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公开课优秀教案

《故都的秋》公开课优秀教案《故都的秋》公开课优秀教案(精选7篇)《故都的秋》公开课优秀教案篇1总体设计教材概述《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对故都北平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内心的眷念和落寞之情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描绘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闲话秋凉”“秋果胜景”等几幅画面,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客观景物(故都的秋)与作家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
根据《故都的秋》的文章特点,教者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有感情的朗读和通过景物分析体会作者对故都的深深眷念和落寞之情上。
教学的难点定位在对作者对故都秋的“悲凉”感受上。
学情分析学生对散文阅读难度较大,对散文景中蕴涵的情难以把握。
学生一般认为“清”、“静”的景物往往和“喜爱”等积极感情联系在一起,但由于学生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身际遭遇感到陌生,因此对故都秋景中表现出的“悲凉”特点难以理解。
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眷念和落寞之情。
2.讨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讨论,体会课文以“情”驭“景”、形散神聚的特点。
3.讲授归纳法:教师对学生讨论进行归纳小结,形成对文章整体性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教学三维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通过诵读和讨论,理解景中蕴涵的感情,并进一步把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体会作者在故都秋景中寄托的眷念和落寞之情,正确理解作者的“悲凉”心态。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1. 同学们,读以下诗句,你能体会诗人的感情吗?“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寒蝉凄切,对长亭往,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明确:在以上的诗句中,毛泽东读到的是秋日的壮丽,杜甫读到的是秋风的悲凉,柳永读到的是秋雨的凄凉。
故都的秋教案(优秀7篇)

故都的秋教案(优秀7篇)故都的秋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低沉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对古都的深深眷恋的情感。
2、体会课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品味文章优美隽永,清新雅致的语言。
4、学习美文,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作者笔下的“清、静、悲凉”的秋,和作者抒发的对古都深深的眷恋之情。
2、难点: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及点拨法五、课前预习1、自主学习本文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把握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3、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和各段中表现色彩、声音的词语4、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5、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六、教学过程一课时一、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2、概括文中五幅秋景图3、通过分析秋晨院落图是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二、教学过程1、导入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
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
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
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2、检查预习学生介绍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3、解题“故都”的秋,“故都”点明了描写地点,“秋”点明了描写内容,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融合。
我们知道故都也就是北平,但作者问什么不直接把题目写成“北平的秋”呢?明确:故,有历史的悠久,年代遥远之感,也有思念故乡怀念故乡之情,同时也是一种繁华褪尽,荒凉落寞的情绪。
《故都的秋》的优质教案一等奖2篇

4、《故都的秋》的优质教案一等奖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教学目的:1.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以及两者的辩证关系,进一步学会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2.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自读----- 讨论------评讲教学构思:以作者情感为线索结构全文教学重点:散文的'形与神教学难点:散文的景与情教学媒体:计算机或幻灯机和录音机教学时数:一课时(40分钟)教学步骤及内容:导语设计师:历代名家对秋都特别的钟爱,描写秋的佳作数不胜数,同学们能说一说吗?生: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师:对。
这是王维的《滕王阁序》中的名句。
那,还有别的吗?生:(沉默)师:那我们看看名家对秋的评价是如何的?(从计机中调出已准备的材料。
如下:)佳句: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
棗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棗白居易《琵琶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棗杜甫《登高》名篇: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王维《山居秋暝》欧阳修《秋声暝》师:这些佳作中既有颂秋又有悲秋,既有描写萧瑟凄凉,又有刻画絢丽多彩。
那么,,著名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请翻开课本P250。
师:上课之前,老师已经把自读题给出,让同学们作了充分准备。
下面,以自读题为依据,欣赏分析课文。
(弹出自读题,如下:)完成课后练习2,并根据练习思考下列题目:1.你认为作者主要从哪个方面写故都的秋?请用一字概括。
2.在课文的第1、2自然段,作者分别用了哪些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征以及感觉。
3.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的秋景图,请同学们根据想象力分别把景色画出来。
然后,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秋景来表现秋味的?5、《故都的秋》的优质教案一等奖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故都的秋一等奖教案

故都的秋一等奖教案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因此在小说和散文中毫不掩饰地勾画出个人一辈子活的轨迹,也深深植入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个性和人一辈子境遇。
《故都的秋》由郁达夫所著。
故都的秋一等奖教案范文,欢迎阅读。
故都的秋一等奖教案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一篇典型的抒情散文,作者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自己内心的“主观色彩”自然地融合在一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浑然一体,秋中有情的爱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作为散文鉴赏的起始课,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式。
教学目标:一、赏析本文秋景,把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融合的艺术手法。
二、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和严谨呼应的结构。
3、学习鉴赏写景抒情散文的方式。
4、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一、引导学生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
二、把握文章情景融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一、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和悲凉、伤感之音。
二、引导学生明白得此文的丰硕内涵。
教具预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一、读以下诗词名句,找出一起点与不同点。
(出示名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月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枚《山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秋天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二、谈话:以上诗句有的悲秋,有的颂秋,“自古文人多悲秋”,今天咱们就穿越时空一路去感受、体味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的优质教案(通用21篇)

《故都的秋》的优质教案(通用21篇)《故都的秋》的优质教案(通用21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故都的秋》的优质教案(通用21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故都的秋》的优质教案篇1素质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
3、理解情景交融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寓的感情。
4、联系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教学重点:1、形散神聚的特点。
2、散文的一般鉴赏。
3、某些段落或句子的理解。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
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妖娆,冬有冬的庄重,而秋,更是风情万种,千姿百态。
从古到今,无数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心情去诠释心中的秋(复习有关秋景的古诗词)。
今天,我们携手步入郁达夫先学生的散文——《故都的秋》,来品味他笔下那独有的“故都秋味”。
(板书课题:故都的秋郁达夫)二、作家、作品简介(检查预习)1、作者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
浙江富阳人。
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
后流亡到苏门答腊。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
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写作背景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优秀7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优秀7篇《故都的秋》教案设计例篇一教学目标:1、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教学时数:1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解题介绍郁达夫和写作背景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1.学生听录音,让自己沉浸在文章的情感氛围中。
2.教师范读或指定一名朗诵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全文。
3.学生有感情地自由诵读。
诵读提示:本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诵读时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怀部分时要读得意味深长,准确表达出作者的心境、情怀。
4.思考:有哪些特色?这些特色集中体现在哪些段落的描写中?明确:清静﹥文眼-→3~11段悲凉四、意境鉴赏㈠朗读感知⑴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⑴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㈡析秋色1、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有哪些?注意间接描写的地方。
明确:芦花(白)柳影(灰)夜月(白)碧空(碧)牵牛花(蓝)落蕊(白里透黄)天底(灰沉)青布(青)秋果(淡绿微黄)探究:作者为什么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明确: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情。
2、文中描写的诸多色彩的总的格调是什么?明确:冷色3、面对这么多的冷色,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明确:冷清,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点。
㈢析秋声1、我们来听听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明确:虫唱钟声鸽声帚声蝉声雨声人声探究:雨后话秋“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这是为什么?明确: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
2、那么这么多声响交杂在一起是喧闹呢,还是宁静?明确:静。
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以动衬静3、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身处在如此寂静的秋天里,心里会有什么感受?明确:孤独、痛苦。
㈣品秋味在心情不好的情况下,越静越孤独越痛苦。
如果你处在这样冷清的秋色和寂静的秋天,你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明确:悲凉,这便是故都那浓浓的秋味所在。
故都的秋一等奖教案-(多场合应用)

教案《故都的秋》一等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故都的秋》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描绘手法,学会鉴赏散文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故都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内容1.文章背景:《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先生于1934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描绘了北京秋天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深深眷恋。
2.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描绘。
3.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北京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
2.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描绘。
4.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故都秋天的感受,激发学生对故都文化的热爱。
5.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批判性思考,如文章的写作手法是否恰当,作者的情感是否真实等。
6.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1.写一篇关于故都秋天的作文,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2.搜集关于故都秋天的诗词,进行鉴赏。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讨论、分析,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激发了学生对故都文化的热爱。
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避免表面化的理解。
同时,应加强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所提高,批判性思维得到培养。
但在作业布置方面,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实现,但仍需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以提高教学效果。
分析讨论环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1.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1)比喻: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比喻句,分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理解比喻在描绘秋天景色中的作用。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例优秀3篇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例优秀3篇故都的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2、领会作者创作的感情基调(重难点)3、学习文中对比手法运用(重点)教学方法:朗读、勾画一、导入对于秋的领会,处境不同,经历不同,看出的景也不同,毛泽东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
有人看到的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的悲凉。
一起走进作者,他看到的又是怎样的秋呢?二、题解《故都的秋》中的秋字点出写作的季节,而一个故字便把作者饱含的情感展现,(举例:故乡,故人等饱含的情感)是一种格外的亲切和深深的眷恋。
都,故都,便是北京,可是他不是北京人。
三、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代表作小说《沉沦》(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小说集),《春风沉醉的晚上》,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等。
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四、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8月,那时由于日军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并迫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离开上海,避居杭州,过着闲散安逸的生活,这期间写下了大量的散文。
《故都的秋》就是这时期的作品。
四、感知文章基调1、北国之秋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能吸引作者,让他在杭州仍然惦记着北国之秋呢?清,静,悲凉。
秋味(板书)其中悲凉更多的是作者的心境。
出生与知识分子家庭,却自小便颠沛流离,漂洋过海在日本生活。
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北国秋的景色之中,有一丝的哀愁。
悲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的感受。
2、作者对这样的秋是一种什么情感?热爱,眷恋。
(板书)最后一个自然段他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来留住北国的秋天。
由此可见作者对北国之秋情至深处,爱到极至。
除此之外第一自然段。
饱尝一尝,不远千里;还有无论总是可是更也不过等句子、实词、虚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突出强调作者对故都秋的热爱之情。
3、作者既然如此深爱着北国之秋,课文为什么要宕开笔墨写江南之秋呢?引导学生找到相关句子并进一步分析:南国之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学习并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写景状物散文的能力;2.品味文中意味深厚的词句,理解其表现技巧,提高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披文以入情,让学生获得对文章的整体认识,体悟作者的情感,品味作者的语言魅力;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感受文章所绘之景,体悟所抒之情,发现景与情之间的联系,从而领悟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3.通过运用创设情境和类似文本比较品味的策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三)情感与目标:
1.联系社会背景,领会文章所表达的对故都深切眷恋和深远幽思的情感。
2.通过对文中美景的欣赏和优美语言的鉴赏,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其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分析景物,体味情感。
教会学生理解和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知人论世”,引导学生体会景物的选取与作者感受的独特性,从而把握“故都的秋”中的强烈“主观色彩”;
(2)品味文中一些很见功力的字词。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感知法、点拨法、情境教学法、探究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生自由交流话题“同学们对于秋风秋雨的感受”。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篇对秋天的与众不同的感触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
二、作者
请看大屏幕,请一生读。
郁达夫(1895-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代表作品: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写作背景放在第二课时,学习12段探求作者思想的时候再知人论世。
)
三、解题
问:“故都”就是北平,那么文题可否换成“北平的秋”?
引导:学生回忆关于“故”的诗句。
大屏幕展示: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明确:北平故都,已是历史上繁华的过眼烟云。
“故”暗含了作者的一种深沉的眷念,“秋”是文章景物的主要内容,题目明确而深沉。
四、诵读
请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自由诵读全文。
要求:给段落编号,找出具体描写秋天景物的段落。
提示:宜慢不宜快,要认真感受作者的心意、情怀。
明确:第3-11段。
五、鉴赏:第三段
1.听读
听读名家朗诵本段,勾划本段里的景物和描写人物的动词。
明确:
景:天色、飞声、日光、蓝朵
人:泡、坐、听、数、对
2.品味语言,可以参考课后练习二的第1题的提示。
明确:有声有色。
动静结合。
3.探究:
(1)颜色“蓝白”
作者认为牵牛花的颜色“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为什么?(因为蓝色或白色是冷色调,红色是暖色调。
)
点拨:
冷色调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譬如:①教室墙壁的颜色、灯光的颜色,窗帘的颜色(蓝)——宁静。
夏天你愿意什么颜色的屋子(蓝)——清凉。
有人去世了,哀悼的人戴着白花、黑纱(不是红花、红纱)—压抑、悲凉。
如果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目之所见都是这样的色彩与景物,你心里会产生怎样的感受?
明确:冷清。
凄清如许。
观秋色,故都的秋色好冷清,可谓是透人肌骨啊。
师:同学回答的非常好,下面老师奖励大家一个问题。
思考:为什么第11段的结尾用“Golden Days”而不用“黄金般的日子”?
明确:颜色的协调,情绪的需要。
(2)动词“数”
师:请问日光能数吗?并且是“细细的数”为什么他数的这么有味道?“数”字你读出了什么?
生:“细数”,透露出悠闲、惬意。
师:恩,是的。
但是仅仅就这一点吗?老师还读出了寂寞和悲凉。
大家同意吗?
幻灯片:
展示1:同学们爱不爱看古龙的武侠小说?他的《多情剑客无情剑》的第三十九回“阿飞”一节里有这么一段对话:
他不愿阿飞再想这件事,忽然抬头笑道:“你看,这棵树上的梅花已开了。
”
阿飞道:“嗯。
”
李寻欢道:“你可知道已开了多少朵?”
阿飞道:“十七朵。
”
李寻欢的心沉落了下去,笑容也已冻结。
因为他数过梅花。
他了解一个人在数梅花时,那是多么寂寞。
展示2:“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王安石)
学生品味,教师点拨。
明确:王安石罢相后无事可做,整日寻芳揽胜打发流年,独坐无聊,就细数落花,一个“久”字只是说他数的久吗?透出的是什么?
生:透出的是寂寞凄苦的心情。
师:是的。
可以说,郁达夫这时的心境和阿飞、王安石颇有相同之处,在意境上可以说是异曲同工。
清静闲暇中透出了落寞。
明确:情景交融。
4.静思冥想,体味景中之情
师:在喧嚣的现代都市,我们很难再寻到郁达夫的这一椽破屋了,也就缺少了这种生活体验。
但是我们可以静思冥想,试着来体验一下与郁达夫类似的审美快感。
要求:请闭上眼睛,我读文字,大家跟我一起来想象。
导读材料:
一个悠闲的秋日,星期天清晨,我坐在一间久无人住的古老破旧的四合院里,手捧一碗浓茶,抬头可以看见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俯身可以采撷大朵大朵牵牛花的蓝朵,耳边不时传来三两声驯鸽的飞声。
而我,久久的坐着,久久地细细辨析从槐树叶底漏下来的一丝一丝的日光,怎么数也数不清,怎么数也数不够……
师:同学们感受到了什么?寂寞,悲凉。
很好,带着这种感受我们再来有感情的把这几句写景读一遍。
5.思考:不知道大家在阅读的时候注意到了没有,郁达夫曾经告诉我们,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让他思念的是北国的哪些景物?
明确: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探究:这些平素让他魂牵梦萦的景色,现在到了故都,他为什么不着力的写,而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反而写了一些平常的景物呢?这是什么原因?
明确:①从自己身边普通的事物来写对秋的感觉,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②从细小的东西入手,一草一木都渗透着秋味,细小的就这么有秋味,大处就更不用的说了。
③名胜游人如织,是吵闹的、拥挤的。
也就是说给人的感觉是暖的、热的。
师:如果写这些地方,和我们本文的基调一致吗?吻合吗?
明确: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
所以,你看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的
作者就点到为止。
再加上我们刚才说的那些原因,所以虽然让他魂牵梦萦,但作者只匆匆的一笔带过,这就是围绕中心来选材,这样写就叫以情选景,不蔓不枝。
六、鉴赏:第一段
问:我们刚才说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那么本文的基调是什么?
生:清、静、悲凉
追问:难道我们合肥到了秋天就不是这种感觉吗?难道这是故都的专利?
明确:加上“特别地”。
师:学生易把重音放在“清、静、悲凉”。
举例:大家都很漂亮,她特别漂亮!说明重音应在“特别”上。
同学们再读,夸张一点。
学生活动:齐读本段。
注意感情的把握。
明确:像这样提纲挈领,笼罩全篇的句子就是课文的文眼。
对课文文眼或主线的把握有利于我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如:《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有点不宁静”。
七、小结
今天我们在郁达夫所展示的这副立体的故都的秋景图中,较深入的探讨了作者以情选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下节课我们围绕文眼,继续欣赏故都的美景。
八、作业
巩固性作业:与前一课《荷塘月色》比较阅读,谈谈两篇课文在情景处理上的相异点。
九、板书
故都的秋郁达夫
(特别的)
清、静、悲凉
(文眼)人:泡、坐、听、数、对
一曲悲凉的颂歌
十、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