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赏析

合集下载

现代诗歌名篇赏析

现代诗歌名篇赏析

现代诗歌名篇赏析现代诗歌是指20世纪以来产生的诗歌作品,它以对传统形式和风格的突破、对现实生活和内心体验的表达为特点。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一些现代诗歌名篇,并对其进行赏析。

1. 杨牧《春晓》春天的清晨,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诗人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述了春天的景象,以及人们对春天的期待与热爱。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红掌拨清波”、“轻舟已过万重山”等,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春天的美景之中。

2. 舒婷《再别康桥》诗人以离别为主题,以康桥为背景,抒发了离别之情与对过往时光的留恋之情。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与夸张,如“多情却被无情恼”、“月桥横卧水西流”等,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无奈。

3. 北岛《波兰的铁路》这首诗以铁路为象征,抒发了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压迫的反抗。

诗人的语言简洁有力,以“不买火车票”、“白天忍饥挨饿,夜里忍寒过桥”等表达出对自由的追求和不屈的意志。

整首诗充满了反抗精神与对权威的抨击,展示了现代人对自由的渴望。

4. 辛波斯卡《我怀念的》诗人以怀念为主题,回忆了战乱年代的痛苦经历与对家乡的眷恋。

她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战争带来的破坏与伤痛,以及对家园的无尽思念。

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战争与和平、破坏与美好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痛楚与渴望。

5. 海子《云雀》这首诗以云雀为主题,通过描述云雀自由飞翔的形象,表达了对自由与梦想的向往。

诗人运用了夸张与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云雀在广袤天空中翱翔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心中对无拘束、自由的向往。

6. 西川《静夜思》这首诗以长夜寂静为背景,以对故乡的思念为主题,展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描述了夜晚的安静和思念的情感,通过对月亮、床前明月光等形象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这些现代诗歌名篇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吸引了众多读者。

通过对这些名篇的赏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现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表达手法,感受到诗歌带给我们的思考和触动。

诗歌赏析大全

诗歌赏析大全

诗歌赏析大全一、诗歌介绍诗歌作为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是人类表达情感与思想的艺术形式。

它通过独特的语言和形式,以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传递着深刻的情感和思考。

从古至今,无论是中国古代的五言律诗,还是西方现代的自由诗,诗歌都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为您介绍一些优秀的诗歌作品,并进行赏析。

二、古代诗歌的赏析1.《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

诗人以简短的文字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表达了对壮丽景色的赞美和对进步的追求。

诗句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形象地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抒发了诗人对进取精神的渴望。

2.《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是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代表作。

诗人通过简洁的文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句句简短却意境深远,给人以宁静与思考的空间。

诗人把明月的光芒和故乡的思念巧妙地联结在一起,使人们感受到了浓郁的乡愁。

三、现代诗歌的赏析1.《静夜思》——骆宾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现代诗人骆宾王创作的一首诗,与李白的《静夜思》相呼应。

诗人以李白的诗为蓝本,用现代的语言重新演绎了这首经典之作。

通过使用现实的元素,如地上的霜,给诗歌带来了一种更加真实和贴近生活的感觉。

2.《登鹳雀楼》——白居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著名的唐代文人白居易的作品,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主题相同,只是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白居易将诗歌的重点放在了人生的追求上,用简单而直接的语言表达了对精神高度的追求。

通过“更上一层楼”的表述,诗人寄托了对不断突破自我的向往。

四、诗歌的魅力与意义诗歌是一种浓缩的语言形式,凭借其独特的韵律和形式,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并且引起共鸣。

诗歌可以直接触动人们的情感,唤起内心深处的共鸣和共识。

语文诗歌鉴赏(通用18篇)

语文诗歌鉴赏(通用18篇)

语文诗歌鉴赏语文诗歌鉴赏(通用18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诗歌吧,诗歌具有精炼含蓄的特点,起着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诗歌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诗歌鉴赏篇1春夜别友人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1)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描绘了一个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的场景,句中的“吐”字写出了友人怎样的神情?(2分)(2)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的表达效果。

(4分)答:(1)友人相无言,只是凝视着银青烟。

(2)精于炼字,巧用衬托。

“隐”字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

语文诗歌鉴赏篇2知识点1.鉴赏人物形象型【得分技法】第一步,简要概括人物形象的总体特点;第二步,联系诗歌中表现这一形象特点的内容加以分析说明;第三步,分析诗歌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原因或意义,如抒发了作者何种思想感情,对表达诗歌主旨有什么作用等。

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嘲王历阳不肯饮酒李白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

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

空负头上巾,吾于尔何有。

王历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从题目来看,诗人是嘲笑王历阳不肯饮酒。

大雪纷飞,正是饮酒的天气,王历阳“不饮杯中酒”的行为,让陶渊明也会笑死。

陶两明喜欢饮酒,常戴头巾,抚琴自乐,宅边有五棵柳树。

诗歌借陶渊明来嘲笑王历阳“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

空负头上巾”,刻画了王历阳追慕陶渊明却徒有虚名的形象。

【答案】王历阳是一个追慕陶渊明却徒有虚名的人,表面上以陶渊明为榜样抚琴、栽柳、戴头巾,可是喝酒不痛快。

“浪”“虚”“空”三字用得巧妙,传达出嘲讽及激将之意,充分显示了李白的冲天豪气。

古代经典诗歌及作者赏析

古代经典诗歌及作者赏析

古代经典诗歌及作者赏析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中国人创作的诗歌作品。

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我在此整理了古代经典诗歌及,供大家参阅,盼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古代经典诗歌及11寒食韩翃〔唐代〕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首诗擅长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外戚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挖苦。

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示意,和中唐社会状况的印证,读者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

2寒食野望吟白居易〔唐代〕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别离一作:离别)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清明扫墓之风在唐代非常盛行,人们会在寒食节到清明节这几天,祭扫坟茔,慎终追远。

其实清明节与寒食节本来是两个不同的节日,扫墓原是寒食节的内容,由于两节相连,慢慢的扫墓改在清明节进行。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下达诏令:将扫墓祭祀活动编入“五礼”,使得清明扫墓活动更加深化人心。

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诗就描写了寒食扫墓的情形。

诗人笔下的清明,旷野苍茫,古墓累累,凄风劲吹,纸钱纷飞,说尽了生死离别。

黄土之上,人在哭泣,九泉之下的亲人却安静无声。

道尽生离死别的苦痛。

3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李清照〔宋代〕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

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将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

黄昏疏雨湿秋千。

此词以白描手法写了熏香、花钿、斗草、秋草等典型的少女时代的事物,借以抒发爱春惜春的心情。

上片写春光骀荡,屋内香炉袅烟,人睡初醒;下片淡淡几笔,勾画寒食节的初春景色与民间风俗,情韵全出。

此词通过寒食季节景物形象探寻一位少女的感春情思,从而表达爱春惜春的心情。

古代经典诗歌及21念奴娇·春情李清照〔宋代〕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现代诗赏析【精选9篇】

现代诗赏析【精选9篇】

现代诗赏析【精选9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现代诗赏析【精选9篇】与古代诗歌相比,现代诗歌有其自身的很大特色,其作品表现、修辞等等都非常之好。

(完整版)20首古典诗词名篇鉴赏

(完整版)20首古典诗词名篇鉴赏

(完整版)20首古典诗词名篇鉴赏古典诗词20首名篇鉴赏1、点绛唇林逋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

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注释】:①金谷:即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洛阳建造的一座奢华的别墅。

②王孙:贵人之子孙。

也是草名。

③萋萋:草盛貌。

【赏析】:林逋的《点绛唇》是一首咏草的杰作。

以拟人手法,写得情思绵绵,凄楚哀婉。

语言美,意境更美。

为历代读者称诵。

此为咏物词中的佳作。

全词以清新空灵的笔触,物中见情,寄寓深意,借吟咏春草抒写离愁别绪。

整首词熔咏物与抒情于一炉,凄迷柔美的物象中寄寓惆怅伤春之情,渲染出绵绵不尽的离愁。

“余花”两句,写无主荒园细雨中春色凋零,绚烂的花朵已纷纷坠落,连枝头稀疏的余花,也随蒙蒙细雨而去。

“满地和烟雨”,境界阔大而情调哀伤,虽从雨中落花着笔,却包含着草盛人稀之意。

眼看“匆匆春又归去”,词人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惆怅情怀。

过片直写离情。

长亭,亦称十里长亭。

古代为亲人送行,常长亭设宴饯别,吟咏留赠。

此时别意绵绵,难舍难分,直到太阳西下。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词人正是抓住了黯然销魂的时刻,摄下了这幅长亭送别的画面。

最后“王孙”三句,活用《楚辞意,是全词之主旨。

“王孙”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后来诗词中,往往代指出门远游之人。

凝望着亲人渐行渐远,慢慢消失了,唯见茂盛的春草通往四方之路,茫茫无涯。

正如李煜》清平乐《词所说:“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话外音】:金谷园曾经是锦绣繁华的丽园,如今已是杂树横空、蔓草遍地了。

写春色用“乱生”二字,可见荒芜之状,其意味,与杜牧《金谷园》诗中的“流水无情草自春”相近。

“谁为主”之问,除点明园的荒凉无主外,还蕴含着作者对人世沧桑、繁华富贵如过眼烟云之慨叹。

【集评】:石崇《金谷诗序》里说,征西将军祭酒王诩回长安时,他曾金谷涧为其饯行。

所以后来南朝江淹的《别赋》中就有“送客金谷”之说,成了典故。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人既去,园无主,草木无情,依旧年复一年逢春而生。

20首简短诗加赏析

20首简短诗加赏析

20首简短诗加赏析1.20首古诗加简短的赏析1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荫、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莹的泉水;绿树喜爱在晴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

全诗从“小”处着眼,生动、细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现在用来形容初露头角的新人,因为荷花的小花苞在整个池塘中显得那么的渺小,却已经有蜻蜓在上面停留,尖尖角可以看做是新生事物更可以看做是初生的年轻人,而蜻蜓就是赏识它们的角色。

2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

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

比拟和比喻新奇贴切是此诗的成功之处。

因此《唐诗笺注》云:“赋物入妙,语意温柔。

”3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

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

4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

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

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

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

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

从这里,读者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诗歌赏析知识点总结

诗歌赏析知识点总结

诗歌赏析知识点总结一、诗歌赏析的基本概念诗歌是一种以语言艺术的形式表达情感、思想和意境的文学体裁,它具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以及丰富的比喻和象征表达。

诗歌赏析是指通过对诗歌的语言、结构、意义、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以揭示其内在的审美特点和意义,深化人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二、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1. 语言分析:包括对诗歌的词语、句法、修辞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揭示诗歌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2. 结构分析:包括对诗歌的韵律、节奏、格律、形式、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揭示诗歌的结构特点和审美规律。

3. 主题分析:包括对诗歌的主题、意义、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揭示诗歌的内在含义和情感表达。

4. 时代背景分析:包括对诗歌所处的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揭示诗歌的时代特点和文化内涵。

5. 评价分析:包括对诗歌的艺术价值、历史意义、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揭示诗歌的整体评价和历史地位。

三、诗歌赏析的基本要点1. 艺术特点:包括诗歌的语言、结构、意义、情感等方面的特点,以及诗歌的艺术手法和审美效果。

2. 内在含义:包括诗歌的主题、意义、情感等方面的内在含义,以及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3. 外在环境:包括诗歌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文化内涵等外在环境因素,以及诗歌所反映的历史和社会现实。

4. 评价标准:包括对诗歌的艺术价值、历史意义、社会影响等方面的评价标准,以及诗歌的整体评价和历史地位。

四、诗歌赏析的相关知识1. 古代诗歌赏析:包括古代诗歌的特点、流派、代表作品等方面的赏析知识。

2. 现代诗歌赏析:包括现代诗歌的特点、流派、代表作品等方面的赏析知识。

3. 诗歌赏析技巧:包括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基本要点、相关知识等方面的赏析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边事》作者:张乔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戌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解】1、调角:犹吹角。

2、梁州:当时指凉州,在今甘肃境内。

【评析】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被吐蕃所占。

公元851年(宣宗大中五年)沙州民众起义首领张议潮,在出兵收取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州后,派遣其兄张议潭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图入朝,宣宗因以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公元857年(大中十一年),吐蕃将尚延心以河湟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

自此,唐代西部边塞地区才又出现了一度和平安定的局面。

此诗的写作背景大约是在上述情况之后。

诗篇一展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

首句“调角断清秋”,“调角”即吹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断”是尽或占尽的意思。

这一句极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

而一个“断”字,则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调角”与“清秋”,其韵味和色调恰到好处地融而为一,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

这一句似先从高阔的空间落笔,勾勒出一个深广的背景,渲染出一种宜人的气氛。

次句展现“征人”与“戍楼”所组成的画面。

你看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多象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呵!不用“守”字,而用“倚”字,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神旨。

颔联“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春风”,并非实指,而是虚写。

“青冢”,是汉朝王昭君的坟墓。

这使人由王昭君和亲的事迹联想到目下边关的安宁,体会到民族团结正是人们长期的夙愿,而王昭君的形象也会象她墓上的青草在春风中摇荡一样,长青永垂。

“梁州”,当指“凉州”。

唐梁州为今陕西南郑一带,非边地,而曲名《凉州》也有作《梁州》的,故云。

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

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凉州地带一东一西遥遥相对。

傍晚时分,当视线从王昭君的墓地又移到凉州时,夕阳西下,余辉一片,正是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

令人想见,即使在那更为遥远广阔的凉州地带,也是十分安定的。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颈联“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大漠”和“穷边”,极言边塞地区的广漠;而“无兵阻”和“有客游”,在“无”和“有”、“兵”和“客”的对比中,写明边关地区,因无蕃兵阻挠,所以才有游客到来。

这两句对于前面的景物描写起到了点化作用。

末联两句“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使诗的意境更深化一步。

“此水”不确指,也可能指黄河。

诗人望着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

他想:蕃情能象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这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

全诗抒写诗人于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望、所感,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有抑扬顿挫;运笔如高山流水,奔腾直下,而又回旋跌宕。

正如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所说:“此诗高视阔步而出,一气直书,而仍顿挫,亦高格之一也。

”钱珝《江行无题》诗歌鉴赏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

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

此诗以“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作为开头,随手将题目中“江行”的意思镶嵌在内,但没有明说,只是从另一角度隐隐化出,用的是“暗起”的写作手法。

“咫”是八寸。

“咫尺”,形容距离极近。

“匡庐”即指庐山。

近在咫尺,本是极易登临,说“不可登”,是什么原因呢?这是江行遇雨所致,船至庐山脚下,却为风雨所阻,不能登山。

“不可登”三字写出了使人发愁的“风雨”之势,“愁”字则透出了诗人不能领略名山风光的懊恼之情。

“不可登”,不仅表示了地势的由下而上,而且,也描摹了江舟与山崖之间隔水仰望的空间关系。

诗人仅仅用了十个字,即道出当时当地的特定场景,下笔非常简巧。

一般说来,描写高山流水的诗歌,作者多从写形或绘色方面去驰骋彩笔;此诗却另辟蹊径,以引人入胜的想象开拓了诗的意境:“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

庐山为南朝佛教胜地,当时山中多名僧大师寄迹其间。

这些往事陈迹,成了诗人联想的纽带。

仰望高峰峻岭,云雾缭绕,这一副奇幻莫测的景象,不能不使诗人浮想翩翩:那匡庐深处,烟霞洞窟,也许仍有六朝高僧在隐身栖息吧。

此种迹近幻化、亦真亦妄的浪漫情趣,更增添了匡庐的神奇色彩。

庐山令人神往的美景很多,诗人却“只疑”佛窟高僧,可见情致的高远和诗思的飘渺了。

第三句中的“疑”字用得极好,写出了山色因云雨笼罩而给人的或隐或现的感觉,从而使读者产生意境“高古”的联想。

“只疑”和“犹有”之间,一开一阖,在虚幻的想象中渗入似乎真实的判断,更显得情趣盎然。

本诗以疑似的想象,再现了诗人内心的高远情致。

写法上,似用了国画中的“滃”写技法,以淡淡的水墨来渲染烟雾迷蒙的云水,虚虚实实,将庐山写得扑朔迷离,从而取代了正面写山的有形笔墨,确可视为山水诗中别具神情的一首佳作。

愁风月(生查子)贺铸风清月正圆,信是佳时节。

不会长年来,处处愁风月。

心将熏麝焦,吟伴寒虫切。

欲遽就床眠,解带翻成结。

鉴赏这首词以精巧的构思和语言,步步深入、波澜起伏地抒写了回旋往复、无可排遣的离愁。

上片首二句点出个风清月圆的良辰美景。

但“信是”这种语气,含有客观上是如此,而吾心中却未必然的意味,如“江山信美非吾土”就是。

果然下二句即突然翻转:“不会长年来,处处愁风月。

”带着主观感情:无边风月,离人眼中是可以唤起景是人非之感的。

所以,词中人因与对方长年隔别,每见风月即生愁,“处处”二字,不仅指地,亦指时时,事事,凡关乎风月者,即是愁端。

由“佳时节”而“愁风月”,这一转折,也就是欲解带而翻成结了。

说“长年来”、“处处”,就从时间和空间的广泛范围内把眼前的“愁”展开来了。

下片首二句写主人公本想点香吟诗以遣愁情,然而“熏麝”反而使心同香一样焦,吟声则与虫鸣一般凄切。

这里仍是写心情之焦愁与凄苦,用熏麝之“焦”与虫声之“切”双关,便觉倍添意趣,属于缘情造景,亦与生活合拍,故觉十分谐和。

生活中寻求排遣之方总是宣布失败。

于是乎词中人便决心睡觉,来与愁苦告别。

“欲遽就床眠”的“欲遽”二字,写出一种无可奈何而成决断的情态。

但不料“解带翻成结”,衣带又解不开,越想快点解开,越是糟糕,反而打成了一个死结。

全词这个结尾极富于戏剧性,俨然六朝乐府之俊语,它写出了“剪不断,理还乱”的孤栖愁怀。

此词以具体可感的生动意象,将离愁这种抽象而难以言传的复杂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末二句不仅具有民歌风味,而且画龙点睛,乃全词之精髓。

龚鼎孳“百嘉村见梅花天涯孤影伴黄昏,玉笛高楼自掩门。

梦醒忽惊身是客,一船寒月到江村。

百嘉村,在江西万安县,作者乘船溯赣江来到百嘉村,只见梅花似雪,沿途所见,恍如“一船寒月到江村”。

林和靖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咏梅句,作者一路看见,梅花独开,天涯孤影,时值黄昏,玉笛暂歇,高楼掩门,天色灰暗,一种“梦醒忽惊身是客”的孤寂感袭上心头,心伴着一船寒月,到达百嘉村。

作者由明入清,官场沉浮不定,几经死生。

到了暮年,犹如“天涯孤影伴黄昏”,常常“梦里忽惊身是客”。

这首诗,借到百嘉村看梅花,表达了自身孤影自怜的心境,这“一船寒月到江村”就是这种心境的反映.题古木苍藤图明·蓝仁风云气质雪霜踪,独立空山惨淡中。

惭愧藤萝争附托,年年春色换青红。

明代诗人蓝仁的《题古木苍藤图》:“风云气质雾霜踪,独立空山惨淡中。

惭愧藤萝争附托,年年春色换青红”。

这首题画诗,把古木的坚贞不屈与苍藤的随时俯仰;古木独立不依与苍藤的攀缘依附的特点形成对比,共同构置了一幅古木苍藤图。

主要运用了对比。

将古木的“风云气质”与藤萝的“争附托”对比而列,表现了诗人对于“风云气质”的赞美,对于攀附依托行径的鄙薄。

(或:诗人以“换青红”与古木的“惨淡”对比,表现两者截然不同的生存状态。

使我们一下子想到一种常见但却反常的社会现象,想到这样的两种入。

)《题金陵渡》 [唐] 张祜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注释】金陵渡:南京过江的渡口,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附近。

津渡,即西津渡,古代著名渡口,镇江人俗称“小码头”。

“津”,渡水的地方。

“津渡”,渡口的复义词。

小山楼:渡口附近的小楼,作者住宿之处。

一宿:一夜。

行人:旅客,指作者自己。

可:当。

斜月:下半夜偏西的月亮。

星火:形容远处三三两两像星星一样闪烁的火光。

瓜州:本名瓜州渡,一名瓜州村或瓜埠,扬子江的一个砂碛,唐时为镇,隔岸正对金陵。

今属江苏六合县。

又写作“瓜洲”。

镇江对岸的瓜州在扬州市南,异地同名,距金陵渡较远,肉眼是看不到那么远的灯火的,当不是诗人所指的瓜州。

【古诗今译】在金陵渡口的小山楼里,客愁满怀,一夜不能入眠。

落潮的夜江沉浸在西斜的月光里,隔岸几点星火闪烁的地方应该是瓜州吧?【赏析】张祜《题金陵渡》即是借夜景写客愁的千古名篇。

“金陵津渡小山楼”,诗人起笔即交代了客居之地点,轻盈,平白,自然,然而蕴含却颇为深厚,这“小山楼”看似信笔拈来,但细细品之,它既是诗人羁旅夜宿之所,又是诗人客愁发端之地。

“一宿行人自可愁”,直接抒写“行人”的一夜未眠之愁绪,愁情表叙自然真切。

“一宿”,一夜,即整个夜晚。

“行人”,指羁旅于“小山楼”的诗人自己。

“自可愁”,诗人为何要感发愁绪呢?这就是这首诗的妙处所在,这“自可愁”三个字平淡、自然,不着痕迹地将诗作要描写的下文内容很自然地牵引了出来,同时又将读者引入的真正精彩的妙境,那便是:“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斜月”,点明了“潮落”的时间,在这夜深月斜的沉寂的静夜里,诗人由江水的潮起潮落,由远处“瓜州”的“两三星火”,引发了诗人心中绵绵不尽的的乡愁。

艺术结构匠心独运,以“愁”贯穿全篇,溶江、月、灯火于一炉。

这首杰出的抒写客愁之作,将江、月、灯火等自然景观以一“愁”字巧妙串连,环境空灵,主题鲜明,神韵悠远。

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白云泉》是一首七言绝句。

写于诗人任苏州刺史任内。

这两句是说吴中的奇山丽水、风景形胜的精华所在。

天平山上青松郁郁葱葱,号称“吴中第一水”的白云泉,清冽而晶莹;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泻,从容自得。

后句尤为传神,表现白云闲静雅致的神态,连用两个“自”字,强调白云的自由自在,自得自乐,逍遥而惬意。

这种景况,对身为州刺史政务繁忙的诗人来说,不禁产生了羡慕之情。

诗人采用象征手法,写景寓情,言浅旨远,寄托遥深,情趣盎然。

春日即事李弥逊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譯文】細細的雨絲在空中織成了一張大網,倣佛要把春天網住;天色已近黃昏,滿地落花雜亂無數。

我住的地方十分冷落沒一輛車經過,在陣陣歸鳥聲中關上柴門,忍受著孤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