毒管理制度医院一、总则为了保障医院环境的清洁与安全,预防交叉感染的发生,提高医院服务质量和医疗水平,制定本制度。
二、管理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医院内的清洁消毒管理工作,包括但不限于病房、手术室、门诊部、诊疗室、检验室、急诊室等区域。
三、清洁消毒人员1.清洁消毒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熟悉清洁消毒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
2.清洁消毒人员应按照医院规定着装,佩戴口罩、手套和其他防护用品。
3.清洁消毒人员应定期体检,确保身体健康,不得患有传染性疾病。
四、清洁消毒设施和设备1.医院应配备清洁消毒设施和设备,确保其功能完好,定期维护和保养。
2.清洁消毒设施和设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定期进行检测和检修。
3.医院应制定清洁消毒设备使用规范,明确每种设备的使用范围和操作方法。
五、清洁消毒流程1.病房清洁消毒流程:(1)在患者出院后,清洁消毒人员应按照规定流程对病房进行清洁消毒,包括床铺、地面、家具等物品。
(2)清洁消毒人员应按照规定使用清洁消毒剂,保证清洁消毒效果。
(3)清洁消毒人员应定期对病房进行彻底清洁消毒,确保卫生安全。
2.手术室清洁消毒流程:(1)手术室应在每次手术后进行彻底清洁消毒,保证手术室内无污染。
(2)手术室清洁消毒应按照规定程序进行,确保手术室无菌。
3.门诊部、诊疗室、检验室、急诊室清洁消毒流程:(1)门诊部、诊疗室、检验室、急诊室应每天进行清洁消毒,确保环境卫生。
(2)门诊部、诊疗室、检验室、急诊室清洁消毒应定期进行彻底清洁,保证环境无菌。
六、医疗废物处理1.医院应建立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和处理制度,确保医疗废物得到有效清洁消毒处理。
2.医疗废物处理应遵循相关规定,确保医疗废物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污染和危害。
3.医院应定期对医疗废物处理设施和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七、交叉感染防控1.医院应建立健全交叉感染防控制度,包括但不限于手卫生、环境清洁消毒、医疗器械消毒等方面。
2.医院应组织开展交叉感染防控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和操作技能。
医疗设备清洁与消毒制度

医疗设备清洁与消毒制度1. 前言为确保医疗设备的安全使用,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医院订立了本制度,明确医疗设备的清洁和消毒要求。
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全部医疗设备的日常清洁和定期消毒工作。
2. 负责人和责任2.1 医疗设备清洁和消毒工作的负责人为医院的设备科科长。
2.2 设备科科长负责订立、实施和监督医疗设备的清洁和消毒工作,与各科室进行沟通和协调,确保清洁和消毒工作的顺利进行。
2.3 各科室的科室主任负责监督本科室内医疗设备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并搭配设备科开展相关工作。
2.4 全部医务人员都有义务遵守医院订立的医疗设备清洁和消毒制度,乐观支持和搭配清洁和消毒工作。
3. 医疗设备清洁要求3.1 医疗设备的日常清洁应遵从以下要求:•保持设备表面清洁,定期进行擦拭,确保无尘、无油迹等污渍;•避开使用含有酸、碱等强腐蚀性物质的清洁剂;•对于易于带电的设备,应注意断电后再进行清洁;•避开接触水或其他液体进入设备内部,以免损坏设备。
3.2 医疗设备的消毒应遵从以下要求:•依据设备类型和使用频次,订立清洁和消毒的频次,确保消毒工作的及时性;•依据不同材质的设备,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和方法进行消毒;•可重复使用且与多个患者接触的设备,应在每次使用前进行消毒;•消毒过程中应保证操作人员的个人防护措施,避开皮肤暴露和吸入有害气体;•涉及获得术器械的消毒应符合相关器械消毒管理规范。
4. 清洁和消毒流程4.1 清洁流程4.1.1 设备科负责订立每种设备的具体清洁流程,并将流程通过培训等方式转达给各科室的维护和修理人员。
4.1.2 维护和修理人员依照设备科供应的清洁流程进行设备的日常清洁工作。
4.1.3 维护和修理人员使用专用的清洁剂和工具进行设备的清洁,包含外部表面和内部零部件的清洁。
4.2 消毒流程4.2.1 设备科负责订立每种设备的具体消毒流程,并将流程通过培训等方式转达给各科室的医务人员。
4.2.2 医务人员依照设备科供应的消毒流程进行设备的定期消毒工作。
医院设备清洗管理制度

医院设备清洗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医院设备的清洗管理,确保医疗设备的安全使用,维护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医疗设备的清洗工作,旨在规范设备清洗操作流程,确保医疗设备的清洁卫生,保障患者安全。
第三条医院设备清洗管理应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严格管理的原则,确保设备清洗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
第二章设备清洗管理组织机构第四条医院设备清洗管理由医院院长负总责,设备管理部门负责具体实施和管理。
第五条医院设备清洗管理应设立设备清洗管理服务台,接受医院内部和外部的设备清洗服务委托,并对设备清洗的质量负责。
第六条设备清洗管理服务台应配备清洗操作人员,具备相关的清洗工作资质和技能,制定清洗操作规程,确保设备清洗达到卫生标准。
第七条设备清洗管理服务台应制定设备清洗记录,对每台设备进行清洗操作,做好设备清洗记录的保存和管理。
第八条医院设备清洗管理应定期对清洗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升清洗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操作水平。
第九条医院设备清洗管理应配备清洗监督人员,对设备清洗操作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设备清洗操作规范有效。
第三章设备清洗管理流程第十条医院设备清洗管理应根据设备的不同特点和用途,制定相应的清洗操作流程和规范,确保设备清洗达标。
第十一条设备清洗操作应根据设备的使用频率和清洗要求,制定相应的清洗计划,确保设备清洗及时有效。
第十二条设备清洗操作应按照清洗规程和操作标准进行,对设备进行全面细致的清洗,确保设备内外均清洁卫生。
第十三条设备清洗操作应使用符合卫生标准和规定的清洗剂和工具,确保清洗效果和安全性。
第十四条设备清洗操作应遵守操作规程,严格执行操作流程,确保清洗操作符合卫生标准和规范要求。
第四章设备清洗质量监督第十五条医院设备清洗管理应定期对清洗设备和操作人员进行检测和监督,确保设备清洗质量达标。
第十六条设备清洗管理应定期对设备进行清洗效果检测和质量评估,确保设备清洗达到卫生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别医院感染管理编号E—32 题目仪器清洁消毒制度
页数1/1
1进行医疗器械表面清洁时,穿戴好个人防护装备,如工作服、手套等。
2各病区设仪器保管员 1 名,负责检查仪器设备的常规性能、数量、定点位置、使用维修追踪、清洁消毒等情况,并记录在册。
3仪器设备保持清洁、干燥、性能良好。
需要维修的仪器有“待修”标识并及时送修,需要维修的设备应清洁消毒后方可外送维修。
4病区每天检查仪器数量、完整性和外观的清洁消毒情况,一般仪器在“设备日常检查记录本”
上登记,一类仪器在“大型仪器检查登记本”上记录。
5PDA、微泵、监护仪等仪器需每天清洁消毒。
6超声探头至少每天消毒 1 次,用于阴道等探头需要每个患者使用后消毒,有污染立即消毒。
7血压计袖带至少每周消毒 1 次;听诊器至少每天消毒 1 次;遇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及时消毒。
8一些接触患者衣服类的物品,如动态心电图背带等至少每周清洗消毒 1 次,并有记录。
9可以送消毒供应中心清洗的物品如呼吸机管道等由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处理。
10需要隔离患者建议专人专用,专人专用也需要每天消毒。
不能专用或血液、体液污染时,应立即进行消毒,方可使用。
11常用擦拭消毒剂为 500mg/L 含氯消毒剂(如 1:100I 型施康)或75%酒精(喷洒需要全部覆盖)或消毒湿巾,需要防水的仪器建议使用 75%酒精或厂家推荐的方法进行清洁消毒。
遇血液体液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污染物,再使用 2000mg/L 含氯消毒剂(如 1:25 I 型施康)或75%酒精(喷洒需要全部覆盖)或消毒湿巾,擦拭消毒。
12也可使用“覆盖保护”方法。
当医生需戴手套操作仪器时,将医疗仪器表面覆盖一次性薄膜等,一患者一更换。
13特殊仪器要根据厂家提供维护和保养说明进行清洁消毒,内容包括仪器是否防水、适合的消毒剂、一旦污染如何去除等。
14仪器表面的清洁与消毒均需记录,记录在仪器维护记录本上。
15临床医学工程部工作人员应定期巡视、维护、保养等,特殊设备由临床医学工程部负责协助定期清洁消毒。
16临床科室使用后的仪器,需清洁消毒后再进行维修。
17备用中仪器需保持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